鄉村的回歸
2012-10-29 14:46:21
近日,有幸到永春采風,讓我的心靈找到了回歸的感覺,鄉村情結也得以些許緩解。雖然行程不過兩天,但這次的永春鄉村之行讓我印象深刻,那山山水水,那一草一木,還有那淳樸鄉情都顯得那麼熟悉那麼親切,我似乎找回了失落已久的故鄉。
永春,古稱“桃源”,因“眾水會於桃溪一源”而名。桃溪,桃源之溪也。我想,或許溯桃溪而上,真能找到東晉陶淵明筆下《桃花源記》所描述的鄉村美景呢!是的,那兩天時間,我們就在桃溪流域之中穿行,這條發源于戴雲山脈南麓,穿行於永春境內11個鄉鎮的桃溪讓我們領略到美麗鄉村的魅力所在,我們探訪了桃城鎮薑蓮村、仙夾鎮山后村、蘇坑鎮嵩山村、蓬壺鎮溪濱公園等幾個“美麗鄉村”建設示範點。一路走來,兩岸“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村間“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老者“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處處“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桃花源記》中的那些優美詞句不時地觸景而生,繽紛而至,我似乎誤入了又一處不為人知的桃花源。難怪南宋理學家朱熹無意中走入永春時也驚訝於此處的靜美,留下了“千潯瀑布如飛練,一簇人煙似畫圖”的傳世佳句。
有錯落有致的民居、有嫋嫋升起的炊煙、有滿目蒼翠的青山、有隨風蕩漾的梯田,當然還須有一條清清小溪繞村而過。這就是我對鄉村最原始的構象,而這些構成美麗鄉村的要素讓我在永春桃城的薑蓮村一一找到了現實的樣板。那天,我們驅車從永春縣城出發,趕了10多公里路就到了位於桃城鎮東北部的薑蓮村,這個位於海拔
500米的山坳中的小山村周邊群山連綿,丘陵起伏,盆地相間。村後的層層竹林搖曳著綠色的波浪,而村前的片片稻田已經泛黃,正渲染著初秋多彩的顏色。我們在潔淨的村間小路上慢慢地走著,沿途那被重新修飾過的傳統民居與自然有機地融合為一體,感覺很是舒適協調。
印象中的鄉村離不開自然的依存,更抹不去歲月的痕跡。那紅磚砌成的幽深大厝,那出磚入石的閩南建築,總是透著溫馨與牽掛。那幾間年代久遠而不合時宜的老房子,或許就是他們儲藏記憶的地方。姜蓮村委主任鄭先生告訴我們:年初,村裏聘請了廈門一家建築設計公司,按照“環境優美、生活甜美、社會和美”的目標,對全村進行環境的綠化美化整治,並對村主幹道兩側的民房進行了立面裝飾改造,至今耗資近
800萬元,一個“田園風貌型美麗鄉村”的雛型已呈現眼前。在建設“美麗鄉村”過程中,他們對一些自然和文化遺存保留較好、具有地方特色的村落景觀,盡最大可能給予保護修繕,避免破壞性的拆遷重建,保留了鄉村的風貌。用他們的話說:那些古厝是他們村的魂,他們村的根,那是幾代人的“搖籃血跡”的所在!
我們來到一座位於山坡上的千年古大厝--鄭氏祠堂。村民習慣稱這座古厝為鄭家祖厝,祖厝古樸典雅、紅牆黛瓦,燕尾屋脊,牆面上新苔覆舊苔,斑駁的印跡記錄了歲月的更疊。看護祖厝的鄭老伯介紹:這座鄭氏祖厝是永春鄭氏始祖可遠公于唐朝僖宗年間(
880年)所建,雖經多次修葺,仍遺古香古色風韻。祖厝旁還有一處保存完好的古厝,據說是鄭氏開山祖可遠公的後裔所建,建築年代也有上百年之久。兩處古厝雄踞村後的山坡上,為這個美麗的山村平添了幾份歷史的厚重感。我想,鄉村有別於城鎮,或許就在於保留一些延續先人香火與後人情感寄託的宗祠寺廟吧!這處古厝有一奇特之處:就是屋內從不掛蛛絲、屋頂從不落樹葉。古厝後面有茂密的樹林,古厝邊的普通民居屋頂照樣堆滿厚厚的樹葉,而鄭氏祖厝的屋頂卻不著一葉!這個現象讓一行人嘖嘖稱奇。鄭老伯對此現象感覺十分自豪:那是先祖有靈啊!鄭氏是我本家,站在祠堂內,我也虔誠地鞠了一躬。
如果文化是一個地方的魂,那麼水源便是一個地方的靈。一個鄉村有了水的滋潤,就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否則便失去了靈氣與生趣。姜蓮村本來也是溪水環繞的,然而幾年前有些人缺乏對水的科學認識,隨意往溪裏傾倒垃圾,堵塞了水道,污染了水源,讓一條清澈小溪變成排汙管道。在這次鄉村環境整治中,村委重點做好“親水”文章,投資
450萬元建起了一道攔河閘,從而蓄起了一個占地35畝,集旅遊觀光、農業灌溉、垂釣休閒於一體的人工湖,讓這條曾經散發異味的小溪變成一池清波蕩漾的湖水。
坐在湖邊的觀景臺上,我們看到許多忙完農活的村民正陸陸續續地沿著湖邊的木棧道慢慢地走來,他們或三五成群地在榕樹下泡茶閒話,或在涼亭裏對弈打牌,更多人則趁機坐在觀景臺上看風景,或者乾脆想著自己的心事,用他們不同的方式享受著他們勞作後的休閒時光。湖邊有水榭亭台,湖上有蓮花初綻,湖裏有遊魚蛙聲,而不遠處便是大片大片快要成熟的水稻田疇,好一個“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鄉村生活場景,而這種場景則是美麗鄉村最實在最溫馨的畫面。
作者系豐澤區文聯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