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春拳確實源於永春拳
2009-12-04
李小龍的詠春拳可能源於永春拳●追蹤
專訪國際南少林五祖拳聯誼總會主席周焜民——
永春近日發現古拳譜照片,為詠春拳源於永春拳提供實物證據。近日,記者拜訪原泉州市副市長、國際南少林五祖拳聯誼總會主席周焜民先生。周焜民認為,李小龍、成龍名揚天下的“詠春拳”,就是源於永春拳。泉州市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研究會會長陳日升同樣認為,“詠(詠)春拳”就是“永春拳”。
永春白鶴拳清末傳海外
周焜民在為《白鶴聖手——潘孝德紀念集》作序時寫到,“今日以鍛鑄了李小龍、成龍而名揚天下的‘詠春拳’,其實就是同‘閩南國術團’南遊一樣,所傳播的永春白鶴拳。拳名甚於地名,永春拳之所以被叫成‘詠春拳’,竊以為系輾轉傳訛,魯魚之淆,竟迷失了真實姓名。真是一字誤盡蒼生。”他認為,只要研究他們(詠春拳)的技法與潘孝德和永春拳師們所傳如出一轍,便可了然其中淵源。
陳日升在《白鶴聖手——潘孝德紀念集》的序言中亦提及,李小龍成名後,一再申明他的功夫源自廣東佛山一帶的“詠春拳”。在“詠春拳”的基礎上吸納跆拳道、空手道,創立了截拳道。陳日升認為,“世上本無詠春拳,只是因為粵語中的永、詠同音,而且,當地武術界不能理解閩南永春這麼一個山區小縣,竟然蘊藏著如此精深的拳種。所以廣東武術界關於‘詠春拳’來歷的種種說法,從來就未能自圓其說。”
周焜民介紹,五祖拳包括太祖、羅漢、達尊、行者(猴拳)、白鶴五種拳,是南少林武術體系中最具代表性的拳種,是福建省七大拳種中歷史最悠久、傳播地域最廣的優秀拳術。與五祖拳一道,永春白鶴拳目前已流傳到全世界40多個國家與地區。其編撰的《五祖拳史略》記載,“1896年永春浹漈鄭業佐即於星洲設館教傳白鶴拳。香港立社以傳白鶴拳者有鄭文龍……”由此可見,永春白鶴拳早在清末就傳到海外。
現場解剖葉問師徒動作
作為五祖拳著名傳人,周焜民一眼就看出早報刊登的兩幅相關照片雖然不是同一個動作,但都是五祖拳“盤技”的動作。
周焜民分析,佛山博物館珍藏的李小龍和師傅葉問練武時的照片中,李小龍與葉問練的是“活技”(對木馬打稱“死技”)。葉問的動作是摛,李小龍對葉問打的動作是“左手摳,右手擒”;下圖兩個武師對練的是格擊動作。從招式來說不一樣,但兩個都是五祖拳“盤技”的動作,這些動作是五祖拳練習者平常練腕、臂、肩、腰、馬步的力量、應變敏捷和提高力度。“從這裏可以看出葉問教李小龍所練的‘詠春拳’與五祖拳是同一淵源”。
周焜民認為,南少林武術流傳到廣東有幾個傳播途徑。
一、林俊、陳湖農民起義失敗後,其部將(多為閩南人)往廣東、海外逃散,同時傳播拳術。
二、清朝,反清複明幫會鬥爭在泉州沒有停過。天地會、紅錢會、小刀會(廈門)等,這些幫會此起彼伏,幫會會員多在福建、廣東之間流動,且這些幫會會員大多會武術,其武術在閩、粵兩地傳播極有可能。
三、鄭成功以泉州、廈門為中心,起兵抗清22年,將五祖拳傳到廣東、臺灣。
四、泉州人大量出國,泉州的各種拳術隨著華僑的足跡,傳到廣東、香港、海外。
兩拳技法步法神似
永春白鶴拳在廣州流傳時為什麼名為“詠春拳”,周焜民分析,這是以地名命名拳術的一種常見方式。他舉例,泉州有一套拳叫做“連城拳”,這套拳是一位來自連城的武師所傳,泉州一些人習得,遂以武師的來源地命名為“連城拳”。
“詠春拳”顯然也如此,上世紀60年代前,永春白鶴拳在當地口頭都叫做永春拳。永春拳傳到廣東一帶後,當地練習之人或不明白其來源,只知道是永春拳師所教之拳,當時人們地理知識缺乏,且粵語中的永、詠(詠)同音,漸漸地將其叫成“詠春拳”。
至於永春拳化為詠春拳,引出業內許多爭論。周焜民分析,早期當地練武的人三教九流都有,大多數人文化程度不高,無法完整記錄所學武術傳承脈絡。很多拳譜都是師徒口、手相傳,沒有留下文字記載。因此,在武術界,常看到傳過三四代後,說不清自己所學來源。因此往往將其來源神化,托之以虛妄。例如目前,詠春拳的幾種來源多很虛幻,無法考證。
雖然詠春拳源於永春白鶴拳,但招式不盡相同。周焜民先生認為,武術會隨著時間、練習者的變化而變化,甚至產生異化。永春拳傳到廣東後,可能受到廣東本地或某個流派拳術的影響,發生演變。雖然詠春拳與永春拳已經不完全一樣,但兩者的技法、步法相似。很多永春白鶴拳拳師看詠春拳表演時,覺得很親切,因為它們很像,有的招式動作“同名式同”,有的動作“名異式同”。且詠春拳的拳術理論與永春白鶴拳的拳術理論完全一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