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僑鄉域外情之三:鄉誼賦
“岵山荔枝太平紫李前溪碧桃上珍憶故鄉;桃陵書法桂亭織畫翹松詩詞三絕思前哲。”這是馬來西亞怡保永春會館的
1幅對聯,它不僅概括了永春的名人名產,更表達了僑胞對家園的深情。
“永峙星洲面臨碧海,春回南國人羨桃源。”這是國民黨元老于右任1959年題贈新加坡永春會館的對聯。該聯以“永”與“春”冠頭,上聯裏的“星洲”和下聯裏的“桃源”分別是新加坡和永春縣的別名,一聯點出了會館和故里的聯繫。
“談天說地、唯江山不老;論古道今,獨神州永春。”這是澳大利亞悉尼福建永春同鄉會1997年春節聯歡會上的楹聯,其桃源情結,呼之欲出。
“過清明想家過端午也想家中秋時節夢裏常回老家;在日本思鄉在歐美也思鄉炎黃子孫根深難忘故鄉”。這是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永春海外學子、70年代後新移民思鄉對聯,其戀鄉愛鄉,情意綿綿。
“雲龍橋短,桃溪情長。謹借《永春畫冊》出版之際,敬錄先父周如德君說過的一句話並以此為賀”。這是香港黃帝陵基金會聯絡處主任、潤海貿易公司董事長周安達源先生獨特的商業廣告聯語,其思根愛根,濃濃欲滴。
鄉誼,在海外遊子心中的分量,永遠是那麼沉甸甸。故鄉的山水哺育的不僅僅是一代人而且是祖祖輩輩。
為了敦睦鄉誼,1800年,馬來西亞麻六甲率先興建麻六甲永春會館。麻六甲是鄭和
7次下西洋到過的地方,素以華人、華僑眾多著稱。1757年,豐山陳臣留等成批永春人到麻六甲謀生;1875年,李桂林等發起重修會館。1995年,麻六甲主辦雙慶宴,召開世界永春社團聯誼會第二屆代表大會暨慶祝會館重修
120周年。
為了敦睦鄉誼,1867年創立了最早的永春同鄉會——新加坡永春同鄉會,新加坡總理吳作棟出任名譽顧問,勞工部高級政務次長李玉勝出任顧問。1997年主辦世界永春社團聯誼會第三屆代表大會並慶祝新加坡永春同鄉會成立130周年。至今,永春海外已有類似組織40多個。
為了敦睦鄉誼,擁有最多會員的海外同鄉會馬來西亞永春聯合會于1957年成立,參加的有吉隆玻永春會館、居鑾永春公會等26個同鄉組織和11個桃源俱樂部、李延年任首屆會長。
為了敦睦鄉誼,1953年,近
2萬旅台鄉親創立了臺北市永春同鄉會,創會理事長系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父親余建英。1974年,永春縣專門成立了對台辦公室。1982年,成立了臺灣民主自治同盟泉州分部永春小組,1989年,成立了永春縣臺屬聯誼會。
為了敦睦鄉誼,1949年10月23日,永春縣歸僑民主聯合會正式成立,成為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第一家縣級僑聯組織。慶祝縣僑聯成立10周年時,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何香凝書寫了“永春縣歸國華僑聯合會”大牌。1958年
3月,創辦了全縣唯一對海外正式發行的報刊《桃源鄉訊》,為故土永春架起了一座座聯結海內外鄉親的連心橋,成了廣大僑親愛不釋手的“家書”,在全國全省鄉訊鄉刊評比中獲了獎。
1993年11月18日,對於海內外
130萬永春籍鄉親不啻是個盛大的節日。世界永春社團聯誼會暨首屆會員大會在古稱桃源的永春隆重舉行,會場懸掛的世永聯會徽顯示,四海為家的永春人心向桃源,情連故里。來自世界各地的40多個社團
400多位永春旅外鄉親、港澳臺胞歡聚一堂,推舉產生98人組成的世永聯第一屆董事局,聘請21位海內外人士為名譽會長。
世永聯首任會長、馬來西亞永春聯合會會長林國璋局紳在講話中說,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永春人,世永聯的成立把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永春鄉親凝成一股力量,將有一番作為。馬來西亞中華大公堂總會長、福建社團聯合會主席丹斯裏林玉靜、新加坡永春會館主席陳新榮、菲律賓永春同鄉會副理事長鄭泗強、香港永春同鄉會理事長顏章根,臺北永春同鄉會理事長黃全如先生等在會上紛紛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
鄉誼是什麼?是濃縮的酒,是不老的情;是芳馨的唐茶,是難忘的歌謠。
“今日重逢人已老,大鵬天馬氣猶強”。兩位耄耋老人闊別近半個世紀的故鄉詩書會,更給我們留下了暖暖的鄉情,悠悠的鄉思,甜甜的鄉戀。
1992年金秋,剛從泉州參加“梁披雲詩意書畫展”歸來的全國政協委員梁披雲先生,得知自己的老朋友、臺灣著名老畫家余承堯先生也恰在家鄉,好生歡喜,連忙驅車前往探訪。兩位耄耋老人闊別近半個世紀,今又故園重逢,欣喜若狂,感慨萬端。
他們回憶了如煙的往事。1926年一起東渡日本留學,當時都是風華正茂的年輕人;如今,梁老年屆86高齡,餘老已94歲。一別近50年,各奔一方,但不管走到哪里,總忘不了永春的大鵬山、天馬山,忘不了桃源的流水,故土的南音。他們作詩抒懷,梁披雲揮毫疾書:“松崗竹澗碧煙舒,冉冉清暉畫不如。看取閑雲歸遠岫,山居我亦愛我廬。”餘承堯潑墨言志:“峻峰磐石積,險路玉泉飛。白雲留翠壑,何日始能歸。”
他們細嚼了如雲的歲月。梁先生原任國民黨參政會參政員兼國立海疆大學校長,嗣後任福建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長。由於常與當局政見不和,1949年秋流寓香港。為弘揚民族精神梁坡雲辦報紙、辦教育,開書譜社,60多年誨人不倦地助文興學。余先生19歲離鄉從軍,歷任國民黨高級軍職,抗戰結束後,以陸軍中將軍階毅然退伍從商,時年48歲。直至56歲那年,餘承堯用那雙拿厭槍、數厭鈔票的手,拿起毛筆,開始書畫生涯,一畫就是38年。這些年,他們共同翹盼著:親人歡聚、祖國統一,花好月圓,“東風浩蕩開新霽。”(《番家謠》詩句)
他們都有如霞的晚年。有一位是書苑耆宿。辛未金秋,澳門文化司署隆重舉行“澳門文化叢書”第一號《雪廬詩稿》發行儀式,這本以梁老自己手跡印製的詩味極濃、藝術水準很高的詩集,獨領風騷,成為澳門文化瑰寶載入史冊。一年之後,在歷史文化名城泉州,又隆重舉行了“梁披雲詩意書畫展”與“梁披雲教育思想研討會”。對此,梁老很興奮,他告訴我們,現在他精神新生,跟年青小夥子一樣。餘承堯則是畫壇泰斗,那年
3月22日,國際蘇富比臺北拍賣會,餘老的《通景山水》四聯屏立軸以
682萬台幣拔得了水墨類的頭籌,創山水畫拍賣記錄。一生傳奇的余承堯成為了臺灣畫界很有影響的重要人物,被認為是給中國傳統山水畫帶來了新生機的畫家。餘老告訴我們,這幅《通景山水》當時整整畫了40天,抒發的是他心中的激情,對永春家鄉刻骨銘心的眷懷。
兩位老人陶醉在濃濃的鄉誼之中。94歲的餘老鋪開了紙墨,讓激情流瀉於筆端,用“一筆書”揮就1首《呈披雲我兄》自作詩。詩雲:“澳門地近好返鄉,流水清音花路香;今日重逢人已老,大鵬天馬氣猶強”。86歲的梁老精神矍鑠,文思泉湧,接過大筆,用那蒼勁遒力的行書,瀟灑寫道:“浪跡難忘是故鄉,桃花源裏有清香;重逢漫道人俱老,大筆誰能似子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