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流行民間音樂《鬧廳》
一、民間音樂
《鬧廳》的有關背景和主體內容
《鬧廳》民間音樂的前身呐鈸鼓吹,後與南管(南音)有機結合,形成吹奏交差的民間音樂,在永春全縣廣為流傳,特別是在文化較為發達的平原鄉鎮,如桃城、五裏街、蓬壺、達埔、石鼓、東平、岵山、湖羊等鄉鎮更為盛行。《鬧廳》顧名思義是熱鬧廳堂的意思,是永春特色的一種民間音樂。
曲調數量。在《鬧廳》的吹奏中大簧通常吹奏《百家春》、《太子游》、《北朝天子》、《雷貞台》等奔放愉快的“大吹譜”。噯子在承上啟下引奏通常用《龍溪歌》又名《王公頭》等曲牌。管弦樂主要是演奏南音中流行的《魚沉》、《出庭》、《西窗》、《繡成》等綽號“四大碟”的抒情指譜,也有從48
套指譜中選擇兩三段曲牌演奏。
音樂形態。由於弦樂定調以噯子五空品管“小工”即 E“ 2 6
”為准,所以從頭到尾都採用
E調式。節奏由慢到快,由快到慢,然後再由慢到快。通常用慢三寮即拍、緊三寮即拍、疊拍拍,根據選擇的指譜和曲牌而定節奏快慢。
《鬧廳》表現的詳細內容。《鬧廳》沒有演唱形式是以演奏形式來表現的。它以熱烈昂揚的氣氛鼓舞人們的鬥志,舒展性情的雅曲讓人欣賞。《鬧廳》有兩種傳說:一種傳說是古代人封建迷信思想嚴重,人死後要請和尚或道士“開光”、“做公德”,恐怕鬼神來搶焚燒的“金銀紙錢”,採用《鬧廳》方式防止鬼神來搶奪。另一種傳說是人死了以後,家屬親友非常悲哀,精神禿衰,通過《鬧廳》方式來慰籍親人,寄託哀思。這兩種說話似乎有些道理,所以,在舊社會民間中《鬧廳》絕大多數是以道場為主,沒有吉祥道場(如神佛生日、觀燈做照、香會迎神、報恩做敬、追思公德),很少有人搞《鬧廳》活動。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把《鬧廳》也引進了吉祥的場面,營造熱鬧氣氛。
《鬧廳》產生的年代和歷史。鑒於《鬧廳》的音樂淵源,1987年永春縣人民政府在篆編《永春縣誌》時曾作調查,1995年,永春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撰編《永春南音》時再次深入調查,當時走訪了老一輩民間音樂界藝人、樂師,特別是承蒙李崇兆(1897年生,五裏街人)、林鳳雛(1915年生,蓬壺人)、李文爆(1920年生,東平人)、王繩紐(1915年生,蓬壺人)、尤秋江(1923年生,蓬壺人)、鄭炳彪(1922年生,桃城人)、林紀賓(1923年生,蓬壺人)等提供素材;又查閱《永春州志》(乾隆版)、《永春縣誌》(民國版)及民間古抄本《盛世母音》等資料,經綜合分析,才初步探出一個框架。最近在普查民間音樂《鬧廳》中,我們又走訪了現任永春縣佛教會會長、九歲從藝“和尚”生涯、司鼓名師今年67歲的姚金彩(法名:葉明法師);採訪了達埔東園村從事道場生涯40多年的“和尚”吳世滄(法名:釋真惠);採訪了縣南音社一些老一輩的藝人。雖《鬧廳》的淵源至今尚未有明確專著和概定,但可以初步認定:唐宋以來,永春宗教發達,廟宇祠堂興建甚多,每逢慶祀之時,皆有音樂助樂。清代鼎盛時期,永春的南音已經相當發展,據民間藝人相傳,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是永春的“郎君會”,民間樂師、樂手會萃于樂館或祖宇鬧廳奏八音。康熙五十年(西元1711年)聖王欲嘗南音,文淵閣大學士李光地(今安溪湖頭人)引泉州五小面君,在金鑾殿吹彈弦管,聖大悅,封為“御前清曲”;“御前清曲”封五賢人:晉江李義伯、王商光、葉時謁、同安陳雲行、永春黃回應〔引自林炳清《盛世母音、郎君序》手抄本〕1929年抄。由於南音榮得皇帝的禦封,身價倍增,被稱為“國樂”。那時的民間鼓樂手、宗教音樂手,經常與南音樂師、樂手以藝會友,互搓技藝,在清末和民國年間,便將鼓樂的“鬧廳”與南音的“八音”精華結合起來,組編新的《鬧廳》,一直延續至今。
《鬧廳》的演奏形式。《鬧廳》從頭到尾沒有演唱形式,是以打擊樂、吹奏樂、管弦樂相互交替進行的合奏音樂。
《鬧廳》的演奏規律。《鬧廳》演奏時間均選擇在晚上或初更,這與防鬼搶紙錢的傳說相吻合,因為為死人開光做公德除龍焚“庫錢”是在晚上,《鬧廳》就選擇在這些活動之前。《鬧廳》的地點通常選擇在廟宇的中殿、祠堂祖厝的大廳、劇院的舞臺、民屋的廳堂演奏,這些地點場地寬敞,能方便龐大的演奏隊伍的活動,容納更多的人觀看欣賞。《鬧廳》人數無硬性規定,一般在15人左右,如果演奏人員多的時候隨時可以增加樂器。在人員不足的時候往往一人要輪換使用兩種器樂。如吹大簧就要兼吹噯子,掌“大蒂”的要兼掌“大釵”,但大簧不能少於兩支,有數人吹最好,聲音更為宏亮。
《鬧廳》使用的語言。《鬧廳》自始至終不需要用語言交流,因為它是視聽音樂,節奏的快慢、音量的大小都看司鼓的指揮,另外它開頭的打擊吹奏、中間的彈奏、以至後面的合奏都事先規定曲牌和指譜,同時各環節的銜接均有噯子的引領。在開始前和結束後都以閩南方言交流演奏效果,這是閩南廣大農民慣用方言的緣故。
《鬧廳》的結構和運用規律特點。《鬧廳》演奏內容十分豐富,結構相當嚴謹,各樂段的組合具有一定的規律。藝人們把它概括為“龍頭鳳尾麒麟身”,比喻它的色彩斑璨,豪偉雍容,形象地說明它在民間器樂演奏中處於最華貴的地位。
《鬧廳》由三大樂段組成。首尾呼應,開頭是宏亮激昂的吹打樂,中間是宛轉悠揚的管弦樂,結尾是各種樂器齊鳴的合奏樂,各個轉折部分使用打擊樂按不同“鑼鼓經”連綴。
開頭——狂歡樂段,藝人們稱它是“三擂九催”。使用音響宏亮的大簧、大蘇鐘、沙鑼、銅鐘、大蒂、大釵等。管樂、打擊樂齊驅並進,從“慢頭”即三寮或“大蒂頭”起奏,插一小段鑼鼓,接奏一般(引譜頭),隨接一曲含有吉祥意義的“大吹譜”,如“百家春”、“太子游”、“狀元游”、“此朝天子”等曲牌,節奏從轉,又插一小段由慢到快的鑼鼓,再奏一曲的“大吹譜”。這段樂曲氣氛十分熱烈,勢如排山倒海,浪湧潮騰,猶如萬家歌舞、歡歌雷動的狂歡場面,激蕩人心,鼓舞人們戰勝鬼魔的決心,體現奪取勝利的喜悅心情。
中間——抒情樂段。開頭樂段後緊接著用“噯子譜”承上啟下,常用曲牌是《尤溪歌》又名《王公頭》。使用樂器有噯子、管弦樂和南鼓、決子、小叫、木魚、響盞、雙鈴、拍板、四寶等。彈奏樂通常選擇南音中的指譜“四大碟”即《魚沉》、《紗窗》、《出庭》、《繡成》等節。2003年在縣南音社陳錦川的主持下,樂師林其安又與時俱進地從指譜中挑選出《馬上官人》、《朱郎蔔返》、《綿答絮》等片段融入《鬧廳》,使這段音樂更加豐富,更有氣色。中段音樂一般掌握在十餘分鐘。通過鋼柔相濟、張弛相間、明朗而典雅的音樂與首段音樂形成顯明的對比,使人們見景生情,思緒萬千,情懷綿綿,追逐未來。
收尾——激情樂段。使用與首段同樣樂器,大簧吹奏迭拍較短的“大吹譜”如《雷台貞》、《銀柳絲》等俗稱“戰鼓尾”,這些曲牌與前面不再重複,但與首段相呼應,進一步突出主題而把音樂推向高潮,更有強烈的感染力,激發人們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的堅強意志和堅定信心,激勵人們嚮往美好未來的情懷。音樂截然而止,令人回味無窮。
《鬧廳》的流傳地域。永春是《鬧廳》的發祥地。隨著社會文化交流的頻繁與發展,民間藝人的互相接觸,《鬧廳》便流傳到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以至閩南各地。據老藝人傳說,永春籍著名法師姚義杏(筆名姚蓮允)曾到南洋的越南西貢,馬來西亞吉隆玻謀生,當地許多華僑聽說他是“和尚”出身,支持他重抄舊業,他與海外南音的弦友在道場上使用《鬧廳》音樂,深受海外華僑的歡迎。1983年,菲律賓南音社團《郎君社》蒞臨永春互搓南音技藝,在人民會場同台演出《鬧廳》音樂,充分說明《鬧廳》在東南亞一帶流傳甚廣。據“和尚”
姚金彩、吳世滄等介紹,他們曾到大田、德化、南安、安溪、泉州、惠安以及泉州開元寺、廈門開元寺、南安鳳山寺等普度或做事,都有《鬧廳》的習慣。由此可見,《鬧廳》不僅在永春盛行,閩南地區和有南音的地方都有流傳。
《鬧廳》司鼓的技巧。《鬧廳》音樂中使用二十多種打擊樂器和管弦樂器,最有獨特技巧的是司鼓。使用的鼓是南鼓,高60
公分,直徑50
公分,搭有鼓架。司鼓師就是整個樂隊的指揮員,俗稱“三軍統帥”。在開頭階段,猶如擂動戰鼓,鼓點密密麻麻,聲勢浩大,氣氛熱烈,在中間階段,鼓聲和風細雨,時而掩旗息鼓,時而歡雀跳躍,伴隨著管弦樂的節奏之中,在最後又逐漸恢復慷慨激昂的氣氛。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在中間樂段,司鼓師竟用左腳盤在鼓面上根據音樂旋律來回轉動,發出的鼓聲與音樂和諧融合,簡直就象定音鼓。鼓師的精彩表演,讓人陶醉在優雅的音樂之中。
《鬧廳》音樂與社會生活關係。
《鬧廳》反映的社會內容與具體生活的對應關係。音樂反映了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敢於戰天鬥地的豪情壯志;追求豐收團圓、家業興旺的幸福生活;嚮往國泰民安、社會和諧的未來。音樂裏的《百家春》、《四時景》、《龍溪歌》、《繡成》、《馬上官人》、《三千兩金》等曲牌名都是象徵著吉祥如意。在群眾的現實生活中,人民群眾在歡慶發財致富、緬懷長輩豐功偉績、祝壽慶典等,用《鬧廳》音樂來熱烈祝賀。社會團體在舉行節日慶典、文藝晚會、迎來送往等活動中皆用《鬧廳》音樂來表示歡迎和致意。《鬧廳》已經成為永春民間活動必不可少的一種音樂,在人民群眾之中深深打下烙印。
《鬧廳》音樂在永春所擔當的文化功能。《鬧廳》是閩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永春十多種民間音樂中具有獨特藝術風格、濃郁鄉土特色的一種合奏音樂,它的文化功能在於:一是它與正在申請的“世遺”的南音根深蒂固,所演奏的音樂都離不開南音的曲牌,確實是研究南音和閩台民間彈弦音樂及其藝術活動的不可多得的活化石。二是它弘揚和發展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鬧廳》音樂既全面繼承南音的優秀傳統,又與時俱進地改革創新。縣南音社吸取了陝北民歌《翻身道情》和《豐收鑼鼓》等熱情奔放鼓樂融進《鬧廳》音樂之中,使之更富有現代氣息,為廣大群眾所喜愛。三是極大地活躍農村文化生活。如今《鬧廳》和南音成為全縣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音樂,民間的各種慶典、祭祀活動,無不沒有《鬧廳》的派場,許多群眾文藝晚會,《鬧廳》成為一出“壓台戲”,深受群眾的敬重。四是《鬧廳》是永春民間音樂品牌,1960年永春創作《鬧廳》曲藝節目《井邊會》參加晉江地區(現為泉州市)首屆音樂會榮獲演出獎;1986年、1988年在泉州舉行的南音大會唱和1987年廈門舉行的南音大會唱中,永春代表隊均攜帶《鬧廳》節目參加演出,被定為會唱的開頭或結尾的節目;在與海外弦友的交流中,受到高度的評價。2005年06月,在泉州市舉行的民間音樂邀請賽中,縣南音社在社長陳錦川的主持下,經過精心加工排練,率隊參賽榮獲一等獎,這是全縣民間音樂有史以來獲得最高的獎位。
《鬧廳》與宗教信仰、民族習俗的關係。《鬧廳》與宗教信仰、民族習俗息息相關,原始於道場的《大鼓吹》,由於只用吹奏樂單調乏味,後來又加入管弦樂,使氣氛更加活躍,更有欣賞價值,成為道場競爭和比試的一種手段。可以說,哪里有道場哪里就有《鬧廳》活動。無論是舊社會群眾濃厚的封建思想,還是如今群眾尚未徹底轉變的傳統觀念,遇到“紅白”事還是要叫道士來“開光”做公德,或者是“做敬”,都要搞搞《鬧廳》,以擴大場面的影響力和吸取力。據今年67歲的和尚姚金彩法師回憶,他一生做道場不下二萬場,舉辦《鬧廳》活動的就有8000場以上。依此可見,全縣那麼多“道士”、“和尚”,開展《鬧廳》活動數目是非常可觀的,印證了《鬧廳》音樂與宗教信仰、民族習俗的魚水關係。
《鬧廳》在本地區流傳的廣度。熟悉或能夠演奏的大概人數和年齡層。據查,《鬧廳》在全縣22個鄉鎮,
236個村(社區)普遍流傳。據瞭解估計熟悉或能夠參加演奏《鬧廳》的藝人約
500人左右,年齡大部分均在40歲以上,40歲以下的比較少。
傳承《鬧廳》音樂,絕大多數屬於師徒教傳,也有少數是家族傳承。縣南音社為保留提高《鬧廳》民間音樂的寶貴財富,近幾年舉辦了
5期青少年青少年南音培訓班,培訓了
100多名學員,在以林其安為主教的精心培育下,均能參加《鬧廳》演奏。如石鼓鎮社山村的名師姚金彩的家族,兄弟、姐妹、孫子、侄子以至曾孫有十來人精通《鬧廳》音樂,又如達埔鎮東園村的吳世滄之兒子、孫子也是如此。參加《鬧廳》音樂演奏,要求技藝精通,不看曲譜,配合默契,別無特殊要求,為群眾性參與打開方便之門。
演奏《鬧廳》時,演奏員要坐姿端正、舉止端莊、嚴肅認真、聚精會神、音準節奏、情感投入,期間不准走動戲言,禁忌場所喧嘩嘈雜、口語交流。
其他
藝人的生活和從藝狀況。我縣從事《鬧廳》民間演奏的藝人大體分為三種,一種是道場的“西公和尚”,一種是南音社成員,第三種是城鄉南音藝人,這些人遍佈全縣各個角落,縣南音社成員和“兩公和尚”較易集中,可以說能隨叫隨到,但這些人生活比較浪漫,作風疲塌。我縣從事南音或演奏《鬧廳》的藝人,大多數從業都在二、三十年以上,至少也有十來年。由於從業時間長,技藝精通,曲調熟記,除非參加大場合的演奏需要事先排練外,平時只要人員到齊,一拍即合,演奏自如。
藝人的藝術觀念。南音或《鬧廳》的藝人藝術觀念非常強,平時刻苦鑽研,精益求精,不斷提高藝術水準。許多藝人平時一有空就操起樂器自吹自彈,自拉自練。俗話說“練拳念曲”,“臺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正是《鬧廳》藝人的生動寫照。
演奏員的師承背景。我縣《鬧廳》音樂的師承大概有三種。第一,由縣南音社培訓新手。從近幾年舉辦的南音青年培訓班來看,由名師傳教後都會演奏。第二,拜師學藝,有熱心南音《鬧廳》民間音樂的青年,自找名師,拜師學藝。第三,家庭傳藝。南音世家、道士世家都會一代一代傳接。
本縣代表性演奏手名錄和居住地點。
陳錦川 縣南音社社長,本縣五裏街鎮儒林社區人。
林其安 縣南音社教師,本縣五裏街鎮仰賢村人。
劉漢渠 縣南音社常委,本縣湖洋鎮人。
姚金彩 道場和尚,本縣石鼓鎮社山村人。
吳世滄 道場和尚,本縣達埔鎮東園村人。
林晉培 退休幹部,本縣五裏街鎮華岩村人。
黃文渠 退休幹部,本縣湖羊鎮湖城人。
葉文漢 縣南音社常委 本縣桃城鎮桃城社區人。
黃升壽 縣南音社會員 本縣石鼓鎮卿園村人。
姚澤陽 自由職業 本縣石鼓鎮社山村人。
收集曲譜、圖片、圖像
四指譜:《出庭》、《繡成》、《紗窗》、《魚沉》
綿答絮:《三千兩金》
百家春、太子游、大蒂頭、大吹譜、此朝天子、狀元游、噯子譜、龍溪歌
演唱術語
二、樂種
名稱和背景
《鬧廳》屬民樂,本縣也有西樂。
民樂的曲調數量。
樂種的音樂形態。《鬧廳》使用的調式通常用
E調,俗稱“品管”“小工”但民樂中通常用B、C、D、E、F調,俗稱五空、四空、倍思。音階最低為低音士即2,最高為極工即2。主要節奏有俗稱漫頭、疊拍、緊三寮、慢三寮。
表演形式和本體特徵
《鬧廳》均有獨奏和合奏的過程。如在各樂段銜接前均由噯子獨奏引接。在第二樂段為合奏。
《鬧廳》的樂隊沒有固定編制,一般在15人左右,但至少不能少於10人,如樂員充足時可以一種樂器多人操作,歷史狀況和現存狀況都是一樣。由於歷史發展,《鬧廳》也可以加入北琶、板胡,所以《鬧廳》的編制是因人因樂器而定。
樂隊的構成及排列方式。《鬧廳》的樂隊是由打擊樂隊和管弦樂隊構成的,樂隊的排列方式為“八”字形,俗稱喇叭口。
主奏樂器和伴奏樂器
打擊樂器的主奏樂器是南鼓、鑼、鈸子、。伴奏樂器有小鑼、銅鐘、響盞、木魚、碰鈴。
B、管弦樂的主奏樂器是南琶、二弦。伴奏器樂是三弦、二胡、大胡、板胡等。
吹奏樂的主奏是噯子、洞簫、笛子。
來源:永春文藝.姚榮海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