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永春 »

永春名人.下

作者: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永春名人.下

顏子俊

顏子俊,原名福黎,字篆祐,達埔鄉達中村人,生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父親以肩挑謀生,家庭貧苦。10歲時,父親去世,大哥才14歲,家中還有兩個弟弟,只有母親為人紡織夏布、裱褙冥紙錫箔得到一點工錢,一家數人連糊口也不夠。他只好輟學,和大哥打柴、拾糞,賣點錢補助家用。12歲,經宗親介紹,到玉鬥慶和藥店當學徒。他誠實謹慎,深得店主喜歡,但山村小店,生意清淡,除給三餐外,工資甚微。第二年,只得到遠離家鄉的德化縣赤水格一位鄉親店中當店員。光緒二十八年,得到同鄉吳青雲引薦,到越南謀生。

初到越南,在一家商店當炊事,後站櫃臺,以後被提升為經理。他略有積蓄之後,先是與人合資經營商業,繼而獨資創辦啟華英布店,任經理和董事長。光緒三十三年,孫中山到越南西貢,並在河內設立同盟會分會。他接受了孫中山的愛國民主革命思想,加入同盟會,積極支持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時,他正擔任越南中華總商會主席,大力發動並捐獻鉅款,支援反袁鬥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歐列強暫時無暇東顧,越南經濟有較大發展。這時,子俊除繼續經營布店外,還經營陶瓷業、戲院和書報社。在他稍有資財後,即著意舉辦公益事業,服務社會。他在家鄉下荇獨資創辦鼎新小學,這是達埔最早的一所僑辦學校。在西貢,他資助的學校有福建中學、小學和暨南中學,並擔任這三所學校的董事長。他還捐資辦醫院,任西堤福善醫院董事會主席。民國20年(1931)以後,達埔連續數年鼠疫流行,他捐資購買預防疫苗,供鄉人免費注射。

“九.一八”事變後,他發動越南僑商組織華商經濟聯合會,出任主席,募捐鉅款,獻給馬占山將軍和東北抗日義勇軍作經費。上海“一.二八”事件發生,十九路軍發出抗日通電,他立即發動組織、並主持越南華僑抗日救國賑濟總會和南圻華僑救濟總會,募款購買藥品,支援十九路軍抗日。民國22年,十九路軍在閩成立人民政府,越南華僑在他的宣導下,捐款購買飛機兩架獻給十九路軍。在西貢,他對華僑和越南進步人士的革命活動積極支持,經濟有困難的,他出錢接濟;遇到危險的,他盡力設法保護。因此,受到國民黨在越南代表機構的指責並被監視。他知道了這個情況後,即公開聲明退出國民黨以示抗議,這事在越南華僑界震動很大。為了避免不利影響的擴大,國民黨中央特派了一個中央委員要與他會談,但他態度堅決,終不接見。

民國26年抗日戰爭爆發,子俊任越南中華總商會主席,組織旅越華僑縮食救濟祖國兵災慈善會,號召華僑商店每日節省菜金兩成為救濟金,每星期收集一次,匯回祖國。次年,新加坡成立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陳嘉庚號召各坡承擔常月義捐,子俊發動越南華僑積極回應,並全力以赴主持越南華僑籌賑工作,直到日本侵入越南為止。

民國30年07月,日本駐越總領事派代表朱裕朝威脅子俊,要他以華僑名義通電擁護漢奸汪精衛,並說如肯合作,將給予三井、三菱公司在越南的總代理權,鐵限三日內答復。子俊嚴守民族大義,堅決拒絕,但他又洞悉日寇的兇殘,第二天,在友人翁典南等的幫助下,偽裝成水手,乘坐專載豬牛的“大廣西”號貨輪,離開居住了40年的第二故鄉西貢,到達香港。太平洋戰爭發生後,香港淪陷,他又歷經艱險,輾轉來到廣西柳州,後轉赴桂林。重慶的國民黨海外部和全國救濟總會先後來電,請他到重慶共商救濟華僑事宜。他認為南洋各埠相繼淪陷,僑匯斷絕,僑眷生活困苦,必須先回福建瞭解情況,於是去電婉辭。旋即遄返福建戰時省會永安,省主席劉建緒立即接見,表示敬意和慰問,並聘請他為省政府顧問。

子俊回到達埔故鄉,正值抗日戰爭進入最困難階段,僑眷生活極其困苦,不少人靠典賣衣物和家產度日。他認為永春多山,要解決僑眷的困境,必須開發山地,墾荒種植,才是根本辦法。他就聯繫其他歸僑,共同創辦達理、袱江、鳳美三個農場,還組織歸僑合作社,經營商業。但當時物資匱乏,政治積弊甚深,他花了數年心血,農場和合作社收效都不大,最後更因通貨膨脹,連血本也虧盡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子俊返回越南西貢,重整舊業。這時越南民主共和國已成立,而西貢卻尚在法國殖民主義者所支持的保大政權統治之下。越盟(越南共產黨前身)派代表秘密會見子俊,要求他支持越南人民反對保大傀儡政權的革命鬥爭,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當時有不少從事秘密活動的越南革命者,經濟上得到他的支援,遇到危險也得到他的掩護,有些還是負有重任的領導人。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破壞,越南農村民生凋敝,不少人到西貢尋求生路。子俊發起組織華僑救濟總會,擔任主席,勸募救濟款,並代為介紹職業。這一工作從西貢開始,逐漸擴展到其他各地,且對華僑和越南人一視同仁。

民國36年,閩粵兩省發生糧荒,子俊以越南華僑救濟總會名義,募捐大米3000噸運回賑濟。他以監賑人身份隨第一批運糧船回國,發賑完畢,原想重返西貢,但南越當局正在調查他和越盟的關係,搜集他與越盟往來的證據。為了他的安全,家人和親友都勸他暫緩返越,因而留在故鄉。這時,國民黨政府進行所謂“國民大會代表”的選舉,一再電邀他到南京,共商華僑代表人選問題,他以不久即將返越為辭,加以謝絕。

陳嘉庚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之後回到廈門,子俊前往拜候。陳向他介紹了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情況和中央人民政府對華僑的方針政策,他非常高興,確信有了強大的祖國,華僑再也不是海外孤兒了。

1954年06月,他和印尼僑領尤揚祖同上北京,會見了蔡廷鍇將軍和舊友莊希泉、李鐵民,拜候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何香凝。08月,再上北京,在參加中僑委的擴大會議上,見到了以前在西貢秘密進行革命工作的連貫同志,欣慰異常。10月,他被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在全國政協二屆一次會議上,周恩來總理親切會見了他,當知道他是同盟會會員時,稱他是革命老前輩。

1955年03月,子俊被任命為福建省華僑事務委員會副主任。1956年當選為全國僑聯副主席,1957年被任命為國務院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在參加全國政協二屆三次會議時,列席了最高國務會議。

1959年02月25日,因患喉癌病逝於永春醫院,終年72歲。

 

鄭玉書

鄭玉書,原名瑞麟,字崇瑞,仙夾鄉夾漈村人,生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17歲以博士弟子員入州學就讀,以後赴外地攻讀醫科。辛亥革命後,任福建北伐軍軍醫長,隨軍駐上海、煙臺。民國三年(1914)春,任駐湖北宜昌的陸軍十三團醫務所主任。翌年夏,任駐廈門第十混成旅軍醫官。六年08月,任福建陸軍第一師正軍醫官和閩浙援粵軍衛生部長。10年秋,任永春縣工務局局長,主持修建永春通往泉州的公路。

民國12年,任廈門道道尹,得孫傳芳賞識,先後出任福建省長公署高等顧問、聯軍總部諮議、聯軍總部財政秘書兼江蘇菸酒事務局局長、安徽財政廳廳長。15年冬,自瀋陽返閩。此時,他已有不少資財,就脫離軍旅生活,寄寓福州,與弟侄經營工商業。

抗日戰爭開始,他任國民政府海外勸募救國公債專員,前往印尼募集 989萬元。後旅居香港,與胡文虎等組織福建旅港同鄉會。廈門淪陷,他與菲律賓、香港鄉親組織難民救濟會,被推為會長,收容逃港難民2217人。以後福建發生米荒,他與愛國僑胞捐款購運大米九萬余包回閩平糶;瘧疾為災,兩次向印尼僑胞募捐金雞納霜入閩施贈。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陷落,乃回閩,受聘為省政府參議、顧問,居住永安,組織華僑興業公司,從事墾植與貿易,任常務董事。

玉書對待宗親多所關懷,樂予扶掖提攜。他家族中的弟侄,在香港、上海、日本、菲律賓等地經營工商業,不少人成為巨富,大多與玉書早年對他們的鼎助、提攜有關。

1957年,玉書往菲律賓定居,脫離工商界,出任菲律賓滎陽鄭氏宗親會顧問,潛心查證本族世系,並致力寫作,完成三修夾漈鄭氏譜牒及《中菲間歷史文物關係》一書。1965年在菲律賓去世。

 

李俊承

李俊承,乳名賢,五裏街鎮仰賢村人,生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父繼如,早年南渡,在馬來亞芙蓉坡經商。俊承17歲隨父到馬來亞學習商業。父親去世後,他遷居新加坡山仔頂,先後創立太興有限公司、太安實業有限公司,並收購泰豐餅乾廠,添置自動化制餅機,聘英國技師監製。另在馬來亞各地墾植橡膠園數千英畝。籌謀決策,一帆風順,經濟上大有成就,被選為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會長。

在經濟上有相當雄厚基礎以後,俊承以星、馬華僑經濟一向為西歐資本所壟斷,欲求擺脫其控制,必須聯合華僑資金,自辦銀行。於是,他即參加銀行組織,繼而開辦和豐銀行,並出任總理。民國20年(1931),南洋經濟不景氣,他與陳延謙等人協議,將僑資的和豐、華僑、華商三家銀行合併為華僑銀行,俊承任副董事長。

俊承雖久離家鄉,但對桑梓公益事業十分關心。民國初,他遵母命,獨資修葺通仙橋。民國16年,獨力擔負《永春縣誌》的印刷經費。19年,又捐資一萬元助建雲龍橋。

民國27年06月,他捐資10萬元,購買救國公債,公債票獻給中央研究院作為獎勵基金,國民政府命令嘉獎。這一年,政府開始實行徵兵,永春各界推派代表到星、馬等地,呼籲鄉親捐資救濟出征軍人家屬。俊承慷慨解囊,並代為收管捐款,一年分四季,按戶匯給征屬。30年,僑領陳嘉庚回國慰問,由俊承代理新加坡籌賑會會務,他措施得當,新加坡總督湯姆斯特在立法院頒授勳章,以示褒獎。

俊承信奉佛教。民國14年,他回國觀光,前往南海普陀山參謁印光法師,獲賜法號慧覺。返新加坡後,刊行佛門經籍與通俗警世書畫,分贈各方。27年,又專程赴印度佛教聖地禮佛,在鹿野苑獨資建築中華寺,雇請專人管理,按月匯給經費,後又在新加坡建報恩寺。

日軍佔領星、馬,華僑被殺數以萬計,俊承被拘禁七天,獲釋後即發動佛教徒,舉辦施粥施藥,收容難民 500多人,70歲以上男女老人,每月各給10元。34年,盟軍反攻,佛教徒組織中華佛教徒救濟會,俊承擔任主席,辦理救死扶傷工作,不辭勞瘁。

俊承平時除處理商務外,每日必排定時間閱讀書報,研究佛學經典。他愛好詩文,著有《覺園集》、《覺園詩存》、《印度古佛國遊記》等書行世。1966年在新加坡去世。

 

黃重吉

黃重吉,石鼓鄉卿園村人,生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16歲隨父出洋,僑居馬來亞,從事工商業活動。由於他經營有方,先後在吧雙、吉隆玻獨資創辦橡膠製造、榨油、釀酒、鋸木、糖果、餅乾等工廠,並經營橡膠園、農場、茶山等企業。他對公益事業熱心支持,積極贊助,曾擔任馬來亞中華總商會和籌賑會要職,以及吉隆玻尊孔中學和文良港中學董事。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星馬廣大華僑慘遭殺害,重吉義憤填膺,暗中資助當地遊擊隊進行反侵略鬥爭,後來還掩護盟軍四名美籍空降人員轉移。事為日寇偵悉,幸而不久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重吉一家,始得安然。親友紛紛向他祝賀,他說:“我是中國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為了支持公理正義,為了反侵略戰爭,明知這樣做有身家性命危險,我雖死不辭。”

重吉認為華僑命運的好壞,與祖國興衰存亡是息息相關的。因此,當抗日戰爭剛剛勝利之時,即決定將部分財產調回國內投資。親友聞知後,曾予勸誡,重吉毅然回答:“我身為炎黃子孫,報效祖國,是我義不容辭的一份責任!”

民國35年(1946)秋,重吉派其堂弟黃重生到香港、廣東、海南、臺灣、廈門等地調查考察,選定廈門為投資地點。他先在香港設立黃重吉貿易公司,作為與祖國溝通資訊和轉移投資的橋樑;同時向廈門國民黨政府敵偽物資處理部門,購買日本人經營的平安油廠、南興酒廠作為基地,計畫逐步擴大,興辦10家工廠。這一年冬天,重吉自馬來亞返國,先到南京、上海參觀工商企業,又到龍岩等地考察礦藏,並在廈門買下光化電池廠。至此,他原先打算把各廠廠址聯成一片,形成一個工業區的計畫已初步形成。

民國36年春,重吉把在馬來亞購進的橡膠製造、榨油、糖果、餅乾、釀酒、機器修配等設備,以及捲煙機、印刷機和兩部載重汽車,分兩批運抵廈門。重吉本人和20多名技術工人,也隨船同來,準備立即安裝生產。當機器設備運抵碼頭時,國民黨政府有關部門即提出這樣那樣的條件加以限制。汽車被海關扣留;廈門機器工會頭目則威脅說,工廠工人須由該會介紹雇用,機器設備也應由該會搬運安裝,否則,發生問題後果自負。由於遭到種種刁難,機器設備只得堆放在碼頭上,任憑風吹雨打。後經多方交涉,拖了三個多月才獲解決。同年秋,電池廠、醬油廠、酒廠先後投產;橡膠、榨油、糖果餅乾、機器修配、捲煙、印刷等廠也安裝就緒,準備試產,但原材料和燃料又發生困難。當時,各廠所需原材料及燃料大多須用外匯進口,而外匯由國民黨政府輸出入管理處統制,該管理處批給重吉各廠的外匯尚不足電池廠進料,其他各廠,更是無法開工。重吉雖多次向南京政府申請,要求自備外匯進口,也未能獲准。因此,工廠只好一個接一個地遣散工人,暫停生產。至解放前夕,只有電池廠半產半停,僅能維持部分工人的生活。

廈門解放後,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立即派工作人員下廠瞭解情況,幫助解決各種困難問題,發還以前被國民黨海關扣留的兩部載重汽車,准許以外幣、銀元向香港進口原材料,並協助用橡膠廠的動力機組發電,供應市區照明。1952年,又組織該市四家機器廠聯合,成立重吉機器廠,擴大生產能力,推派黃重生擔任經理。

1956年,國家對私營工商業進行改造,重吉廠所屬的橡膠、機器、餅乾、電池等廠及部分機器設備,分別加入廈門罐頭廠、紙板廠、化工廠,實行公私合營。

重吉在廈門所屬各廠公私合營後,歷年所得股息,在其家鄉創辦文明中學。從1961年起至1965年,先後撥付建築教學樓、宿舍及歷年經費計人民幣7萬餘元。

重吉於1966年03月,病逝於馬來西亞吉隆玻,享年74歲。

 

尤揚祖

尤揚祖,原名逢春,達埔鄉蓬萊村人,清光緒十八年(1892)生。幼年時家境貧寒,唯讀三年私塾。母親做豆腐,他肩挑叫賣。稍長,先在一都當店夥,後到縣城永同春藥店當店員。他工作勤謹,用心學習,得到店東提攜,往印尼安汶謀生。

初到安汶,在同德棧當店員。該店是做土產買賣的,他認真負責,深得店主信任。兩年以後,被派到實勿瀨同德分棧任司理,由於經營得法,業務蒸蒸日上。

民國12年(1923),他和幾位同鄉集資到萬鴉佬開設協豐公司,經營土產收購和出口業務。萬鴉佬在西裏伯島的北端,是個小埠,但他多方策劃,業務很快有了進展,不久就成為西裏伯島北部經營土產輸出的首戶。

揚祖為人豪爽,熱心公益,經濟基礎較為穩固以後,就致力於社會福利事業。民國14年,他發動本埠同業僑親創辦萬鴉佬中華學校,被推為董事長。學校規模逐漸擴大,他親自規劃起蓋教室宿舍。山於他事事帶頭,所辦的事又堅持到成功,所以得到埠中僑親的信服。18年,他獨資在家鄉創辦五保小學。

民同24年,揚祖回國到華北參觀考察。當時天津有家華北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在薩拉齊從事農墾,他應該公司常務董事兼經理的請求,投資三萬元。

抗日戰爭發生以後,海外各埠華僑組織籌賑會,萬鴉佬的華僑在他領導下也成立籌賑分會,並被推為主席。該埠雖不是大埠,但僑眾愛國情切,捐助數日可觀。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揚祖攜眷回國。當時,福建華僑創辦華僑興業公司,揚祖為董事之一。

抗戰勝利後,他重返印尼,住在西裏伯島首府望加錫,仍做土產生意,兼辦種植業。在印尼人民反對荷蘭殖民主義者的鬥爭中,他盡力贊助印尼人民。

1950年08月,印尼總統蘇加諾到望加錫視察,華僑舉行歡迎大會,尤揚祖擔任大會主席。他在致歡迎詞時說:“我們華僑和印尼居民要更加互敬互助,攜手前進,為建設印尼而共同努力。我們希望中印(尼)成為兄弟之國,為亞洲民眾的幸福而奮鬥。”蘇加諾在歡迎大會紀念冊上簽名,同時簽名的達 320多人,這是一次友誼的盛會。當我國決定在望加錫設立領事館時,揚祖立即把自己的住宅讓出來,作為領事館的館址。同時把兩個女兒送回祖國讀大學。這一年,他捐助家鄉剛創辦的達理中學建築校舍,並選擇地點建築延清小學校舍。

1952年國慶日,印尼華僑組織回國觀光團,揚祖為副團長。在參加國慶觀禮並到東北參觀後,他返回家鄉,第二天便步行上猛虎山,察看解放前他出資封育山林的情況。他說:“靠山吃山,南洋也開墾山芭嘛!”他一心記掛的是家鄉的建設。

1953年夏,他攜兒女回國,並把帶回的資金加入福建和廣東的華僑投資公司,在印尼只留一些不動產。後來在解決雙重國籍時,印尼駐華首任大使曾徵詢他是否讓一位兒子入印尼籍,以便管理在印尼的不動產,他婉言謝絕了。這一年冬天,他創辦猛虎華僑墾植場。他不畏嚴寒,上山指揮,和工人一起夜睡草棚達三個月。第二年春,他從漳州購來柑苗,並親自到福州、漳州禮聘有實踐經驗的技術員工,精心栽培。同時,指導北硿華僑農場在山地種植柑桔,並代請技術員;又與歸僑邱清秀等人集資創辦天馬山華僑墾殖場,擴大山地柑桔栽培試驗。這些試驗均獲得成功,為永春柑桔生產的發展開闢了新途徑。

1954年,揚祖以永春民間釀制的老醋有其特色,即投資創辦僑新酒廠,生產老醋。該廠於1956年公私合營,後改為永春釀造廠,所產“永春老醋”為全國四大名醋之一。第二年,他又和永春僑親捐建永春醫院新院舍。

1958年,揚祖帶頭捐資創辦永春華僑中學,並受南安印尼華僑黃怡瓶的委託,在豐州開辦南安華僑中學,出任董事長。同年,他看到永春通用機器廠設備比較簡陋,捐20萬港元從香港購來車床,為該廠發展成為專業的水電設備廠打下基礎。

1960年,縣裏接受他辦職業中學的建議,在延清創辦永春農墾中學,他答應捐資20萬元建校舍。後因學校佈局調整,農墾中學停辦,工程也停止施工。同年,為擴建猛虎墾植場,他自辦苗圃,培育柑桔無病良種苗木;為增加有機肥,他自備外匯港幣10多萬元,從香港購進良種種豬和飼料,圈養積肥,生產仔豬供應農家。1965年,墾植場由國家接辦,改為猛虎果林場。為表彰他在永春提倡種柑的功績,中共永春縣委會和縣人民政府於1987年在猛虎果林場建立揚祖紀念亭,並樹碑記其事蹟。

此外,他還捐款1.5萬元幫助蓬萊大隊建立蓬萊果林場,種植柑桔,並捐建蓬萊石拱橋。

揚祖一生對親人戚友的子弟,甚至素不相識的青年,只要是好學求進步的,他都樂意資助,使其成材。

1978年,他已臥病在床,還掛念家鄉的教育事業,決定將在福州市的三座房產捐贈給延清學校。為表彰他對教育事業的貢獻,福建省人民政府於1985年追發給他一枚金質獎章。

新中國成立以前,揚祖在印尼已有不少家財,但卻不曾在家鄉購置一分田產。1950年初,他回到家鄉,許多親人朋友勸他蓋座新樓房,他不同意,還是住原來的舊屋。他生活儉樸,認為只要吃飽穿暖就行。他小時候賣豆腐,母親很疼愛他,如果是冬天,過一段時間,就買一點瘦肉做羹湯,頓煮鹹芥菜乾飯給他吃,他覺得這是當時最好的美食了。直到晚年,他還是很愛吃鹹芥菜乾飯和肉羹湯,並且以此招待客人。

他一向認為:經商的目的在於謀利,但要得之有道,用之有道,凡是有利於祖國、有利於社會人群的,都應盡自己的力量去做。

他是第二、三和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全國僑聯副主席。1957年被選為福建省副省長。1962年起,擔任政協福建省委員會副主席。任職期間,對國家大事,地方興革,都就其所知,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對號召廣大僑胞參加祖國建設,作出了不少貢獻。

1982年05月17日,揚祖病逝於北京醫院,享年90歲。

 

李鐵民

李鐵民,本名鍢,字原周,達埔鄉岩峰村人,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生。幼讀私塾,12歲進其父在鄉開設的商店學習記帳寫信。他聰穎敏悟,勤奮力學,尤其喜愛詩歌和小說,逐漸以能詩善文聞名鄉里。

民國四年(1915),鐵民到新加坡,在他父親當經理的南春公司任職,業餘讀了一些民主思想的新書,接近一些革命人士,並加入中華革命黨。為了將來能做一番事業,他要求父親讓他留學日本,但父親希望他學商,沒有答應。第二年,奉父命回鄉結婚,在鄉中向達新學校校長李原燈學習古文詩詞。八年春,鐵民重返新加坡,仍在南春公司任職。南春是個專做橡膠買賣的大公司,他的工作是寫信,每天只須下午3時至6時寫幾十封與馬來亞各埠商戶來往的信件,上午則到學校兼課。從1920年起,先後在永春會館辦的鼎新學校、南洋工商補習學校、中南學校和南洋平民學校初級師範班兼任了六年的國文教師。

民國10年,中國國民黨在新加坡成立支部,鐵民以中華革命党黨員身份轉為中國國民黨黨員,並被推為支部文書。由於既任職兼課,又參加社會活動,工作繁重;也由於不喜歡一些商人市儈式的欺詐作風,不久,他便離開南春公司,除教課外,完全投身於社會工作。

民國15年起,鐵民進入報界工作,擔任一個小型三日報《消閒鐘》的主編。17年春,英荷各屬殖民地的永春同鄉團體,各派代表到新加坡開會,決定籌款回國救濟在民軍統治下的窮苦鄉親,鐵民擔任大會秘書,並被推為回鄉代表團四代表之一。會後,他和其他三位代表到各埠募捐了一大筆款項,準備回鄉,但因父親反對而沒有成行。這時,濟南慘案發生,新加坡華僑在陳嘉庚領導下組織新加坡山東慘案籌賑會。鐵民應籌賑會之請,為大會寫了宣言,得到會長陳嘉庚的好評,便應邀擔任籌賑會文牘主任,這是李鐵民和陳嘉庚建立工作關係的開始。自此之後,他成為陳的得力助手。這年八月,他應聘擔任新加坡一家最大和最老的報紙——《叻報》總編輯兼督印人,並兼任陳嘉庚橡膠製造廠廣告部文牘主任。

北伐初期,出於對祖國統一的渴望,鐵民是擁護蔣介石的。經過“四.一二”至寧漢分裂,他開始懷疑。北伐結束以後,繼之以新軍閥混戰,使他深感失望,便在《叻報》上發表文章,揭起反蔣的旗幟。因此,中國駐新加坡總領事約他談話,和他辯論,但他態度堅決,在《叻報》上公開警告這個總領事。在新加坡的國民黨駐南洋總支部,更是經常不斷地對他橫施壓力,他也給予強硬的反駁。這些國民黨官員竟然倚仗外力,請出所謂華民政務司的洋人來恐嚇他說:如再反蔣,便吊銷《叻報》的牌照。但反蔣並不違背當地的法律,洋人也無可奈何。至此,他們只好打出最後王牌,說通《叻報》老闆,解除他在《叻報》的職務,並秘密開除鐵民的國民黨黨籍。

民國20年,鐵民和新加坡的一批名流創辦《民眾報》週刊,並任主編,仍然堅持反蔣。這時,汪精衛聯合反蔣各派在廣州召開國民黨執監委非常會議,組織廣東國民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對峙,《民眾報》因反蔣而擁護汪精衛。不久,甯粵合流,成立“統一合作”政府。“一.二八”上海抗戰發生,蔣汪二再屈辱求和。《民眾報》因在以前一個時期擁汪,走了錯路,鐵民大感苦悶,不久,《民眾報》也自行解體了。

民國21年,陳嘉庚創辦的《南洋商報》聘請李鐵民為督印人,主管編輯部。當時,陳在政治上是擁護蔣介石的,他明知鐵民是反蔣的,但在工作上卻信任鐵民,言論上也不加干涉。這時,南京國民黨宣傳部寫信給陳嘉庚,說李鐵民是共產黨員,要陳辭退他。陳把信拿給他看,對南京不予理睬。這年秋天,馬來亞閩僑組織回省考察團,李鐵民為成員之一,並兼任秘書。考察團回省後將赴南京,他請詢于陳嘉庚,陳嘉庚認為南京可以去。到南京後,國民黨宣傳部請代表們開座談會,強調南洋必須統一宣傳。話中隱刺李鐵民,但他不予置答。第二年年底,陳嘉庚經營的公司因常受英帝國主義之打擊,乃將《南洋商報》轉讓他人接辦。鐵民為了有個言論據點,仍在該報任副刊《醒獅》編輯。

在蔣介石50壽辰時,南京發起捐資購機祝壽,吉隆玻福建會館組織的購機壽蔣會會長洪進聰請李鐵民擔任該會秘書。洪是永春人,又是鐵民父親的老朋友。鐵民因父親剛去世,在新聞界工作又不盡如人意,心情苦悶,壽蔣固非所願,但父輩之意未能推辭,也就應聘。購機壽蔣結束,他到巴生埠華僑橡膠製造廠任副經理,從事商業工作。

民國27年10月,在新加坡成立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籌賑總會”),陳嘉庚被選為主席。陳電請李鐵民回新襄助會務。年底,他回到新加坡,擔任該會秘書,協助陳嘉庚團結各埠華僑,激勵僑胞愛國熱情,募集鉅款,支援祖國抗日。29年初,南僑籌賑總會組織華僑回國慰問團,陳嘉庚任團長,他任秘書。慰問團先到戰時陪都重慶,又經成都到蘭州,再至青海,折回西安。05月31日抵延安訪問,第二天參觀女子大學,離校上車時,鐵民不慎頭部碰觸車門出血不止,遂入當地中央醫院住院一星期。此行,他對延安的政治、經濟、教育、社會等情況和抗日前線的軍事形勢,有了較具體和較深刻的瞭解。07日晚,由朱德總司令主持舉行歡送會。翌日離開延安,鐵民在《中華日報》發表了熱情洋溢的《留別延安之詞》。08月回到重慶,即轉往西南考察。09月下旬,鐵民陪同陳嘉庚回福建,考察福建的政治、經濟。10月23日回永春故鄉,這是他到新加坡以後唯一的一次故鄉行。

民國30年01月,鐵民回到新加坡。經過對延安的參觀訪問,他擁護共產黨的態度更加明朗與堅決,因而又招來了一些頑固分子的不滿與誣陷。在國內時,孔祥熙(時任行政院長)曾兩次電告陳嘉庚,推薦一個閩南人接替李鐵民任秘書。陳以事關南僑總會秘書的調動,須待回南洋後再說為辭,加以拒絕。回到新加坡以後,有人竟製造謠言,說他接受延安五萬元津貼,回新活動。英國駐華大使應重慶外交部的要求,發電給新加坡總督湯姆斯,要他把李鐵民逮交重慶政府。面對這些打擊、迫害,鐵民則置之度外。

新加坡被日軍攻陷後,鐵民避難于蘇門答臘實叻班讓島上。民國33年秋,他被日本憲兵逮捕關押在武吉丁宜,一連14天無休止地被刑訊,但他始終沒有吐露半點實情。當時戰爭已近末期,日寇對華僑已由屠殺政策轉用羈縻措施。年底,鐵民被釋放回新加坡。為了維持家庭生活,他在友人辦的僑通行任秘書。他的大兒子不幸在日寇大轟炸新加坡時犧牲了。

民國35年,胡愈之等回到新加坡,籌備組織中國民主同盟馬來亞支部。李鐵民為發起人之一,任籌備委員兼組織部主任,並赴雪蘭莪和霹靂兩州組織分部。馬來亞支部成立時,他被選為常務委員,仍兼任組織部主任,同時任《南僑日報》督印人。37年04月,支部主任胡愈之往香港,他被推為代主任。06月,英政府在馬來亞宣佈緊急法令,為適應劇變的形勢,民盟組織一個臨時工作委員會,他任主任。

陳嘉庚回新加坡後,鐵民仍協助他開展社會工作。陳任福建會館主席,他任執行委員兼秘書,後又被選為教育科主任,主持會館所辦四個學校的領導工作。

民國38年03月,鐵民到香港,創立開平有限公司香港分行,經營橡膠進出口業務,自任經理。09月,以華僑代表身份到北京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被任命為華僑事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50年02月,開平公司香港分行停止經營。04月,鐵民回北京,從事僑務工作。1956年當選為中華全國歸僑聯合會副主席。同年秋,星馬考察團到北京,不少團員是舊友,他非常高興,寫了一首七律,頷頸兩聯雲:“事業三春花織錦,鬚眉四顧氣吞虹。河山壯麗迎遊賞,桑梓繁榮待酌衷。”情豪志壯,方期他施展雄才,以酬服務桑梓夙願之時,不幸因肝癌病發,醫治無效,於1956年11月30日在北京醫院逝世,終年58歲,葬八寶山革命公墓。

 

李尚維

李尚維,乳名淑姜,尚維其字,桃城鎮張埔村人,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生。父祖豐,原在縣城經商,後南渡新加坡謀生。尚維幼年喪母,由繼母撫育,八歲入私塾讀書,聰明穎達。民國五年(1916),在家鄉結婚後出洋,佐其父料理商務,精明善算,並自覺安排業餘時間學習英文。不久,父親去世,他繼承父業。民國18年,新加坡市況蕭條,他關店停業,轉而從事橡膠經紀,賺取傭金維持家計。

民國34年,日寇投降。新加坡光復之初,民主獨立之說盛極一時。尚維嚮往民主,反對殖民政策,即創辦《新報》,宣傳民主自由和民族獨立思想,致為英殖民當局所忌,被勒令關閉停刊,並捕去編輯、記者四人,關押達二三年之久。對被捕編輯、記者,尚維繼續按月發工資給其家屬。此一事件,尚維前後損失三四十萬元。《新報》被封後,尚維即通過兩名英國人向當局購得該報印刷所,並擴辦為大型印刷工廠。以後,他創辦利聯股票公司,從事股票經營,應心得手,積有資財。

1956年秋,星馬僑胞組織回國觀光考察團,他積極參加。臨行之前,殖民當局竟對他採取種種留難,不予放行。但他態度堅決,據理力爭,終得獲准。回到北京,周恩來總理接見並設宴招待考察團時,稱讚尚維為“先進資本家”,引起了滿堂歡笑。尚維無限欣慰,每對人言,引以為朵。他為人耿直敢言,熱心社會公益。歷任新加坡永春會館主席、桃源俱樂部總理多年,聲譽卓著。

尚維對故土親人和家鄉教育,一向關心。早在1956年,他在新加坡帶頭捐款 1.7萬元,與濟川、豐山二村僑胞共同在家鄉創辦和平小學和上沙分校。1962年,他自國外購得麵粉、花生油、乳粉二批,分贈鄉親1000多人。1963年捐資興建磚窯一座,購買化肥20噸支援家鄉農業生產。又捐資2萬元,參加興建永春華僑中學校舍。

1978年,年近八旬的尚維獲悉和平小學將擴辦中學,即捐資32萬元,建築中學教學大樓及教工樓各一座。大樓取名“豐維樓”,以表示自己秉承其父生前遺訓,為家鄉興學育才的素願。

1983年06月,正當大樓緊張施工中,尚維痼疾復發,入院治療。在病危之際,囑其孫光純即日續匯10萬元,以湊足認捐之數。同年09月去逝。

1984年12月大樓落成,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捐資興學榮譽獎狀和銀質獎章一枚。同年,福建省教育廳決定把和平中學改辦為永春和平師範學校,為永春、安溪、德化等縣培育小學師資。

 

林連玉

林連玉,乳名皇敬,字采居,蓬壺鄉西昌村人,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生。七歲起,即跟祖父和父親讀《三字經》、《千字文》及四書五經,16歲到廈門永豐參行當學徒。民國八年(1919),考入集美學校師範部文史地專業,勤奮攻讀,畢業考試各科成績均在90分以上,破該校有史以來紀錄,被聘留校擔任師範部國文教員。

民國14年冬,連玉南渡馬來亞,先在愛大華國民學校代課。不久,轉至印尼爪哇抹埠學校任教,後被聘為校長。20年,又到馬來亞任共和、育華等學校教員。22年,母親去世,奔喪回國,先後在本縣太平小學和廈門大同小學任教。24年冬,重返南洋,在吉隆玻尊孔中學執教,一直到1961年08月被取消公民權、吊銷教師註冊為止。

民國30年,日本侵入馬來亞,學校停課,連玉即參加雪蘭莪醫藥輔助隊。他隨隊赴新加坡前線,救死扶傷,自己也掛了彩。全馬來亞落入日寇之手後,他隱姓埋名,在巴生農村中以養豬為生。日本投降後,任尊孔中學複校委員會主席。他日夜奔忙,出錢出力,由小學而中學,把尊孔中學重新恢復起來。

連玉為人和藹可親,教書認真,講歷史尤為精采,他經常以“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立志時”激勵學生。

連玉對馬來亞這個多民族殖民地的國家獨立和各民族的權益,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從40年代開始,他為馬來亞擺脫英國殖民主義統治,建立獨立自主的國家而奔走呼籲;為華裔爭取出生地公民權,為華、印語文也列為官方語文,特別是為維護華文教育的正當權益而全力以赴,奮鬥不息。

民國37年05月,他以任教的尊孔中學為基地,倡議組建吉隆玻華文學校教師公會籌備會。在1951年第二屆會員大會上,他被選為主席,一直蟬聯至1960年08月,前後達10年之久。為增強力量,進一步團結各州華校,他又以吉隆玻華校教師公會名義發出倡議,召集全馬來亞各州16個單位教師代表,于1953年成立馬來亞華校教師總會,被選為主席,連任八年。

連玉于1951年成為馬來亞公民,但當時一些馬來亞族政黨不同意在當地出生的外籍移民後裔成為當然公民。連玉以馬來亞華校教師總會為首,聯合雪蘭莪中華大會堂、雪蘭莪三十六行團總會等五大華人社團,于1956年召開全馬來亞華人註冊社團爭取公民權大會,參加會議的代表有1096名。到會代表一致通過四大決議和要求:一、當地出生的即為馬來亞當然公民;二、在本邦(馬來亞)居留五年以上者,可以申請為當地居民;三、各民族的權利與義務一律平等;四、應將華文列為本邦官方語文之一。1957年08月,馬來亞正式獲得獨立,政府宣佈自1957年09月01日起至1958年08月31日止的一年內,為各族移民及其後裔申請馬來亞公民權的期限。連玉以這是有關民族命運的大事,即分函全國29個華校教師分會,請發動和協助學生家長申請公民權。因此,至1959年馬來亞國會選舉時,獲得資格參加選舉的華裔公民,已從1955年的12萬多人增至90萬人。

華文教育是廣大華人為爭取民族平等,使華族子弟能受到母語(華文)教育,並使華文列為當地國家官方語文之一的重要問題。長期以來,英國殖民當局始終強調英語教育,而對其他民族語文,特別是華文,採取歧視和排斥的態度。1951年,英國殖民政府採取兩而手法,公佈了以牛津大學研究馬來方言教育制度的《巴恩教育報告書》,主張“巫(馬來)、英兩種語文為教育媒介”,並應在不分種族的國民學校中貫徹執行。這實質上是排斥小學教育中的華語教育,從而達到最終消滅華語的陰謀。該報告書發表後,立即引起華人的強烈反響,所有華人社團都發表聲明進行譴責。以連玉為首的吉隆玻華校教師公會在邀請全馬來亞華校教師公會代表共同商議後,紛紛發出通電和備忘錄,進行堅決的反對。此後多年,連玉一直為爭取華文教育列為馬來亞官方語文教育之一而作頑強的奮鬥。

1955年,馬來亞即將獲得獨立前夕,馬來亞各族政黨進行激烈的競選活動。以東姑為首的聯盟(巫統)為爭取華人的選票,邀請連玉等華人代表舉行“麻六甲會談”,要求華人團體給予支持。連玉等提出以華文作為官方語文為條件而予以贊助,使東姑獲勝。第二年聯盟執政後,教育部長拉薩提出一份教育報告書——《拉薩教育報告書》,規定馬來語為國語。學校分兩種類型,一是國民學校,以馬來語作為教學用語;一是標準型學校,用非馬來語(英語、華語、泰米爾語)作為教學用語。但是,該報告書內關於教育政策第十二條“最後目標”,卻規定“馬來語將為所有學校主要的教學媒介”。在即將提請國會審議之前,拉薩在教育部召開的華校校董總會暨華校教師總會代表會上作了說明。連玉認為此報告書大體上是受華人歡迎的,但萬萬不能接受“最後目標”這個第十二條。他堅定地說:“這第十二條必須刪除,若不刪除,我們連整個報告書都不便接受了。”拉薩企圖搪塞了事,連玉則表示“這是關係到非常重要的原則問題,是我們華文教育的生死關頭”,“即使國會通過,我也要發動我們華人起來反對”。最後,拉薩採取了折衷辦法,私下對連玉表示,在起草正式的教育法令時不把這第十二條“最後目標”寫入。這是連玉為爭取華文教育權利的一次勝利。

1960年,拉曼達立任教育部長,發表了《達立教育報告書》。該報告書企圖以經濟手段——政府津貼華文中學為誘餌,和“教育部長有權認為在適當的時候把華文、印文小學改為馬來小學”,把華文教育從小學到中學連根拔掉。連玉振臂疾呼,指出這是華文教育的生死存亡關頭,要求所有的華校都應加以抵制反對,不接受政府的任何津貼,把華文中學辦成獨立中學。

1961年,拉薩出任馬來亞政府副首相兼內政部長,宣佈馬來亞最後將以巫文(馬來文)為所有學校的主要教育媒介。連玉憤慨異常,迫於無奈,終於在08月10日華校教總理事會上公開了拉薩以前的私下允諾。兩日後,連玉便被褫奪了公民權和吊銷了教師註冊。這一事件引起了全馬來亞特別是華校教育界極大的震動和反響,紛紛發表聲明,要求政府秉公處理,收回其錯誤決定。過後,政府的有關官員曾私下對連玉說:“只要你不出聲,公民權不會有問題的。”連玉回答說:“不能說話的公民權要來做什麼?”那官員又說:“你要什麼儘管開口”。連玉說:“我個人無所需求,我所要的是民族(指馬籍華人)的利。”

連玉雖經如此沉重的打擊,但他不屈不撓,毫不氣餒,不為權勢所屈服。他作詩明志,自許要“橫揮鐵腕批龍甲,怒奮空拳搏虎頭”。為了忠實地記錄10多年來爭取華文教育權益的奮鬥史實,從1963年起,他拿起如椽之筆,寫下《回憶片片錄》,連續在《教師雜誌》上發表,以後並輯成單行本。但是,在1969年竟被當局下令列為禁書,不准出版發行。

連玉在失去了公民權和教師職位以後,生活陷入困境,但卻贏得了廣大人民的同情和贊助。他的生活和訴訟費皆賴吉隆玻華文教育界友好和同鄉等的支持幫助。1966年他在士拉央建築的簡陋小屋——“隆情小築”,也是同鄉友好為他集資捐建的。

1985年11月,針對聯盟主席東姑指責華校教總“製造問題來反聯盟”的污蔑,連玉又捉筆寫下《駁東姑》一文,在報上發表,用歷史事實給予有力的反擊,並表示“爭取民族的權益是神聖的任務,我們永遠不會屈服的。即使不幸遇到濫用權力者辣手摧殘,仍然昂起頭來,頂天立地,威武不屈地奮鬥到底!”同年12月18日,連玉在吉隆玻逝世。全馬來亞15個大華(裔)社團為追念其功績,聯合組成治喪委員會,其靈柩被破例安放在中華大會堂,這是會堂建立60年來所未有的。前來瞻仰弔唁者有全馬來亞各華團和各黨派的領導人,連玉的門生、同事、親友,以及熱心華文教育事業的人士。大家對林連玉的去世深表悲痛惋惜,認為值得全馬 400萬華人同聲一哭,紛紛表示要繼承連玉的遺志,為華文教育事業及民族權益繼續奮鬥。當地的《南洋商報》、《星洲日報》等,一連數日,以大量篇幅刊載連玉生前友好的悼念文章及追悼殯葬照片。出殯之日,吉隆玻街頭萬人執拂,極盡哀榮。

及後,各界發起並踴躍捐款創立林連玉基金會,為馬來西亞華文教育事業的發展創造更有利的條件。
 

 

林祖培

林祖培,原名縉紳,字有衿,號謫君,又號西河氏,蓬壺鄉美中村人,生於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祖輩均以農為業,至其父皇揚始學文,為清末秀才,後畢業於福建省政警學堂。

民國四年(1915),祖培隨父至廈門,就讀於永春會館創辦的桃源學校。翌年升入省立十三中學(廈門),每次考試,均列榜首。課餘閱讀《辭源》,閱後必加圈點,整部辭書,幾乎全部被圈點過(此書及其他一些藏書,後贈送家鄉毓斌中學圖書館)。對本國文史,尤用心鑽研,他的作文曾被收入全國中學生作文選。

民國10年,祖培報考唐山交通大學,學習鐵路工程。第二年轉入天津南開大學,以攻讀生物為主,兼修中國文學和日語、英語。他關心國家大事,積極參加學生愛國運動,信仰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他是《南開週刊》的編委之一,經常發表文章。

民國15年,在奉直軍閥混戰期間,祖培參加國民黨。這一年,祖培大學畢業,獲文學士學位,回鄉擔任永春潤中公學校長。他對永德一帶民軍的騷擾爭奪、派捐派餉,不時給予抨擊,並參予國民黨左派的民主革命活動,因而被永春縣長江練如拘捕。後經數百名群眾、學生及各界代表到縣府請願,江練如怕引起眾怒,始予釋放。祖培被逼辭去校長職務,于次年春偕夫人南渡馬來亞,先後任安順中華學校、蔴坡中華學校校長。

民國18年,長期盤據永春的民軍尤賜福被驅逐出境,縣內乏人主政,各界人士乃公推祖培出任永春縣長,並報請福建省主席方聲濤批准委任。鑒於鄉親盛情難卻,祖培即于春初自南洋返永就職。這時縣府吏員甚少,祖培事必躬親,宵衣旰食,廉明自守。他積極推行地方民主自治,把全縣劃分為六個自治區,力圖用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改造社會。他宣導興辦學校,鼓勵農耕,維護農民的正當權益;受理民事糾紛案件,能主持正義,不為邪惡勢力所左右。當時縣庫空虛,連整修縣衙也無錢應付。祖培不但薪金分文未得,還將自己在南洋執教的積蓄取出公用。這一年秋天,南安民軍陳國輝攻佔永春,祖培率部屬退守湖洋,與陳國輝對抗,並向省求援。當時省府鞭長莫及,祖培自歎回天無力,悲憤辭職。省主席方聲濤器重他的才學,欲委任他職,祖培婉言辭謝,說:“吾為救鄉而來,非羨吏祿。”翌年,即徑赴廈門,重執教鞭于同文書院。

民國20年,祖培在廈門遇印尼華僑領袖尤揚祖。揚祖欣慕祖培的為人,大力推薦他出洋興辦僑校。祖培夫婦遂到印尼把礁中華學校任教,後接任萬鴉佬中華學校校長、吧城福建會館學校校長。抗日戰爭期間,積極參加籌賑募捐,支援祖國。日寇侵入東南亞,大肆迫害華僑,祖培全家避難於西爪哇山村蘇甲尼加拉。後祖培為日寇偵騎所捕,囚禁於集中營,備受折磨,直至日本投降後才獲釋。此後,經朋友勸告,乃棄教從商,並任吧城中華商會幹事及襄理福建會館工作。

新中國成立,祖培自製並在自己家居的華僑區中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

祖培自南渡以來,念念不忘故國家園。他勉勵子女要學好中文,學好科學,報效祖國。1950年,他把女兒錫媛、儀媛送回祖國,分別進入復旦大學和浙江大學就學。當時吧城一些國民黨右派人物借題發揮,對祖培妄加抨擊,誹謗中傷。他泰然處之,並說:“我父生於清季,心慕康梁維新;余則生當國民革命之際,服膺孫中山先生之三民主義,奉為救國圭臬;今吾女適於祖國解放之初畢業高中,響往新中國,思為祖國建設效力,毅然返國求學,是乃時代潮流使然,有何足異?”此語傳頌一時,大家無不佩服他的遠見卓識,蓄意譏誚者也為之語塞。

1954年,祖培宣佈脫離國民黨,斷絕與國民黨的一切關係。此後,他在夫人與次子協助之下,專心經營商業,頗有成就。1957年,他捐助永春三中建校舍,獲永春縣人民政府三等獎狀。同年,長子榮國學成,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受聘為新加坡大學教授。他囑咐榮國,在適當時候和取得較大成就時,要報效祖國。次女儀媛大學畢業後,在鞍山熱能研究所從事科學研究工作,被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9年國慶日,印尼華僑組織回國觀光團,祖培原準備參加並計畫在上海醫病,因辦出境手續被阻,只有夫人劉佩欽獲准回國觀光,探望故鄉親人。這一年冬天,他與親友集資辦墾植公司,計畫在北婆羅洲進行開發,不料舊病復發,至1961年病逝於亞庇。

祖培一生著作甚豐,但多已散佚。其後裔收集部分詩文,載入《林祖培先生紀念集》。

 

李延年

李延年,縣城北門內人,生於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家庭世代書香,祖父潤之系晚清貢生,父宜守,曾任德化縣丞。延年天資聰穎,先後就學於家鄉及廈門的小學、中學。民國11年(1922)03月,其父為地方民軍頭子所忌,突遭殺害,家屬亦岌岌可危。二兄家耀在永春中學任教,聞訊即急速扶攜母親及延年逃往廈門。為維持生計,除家耀薪水收入外,還開設李桂亭織畫社,至15年始舉家南渡新加坡。

延年到新加坡後,初在鄉親振興棧任書記。越二年成立家室。民國18年,與二兄遷居吉隆玻,在鄉親洪進聰店中擔任書記。不久,改任夏霸洋行橡膠棧房管理。數年之間,頗有積蓄,遂偕其先前南渡之長兄世通創辦萬利公司,經營橡膠業。

民國30年,日本侵佔馬來亞,營業處於半停頓狀態。日本投降後,延年抓住有利時機,重整旗鼓,以其卓識與魄力,擴展業務,除橡膠業外,兼經營膠園、房地產建築、礦場工廠等等,形成了李延年經濟集團,轄下14個機構,分佈星、馬、香港等地。

延年為人重正義,富感情,通達明理,樂善好施。他先後擔任當地10多個社團的領導職務,如:馬來西亞永春聯合會主席,馬來西亞福建社團聯合會主席,馬華商會會長等。他認為:“人生來也空空,去也空空,平生所得,都是取諸社會,自己需要那麼一點兒過生活就夠了,其餘應該還給社會。”因此,他本著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原則,對社會福利、慈善公益及教育文化等事業,無不樂予支持。先後捐助馬來西亞大學、拉曼學院、國家防癌中心、同善醫院、精武體育會等,動輒數十萬或上百萬元;對故交新知,遠近親疏,凡有求者,均能解囊相助,故被尊為“慈善老人”。他於1975年榮膺馬來西亞最高元首封賜P·S·M·丹斯裏勳銜和馬來西亞大學授予名譽法學博士學位。1979年,雪蘭莪蘇丹贈予拿督(DATO)勳銜。

延年對祖國、對故鄉眷眷情深,曾於1956年、1976年、1980年三次參加馬來亞聯邦工商考察團、馬來西亞貿易代表團來祖國考察會談,並回永春與父老鄉親敘舊,先後捐建永春華僑中學教學樓一座,永春醫院內科病房“宜守樓”一幢、門診大樓“延年樓”一幢,為家鄉人民的教育和醫療衛生事業作出了貢獻。

1983年03月07日,延年病逝於吉隆玻寓所,享年77歲。馬來西亞最高元首伉儷致電其家屬表示慰問和哀悼,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蒂爾伉儷、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館等送花圈致哀。

 

陳其揮

陳其揮,吾峰鄉後壟村人,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出生于一貧苦農民家庭。在本村小學畢業後,即到街尾崇實學校就讀,兼任掃地、敲鐘等工作,月得工資一二元以補菜金和零用之不足。民國14年(1925),其揮到莆田哲理中學讀高中,在該校中共黨員教師陳國柱的影響下,加入了他所領導的國民黨支部。16年02月高中畢業後,在永春鵬翔小學任教,並被委為國民黨永春縣黨部籌備員之一。在這期間,他經常回後壟,發動農民組織農民協會。

民國16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其揮即脫離國民黨,集中精力發展農會組織。09月,後壟成立農會,奪了鄉長、房長的權力,公盟產全部移充學校經費,鄉中的大小事情都歸農會處理。以後,附近各村的農會也先後成立。

民國18年06月,其揮被吸收為共產黨員。11月,他參加了在後廟秘密召開的中共永春縣委擴大會議。會上決定在吾峰建立革命武裝根據地,派其揮爭取當地民軍,開展抗捐反匪鬥爭。19年03月,陳國輝派五名士兵到吾峰勒收鴉片捐,共產黨員林菁領導群眾把他們繳械趕走。04月18日深夜,陳國輝又派兵約 200人侵入吾峰。林菁、其揮組織農會會員,並在駐當地民軍的配合下,把來匪打敗趕走。但他們也估計到,陳國輝遲早是會整兵重犯的。於是,在縣委書記陳韻夫的同意下,其揮等人分頭趕往湖洋和德化、安溪等地,聯繫爭取與陳國輝對立的湖洋民團和德化、安溪的民軍,出兵呼應。但因湖洋民團兩派互相猜忌,德化民軍又受陳國輝聯繫的另一派民軍所牽制,都不能出兵協助,吾峰農會武裝遂陷於孤立無援境地。05月03日,陳國輝重兵再犯吾峰,經兩日苦戰,終因力量懸殊而被佔領。據不完全統計,在這次戰鬥中被殺33人,被燒房屋43座,被搶牲畜、財物不計其數,群眾大多退入德化避難。在這淒慘、困難景況下,有些人卻埋怨其揮,迫不得已,他攜家屬退往仙遊。不久,陳國輝又攻入德化城關,反攻吾峰已絕望,其揮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輾轉在仙遊和泉州之間,依靠朋友資助過日。12月,陳國輝又接防泉州,其揮與黨失去聯繫,只好移居海外。

民國20年至24年,其揮在馬來亞吡叻州巴力中華學校任校長。他熱情宣傳愛國思想,積極推動華僑捐資辦學,努力發展華文教育。

祖國抗日戰爭期間,其揮在當地參加抗日救國活動,擔任吡叻州福建公會秘書、吡叻州華僑籌賑總會常務委員。

民國28年02月,其揮參加馬來亞共產黨,任吡叻州抗戰後援會常務委員,參與領導著名的怡保反對販賣日貨的“黃豆風潮”。日本投降後,他擔任馬共領導的吡叻州分部人民委員會副主席。35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任民盟毗叻州分部常委兼組織部主任。後被英國殖民當局逮捕關押,於38年02月被驅逐,定居香港。

新中國成立後,他積極回應中國共產黨的號召,聯絡廣大僑胞,參加福建經濟建設工作。1956年,在廣州參加中國致公黨。1957年,調任致公黨福建省工作委員會委員兼辦公室主任,長期從事該党的日常領導工作。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先後擔任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僑聯委員、中國致公黨中央常委、致公黨福建省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和主任委員。他擁護並努力貫徹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為發展愛國統一戰線竭誠努力,做出貢獻。

1987年09月24日,其揮在福州病逝。

 

鄭光漢

鄭光漢,乳名榮複,石鼓鄉桃星村人,生於清宣統元年(1909)。童年就學于南湖小學,畢業後升入省立第十二中學(現永春一中)和廈門集美中學,曾任永春南湖中學教員,後再進上海東吳大學法律學院深造。在學期間,對美術有濃厚興趣,遂潛心鑽研,對漫畫、速寫畫、中國畫、書法等,均有一定成就。民國18年(1929),張光宇、張正宇兄弟創辦上海美術刊行社,邀請他和葉淺予、魯少飛、黃文農主編《上海漫畫》週刊。這是中國最早的一個漫畫刊物,內容大部分是暴露上海十裏洋場公子哥兒紙醉金迷的生活醜態,反映底層平民窮困潦倒形象,生動幽默,銷量多,影響很大。“一.二八”事變後,《上海漫畫》休刊,光漢南渡新加坡。

民國23年,光漢在新加坡主編《南洋商報》畫刊。他在傳播中華藝術、發展南洋文化的同時,還陸續給葉淺予在上海創辦的《時代畫報》寄稿。他的漫畫,大多以南島風物、南洋生活為題材,這類題材在當時中國漫畫刊物上是富有新意的。他在運用中國書法和中國畫獨特風格的基礎上,融合西洋畫技法,創造了獨具一格的速寫畫。民國36年,他返回永春期間,對故鄉的一草一木,無不寄予深情,創作了許多速寫畫,其中《鵬峰曉霧》、《綠陰》、《山阿》、《熹微》、《激湍》,均收入《鄭光漢速寫》畫集中,於1965年由新加坡中華書局出版。

光漢速寫所掌握的炭條、鉛筆、鋼筆,一如掌握毛筆,故能化炭條、鉛筆、鋼筆之剛硬為柔潤,所以能使人於端莊中見流麗,於剛健中見婀娜。

光漢也善詩文書法。在日寇佔領新加坡期間,與一些文人墨客蟄居斗室,借詩文以傾瀉胸中正氣,並名其斗室為“思漢齋”。中國藝術大師劉海粟曾作《思漢齋圖》以贈。這些詩文,大多收入他編著的《蘭花集》裏。他的書法也如其畫,體現出他講骨氣、重氣節的高尚品質。

光漢雖久居新加坡而沒有忘懷祖國,曾多次回國。1971年,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葉淺予通過香港《文匯報》發表文章,希望他再度回國觀光。他喜出望外,然而卻在辦理回國護照中發病去世。

 

林奉若

林奉若,又名思延,字亮澤,學名賡颺,蓬壺鄉西昌村人,生於清光緒二年(1876)。父以仁,歲貢生,為人正直樸實,曾召集西昌村父老,共決廢除鄉中酬神大鋪張陋習,負責募建壺口及水尾兩石橋。

奉若青年時期受康有為、梁啟超維新思想影響,醉心新學。最初從普通科學聲、光、電探討新知識,為永春試驗發電第一人;繼而獲得德國天文學家席勒氏所著《談天書》譯本,遂對天文學發生興趣。因研究天文須以高深數學為基礎,奉若即刻苦自學,對大代數、解析幾何、三角及微積分各門,均徹底明其底蘊,就寫出了一些天文學作品。上海余山天文臺台長蔡尚質,系法國著名天文學家,於國際間極負時譽,讀奉若推算曆法及日月食作品,大為驚訝,認為在科學落後之中國,永春又是偏僻山區,竟有無師而深明天文人材,實為奇跡。於是與奉若通信,成為朋友,並與中央觀象臺台長高魯、青島天文臺台長高鈞聯名介紹奉若加入中國天文學會為會員。

民國14年(1925),永春重修縣誌,主纂鄭翹松聘奉若參與編修工作,主寫天文緯候。他改變舊志星野之說,以經緯線定地理位置,確定永春在北緯 26°18′30″,並推算永春日出日入時間,列表應用,此為奉若研究天文學對家鄉之貢獻。

奉若晚歲好佛,與弘一法師交遊,隱居普濟寺,於民國33年去世。子連玉,早年出洋,到馬來亞任教,為華文教育而奮鬥終生,另有傳。

 

鄭翹松

鄭翹松,一名慶榮,字奕向,號蒼亭,晚號臥雲老人,桃城鎮大坪村人,生於清光緒二年(1876)。二十八年,考中舉人。宣統元年(1909)赴吏部考選,分發浙江省試用知縣,以丁母憂未出任。乃與宋淵源、鄭子榮等倡辦永春州中學堂,並任中學堂教員。辛亥革命後,被推為永春縣光復代表,赴南京參加中華民國開國大典。旋在廣東省汕頭任《漢潮報》主筆。民國五年(1916)回永春,先後任縣立永春中學、僑辦鵬翔小學、省立十二中學等校校長。其間曾二次前往星洲、馬來亞等地籌募教育經費。14年,與僑胞李俊承等倡修《永春縣誌》,翹松任主編,歷時二年始成,為永春縣唯一民間纂修的地方誌書。

民國16年,地方軍閥曾推舉翹松任永春縣縣長,他堅辭不就,乃南渡星洲。歸國後,先後任職南安縣詩山圖書館館長、泉州昭昧國學講習所教師。21年,倡辦永春縣圖書館,再次渡洋募集圖書館經費,並任永春縣圖書館館長達七年之久。公餘時間,倡辦永春縣國文講習所和桃穀詩社。抗日戰爭期間,任集美中學高中教員二年。新中國成立初期,被選為永春縣各界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5年應聘為福建省文史館館員,同年12月病逝。著有《臥雲詩草》。

 

曾振強

曾振強,字偉民,仙遊縣興太裏魯頭村人,生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少年時就讀于上宮書院。宣統元年(1909),考進福建省新辦的高等工業專門學堂電科。

民國元年(1912),莆田有位實業家在該縣籌辦電燈公司,聘振強為工程師。同年,應永春僑胞顏穆聞的聘請,到籌建的北硿電站任工程師。後即在永春教會辦的崇實中西學堂當教員,教英文和數學,並兼省立第十二中學的功課。任教數年,即加入基督教會,不久被按立為傳道師,任閩南道學校(設在永春)教師。民國11年,按照教會的要求,他從仙遊舉家搬遷至永春落戶。13年,按立為副牧師,被派往湖洋教堂。17年,按立為正牧師,調往東平冷水亭教堂。

在傳教中,他看到教友和教外群眾普遍是文盲,傳道說理,都很費力,即在湖洋湖城開辦成人識字班和初級小學,在仙溪辦仙溪小學並兼任校長。調冷水亭後,又辦夜校識字班,教友及教外子女上學免收學費。

為進一步探求基督哲理,並認為傳道兼行醫,是“救人靈魂”、救人肉體的基督精神,於是,他同時報考南京金陵函授神學院和南京金陵中西醫學院函授部,數年後均獲畢業。

振強為人隨和,尊重知識,與學校教師和知識界廣交朋友,經常為人排難解紛。他熱愛祖國,思想進步,支持次子紹舜參加土地革命戰爭和馬來亞抗日戰爭(後犧牲),支持長孫參加共產黨的秘密革命活動。

新中國成立初期,他響應政府反對帝國主義利用宗教進行陰謀活動的號召,支持教會內的維新派,開展“自立、自傳、自養”的“三自革新”運動。歷任福建省基督教三自革新委員,政協永春縣委員會第一屆至第六屆常務委員,永春縣人民代表大會第一屆至第八屆代表。

1968年因病逝世。

 

郭其祥

郭其祥,乳名發,字仁長,仙夾鄉龍湖村人,生於清光緒二十年(1894)。父信春,擅長拳術,能治瘋傷疾病,在廈門創辦春生堂瘋傷藥酒行,遠近馳名,家道遂臻小康。其祥少年時在鄉中讀私塾,性豪爽,好交遊。民國二年(1913),南渡馬來半島,在新加坡、蔴坡之間經商。曾經以扶弱抑強,代抱不平,為當地僑胞所稱讚。六年,在蔴坡參加孫中山創立的中華革命黨。八年回國,與堂兄仁齋、堂侄禮宗整頓春生堂藥酒行,營業有所發展。

其祥好交友、重義氣,凡革命黨人及永春求學青年到廈,均熱情接待,經濟上有困難的還給予資助,對長年遭受兵匪蹂躪的家鄉十分關心。15年,與家鄉旅外青年及海外僑胞組織永春旅外聯合會,設總會於廈門,他任主席,主持救鄉運動。出版《迫擊報》,揭露民軍禍永罪惡,反對民軍統治。次年,他獲知永春縣縣長江練如至廈門,即親到寓所,指責江練如任意勒派、魚肉人民之罪。17年,與泉州秦望山組織泉、永二地民團聯合辦事處,任副處長。隨後,永春成立民團總局,任副局長。19年,陳國輝佔據永春縣城,派兵勒收苛捐雜稅,蹂躪鼇峰鄉,複進攻湖洋民團。其祥從廈門急奔仙游,求援于海軍陸戰隊林壽國旅長。船至秀嶼,改乘小艇,遇風艇覆,他在海中漂浮二時許。遇救後,抵達仙游,林壽國應其所請,派兵馳援,至鵓鴿嶺而民團已敗。湖洋被焚燒劫掠甚慘,難民數千逃至仙遊等縣。其祥即致電省府請求救濟,省令林壽國就莆田、仙游、惠安三縣收容安置,湖洋民眾深感其德。21年,任永春縣保衛團副團長。23年,十九路軍“閩變”失敗後,國民黨整頓閩省黨務,他任思明縣(今廈門)黨務整理委員。稍後,永春旅外聯合會結束,成立永春旅廈同鄉會,任常務理事。其祥辦理民團,不但未領公家俸給,且捐墊救鄉費用達萬餘元。對家鄉人民貧困境況,也多關注,曾宣導鄉親種油桐數萬株,並計畫逐步推廣至全縣。他在最後數年,因積勞咯血,每屆秋令即發作,於民國25年在廈門去世。

 

康明爵

康明爵,乳名士燒,玉鬥鄉爐地村人,生丁清光緒二十年(1894)。童年入私塾讀書,稍長,即跟父祖輩學習中醫。民國五年(1916),開始行醫應診。八年,到廈門開設萬春堂診所。14年,受聘于廈門回春廬醫院。他在行醫中不斷探討自學,孜孜以求。18年,名中醫師吳瑞甫創辦廈門醫學傳習所,他報考進修,在祖傳中醫基礎上,博采眾家之所長,醫術益精。21年至32年,先後在蔣以德慈善醫院、鼓浪嶼益世藥店任坐堂中醫師。33年,自設鶴壽齋診所,遠近病人慕名前來求醫者甚眾。自1958年起,在廈門開元區醫院任中醫師,兼帶徒傳授,直至1980年因高血壓去世前一天,還在醫院為50多位患者診療治病。

明爵行醫,認真負責,一絲不苟。對疑難急重病症,經他治療而藥到病除者不乏其人,受到廈門、同安、龍溪一帶病家所稱讚。他對小兒科、婦科更有專長,因而被譽為“囝子仙”。他川“萍尖托疹解毒湯”一方,使不少顏麻、隱疹兒轉危為安。他用本草自己研製新藥“猴猻草”治小兒疳積,“肺炎汁”治肺熱,療效顯著。他繼承發展祖傳婦科,對經、帶、胎、產病症診治得心應手,尤其是“白帶方”治帶下,“調經種子方”治不孕症,“催生神效方”治難產,甚有效驗。他將長期臨床實踐心得,寫成《麻疹辨證論治》、《胎前產後》,並言傳身教,培養不少中醫人才,受到中共廈門市委和市政府的重視,被選為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廈門分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廈門市第三屆委員會委員,並獲得省、市名老中醫榮譽稱號。

 

尤賜福

尤賜福,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生,原籍達埔鄉蓬萊村,其祖父在德化赤水經商,遂建家赤水。賜福少無賴,不務正業,17歲當赤水民團團丁,後在民軍王錫三部任連長。民國九年(1920)投靠北洋軍閥李厚基所部,升任營長。11年,粵軍入閩,賜福轉投由閩南民軍改編的東路討賊軍第八軍第四步兵旅林懷瑜部,任團長,並乘勝盤踞永春稱霸,強迫各鄉成立“聯絡鄉”,籍保護之名,行派款派槍之實,到處騷擾。12年09月,繼林懷瑜任討賊軍旅長,下轄陳春光、林維藩、王其國、李漢陛四個團。12月28日,陳國輝進兵永春,賜福敗退湖洋和仙遊一帶。自此以後,尤陳互相火拼,爭奪永春地盤,使永春民眾飽受兵災戰禍的痛苦。13年11月,尤賜福聯合仙遊民軍頭子吳威、安溪民軍頭子高義趕走陳國輝,重新佔領永春,委蘇其壁為縣長,自己在五裏街興建別墅。娶第五妾時,連續演戲10天,窮奢極侈,以顯其淫威。他在統治永春期間,開設“花會”等各種賭場,毒害群眾,從中收捐收稅;放縱部屬潘天星、劉如山、陳清如、尤永昌、孫昭文、林芳吞等肆意到各鄉派款派餉,勒索群眾;還組織“三點會”,自任“大哥”,孫昭文為“二哥”,強迫民眾參加,每人交入會費13元。永春人民不勝盤剝,紛紛逃往南洋。

民國17年秋,國民革命軍獨立師張貞所部黃克繩團,聯合湖洋民團攻佔永春縣城,抓捕槍斃尤賜福的得力助手孫昭文。賜福敗退玉鬥、一都,不久退入大田縣,投靠尤溪民軍頭子盧興邦。18年08月,朱德率領紅四軍二、三縱隊進軍閩中,尤賜福與紅四軍為敵,據大田縣城頑抗。事後,他率部移駐永安西洋,其部屬陳得榮叛變,歸編于陳國輝的部屬彭棠。至此,賜福主力已失,乃收拾殘部又受編于盧興邦,盧委他為上校參謀。

民國23年01月,泉州、永春、德化等地民軍,被國民黨政府收編為“討伐”十九路軍的“討逆軍”。尤賜福從大田回永春,招收陳得榮舊部為實力,準備受編,但國民黨政府不予理睬。賜福便在達埔、蓬壺一帶騷擾,大派黑單(勒索款項的通知單),擄人勒贖。後國民黨軍三十六師一○六旅李良榮部進駐永春“剿共”,李以尤賜福的所作所為干擾了他的“剿共”計畫,即將尤賜福部包圍繳械,並全部俘獲。同年 4月20日,尤賜福及其部屬陳得榮、尤永昌、徐傑、尤泉等五人同時被槍決於永春體育場外溪埔。

 

李漢青

李漢青,乳名嶽,字俊謀,筆名俊林,東平鄉太平村人,生於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青時就學于福建法政專科學校,畢業後,從事教育工作,以後擔任上海《申報》、《新聞報》駐廈門特約訪員,廈門《民鐘報》和《江聲報》總編輯。20年代至30年代,還分別兼任廈門鼓浪嶼華人議事會主席、鼓浪嶼工部局董事會副董事長、國民黨廈門特別市党部主任,同時創辦鼓浪嶼中山圖書館並任館長。抗日戰爭開始,廈門實行疏散,他即返回永春故里,創辦太平種植公司,並與郭禮宗等人創辦《永春日報》社,任董事長。當時政府實行徵兵制,征人家屬生活清苦,永春各界推派漢青到南洋各地呼籲僑親捐款救濟,由新加坡銀行按戶每季匯給10元,全年40元。全縣征屬1600多戶,得受其惠,直至日寇攻佔南洋時中斷。

抗戰勝利後,漢青重返廈門,除出任廈門漳嵩汽車公司董事長,修復公路,恢復交通外,還從事國際貿易工作。民國35年(1946)被選為福建省參議會參議員。新中國成立前夕,到新加坡與親友創辦馬來亞制藥廠。晚年到臺灣從事文史編修整理工作,擔任福建文獻社、永春文獻社主編。先後整理籌畫影印永春州、縣誌四部,特別是稽考搜索清及民國時期認為已失傳的明嘉靖五年《永春縣誌》,頗費苦心。1976年病逝於臺灣。

 

劉子寬

劉子寬,又名超,乳名慶裕,湖洋鄉清白村人,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出生于印尼爪哇。兒童時期回國讀書,民國15年(1926)畢業於廈門集美商校,即南渡馬來亞任教,第二年又回國。當時地方民軍戰亂頻仍,湖洋群眾從戰敗過境的民軍葉定國部繳獲部分槍枝,於民國17年組織湖洋民團局,子寬任團長,並進駐縣城。11月09日,該團士兵在東區(現東平一帶)追捕一逃匪,與東區民團發生爭執。子寬到東區以協商為名,暗中派兵包圍東區農民協會,強行收繳東區民團槍枝,抓捕農會主要領導人顏步青、丘廉回等九人,使正在蓬勃發展的東區農運,受到嚴重挫折。

民國19年,南安民軍團長彭棠進攻湖洋。湖洋民團不敵,子寬率該團受編於福建省防軍第二混成旅蕭淑宣部,被委為該旅第二團少校團長,駐紮福清龍田。由於軍紀較好,移防時,當地贈給功勞傘一支。23年,劉任永春縣保安大隊副大隊長。任職期間,被告縱火燒毀民屋,為省保安處逮捕下獄。後被釋放,又南渡馬來亞,翌年回湖洋經商。

民國25年,任省保安處少校總務股長。抗日戰爭爆發後,省保安處收編德化民軍張雄南為省保安第四旅旅長,他被派為該旅少校副官股主任。張雄南叛亂,省保安處成立剿張指揮部,子寬任參謀長。剿張工作結束後,省收編民軍塗友情部為保安旅,他任該旅副官主任。

民國34年,省保安處處長黃珍吾推薦子寬頻薪到中央軍校瑞金分校受訓。結業後,任省保安處仙游縱隊司令部副官股股長,後改任省保安處泉州縱隊司令部少校副官股長兼東石華僑辦事處主任。

1949年08月,劉子寬參加國民黨軍統特務頭子毛森在廈門召開的“六十一君子”應變會,受派為“東南人民反共救國軍閩南軍區”副指揮。同年09月潛回永春,在境內搜羅其舊部及國民黨殘餘分子。1950年01月,在德化下山屯成立“東南反共救國軍閩南軍區興泉永軍分區”,任指揮,發展組織四個縱隊和一個特務團的反共武裝,並先後三次派其部下潘春枝等到金門國民黨佔領區領取武器,在永春、德化、南安、仙游、安溪、大田、漳平、永安、尤溪、晉江等縣邊境進行反革命活動,攻打剛建立起來的區鄉政權,殺人搶劫,為國民黨妄圖反攻復辟效命。1950年10月19日在湖洋被捕獲,12月15日依法被判處死刑。

 

黃永源

黃永源,字睦招,縣城南門街人,生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父親以製作漆籃、紙織畫手工藝品為業。永源小時讀過私塾三年,14歲從父學藝,他心靈手巧,19歲起即能獨立製作各種規格的漆籃、紙織畫成品,並隨著時代的潮流而有所改革創新。

永春的紙織畫是融合編織和繪畫於一體的獨特工藝品,畫面朦朧,有如複蓋一層薄紗,既有十字布繡一樣的方格分明,又有隔簾觀花隱約依稀的藝術效果。但長期以來,一些藝人以紙織畫銷路不廣,難以借此謀生而改行。至抗日戰爭初期,只剩下黃永源的“黃芳亭”一家。在這種境況下,永源卻拜仙游著名畫家李霞為師,並把所學的仕女畫引入紙織畫中,使原來以花鳥、山水、神像為主的紙織畫題材更加豐富多采。以後沿海被日寇封鎖,紙織畫銷路更成問題,永源不得不以較多的時間從事漆畫工藝以維持生活,而對紙織畫工藝仍孜孜研習,從不間斷。產品雖無銷路,但不時製作,自留鑒賞。

新中國成立後,永春的紙織畫重新獲得生機。許多回國探親的老華僑紛紛查詢求購。永源十分興奮,更精心製作,以應需求。同時,各有關領導部門也積極支持;不斷推薦他的作品參加國內外的觀摩展覽。1958年,永源作的《永春五化》被選參加全省工藝美術會議新產品觀摩評比,獲個人創作獎。1959年國慶日,他的《江山春色圖》被選送參加第一屆全國工藝美術展覽會。由北京故宮博物院編輯出版的《紫禁城》第30期(建院60周年特輯)介紹了永春的紙織畫和黃永源的《白雪冬日》、《永春雲龍橋》等四幅作品。他的作品還被選送到2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加50多次國際展覽會和博覽會。1955年08月,他創作的大型紙織畫《和平頌》參加在英國倫敦舉辦的國際美術展覽會。1957年,他的40幅作品參加廣州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全部被印尼巴領旁國際畫社購去。不少報刊曾給予品評介紹,蘇聯一位專家對永源的紙織畫的評價是“技藝好,形式美觀”;香港一家報紙刊登一篇專稿,譽為“鬼斧神工”、“震驚中外”。

永春的紙織畫工藝,歷來是家傳相承,不輕易外傳。永源認為這種傳統習俗不合時代要求,為了促進這一獨特工藝的繼承與發展,在縣文化館幫助下,於1957年10月破例地把紙織畫技藝公開,免費招收30多名初中、高小畢業生為徒弟,黃及夫人親自傳授。1958年06月,成立永春縣紙織畫合作社,後併入永春工藝廠。

黃永源系中國美術家協會福建分會會員,被評為省編織行業藝人,多次參加省美術工藝代表會議。歷任永春縣第一屆至第七屆政協委員,1981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聘為文史研究館館員。1987年病逝。

 

曾天民

曾天民,號翰笙,縣城西門內人,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生。原為湖洋鄉劉氏子,家貧,繈褓時即過繼給曾家。三歲,隨母南渡馬來亞吧雙尋父,童年時即幫助其父經營小咖啡店。每日送弟入學,經常在教室外聽教師講課。校長朱某(佚名)看他有求學願望,雇為校役,並准免費就讀。在學成績優異,得提前高小畢業。不久,應聘任該校教師,民國12年(1923)加入中國國民黨。13年回國,在福州跟校長朱某補習中學課程,第二年考入廈門大學先修班,再考入該校本科。他主修教育,輔修理科,文理兼長,故畢業後中學課程各科教學均能擔任。求學期間,他還在校外中小學及市總工會兼課兼職,以補學費之不足。

民國19年,大學畢業。翌年,應上海泉漳中學之聘,任教務主任。21年,淞滬抗戰爆發,學校停課,乃回福建,先後擔任國民黨廈門市党部整理委員、執委和仙游縣教育科長。後應好友蘇克惠之聘,任永春中學教務主任。26年,參加國民黨特務組織復興社的週邊忠義救國會,任小組長,並出任國民黨永春縣黨務指導員。抗日戰爭發生,他組織抗敵後援會和戰時服務團,訓練消防救護隊員,勸募救國公債,慰問征人家屬。27年秋,任永春中學校長。越年,學校內遷達埔鄉。當時,學生患瘧疾病者甚多,他延聘莊志烈、黃貞明為校醫,並購備大量金雞納霜等藥物,做好醫療防治工作。

民國30年,天民在福建戰時省會永安參加三民主義青年團,先後擔任該團閩南分團部籌備幹事、永春中學分團籌備主任,後被派送到重慶國民黨中央訓練團受訓,進行過危害人民的活動。31年秋季,經省教育廳批准永春中學增辦高中,他籲請地方熱心教育人士捐資,發動學生利用課餘時間挑沙抬石,建教室一座十間,三層宿舍樓一座。

天民擔任永春中學校長,前後11年,成績比較顯著。他以校訓“精毅誠樸”律己育人,養成良好學風,在全省歷屆畢業生會考及投考大專院校的錄取率,都位居前列。在“精毅誠樸”四字裏,他尤重“誠”以待人,故教職員工認真工作,學生勤于學習,教學相長,學校聲譽口隆,南安、惠安、安溪、德化、大田等縣學子,紛紛負笈來學,生數發展至1000多人,成為全省規模較大的中學之一。

“師道尊嚴”,“嚴師出高徒”,是他教育觀點之一。每個學年,從新生入學考試到學期考試、畢業考試,他都親自過問,嚴格要求。他愛惜人才,有些學生經濟上有困難,或出校後找不到工作,他都盡力幫助。

民國38年08月永春解放後,印尼僑領尤揚祖約聘天民赴印尼萬隆任中學校長,他以永春中學校務未移接婉謝。1951年初,他在上海同鄉周公甫處,遵照上海市公安機關的規定辦理反動黨團特登記。1954年初,晉江地區中級人民法院判處他有期徒刑20年,剝奪政治權利三年,遣送內蒙古勞動改造,於1955年病故。1984年06月,晉江地區中級人民法院以曾天民解放前所任反動職務和活動,1951年初經主動向上海市公安機關辦理自首登記,有悔罪表現。根據“坦白從寬”的政策,以原判定罪科刑不妥,撤銷1954年原判,重新宣判無罪。

天民有子女11人,除長子、次女于新中國成立前參加革命外,其餘均大學畢業,並在各有關部門工作。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