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永春 »

永春名人.中

作者: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永春名人.中

鄭玉指

鄭玉指,字繩搖,仙夾鄉東裏村人,清咸豐元年(1851)生,早年僑居馬來亞的檳榔嶼。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九月,檳榔嶼成立中國同盟會分會,鄭玉指是該會的第一批會員。他多次參加孫中山親自主持召開的重要會議,聆聽了孫中山“鼓其勇氣,秉此良機,共謀大舉”的教導,帶頭並發動廣大華僑捐款,為籌措革命經費作出貢獻。宣統二年(1910),孫中山的眷屬到檳榔嶼避難,玉指與當地華僑給予多方照顧,並負責其全部生活費用。由於玉指積極支持革命,宣統三年,廣州“三.二九”起義前夕,孫中山為籌款購買和運送武器的方便,將起義的準備會議,選擇在福建僑胞最集中的檳榔嶼召開,得到了當地華僑的積極支持。

民國元年(1912)三月,孫中山為表彰玉指對革命的貢獻,特頒發旌義狀。全文是:“鄭玉指于中華民國開國之始,宣揚大義,不遺餘力,特給予優等旌義狀,奕代後民,永多厥義,此旌”。民國18年(1929)去世。

 

李鐵民

李鐵民,本名鍢,字原周,一八九八年出生於福建省永春縣達埔鎮岩峰村。一九一五年赴新加坡謀生,在他父親的南春公司任職,業餘讀一些民主思想的新書,接觸革命人士,並加入中華革命黨。一九二○年開始,先後在新加坡永春公館辦的鼎新學校、南洋工商補習學校、中南學校、南洋平民學校初級師範班兼任了六年的國文教師。一九二一年中國國民黨在新加坡設立支部,李以中華革命黨黨員身份轉為中國國民黨黨員,並被推為支部書記。一九二六年起,進入報界工作。

李鐵民故居

一九二八年春,英荷各屬地的永春同鄉團體,各派代表到新加坡開會,決定籌款回國救濟在民軍統治下的窮苦鄉親,李擔任大會秘書,同時被推為回鄉代表團四個代表之一。“濟南慘案”發生後,陳嘉庚先生發動組織新加坡“濟南慘案籌賑會”,李為籌賑大會寫了宣言,得到陳嘉庚先生的好評,擔任籌賑大會文牘主任,成為陳嘉庚的得力助手。一九二八年八月,擔任當時新加坡最大的報館《叻報》總編輯兼督印人,同時兼任陳嘉庚橡膠製造廠廣告部文牘主任。李利用《叻報》為陣地,發表反蔣文章,揭露國民黨大搞新軍閥混戰,給人民帶來無窮災難,被當時中國駐新加坡總領事約去“談話”,威脅,李又在《叻報》上公開警告總領事;新加坡的國民黨駐南洋總支部經常對他橫施壓力,均遭到李的反駁。由於不容於反動勢力,李鐵民於一九二九年被開除《叻報》的職務和國民黨黨籍。一九三一年,李聯絡新加坡一批名流創辦《民眾報》週刊,任主編;一九三二年,陳嘉庚創辦的《南洋商報》聘請李為督印人,主管編輯部。這時,南京國民黨宣傳部寫信給陳嘉庚,說李是共產黨員,要陳辭退他。陳把信拿給李看,對南京不予理睬。秋天,馬來亞閩僑組織回省考察團,李為成員之一。一九三八年十月,新加坡成立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籌賑總會),陳嘉庚被選為主席。一九四○年初,南僑籌賑部會組織華僑回國慰問團,陳嘉庚任團長,李任秘書。慰問團先到戰時陪都重慶,經成都到蘭州、青海,折回西安,五月三十一日抵達延安訪問。李鐵民離開延後,在《中國日報》發表了熱情洋溢的《留別延安之詞》。八月回到重慶,然後轉西南考察。九月下旬,李陪陳嘉庚回福建考察。十月二十三日回永春故鄉。這是他到新加坡後唯一的一次故鄉行。

一九四一年一月,李回到新加坡。經過對延安的參觀訪問,擁護共產黨的態度更加明朗堅決,因而招來一些頑固分子的不滿與誣陷。時任國民黨行政院院長的孔祥熙曾二次電告陳嘉庚,推薦一個閩南人接替李任秘書,陳以事關南僑總會的大事,須待回南洋後再說為辭,加以拒絕。回到新加坡後,敵人製造謠言,誣李接受延安五萬元津貼回新活動。當時英國駐華大使應重慶外交部的要求,發電給新加坡總督湯姆斯,要他把李逮交重慶政府,面對這些打擊迫害,李則置之度外。

新加坡被日本攻陷後,李避難於蘇門答臘實叻班讓島上。一九四四年秋,被日本憲兵逮捕關押在武吉丁宜,遭刑訊,終因沒有抓到任何把柄,年底被釋放回新加坡。一九四六年,胡愈之等到新加坡,籌備組織中國民主同盟馬來亞支部,李為發起人之一,任籌備委員兼組織部主任。馬來亞支部成立時,李被選為常務委員,兼組織部主任。一九四八年四月支部主任胡愈之往香港,李被推為代主任,六月英政府在馬來亞宣佈緊急法令。為適應劇變的形勢,民盟組織一個臨時工作委員會,李任主任。陳嘉庚回新加坡後,李仍協助陳開展社會工作,陳任福建會館主席,李任執行委員兼秘書,後又被選為教育主任,主持會館所辦四所學校的領導工作。

一九四九年九月,李鐵民應中央邀請,以華僑代表身份到北京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被任命為華僑事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一九五六年當選為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副主席。同年秋,星馬考察團到北京,不少團員是舊友,他非常高興,寫了一首七律,領頸兩聯雲:“事業三春花織錦,鬚眉回顏氣吞虹。河山壯麗迎遊客,桑梓繁榮待酌衷。”情豪志壯,方期施展雄才,以酬服務桑梓夙願,不幸因肝癌病發,醫治無效,於一九五六年十一月三十日在北京醫院逝世,終年五十八歲,葬八寶山革命公墓。

 

顏子俊

顏子俊,原名福黎,字篆祜,永春縣達埔鎮達中街道人。生於一八八七年,父親以肩挑謀生,家庭貧苦。十歲時,父親去世,家境更加困難,只好輟學,幫大哥打柴拾糞。十五歲由同鄉吳青雲引薦到越南謀生。初到越南,在一家商店當炊事員。後一人合資經營商業,繼而自己創辦啟華英布店。一九○七年孫中山到越南西貢,在河內建立同盟會分會,顏接受孫中山的愛國民主革命思想,於一九一三年加入同盟會。當時,顏正擔任越南中華總商會主席,大力發動捐獻钜款,支援反袁鬥爭。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後,他發動越南僑商組織華商經濟聯合會,任主席,募捐钜款,獻給馬占山將軍和東北抗日義勇軍作經費。上海“一・二八”事件發生,十九路軍發出抗日通電,他立即發動組織並主持越南華僑抗日救國賑濟總會和南圻華僑救濟總公,募款購買藥品,支援十九路軍抗日。一九三三年,十九路軍在閩成立人民政府,越南華僑在他的宣導下,捐款購買飛機兩架獻給十九路軍。在西貢,他對華僑和越南進步人士的革命活動積極支持。一九三六年,越南胡志明主席領導的勞動黨派範文同同志到西貢市搞地下革命工作,獲悉顏是華僑領袖,登門拜訪,範文同同志長期得到顏的支援和掩護。一九五三年範文同總理率領越南民主共和國政府代表團首次訪問中國時,在周總理面前盛讚顏對越南人民解放事業的巨大貢獻。中央派人特地從永春把顏接到北京與範文同總理會面。由於他積極支持越南和中國的革命活動,受到國民黨在越南代表機構的指責與監視,他瞭解到這個情況後,即公開發表聲明退出國民黨以示抗議,這事在越南華僑界震動很大。為避免事態擴大,國民黨中央派了一個中央委員到越南要與他會談,被他拒絕。

顏子俊故居

一九三七年抗日戰爭爆發,他任越南中華總商會主席,組織旅越華僑縮食救濟祖國兵災慈善會,號召華僑商店每日節金兩成救濟金,每星期收集一次,匯回祖國。次年,新加坡成立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陳嘉庚號召各地承擔常月義捐,他發動越南華僑積極回應,全力支持籌賑工作,直到日本入侵越南為止。

一九四一年七月,日本駐越南總領事派代表朱裕朝威脅他,要他以華僑名義通電擁護漢奸汪精衛,並說如肯“合作”,可把三井、三菱公司在越南的總代表權給他,並限三日內答復。他嚴守民族大義,堅決拒絕。但他洞悉日寇的兇殘,第二天在友人翁典南等的幫助下,偽裝成水手,乘坐專載豬牛的“大廣西”號貨輪,離開居住了40年的第二故鄉西貢,到達香港。太平洋戰爭發生後,香港淪陷,他又歷經艱險,輾轉到廣西柳州和桂林。重慶的國民黨海外部和全國救濟總會得悉後先後電請他到重慶“共商救濟華僑事宜”,他去電婉辭。他旋返福建戰時省會永安,當時的國民黨省主席劉建緒立即接見,表示敬意和慰問,聘請他為省政府顧問。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返回越南西貢,重整舊業。這時越南民主共和國已經成立,而西貢仍然是法國殖民主義統治,越盟(越南共產黨前身)派代表秘密會見他,他毫不猶豫大力支持。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破壞,越南農村民不聊生,他發動組織華僑救濟總會任主席,勸募救濟款,代為介紹職業,對華僑和越南人民一視同仁。

一九四七年閩粵二省發生糧荒,他以越南華僑救濟總會名義,募捐大米三千噸後以監賑人身份親自隨第一批運糧船回國賑濟。發賑完畢,原想重返西貢,而南越當局正調查搜集他與越共的關係。為了安全,家人和親友勸他暫緩返越。這時,國民黨政府進行所謂“國民大會代表”的選舉,一再電邀他到南京“共商華僑代表人選問題”,均被他拒絕。

一九四九年陳嘉庚先生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之後回到廈門,他前往拜候。陳向他介紹了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情況和中央人民政府對華僑的方針政策,他非常高興。確信有了強大的祖國,華僑再也不是海外孤兒了。一九五四年六月,他和印尼華僑領袖尤揚祖同上北京,會見蔡廷鍇將軍和舊友莊希泉、李鐵民、何香凝等。八月,參加中僑委擴大會議,見到了以前在西貢秘密進行革命工作的連貫同志,欣慰異常。十月,他被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在全國政協二屆一次會議上,周恩來總理親切會見了他,知道他是同盟會會員時,稱他是“革命老前輩”。

一九五五年三月,他被任命為福建省華僑事務委員會副主任,一九五六年當選為全國僑聯副主席,一九五七年被任命為國務院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參加全國政協二屆三次會議時,列席了最高國務會議。

一九五九年五月二十五日,因患喉癌病逝於永春縣醫院,終年七十二歲。

 

尤揚祖

尤揚祖(一八九二~一九八二),福建永春縣達埔鎮延清村人。新加坡、印尼歸僑。

尤於一九一四年二十二歲就赴印尼安汶民德棧當店員,一九二三年三十一歲到萬鴨佬開設協豐公司,一九二五年創辦萬鴨佬中華學校被選為董事長。一九二九年派其侄兒尤俊芳回永春老家創辦“私立伍堡小學”,每所匯給教育經費一千三百元,直至一九三四年,學生免費就學。一九三五年尤到華北參觀考察並投資三萬元參加薩拉齊農墾。抗日戰爭爆發後,尤擔任萬鴨佬籌賑分會主席,積極捐錢捐物支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鬥爭,反動派四處搜捕他。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他攜眷回國參加創辦福建華僑興業公司(簡稱“華興公司”),尤是董事長之一。抗日戰爭勝利後,尤重返印尼,繼續從事土產生意,發展養殖業。一九五○年八月,印尼總統蘇加諾到望加錫視察,華僑舉行歡迎大會,尤任大會主席。當我國決定在望加錫設領事館時,尤把自己的住宅騰出來作領事館館址。為中印(尼)兩國人民的友誼做出巨大貢獻。長期以來,尤捐資創辦達理中學(現永春五中)和延清小學,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中僑委主任何香凝親自為延清小學題寫校名。

一九五二年,尤和司徒贊組織第一個回國觀光團,尤任副團長,同年十一月間尤上猛虎山考察,首次提出:“永春是山區,土壤好,根本出路就在開發荒山,靠山吃山,南洋也是開墾山地種橡膠嘛!”一九五三年把全家子女帶回祖國。一九五四年在天馬創辦“華僑墾複公司”和果林場,擴大山區柑桔栽培試驗。同年創辦永春釀造廠,生產名聞海內外的“永春老醋”。一九五五年積極捐款創建永春縣醫院和達埔衛生院,同時與顏子俊、周公甫共同創建永春華僑子女文化補習學校(永春華僑中學前身),第一屆董事會尤任董事長。

“柑桔樹上山”的猛虎場經驗,後來推廣到全國,第一創始人是尤揚祖。著名詩人梁披雲先生撰詩讚譽:“柑桔成林,開山治圃,為創者誰,實尤揚祖。著績炎州,輸財故土,愛國愛鄉,百年萬古。”

一九五六年六月,尤出席第九次全國僑務擴大會議,參與成立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籌備工作,尤被推選為籌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七月被選為福建省副省長。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二日,在中華全國歸僑聯合會成立大會上,尤揚祖、李鐵民、顏子俊三位同時當選為全國僑聯副主席,三位又同是永春縣達埔鎮人。一九八二年五月十七日,尤揚祖同志于北京逝世,享年九十歲。

 

王榮光

學習拳擊,為人任俠好義,縣內外青少年爭相依附,尊為魁首。值清朝將亡,地方不靖,知州李樹敏與協台李英,怕榮光會有暴亂行動,適遇榮光因事與人糾爭,遂乘機把他捕拿入獄。辛亥革命福建光復後,邑人宋淵源奉派安撫閩南,應邑紳鄭翹松之請,將榮光釋放,並推薦赴南京軍官學校受訓。

民國三年(1914),榮光東渡日本,留學于東京體育會兵事科,並參加孫中山領導的中華革命黨。後奉孫中山之命,與余逢時、蕭其章由日本回閩,策動討袁鬥爭。討袁鬥爭結束後,榮光赴北平體育總會繼續學習軍事。六年,護法戰爭開始,榮光聞粵軍將援閩,特赴粵向宋淵源建議,永春、南安、德化、安溪、仙遊等縣民間持有槍械者達數千人,可以收編利用。宋採納他的建議,派趙光(江蘇人)、寧益生(安徽人)偕榮光回閩,收編民軍,並秘密從廣東海運軍械一批,到惠安崇武港口。這時,陸軍十一旅營長陶質彬(湖南人)與北洋軍閥內部產生矛盾,榮光說服陶率部到南安八都山共謀舉義。陶又約同鄉、駐德化警備隊營長朱德才參加。七年05月11日夜,榮光與陶、朱等人在德化秘密聚會,於13日拂曉突襲永春縣城,擒殺北軍統帶閻廣威,宣佈永春起義,回應護法。06月29日,粵軍入閩,北軍全線潰退。榮光被委為閩南護法軍軍長。

民國八年,陶質彬、朱德才在永春濫派餉款,激起民憤。榮光回永,摘除陶、朱兵權。同年,駐粵桂軍陸榮廷派方聲濤入閩,策動張貞另組靖國軍。張乘間攻入永春、德化,榮光退守德化東區。九年春,榮光率部反攻,張貞敗走,榮光復進駐永春,成立永春縣議會,並進行變革:嚴令禁止留辮纏足;設工務局,拆除城垣,縣城建大街(今“八二三”東路),五裏街建新街,設菜市;開闢公路,收容遊民乞丐參加公路建設;設教育局,指撥各鄉公盟產充作辦學經費。當時永春成為閩省模範縣之一。

民國十年08月,北洋軍閥閩省督軍李厚基派部屬馬步雲率兵進攻永春,榮光不敵,退守永德邊界。次年06月,孫中山收編閩省民軍為討賊軍,以王榮光為第一路軍司令。榮光受命,馳書永、德各部民軍,約期在德化會商。而所屬德化民軍林清龍、陳國華、蘇宗敬等已暗中叛變,與李厚基通謀,先一日在德化雙翰誘捕榮光,並星夜解送泉州。08月14日,榮光在泉州被北洋軍閥李厚基所部王永泉殺害,年37歲。

 

潘節文

潘節文,字奕敬,號離恨,達埔鄉新瓊村人,生於清光緒十七年(1891)。幼聰穎,品學兼優。13歲參加縣學童子試,名列前茅。科舉制度廢除後,知州李樹敏咨送他進福建武備學堂就學,畢業後入南京武備學堂肄業。辛亥革命時,任新軍營長,響應孫中山號召,參加光復福建的革命活動,獲四等勳章。後任閩南安撫使教練官,民國元年(1912)二月,辭職赴北京入清河陸軍第一預備學校繼續學習。畢業後,在陸軍第十師模範團見習,複升入保定軍官學校深造。節文尊師友,重義氣,時校中疫癘流行,傳染而死亡多人。同邑林慶榮亦染疫垂危,節文不顧被傳染的危險,特請假為其護理30晝夜,使林獲得痊癒,受到全校師生的敬佩。

民國五年春,節文從保定軍官學校畢業後,即回閩參加討袁鬥爭,在廈門、泉州進行秘密活動。後與莊育才、莊文泉等革命黨人在同安灌口寨仔湖組織閩南討逆軍,節文負責軍事訓練。同年三四月間,福州、廈門、泉州等地反袁鬥爭均遭受挫折。為挽回局勢,節文與育才等計議在同安發難,舉行武裝起義,以擴大社會影響。05月30日,節文與育才率領閩南討逆軍 200多人,分為兩隊,向同安縣城進軍。臨出發時,由節文撰寫安民告示,並在隊伍中進行動員講演,歷數袁世凱賣國罪行和日本帝國主義扶植袁世凱的陰謀。06月01日淩晨,閩南討逆軍在同安縣城北門和小西門發起進攻,佔領了同安縣城。原擬在第二天即轉移至邊區,但北洋軍閥星夜召集大軍包圍同安縣城,戰鬥至翌日中午,討逆軍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節文與育才均在巷戰中殉難。

節文工詩詞,遺詩頗多,殉難後,友人集資為其刊行《劍影廬遺稿》一書,蔡元培題簽並作序。

 

余逢時

余逢時,又名及時,號子雍,又號雨蒼,桃城鎮洋上村人,清光緒十八年(1892)生。兄弟四人,他居長。自幼聰穎好學,入私塾跟其堂叔學習,五年間熟讀十三經及史論古文,下筆動輒百千言。15歲進永春州立高等小學堂,得到堂長宋淵源和知州李樹敏的器重。宋時常為他講述歐美資本主義民主學說,抨擊清政府之腐敗統治,並將秘密收藏的新書報送與閱讀。逢時的思想遂生劇變,賤利祿,重革命,擁護孫中山主張,自誓以身許國而棄文就武。光緒三十四年與本縣青年潘節文、林士賀進入剛開辦的福州武備學堂學習。三年畢業,又一同升入南京武備學堂。辛亥革命後,袁世凱據北京,逢時在南京參加北伐軍。後南北議和,逢時複學于保定軍官學校。民國二年(1913),袁世凱偵知保定軍校學生中有革命黨人,欲加逮捕殺害。逢時乘間逃往上海,在居正領導的革命軍任參謀長(一說任軍事課長)兼攻甯(南京)副指揮,與北洋軍張勳所部爭奪南京,三進三退,勢成拉鋸。後因眾寡懸殊,援兵不繼,不敵敗退,乃東渡日本留學。三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組織中華革命黨,委逢時為革命党福建支部副支部長兼軍事聯絡員(一說為獨立軍司令),與留日閩籍青年王榮光、蕭其章(長汀人)回閩策動討袁。

逢時返閩後,得到德化革命党人賴君介紹,勸說德化民軍首領蘇億來歸。蘇億應允,並派員攜款隨逢時赴廈門秘密購買槍枝彈藥。此後,逢時曾數度往來於漳、廈、泉、永間,進行革命活動,而從未回家看望父母。有人責問他,他有所為難地說:“親子之愛,人孰無之,吾茲所為,蓋藉全吾老父弱弟,且行大孝也。”不久,他化名徐仁,轉往延平、福州間秘密工作。

逢時抵福州不到一星期,《閩報》就登載“亂党徐仁入閩”的消息,福建北洋軍閥李厚基立即派出軍警到處偵查。為避免軍警注意,他居無定所,出門則化裝。數月後,他買好船票,準備回日本東京向孫中山彙報。詎料遇風浪無法成行,乃返寓所福州賽月亭。隨員中有張某者,為利祿所誘,竟向閩護軍使李厚基告密,餘遂被捕。

逢時被捕後受到嚴刑拷打,要他供出革命黨中的秘密情況。他毫不隱諱地承認自己是革命黨人,並當堂發表演說,闡述革命道理,聽者為之感動。審問的官員看他年輕俊偉,示意只要他承認幼稚盲從,即可成全。逢時慷慨激昂地說:“我等以信仰革命主義而回閩工作,何嘗盲從?現在只有斷頭黨人,而無求生害人之投降黨人。”在獄中,他寫信給同鄉好友王肅丹說:“我是無法再生,只有待死。革命黨是不怕死的,光榮就義,何足惜哉!”民國四年清明節日,與蕭其章二人就義於屏山之麓,並同葬于福州西湖公塚。

 

李文墨

李文墨,字西園,東平鄉冷水村人,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生。父載考,是一位熱心家鄉教育的長者。文墨小時勤奮好學,成績優異,在冷水小學畢業後,被保送入省立第四師範學校(在莆田)學習。民國15年(1926),他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第二年秋,在“四.一二”的白色恐怖下加入共產黨。師範畢業後,回家鄉任冷水小學校長。當時,永春東區農民運動正蓬勃興起,他立即投身到運動中去。同年11月,東區農民協會成立,他被選為協會的領導人之一。17年09月,文墨作為中共冷水支部的代表,參加中共永春縣第一次代表大會。在第一次團代會上,當選為共青團永春縣委書記。縣黨代會後,縣委著手抓武裝的組建工作,文墨積極配合顏步青,動員太平街幾戶商人交出私人購買自衛的槍枝彈藥,建立東區民團。這一年11月09日,國民黨當局和地方反動勢力收繳東區民團槍枝,抓捕東區農協會骨幹,文墨轉移到永春中區、西區一帶,繼續堅持工作。

民國18年04月,中共永春縣委成立東西兩個特區,文墨負責西區工作。他深入桃場、石鼓、社山、埔頭、鼇峰等地,宣傳發動群眾,開展革命鬥爭。他語言幽默通俗,又會表演木偶戲,形象地宣講革命道理,很受群眾歡迎。同志們都說他為人達觀,目光敏銳,是一個出色的活動家。中共福建省委委員、省委巡視員吳亞魯對他評價是:“對党忠誠,勇敢”。

民國19年,民軍頭子陳國輝準備在體育場舉行慶祝元旦晚會,進行反共宣傳。中共永春縣委指派文墨等人提早搶佔會場,並把群眾帶出會場,舉行示威遊行。02月下旬,文墨參加縣委召開的擴大會議,和林菁、吳國清、陳其揮等一起領導了鼇峰的抗捐鬥爭。

文墨的革命鬥爭活動,引起敵人的驚慌憤恨,他們派暗探、特務跟蹤。這一年04月間,文墨在東山村祖厝不幸被捕。敵人想盡方法,妄圖從他口中得到共產黨地下組織的情況,但始終不能得逞。文墨的父親為兒子的生命十分擔憂,到處奔走營救,文墨則鎮靜坦然。他深知陳國輝對共產黨人十分兇狠殘忍,決心以一死報效革命。他父親探獄時,文墨曉以大義,用“再過二十年又是一條好漢”來安慰父親。他自知時間不多,讓父親送來酒菜,款款而飲,表現出在敵人面前視死如歸的傲然氣節。05月11日,文墨昂首挺胸,正氣凜然,高呼革命口號,在永春西較場壯烈犧牲,年僅23歲。

 

李劍光

李劍光,乳名德塗,參加革命後取名劍光,達埔鄉岩峰村人,清宣統三年(1911)生。家庭世代貧苦,至其父世輯到越南謀生,生活才逐漸好轉。

劍光小時就讀于岩峰達新小學。民國19年(1930),共產黨員李南金介紹他入黨,很快就成為革命的骨幹。他平時好打鳥,練就一手好槍法,經常到安(溪)南(安)永(春)交界的舟山一帶打獵,熟悉當地情形,結交了一批獵戶和貧苦青年。這一年冬天,劍光率一支三四十人的遊擊隊,成功地襲擊了國民黨駐守東溪的部隊,揭開了安南永遊擊戰爭的序幕。為了發展武裝,劍光通過打土豪籌款,派人到廈門買手槍,積極擴大遊擊隊武裝。第二年,他被選派到漳州遊擊隊學習。回永春後,在開創遊擊區的鬥爭中,面對強大的敵人,屢次克敵制勝,成為出色的軍事領導骨幹。在特區書記李南金因身份暴露調往漳州工作時,劍光接任特區書記。

劍光性格開朗,慷慨好義。當時鬥爭環境十分艱苦,經費困難,他總是傾其所有,支持革命,幫助同志。民國20年底,省委決定開闢安南永遊擊根據地,人員增加,工作區域不斷擴大,經費困難更加突出。此時,劍光的活動日益公開化,生活飄忽不定,其祖母十分擔憂,於是想從經濟上控制他,斷絕對他的接濟,促使劍光脫離革命。面對這種矛盾,劍光顧不得老祖母的傷心疼愛,使出“苦肉計”,讓同志們押著他回家,聲言自己犯了錯誤,要祖母取錢來“贖身彌禍”。

民國21年春,安南永邊區創始人李南金被捕犧牲。04月,成立安溪縣委,劍光任書記。11月,廈門中心市委決定成立安溪中心縣委,領導安、南、永、德四縣遊擊戰爭,劍光擔任中心縣委書記。22年08月,改任安、南、永蘇維埃主席。當時,廈門中心市委曾多次指示開展爭取土匪工作,以打擊敵人,壯大自己。國民黨安南永“剿共”當局,暗中指使匪首王觀瀾製造接受遊擊隊收編的種種假像。中心縣委個別領導急於求成,喪失警惕,於09月間帶領部分主要幹部到安溪溫泉鄉與王觀瀾進行會談,結果造成了發生“青雲樓事件”的嚴重錯誤,李實(中心縣委書記)、陳鴻伍(二支隊政委)、李世全(二支隊支隊長)等12人被逮捕殺害。事變前,劍光在東溪開展工作,曾數次寫信給李實,叫他不要過分相信土匪的話,要警惕。李實不但未接受勸告,而且寫信催他和翁成金(二支隊政治部主任)速往王觀瀾駐地參加“結拜”。他和成金對這種輕率的做法深為疑慮,並緊急改變遊擊隊駐地,才避免了更為嚴重的損失。事變後,敵人氣焰囂張,對東溪根據地進行八路圍攻,妄圖一舉撲滅革命力量。面對如此險惡的局勢,劍光召開了中心縣委擴大會議,重新組建領導機構。他臨危受命,代理中心縣委書記和二支隊政委,採取對策,挫敗敵人的圍攻,扭轉了“青雲樓事件”後的危急局勢。

劍光一向以身先士卒、英勇善戰著稱。民國23年03月,二支隊夜襲夾漈泰和堂。剛一交火,泰和堂的守望隊就縮進炮樓,劍光命扛來長梯,率先攀登,迅速解決戰鬥。08月04日,國民黨駐守達埔的一個營奉命開拔,遊擊隊當即設伏截擊,劍光衝鋒在前,直逼敵巢,乘勝解放了國民黨“剿共”的主要據點達埔。後來敵人探悉此事系劍光率隊所為,惱恨之下,標封了他的家。

經過三年艱苦奮戰,二支隊粉碎了國民黨的中央軍和地方武裝的反復“圍剿”,隊伍日益發展壯大。到民國23年,已發展到4個大隊500多人,開闢了3000平方公里、擁有30多萬人口的遊擊根據地。這一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後,國民黨從閩西調來李延年第九師第二十六旅,駐紮在仁莊村(現石鼓鄉鳳美村),與永春特區區委的駐地新溪村(現達埔鄉新溪村)僅隔數裏。在十多倍於遊擊隊的敵兵圍困下,二支隊頻繁作戰。24年03月,劍光率隊在達埔仙洞與敵激戰後,和支隊長尹利東帶領精幹手槍隊30多人,從安溪轉戰晉(江)南,計畫從同安打通到漳州的路線,與紅三團取得聯繫。但由於敵人封鎖嚴密,無法通過,只得回師安南永根據地。04月18日晚,隊伍分兩批從同安出發,劍光在前,尹利東在後。午夜過後,行至梧峰龍根山頂,叛徒蘇天時假稱腹痛,發難不走,拉長了行軍距離。劍光聞訊,從隊伍前頭折回,正待查看究竟,不幸被蘇天時開槍擊中。待尹利東趕到時,他已倒臥在血泊之中。劍光犧牲時,年僅24歲。

 

林多奉

林多奉,字有承,號鼎新,蓬壺鄉西昌村人,清宣統三年(1911)生。父皇潛,佃耕農,兼做腳夫和打草鞋販賣為生,但卻勒緊腰帶,讓多奉入鄉中育英、育美小學讀書。民國14年(1925),多奉轉入南湖小學高小班學習。他資質聰敏,勤學好問,學習成績出類拔萃,在全縣小學生會考中名列榜首,被譽為“一日兩行,過眼不忘”的神童。16年秋,他從省立十二中學轉學南湖中學。當時有位老師姓傅,經常向學生宣傳民主革命思想,多奉從傅老師那裏閱讀到《共產黨宣言》等馬列主義著作,經常與幾個進步同學談論時事,評議政局,聯繫到耳聞目睹的社會現象,思想境界不斷提高。18年秋,多奉在南湖中學畢業,回到家鄉西昌小學任教。翌年秋,由李南金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又在壺中、傑山、錦鬥、長坑等小學任教,經常對師生和周圍群眾灌輸革命思想,秘密開展革命活動。

多奉文才橫溢,口齒流利,還善於調查研究,結合實際宣傳革命真理。中國工農紅軍閩南遊擊隊第二支隊成立後,多奉在蓬壺、達埔、錦鬥等地,發動各村農會開展鋤奸、打霸、減租活動。民國22年09月,安溪“青雲樓事件”發生後,多奉任中心縣委委員兼永春特區書記。他足跡遍及蓬壺、達埔、錦鬥、玉鬥、坑仔口等鄉的窮村僻壤,深入發動群眾,發展農會組織,建立赤衛隊,配合二支隊開展遊擊戰爭。23年02月,任安溪中心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這時,廈門中心市委和安溪中心縣委決定加強對敵開展“兵運”工作。多奉通過多種管道,利用同鄉親友關係,啟迪國民黨兵覺醒反戈。對駐紮蓬壺三角街的永春民團第三中隊,實行“掏心戰術”,協助組織奇襲蓬壺三角街戰役。翌年02月,又策動林樹、林科兄弟棄暗投明,配合二支隊夜襲岵山保安隊。

民國24年07月,安溪中心縣委派尹利東、林多奉到永春開闢新區。09月20日,多奉等 200多人在達埔鄉道場被敵人包圍。幾經苦戰,終因力量懸殊,決定分兩路突圍。這時,多奉身染重病,帶病突圍至仙嶺村時,瘧疾發作,只好暫住一戶農民家裏。由於壞人告密,于09月23日被捕。多奉被捕後,敵人妄想以此為突破口,進一步破獲整個組織。他們先找來多奉的同學故舊,企圖引誘他“自新”,多奉義正詞嚴,一一給予駁斥。敵人見誘降不成,就刑訊逼供,要他交代出組織和關係人的名單。多奉凜然回答:“與我一起活動的人,是我邀他們來的,有我承擔,不累他人。”敵人氣急敗壞,遂以砍頭相威嚇,多奉鎮定地說:“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多奉為革命,頭斷志不移”,“只要有革命存在,來生我仍然要投身革命”,表達了義無反顧的革命氣節。

民國24年09月26日,年僅24歲的林多奉在達埔慷慨就義。

 

李素明

李素明,女,達埔鄉岩峰村人,民國06年(1917)生。少年時受其二兄李劍光和達新小學老師李世准的教育引導,15歲就參加革命活動。民國21年,素明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參加打倒土豪劣紳的鬥爭。同年08月,她到中共安溪縣委舉辦的青年婦女幹部訓練班學習,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結業後任永春特區婦女會主席。22年,任共青團安溪中心縣委宣傳部長兼共青團永春特區書記。

素明深入群眾,在組織農會、婦女會,開展婦運、青運工作中,善於運用具體事例教育群眾,啟發群眾的階級覺悟。她對剛參加革命的姐妹們說;“咱幹的是革命工作,是為了窮人求翻身解放的。幹革命要不怕死,要嚴守秘密,就是頭被砍下也不能說出組織的情況。”她走遍安、南、永、德邊境,發動婦女參加婦女會,承擔通訊聯絡工作,支援遊擊戰爭。她對同志親如一家,特別關心愛護女同志,時常將自己的衣物送給她們用。她還善於發現和培養婦女幹部,如達埔的姚金英、潘月華,夾漈的陳信等人,都是她帶動和培養出來的。在開展“三抗”和懲治土豪劣紳鬥爭中,她把從土豪劣紳家沒收來的糧食、布匹分給貧苦農民。21年冬,為懲處土豪潘某,她先到潘家察看情況,並在與潘某同屋的童養媳陳某配合下,迅速處決了這個作惡多端的土豪。

民國23年,她與紅二支隊隊長尹利東(尹林平)結婚。09月中旬,她參加岩山反擊戰,機智勇敢。據被俘虜的國民黨兵說:“有一個永春婦女,手拿二十響蔔殼槍,真厲害!”這個婦女就是李素明。

民國24年,國民黨改變了“剿共”策略,一些革命意志薄弱的人退縮了,有的跑去“自新”,成了叛徒。血的教訓使素明看清了叛徒對革命的嚴重危害性。她曾親自處決了一個無恥的叛徒。這一年,敵人調集重兵,對遊擊區發動“圍剿”,素明懷孕在身,仍堅持反“圍剿”戰鬥。10月,她奉命轉移,到達埔官林村隱蔽。她白天住在山洞裏,晚上仍到附近各村發動青年、婦女支援反“圍剿”鬥爭。由於敵我力量懸殊,鬥爭越來越殘酷,素明被敵人包圍在獅峰山洞裏。叛徒范秀在洞口高聲叫喊,要她“自新”。素明怒不可遏,痛駡叛徒無恥。範秀惱羞成怒,舉槍威脅說“再不出來,我就開槍打死你。”素明剛毅地說:“我死要留名四方,不願死在這無人知道的山洞裏。”說完,昂首挺胸走出山洞。第二天,素明被押解送縣,途經達埔橋頭宮橋時,縱身跳入溪中,決心為革命捐軀。因水淺,又被敵兵撈起,解送詩山國民黨軍二十六旅謝輔三部。謝派叛徒郭港勸降,素明怒目鄙視,厲聲斥責:“呸!臭人!你還有臉來見我,快滾開!”

在獄中,素明鼓勵同牢戰友要堅持革命氣節,不能“自新”。她說:“發動組織群眾起來革命的是我們,‘自新’了,帶敵人去抓群眾又是我們,那怎麼行呢?我們寧死也不能屈服,更不能投敵叛變。”在她的教育和鼓勵下,同牢戰友李連扳、李炮、李池等人都堅貞不屈,鬥爭到底。

敵人見軟的一套不行,就用嚴刑酷打,妄圖迫她“自新”,供出尹利東。此時,“素明著草履,頭髮蓬亂”,“態度安閒,堅不吐實。”(廈門《國民日報》民國二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第三版。)她遍體鱗傷,始終大義凜然。敵人無計可施,只好將她押回永春。10月30日,“素明身著白底柳條衫、黑褲、白樹膠鞋,蓬頭亂髮長垂肩膀”(永春《崇道報》民國二十四年十一月二日第三版),昂首闊步,走向刑場。沿途高唱《國際歌》,高喊口號。犧牲時年僅18歲。同時壯烈犧牲的有李連扳、李炮、李池等三人。

 

黃際良

黃際良,字克藏,號豪亭,始安裏卿園(今石鼓鄉卿園村)人,出生於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壯年到菲律賓經商,頗有積蓄。有一次,乘船遇颶風,船被飄至蘇祿島,全船的人和物被侵入該島的西班牙殖民主義者所獲。殖民主義者看到船中的財物,多為際良所有,又看他忠厚老實,決定釋放他;而同船的百餘人則將被驅入山巴墾荒。按照當時殖民主義者的慣例,凡被掠獲或被賣與的勞力,均須與其訂立勞役合同。期限未到而同伴中有人死亡,亡者未完成的勞役期,須由生存者代為完成。此種勞工,被稱之謂“豬仔”,他們是難得生還的。際良臨行前,同船被擄的人環向他哭泣求援。際良深深憐憫他們,即竭力向殖民主義者請求寬免,表示願回家變賣財產,重來此地贖回眾人。殖民主義者應允,並約定交接日期。到期,際良如約前來,用重金為百余難友贖命。眾皆感泣,咸祝蒼天保佑際良子孫世代受福。這次際良所出近萬金,均系變賣家產之資。不久他又致富,家財成倍超過原有。

際良每到嚴冬外出,必穿棉襖。路上遇寒凍而有求者,即解襖給予,曾經一日三次穿棉襖外出而給貧人求去。他慈祥愷惻,口碑載道。嘉慶十一年(1806)卒,終年94歲。

 

陳金聲

陳金聲,號巨川,祖籍昭善裏豐山(今桃城鎮豐山村)人,清嘉慶十年(1805)出生於馬來亞的麻六甲。祖父陳臣留,於乾隆年間到麻六甲謀生。初到時,為當地蘇丹打雜工。適蘇丹夫人患乳癰,當地巫醫治療無效,臣留用祖國傳統的青草藥為她敷治,竟得痊癒。蘇丹感其恩德,劃出大片山巴供其墾植。臣留辛勤開發,漸具規模,就在麻六甲成家立業,並攜款回鄉招募族親成批到麻六甲安家,墾荒種植。金聲父陳瑞布,除繼承祖業經營農墾外,還開設來興號店鋪兼營商業,因以致富。

嘉慶二十四年(1819),金聲從麻六甲到新加坡,起初開辦金聲公司,後來業務逐漸擴大,遂購置豐興號輪船,開展海外貿易。數年後,又在麻六甲和上海開設分公司,從此富甲星洲,成為新加坡華僑福建幫的領袖。道光三十年(1850),英國殖民政府封他為太平局紳。同治三年(1864),又被任為陪審員。在職期間,極力維護華僑的正當權益,受到僑胞的愛戴。

金聲對當地的公益事業十分熱心。道光二十九年,他在新加坡天福宮右畔興建崇文閣,作為華僑青年學習中文的場所,開新加坡華文教育的先聲。三十年,他捐資建造橫跨新加坡河的大橋,鋪設大世界遊藝場前面的大路,後分別被命名為“金聲橋”、“金聲路”。咸豐四年(1854),又捐資購地創辦萃英書院,供華僑子女免費入學,先後為僑親培育了不少人才。他還捐款支持由華僑陳篤生創辦的醫院。

金聲最大的功績是為新加坡居民解決飲水困難的問題。早期,新加坡居民飲水,多靠當地馬來人用牛車從外地運入。咸豐四年,新加坡大旱35天,井水乾涸,每桶水價漲至五分一厘,廣大居民無力購水,生活極為困苦。咸豐七年,金聲捐款 1.3萬元,敦促英政府興建麥裏蘭自來水庫,由武吉智馬河引水至新加坡市區。但殖民當局不關心人民的疾苦,遲遲不予辦理,直到同治元年(1862)新加坡又發生嚴重旱災,當局才被迫開工,但進展緩慢,到光緒三年(1877)才建成第一期工程。當自來水流入新加坡市區時,金聲已經去世13年了。新加坡人民為紀念他的功績,在伊莉莎白女皇道上建造了一座塑有金聲肖像的紀念噴泉。噴水池的底部用英文刻寫:“此噴水池為市政當局所建,以紀念陳金聲先生獻款捐助新加坡自來水工程。”

金聲于同治三年在新加坡去世。子明水、明嚴,孫若錦、若淮,皆能繼承父祖遺志,在華僑中有良好影響。若錦先後任市政委員、市立法議員、華人諮詢局委員,並與李清淵(祖籍永春)等人於光緒十六年創辦華英合資經營的航運組織——海峽輪船公司,對發展新加坡航運事業作出一定的貢獻。

 

鄭成快

鄭成快,又名捷登,字奕良,號宏業,桃城鎮桃東村人,生於清同治十二年(1873)。少時家境貧寒,隨父種田兼采賣草藥,維持一家生活。後與鄉人結伴南渡,至馬來亞麻六甲謀生。最初以種菜養豬、砍柴燒炭為業。當時,馬來亞正開始發展橡膠種植業,成快向殖民當局申請開墾荒山10多英畝,種植橡膠和碩莪(即木薯),經營順利,逐漸擴展至 100英畝。又與友人合資,在柔佛納美士大面積種植橡膠和碩莪,興建碩莪加工廠。繼而在柔佛納美士北之丁郎,沿柔佛河及其支流兩岸開闢泉興山和泉成山兩大橡膠園,共種植橡膠7000多英畝。隨著橡膠種植業的發展,他又興辦發展了橡膠工業。這片位於柔佛東部海岸的荒地,很快就成為豐盛港(亦稱沉香港)。由於成快對這個地區的經濟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當地人民就推尊他為港主。

成快熱愛祖國,關心祖國的命運和前途。光緒三十一年(1905),孫中山在南洋各埠組織同盟會,成快立即參加,並被推選為同盟會麻六甲支會副會長。他前後捐助革命經費五六萬元。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特授予鄭成快二等獎章。民國二年(1913),袁世凱竊國,革命党人黃興、許崇智等數十人到麻六甲避難,成快不畏風險,讓他們避居在泉興山橡膠園一個多月,並設法向日本領事館申請護照,讓黃、許等人轉赴日本。在國內討袁鬥爭中,成快籌款支援,先後榮獲雲南都督府頒發的《擁護共和紀念章》和國民政府財政部授予刻有《熱心愛國》字樣的三等獎章。

成快幼年失學,深感沒有文化的痛苦,因而熱心興辦教育事業。在僑居地,他先後捐資興辦培風、培德、育民、平民等學校,資助新加坡俊源學校和昔加挽培正中學。在家鄉,他於民國7年(1918),捐資一萬元,在縣城東門內倡辦鵬翔小學。還捐款給永春育賢中學、泉州培元中學。成快逝世後,培元中學和俊源學校分別建“成快樓”和“成快館”,以紀念他興學育才的功績。

成快還想開發祖國的寶島海南島,曾派人到海南島實地調查勘察,正擬投資開發,不幸於民國18年(1929)在馬來亞去世,生前願望未能實現。

 

幹德源

幹德源,字其淵,內碧村人,約生於清光緒元年(1875)。少年時愛好拳術,拜其姑父李俊仁為師,潛心學習,取五祖(太祖、白鶴、羅漢、達尊、行者)拳藝之精華,合而為一。後南渡馬來亞謀生。自民國5年(1916)起,先後創辦蔗坡國術體育社、麻六甲國術館、新加坡國術館、南寧醫學研究社,擔任主任、館長之職,宣傳國術強身自衛、祛病延壽之妙益,向廣大華僑青年傳授五祖拳術;並設傷科,為群眾醫傷治病,蜚聲馬來半島。民國29年在馬來亞去世。他所授門徒甚多,較負盛名者有李載鸞、林寶山等人。

 

李載鸞

李載鸞,乳名德鏘,東平鄉冷水村人,生年未詳。民國初年到南洋謀生。他體魄強健,好拳擊,拜幹德源為師,學有所成。他對少林、武當剛柔兩派兼收並蓄,並繼承和宏揚中醫傷科治病之術。對西方拳擊技藝,也作過專門研究,深明中西技擊之秘要。曾作腹部重壓石條3000多斤及汽車輾腹表演,因而被群眾稱為李大力士。曾任柔佛蔗坡國術館總教授,彭亨咾吻華人體育國術主任,吡叻江沙福建公會國術主任,著有《李載鸞治傷驗方藥冊》。民國38年(1949)春,曾回家鄉探親,後在南洋去世。

 

顏穆聞

顏穆聞,原名玉輝,東平鄉東山村人,清光緒十年(1880)生。少年時,南渡至馬來亞雪蘭莪,初在親戚店中當夥計,後到一所學校做雜工。他為人忠厚誠實,勤勞儉樸,好學善問,在校工作三年,增長了不少知識。光緒二十六年,他離開學校,開設福美雜貨商店。由於貨品齊全,又善待顧客,因而生意興隆。有一次,他到滙豐銀行領取存款,回店清點,發現多給50元,即再到銀行,問出納員有無算錯。出納員聽了,不問情由,高聲叫嚷:“我算鈔票,數千數萬,從來沒有差錯過,難道數你領的這麼一點點就會算錯?”銀行經理前來查問。穆聞委屈地說:“我來領款他多付50元,我來退還,剛一啟口,沒想到他會發這麼大的脾氣!”經理瞭解事情經過後,稱讚穆聞忠厚老實,並問清他的姓名住址,後來即為他介紹擔任英美煙草公司自行車牌香煙和英國石油公司馬來亞總代理商。穆聞善於經營管理,信譽卓著,逐漸成為富商。

穆聞雖身居海外,但一心縈懷祖國。孫中山在海外創立同盟會後,他慷慨解囊,支援革命。清宣統二年(1910),他前往英國參觀,看到當時英國資本主義工業的興旺發達,決心回國創辦實業。這一年秋天,他聘請工程師、技術員一同回永春考察。老一輩族親聽說他要回來開礦開工廠、墾荒建場,都感到驚奇。有的還勸他買田收租,較為實惠。穆聞解釋說:“農民很窮,我買了他們的田地,他們以後的日子怎麼過?而開礦開工廠、墾荒建場,不僅不侵奪農民的耕地,還可以給農民多一條出路,這是富國裕民的做法。”族親聽了,深深佩服他的胸懷和見識。

永春天湖山礦藏豐富,穆聞即前往勘察。該山的鉛坑山地為當地周姓所有,他即與之聯繫洽談,以白銀 500元買下該地的開採權。北硿山地自然條件好,可以墾荒辦場,興建水電站,創辦織布廠,穆聞就向東關陳姓買下大片土地,期限 100年。

宣統三年,穆聞開始在北硿溪東興建農場的場部和宿舍,同時規劃逐步在溪西興建水電站和織布廠。荒蕪的山地經過數年開墾,很快成為一個面積約2000多畝的農場。先後種上杉木、油桐、油茶、水果、棉花、杭菊以及從馬來亞引種的木薯等作物。其後,水電站和織布廠廠房也建成,機器設備全部從國外購進,穆聞往返奔波於國內外,歷盡艱辛。民國八年(1919)冬,織布廠機器安裝完畢,時值農曆過年,人員放假回家歡度春節。詎料除夕之夜,當地一些人以北硿山地產權仍在糾紛之中為藉口,不由分說,將廠房和機器搗毀,財物被洗劫一空。穆聞前後10年傾注的心血和投資,在行將見效之時,竟毀於一旦,他悲痛至極,憂憤成疾。

民國九年,穆聞自永春移居香港。曾因精神失常,闖進巡捕房,被巡捕押送關進精神病院。這時剛好他的內弟在香港學醫,聞知姐夫失蹤,到處查尋,最後才從精神病院領出,派人護送回家治療。12年,穆聞與其妻及子華隆前往廈門,準備重返馬來亞。因其精神尚未恢復正常,船主不讓登船,即留居廈門德日新客棧,等候南渡。但病情越來越重,醫治無效,終於在廈門病逝,時年才43歲。

穆聞開發北硿,創辦實業,事雖無成,但他是永春華僑開發建設家鄉的先驅。

 

蘇克惠

蘇克惠,又名德恭,縣城北門內人,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生。父智貞,青年時南渡印尼安汶,與邑人鄭世允、尤揚祖創辦公司,經營商業。平素對桑梓教育及其他公益事業,多所關心。曾出資並發動僑胞捐款,修建永春中學校舍及贊助學校經費。抗日戰爭期間,受星馬僑親委託,辦理本縣賑災平糶工作。

克惠幼年隨父出洋,民國五年(1916)回國就學,18年畢業于廈門大學數理系,即應聘為縣立永春中學校長。他誠懇樸實,事事以身作則,經過數年的慘澹經營,著有成績。後學校收為省辦,歷屆畢業生參加會考,成績均居全省前列。

民國27年,克惠調任龍溪中學校長。越年,又調任龍溪簡易師範學校校長,該校校址在南靖縣,當時劃為抗日前線,省教育廳決定將該校遷往建寧。在交通極為不便的情況下,他率領學生,翻山越嶺,徒步行走18天,行程上千里,終於把閩南沿海地區一所簡易師範學校搬遷到閩西北山區,為該地區培養小學師資作出貢獻。

民國31年,克惠調任在德化縣的省立晉江中學校長。他生活樸素,任勞耐苦,贏得全校師生的敬佩,形成了良好的學風。

抗日戰爭勝利後,他被調為廈門市民眾教育館館長。第二年,又調任仙游師範學校校長。36年,調省立廈門中學校長直至解放。

新中國成立後,任廈門第一中學教研組組長。他教學認真負責,為學生所歡迎。1956年被評為省、市先進工作者。先後任廈門市政協第二、三、四屆常務委員,第五屆委員。1979年退休,1984年病逝。

 

林庶應

林庶應,名綱答,庶應其字,號松青,蓬壺鄉美中村人,生於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少年時家境貧寒,入私塾不久,即棄學從商。民國15年 (1926),因地方土匪騷亂,全家搬往泉州謀生。初由其大哥庶明買來一架織襪機,以庶應為主,專工織襪,其母、嫂負責紡紗、縫襪,其父則把成品拿到街旁排攤售賣。稍後,即轉當店員和自己經營文具業,進而在泉州開設源美商行,專營紗布批發業務。他善於運籌,對商業行情臆測屢中,遂嶄露頭角,成為商界的後起之秀,分支商行逐漸發展至廈門、莆田、福州、柳州、臺灣、日本等地。先後被選為永春旅泉同鄉會主席、泉州商會常務理事、福建省商會聯合會常務委員、福建省出席全國商聯會代表和全國商會聯合會理事。

隨著商務的發展,他本著“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宗旨,先後在家鄉和泉州分別倡辦毓斌中學和建國商校。抗戰初期,泉州培元中學疏散內遷蓬壺,當地不少青年得以進入該校學習。民國31年,該校遷往南安九都,一些貧困學生無法隨校就讀。庶應乃與家鄉父老倡辦毓斌中學,被推為校董會董事長。後來,又捐資和醫生萬年豐在泉州倡辦建國商校,培育商業人才。毓斌中學的經費開支,自開辦起至1949年止,他均負擔半數以上,建築費、設備費則全由他獨力負責。毓斌中學創辦之初,教師難聘。從長遠計,他接受校長林鶴齡的建議:由學校出資培養語文、數學、理化、生物教師各一人。凡有志從事教育工作的貧寒大學生,不分畛域,均可應徵。其在學費用,均由毓斌供給,畢業後須來校任教五年,待遇與其他教師相同。如違約,應繳還本校提供的部分或全部補助款。徵求內容以校董會名義在《永春日報》、南平《東南日報》刊登後,應徵的頗多,最後錄取了四人。這些人畢業後有的沒有履約,校董中有人提議要追回服務未滿期的補助費。庶應笑著說:“我出資培養這些人,原來希望他為本校服務,現既有他就,也是為國服務,‘楚失楚得’,沒有關係。”其識見器量如是,聞者折服。

庶應成為本省商業界聞人之後,曾出資支持當時的國民黨福建省党部主任委員,同時參加國民黨中央調查統計室組織,又結交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專員,但他對一些遭受國民黨迫害的青年卻是援之以手。1946年冬,毓斌中學教師、中共地下黨員林伯祥被國民黨政府逮捕,他以學校董事長身份,多次向省有關當局力保。伯祥在莆田獄中患病,來信請學校接濟,他立即匯寄法幣2000元,請莆田中山中學代理校長吳景巨集轉交。另一教師陳偉順因參加中共組織被捕,關在泉州看守所,他多次前往探問,並向第四專署專員力保獲釋。他的長子文瓊在集美中學讀書時,思想進步,參加中共地下組織。他曾對人表示:“信仰自由,人各有志,我不干涉他。”他為人豪爽,又富於感情,人有所求,都能盡力以應,故里人有“庶應,庶應,有求必應”之語;然也以此受詬病,他人在泉州,卻捲入永春地方派系的“黑白派”爭權奪利之爭,被選為縣參議員和被聘為省政府參議,有人說他是基於與“白派”主要成員族親和友情關係,身陷其中而不能自拔。

民國38年夏,泉州、廈門行將解放,庶應離開廈門,到香港繼續經營布業,後與人創辦友成船務公司。由於太信任人,結果上當受騙,手頭資金及家中存款虧蝕殆盡,從此一蹶不振。他怏怏不樂,遷居臺灣,於1970年病逝。

 

王錦機

王錦機,初名振梭,字進忠,號夢惺,晚號確齋,縣城北門內人,生於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五歲時,父親去世,一家生活全靠母親以女紅微薄收入維持。

錦機九歲時入私塾讀書。每日夜晚,其母從事刺繡編織,命錦機坐身旁就讀,嚴寒酷暑,不稍鬆懈。後仙游畫家黃羲來永春,聞其事蹟,為繪《寒燈督課圖》,錦機自撰短文記其事。12歲,自私塾轉入高等小學堂。16歲升入省立十二中學,著意向校長鄭翹松學習古詩文,深有所得。

民國16年(1927),錦機畢業於廈門集美學校師範科,應聘為華翹小學(現桃城中心小學)校長。18年春,任縣政府第一科科長(主辦教育),以後成立教育局,任代理局長。民國25年,縣創設民眾教育館,被委為館長。任內設立民眾書報所、民眾學校、民眾義診所。這些設施均屬創新之舉,得到不少教師、醫生的義務支持。

從民國29年至38年,錦機連續擔任永春縣立圖書館館長達10年之久。當時,全館編制只有四人(包括工友一名),每年購置費只夠添置數十本普通讀物和訂閱十多份報紙雜誌。錦機對一些來館參觀的朋友,經常從談詩文、論古今入手,引發他們捐資贊助。館內藏書逐年增加,從只有普通讀物到擁有各類工具書和《萬有文庫》、《福建通志》、《四部備要》等叢書;全國性的主要報紙雜誌,以及一些進步人士和中國共產黨創辦的如《生活週刊》、《大公報》、《新華日報》等,也都訂購讓群眾閱覽,為閩南各縣藏書較多的圖書館之一。現在國內一些永春、德化籍學者,回憶抗日戰爭時期在永春中學讀書到縣圖書館借書的情況,無不一致推崇當時永春縣圖書館藏書之豐富。

圖書館除辦理書報的典借閱覽等業務外,還不定期舉辦中小學生作文、演講、書法、圖畫比賽,促進校際間的競爭。為幫助一些貧困青年解決升入大專院校的經濟問題,錦機征得企業家周公甫同意,設立助學金。30年代後期,錦機還與鄭翹松、王星若等人發起組織桃穀詩社。不少古詩名家和愛好者經常在圖書館集會吟唱,一些海外鄉親也寄詩前來參加唱酬。此外,他還搜集、纂輯了《桃源文征》、《桃源詩征》。

民國34年,錦機應國立海疆學校梁龍光校長之聘,兼任該校講師及秘書職務,後晉升為副教授。

新中國成立後,錦機先後任永春第二中學、第一中學教員,被選為縣人民代表大會第二、三、四屆代表和縣政協委員。後以老病退休,1978年病逝。

錦機生平著作頗多,有《萊園文稿》、《慈風草堂詩集》等存稿,還為弘一法師筆錄《佛教簡易修持法》,編纂《弘一法師年譜》。

 

劉澄清

劉澄清,乳名冬水,湖洋鄉錦鳳村人,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生。童年在鄉中讀書。民國14年(1925),畢業於廈門桃源工業中學,回鄉任教,加入國民黨。16年,由國民黨福建省黨部保送入南京國民黨黨務學校受訓,一年後畢業,任國民黨永春縣黨部籌備處常務委員。不久調任國民黨福建省党部組織部幹事、民訓科長。

民國25年,澄清出任明溪縣縣長。明溪是個山區縣份,交通不便,各項工作都較落後。當時有屬於迷信性質的大刀會暴動,社會秩序混亂。澄清接任伊始,即與其首領進行協議,互不侵犯。繼而推行建設,健全縣府人事制度,建築縣堂,發展小學教育。27年,調任上杭縣長。適值抗日戰爭後開始徵兵,家鄉湖洋有些應徵青年相率到上杭避役。澄清曉以“保家衛國,人人有責”之義,勸導他們回鄉應徵。29年,調任邵武縣長。任內奉令辦理公沽局,因事先未徵求當地紳士、國民黨中央委員丁超五之弟丁德義的意見,丁即煽動群眾起來鬧事,使各項工作變得複雜難辦。澄清只好辭職,改任省府顧問。

民國31年,澄清在永春參加國民黨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軍統”)特務組織,出任三民主義青年團永春分團籌備處主任、分團主任。33年,先後兼任永春縣臨時參議會、縣參議會議長。自此即捲入國民黨永春地方派系——“黑白派”之爭,成為“黑派”的頭面人物之一。

民國37年,澄清任國民黨立法院科長。翌年春,即南京解放前夕,攜眷去臺灣。為爭取馬來西亞永春籍僑胞與臺灣永春同鄉的聯繫,他經常往來於馬來西亞與臺灣之間。曾任臺灣永春文獻社發行人。1981年病逝於臺灣。

 

康明深

康明深,乳名溪,坑仔口鄉玉西村人,生於清宣統元年(1909)。幼年即被其父賣給玉鬥鄉竹溪村康普為螟蛉子。童年不愛讀書,識字不多。至十七八歲,投靠民軍頭子塗友情,在與安溪民軍火拼中立過功,得到塗的器重薦舉,擔任玉鬥壯丁隊長,曾率隊到達埔“圍剿”紅二支隊。民國25年 (1936)。任玉鬥聯保聯隊附,後在玉鬥街暗殺民軍連長、玉鬥聯保主任康明三,取而代之為民軍連長。自此以後,逐漸成為玉鬥、坑仔口一帶的“土霸王”。

抗日戰爭期間,康得塗友情推薦,到軍統貴州息烽訓練班受訓,取得少校軍銜。民國33年秋,任軍統第六特訓班(在華安縣,簡稱“華安班”)第一教導營第一連少校副連長。翌年,任該營行動組組長,從事特務活動。

抗日戰爭勝利,康隨華安班部隊接收廈門。接收工作結束,他辭去軍職,返回玉鬥鄉,發動、主持創建坑仔口新街,建校舍、辦小學。接著又遊說一些國民黨官僚投資入股,準備開發天湖山煤礦,並到光復後的臺灣參觀考察,聘請日本煤礦工程師等到天湖山實地勘察。後因國民黨政局動搖不穩,各官僚股東趑趄不前而落空。

民國37年06月,康在廈門跟軍統特務中的一些朋友參加中共華中分局特別黨員張強籌組的福建人民自救同盟,於是,對從馬來亞回來的馬來亞共產黨員康良石等人在鄉中進行的一些民主活動,暗中默許,不加干涉。

民國38年01月,康到廈門把張強、朱文鑒夫婦接到坑仔口,開展地下革命活動。不久,中共閩西南地下黨廈門市工委,也陸續派幹部和進步學生到坑仔口,發動群眾,組織地下武裝。明深看到國民黨大勢已去,同時,也為了保持其獨霸一方的勢力,同意組織遊擊武裝,並任山閩西南地下党領導成立的永春縣遊擊大隊大隊長。同年05月下旬,他帶隊解放達埔鄉和永春縣城。06月,又參加解放大田、德化二縣。閩西南地下党成立永德大遊擊總隊,他任總隊長。1949年08月,永德大遊擊總隊正式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縱隊八支隊四團三營,他任副團長兼營長。11月,調任晉江軍分區參謀。

康明深依靠槍桿子起家,一向靠槍桿子取得權力,當他被調任參謀,便認為軍權被摘,於己不利,遂心懷不滿,藉故不就。後赴廈門,暗中與一些反革命分子進行聯絡,即匆匆趕回坑仔口。同年12月,他參加國民黨特務分子塗達德在大田縣濟陽召開的反革命會議,公開叛變,出任國民黨“東南反共救國軍閩南軍區先鋒縱隊”副指揮,組織股匪 300多人,在玉鬥、坑仔口一帶暴動,活埋縣、區、鄉幹部12人,收繳民兵槍枝 150多杆。此後一年中,他流竄於永春、德化、大田、漳平、安溪五縣交界處,與國民黨殘餘勢力互相勾結,進行燒殺搶掠活動,罪惡累累。1951年 4月19日,在一都鄉杉嶺村尾嶺頭被人民解放軍剿匪部隊包圍擊傷,他自知難以逃脫,遂開槍自殺。

 

周公甫

周公甫,桃城鎮桃溪村人,生於清宣統元年(1909)。10歲時父親去世,家貧輟學。12歲,母親又去世,獨自到泉州做雜工。14歲,在鄉親創設的新協興信局當學徒,晚上除抄錄登記信件外,即自學文化,每至深夜。他做事認真勤謹,誠實可靠,甚得店主人的器重。民國15年 (1926),新協興信局因受南洋聯號信局影響而停業,他用數年來之積蓄與鄉親林邦師等合資,創辦永通公司,專售汽車零件。當時地方民軍互相火拼,汽車零件是交通工具所必需,故無論哪一支民軍得勝,都來賒取配件,往往血本無歸。鑒於汽車零件難於經營,即抽出部分資金與鄉親林煌謀合營土產糧油。抗日戰爭爆發後,永通公司和土產糧油公司先後停業,公甫就與鄉親李武宗、梁祖選、沈逢源、鄭文良等人合資在省內經營布匹生意。不久,廈門、福州被日寇佔領,他們即往香港、星洲分別開設華隆行。民國30年12月香港淪陷後,華隆行瀕於破產。翌年,公甫與一些同事從陸路逃回泉州,在泉州重新經營棉布匹頭業務。抗戰勝利後,同鄉李武宗來泉邀公甫同往上海商議發展計畫,不幸船到吳淞口觸礁沉沒,武宗遭不幸,公甫在寒冷風浪中漂浮數小時獲救生還。35年,他與沈逢源等合資在上海開設建德行,在福州、廈門、泉州、臺灣、香港、星洲設立分行,業務蒸蒸日上。

桃溪小學原為縣立小學,抗戰勝利後,國民黨貨幣不斷貶值,學校經費發生困難,族親周國棟等寫信給公甫,詳告情況並要求支援。公甫深感自己少時失學之苦,乃於民國37年春把桃溪小學改為私立,學校經費全部由他負責。後又委託族親周卿章回鄉籌建校舍,建築費用除周卿森、周卿章捐助部分外,均由他一人負責。

1950年,公甫在香港參加香港工商界回國觀光團。回港後與黃長水、陳君冷等合組廣東省華僑投資公司。這時,北京旅館不足,投資公司即撥部分資金興建北京新僑飯店,他被推常駐北京進行籌建事宜。1956年,他到印尼、星、馬等地,籌募創辦永春華僑中學。1960年被推選為福建旅港同鄉會理事長。在職期間,籌建會所,發展會員,團結在港福建同鄉,著有成績。對香港福建中學及培僑中學擴建校舍,亦盡力支持。

1964年春,他與一些僑胞集資在香港創辦華豐國貨有限公司,並被推選為第一任董事長。任期內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積勞致病。後回國治療無效,於1966年11月17日去世。臨終之時。囑咐家屬將其在廣東投資公司的股金捐給桃溪小學。到1979年股金本息 8.5萬元,建教學樓一座。

 

潘儒贊

潘儒贊,達埔鄉達裏村人,民國15年(1926)生。家貧,唯讀小學。12歲起,被雇為長工二年,後以肩挑出賣勞力和種田為生。1951年01月,參加革命工作,當土地改革助手。1952年05月,擔任縣供銷合作總社組織指導股股員,11月升任副科長。1954年參加中國共產黨。從1954年09月起至1957年03月,任縣手工業科科長,手工業聯社主任。工作積極,熱情肯幹。

1957年春,他響應號召,帶領手工業科 5名幹部和20名城鎮居民,懷著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美好憧憬,到曲鬥公社墘頭溪僅有的一座破屋裏安下家,用三塊石頭架成爐灶,開始了建設者的新生活。他們抱著雄心壯志,把墘頭溪起名為“新村”,儒贊擔任中共新村支部書記,26名墾荒者發出“定叫荒山變良田,峽谷變成米糧川”的豪言壯語,吃苦耐勞,進行忘我的勞動。到年底,他們開墾種下了 100多畝油菜、番薯。第二年,又有一批墾荒者來到新村,人數由26人增加到 100多人。這一年,他們又開墾了 200多畝荒地,種植水稻、小麥、番薯。除實現糧食自給外,還賣給國家 3萬多斤餘糧。他們壘石為牆,建築新的住房,自造工具、桌椅,解決生活上的困難。

1959年,他們賣給國家餘糧達10多萬斤。當時儒贊因如實反映基層單位一些實際情況,對生產瞎指揮、糧食高徵購提出意見,與領導的錯誤要求相抵觸,被定為“右傾反黨分子”,撤銷黨支部書記職務,受到重點批判。1961年才給予甄別,去掉“右傾反黨分子”的帽子,恢復支部書記職務,但結論中仍留有一些不妥之詞。1968年,儒贊患癌症病逝。1981年,中共永春縣委否定了1959年對潘儒贊的錯誤處理,予以徹底平反,恢復名譽。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