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省長梁靈光的故事
國際老作家協會會員 黃方生
我本人是歸僑,現在還有親屬在南洋。
在長期的革命鬥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自己與中華民族同呼吸,共命運,為人民的翻身解放和社會主義祖國的繁榮富強盡了一份綿薄之力,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
——梁靈光
鬢髮開始花白的梁靈光壯心不已,在神州大地剛吹響改革開放號角的時候,欣然受命南下主政廣州,接著主持廣東省政府工作。退下來以後,就地生根,長作嶺南人。
他在廣東工作的時間雖不長,只因他在幾十年的征戰沙場和地方建設中,赤膽忠心,憂國愛民,勞苦功高在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以後,又敢為人先,開拓創新,政績顯赫,深得廣大人民愛戴,在海外和港澳也享有盛名。許多人都親切地稱呼他老省長,海內外僑界更是深情地尊稱他歸僑老省長。
小司令
東南沿海有一個與臺灣隔海相望的福建省,它的中部偏南有一個永春縣,縣裏有一個鼇頂村。背靠碧翠群山,面前清澈溪流,天空白雲飛渡,田野稻浪翻騰,自然風光如詩似畫。一九一六年的初冬,梁靈光在這裏一個亦儒亦商的家庭來到了人間。
梁靈光的祖父是個商人。父親大學畢業後執教,傳播新學,後來棄教從商,財運亨通,在泉州、廈門、福州、上海等地均設有分店,還向馬來亞投資開發橡膠種植業。他豁達大度,仗義疏財,把賺下來的錢多半用於賑濟貧民,廣施善事,而自己生活儉樸,也不讓兒女染上紈絝習氣。母親識字不多,但心地善良,經常收留鄉村中窮苦人家子弟在家吃飯,還供給衣服,對上門求助的鄉親,無不慷慨解囊。她自己卻非常節儉,常以鹹菜、蘿蔔為食,被民間傳為佳話。
梁靈光父母生下兒女多人,他排行第五。健在的有兄長梁披雲,寓居澳門,三屆全國政協委員,是頗有名氣的學者、詩翁和書法家。還有二姐、四妹,分別定居馬來西亞和廈門。
梁靈光從娘胎出來的時候,並沒有神話中說的什麼吉利預兆。可是,從小表現出來的聰明、好學和才幹卻不同凡響。讀小學時,成績超群。七歲開始,便對讀書產生濃厚的興趣,硬著頭皮似懂非懂地看《三國演義》,被書中生動的描寫、曲折的故事吸引住,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看完《水滸傳》看《封神榜》,再看《七俠五義》、《羅通掃北》,哥哥買回來的書籍雜誌,也愛不釋手,成了小“書蟲”。高小時偶然看到孫中山的《建國方略》,深為作者的宏偉構想所感動,不禁浮想聯翩,夜不能寐。更令人驚奇的是,那時候便開始顯露了他的組織領導能力。他喜歡玩耍,還愛動腦筋,常從自家的商店裏找出一些市面上不再流通的舊銅錢,分發給小同學們作為軍餉,組織他們分為敵我雙方,模仿小說中描述的精彩戰例進行激烈戰鬥。進退攻守,調兵遣將,全由他統一指揮。軍令如山,誰也不得違抗,打得人仰馬翻,不亦樂乎。小朋友們玩得開心、痛快,都聽從梁靈光的指揮。也不知誰帶的頭,大家都一致封他為小司令。這以後,他名震一時,在小朋友中的威信更高了。
邁出人生第一步
梁靈光的父親英年早逝後,家中經濟一蹶不振。母親迫于無奈,有意讓梁靈光小學畢業後繼承父業,棄學經商。剛從日本留學回來的哥哥梁披雲說服母親,把弟弟帶到上海繼續升學。回憶往事,靈光感慨地說:“我揮淚辭別了生我的母親,養我的故鄉,邁出了決定人生方向的第一步。”
上海地處長江入海口,部分市區早在兩千年多年前還是海浪翻滾。後因海岸東移,當時的吳淞江以南的支流上海浦,是來往船隻的登陸點,並成為鬧市,故此得名上海。一九二七年設市,是我國最大的工業城市和商業、金融中心,曾經是帝國主義壓榨中國人民的據點,被稱為“冒險家的樂園”。梁靈光進入上海名校立達學園後,兩耳不聞窗外事,也沒有興趣去欣賞燈紅酒綠的繁華世界,只顧埋頭讀書,除了學好功課,便如饑似渴地閱讀中外著名文學著作,宿舍熄燈了便點燃蠟燭看,經常看到深更半夜,甚至在上課時還偷偷地看。這使他開豁了視野,觸摸到時代脈搏,還萌發了將來成為作家的念頭。
一九三一年,我國東北爆發了“九‧一八”事變,給年小的梁靈光極大震動。他看到了日本侵略軍的瘋狂肆虐,看到了國民黨政府的腐敗無能,引起了思想的急劇變化,開始關心國家的時局和命運。讀高中時,積極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地下活動,一九三四年五月間市公安局突然派人到學校搜查,他冒險把寄存在另一位元同學處的黨團秘密檔轉移,後來被學校發覺,即被開除學籍。從此,晉升高等學府深造的願望成了泡影。
回到廈門後,年僅十八九歲的梁靈光,血氣方剛,才氣過人,在一九三五年夏秋期間利用擔任公開發行的《平話》雜誌專欄編輯的機會,用化名以潑辣的筆調、隱晦的手法發表大量短評、專論、雜文等,揭露國民黨的反動統治,痛斥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在社會上產生強烈的共鳴,卻遭到日本駐廈門領事館的抗議,最後《平話》雜誌被賣國求榮的國民黨當局查封。
為了爭取升上大學,梁靈光又回到上海。這期間,他寄宿暨南大學校外學生寄宿,與進步學生朝夕相處。剛好那時中共中央發表了《為抗日救國告全國同胞書》,北平又發起了“一二.九”運動,上海青年學生熱烈響應,舉行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和集會。梁靈光也投入了這股洪流。
在一次上海各大專院校聯合組織的前往南京國民黨政府的請願活動中,寒風凜冽,雪花飛舞。有一位暨南大學的女糾察隊員颯爽英姿,無所畏懼,面對前來鎮壓的國民黨憲兵宣傳抗日救國,道理公允,言辭嚴正,給在場的梁靈光流下了難忘的印象。他回憶說:“她長得一頭飄逸的秀髮,兩顆眼睛充滿青春活力。她在荷槍實彈、氣勢洶洶的憲兵面前,不怕兇險、毫無懼色的神態令我十分欽佩。”後來得知這位女糾察隊員叫朱含章。也許是天賜良緣,從此多次奇遇,志同道合,產生了愛慕之情,後來成為同甘共苦、天長地久的伴侶。
南渡馬來亞
馬來亞是現在的馬來西亞的一部分,位於南海與麻六甲海峽之間,南與新加坡相隔柔佛海峽,北與泰國接壤,面積十三萬平方公里。從十六世紀開始,相繼遭到葡、荷殖民者侵略。十九世紀二十年代起,逐漸淪為英國殖民地。這裏華僑、華人眾多,約占總人口的三成,其中祖籍福建永春的不少。
梁靈光的兄長梁披雲早于一九三四年應同鄉邀請前往馬來亞首府吉隆玻尊孔中學執教,次年兼任當地《益群報》總編,積極撰文號召僑胞抗日救國。此前,他曾在福建泉州創辦黎明中學,具有新型辦學模式和獨特教學思想,被稱為傳播“無政府主義思想”的學府之一,影響日益擴大,後來被迫停辦。梁披雲對國民黨獨裁統治和消極抗戰極為不滿,因此遠離祖國。
梁靈光的哥哥出國以後,他自己因參加上海地下党領導的抗日活動受到了國民黨特務嚴密監視,又一時無法前往革命聖地延安。經組織認可,於一九三六年夏天回到廈門,再乘郵輪經過幾個晝夜的航行抵達新加坡,然後前往吉隆玻尋找哥哥。始料不及的是,哥哥因主編《益群報》受到英殖民當局刁難,已被迫離開馬來亞轉到千島之國印尼的蘇門答臘擔任一所華文中學校長去了。由於哥哥的事前推薦,梁靈光得以順利進入尊孔中學任教,並兼小學部的一些課程。
他在學校的待遇很不錯,可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念念不忘自己肩負的使命,在教學中結合介紹祖國面臨的嚴峻形勢,揭露日本侵略者的野心和罪行。他現身說法,講得生動逼真,扣人心弦,激發了學生們的愛國愛鄉熱情,團結了一批進步青年。在馬來亞共產黨的領導和支持下,他還在教育界和文化界中開展愛國抗日和反帝活動,先後組建了“華僑抗日救國會”、“左翼作家聯盟”和“雪蘭莪邦反帝大聯盟”,被推選為這些組織的主席。他積極開展活動,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其中不少人後來回國參加抗日戰爭或成了馬共的中堅力量。
日本帝國主義為了實現滅亡中國、獨佔亞洲的野心,於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向我駐守北平宛平縣盧溝橋的軍隊發動瘋狂進攻。盧溝橋的炮聲,宣告了中華民族處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怒潮,開始了抗日戰爭。
在這場反侵略戰爭中,海外華僑同仇敵愾,以各種形式竭力支援祖國。二十剛出頭的梁靈光更是怒火中燒,熱血沸騰,決定回國參戰,共赴國難。同年十月,他從吉隆玻出發途經新加坡,走訪了著名華僑領袖陳嘉庚創辦的《南洋商報》負責人,該報委託他為特派記者,負責采寫祖國抗戰前線新聞。隨後,和一位吉隆玻華僑小學的校長一起乘郵輪經香港回到戰火紛飛的上海。
盡顯英雄本色
遵照上海地下党聯繫人關於到敵後開展工作的建議,梁靈光和一起回國的那位元同伴奔赴蘇北地區。他們巧妙地利用當地國民黨內部矛盾,組織了江蘇省民眾抗日自衛隊獨立第一支隊(簡稱抗戰支隊),並在鬥爭中日益壯大。
這以後,根據國共協定成立的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開闢了華中敵後戰場。一九四○年,抗戰支隊改編為蘇北遊擊第二縱隊,梁靈光任二支隊長。不久,又轉到新四軍挺進縱隊工作。同年8月,梁靈光被任命為抗日根據地如皋縣長。與此同時,經過嚴峻考驗的梁靈光實現了光榮參加中國共產黨的願望。
當時,形勢發展迅速。新四軍成立了蘇北指揮部,決定開闢蘇中抗日根據地,由此引出了孤膽英雄闖虎穴的動人故事。
一九四○年十一月中旬,在一次地區軍政委員會關於籌建蘇中抗日民主政權的會議上,梁靈光表現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大無畏氣概,主動請纓,被任命為南通縣長。這個縣地處長江口北岸,黃海之濱,既是魚米之鄉,又具戰略意義。可是,地下黨員很少,也不在要害部門,群眾基礎薄弱,而國民黨頑固派和封建勢力卻相對強大。該縣原縣長何潤章還兼保安旅長,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並和當地反動勢力互相勾結,橫行霸道,氣焰囂張。
當新四軍要派梁靈光接管縣長兼保安旅長的消息傳開後,該縣國民黨軍政頭目和地方土豪劣紳無不如驚弓之鳥,恐懼到了極點。何潤章還散佈謠言,攻擊新四軍,並立即召開緊急會議密謀對策,同時宣佈縣城戒嚴,命令士兵進入戰備狀態,交通要道疊起沙包,街頭巷尾架設鐵絲網,加緊挖掘戰壕,隨時準備武裝反抗,鐵心與新四軍部隊決一死戰。氣氛十分緊張,激烈戰鬥一觸即發。
梁靈光很懂得古人“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克敵制勝的經驗。他經過周密的調查研究,對該縣情況瞭若指掌,並秘密同國民黨保安旅中一個與縣長存在利益衝突的地方實力派中校團附取得聯繫,達成默契。
為了保證接管工作的順利進行,地區遊擊指揮部準備派出一支精幹武裝隊伍護送梁靈光上路。智勇雙全的梁靈光認為,我們有強大的新四軍做後盾,只要充分發揮黨的抗日統一戰線政策的威力,善於利用對方的內部矛盾,做好策反,裏應外合,加上靈活的鬥爭方法,就一定能戰勝面臨的困難。他謝絕了領導的好意,胸有成竹地說:“不必了,為了避免誤會,還是不帶兵好。”領導面帶笑容,點頭表示同意,並暗自欣賞他的膽量和能力。
一九四○年隆冬的一個下午,朔風凜冽。梁靈光只帶一名秘書和一名警衛,三人騎著破舊的自行車,從指揮部往相隔十五公里的北興橋鎮進發。當原先疑信參半的國民黨保安旅中校團附知道梁靈光真的沒有帶來部隊後才放心下來,表示為了抗日,願效犬馬之勞,並說:“一切都已安排好了”。經過一再交代政策和具體研究,在那位中校陪同下,梁靈光大義凜然,臨危不懼,順利地通過層層設防進入縣政府。國民黨縣長對梁靈光的突然出現大驚失色,手腳無措。與此同時,那位中校下令解除縣政府警衛排武裝,並斷絕縣政府同外界的聯繫。該縣長見大勢已去,回天乏術,無可奈何地表示同意接管,妄圖反抗的陰謀徹底破產了。第二天上午,梁靈光宣佈由抗日民主政權正式接管南通縣政府和縣保安旅,並把民憤極大的國民黨縣長及副旅長扣押起來,贏得全縣人民的熱烈擁護。就這樣,兵不血刃,迅雷不及掩耳地接管了國民黨頑固派政權和武裝力量。梁靈光為開闢抗日根據地又立下了汗馬之勞,盡顯英雄本色。
“逼上梁山”
從盧溝橋的炮聲宣告全國抗戰開始,海外赤子梁靈光便不遠萬里回到祖國,先後在蘇北、蘇中等地區參加敵後遊擊戰爭和地方政權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他是出身于富裕家庭的書生,從來沒有學過軍事,也沒有打過仗,但他文武兼備,智勇雙全,令人讚歎。有人問他:“你是怎麼學會打仗的?”梁靈光笑著回答:“我是被‘逼上梁山’的。是遵照毛主席的教導,‘從戰爭中學習戰爭’,是靠党的領導和群眾的支持。”
梁靈光不僅在戰爭中學習戰爭,打敗了倡狂一時的敵人,而且在戰爭中成為優秀的領導人。一九四三年秋,他奉命由南通縣上調蘇中四分區任專員。這前後正是華中敵後鬥爭中處於最艱苦的時期。在蘇中區黨委的統一部署和主力部隊的配合下,梁靈光身先士卒,親臨前線,帶領地方武裝浴血奮戰,一次又一次地粉碎了日軍的“掃蕩”、“清剿”和“清鄉”。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發動侵華戰爭的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歷時八年的空前慘烈的抗日戰爭取得勝利後,蔣介石反動派違背歷史潮流,撕毀了國共兩黨的《停戰協定》和《政協協定》,於一九四六年發動了全面內戰。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奮起反擊,開始了偉大的解放戰爭。
這年七月,蔣介石部下湯恩伯指揮十二萬兵力向蘇中解放區大舉進犯。華中野戰軍三萬餘人在粟裕司令的指揮下英勇戰鬥,以少勝多,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裏,殲敵五萬餘人,取得了有名的蘇中七戰七捷的重大勝利,而且初步探索了解放戰爭的經驗。在戰鬥過程中,粟裕對梁靈光說:“主力部隊不久可能作戰略轉移,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敵後堅持要靠地方武裝,組織上決定你到新成立的華中九分區擔任司令。”對此,梁靈光毫無思想準備,感到突然。心裏想,自己不是軍事幹部出身,經驗不足,要自己獨當一面,困難不少。可是,當時形勢緊迫,只得又一次被“逼上梁山”,臨危受命。
這是對梁靈光的意志和才幹的新的嚴峻考驗。在炮火中新組建的九分區,只有梁靈光和政委洪澤,還有十一個偵察員、通訊員,其他一無所有,空空如也,可以說是“空頭司令”。梁洪兩人面對困難,竭力盡能,發動群眾進行土地改革,同時趁蘇中戰役大捷之東風,掀起了參軍熱潮,除輸送三千人參加華中野戰軍外,仍有兩千人組建了分區的第一個主力兵團,番號為“七團”,寓意繼承和發揚抗日戰爭時期戰功顯赫的新四軍一師三旅七團的光榮傳統。戰士大部分是土改後的翻身農民,政治素質好,鬥爭意識強,但普遍缺乏實戰經驗和基本軍事技術,裝備較差,彈藥也少,在對裝備精良的國民黨正規軍作戰中,曾經受過挫折,付出代價。
分區司令梁靈光和七團指戰員總結經驗教訓,從挫折中奮起戰鬥。一九四七年五月間,梁靈光指揮主力越過敵人封鎖線襲擊靈甸港,個個如猛虎下山,人人似蛟龍出海,把敵人打得暈頭轉向,不到十個小時便結束戰鬥,全殲守敵六個連五百四十多人,繳獲重機槍、輕機槍、步槍和彈藥一大批,這是七團成立以來取得的最大勝利,打出了軍威,振奮了士氣,得到了上級的傳令嘉獎。在九分區成立的短短一年半中,武裝力量由原來的一千六百餘人,發展到一萬六千多人,大小戰鬥數百次,殲敵一萬六千餘人。
在解放戰爭揭開戰略進攻的序幕後,解放軍所向披靡,形勢迅猛發展。梁靈光率領的地方部隊於一九四八年初上升為華東野戰軍的主力部隊,他被任命為十一縱隊三十三旅旅長。不久,任縱隊副參謀長,主持司令部日常工作。在參加著名的淮海戰役後,縱隊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二十九軍,梁靈光任軍參謀長。在強渡長江戰鬥中,他任二十九軍渡江總指揮。爾後,參加了解放上海的戰鬥。緊接著,奉命組建入閩先遣部隊的重任,並參加攻佔福州等戰役。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漫長而艱苦的歲月裏,表現出色的梁靈光一而再,再而三地被“逼上梁山”兼挑重任。在廈門即將解放的前夕,他突然接到調離部隊到廈門當市長的命令。
海上長城
長期征戰沙場的梁靈光對轉業當市長一事,一點也沒有思想準備,也不知道中央為什麼會叫他到廈門當市長?後來才知道,原來是陳嘉庚在北京參加全國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的時候,懇切地向中央領導提議,說廈門快解放了,那地方的海外華僑多,又是鴉片戰爭後“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在海外影響很大,希望派一個能幹的閩南人到那裏當市長。中央很尊重陳老的意見,深感廈門的重要,將來還要擔負支援解放臺灣的任務,市長人選必須慎重。為此,中央徵求福建省委的意見,時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的葉飛知道梁靈光是閩南人,又是歸僑,而且在根據地從政多年,又帶過兵,是最合適的人選。省委同意他的意見,並向中央推薦。
馳名中外的“海上花園”城市廈門是一九四九年十月十七日解放的。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用木帆船強渡海峽天險,對重點固守的要塞島嶼進行大規模渡海登陸的成功戰例。
戰爭硝煙尚未散去,身為首任市長的梁靈光即帶領接管人員于當天下午進入廈門島。第三天,按照原定方案全面接管。梁靈光在主政廈門的三年裏,不論在反特防殲、鞏固國防和打破封鎖方面,也不論在民主建政、發展生產和僑務工作方面,都取得驕人成績,得到廣大市民和海外華僑的讚賞。
在廈門期間,梁靈光親自妥善處理了一宗鮮為人知的牽涉二十多人性命的重大案件,表現出他對黨對人民極端負責的優良品質和對工作嚴肅認真的優良作風。一九五○年秋,廈門市原市委書記上調,由梁靈光兼市委書記。一九五一年,廈門進行鎮壓反革命運動。福建省公安廳批評廈門公安局“右傾”,對反革命分子“打擊不力”。市公安局頂不住上頭的壓力,一位副局長急急忙忙上報了一百名反革命嫌疑分子的材料。省公安廳很快以省政府名義下達檔,判處其中二十四人死刑,立即執行。梁靈光對此感到很驚訝,為什麼殺那麼多人未經市委討論?因此,他召開市委會研究,並提出由一位元副市長組織政法人員成立專案小組進行復查。梁靈光對大家說:“我們共產黨員對党負責也對人民負責,這是一致的。要打消各種顧慮,秉公辦事,實事求是,如有什麼問題我個人承擔。”經過認真復查,專案小組提出只有一人應判死刑,其餘罪證不足,應分別處理。市委會審查後,同意他們的意見,並如實向省裏報告。結果,獲得省的批准,只殺一個,其餘免予死罪。
還有最令人難忘的,就是興建了連接廈門島和大陸集美地區的廈門海堤。這項大工程就是由時任市長的梁靈光和從南洋回到故鄉集美定居的陳嘉庚共同商量發起的,後來得到主持中共華東局的陳毅的支援,毛澤東主席也說:“廈門海堤一定要修。”福建省成立了海堤工程建設委員會,任梁靈光為主任。正式動工前,梁靈光帶領工程技術人員進行實地勘察,前後歷時半個多月,並推薦繼任市長張維茲為工程指揮部主任。
廈門海堤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全面動工了。這是閩南人用自己的雙手、意志、智慧、汗水和血肉築成的海上長城。當時沒有什麼機械化,只有鋼釺、大槌、炸藥、手推車和民船等落後的工具;也沒有什麼外國專家,主要依靠閩南自己的專家、技術人員和上萬名民工,自己設計沒,自己施工。在施工過程中,國民黨派出一批又一批飛機輪番轟炸、掃射,先後不幸遇難的達一百五十多人。勇敢堅強的閩南人與洶湧的海潮鬥,與海峽的風浪鬥,與敵人的飛機鬥,僅用兩年三個月的時間,提前築成了全長二千二百一十二米,頂寬十九米的可通行汽車、火車的廈門海堤,不僅從根本上改變了廈門孤島交通不便的狀況,大大促進了廈門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而且有利於海防建設,還節約了工程款四百多萬元支援工業建設。新加坡、馬來西亞的華商來廈門參觀後無不敬佩地說,新加坡到馬來西亞的海堤的工程量只有廈門海堤的四分之一,全部是機械化施工,花了兩年多的時間。相比之下還是廈門海堤偉大,閩南人民偉大。
廈門海堤的建成,是中華民族史上跨海修堤的偉大壯舉,也是閩南人民移山填海,改造自然,造福後代的壯麗凱歌。
歲月如流,四十多個年頭了,雄壯的廈門海堤象一座海上長城,巍然屹立在驚濤駭浪之中。憶往事,歷歷在目。梁靈光深情地說:“作為它的建設者之一,我為它感到驕傲和自豪!”
“得隴望蜀”
李白曾說過:“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梁靈光從海外歸來投身烽火連天的抗日戰爭之日起,便立下了轉戰千里為祖國建功立業,不空負海外華僑和故鄉父老的遠大志向。在解放戰爭中,他從地方遊擊隊調到野戰軍主力部隊,轉戰大江南北。接著卸下戎裝,又馬不停蹄地擔任廈門的首任市長,這時不過三十多歲。
一九五三年冬,先後升任福建省工業廳長、省委工交部長等職務。一九五六年春,被補選為副省長,主管省府日常工作,並分管經濟工作,直到一九七七年冬上調國家輕工業部任部長
梁靈光在福建整整度過了二十八年。在這漫長的歲月裏,經歷了許多很不平凡的、難於忘懷的事情。如果說移山填海興建廈門海堤是他在福建初期的驕傲,那麼興師動眾修築鷹廈鐵路、南福鐵路便是他在福建中期的又一奉獻了。後期則大難臨頭,遭受殘酷迫害。
解放初期的福建有三大特點:一是工業、交通落後,現代企業寥若晨星,全省沒有一寸鐵軌;二是處於海防前線,隨時準備打仗;三是旅外華僑眾多,僅次於廣東的著名僑鄉。
在談到如何發展福建工業的時候,梁靈光回憶說:“這個問題,我到省工業廳任職後和在省政府工作期間,就一直在思考探索、朝夕以謀。”
福建是海防前線,國家沒有安排重點專案。為了發展地方工業,梁靈光從實際出發,大膽提出福建要走“以輕為重,以輕養重”的思路。這在當時是不可思議的。有人質問他:“全國以重工業為重點,你不是標新立異,跟中央唱對臺戲嗎?”聲色俱厲,有點嚇人。
梁靈光胸懷坦蕩,據理力爭,終於得到省委、省政府的支持,把工作重點放在輕工業建設上,因地制宜,積極發展糖、紙、鹽等行業,還在福建中部興建了具有相當規模的三明工業城,帶動了重工業,為全省工業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修建鐵路、以圖自強”,這是福建人民尤其是眾多旅外華僑多年來的強烈願望。二十世紀初清王朝時,南洋華僑捐資修築漳(州)廈(門)鐵路,只築了二十八公里便半途而廢。抗日戰爭時,國民黨以築防空洞為名,把鐵軌全部拆掉。新中國成立前夕,陳嘉庚在出席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時,提出了修建福建鐵路作為主要項目之一。一九五三年開始進行勘測設計,決定修建鷹(潭)廈(門)鐵路。一九五五年初正式動工。由中央調入抗美援朝回來的鐵道兵部隊十二個師的強大兵力承擔這項工程。當時的指導思想是:“以國防為主,結合經濟發展”。
為了配合鐵道兵順利施工,福建省成立了以梁靈光為首的支前委員會。他們動員全省十多萬民工全力支援,投入比興建廈門海堤時多十倍以上的兵力,是福建省有史以來的投入人力最多的重大工程。他們還發動沿線各級黨委、政府保證建設大軍糧食、副食品和蔬菜的供應。在這項工程中,梁靈光成了出色的“後勤部長”。
鷹廈鐵路全長六百九十四公里,其間開掘隧道四十七座,修建橋樑一百五十九座,澆築涵洞一千六百八十五座,工程艱巨、浩大。前後僅用一年十個月的時間,比原計劃提前一年於一九五六年十二月順利完成。這個速度在世界鐵路建築史上是罕見的。
鷹廈鐵路即將竣工了,時任副省長的梁靈光卻“得隴望蜀”,及時向省委、省政府建議:鷹廈鐵路將要完成了,鐵道兵留下的八個師也沒有什麼任務了,鷹廈鐵路剩餘資金兩億多元,還有大批施工材料,是否趁鐵道兵還在這裏,把南平到福州的鐵路也修起來?
梁靈光的建議得到省裏的高度讚賞。鐵道兵司令王震也高興地對他說:“你這個意見很好,現在錢也有,人也有,材料也有,趁熱打鐵。再說,我們也不能窩在這裏光吃飯呀!”於是,留下的鐵道兵六萬多人,立即投入新的戰鬥。在具體實施工程中,儘管一波三折,這條全長兩百公里的南福鐵路終於在一九五九年元旦勝利通車,實際施工時間一年三個月。在短短的四年裏,修建了兩條共長八百九十四公里的鐵路,從根本上改變了福建交通落後的狀況,對鞏固國防、發展工農業生產和促進社會進步,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為了修建鐵路,梁靈光費盡心血,歷盡艱辛,作出了可貴的貢獻。但他並不居功自恃,他說:“除了陳嘉庚、王震作出的特殊貢獻外,可以說如果不是當時的軍事、政治形勢的需要,福建要在短短幾年,修這麼長的鐵路,恐怕不那麼容易。”
七年的“囚徒”生活
一九六六年的夏天,祖國上空烏雲翻滾,神州大地妖魔亂舞,開始了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
在十多年的戰爭烽火中勇往直前,在十多年的建設事業中一身正氣的梁靈光,卻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中橫遭劫難,他度過了將近七年與世隔絕的“囚徒”生活。殘忍,狠毒!這一年秋天,被視為推動“文化大革命”的突擊力量的“紅衛兵”南下“造反”,梁靈光便成了“走資派”、“資產階級反動路線在福建的代理人”,被趕出省委大院,關進“走資派集中營”實行“監護”,實際是失去人身自由的關押。
一人受害,全家遭殃。梁靈光在省總工會當副主席的妻子朱含章也受株連遭批鬥,他的兩個女兒也難逃厄運。因為梁靈光夫婦是“反革命黑幫”,住房又被“造反派”佔用,在上海交大讀書的大女兒也成了“反革命家屬”,不能回家,事實上也無家可歸了。小女兒小學剛畢業,年紀小,不懂事,更無法理解和接受這殘酷的現實。爸爸的蹤影不見了,溫暖的家也沒有了,只好跟著媽媽到工會投宿。不久,朱含章被“下放”到漳州農場與勞動犯一起接受“再教育”。十一歲的小女兒像只受傷的小鳥,孤獨無依,悽楚難言。幸好天無絕人之路,工會的一些幹部,明知她的父母無辜受害,暗地裏收留了她,給予親切的照顧,才使幼弱的心靈得到溫暖和慰藉。許多知情人都為梁靈光一家大小的不幸遭遇灑下同情的淚水。人們不明白,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局面?為什麼?
在席捲全國的掀“叛徒”的狂風惡浪中,“造反派”對梁靈光這個“叛徒”、“特務”也更加嚴厲了,無休無止地批鬥、審查。殘酷無情,令人難於容忍。
人妖顛倒的現實,與世隔絕的關押,支離破碎的家庭,導致梁靈光的心境壞極了,加上“造反派”厚顏無恥地反覆施行“攻心術”,說:“你坦白交代了,我們讓你跟妻子、女兒見面,可以回家過安靜的生活。”一向堅強剛毅的梁靈光也曾有過自暴自棄的念頭;乾脆“坦白交代”,放我出去,回家做個平民百姓,再也不問世事了,拉倒了。然而,回頭想想,不行,一個共產黨員必須堅持原則,堅持鬥爭,堅持實事求是,堅持遠大理想。於是,他又跟“造反派”鬥起來,決心奉陪到底。他不相信,那些“造反派”可以一手遮天;他不相信,自己看不到曙光!
林彪反革命集團的土崩瓦解,客觀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論和實踐的失敗。周總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後,中央的陳雲等一批老幹部得到了解脫。梁靈光也於一九七三年冬結束了長達將近七年的“囚徒”生活。當他和妻子劫後重逢時,大家將近天命之年了,額上都留下了經受折磨的皺紋,身體也都消瘦了,不覺幾多感慨,熱淚橫流。在那艱難的歲月裏,彼此捱過來了,的確不容易啊!第二年春節,大女兒也回家來了。她因受父母株連,大學畢業後沒有分配工作,到汕頭一個船廠當工人接受“再教育”。她早在學校時參加了共產黨,於是由於父母問題,前後當了七年預備黨員,無可奈何,苦笑不得。
造成空前沉重災難的“文化大革命”結束多年了,當梁靈光回憶這段噩夢般的往事時,意味深長地說:“我無意去分辯個人的榮辱,只是作為一個老共產黨,我要告戒年輕一代:決不能讓類似的悲劇在中國重演!”這是一個老共產黨員的心聲,也是十三億中國人民的企盼!
高招迭出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梁靈光於一九七七年冬依依惜別工作了整整二十八年的故鄉福建,奉調中央任新組建的輕工業部部長。他在中央的領導下,和部裏的幹部團結奮鬥,大力撥亂反正,堅決調整整頓,經過三年的努力,扭轉了我國輕工業長期徘徊的局面,開始進入較好發展時期。
改革開放春風吹遍赤縣神州。地處祖國南方的廣東得天獨厚,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梁靈光于一九八○年底欣然受命南下,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兼廣州市第一書記,次年被選為廣州市長。
這一年的十月至十一月初,鄧小平、葉劍英等中央領導先後接見了新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任仲夷和即將赴任的梁靈光,要求他們進一步解放思想,發揮廣東優勢,發展國民經濟,改善人民生活,闖出一條新路。總的精神是希望廣東在全國的改革開放中先行一步,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中央在有關文件中,還特別提到抓好了廣州的也就抓好了廣東的一半。
梁靈光南下後主要抓廣州工作。他發現幾個怪現象:一是黨內外民主生活極不平常。廣州市上一屆黨代會一九七一年召開,相隔十年了;廣州市上一屆人代會一九六五年召開,前後十五年了。二是國民經濟落後。廣東工農業發展速度連續十四年低於全國平均水準,一九七九年人均工農業生產總值比全國還要低。三是人民生活必需品供應緊張。家庭主婦上街購物,袋裏要帶四十多種票證,糧、油、糖、魚、肉、布憑證限量購買不用說,連肥皂、香煙、火柴等也要憑證。人們諷刺說:“廣州人周身都是症(證)”。因為貨源奇缺,市場裏到處排“長龍”,而且往往不能兌現。梁靈光清醒地認識到,這些問題關鍵在於“左”的思想長期居於支配地位的結果,不擺脫“左”的束縛,無法實現根本的轉變。
趁一九八一年六月中央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決議》的強勁東風,于同年九月廣州市先後召開了黨代會和人代會,總結了過去的經驗教訓,制定了今後的方針任務,進一步調動了全市上下的積極性,加快了改革開放步伐。
南宋的哲學家、教育家朱熹說:“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梁靈光主政廣州期間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在花大力氣抓緊經濟建設的同時,竭力直接改善人民群眾生活,除了加快住宅建設,擴建供水設施,改善交通狀況等外,廣州市政府使出三大高招。
第一招:減少商品流通環節。打破長期由國營、供銷社“一統天下”的舊傳統,恢復和興辦各種農副產品、日用百貨貿易貨棧,購銷方便,資訊靈通,聯繫廣泛。這一招,很快顯示出生命力,對活躍城鄉市場,促進物資交流發揮了良好的作用。
第二招:放開物價。以往的弄副產品實行統購統派,價格由國家制定,生產者既沒有生產自主權,又沒有銷售自主權,價格受限制,生產積極性受抑制,出現了“魚米之鄉無魚吃”等怪事。經過周密調查研究,決定率先放開魚價。頓時,魚價暴漲,議論紛紛。市政府頂住諸方壓力,堅持按價值規律辦事,大大刺激了漁民積極性,產量很快上升,魚價逐步回落。三年後,出現了廣州市在全國大中城市中市民吃魚最多、價格最便宜和史無前例的“南魚北運”的新景象。接著大幅度縮小計畫產品範圍,並逐步放開商品價格。
第三招:開放農貿市場。政府撥款擴建、新建農貿市場,打開城門允許農民進城擺檔經營,彌補國營商業不足,有效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同時促使國營商業進行自我改革。
以上開創全國先河的高招,不僅繁榮了市場,較好了滿足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生活必需品的需要,而且促進了經濟發展,受到普遍歡迎和讚揚。
梁靈光還經常深入群眾明查暗訪,瞭解群眾要求,瞭解群眾疾苦。他到廣州不久,一次到濱江路一帶去看被稱為“疋民”的水上人家。他瞭解到,那裏大約兩萬多人,世世代代因沒有房子住只得以小木船為家,很不安全,平時還要到老遠的地方肩挑生活用水,苦不堪言。梁靈光心裏難過極了。首先責成有關部門儘快鋪設自來水管解決他們的生活用水困難。接下來,建議由政府投資建設住宅,把他們遷到陸上居住。當這些“疋民”喬遷新居的時候,無不熱淚盈眶,衷心感激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關懷,結束了他們祖祖輩輩水上居住的辛酸史。
發揮毗鄰港澳、華僑眾多的優勢
一九八三年春,南粵大地陽光燦爛,百卉含英。廣東省的幾套領導班子順利地完成了換屆工作。原任廣州市長的梁靈光眾望所歸,被省人代會選舉為省長。海外歸僑當省長,這是建國以來廣東的第一人。
面對這嚴峻的挑戰,梁靈光深感任重道遠,在就職講話中說:“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對廣東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省人民也寄予殷切的期望,而我們的能力和水準要擔負這樣艱巨的任務是很不容易的。我們決心謙虛謹慎,努力學習,勤奮工作,同全省人民一道,在上屆政府工作的基礎上,把我省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繼續推向前進!”
他那簡潔、樸素、坦誠而又充滿自信的講話,博得了人民代表熱烈、持久的掌聲。
梁靈光沒有辜負人民的期望。他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努力發揮廣東毗鄰港澳、華僑眾多和對外開放比較早的優勢,著重抓好體制改革、對外開放以及加強基礎設施三件大事。也許是他出生于福建僑鄉,又在海外生活過一段時間,在福建工作時又同華僑有廣泛的接觸,因此對僑務工作有著特別濃厚的感情。廣東是全國重點僑鄉,遐邇聞名。梁靈光從深入調查中瞭解到,祖籍廣東分佈世界各地的華僑、華人約兩千萬人,寓居香港、澳門的同胞共約四百萬人,加上他們在故鄉的親屬一千二百萬人,共約三千六百萬人,占廣東人中的一半,在全國獨一無二。有的地方,在海外的華僑、華人,比家鄉的人口還要多。海外華僑、華人的財產總額約兩千多億美元,其中廣東籍的人所占比例不小,尤其在南洋諸國的經濟中舉足輕重,廣東籍的港澳同胞也擁有相當雄厚的實力。更加重要的是,海外華僑和港澳同胞都有熱愛祖國的光榮傳統,就是加入了外國籍的華人也是眷戀故鄉的。這就是廣東加速進行現代化建設的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也是廣東的一個獨特優勢。
梁靈光還瞭解到,多年來由於“左”的影響,特別是
“文化大革命”中僑務工作遭受嚴重的破壞,僑界的權益普遍受到侵犯,一大批歸僑、僑眷受到打擊、迫害,造成了許多冤假錯案,甚至把海外華僑和港澳同胞一律視為洪水猛獸,嚴重傷害了他們的感情。
如何把潛在的獨特優勢轉化為現實?梁靈光清醒地認識到,必須徹底肅清“左”的流毒,全面落實僑務政策。通過落實政策激發歸僑、僑眷和海外鄉親對祖國對故鄉的深厚感情,再現他們對振興中華偉大事業的積極貢獻。
梁靈光說:“在發揮廣東優勢方面,我著重抓全面落實僑務政策。”為了落實政策,贏得僑心,他殫精竭慮,廢寢忘食,不僅召開專門工作會議具體部署,更多的是深入下去檢查考察。一次他前往臺山、開平、新會等地,重點瞭解僑房政策落實情況和研究如何進一步調動華僑積極性。臺山縣在海外的華僑、華人最多,有一百一十七萬人,比縣裏的人口還要多三成。這個縣非常重視僑務工作,積極清退僑房,在海外產生了意料不到的良好影響。一位旅美僑領陳先生的祖屋早年被拆遷,他一肚子怨氣,誓不回鄉。後來縣裏出資在原地給他重建祖屋,使他深受感動,很快回來認祖探親,還聯絡好幾位華僑捐贈港幣千多萬元,在鄉下興建一所中學和一間醫院。這個真實、生動的事例,使梁靈光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做好僑務工作的重要意義。
華僑早年漂泊異域他邦艱苦謀生、創業,祖屋成了他們及其後裔留在故土家鄉的根。根給毀了,有國無家,他們在感情上難於接受,多少人傷心不已,所少人怨氣難消啊!梁靈光熱愛華僑,瞭解華僑。他要求各級政府以高度的政治感、責任感抓緊處理好歷史上遺留的僑房問題,以及“文化大革命”中被擠佔的僑房。他要求各有關部門繼續努力堅決糾正各種冤假錯案,認真落實“僑改戶”政策和歸僑知識份子政策,切實維護歸僑、僑眷的合法權益。這期間,各級政府還恢復和設立了僑務辦公室,絕大部分縣、市恢復和成立了僑聯組織,選拔了一大批德才兼備的歸僑、僑眷到各級領導崗位,許多知識份子的住房困難、夫妻兩地分居和子女就業問題也得到了較好的解決。此外,還妥善安置了十多萬印支難民的工作和生活。
祖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欣欣向榮,僑務政策的全面落實,大大激發了海外華僑和港澳同胞的愛國愛鄉熱情。回來投資辦企業的和捐資興辦公益事業的,引進科技資訊、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與日俱增,對廣東經濟文化的發展,對改變僑鄉的面貌,發揮了重要作用。比如,香港霍英東先生出於對祖國的熱愛,捐贈大量資金興建道路橋樑、體育設施、醫院、學校和賓館等。他投資合辦的白天鵝賓館,全部由廣東負責設計、施工和管理,率先成為國內一流的五星級賓館。李嘉誠先生不甘人後,先後捐資近十億港元興辦了汕頭大學,並捐贈鉅款救濟內地水災和開發大西北。邵逸夫先生也捐出鉅資支持內地發展教育事業。與此同時,從世界各地回來認祖尋根、探親觀光的鄉親也空前活躍。全省僑務工作出現了從來沒有過的新局面,僑務界普遍認為,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廣東僑務工作的黃金時代。
在梁靈光任省委書記和省長期間,廣東的改革開放和建設事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地發展,成為建國以來經濟發展最快時期。打開了對外經濟新局面,引進了大批外資和先進技術設備。基本建設規模擴大,技術改造步伐加快。城鄉市場繁榮,流通管道暢順。財政收入逐年增長,對國家的貢獻越來越大。人民生活水準明顯提高,城市職工和農民收平均遞增近百分之十(扣除物價上漲因素)。精神文明建設進一步加強,社會治安有所好轉。廣東省人民從心裏讚揚他是好省長。
情系海外同胞
歲月不居,時光流逝,梁靈光年事漸高了。按照中央關於年過六十五歲的省級領導幹部退居三線的規定,梁靈光於一九八五年九月間改任省顧委主任。可是,他欲罷不能,一九八八年五月又被選為全國人大常務委員,兼任華僑委員會副主任。人們說他從青年時代起便與華僑結下了不解之緣。
梁靈光在全國人大期間,除了積極參與修訂《保護歸僑僑眷權益法》和起草《華僑捐贈法》這兩項重大工作外,曾先後三次前往歐美十五個國家考察僑情,慰問僑胞,以各種形式和廣大僑胞廣泛接觸。
海外僑胞對梁靈光等不遠萬里專程看望慰問他們深為感動,都給予熱烈的歡迎,盛情的款待,出現了許多感人肺腑的場面,給人們留下了難於忘懷的印象。他們到達拉丁美洲華僑最多的國家秘魯時,該國首都利馬市的治安不很好,僑團機構為了祖國親人的安全,特意雇請了十名訓練有素的便衣員警在他們下榻的地方晝夜站崗放哨,並隨從外出保衛,寸步不離。位於歐洲西部的荷蘭的華僑、華人知道梁靈光等前往慰問時,全國二十六個僑團組織起來,專門成立了接待委員會負責接待,這是前所未有的。僑胞說,全國人大僑委第一次派人到西北歐慰問僑胞,是祖國最高權力機關對海外僑胞的關心和愛護。梁靈光在荷蘭慰問過程中身患感冒,華僑中有一位醫生得知後,一連三天下班後每晚驅車到首都何姆斯特丹郊外的旅館為他義務檢查治療。當梁靈光一行要前往比利時首都時,那醫生還執意親自開車護送他們到相隔約兩百公里遠的布魯塞爾,以此表達對祖國的一點眷戀之情。
梁靈光每次出訪,不僅給海外僑胞帶去祖國改革開放的喜訊,故鄉眾多親人的問候,還盡力為遠離祖國的鄉親多辦點實事、好事。一九九○年,他們訪問位於南美洲北部的委內瑞拉,我駐委使館和華僑向梁靈光反映,有近萬名中國新移民的護照不被承認,還有百多本中國公民的護照被扣留。原因是他們的護照是委國政府有關移民官員貪污受賄出賣的,政府不認帳,要中國移民自吃苦果。梁靈光認為,責任在於委國政府,不在中國新移民,應據理力爭。於是,在我駐委大使的陪同下,分別拜會委國總統和內政部長,陳述我方意見,請他們酌情妥善處理。總統當即表示關切,說這問題將會合理解決。內政部長也明確表示,中國移民沒有責任,既然遠渡重洋來到了,決不會把他們趕回去,但要審查清楚以後再作處理。內政部長還說:“以後再遇到類似問題,請中國大使館派員直接找我反映就可以了。”結果,扣留的護照全部發還,近萬名新移民也得到了居留權。那些新移民和他們的親屬為此感激不盡,說祖國人大僑委會為華僑著想,解決了他們最大的難題,情深似海,永世不忘。
在幾次的考察、慰問中,留給梁靈光最深刻的印象是,廣大華僑及其後裔雖然身在海外,但心懷故鄉,都沒有忘記自己是炎黃子孫,都盼望中國更加繁榮富強。另一個深刻印象是,廣大華僑都能自覺遵守所在國的法律,刻苦勤勞,並為傳播中華文化、促進中外友好關係和發展當地經濟作出貢獻。同時,許多人的傳統觀念也發生了變化,不再強調“落葉歸根”,而是趨向“就地生根”了。
一朵小小的浪花
身經百戰、功高望重的梁靈光曾說過:“從一九三四年我決定走出書齋,投入革命洪流,至今已追隨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走過了六十餘年的風雨歷程。我個人的歷史與黨光輝燦爛的歷史相比,不過是奔騰東流的長江、黃河中一朵小小的浪花,不足為道。”
“一心忠赤山河見,百戰功名日月知。”這句古人名言,正是海外歸來的赤子梁靈光的真實寫照。可是,他絲毫沒有居功自傲,卻自稱是“奔騰東流的長江、黃河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哲理深邃、內涵豐富的言辭,生動地體現了一個老共產黨員、老革命家、老歸國華僑的廣闊胸懷和高尚品質。正是無數像他那樣的“小小的浪花”,構成了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瑰瑋璀璨、光彩奪目的歷史畫卷。
老省長梁靈光于一九九三年從領導崗位退休後,一直在和他有著深厚感情的廣州過著幽閒、樸素而又充實的生活。然而,多少年風裏來雨裏去的軍旅和政治生涯鑄造了他的特殊性格:始終時刻關心著國家民族的命運,依然牽掛著人民大眾的冷暖,自覺地把自己這朵“小小的浪花”融匯在偉大時代的滾滾洪流之中,永不停止地激蕩飛揚!
二○○一年秋於羊城
永春鄉親悼念梁靈光:“湛叔,一路走好!”
“……可愛的白雲呵,請您飛回我的故鄉;
告訴我仁慈的母親,我身體無恙,
生命正如桃花樣紅!……”
——梁靈光《天邊的白雲》
一九二八年,梁靈光先生隨同兄長梁披雲,從永春到上海闖天下時,他揮淚辭別母親和生養他的家鄉。他在後來寫的《天邊的白雲》一詩中說,那是種纏綿的離別。
二○○五年十一月,梁靈光九十大壽之日,他最後一次回到故土。這一次,臨別時,他站在吾頂村委會的樓頂,遠眺自己出生的老屋足足十多分鐘,最後默默離去。
二○○六年二月二十五日,當這位德高望重的改革家因病醫治無效逝世的消息傳到小山村時,村民們都為之悲痛,希望湛叔(梁靈光)一路走好。
“我們叫他湛叔”
“一接到電話說,湛叔逝世了。我們一下子都蒙了。去年梁老還回老家過九十歲生日。沒想到,幾個月的時間,湛叔就永遠地離開了我們。”梁德傳說起話來,神情悲傷。住在吾頂街道旁樓房的梁德傳昨日接受了我們的採訪。
梁德傳今年六十三歲,與梁老是堂叔侄關係,他尊稱梁老為“湛叔”。而這種尊稱,已不僅是梁德傳同一輩人對梁老的尊稱。一提起梁老,吾頂村的很多村民都稱呼他湛叔。梁德傳告訴記者,“湛”是梁靈光的乳名,村民們都這樣尊稱他。“湛叔,一路走好!”村民以這種方式寄託著他們的哀思。
梁德傳說,二十五日七時五十分梁老不幸逝世,十一時二十三分急促的電話就打過來了。電話是在廈門的梁逸名打來的,“我當時都說不出話來,太突然了。”梁德傳說。
“老人家的過世,不只是我們吾頂村梁氏家族失去了一位很尊敬的親人,而且是國家的損失。”梁德傳說。梁老為廣東的建設、廣東經濟騰飛,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梁老兩次在吾頂過生日
時間在飛逝,忘不掉往事。梁德傳回憶起梁老在吾頂的兩次生日,歷歷在目。
梁德傳說,一九九五年十一月份,梁老偕夫人一起回到闊別了已久的家鄉吾頂。當時正值梁老八十大壽。鄉親們非常高興,想為梁老及其夫人祝壽。梁老本不想麻煩鄉親,但盛情難切,只好答應。一場儉樸的生日宴會就在同是堂親的梁祖愉家舉行。永春縣、吾峰鎮的相關領導也紛紛來祝壽。梁老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生日禮物———永春紙織畫。這份洋溢著濃濃鄉情的生日禮物,讓梁老備感親切。
十年一晃而過。二○○五年十一月九日,梁老再次回到吾頂村,已九十歲高齡的他精神矍鑠,走起路來,六十三歲的梁德傳還跟不上他。又恰逢九十歲生日,鄉親們決定再次為梁老辦個生日宴會。
“一個蛋糕,幾根蠟燭,一場儉樸的生日宴會!”梁老的九十大壽就這麼過了!
梁德傳捧著一大疊與梁老合影的照片,向我們講述了梁老與吾頂的點點滴滴。而如今,梁老溘然長逝,怎不令人悲痛。
為永春辦了三件大事
梁德傳說,梁靈光先生慈祥穩重,沒為村裏什麼人辦過具體的事情,但為永春縣辦了三件大事至今讓永春人都受益。
據梁德傳介紹,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梁靈光出任福建省副省長時,在任內,建設了社湯公路。這條公路從石鼓社山經過吾峰到蓬壺湯城,永春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的三個鎮,其意義到現在還為永春人惦念。
在福建省“一五”期間,梁靈光先生主抓工業,開創性地發展了福建工業發展的歷史,永春天湖山煤礦就是在這個時候興辦,為永春乃至福建工業的發展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梁德傳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時,福建省僅有一家化肥廠,當時,選址在哪意見很多,梁靈光先生最後將化肥廠定在了永春,興建了永春化肥廠。“去年回家時,他還特意到化肥廠去參觀。”梁德傳說,那一趟,梁老的行程很緊,但他還是不忘家鄉經濟的建設,特意去了一趟。
村裏有條靈光大道
一條銀鏈般的公路沿著吾頂村一個小山頭盤旋而上,直通山頂。這就是靈光大道。
這條公路是梁老的堂弟梁良鬥先生捐建的。梁德傳說,每逢回到家鄉,看到家鄉的變化,梁老就非常高興,常常問及家鄉的教育。梁老還說,一個地方要發展起來,離不開公路的建設。而作為梁老堂弟的梁良鬥先生,迄今為止,已經在吾頂村捐資興建了
五條鄉村公路,公路分別以“靈光”、“披雲”(梁靈光的哥哥)、“繩基”(梁靈光的父親)、“第恩”(梁靈光的爺爺)、“怡恩”(梁靈光的高祖父)來命名。
來源:東南早報二○○六年二月二十八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