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僑鄉域外情之二:丹心譜
“全體華僑同志應該好好團結起來,援助祖國,戰勝日寇。共產黨是關心海外僑胞的,願意與全體僑胞建立抗日統一戰線。———毛澤東”這是毛澤東主席為馬來西亞華僑題的詞。一九三八年三月十八日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副主席在延安親切會見了永春華僑辜俊英等參加的“華僑戰地記者通訊團”和“馬來亞華僑抗戰後援會”並合影留念。會見時,辜俊英請求毛主席為馬來亞僑胞和馬來亞華僑各界抗敵後援會準備創辦的《南國日報》題詞,毛主席欣然答應,揮筆寫了二幅,這是其中一幅。早在民主革命時期,寄居海外的廣大華僑不堪目睹祖國積羸累貧,慨然支持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從事的民主革命,被孫中山譽為“華僑乃革命之母”。在永春至今仍屹立著孫中山先生一九一二年頒給仙夾鄉僑居馬來亞愛國華僑鄭玉指(一八五一年~一九二九年)的“旌義狀”碑。內容是“鄭玉指于中華民國開國之始,宣揚大義,不遺餘力,特給予優等旌義狀,奕代後民,永多厥義,此旌。”
在嗣後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成千上萬的海外赤子或集資捐物支持國內革命鬥爭;或紛紛回國投身血與火的浴血奮戰,戎馬倥傯,出生入死,在所不辭。被稱為“一鄉三僑領”,祖籍同是達埔鄉的越南歸僑顏子俊、新加坡歸僑李鐵民、印尼歸僑尤揚祖就是廣大華僑的卓越代表人物,僑鄉永春的驕傲。一九五六年,他們三位一起當選為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第一屆副主席。
顏子俊 尤揚祖 周光甫
永春華僑第一位發動捐鉅款支援抗日的,是越南華僑總會主席顏子俊(一八八六年~一九五九年)。“九.一八”事變後,他組織華商經濟聯合會,捐募鉅款支援東北抗日義勇軍。並發動華僑捐飛機二架,獻給十九路軍。同時對越南人民的解放事業也做出了貢獻。一九五四年,他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在全國政協二屆一次會議上,周恩來總理親切會見了他,當知道他是同盟會會員時,稱他是革命老前輩。一九五七年,顏子俊被任命為國務院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
永春華僑革命党第一筆李鐵民(一八九八年~一九五六年),自小以能詩善文聞名鄉里。一九一五年到新加坡隨父學商,並參加孫中山組織的中華革命黨。先後擔任過新加坡最大和最老的報紙《叻報》總編輯兼督印人,《民眾週報》主筆,《南洋商報》督印人等。抗日期間,出任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秘書,協助陳嘉庚團結各埠華僑募集鉅款,支援祖國抗日。一九四○年隨陳嘉庚先生率領南洋華僑慰問團回國慰問,到達延安等地。一九四九年九月以華僑身份出席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華僑事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永春蘆柑的奠基人尤揚祖(一八九二年~一九八二年)。一九一四年赴新加坡謀生,一九二二年到印尼經商,一九五二年任印尼亞細亞實業公司董事長、永春公司董事長、永春公會主席。當中國決定在望加錫設立領事館時,尤揚祖立即把自己的住宅讓出來,作為領事館的館址。同時把二個女兒送回祖國讀大學。這一年,他捐助家鄉剛創辦的達理中學興建校舍,並選擇地點興建延清小學校舍。一九五三年回國後,歷任全國政協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福建省副省長、福建省投資輔導委員會主任等職務。今日永春成為全國柑橘生產基地縣,永春蘆柑在全國優質水果評比中連連奪魁,誰也忘不了當年的種柑人——尤揚祖。
一九五三年,尤揚祖先生帶著家眷,回到了闊別三十九載的達埔鄉老家。那年,他已是六十一歲的高齡,為改變家鄉窮困的面貌,尤揚祖毅然在達埔猛虎山搭草寮墾荒地,傾囊獨資開闢柑園,引來蘆柑名種,聘來外地技術員,辦起了華僑墾殖場,成為蘆柑上山的宣導者。此後,蘆柑上山的成功給家鄉人民展示了開發荒山致富的廣闊前景。永春縣那十五萬畝青青的柑橘林為尤揚祖豎起綠色的豐碑。
永春華僑第一批回國抗日的有梁靈光、劉瑞濟等。一九一六年出生於吾頂村的梁靈光,是一位久經考驗的革命老前輩、馬來西亞歸僑。他在中學時代就投身上海愛國學生運動。抗日戰爭爆發後,他投筆從戎。解放戰爭中,他率部轉戰蘇中地區,先後參加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上海戰役、福州戰役。新中國成立後,任過廈門市長、福建省副省長、國家輕工部部長、廣東省省長等職。在主持廣東省政府工作時,他試辦深圳、珠海、汕頭三個經濟特區,在全國發揮了“視窗”的作用。一九八四年陪同鄧小平同志南巡,小平同志題寫了“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和“珠海經濟特區好”。小平題詞對深圳和珠海特區的建設和發展作了很好的概括和結論。
功勳滿桃源,史筆紀春秋。歷史銘記著這一顆顆丹心,拳拳赤子情。
永春華僑第一位投資家鄉辦企業的旅馬僑親顏穆聞,一九一一年興辦墾殖公司,從馬來西亞引進木薯試種成功,並建水電站,辦織布廠。現該公司舊址創辦的北硿華僑茶果場,先後安置星、馬、印尼歸國難僑二千八百多人。中央僑務委員會副主任方方,國務院僑辦主任廖暉都先後到該場檢查工作。何香凝五次為北硿華僑茶果場題詞作畫,並賦詩“一張拙畫慰勞君,勉勵歸僑愛國心;萬劫千辛歸故里,勞動建設勇於人。”
永春華僑捐資辦公益第一人馬來亞僑親李士祚,清光緒年間捐資重修通仙橋(即東關橋)。至今,永春三胞輸財故園辦公益金額達二.八億元。一九九五年永春縣政府表彰了二百三十四個“熱心公益事業”三胞個人和團體。
永春華僑捐資辦學第一人鄭安邦,一九○六年捐銀元一千元資助創辦永春中學堂。至今,永春僑親捐資興學達二.二億元,建設校舍三十四萬平方米,成為全國教育“兩基”工作先進縣。
永春捐資興學的第一塊金牌得主是夾際中學校董會,一九八二年福建省政府授予其華僑辦教育的第一塊“樂育英才”金質獎章以資獎勵。至今,全縣三胞先後榮獲省政府授予的金、銀質獎章
六十多枚。
永春第一個全縣性獎學基金會鄭信順夫人基金會,一九八四年由旅馬僑親鄭文堯先生設立。至今頒獎十六屆,已有一萬二千五百多人次獲得二百三十萬元獎學金。如今,永春有一百二十多個獎學獎教基金會,總金額逾二千萬元。
第一位來永春旅行的外國人馬可.波羅是義大利傑出的旅行家。他在《馬可.波羅遊記》中記載:當時(一二九一年)溫敢(永春)“制糖甚多”,除供民眾食用外,還運到汗八裏(北京)“以充上供”。至今,永春每年接待外賓、華僑旅遊、探親、尋根、謁祖達一萬多人次。
第一位到永春定居的外國人蒲壽庚一家,阿拉伯人。據《宋史》記載:“初壽庚提泉州舶司,擅蕃舶利者三十年”。自十三世紀初遷居永春,先在五裏街經營香料,名叫“蒲慶蘭香室”,以此為業,已有八九代人。目前,遠近聞名的永春篾香———漢口神香仍由定居在達埔漢口的二十多戶蒲氏人家為主製作,產品除內銷各地外,還源源不斷地銷往東南亞及日本。
中國首家創辦海外版的報刊———《永春日報》,抗戰期間專門發行南洋各埠,由於右任題寫報頭。如今,《人民日報》、《泉州晚報》等報刊紛紛創辦了海外版。
中國武林史第一個出訪的代表團———永春白鶴拳閩南國術團,一九二九年應愛國僑領陳嘉庚先生邀請,由十名拳師組成赴新加坡、馬來西亞獻技,歷時八個月。二○○二年四月,第四屆泉州旅遊節在永春舉辦,專門舉行了國際(永春)白鶴拳演武大會,迎來了一批又一批來自世界各地的永春白鶴拳習武者。
永春第一位博士——鄭揆一,一九三○年赴法國巴黎大學歷史系留學,專攻太平洋近代史,獲博士學位。現永春籍博士遍及世界各地,其中不乏名人,諸如:菲律賓鄭少堅,馬來西亞李延年,澳大利亞顏清湟,新加坡顏詩琴,臺灣餘光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