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永春 »

根之戀 根之魅

作者:鄭流年  來源: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根之戀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以一首《鄉愁》令兩岸傳唱不輟的永春籍臺灣當代著名詩人余光中,隨著近年來多次往返大陸,對大陸多了一層感知。餘光中說,他的鄉愁內涵原來是那樣的豐富,是對故鄉故人的眷戀與深情。他回憶,一次在大陸演講時朗誦詩作《民歌》:“傳說比方是一首民歌,只有黃河的肺活量才能歌唱,從青海到黃海,風也聽見,沙也聽見。”在場的大學生一同應和,氣氛熱烈,慷慨激昂。他說:“這就是我們的民族感情。”他的辦公室在高雄的海邊,窗子正對著海峽的西面。他說:“隔著淺淺的海峽,我可以隨時把目光投向大陸。”

一九九五年清明時節,餘光中鄉賢應邀回廈門大學參加母校七十四周年校慶,不僅寫下了“海峽不是一把無情刀,終會變成一座交流橋。”的題詞,還致詞說:“當年,我走時,是從廈門到香港,此次回來,是從香港到廈門,我希望以後能從高雄直飛廈門。兩岸應多交流,此岸要大開廈門,彼岸要大開金門。”

躋身世界華人富豪榜的馬來西亞丹斯裏拿督李深靜局紳博士,儘管只回到故鄉永春縣東關三次,每次都是來去匆匆,卻結下了割不斷的情緣。二○○二年四月二十九日上午,在東關橋端的劉京紀念亭旁邊,一臉燦爛的李博士告訴我們,他對故鄉的第一印象是來自祖母講的一句俗話“好柴流不到東關橋”。母親劉京在世時,就很想帶他到家鄉看看閩南絕無僅有的長廊屋蓋梁式橋———東關橋。一九九三年金秋到中國,李博士就下定決心,無論再忙,也要到福建永春看看東關橋,實現母親和自己的心願。

身為控股四家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呼風喚雨的傑出企業家,在一九九三年十月的一個夜晚匆匆來到孩提時代多次聆聽祖母講到的東關橋上,從此東關橋從意象變成具象,東關故鄉成了他魂牽夢縈的所在。於是,在東平,有了他捐建的翹脊飛簷、富有閩南古建築風格的李深靜大廈。六年後的春天,當他再次踏上回鄉的路,終於領悟了“好柴流不到東關橋”的含義:舊時的唐山,因為貧瘠與艱難,哪有好東西能漂流到這湖洋溪的溪尾?多少華僑就在東關橋下,依依惜別親人,一葉扁舟順桃溪過晉江、出東海,下南洋艱苦創業。想當年,李深靜的父親李光邦七歲離鄉背井闖世界,也是走這條“過番”路的。

二○○二年三月,我們到馬來西亞、新加坡招商走訪,整整十天都沉浸在濃濃的鄉情之中。在東甲,我們遇到了這麼一位鄉賢,他是馬來西亞著名的金山瀑布度假村有限公司董事長鄭志強,對遠道而來的鄉親格外親切,一見面就邀請下榻他的度假村。

鄭先生是在馬來西亞出生和長大的,他說,他的根在永春,他剛懂事時就聽父母講,他還有個老家在永春介福揚美,他到一九九三年才找機會回鄉尋根溯源,認識了家鄉。他常對兒女講,在永春還有你們的老家。這些年來,他不僅和太太一起回揚美,還專門把在國外留學的兒子,準備到國外度蜜月的女兒女婿也帶回家鄉,讓他們認識揚美。為了這血脈之根,他和他的朋友林金思、鄭恒都、鄭聲彬一班人,帶著綠葉對根的情意,積極籌募資金,資助家鄉公益事業建設。

老家小家,小家老家,一代一代的祖先就這樣把家和溫暖往下傳,這就是根之戀。麻六甲是鄭和七次下西洋到過的地方,鄭和在這兒駐足,促進中馬友誼。在麻六甲,我們走訪了吳國基與鄭永傳二位鄉賢。麻六甲中華總商會會長兼麻六甲永春會館副主席吳國基先生,以經營中國貨飲譽麻六甲,並出任了馬來西亞中國商品進出口商公會名譽主席。走進他的東美有限公司,琳琅滿目的商品清一色「中國製造」的標記。為了讓家鄉的產品在馬來西亞佔有一席之地,他全面經銷永春蘆柑、老醋、茶葉、金桔、漆籃、蕉菜、養脾散、紙織畫等土特產品,以其特有的形式愛根、固根。正如一首廣告詩所寫的“年華似水涓涓逝,故土情思日日深,品啜一口家鄉茶,以慰一顆思根心。”

年富力強的拿督鄭永傳律師則是麻六甲社會名流。在麻六甲,為了促進文化交流,他宣導主辦全國華人舞蹈節;為了維護華文教育,他呼籲政府應明文保證其永存。他說,華文教育對華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華文教育是華人文化的根,沒有中華文化就沒有真正的華人。他認為,為了捍衛自己的根,大家必須合作,聯為一體。他以其獨特的方式戀根、護根。

在居鑾,我們來到以熱心華文教育著稱的居鑾永春公會,老會長吳東土、會長鄭子瑾局紳帶領我們參觀了居鑾中華中學和馬來西亞首間獨中文物館——居鑾中華中學“吳東土文物館”。其堂皇的校舍、完善的設備、優雅的教學環境、良好的學習風氣,令人讚不絕口。學校現有學生三千六百多人,每年開銷逾三百八十萬馬幣,學校之所以能夠穩健發展,全靠一個完善堅固的贊助人組織,一批像吳東土、鄭子瑾這樣熱心華文教育的贊助人全力支援。鑾中署理董事長、居鑾中華公會副理事長吳東土說,華文是我們的母語,是中華文化的根,為母語的教育工作獻力,給予鑾中全力支持,是天經地義的。他們心系華教,不僅在馬來西亞,而且在自己的家園高坪小學、夾際學校捐資興學,不遺餘力,因為他們深深眷戀著自己的根。

有人講,老一輩華僑講究葉落歸根,新一代華人注重落地生根。如果此說可以成立,居鑾公會顧問、拿督劉文豐就是一位介於兩者之間的戀根者,他是馬來西亞柔佛州地方政府行政議員,他雖生在他鄉,長在異國,但念念不忘永春是他的祖居地,是他的根。那年,他回鄉參加永春蘆柑節,回去後便通過各種場合宣傳永春蘆柑,使得這些年來,柔佛州的華人、馬來人對永春蘆柑情有獨鐘,競相購買文豐柑。

劉文豐是柔佛州的新聞人物,對家鄉風物人情尤感興趣,一幅行政議員永春街頭炸油條的彩色照片佔據了《南洋商報》顯要版位。第二年回鄉,他又帶了二三十幅中國一絕的工藝品永春紙織畫回馬來西亞,又刮了一下紙織畫旋風。他說,人不可忘本,水有源,木有根。雖然我們已是大馬公民,但是作為華裔,應該對祖籍地,也就是我們的根源有正確和足夠的認識。他指出,在馬來西亞有五百萬華裔同胞,永春籍就有五十萬之眾,馬中邦交對兩國是一種促進。中國正邁步走向世界強國之列是我們華僑的光榮。這裏的華人,擁有世界一流的舞獅團,製作出世界最長的龍,世界最長的爆竹及世界最大的月餅等,這都是根的力量,這就是根之所在。這是一種可貴的人性,世界上沒有任何力量能撥動這種血脈之根!人類、國家、民族和家庭,也因此才能延續、發展、富強。

這是多麼崇高的綠葉對根的情懷!“離恨恰如春草,漸行漸遠還生”。悠悠思念,思念悠悠,四海為家的永春人就是這樣心向桃源,根連故里。一九九五年十月二十五日,永春華僑中學舉行四十一周年校慶,在新落成的華麗壯觀的尤揚祖大樓,校長向我們講敘了這麼一則“都有一顆戀根的心”的動人事蹟。

尤揚祖,為了戀根,早在一九五三年就攜家人從印尼回到闊別三十九載的達埔鄉老家定居,那年他已是六十三歲高齡,為了改變故園窮困的面貌,他在永春開發農業、工業,興辦教育、衛生等公益,今日聞名遐邇的永春蘆柑、永春老醋、永春小水電都緊緊系著他的英名。在第二屆蘆柑節期間,永春縣隆重紀念尤揚祖誕辰一百周年,梁披雲、梁良鬥、陳其聰這三位老人不約而同想到一起,一直協商著在故園建立尤揚祖大樓,緬懷先輩,激勵後人,一代傳一代地弘揚尤揚祖奉獻故園的精神,一代接一代地躬身力行前輩思本愛本固本的主張。

一九九四年,八十八歲的梁披雲先生到北京參加全國政協會議後即趕回永春,忙著籌備大樓奠基之事。幾年前,他以一個老教育家的卓遠見識,撰寫了《永春教育之窺探》一文,為整個家鄉教育事業作了長遠的規劃,並號召海外鄉親打破地域、宗親的觀念,多作貢獻。他的主張得到了旅外鄉親的熱烈回應,一批批僑親在永春及泉州等地紛紛捐資辦學,蔚成新風。

梁良鬥先生正是其中的一個,是興辦教育的熱心人。他在香港長期租住公寓,克勤克儉,把節省下來的錢悉數傾注於家鄉的教育事業。幾年來,在家鄉捐資已超過三千二百萬元,受惠學校逾五十所,他所捐建和助建的樣舍,共七十多幢五萬萬多平方米,被福建省政府授予“特殊貢獻獎”。而這一座座凝聚著梁先生心血的樓宇都不曾有過他的名字,冠以的是“披雲樓”、“梁靈光會堂”、“顏子俊科學樓”、“李鐵民圖書館樓”、“林連雲大樓”等等。更令人敬佩的是,當他瞭解到永春一些偏遠山區小學仍擠在破舊的房屋裏後,共捐出一百三十多萬元讓縣裏統籌,建設校舍,充實設備、圖書,並設立顏秀蘭扶貧教育基金二十萬元。同時,又幾次獻款給國家希望工程。良鬥先生這種不局限地域、宗親觀念,不計個人名義的慷慨義舉深受鄉人讚頌。他每次回鄉都愛到校園走走,在這裏,他看到了故園的未來和希望。他笑開了,為了這些,他捨得全部的精力。他知道,教育是一個巨大社會系統工程。他謙遜地說,我在抛磚引玉,為家鄉教育事業出點力是本分。

是戀根的心使他們走到一起,陳其聰祖籍仙夾,梁良鬥、梁披雲祖籍在吾峰,尤揚祖祖籍在達埔,今日尤揚祖大樓由他們三人共同捐資一百二十萬元,興建在四十年前由尤揚祖、周公甫等幾位先賢倡辦的地處城關的永春華僑中學校園內,這是多麼深遠的永久的紀念啊!

陳其聰是香港同鄉會創會會長,長期以來奔忙於香港——永春之間,為同胞參加故園建設操心費神,直至生命最後一刻。生前,他經常說,我這個人沒有多大能耐,只有這麼一個願望,就是故園的騰飛!如此樸實的語言道出了遊子對故園最為誠摯的戀情,是家鄉兒女對母親最為誠摯的祝願和行動。此景此情,使我們想起了余光中先生膾炙人口的璀璨詩篇《黃河》:“我是在下游飲長江水的孩子,黃河的奶水沒吮過一滴;慣飲的嘴唇都說那母乳,那滔滔的浪濤是最甘,也最苦……”。

 

 

根之魅

“有幾間厝,用磚子砌,看起來,普通普通……那是我的故鄉。”一首閩南語歌曲《祖屋》響徹星馬和臺灣,百唱不厭。聽起來普普通通的旋律,在遊子們心中卻有不同凡響的份量。

二○○○年五月十日,新加坡麵粉大王、百齡麥有限公司董事長鄭倉滿先生偕夫人王妙齡女士並攜二個孫兒,再一次風塵僕僕回到老家夾際村,難舍的就是這自己的祖屋,儘管沒有高級衛生設備,也覺舒心;在祖屋和父老鄉親一道樂滋滋地吃起家鄉芥菜飯,也比山珍海味可口;其興致遠勝他在新加坡百齡麥旋轉餐廳用膳。

百齡麥英文名字,源自拉丁文,意思是第一,對鄭先生來說具有深遠的意義:百齡麥確實是新加坡第一麵粉廠,如今又發展成為東南亞麵粉業的首位;他立身處世,一言九鼎,一舉成契;對自己的根,一腔“搖籃”血,萬縷懷鄉情。這次和他繼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回故鄉一樣,都是為家鄉做好事、做實事。問及他所作的一切,八十五歲高齡的鄭先生感慨地說,因為我們都是龍的傳人,這裏有我們的根。

同樣是根的牽引,同樣是夾際村,一九九四年四月十七日,旅菲著名金融家、菲律賓首都銀行董事長鄭少堅博士同樣在故鄉永春作貢獻,鋪設的崇仰水泥路竣工通車,鄭少堅先生的長郎、二十八歲的首都銀行副總裁鄭康為先生伉儷專程回鄉參加慶典活動。

就是這麼一個海拔八百多米的小山村——夾際村,全村人口不滿三千,海外族親卻達七千多人,為了這難分難解的「根」,每年返梓之旅接踵而至。十年前,福建省政府把獎勵華僑辦教育的第一塊金牌——金質獎章授予這個村的夾際中學校董會;如今公路建設又躍為永春鄉村「第一路」,實現了主要公路水泥化。那條修成的長達八公里的盤山水泥路的修建與菲律賓永春同鄉會陳文成、陳文伊、陳傳任、陳建緒、陳世華以及仙夾海外眾多鄉親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這些年來,這個鄉旅外鄉親為家鄉的公益事業坦露了赤子的情懷,菲律賓永春同鄉會名譽理事長鄭泗強自一九八三年父親鄭玉冰帶他回永春至今,他已經三十多次踏上了回鄉的路。他說,只要你是炎黃子孫,不管走到哪里,就是忘不了故土,永遠在自己的胸口聽著鄉音。

而談到根的魅力,其鄰近美寨村旅菲仙夾陳氏宗親會的僑親們更是別有一番情感在心頭。老華僑陳傳拔送子還鄉創業,使得兒子陳建強浪子回頭,成為新人,這獨特的根的薰陶的故事,連續幾年來,在馬尼拉——美寨村傳為佳話,給宗親會留下了深深的啟迪。

一九八五年隆冬的一個夜晚,僑胞陳傳拔站在山城永春僑聯大廈那套房的玻璃窗前,久久凝思。透過窗外星星點點的燈光和遠處朦朧的山影,他似乎又望見美寨村。這位鬢髮皆白的老華僑十二歲便離鄉漂洋過海,奮鬥幾十年後,終於成為菲律賓馬尼拉的一名實業家。記憶中家鄉的寒山荒村隱去了,此時,他想起了長子陳建強。

他曾寄厚望於長子。但此子卻令他失望。建強無心於事業,父母、妻子的苦心勸說,收效甚微。陳先生憂心如焚,如此下去,兒子、事業終將毀矣!他拿定了主意:請故鄉收下兒子,讓哺育過他的故鄉,再來哺育他的下一代。

陳建強走出繁華的馬尼拉,回到了偏僻的美寨村,故園滿山遍野映碧透翠的柑桔林令他驚歎。而幾年前,這裏還是不聞果香的荒山野嶺。他瞭解到,是鄉親們勤勞的雙手把荒山變成了花果山……

“我也是堂堂的男子漢,故鄉人能辦到的,我也能!”一九八七年,以陳建強祖父陳礽瀛先生故居瀛善堂命名的“瀛善農場”誕生了,陳建強向村裏承包了近百畝荒山和柑桔園,聘用了三十多名村民,風風火火地幹起來。鄉親們的關懷和溫暖使他度過重重難關。他感恩在心,決意用事業的成功來報答。他不吝汗水,不問晨昏,向大山獻上了一片深情。瀛善農場發展了,八年投資八十多萬元,興辦林果場三百畝,其中造林種杉一百五十畝,有柑桔園一百多畝,茶園三十畝,辟了魚池,建了豬圈、鴿舍,養了白鵝,形成了種養立體農業的雛型。

陳傳拔老先生年年回鄉,年年得到莫大的慰藉。看到兒子事業日漸發展,看到兒子與父老鄉親如同一家,他欣喜萬分,逢人就誇:“故鄉真是人傑地靈,治好了我多年心病!”旅菲仙夾陳氏宗親會從陳建強的變化得到啟示,組織了一批又一批第二三代青年尋根之旅,返鄉薰陶故里傳統文化淳樸風情,感染故園改革開放熱烈氣氛。

“樹若無根,必趨枯萎;人不知根,愧對祖先。”華夏兒女從來都以知根識源為榮。

榮膺新加坡總統頒賜公共服務勳章的老畫家、新加坡文化部美術諮詢委員會主席劉抗,別離故土六十八年後,於一九八五年八月三十一日第一次帶著夫人和兒女回到自己的根——湖洋錦龍村,在祖厝門前彎下腰來,捧起一把泥土,愛不釋手地聞了又聞,又送到夫人、女兒面前,很認真地問:“香不香?香不香?”一九九九年六月,他把自己心愛的油畫《黃山》贈送家鄉,並在“永春籍畫家作品展”展出。他贈送家鄉友人的書法作品“江山如此多嬌”,落款之下是一枚內容為“永春湖洋人”的篆印,這就是劉抗先生的心章。

五十三歲的新加坡記者協會主席、《聯合早報》總編輯陳天成,一九九○年六月二十六日回到岵山和林村,在荔樹掩映中的祖厝“慶福堂”,陳先生品嘗著傳統小吃“榜舍龜”,感慨地說:“這樣既韌又嫩的龜皮,酥鬆爽甜的龜餡,與星馬鄉親製作的一模一樣,我鄰居就開了間這種風味小吃店;小時候,我還經常常跑過去幫忙。可見,儘管我們的先輩移居新加坡已百年多了,因為根的沿襲,傳統的家鄉習俗和禮儀仍代代相傳。正是這樣,儘管我出生在馬來西亞,成長在新加坡,過了知命之年才第一次踏上故土,卻能操一口地道的永春鄉音。”

剛剛卸任的中國外交學會副會長、七十一歲的許寒冰偕同中顧委常委姬鵬飛,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回到石鼓村尋根,在許寒冰的祖厝“瑞裕堂”,家鄉父老按照閩南僑鄉風俗,以“香菇蛋”點心迎接親人歸來。兩位老人吃著“香菇蛋”和鄉親們無拘無束地談開了。許寒冰的雙親於一九一九年由石鼓村出洋移居馬來西亞森美蘭,迄今已七十二年了,可故鄉並沒有忘記羈旅在外的親人,一九五二年元月由永春縣人民政府頒發給許家的土地財產登記證,至今仍完好保存著,兩位老人看後好歡喜,許大姐連連說:“不錯,不錯,這戶主許甲托正是我大哥的姓名。”

一九九三年八月二十一日,馬來西亞吉隆玻暨雪蘭莪中華工商總會顧問、永春聯合會名譽會長邱祥熾夫婦攜子女一行七人回到故園。邱先生的子女都是在海外出生的,其長子邱維廉是香港金暉集團董事主席、北京八達嶺索道公司總經理、澳州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中國僑聯委員。今天,為使後代數典不忘根,邱先生又特別帶領兒女們到五裏街的祖厝尋根拜祖,參觀祖宗使用過的無價文物——雕花古眠床,還遊覽了家鄉的魁星岩,參觀了柑桔場和工業開發區。

一九九八年八月二日,古稱桃源的永春五裏街儒林村後廟辜氏宗親收到了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辜振甫先生七月十三日來函,寄來了辜振甫先生為後廟辜氏宗祠的二則題字:“祖興祠”與“桃源辜氏宗祠”,左下角落款為“裔孫振甫敬書辜”,右上角有小字“一九九八戍寅年秋月彀旦”。一九九四年九月十五日,福建新聞採訪團赴台採訪,會晤了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會長辜振甫先生,七十九歲的辜先生對自己的老鄉顏振育團長說,他的祖籍在永春,五六代前遷到臺灣,他於六十年前去過福建一次,記憶中的家鄉不如他的夫人嚴倬雲清楚。臨別,辜先生緊握顏振育的手說:“希望在福建見!”在此之前,一九九三年十月二十一日,五裏街的儒林後廟辜氏宗族會收到了辜振甫先生的來信。辜先生在信中表示,將在適當時機返鄉尋根訪祖,以圓族親團園之夢。箋中“尋根之心,人皆有之”八個大字躍然紙上,兩岸同根血濃於水的感情溢於言表。辜先生還用大紅點金宣紙為祠匾寄來題書“嘉德祠”,落款為“世裔振甫謹書。”

故土根深,遊子情長。根之魅對於家鄉兒女已經是擋不住的誘惑。難怪馬來西亞《星洲日報》連續兩天以整版篇幅刊登“根在永春”上下篇報導,在擁有五十萬永春籍華人的馬來西亞引發了多少永春人後裔無限的情思,追尋,摯愛……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