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永春 »

蓬壺行政區域沿革

錄入:陳承溢  來源:逢壼在線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蓬壺行政區域沿革

起止時間

屬縣序列區名稱

轄區內單位名稱

宋、元

明、清

民國17年

(1928)

宣和鄉升平裏轄7都

全縣設5鄉17裏25都

湯洋、陳阪、西昌、高麗、南桐、許平

裏仁鄉招集裏

轄8都部分

萬代、蘇阪

民康鄉常安裏

轄22都部分

坑頭、白鸛、蓬壺(今湯城、魁都、魁園、東星)

1929.04

1942.04

武陵(蓬壺)區公所

第二區署(湯城)

蓬壺鄉鎮公所

聯保——保、甲

1942.04

1944.11

壺西鄉

全縣設2鎮25個鄉250保

中心、土樓、軍兜、美山、西昌、儒林、大泉、幢山、八鄉、後壟、麗山、官壩、孔裏、溪尾

壺東鄉

壺中、七都、桃溪、魁園、湯城、洋中、萬鬥、格鬥、鸛山、南鵬、檺軒、蘇板、美坡、溪前

1944.11

1949.09

蓬壺鄉

全縣設2鎮8個鄉

同上

1949.09

1949.11

第二區蓬壺鄉

全縣設4個區

壺中、軍兜、美山、美中、西昌、南幢、八鄉、麗山、壺口、蘇阪、鸛山、東安、

湯城、魁都、雙溪(15個保)

1949.11

1952.9

第三區蓬壺

全縣設6個區

1950年7月設8個區

八鄉、南幢、西昌、美中、美山、軍兜、

壺中、魁都、湯城、鸛山、麗裏、壺南、雙溪、呈祥、東熙、嵩溪、嵩山、東安、

(18個鄉)

1952.9

1955.10

第四區蓬壺

全縣設12個區

壺中鎮、八鄉、南幢、鼇南、西昌、美中、美山、軍兜、魁都、湯城、仙嶺、鸛山、麗裏、嵩溪、嵩山、東熙(東坑、熙裏)、雙溪(都溪、東溪)、呈祥(呈祥、西村)

(1鎮17鄉-20鄉)

1955.10

1956.06

蓬壺區

全縣設10個區

壺中鎮、八鄉、南幢、鼇南、西昌、美中、美山、軍兜、魁都、湯城、仙嶺、鸛山、麗裏、嵩溪、嵩山、、東坑、熙裏、都溪、東溪、呈祥、西村(1鎮-20鄉)

1956.06

1958.03

蓬壺區

全縣設6個區

蓬壺鎮、八鄉、南幢、壺西、壺東、壺南、鸛山、蘇坑、東坑、呈祥、吾頂、達埔、漢口、延清、岩峰、烏石、達山

(1鎮16鄉)

1958.03

1958.10

蓬壺鎮

全縣設30個鄉鎮

壺中、軍兜、美中、美山、西昌、湯城、魁都、都溪、仙嶺、鳥仔坑

壺南鄉

吾南、麗裏、孔裏、鸛山

南幢鄉

八鄉、南幢

1958.10

1961.07

蓬壺公社

全縣設8個公社

八鄉、南幢、麗裏、孔裏、吾南、鸛山、西昌、美中、美山、軍兜、壺中、都溪、湯城、仙嶺、溪園、嵩山、嵩溪、東熙、熙裏、呈祥、東溪、西村 (22個大隊)

1961.07

1984.06

蓬壺公社

全縣設22個公社

八鄉、聯星、南幢、儒林(62.11)、高峰、高麗、麗裏、孔裏、壺南、鵬溪(62.2)、觀山、西昌、美中、美山、軍兜、壺中、魁都、都溪、湯城、仙嶺、魁園、東星

(22個大隊)

1984.06

現在

蓬壺鄉

蓬壺鎮(1988.9起)

全縣設22個鄉(鎮)

22個大隊改稱22個村

 

蓬壺鎮古今地名錄

今地名 古地名(及所屬鄉、裏、都)

蓬壺鎮:毗壺、肥壺、宣和鄉升平裏、裏仁鄉、民康鄉(部分)、武陵區

八鄉村:三五鄉、宣和鄉升平裏第七都

聯星村:三五鄉、宣和鄉升平裏第八都

南幢村:幢山、藍銅、銅山、南桐、宣和鄉升平裏第七都

美林村:儒林、牛林邊、宣和鄉升平裏第七都

高峰村:上奧、頂(上)高麗、宣和鄉升平裏第七都

高麗村:高犁(麗)、下高麗、宣和鄉升平裏第七都

麗裏村:官壩、麗山、宣和鄉升平裏第七都

孔裏村:孔內、東埔(埠)、裏仁鄉招集裏第八都

壺南村:蘇阪、鼇南、裏仁鄉招集裏第八都

鵬溪村:鵬軒、溪前、裏仁鄉招集裏第八都

觀山村:白鶴、民康鄉常安裏二十二都、白鸛鄉

西昌村:宣和鄉升平裏第七都

美中村:山尾(山美)、宣和鄉升平裏第七都

美山村:山尾(山美)、宣和鄉升平裏第七都

軍兜村:行口保、岩口、宣和鄉升平裏第七都

壺中村:宣和鄉升平裏第七都、董前街、新街

魁都村:七都溪、宣和鄉升平裏第七都、民康鄉常安裏二十二都

都溪村:桃溪、民康鄉常安裏第二十二都

湯城村:湯頭城、湯境、民康鄉常安裏二十二都

仙嶺村:前舍保、東安保、民康鄉常安裏二十二都

魁園村:魁源、民康鄉常安裏二十二都

東星村:東坑、民康鄉常安裏二十二都

 

蓬壺鎮鄉土地理簡介

地勢概述

永春地處閩中斷層塊斜隆起區之中(地質學又稱“華夏構造帶”之中,即閩西南凹陷區和閩東南沿海隆起區的交界處),地勢由西北向東南顯著傾斜,大致以蓬壺鎮境內的馬跳為界,分為東西兩大部分。東半縣與西半縣的地質構造、自然風貌、氣候植被差異懸殊。俗稱“馬跳內外”。蓬壺鎮是永春自然地理特點晟為集中的典型鄉鎮,約五分之一面積顯示西半縣特色,五分之四面積顯示東半縣特色。鎮區周圍群山蜿蜒,成為天然屏障,山地丘陵之間有谷地和大小衙地,中部有廣闊的蓬壺盆地,整個地勢由西北和東北的千米高山向中南部傾斜,呈階梯狀急劇下降到海拔 三百米以下。

 

一、山(嶺、寨)

永春群山都屬戴雲山脈的分支。山脈分南、東兩大支脈延伸全縣。蓬壺有西部的夢仙山脈、北部的龍山脈和東部的白鸛山脈。

西部的夢仙山系

蓬壺西部最高峰是夢仙山(一千一百二十五.四米),該山脈在蓬壺境內的延伸共分成三支:

向西南延伸的一支,經八鄉福卿的福頂寨(八百九十五米),聯星的英溪、萬代格與玉鬥鄉的白珩接壤,其中有尾厝寨(八百九十五米)、虎砬寨(七百二十一米)。

向南延伸的一支經過醋坪(一千一百零一.五米古稱蔡坪)、南幢尾湖(九百零一米)、金鐘山(九百六十一米),八鄉的向天羅(九百四十二米)、嶺頭(八百九十五.六米,古稱許坪山或蓮坪山),轉東南至高峰的大寨山(八百二十四.一米,古稱高麗山)、道場寨,高麗的小寨山(七百六十一米)、雙尖山(八百八十三米),過闊格、麗裏山到麗裏水尾宮(蓬壺盆地出水口)。

向東北延伸的一支,經過美林村的五班山(九百三十三.四米,古稱蓬山)、普濟山、西公庵、柴橋頭、雞母莊(九百一十三米),至馬跳天險。在馬跳天險南方另外隆起一座仙洞山(古稱陳岩山,五百八十四.三米)。

北部的龍山系和東部的白鸛山系

雪山(一千三百六十六米)的東伸支脈,經呈祥漈兜山(九百四十米)伸至蓬壺,有北部都溪的龍山(九百二十一米,又名靈山),山脈過蘇坑鎮的洋田格、嵩山往南伸人蓬壺東部至白鸛山脈。

北部的龍山支脈往南及東南進入都溪、軍兜、壺中、魁園、東星境內,主要有祥峰(石鼓林)、羅厝尖(九百三十九米)、馬跳山和馬跳寨、金雞岐(八百二十四.四米)、千秋格、魁園寨、東星半嶺等,以馬跳溪和壺東溪為界。

龍山支脈往東北方各經過蘇坑鎮洋田格折向南方進入蓬壺境內,有魁園村的橫山寨、百頭寨、帝君尖、湯城萬年寨(六百.八米)、仙嶺的尾宮寨、雷公山、觀山的白鸛山巽峰(九百一十六.三米)、芹菜庵(八百三十五.三米)、百丈岩(八百九十二米)、石獅寨(五百八十九米)、壺中的鼇山(三百六十九.一米,古稱埔兜山)、鵬溪的石筍尖,然後折向黃乾格到芹山(三百三十七米,又名芹菜寨)。以壺東溪至壺南溪為界。

上述蓬壺二大系山體是蓬壺穰地的天然屏障,也是世代蓬壺人賴以生養的資源與施才展智的基地。

上述蓬壺諸山體中,含有幾條著名的嶺道,歷史上大部份為石砌路面。目前多數已改通公路。

西部有劇頭嶺(從南幢登到石獅格通八鄉)、英溪嶺(從八鄉佛嶺格過古坪通英溪、蘆葫匠、萬代、玉鬥)、豎路嶺(從南幢庵過回西寺、土橋格通往夢仙山)、仙公宮嶺(從南幢、美林起過山當路通錦鬥街)、苦坑嶺(從八鄉過福坑通洪山)、道場嶺(從麗裏過重倫寨通上高麗、道場寨和八鄉 )。

北部有東坑嶺(從魁園過東星半嶺通蘇坑東坑寨,另一條從都溪循金雞岐南坡到千秋格,上達熙裏村大佘、東坑,下達東星、魁園)、白山嶺(從七都街過壺坑、白山嶺通金雞歧)、百二碣(古稱險嶺,由壺中過龍坑園、鷓鴣山其、百二碣路到加剪占山,是通往蘇坑、德化的古道)。東部有仙嶺(從湯城過仙嶺通頂嶺頭亭往縣城官道)、牛爬嶺(從湯城蘇田橋過梅林通德化班,舊時官道)、大金山嶺(從三角街過鳥仔坑、石雷通往觀山、百丈岩)、呈邊嶺(從壺口橋過鵬軒、朝陽通馬氏格)。

另外,在蓬壺盆地、桃溪兩畔的丘陵小山中(海拔在三百~四百米間)發現三處新石囂時代古人類生活遺址,即鼇山的北、西、南坡,傑山南坡,美中貢頭及西昌福厚坪(虎咬坪),一九五九~一九七○年所採集的古行器、古陶器由廈門大學和泉州市文管會收藏。

 

二、溪

蓬壺的天然水體均屬桃溪上游。桃溪主流傘長六十一.七五公里,發源于雪山南麓的珍卿尖,流經錦鬥鎮(上段古稱仙華溪),經過蓬壺的柴橋頭、龍潭、馬跳,進入蓬壺盆地,蜿蜒折向南流,轉入達埔,流經蓬壺約十公里。其間匯人多支小溪之水。主要支流如下:

北面的都溪

發源于龍山南麓,經白水漈,稱漈溪,在軍兜的漈溪橋與主流匯合。全長約六公里。

東北面的壺東溪(古稱溪逸溪)

全長十三.七五公里,發源於蘇坑鎮馬鞍與德化交界處,出溪下夯後,流經東星、魁園、湯城、魁都南流,至雙溪口匯入主流。

湯城溪

發源於梅林過湯城村坑頭及發源於萬鬥、小嶺、白鸛諸山的澗水而成的小溪,在湯頭城南注入壺東溪。其中田螺坑溪,發源于東安山往西北方向,流經萬鬥(長約一.五公里)。管內溪,發源于東安山向北流向吾頂轉西流入仙嶺長邊(長約二公里),兩溪在雷公山下合流,然後與發源於坑頭的坑頭溪(長一公里)匯合流經湯城村一公里注入壺東溪,總稱湯城溪。

格後溪

發源于金雞岐,往東南流經、魁園境內在七都壩上匯人壺東溪。全長約一.八公里。

東面的蘇阪溪

發源于白鸛山,向西流經鵬軒的鵬坑,在壺口橋內匯入主流(約二公里);發源於馬氏格和石筍尖的小坑水在溪前注人主流,約一.五公里;發源於鳥仔坑的蘇阪坑,在壺南村中部注入桃溪(長一.五公里);發源於石筍尖的溪前坑,在溪前注入桃溪,長二.五公里。

西面的西昌溪

發源於普濟、劉林山,向東流經美林、西昌村和美中溪仔尾,向東注入桃溪,全長約七公里。

西面的高麗溪

發源於夢仙山,經南幢、高麗,在麗裏水尾匯人桃溪主流,全長約十公里。

西部的英溪

發源於夢仙山西麓,經福卿、英溪,在葫蘆丘與萬代山澗會合,東流匯入延清溪,在新田橋外匯入桃溪主流。延清溪也是桃溪支流之一,全長八公里。英溪上段叫福坑溪。

 

三、谷地(坑)

夾在兩山之間的地貌為谷地。蓬壺的谷地,較為明顯的有:

西部:

八鄉的福坑(雅名福卿,俗名苦坑),聯星的英溪、萬代,南幢的福崳、香山,麗裏的官壩,美中的魁柄(坑柄),西昌的長腳林。

北部:

都溪的石鼓林,東星的清前,魁都的坑內華、宅角坑,魁園的溪夏。

東部:

湯城的坑頭,觀山的鳥仔坑。

 

四、山口(隘)

蓬壺主要的山口有軍兜的馬跳口一夫關(通內半縣),東星的溪逸夯(通德化)。仙嶺的後吳格,湯城通梅林的梅林格,麗裏通達埔的闊格,鵬溪通達埔的黃域格,都溪通東坑的千秋格,觀山通石鼓的馬氏格,八鄉通聯星的佛仔格等。

據《永春州志》記載,(唐代初設)陳岩隘巡檢司,明邑志稱:明洪武間廢。軍兜橋鋪,清雍正年間升州後建,配鋪司一人,兵二人,後廢。鋪乃官設以防守地方,驛之站,非商鋪也。

另據《永春州志》記載,宋開慶元年(一二五九年)縣令鄭至曾經在蓬壺境內建造二處軍事關隘,到清代均已廢失。這二隘入編《天下郡國利病書》。

山中隘,在七都西北。據傳位於加剪古山百二碣上方。

許平隘,在七都西。據傳位於八鄉村古平的英溪路頂。

 

五、地片

根據自然地貌、山水走向的不同,以共同的溪流流域為主要特徵進行劃分,蓬壺鎮可分為五大地片。

壺北片:

北至龍山山脈,東至壺東溪,四至馬跳溪,南至東街,屬桃溪北畔。包含都溪、軍兜(雞母莊除外)、魁都、魁園、東星五村。特點是水流向南或向東注入桃溪。

壺東片:

北至壺東溪。西至雙溪口(文化中心),東至坑頭和後吳格,南至溪前和芹山,屬桃溪東畔。包含湯城、仙嶺、觀山、壺南、鵬溪五個村。其特點是水流向西注入桃溪。

壺西片:

北至雞母莊,南至壺口橋,東至西街萬能橋,西至美林五班山。包含美林、西昌、美中、美山四個村,及軍兜村的雞母莊,特點是水流向東或向北匯入馬跳一壺西溪(壺口橋以內)。

南幢高麗片:

東至姑坑格,西至闊格,南至壺美水電站,北至夢仙山,包含南幢、高麗、高峰、麗裏、孔裏五個村以及八鄉的竹林岐,龍坑角落。特點是水流向東南匯人高麗溪,至麗裏水章節附注入桃溪主流。

八鄉聯星片:

東至醋坪場,西至萬代山,南至蓮坪、北至福坑山,包含八鄉村的大部分、聯星村全部。特點是水流向西或向南沿英溪往東南流入延清溪,再匯入桃溪,交匯處在達埔鎮的莘田橋外。

 

六、溫泉

溫泉是地熱與地下水通過地表岩層孔隙自然釋放現象。

蓬壺溫泉在湯城、魁都兩村交界的溪邊,在長達數十米之問有泉眼多個。其中有一個泉眼水溫達攝氏六十九度,蓬壺人民利用溫泉為生活、生產服務,由來己久。

蓬壺溫泉,在宋元明初位於湯頭城水門外,因是天賜瓊液,“人人賴之以滌濯”。宋陳知柔有詩:“聊同不速客,來浴自然湯”,朱熹續句曰:“一洗塵煩去,悠然惠爾康。”蔡茲也曾有《溫泉詩》。明初(約一四六○年前後)尤麟兒捐資首構湯池浴亭,該浴亭即廢。至明代後期,溪流偏東河床下降,溫泉轉向溪兩湧出。清初(約一七二○年前後)呂朝(文生)、尤元會首倡呂、尤、林三姓賢達度地而鑿池二口,建亭二間以別內外,砌以石板,豎以石柱垂之永久。清乾隆間知州杜昌丁作《蓬壺溫泉詩》二首,有旬日:“神功同八德,頤養可千齡。豈獨祛塵垢,何須假術苓。”至民國三年(一九一四年),鄉民又在原湯池下部再造一露天小型浴池,嵌碑“健康第一”。民國中期亭字雖圯廢而湯池猶存,近年村民再砌外牆保護。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附近有民營溫泉浴室二家,魚苗池一塘,又引外資建永春首家養鰻場,占地十余畝,利用地熱建設淡水養殖基地,效益可觀。縣地震部門以此泉變化作預測地震參考 。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