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永春 »

永春古橋樑

作者: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永春古橋樑

宋至清,永春有橋一百四十座,其中宋建三十二座,元建十四座,明建十五座,清建二十三座,建築時間不明的五十六座。

 

一、雲龍橋

在縣城東南隅桃溪上,原名知政大橋。始建於南宋紹興十三年(一一四三),歷代均有修建。一九七八年,在原橋東側十米左右,建為空腹式雙曲石拱橋,改名為永春大橋。

 

二、通仙橋

通仙橋,俗稱東關橋,在縣城東去十公里,飛架在東平鄉東美村的湖洋溪上,下游不遠處就與桃溪水滙合。該橋是閩南一帶罕見的長廊屋盖梁式橋。橋長八十三米,寛五米,二台四墩五孔。系用青花崗岩石條,齒牙交錯榫合疊壓船形橋墩,墩下大松木作卧桩,以荷載整座橋梁,稱“睡木沉基”。枯水期,水淺木現。墩上用巨石疊澀三层磚墻砌體,以承架大梁。每個橋孔分上下兩层鋪架大梁二十二根,每根大梁長十六至十八米。直徑三十至四十厘米。梁上的橋板、護欄、柱檩、雨蓬、屋架、椽桷全為木構。有二十套整齊的木屋架,共二十五間。明弘治十三年(一五○○),里人顏尚朝修建橋屋。正德三年(一五○八),尚朝之子時靜於橋上砌為路,列椅兩旁,以供行人休憩。清康熙十八年(一六八○)續修。乾隆四年(一七三九),里人尤元愈、尤錫觀、尤錫蘭重修。清光緒年間,李俊承捐資再修,有石刻碑記。以後又經多次修葺,現尚完好。一九八二年被列為縣級重點保護文物,一九八四年省撥款維修。橋頭有碑劇五方。

 

三、龜龍橋

在縣城西北六公里處的高壟村,南宋紹興間僧法師募建。明嘉靖三年(一五二四)、三十一年(一五五二)兩次重修。清初圮於水,乾隆二年(一七三七),龍元愈及子錫觀、錫蘭重建。系二台四墩五孔石梁橋,全長二十七.七米,船形橋墩,墩上疊澀,橋面用大石板鋪盖,保留宋代橋梁建築特點。有碑劇二方。本世紀六十年代,為過往汽車,用鋼筋混凝土加寛橋面。

 

四、通德橋

又名永安橋,枣岭橋,在吾峰鄉枣岭腳與過路仙交界處。始建於南宋紹興五年(一一三五),為古代永春通德化的官路大橋。明正德十五年(一五二○)、清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乾隆元年(一七三六)、道光十九年(一八三九年)數度重修。為一墩二孔梁式大石橋,長三十一米,寛三米。每孔各有五條大石板橫跨其上,石板長八.三米,寛○.六八米,厚○.五米。橋頭有清道光十九年碑劇二方。

 

五、登龍橋

在桂洋鄉坑口。未代林國材建,系單孔石拱橋。長十米,寛三.六米。現在是桂洋鄉新岭以內各村通往縣城的公路橋。

 

六、姑嫂橋

在東平鄉冷水村,為橫跨山澗上的三條各一.六米長的石板橋。相傳為水磨村姑嫂二人積紡織之資所造,故名。橋上鐫有“女弟子黃十八娘造此橋”。

 

除上述六橋外,比較有名的還有:

東岳橋:又名龍津橋、東渡橋。在桃城鎮桃東村,一九八七年擴建,改名東門橋。

馬跳橋:又名高騫橋,在蓬壼鄉和錦斗鄉交界處,五十年代改建。

觀瀾橋:又名莘田橋,在達埔鄉建國村。

壼口橋:在蓬壼鄉鵬溪村,一九七六年改建。

下爐橋:在一都鄉黃沙草洋。

登瀛橋:又名登雲橋、仙溪橋,在湖洋鄉溪東村。

桃源橋:在湖洋鄉桃源宮邊。

七星橋:在達埔鄉紅星村,一九八六年重修。

石井楀:在一都鄉任田村。

龍門橋:又名隘橋,在永春、南安交界處的魚目隘。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