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宗教信仰
永春的佛教和道教,經過長期間衍化,不少寺廟宮觀儒、道、釋同壇供奉。道教宮觀如真武殿既有玄天上帝,又有釋迦牟尼的偶像;佛教寺廟雲峰岩既有武功祖師,又有張公聖君。人們佛道兼信。
“文革”期間,一些宮觀佛像,當作“封、資、修”被搗毁,僧尼被迫還俗,正常宗動被禁止。進入七十年代未,宗教界恢復正常活動,先後募資修復惠明寺、真武殿、魁星岩、百丈岩、雲峰岩、關帝廟、烏髻岩等名刹宮觀,重塑了神佛偶像。一九七九年,惠明寺開始培養僧尼,並有四名青年菜姑移住菲律賓崇華寺、蓮花寺。一九八三年,僧尼開始從事農副業生產,以廟養廟,生活自給。蓬壼鄉回西寺住持釋心是制茶師傅。
歷史悠久、景物優雅的宗教建築、壁畫雕塑,為考古科研提供資料。
佛教
隋滅陳,陳後主之子鏡台來永春避難,奉佛祈求平安,佛教開始在永春傳播。唐高祖武德元年(六一八),僧思慧在桃林場(現石鼓鎮桃林村)建靈感寺(已廢),是永春最早的寺廟。
佛教傳入永春後,不但發展迅速,而且影響深遠。駐永春的臨濟正宗西峰派分五葉,所主持岩寺達二十六所,大量吸收佛家弟子。雲門派也廣收弟子,博傳徒眾。惠明寺、魁星岩、普濟寺、華岩室等歷史上僧眾最多時達百餘人。
自隋迄清,永春建有岩寺一百七十座,以建於唐代的居多,其中寺三十六、岩五十、庵二十五、宮二十九。永春岩寺不僅多,且規模大。如肇建於五代的蓬壼普濟寺和建於宋代的達埔延壽寺,寺房均多達一百二十間。各寺廟還廣置田園、山林。建於唐大中年間(八四七~八五九)的惠明寺,有寺田七頃四十餘畝。明代的五座岩寺,就佔有寺田二十五頃四十六畝。
永春岩寺大都營建在風景區,吸引不少騷人墨客,如宋代陳知柔、朱熹,明代頻廷榘、張瑞圖、李九我、葉向高、詹仰庇等,都曾遨遊永春山林佛寺,唱和其間,留下很多墨跡。民國期
間的高僧如性願、弘一等,曾掛鍚蓬壼普濟寺,弘揚佛法。
清道光、鹹豐以後,佛教衰退。民國期間,社會動蕩,寺廟多毀於兵災,僧尼轉赴呂宋、星馬等地。憎眾多達百人的惠明寺,到四九年底只剩下六名菜姑。
道教
元至正(一三四一~一三六八)年間,六、七都(今蓬壼鎮)建有三清觀。另據蓬壼道士李雪山口述:“道教於明永樂(一四三~一四二五)年間由龍岩傳入永春,屬正一道”。道教奉太上老君為教祖,有些道士以符咒為人治病。
道教傳入永春後發展迅速。明代以來,許多鄉村都營建宮廟、道壇,至今尚有遺址可見,僅附城就有城隍廟,東嶽廟、真武殿、北山宮、天妃宮、關帝廟等近二十座。
道士一般師徒相承,用符籙驅鬼除邪。清同治間,知州翁學本多次召集鄉紳、道士做齋醮,使道教盛極一時。民國期間,醫葯衛生落後,疫症流行,部分群眾迷信道士驅鬼除邪,各地道士增多。道士為了爭財,競劃分地盤互傾拆臺,加之“符籙”不靈,災病難除,群眾不願再破財上當。各村落遂出現以“境內佛”來“保境安民”,道教隨之衰落。但習俗難改,民眾要為已故先祖追薦功果,道士仍有一定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