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大事記(隋至清)
隋開皇九年(五八九)
劃南安縣西北二鄉設置桃林場,治所在今桃場村(按:現存永春縣誌均據明朝《一統誌》、《八閩通誌》認為桃林場建於隋,清乾隆間二次修《永春州誌》均稱“隋開皇九年,南安邵廢,改晉安縣南安,以西北二鄉置桃林場”,而《太平寰宇記》和《讀史方輿紀要》均以桃林場置於唐長慶二年(八二二),明萬歷《泉州府誌》和清康熙《南安縣誌》則稱桃林場建於唐寶歷間(八二五~八二七)。三說不同,特並錄於此)。
是年,隋滅陳,陳後主叔寶的兒子鏡台率親族和部屬南奔,在桃林場的肥湖陳岩(今蓬壼仙洞)和慕仁裏溪西(今石鼓鄉)定居。
隋大業十三年(六一七)
憎思慧在魁星山下建靈感寺(已癈)
隋大中十三年(八五九)
盛均(有傳)作《桃林場記》,是現存關於記述永春的最早的文字記載。
唐中和五年、光啟元年(八八五)
河南光刺史王緒率兵南下福建,分兵戍守桃林場。
唐龍紀元年(八八九)
錦鬥、肥湖、格頭等地群眾用手工生產的竹木器具供應市場。
唐代,桃林場土布被列為貢品。
後樑開平四年(九一○)
晚唐詩人韓偓自福州來桃林場,寓居二年多,現尚存有他在桃林場寫的詩二十七首。
後唐長興四年(九三三)
閩王延鈞稱帝,昇桃林場為桃源縣。
後晉天福三年(九三八)
閩王昶改桃源縣為永春縣。
後漢乾佑二年(九四九)
南唐李璟授留從效(留安人,有傳)為清源軍節使。累封鄂國公、晉江王。他提倡對外貿易,陶瓷銅鐵暢銷外國。當時,永春的石鼓市(今屬石鼓鎮)和官田市(今屬五裏街鎮)己成為永春、德化貨物的集散地。
留從效嗣子居道,五代未曾經商至交趾(今越南),為最早到外國的永春商人(據《清源劉氏族譜》引《莆陽雜編》)。
宋開寶元年(九六八)
在永春倚洋置冶鐵場,采礦煉鐵。
宋開寶二年(九六九)
知縣林滂移建縣署於大鵬山南,即今縣府所在地。
宋開寶三年(九七○)
開鑿馬甲、山門、滑石、西涵四個險灘,晉江東溪從泉州至永春石鼓潭可通舟楫。
宋慶歷元年(一○四一)
始建學宮於東渡橋(今東嶽橋)西。
宋政和三年(一一一三)
魁星岩有一石水糟,上刻“政和三年”,為該岩現存最早 遺物。
宋宜和八年(一一二六)
在城隍廟(一九七一年廢)右前側開鑿玉井(在今百貨公司內),為永春縣城第一口水井。
南宋紹興二年(一一三二)
建蓬壺壺口橋(一九七六年改建)和被稱為天險的馬跳高騫橋(一九五六年改建)。
南宋紹興十一年(一一四一)
建岩峰院(在今達埔鄉岩峰村)。
南宋紹興十三年(一一四三)
建雲龍橋(一九七七年年改建為永春大橋)。
南宋紹興十五年(一一四五)
建通仙橋(即今東關橋)。
南宋紹興二十年(一一五○)
永春農民武裝起義,州將陳敏建碧溪寨(現屬一都),陳岩寨(現屬蓬壺)與農民武裝對抗。
南宋紹興二十五年(一一五五)
理學家朱熹到永春岱山岩、大劇鋪等地訪問同年陳光、蘇昇。淳熙年同朱熹再遊永春,與陳知柔(有傳),講學於環翠亭。在陳、朱的影晌下,永春理學人才輩出,著名學者先後有黃維之、黃以翼、莊夏(有傳)、陳易、卓琮等。
南宋開禧元年至三年(一二○五~一二○七)
在蓬壺馬跳建陳岩上陂(又林黃佛圳),為永春最早的水利建設工程。
南宋紹定三年(一二三○)
汀州郡農民武裝晏彪部進兵永春、德化,被招討使陳樺所敗。
南宋淳祐元年(一二四一)
東洋(現屬達埔)、蓬壺群眾開始用鐵沙煉鐵。
南宋寶祐六年(一二五八)
十二月,永春農民武裝打死二都隅總陳士英,第二年,進逼縣城,打死十都隅總卓子信。
南宋景炎二年 元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
元軍進兵福建,蓬壺陳姓、東園蔡姓與族參加抗元,兵敗後,陳姓幾至滅族,蔡改姓為
吳。是時,泉州府錄事參軍留天祿因不肯降元,全家逃回故多留安,改姓為劉。
元至元十七年(一二八○)
十一月,尤永賢(達埔蓬萊人)被授為占城(今越南)、馬八兒國(今印度南部)宣撫使。航行一年多至馬八
兒國,十九年(一二八二)返抵占城,剛好占城發生內亂,尤永賢及副使等三十人皆遇害(據《元史》和《卿田尤氏族譜》)。
元至正二年(一三四二)
農歷九月廿二日,暴風雨,縣南象山崩塌,很多人被壓死(《元史》及《福建通志》記載為至正九年七月庚寅
)。
元至正五年(一三四五)
建天湖岩。
元至正十三年(一三五三)
泉州、南安閙飢荒,餓死的很多,飢民結隊到永春覓食。
元至正二十年(一三六○)
陳占(花石人)與胡知等據占仔(在石齒山)、湖安寨反抗官兵,先後攻打興、泉二郡。東門鄭克智聚眾與敵,
陳占在雲龍橋設伏,殺鄭克智及其族眾三百餘人,後陳占為元陳友定所敗。
明洪武三年(一三七○)
惠安陳同率農民武裝進擊永春、德化、安溪三縣。泉州衛千戶姚得、襲勝率官兵四千人
“圍剿”,被陳同打敗。
明洪武八年(一三七五)
正月,在城關、小姑、蓬壺等地設立社學十四所。
明洪武九年(一三七六)
全縣徵兵二千○三八人,男丁多逃散,田園拋荒八方多亩。
明洪武十二年(一三七九)
在太平寺東廡設僧會司,整飭全縣寺廟僧尼。
明洪武十八年(一三八五)
建醫學、陰陽學於縣南三皇廟內,至明末廢。
明洪武二十年(一三八七)
附城猛虎為災,晝夜四出咬人。
洪武年間,阿拉伯人蒲姓後裔由泉州移居永春官田市和九、十都後溪寨腳,以經營“神香”為業,“蒲慶蘭神香”至今仍暢銷國內外。景山李姓因私自冶鐵,被抄家滅族,僅一人逃脫。
明建文四年(一四○二)
一都龍山群眾開始用土法生產土紙。
明永樂二年(一四○四)
調福州左、右衛和興化衛等三衛士兵二千六百八十八名,在永春設屯田二十四所,共屯垦田地七萬○八百○四亩。
明正統十四年(一四四九)
沙縣義軍鄧茂七部將陳敬德攻打德化、永春。
明成化十八年(一四八二)
農歷七月至八月,連續發生暴風雨,洪水泛濫,民眾溺死甚多。
明成化二十二年(一四四九)
春旱,至五月大早,旱稻失收,秋夏旱。
九月廿四日,地震。
明弘治五年(一四九二)
漳平溫文進率農民武裝攻陷安溪縣城後,分兵進攻永春、德化。
明正德元年(一五○六)
廣東農民武裝九十人,進軍永春、德化,沿途官兵不能抵檔。
明正德五年(一五一○)
廣東農民武裝再次進攻永春。
是年,從江西遷來一戶魚民,在達埔養殖鯉魚苗,為永春人工養魚的開始。
明正德九年(一五一四)
汀、漳農民武裝進兵永春、德化等地。
明嘉靖元年(一五二二)
開始設置學田。
是年秋至三年(一五二四)冬,廣東及汀、漳農民武裝先後五次進兵永春。
明嘉靖五年(一五二六)
知縣柴鑣督毀不在祠典的祠廟(淫祠),收廟產為官田、學田,全縣寺廟僅存十六座。
是年,聘同安林希元編修《永春縣誌》。從該誌引述中得知在此之前曾
編修過一次縣誌,但已散佚。
明嘉靖三十三年(一五五四)
聘莆東荊游續修《永春縣誌》(據明萬歷《永春縣誌》後序,已佚。
明嘉靖三十九年(一五六○)
四月初十日,倭寇五百餘人從仙遊流窜湖洋,十三日劫掠太平,官兵不能抵擋。五月初一
日,復從仙遊流窜縣城,知縣萬以忠弃城逃跑,倭寇入城搶掠後又轉掠上場、達埔、蓬壺。義士呂伯三、呂尚四組織民兵與抗,斬殺倭寇五十餘人,義士尤濂、許時佐追寇至徐山,負傷陣亡,倭寇向南安潰退。
六月十三日,倭寇數千人,從詩山窜入塔口隘。典史侯爵統兵力拒,兵少不支,十五日縣城陷,倭寇據城搶掠三十餘日。
是年,開始築縣城。
明嘉靖四十年(一五六一)
增築縣城,周長五百一十八.二丈,高一.九丈。
是年夏,蓬壺呂尚四率眾起義,聚眾萬餘人,閠五月十六日淩晨攻克永春縣城,活捉知縣林萬春,乘勝攻安溪、南安、仙遊、德化各縣。後被德化知縣張大鋼用計擊潰,呂尚四戰
鬥到力儘被害,但其部屬呂尚二等仍堅持鬥爭,至嘉靖四十六年始告失敗。
明嘉靖四十一年(一五六二)
三月,倭寇勾結晉江謝愛夫等率眾數千人從南安入寇留安、榜頭,并圍攻縣城。訓導呂獄
率兵民堅壁拒守,相持二十餘日,後得太平李子元、湖洋黃光甫率兵民救援,倭寇始遁入南安。
十二月,廣東紹祿率農民武裝三千餘人,由安溪、永春到德化,後被官兵招撫。
明嘉靖四十三年(一五六四)
廣東大埔人藍松山、餘大春率農民武裝進抵永春,與香寮客蘇阿普、范繼祖等會合(香
寮地名,在今漳平),聯兵進攻德化。
明隆慶元年(一五六七)
正月廿九日酉吋,地震,四、五都歧山崩塌,壓死九人。
是年,倭寇自仙遊窜犯湖洋,被黃光甫擊敗,為禍永春達八年之久的倭患至此平息。
明萬歷二年(一五七四)
玉鬥、鳳溪群眾用土法開採鋁鋅礦。
明萬歷四年(一五七六)
知縣許兼善聘晉江朱安期重修《永春縣誌》。
朋萬歷十五年(一五八七)
越天王在小姑南山庵聚眾起義,不久失敗。
明萬歷三十二年(一六○四)
十一月初九日,南日島大地震,波及永春,損失很大。
是年,永春知縣梁道凝、德化知縣俞思沖奉令率兵丁衙役封閉鳳溪、鉛坑等鉛礦。
明萬歷三十五年(一六○七)
建尊經閣。
明萬歷四十七年(一六一九)
林君澤、張心吾、黃明夏等聚眾在丘峰岩起義,被官兵“剿平”。
明崇禎十五年(一六四二)
南安林良順率農民武裝五千餘人進兵永春、德化。是年,仙游林隆率農民武裝攻入永春湖洋。
明祟禎十六年(一六四三)
林涵、林從、王國志等在薑侖聚眾五百餘人起義,被官兵“剿平”。
清順治三年(一六四六)
清將貝勒博洛進兵永春,知縣唐朝卿迎降。貝勒委任顏上觀為典史,代理縣事。
是年,南安杜聲聞率兵攻永春,打死防守官塗隆。
清順治四年(一六四七)
八月,因知縣潘際昌橫征暴斂,永春人民奋起反抗,聯合大田林良部眾圍攻縣城,十二
月初三日城破,殺潘際昌及訓導胡萬鑒。
清順治五年(一六四八)
春,十九都農民陳邦哲率眾起義,攻破湖洋堡與月城堡,沒收豪坤財產散給農民。後邦
哲兵敗被捕,慘遭磔刑。
三月,大田曾省率眾攻永春,殺死千忠鄭允志。八月,再次攻陷永春,至十一月為清將
馬夢隆擊敗。
四月,庠生楊為黻率抗清隊伍攻漳平,殺死防守官張奇、盧泗等。
清順治六年(一六四九)
林忠(縣西雙坑人)、林日勝(蓬壺人)各聚眾數千響應鄭成功抗清。
林忠與介福鄭世雄、鄭世英等聚眾抗清,先後攻克永春、德化、尤溪、大田、永福(今永泰)等縣部分地區,鄭成功封林忠為平定伯。浙閩總督李率泰在其揭帖中稱林忠“盤踞於萬山疊岭之中,路通五府,梗化十年,與海逆相為表裏”。順治十四年八月,林忠兵敗投降。
林日勝與其侄林興珠聚眾抗清,鄭成功封日勝為伯爵,使統轄永春、德化、大田等十八寨
抗清隊伍。順治十三年秋,兵敗投降。後興珠奉康熙帝命率福建藤牌兵在雅克薩反擊沙俄侵略者,事祥《林興珠傳》。
清順治七年(一六五○)
八月,清將馬得功率兵入永春,清鄉燒殺。九月初一日,乘大客圍攻西卿寨,殺死陳氏一家一百餘口。初六日又攻入福鼎寨。
清順治十年門(一六五三)
十月廿八日,鄭成功部將黃恺率兵入永春,攻破伯興寨,屠殺九十多人,并擄人勒贖。黃恺後被鄭成功處斬。
清順治十三年(一六五六)
正月,大雪,低地積雪厚五尺。
清康熙元年(一六六二)
江姓群放在天湖山鉛坑開采石灰礦。
清康熙十三年(一六七四)
正月,鄭經部將薛進思進兵永春,知縣武怡弃城逃跑,鄭經委派鄭時英為知縣。蓬壺呂華據馬跳對抗,相持三個月,後兵敗被殺。
清康熙十五年(一六七六)
四月,全縣洪水為災,被淹死者無數。
清康熙十七年(一六七八)
七月,鄭經部將劉國軒引兵入永春、德化。八月,清兵至始退。
清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
知縣鄭功勛聘漳浦蔡祚周和邑人宋祖墀重修《永春縣誌》。
清康熙五十年(一七一一)
大飢荒,粮商富戶屯粮不出售。永春、德化聯界地方,爆發以陳五顯、張振、王富、蘇標籌為首的農民起義。後在官兵四面合圍下,先後歸撫,被解送京師殺害,詳見《軍事誌》。
清康熙六十年(一七二一)
五月,陳洛、鄭堅聚眾在天湖岩起義,以響應台灣朱一貴起義,陳、鄭失敗後被捕送省城殺害。
清雍正八年(一七三○)
續修《永春縣誌》(已佚)。
清雍正十二年(一七三四)
昇永春縣直隶州,轄德化、大田二縣。
清乾隆七年(一七三四)
大旱,三月至五月不兩,旱稻歉收。
清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二)
在縣城西修築衛城埧(即西埧)。至十六年被洪水沖毀,二十年重修。
清乾隆十七年(一七五二)
建試院。
是年,城郊鄭、陳二姓發生械鬥,知州杜昌丁(有傳)被停職听候參調。
清乾隆二十二年(一七五七)
佑州杜昌丁聘永福人黃任編修《永春州誌》。
清乾隆三十一年(一七六六)
建梅峰書院(今永春第一中學所在地)。
清乾隆四十七年(一七八二)
重建文峰塔(今留安塔,原塔建于明初,萬歷二年被拆除)。
清乾隆四十九年(一七八四)
四月,桃溪洪水覆舟,溺死二十多人。
清乾隆五十二年(一七八七)
知州鄭一崧聘顏璹重修《永春州誌》。
清喜慶七年至十二年(一八○二~一八○七)○
城郊周、鄭、李.邱、蔡、劉等姓宗派械鬥連年不休,受害家屬紛紛上告。剛好舉人劉啟運赴試,清朝廷將其捕殺以平息械鬥。
清道光九年(一八二九)
永春州人口十一萬八千九百八十戶,五十萬六千二百五十八人。其中永春有七萬三千七百六十四戶,二十九萬七千三百四十一人。
清道光二十年(一八四○)
林則徐在北京查禁鴉片,永春民間出現用迷信形式戒除煙毒的活動,稱為“拜仙伯”,用茶葉及中草葯製成葯水,飲用戒煙。
清道光二十一年(一八四一)
七月,城郊邱、鄭等姓發生宗族械鬥,燒毀很多民房。
清道光二十八年(一八四八)
豐山村陳應謀開始從馬六甲為華僑捎帶書信銀錢回國(俗稱“水客”)。
清咸豐三年(一八五三)
三月,州學訓導翁宗琳奉命創辦团練以防“會匪”。
四月,霞陵村武生林俊領導農民起義,先後破七縣(德化、永安、大田、尤溪、沙縣、永
春、仙遊),攻三府(興化、泉州、延平),太平天國曾封林俊為烈王三千歲,事詳《林俊傳》。
六月,練總邱公立誘捕林俊的父親捷雲,知州崔洲素與捷雲有往來,怕被株達,殺捷雲以火口。
八月,林俊攻克永春州城,打死游擊桓動、都司暨青雲。
十一月,林俊大敗清兵於虎豹關,打死游擊王應選、都司蘇起鰲。
十二月,林俊屯兵福鼎帽頂寨,總兵鐘寶三率官兵五千人分三路圍攻,不克。
清咸豐四年(一八五四)
三月,林俊率起義兵由帽頂寨轉移至南安八都爐內鄉。
是年,城郊姚、鄭二姓發生宗族械鬥,雙方各死傷十餘人。
清咸豐五年(一八五五)
六月,林俊在永春、南安交界的雲峰山活動。十二月,清軍前往“圍剿”,血洗雲峰村。
清咸豐十一年(一八六一)
旱、虫災,大飢荒。代理知州陶綬錦下鄉至西向,被村民擊斃,事發後株累甚眾。
是年,城郊各姓又發生宗族械鬥。
清同治元年(一八六二)
建豐岑頭街道。
清同洽三年(一八六四)
劉光居與南安人謝險聚眾據鶴山寨,活動於永春、德化、大田之間。知州周式濂用反間計誘殺劉光居,謝險走脫,至福州被殺。
清同治四年(一八六五)
在城隍廟東設立厘捐總局,徵收“厘金”,激起民變。上場顏必魁帶領民眾進行抗捐鬥爭,縱火燒毀總局。閩浙總督左宗棠派兵備道朱明亮率“湘勇”入水“剿辦”。八月十八日,“湘勇”圍攻上場堡,殺戮數十人,堡被毀,上場、東山、杜山、石鼓等村顏姓房屋被燒毀幾儘。知州周式濂主張安撫,被革職,披枷帶鎖解送省城查辦。
清同治六年(一八六七)
基督教傳入永春,先後在湖洋和街尾新路頭建立教堂。
清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
鉛坑採石灰工人開始用無煙煤燒煅石灰。
清光緒三年(一八七七)
黃日興在廈門開設民信局,是永春人經營的第一家僑滙業。
清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
基督教英長老會在街尾租用民房開辦永春醫館(十九年在真武殿購地建新醫館,二十一年建成遷入)。
清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
知州劉朝縉因德化縣爆發陳拱領導的農民抗盐稅鬥爭被革職,福建陸路提督孙開華調兵“剿辦”,在州城駐兵一營。
清光緒十八年(一八九二)
冬,大雪三日半,低地積雪二尺多。
清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
城郊發現鼠疫。
清光緒二十三年(一八九七)
夏秋之交,洪水成災,僅湖洋濟尾橋一帶被漂流民房三十餘間。
清光緒二十四年(一八九八)
基督教英長老會和永春旅外僑胞捐資創辦育賢小學堂。
清光緒二十六年(一九○○)
大飢荒,陳旺與德化王寮昌准備聚眾起義,事泄被害。
清光緒二十八年(一九○二)
五月十日,基督教美以美會在五裏街開辦華美學堂(民國七年改稱崇實中西學校)。
七月初七日,暴風雨,湖洋、高陽山洪暴發,漂走數十人,沖毀房屋數十間。
是年,在五裏街吳厝宅(俗稱六甲二)開辦郵局。
清光緒三十二年(一九○六)
在梅峰書院設立永春州中學堂。
是年,在舊學署內明倫堂開辦官立小學堂(今桃城小學)。華僑捐資創亦新智(在今儒林村)、文明(在今華岩村)等小學堂。
永春醫館購進十千瓦直流發電機一台,用八馬力柴油機帶動發電,供該館照明及愛克斯
光放射室用電。
清宣統三年(一九一一)
十月,武昌起義,全國響應。十一月,福建省參事兼閩南安撫使宋淵源(有傳)帶保安隊
回永春安撫,宣佈永春光复。
是年,馬來西亞華僑顏穆聞(有傳)投資銀元三萬多元,興辦北硿種植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