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人口源流
永春各姓的祖先大多數來自中國,宋朝始有人口記載。明洪武間(一三六八~一三九八)全縣丁口二萬一千人。至永樂間(一四○三~一四二四)銳滅為六千人。此後一百年間保持在五千至六千左右,明未為七千多人。清乾隆間(一七三六~一七九五)全縣九二萬八千多丁口,道光九年(一八二九)激增至二十九萬七千三百多人。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四)為十八萬人。中間起伏較大的有:明洪武到永樂不過四十年左右,滅少一萬四千三百多人,下降六成八;從萬歷到清乾隆約一百五十年間,增加二萬零七百多人,增長二.八培;從乾隆到道光九年不足一百年,激增近二十七萬人;從清道光九年到民國二十三年共一百零五年,又滅少十一萬多人。總之,從明初至民國期間永春人口數大起大落,是不穩定的,但原因難以查清。
商周時代,就人類在永春生息繁衍,最早的是土著閩越人。南北朝時,開始有中原人陸續遷來永春定居。
一、隋
陳後主叔寶(五八三~五八九)之子鏡台,帶兩弟及宗族引兵南逃至桃林場的肥壼(今蓬壼),後隋文帝令釋兵為民,乃定居於陳岩和溪西。
二、唐至五代
湖洋庄氏:庄文盛從河南光州固始縣隨王潮入閩,
唐光啟年間(八八五~八八八)定居湖洋蓬萊山下。
鵬翔鄭氏:鄭凝遠從河南光州固始縣隨王潮來泉州。唐光啟二年(八八六)遷桃林場,
後居姜蓮龟山坪上。宋鹹平年間(九九八~一○○三)遷縣城東門。
福鼎林氏:後唐清泰二年(九三六)林肇福定居福鼎。
留安留氏:唐朝年間,留鐘自淅江金華遷居福建晉江,留鐘次子留侃,遷居桃林場的留灣村。
留侃八世孙留從効為南唐清源軍節度使,封晉江王,元未改為劉。
錦鬥王氏:王审知後裔,五代時,自溫陵橫墩遷永春,定居溪埧。
岵山陳氏:陳校尉於後周顯德二年(九五六)由河南光州固始縣入閩,
先居泉州,後遷桃源小姑南山。
三、宋
蓬壼尤氏:沈宗自河南光州固始縣王审知入閩,因避审知諱,改姓尤。宋太平興國時
(九七六~九八三),尤柳自威武軍(現泉州)遷永春,定居蓬壼溪園。
蓬壼呂氏:其祖先自河南光州固始縣王审知入閩,家住泉州相公巷,後居南安朴鄉。
宋時遷入永春上場,續遷徐前、西陽、林口、傑山。
蓬壼林氏:其祖先避永嘉之亂南遷晉安(泉州)。宋時由泉州遷入永春,先居蓬壼高麗,
元至六年(一三四六)移居山美,後又一部分遷至城關仰賢。
一都馮氏:宋嘉定十六年(一二二三)馮九郎自仙游龜潄鄉遷至一都龍。
遐陵林氏:唐邵州刺吏林蘊,居莆陽,宋時其後裔從周偕兄從政,隱於永春盖福洋之鳴琴里。
卿園黃氏:宋嘉定間(一二○八~一二二四)黃佛乞由莆田遷入卿園。
東山顏氏:宋顏潾自德化溪邊遷永春東山。
四、元
達埔潘氏:唐光啟(八八五~八八七)間,潘節從河南光州固始縣入閩。
元慶間(一三一二~一三一六)潘銀胡由漳州入永春,先居於溪源,
後遷到卓口,現散居達埔、蓬壼等鄉二十三個村。
蓬壼潘氏:唐光啟(八八五~八八七)間,潘節從河南光州固始縣入閩。
元慶間(一三一二~一三一六)潘銀胡由漳州入永春,先居於溪源,
後遷到卓口,現散居達埔、蓬壼等鄉二十三個村。
蓬萊巷梁氏:漢安帝年間(一○七~一二五)梁遐來閩之三山,
後裔於十一世紀初由惠安入泉州,十四世紀六十年代避亂隱居永春。
上場鄭氏:其祖先自河南光州固始縣隨王潮入閩。元時自莆田遷永春上場。
儒林辜氏:元未由南安白礁入永,居廿二都姑岭頭。
五、明
東平李氏:原居四川成都,明洪武間(一三六八~一三九八)李肇永調任福州左衛總旗,
永樂年間(一四○三)遷永春督屯軍田,定居太平里。
同時來永春屯垦軍田并定居的還有仙鄉郭氏、德風曾氏、小邊張氏、都溪梁氏姓。
一都黃氏:明洪武間(一三六八~一三九八)自安溪堨盤遷入永春古格。
一都蕭氏:明正德七年(一五一二)自安溪達德遷永春古格。
玉鬥康氏:唐時從河南光州固始縣入閩,先居建陽縣,後遷安溪盛化里。
明時遷永春錦鬥蘆坵,再移玉鬥鳳山。
達埔李氏:明洪武初(一三六八)居永春九、十都官林。
湖洋劉氏:其祖先唐時從王潮自光州固始縣入閩,居安溪依仁里。
明宣德己酉(一四二九)遷永春十九都桃源巷頭。
桃溪周氏:明初周遜由莆田北磨來永春城南象山下定居。
儒林邱氏:其祖先唐未避亂由河南光州固始縣入閩居泉州,明初遷永春城西卿美。
化龍王氏:明代由泉州遷入。
化龍林氏:明代由泉州遷入。
化龍薛氏:明代由泉州遷入。
化龍蕭氏:明代由泉州遷入。
高壟王氏:明代由泉州遷入。
此外,還有許多姓氏是到永春為官、經商、做工等而定居下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