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永春 »

永春縣概況

作者: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永春縣概況

永春位於福建省東南部,晉江東溪上游。東鄰仙游,南接南安、安溪,西連漳平,北與德化、大田交界。地處東經一一七點四度至一一八點三一度,北緯二五點一三度至二五點三三度之間。全境狹長如帶,故俗語雲“永春一條篾”。全縣總面積一千四百六十八平方公里,約占全省面積百分之一.二。一九八七年設三個鎮,十八個鄉,二百二十八個村,十個國營農林茶果場,共九萬八千九百多戶,四十六萬四千多人,其中農業人口四十一萬七千多人,少數民族十二個一千多人,其餘均為漢族。

永春古稱桃林場,建場時間,史志所載共有三說:一謂隋開皇九年(五八九年),一謂唐長慶二年(八二二年),一謂唐寶歷年間(八二五至八二七年)。五代後唐長興四年(九三三年)升為桃源縣,後晉天福三年(九三八年)改為永春縣。以“眾水會於桃溪一源”,故名桃源;“四時多燠”,故稱永春。宋元明均隸屬泉州,至清雍正十二年(一七三四年),升為直隸州,轄德化、大田二縣。民國二年(一九一三年)廢州,複改為縣,一直至今。

永春縣衙,原在上場(今桃場村),宋開寶二年(九六九年),遷到大鵬山南麓,就是現在的桃城。桃城地處桃溪北岸,水陸交通便利,故歷來是永春的政治中心。城西的五裏街,自清中葉至民國期間,則是永春的經濟中心。中華人民共和國(以下簡稱新中國)成立以後,金融、商業、供銷等經濟領導機構,先後移建桃城。一九七九年以後,市場擴建至城郊的桃東、桃溪等村。現在的桃城鎮既是永春的政治中心,也是永春的經濟中心。城區設桃城居民委員會,有居民小組七個,居民一萬二千多人。

戴雲山脈自德化南伸本縣,綿延全境。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海拔一百米左右至一千多米,最高處是位於呈祥的雪山,海拔一千三百六十六米。地勢大致可分為東西兩部分,以蓬壺馬跳為界。西部多山,有一千米以上的中山五十八座,山峰聳峙,峻嶺交錯。較大的溪流有二:一是一都溪,一是坑仔口溪。溪流所經,形成幾處較大的溪穀:一都、橫口、下洋、桂洋、坑仔口、玉鬥,其間有不少幽壑高岩,石泉音清,樹色層秀,風光宜人。但在新中國成立以前,道路崎嶇,交通不便,山深林密,野獸為害,外人視為畏途。現在,各鄉可通汽車,即最高的雪山,亦可驅車直上。礦山開發,電站建設,茶果林場相繼建立,村鎮集市日趨繁榮。東部以丘陵和河谷階地為主。發源於雪山的桃溪,經錦鬥至蓬壺漸趨平緩,經達埔而東,河谷階地比較寬曠,田疇相望,村落毗連,石鼓、吾峰、五裏街、桃城、東平、岵山兩鎮四鄉,相連成片。西負夢仙,南倚天柱,樂山五台東聳,天馬山一峰北峙,鵬山為城北屏障,四面群山環抱,中間丘陵起伏,土地適於農耕,城鄉亦較繁榮。此外,北部的蘇坑、呈祥、介福屬中低山地帶。東部的湖洋另成一小盆地,湖洋溪穿流而過。居東的外山,偏南的仙夾,一在五臺山麓,一處天柱山下,亦為永春著名的山鄉。永春的十八鎮四鄉就分佈在這群山起伏、澗溪交錯的青山綠水之間。一千多年來,勤勞的永春人民在這裏生聚發展,繁衍不息。

永春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濕潤多雨。全年平均氣溫20.4℃。因海拔相差懸殊,平原、半山區和山區有明顯差異,年較差平均為 16.4℃。年平均降水量為 一千六百八十毫米,主要集中在三至九月份,尤以五、六月份降水最多,約占全年的百分之三十四;十月至翌年一月最少,約占全年的百分之十一。日照率約百分之四十三。本縣災害性天氣主要是颱風與暴雨,以早稻成熟而接近收穫期的颱風暴雨危害最大。其他如乾旱、霜凍亦有出現。

永春據德化、大田入泉州之要衝,宋元明清均設驛鋪。南宋廣築橋樑,著名的通仙橋(東關橋)即建於紹興十五年(一一四五年),至今仍然完好。境內官道暢通,東通泉州,南經南安、安溪而達同安、廈門,北經德化、大田而通延建兩府,東北出白鴿嶺過莆仙而達福州,陸路交通稱便。水路挑溪,于宋開寶年間(九六八至九七五年)鑿除山門、馬甲、滑石、西涵四險灘,上可通航至石鼓潭。永春泉州之間航運最盛時期,船隻達百餘艘。民國九年一九二○年開始建公路,客運逐漸轉以公路為主,水路則多運輸貨物。民國廿八年,為防日寇入侵,公路全線破壞,貨運僅靠桃溪水運與肩挑。一九五一年開始修復公路,並逐漸增建,至一九八七年,全縣共有各種公路一百○一條,總長九百多公里,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六十一公里,高於全省平均數的一倍。縣內各鄉均可通汽車,縣外可當日直達廈門、漳州、福州和三明等地。惟桃溪航道已淤塞,一九六○年起即不通航。

永春有森林、礦藏、水力等各種豐富的資源。農業耕地二十四.五萬畝,林業用地一百五十五萬畝。金屬礦有鐵、鉛、鋅、鈷、錳、銅、鉍、鉬、鎢、錫和鈾,非金屬礦有無煙煤、高嶺土、石灰石、泥炭土。溪流落差較大,水能理論蘊藏量為十二萬多千瓦,可開發的為六萬千瓦。

永春山水秀麗,文人學者過此留連。晚唐著名詩人韓偓,築室桃林場,客居數年。南宋理學家朱熹,數過永春,與陳知柔講學於環翠亭。明末惠安詩人黃吾野,為顏廷榘摯友,曾泛舟夜遊桃溪。名刹有前溪的惠明寺,蓬壺的普濟寺,桃場的魁星岩,界於蓬壺、達埔、石鼓三鄉之間的百丈岩。惠明寺建于唐大中年間(八四七至八五九),有“小開元”之稱,現已列為宗教開放單位。普濟寺為“桃源甲刹”,現代名僧弘一法師于一九四○年四月至一九四一年十一月,駐錫於此。魁星岩為顏廷榘讀書處,築有鄉賢祠以紀念,岩後有摩崖石刻數處。百丈岩為二戰時期(一九二七至一九三七年)工農紅軍遊擊隊之據點,已列為文物保護單位。長廊屋蓋梁式的東關通仙橋,木石結構,保留宋代橋樑建築特點,為泉州市屬僅有的這種形式的古橋。留安塔位於城郊的雙魚山上,一九八五年重建,為永春人所熟知的風景點。這些是永春主要的旅遊資源。

永春自然資源雖然豐富,但山多田少,有“七山二雜一分田”之說,開發山地,發展種植業,是發展永春經濟的重點。新中國成立以前,山地以種植松杉為主,雖有種植茶果,但數量極少。一九五四年猛虎華僑墾植場和北硿華僑茶果場相繼開始種植柑桔,獲得成功,以後推廣發展,遍及各鄉。一九八二年確定山林權屬,劃定自留山,多數有山地的農戶,普遍種植柑桔。到一九八七年全縣有柑桔園近九百萬畝,總產量四十萬擔,居全省首位,永春成為著名的柑桔之鄉。永春著名水果還有荔枝、龍眼,近幾年來發展也很快。

茶葉也是永春的重要特產,早在宋朝就已種茶,至清而益發展。民國期間,桃城石齒、達埔獅峰、石鼓醒獅、東平虎巷均以產茶而聞名,全縣產量曾一度達到近二千六百擔。太平洋戰爭發生後,外銷斷絕,產量下降。新中國成立以來,舊有茶園恢復,新墾茶園增加。由於改進栽培技術,進行合理採摘,採用機械加工,產量品質不斷提高。一九八二年省人民政府確定本縣為茶葉出口基地縣。到一九八七年,全縣有茶園六萬多畝,總產量三萬五千擔。

永春古來竹木繁茂,山青林密,一九五七年僅西部一都、橫口、曲鬥、坑仔口、玉鬥、桂洋、錦鬥七個鄉,有林地九十一萬畝,森林蓄積量一百七十萬立方米。但由於大煉鋼鐵,伐木燒炭,山林遭受嚴重破壞。十年“文革”,零星竹木果樹,被視為“資本主義尾巴”,不是砍掉,就是歸公。因此,雖然年年造林育林,到一九八○年,全縣森林蓄積量仍低於一九五七年水準。確定山林權屬以後,森林的撫育有了發展,到一九八六年,有森林面積一百一十四萬畝。現有縣辦林場四個,鄉辦林場二十五個,村辦林場(耕山隊)一百四十六個。碧卿林場是泉州市森林蓄積量最多的林場和杉木種子基地,牛牳林經營所是閩南地區闊葉樹林種種源地和科研基地,牛牳林自然保護區是泉州市唯一的自然保護區。

根據永春山地多耕地少的特點,三十多年來在抓緊糧食生產的同時,大力開展多種經營,走出了一條根據自然條件、符合經濟規律發展商品經濟的新路。

新中國成立以前,永春工業以手工業為主,工業基礎極其薄弱。土地改革以後,為適應改進生產工具的需要,一九五六年,創辦永春農具廠,生產深耕犁並為發展小水電製造木質水輪機。隨著小水電事業的發展,永春農具廠已經建設成為現在的水電設備廠,能生產五千瓦至一千六百千瓦四十多個規格品種的水電設備,是國家經委和前第一機械工業部指定的全國生產小型水電設備的重點定點廠之一。而永春的小水電從一九五六年起,經過三十多年的建設,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白手起家,成為“全國小水電的一面紅旗”(周恩來總理語),到一九八五年全縣裝機容量二萬八千三百千瓦,發電量為近一萬度,成為全國第七個實現農村初級電氣化的縣份。

永春西部的天湖山一帶分佈著二迭紀濱海相含煤地層,面積達五十八平方公里,煤的遠景儲量達四億噸,是全國二十一個地方煤炭生產重點縣之一。

一九八五年,永春列入閩南三角開放地區,不斷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充分發揮“三胞”(僑胞、臺灣同胞和港澳同胞)優勢,永春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前途是廣闊的。

新中國成立以來,經過三十多年的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永春工業生產已改變了新中國成立以前的落後面貌。除了因原料、技術、管理等緣故,磷肥廠、鐵廠和糖廠先後關停轉產之外,到一九八七年,全縣有國營和縣辦集體工礦企業三十五家,還有許多鄉鎮和個體聯辦的工業企業,採掘、機械、化工(化肥、塑膠)、水泥、陶瓷、造紙、食品等工業已有一定的基礎。永春老醋被評為輕工業部部優產品,是全國四大名醋之一;閩南水仙和永春佛手兩種茶葉,也獲得部優產品稱號,成為出口創匯產品;永春漆籃,獲全國旅遊工藝品一等獎;PS大浮球屬全國首創,遠銷日本。今後,只要堅持開放,深入改革,創造良好的經濟環境和經濟秩序,永春的工業生產一定能夠得到不斷的發展。

永春歷史上商業頗為發達,出外謀生的不少,他們多數以經商為業。到抗日戰爭前夕,五裏街和城區有商戶八百五十家,泉州、廈門、福州、上海都有永春的批發商行,經營藥材的則遠至川陝採購。一九三五年,福建省銀行在永春設立金庫,抗日戰爭以後,中(央)、中(國)、交(通)、農(業)四家銀行先後在永春設立支行,永春縣銀行和集友銀行也相繼創辦,金融市場活躍。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發動內戰,通貨惡性膨脹,外貨充斥,市場虛假繁榮。新中國一成立,即著手制止通貨膨脹,穩定物價,建立國營貿易公司和集體所有的供銷合作社,領導市場,開展物資交流,促進了城鄉繁榮,樹立商業新風。一九五三年實行糧食統購統銷,一九五六年私營工商業實行公私合營,私營從業人員轉為國營或集體企業職工。人民公社化以後,實行“政企合一”,商品流通管道和行政區劃統一,改變長期以來形成的傳統流通管道,限制農村集市貿易。“文革”期間,視農村集市個體經營為“資本主義尾巴”,取消圩日,禁止行商走販,以致出現一個公社只有一家百貨商店,一個大隊只有一家代銷店的現象。一九七八年,全縣人口四十一萬人,只有供銷商業零售點三百九十二個,平均每一千人才有一個代銷店之類的小店,市場萎縮,商業停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實行改革,開放集市貿易,允許個體戶經商走販,城鄉市場日趨繁榮。到一九八七年,一都、城關、五裏街、錦鬥、坑仔口、東平、湖洋等地都建了新的農貿市場,社會商品零售額比一九七八年增長二倍半。鄉鎮企業蓬勃興起,一九八七年企業數達二千九百個,比一九七八年增長三倍半,總產值九千二百萬元,占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百分之四十六。

永春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歷代以來為反抗殘酷的封建壓迫,抗禦外來的暴敵,不惜流血犧牲,保衛家園。明代嘉靖末年,倭寇五次劫掠永春,士民奮起殲擊,犧牲者數十人。清咸豐年間,林俊起義,震撼八閩。一九二七年四月成立永春農民協會,抗捐抗稅,示威遊行。從此,永春人民的革命鬥爭風起雲湧。一九二八年二月成立中共永春縣委員會,九月成立共產主義青年團永春縣委員會。一九三○年冬,李南金領導建立安南永遊擊根據地,永春成為當時全國一百多個工農武裝起義地區根據地之一。永春人民優秀的兒女李南金、李劍光,李素明在鬥爭中獻出了年青的生命。一九四九年五月成立永春人民遊擊隊,八月建立了人民政權,迎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永春人民富有開拓創業精神,明末即到東南亞一帶謀生。四百多年來子孫繁衍,其在國外的總人數已超過永春本土。他們離鄉背井,謀食異邦,竭盡全力,為當地的經濟發展,社會繁榮,貢獻才智,故南洋有“無永不開市”之譽。鴉片戰爭以後,僑匯每年約十萬銀元,清末至民初增至三、四十萬銀元,到一九三七年約二百萬元。僑匯收入,促進地方經濟的繁榮。永春華僑熱愛故鄉,積極興辦公益事業,對教育尤為重視。自清末以後,華僑即捐資創辦中小學,推進了永春基礎教育的發展,僅一九七八年以來,即有十一所中學、二十多所小學和幼稚園的禮堂或教學樓或科學樓是華僑捐資建築的。還設立獎學金,獎勵成績優秀學生。在文化衛生事業和公共設施如修橋造路等方面,華僑也無不熱心捐資。愛國愛鄉,熱心公益事業,已成為永春華僑的優良傳統。

永春人才輩出,久而彌眾。唐有昭州刺史盛均,其為文造意煉句,極有功夫。五代陳保極兄弟頗富文名,聲騰江左;清源軍節度使留從效,勤儉養民,發展泉州對外貿易。南宋蔡茲、陳知柔、黃維之等,都是理學名家,正道直行之士;留正三朝為相,莊夏為兵部侍郎,卓有政聲。明有善於書畫的李開芳,詩人兼書法家顏廷榘,為官廉正的進士劉應望,會試殿試兩得第一的狀元莊際昌。綜計自唐至清有狀元一人,武探花一人,文進士七十七人,武進士十三人,文舉人一百九十人,武舉人一百五十五人。

鴉片戰爭以後,國家頻受侵淩,永春海內外的志士仁人為挽救祖國而參加革命行列,為建設家鄉而戮力奮鬥,人物風采,逾越前修。著名的有辛亥革命時期的宋淵源、余逢時;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林一心、梁靈光。而旅居海外愛國華僑的代表人物則有顏子俊、黃重吉、尤揚祖、李鐵民、林連玉、李延年;有青年時期即從事教育工作至今仍為永春教育發展而殫精竭慮的書法家梁披雲。他們的事業勞績,為永春史乘增添了光彩。

清末廢科舉,一九○六年創辦永春州中學堂和官立永春州小學堂。民國以後,華僑捐資創辦小學增多,到一九四○年,全縣有私立小學一百三十五所,其中一大部分是僑辦或華僑資助的,公辦小學三十二所。這一年起按鄉保設立中心學校和國民學校,當時全省達到兩保一校的共十二縣,永春是其中之一。到一九四九年,全縣有中學五所、小學一百三十九所,中小學生人數占全縣人口一成一。一九八○年實現基本無文盲縣,又是晉江地區第一個普及初等教育的縣份。到一九八七年,全縣有中學二十六所(其中完全中學十所),學生一萬八千多人,小學二百三十所,學生近五萬七千人,中小學生人數占全縣人口一成六。幼稚園二百○九所,入園幼兒一萬人,教養員四百多人。還有教師進修學校、普通師範學校、衛生進修學校、職工幹部學校各一所、高級職業中學二所。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八七年,中學畢業生近九萬五千人,小學畢業生二十五萬五千人。一九七七年恢復高考以後,至一九八七年,考取大專的二千二百多人,中專的近三千人。一九八五年至一九八七年,出國留學的博士研究生九人,碩士研究生七十八人。永春教育在數量上已有很大發展,但在品質上仍亟待提高。

體育工作方面,在開展學校體育和群眾體育的基礎上,已培養和輸送一批出類拔萃的人才。陳亞瓊是原中國女排主力隊員之一,為中國女排榮獲世界冠軍做出了重大貢獻。鄭達真兩次破亞運會女子跳高紀錄。陳紅勇在國際羽毛球比賽中獲得男子雙打冠軍。他們都是體育隊伍中的佼佼者。

電影電視事業發展迅速,電視覆蓋率,省電視臺第一套節日達七成多,中央電視臺第一套節目達二成多。全縣有彩電和黑白電視機一萬多台。自一九八三年起拍攝了二十多部錄影片,寄往海外,影響很好。

新中國成立以後,推行愛國衛生運動,發展保健事業,撲滅了鼠疫、霍亂、天花等烈性傳染病,瘧疾也已消滅。縣有永春醫院、中醫院、防疫站、婦幼保健站。一般外科手術縣內能夠進行,危重病例搶救成功率達八成五以上。各鄉鎮均設衛生院,村有醫療站的達九成七。但平均二千人才有一個醫生(士),力量還很薄弱,近年來藥價上升,加以邊遠山區醫療條件較差,有的就醫還有困難。

科學技術的研究,已取得一批成果,三輥研磨機、山地柑桔豐產栽培、柑桔防腐保鮮都獲得省級獎勵,碳化煤球在全國推廣,《小水電聯網》論文於聯合國在杭州召開的小水電會議上印發。全縣科技人員一千五百多人,自然科學性質的研究會二十三個,研究所五個,這是發展永春經濟和科教文衛的一支重要力量。現在,勤勞儉樸的永春人民,為建設一個富庶的、文明的社會主義新永春而努力奮鬥。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