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永春 »

永春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習俗)東關卷

作者:文體新局  來源:文體新局  更新時間:2015年12月05日

2015華裔青少年尋根之旅冬令營福建永春營開營

2013-12-10

一、神話

山頭尾道士

相傳古時山頭尾地理位置為旗穴,能出國公,但由於對面山奶奶格建個石坊,擋住來風,山頭尾旗不飄了,結果沒出國公,而出西公(即道士),山頭尾道士,道法高超,但沒有行善積德,最終遭到報應,道法失傳。

講述人:東關鎮東美村四組陳文全

正乙天師之出身

外碧村陳阪宮內供奉一尊“正乙天師”坐像,享受著八方香火。相傳天師乃由瓜中所生,無父無母,由張、趙、胡三家撫養成人。後拜廬山王為師,得道成仙。因協助北宋大將楊文廣平閩,殲滅眾多妖魔鬼怪、為民除害,深受百姓愛戴。方圓數十裏內,僅此一尊。真有點“唯我獨尊”之意味。

講述人:東關鎮外碧村13組李文峰

 

二、傳說

雷擊石筍

在小胡洋東向山頂,有一石,形如竹筍,無筍尖。傳說在很久以前這山頂長出一石筍,長勢迅猛,勢若破天。一日,天將大雨,雷聲隆隆,雷擊石筍,筍尖轟斷,從此停長,就存現在的一尊石竹,故此山得名石竹旗。

講述人:小胡洋藍文淼

通仙橋由來

東關橋原名古通仙橋,建于宋紹興十五年,距今已八九百年歷史,相傳橋建成之日,建橋白髮老工匠于橋上飄飄升天,故名通仙橋,通仙橋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廊橋之一,是我國古代橋樑建築藝術和智慧的結晶,是福建省重點保護文物。

講述人:東關鎮東美村四組陳文全

興建橋尾洋圳

橋尾洋圳在清朝羅啟明做永春縣令時興建。羅啟明精通地理。南安與永春交界處一小山叫隘龜山,形似一隻龜背大米向南走,因此羅啟明在任前,永春糧食要進貢南安。羅啟明與南安縣官打賭,如能把南安水倒引上永春,永春可不向南安進貢糧食,於是羅啟明就隘龜山處開圳道,圳道經龜背斬斷去路,倒引南安水到永春東關橋尾,即橋尾洋圳,從此永春就不再向南安進貢糧食。

講述人:東關鎮東美村四組陳文全

樹樁能生長

古時候,素有“乞丐身,皇帝嘴”的羅隱從外碧村的大石鼻山下經過,看到一群人在種松樹苗,便說:“你們何必那麼辛苦地種樹呢?那些砍過的松樹樁仍會萌芽長大成材的呀!”從那以後,那一帶的松樹砍過之後,樹樁不僅不會腐朽,反而長出新的樹幹來。

講述人:東關鎮外碧村13組劉泗海

柴橋頭之由來

“柴橋頭”是外碧村陳阪自然村靠山澗(坑溝)角落的名稱。此名稱是因坑溝上鋪設的木頭橋而得來的。現為一座石拱橋。此石拱橋的建造與一段神奇的傳說有關。相傳古時候有一財主騎馬到外碧收田租,經過柴橋頭時,平地忽然跳出一匹白馬與財主的坐騎爭鬥,後又消失在離橋頭不遠的地方。財主回家後,對夫人說起此奇事,夫人思考了一會後,要求財主下次帶她同行,並且帶上她穿過的一條裙子,來到柴橋頭,那匹白馬又跳了出來。夫人暗中拋出裙子,罩住白馬。白馬吃了一驚,跑回原地,消失得無影無蹤,僅有夫人的裙子留在地上。夫人要財主借來鋤頭挖下去,竟挖出一大鼎白銀來。財主發現後,出資拆掉搖搖晃晃的木橋,建起一座堅固的石拱橋。但“柴橋頭”的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講述人:東關鎮外碧村1組李明墩

相公山的由來

相傳古時候黃墘屋後有一座大山著火了,村裏沒有人去滅火,卻可以看到許多穿白大褂的人在滅火,最終火終於自己熄了。村裏的人都說是相公爺帶著兵將來滅火,為了紀念相公爺,故把此山稱“相公山”。

講述人:東關鎮美升6組鄭添水

“北硿”地名的由來

據說,1960年大批印尼華僑回國參加家鄉建設,因當時北硿只有極少數人居住,沒有正式地名,因此當時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何香凝同志聽說此事後,親筆題名“北硿”二字作為北硿華僑茶果場的命名。

講述人:東關鎮北硿社區溫德文

“公婆坑”河的傳說

由兩條小河進入河流的交匯處而得名,因兩條小河的源頭相距有1000多米,而入口處彙聚在一起,因而得名。

講述人:東關鎮北硿社區溫德文

 

三、器樂曲

花鼓

歷史沿革:花鼓,作為曲藝的一種形式,是本地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音樂之一,它歷史悠久,是由老藝人口傳身授,代代相傳的。從目前看來,尚未有文字記載。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十年浩劫之中,花鼓同樣被當作“四舊”之一,受到嚴重衝擊。只在改革開放之後,才像枯樹逢春般地煥發新枝。

表演形式及特點:花鼓的表演是由四至五人演奏南音管弦樂器,一人清唱,另由四至五人演奏打擊樂器,且唱且奏樂,各種樂器穿插其中,鑼鼓喧天,熱熱鬧鬧,可以增強節日、喜慶的氣氛。

代表曲目:花鼓所演唱的樂曲,主要以南音曲目為常用,或用一些節奏感較強烈的閩南歌。

樂器、道具及服飾等:

花鼓所用樂器分為文樂,即南音弦管樂器,及武樂,即打擊樂器。

文樂器有嗩呐或曲簫(品簫)(有時兩種樂器都有),加上南琶、三弦、二弦。

武樂器有小鼓、畢鼓、大鈸、中鈸、銅鐘、低音鑼等。

服飾:有條件的團隊,每人一襲長衫,一頂禮帽。否則穿日常衣服亦可。

傳承狀況:由於花鼓隊是由民間自發組織的,一般只在喜慶活動期間偶有演出,平時很少活動。且沒有經費、器材。如同“五音”“八音”一樣處於自生自滅狀態。

相關活動:只有在喜慶、節日、迎來送往(如迎接僑親、送新戰士入伍)、請火等活動中參與。

傳承人:東關鎮外碧村8組李榮模

 

四、編織紮制

竹編燈籠粗制

歷史沿革:編紮燈籠在本地流傳甚久,由老一輩手教身授、代代相傳,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開始,歷時十年,衝擊甚大,改革開放後,業餘愛好者才繼續紮編粗制竹籠,增加收入。

工藝流程:先到山上去砍合適黑竹子,剪斷,刮去竹青,然後用竹刀劈成小細條,捆成一把,竹條越細越好,姑娘可利用業餘時間用巧手編紮成粗制燈籠,串成一串約10個,按長度大小不等的價格出售,增加村民業餘收入。

相關材料、工具:山竹、竹刀、水

產品用途:普寺用

傳承狀況:現我村竹編燈籠,姑娘愛好甚多,大部分都是手教身教傳承。

傳承人:東關鎮外碧村3組李秀援

 

五、工具和機械製作

漁具竹排製作

歷史沿革:由老一輩口傳身授、代代相傳,並無文字記載。

工藝流程:砍取合適大頭麻竹 4支,劈去竹青,然後曬乾適宜,再用火將頭尾部約 1米烘微彎,鑽成小孔,後用鋼條串成竹排,應備用竹竿一支。

相關材料、工具:大頭麻竹、鐵條、刀

產品用途:捕魚

傳承狀況:我村現製作竹排甚少,因捕魚人數較少,少傳承。

傳承人:東關鎮外壁村6組李文坦

 

六、飲食習俗

九層粿

習俗沿革:九層粿,將大米磨成粉,調成稠狀,加入香料,分別加入顏色一層一層地下蒸籠,蒸熟後切成三角塊,色澤碧透晶亮,為印尼地方食譜,隨印尼歸僑歸國傳入我地。

主要內容與形式:每逢節日或休閒時都有此類食點。

講述人:小胡洋沈保進

嘰哩

習俗沿革:嘰哩,個小凹半圓形,是茶點、小吃,由印尼傳入。現在在歸僑集住區逢節假日都有製作,因其製作簡單,原料來源容易,周邊居民也做起這小吃,市場上也有銷售。

主要內容與形式:嘰哩是由粗糙大米、香料、鹽、油、蛋為原料精心製作而成。

講述人:小胡洋黎進全

比打

原料:麵粉、蛋、豬油、鹽(或糖)

製作方法:

(1)麵粉放入配料,加工成面狀。

(2)放入油鍋炸熟。

講述人:東關鎮東華社區李巧玲

風味小吃沙嗲

原料:肉、鹽、甜醬油、香茅草、蔥、蒜、酸果。

製作方法:肉切片,放入配料浸半天。肉串成一串。放在碳上烤熟。

講述人:東關鎮東華社區李巧玲

黃薑飯

配料:米、黃薑、椰粉、香茅草、鹽少許。

講述人:東關鎮東華社區李巧玲

咖喱雞

配料:雞、咖喱粉。

製作方法:雞洗淨,切塊。放入咖喱粉煮熟。

講述人:東關鎮東華社區李巧玲

蝦片

配料:鹽、蝦米泥

製作方法:生木薯弄成泥。加入配料少許。壓平、蒸熟、曬乾。

講述人:東關鎮東華社區李巧玲

糯米卷

配料:糯米、肉、香蕉葉。

製作方法:把肉切細,加入配料,炒熟。糯米包肉餡,包上香蕉葉,蒸熟。

講述人:東關鎮東華社區李巧玲

巴厘菜

原料:辣椒、蔥、蒜、生薑、醬油、糖、南薑。

製作方法:把配料做成泥。豆腐(馬鈴薯、蛋)炸熟,放入巴厘料。

講述人:東關鎮東華社區李巧玲

 

七、居住習俗

房屋結構、樣式

北硿的第一座房屋由溫元六弟所建,樣式奇特,距今已有 100多年歷史,據說是蛇形房子,大門向西北而開,不是常見的在前面搭建,而是從後面而開,面向裏。

講述人:東關鎮北硿社區2組溫德文

 

八、傳統節日風俗

噴灑雄黃酒

在端午節那天,在房子的周圍噴灑雄黃酒,趕去蚊蟲和毒蛇。

講述人:內碧村三組陳瑞蘭

 

九、俗神信仰

水尾宮

習俗沿革:據上輩傳說此處有水尾宮地於壬辰年興建,挖地時確有基地從此蓋為保安宮。

主要內容與形式:農曆七月二十三日,各家各戶備辦敬品,殺雞鴨,做龜菜,到本境宮廟敬神禮佛,請法師做法事,放電影,祈求平安順利,五穀豐登。

講述人:美升村三組陳金滄

蓮內宮

習俗沿革:稽古林內庵有和尚常住,據先人傳說重建於清代乙亥年,迄今九十年歷史,改名宮內供奉諸佛為重修裝飾整理塑像田都元師。

主要內容與形式:農曆正月初九日,各家各戶備辦敬果到本境宮廟敬神禮佛,請法師做法事,演木偶戲,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講述人:東關鎮美升村6組鄭添水

初一十五,初二十六

習俗沿革:從記事起就知道上輩有這信仰活動。

主要內容與形式:

(1)初一、十五:掛天燈,點香香,拜天公,祈求平安。

(2)初二、十六:點香,燒紙,做菜碗叩謝土地爺保佑。

相關民俗活動:

(1)初一、十五:為信佛教士的信仰活動。

(2)初二、十六:為商家生意人所為。

講述人:東關鎮龍坑社區小胡洋廖閣

基督教

習俗沿革:清同治三年,1864年由美國以美會派教士從福州傳入,我國為了自治,自養、自傳,自己建立教堂。我村的基督教由東平的基督教教堂派傳士傳入至今。

主要內容與形式:每星期日,由東平教堂派道士入村到聚會點講道。

相關民俗活動:耶誕節、復活節、安息日

講述人:東關鎮內碧村三組李寶玉

法主公

習俗沿革:抬“神像”巡遊村莊。

主要內容與形式:青壯年抬著“神像”巡遊,當“神像”到門口時,各家各戶都要放鞭炮迎接,全家老少舉香禮膜拜。

相關民俗活動:迎社火、進香

民俗實物、資料:神像、寺廟

從事民間信仰職業者:道士、農民、農民工

講述人:東關鎮金城村藍文國

土地公

習俗沿革:農曆二月初二做“頭牙”,供奉土地公神位。

主要內容與形式:農曆二月初二為土地公過生日,制做“土地公粿”。

準備供筵、焚香祈福。

相關民俗活動:在田岸上壓幾張福金紙,祭田頭土地。

民俗實物、資料:土地公像、土地公圖、福德正神神籠。

俗話說:“吃了土地公粿,褲筒卷起起”。

從事民間信仰職業者:農民、外出經商者

講述人:東關鎮金城村藍文國

祖師公生

本村習俗,每年的農曆十一月初六是“祖師公生”。家家戶戶,把“武功祖師”、“觀音菩薩”請到祖厝,擺上敬桌,敬桌上擺各家準備的雞鴨豬羊、榜舍龜、水果等,熱鬧非凡,鞭炮齊響,到晚上,請專業人員放電影,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請喜劇團出演高甲戲,越熱鬧越好,表示對神明的虔誠,願佛祖保佑,全村農民群眾家人平安祥和,事事順利。

講述人:東關鎮東關村一組王良墘

拜觀音

本村習俗,每年的農曆六月十九日是“觀音生”,各家各戶都會燒香點燭,準備一桌菜來敬奉觀音菩薩,表示虔誠,願菩薩保佑家人平安、幸福。

講述人:東關鎮東關村12組李玉英

土地信仰

主要內容與形式:每年農曆二月初二、二月十六是各個商販及種植戶祈求土地神保平安的一種宗教活動。

相關民俗活動:每年農曆二月初二為土地神的生日,屆時,各商販及種植戶必備各種點心、點燭、焚香,祈求平安。

從事民間信仰職業者:各個小商小販及各個種植業從事者。

講述人:東關鎮北硿社區5組林淑真

陳阪宮

習俗沿革:陳阪宮始建于何朝代不得而知,相傳有幾百年歷史。其間幾經修葺,後在海內外善男信女熱心捐助下,於1984年告竣。因遭白蟻侵蝕,幾乎倒塌。2003年成立陳阪宮理事會,2004年 3月27日破土重建,是年 8月竣工。一座古色古香的殿宇屹立於外碧村境內,保佑全村男女老少四季平安,事事順心。

主要內容與形式:陳阪宮內供奉一尊“正乙天師”坐像,享受著八方香火。相傳天師乃由瓜中所生,無父無母,由張、趙、胡三家撫養成人。後拜廬山王為師,得道成仙。因協助北宋大將楊文廣平閩,殲滅眾多妖魔鬼怪、為民除害,深受百姓愛戴。方圓數十裏內,僅此一尊。真有點“唯我獨尊”之意味。

相關民俗活動:

(1)佛誕之際,全村善男信女舉行慶祝活動,唱大戲,演布袋戲,放電影等。

(2)每年農曆正月初四舉行“請火”活動。

(3)在舊社會缺醫少藥的年代,請天師抉占,求醫問藥,治病救世。

從事民間信仰職業者:陳阪宮佛事理事會人員數名,均為當地農民兼職。道士兩人,亦本地人員兼職。

講述人:永春縣東關鎮外碧村13組李文峰

 

十、物候天象知識

清明古語,寒死虎母

陽春三月,乍暖還寒,春寒料峭,清明、穀雨節令期間,要特別注意倒春寒,農業生產、生活要注意防寒防凍。

講述人:東關鎮東美村一組李秀枝

民間古語

東閃光白閃,西閃曬田園,南閃抱子孫,北閃拿雨鬥。

清明穀雨,寒死虎母。

播田寒扣草抖。

冬至是月頭,烏寒落雨年邊兜,冬至是月中,無雪兼無霜,烏寒落雨正二月。

春寒雨紛紛,冬寒雨四散。

山頭罩霧漸漸開,山下罩霧投蓑衣,

幹冬至,淡過年。

講述人:東關鎮外碧村八組黃梅玉

沒驚蟄先打雷,四十九日黑

驚蟄沒有到而先打雷,會四十九日黑天,證明今後沒有好的天氣。

講述人:東關鎮山城村一組27號蔡克壁

 

十一、診法和療法

淡竹葉

習俗沿革:民間用它來泡茶,作為夏季預防中暑之用及清濕泄熱。

診斷方法:小便淋痛、口舌生瘡。

醫療方法:煎湯服用、泡茶飲服。

藥物配製方法:夏季未抽花穗前採割,曬乾。除去雜質、切斷。

相關器物文獻:《本草綱目》

傳承人:金城村藍文周

製作熟地

習俗沿革:祖輩傳承悠久。

醫療方法:初制熟地性熱,多年熟地降火,治喉炎,菜鴨燉熟地,滋陰降火。煮幹後剩餘汁渣可作大味。

藥物配製方法:生地扒皮,煮紅酒,煮幹、曬乾,連續七次。

傳承人:東關鎮外碧村林筍

夏枯草

習俗沿革:民間用它來泡茶,作清涼去暑劑。

診斷方法:熱病煩渴,小便赤濁,肝火旺盛。

醫療方法:煎湯服用,有清熱散結之功效。

藥物配製方法:夏季果穗呈棕紅色時採收,除去雜質,曬乾。

相關器物文獻:《本經》

傳承人:東關鎮金城村藍文國

幹日見

醫療方法:有一種名叫“幹日見”的草藥,能去除人身上的消化系統疾病。

藥物配製方法:只需將這種“幹日見”的草藥根系加上豬骨頭一起燉煮成湯,即可去除身體的消化系統不良症狀。

傳承人:東關鎮北硿社區2組利類

 

十二、其他

民間古語

寵子不孝,寵狗跳灶。

未三寸水就要拔龍船。

橡花開,寒死老烏龜,橡花生橡仔,寒死老小子。

江湖一步決,妻子不可說。

惡妻逆子無藥可救。

生雞蛋無,放雞屎有。

一滴雨三個泡,吃卡無米無穀來相咬。

講述人:永春縣東關鎮山城村一組27號蔡克壁

狗飲水,會苦旱

就是如果狗喝水,當年就會出現乾旱。

講述人:東關鎮山城村李玉堆

桃源啟永公李氏家族族史

福建李氏獨我始祖啟永公以軍功直接由四川省成都府金堂縣大都鄉(亦稱太平鄉)入閩,利貞裔孫聃,周平王時為太史,後隱居修道教始祖,後世尊為李老君。聃之後,分隴西,赴郡兩支派,隴西居甘肅之南,繼向東南發展,成為顯貴的世族,人才輩出,有才氣成雙稱飛將軍李廣仕漢武帝,唐之李白,五代李谷事周世宗,永樂二年奉旨為總屯官偕福州左右衛和興化衛士兵于永春設屯田二十四所、斌公親率屯十五、十六、十七都先家於店上,繼遷陳阪大瀨頭林口,乃立王基,公壽登杖國期頤,乃號啟永,是吾族開宗始祖。開族碧溪,太平後,子孫俱能克繩祖武,繼往開來,文事有“兩西布政”太僕寺卿李開芳,“四省文宗”太常寺卿李開澡兄弟。

講述人:東關鎮外碧村14組李江中

族譜各姓氏輩分排序

東美村現有七個姓氏,各有其族譜簡況,(包括普名,何時重修普卷數、頁數、編修著、姓名、身份等)。各姓氏自有其輩分排序,輩分排序以楹聯詩句編寫。其中東關陳氏七世頒字,排序 8世起,即秉文以字大用子俞晉公卿貽燕有成德應侯,昭繩其模列遺微,詩書是寶,雲祁重慶,孝友可師。曾氏輩份排序66世起為:奎壁呈雲瑞,人文煥國華,方衡思繼武,鼎甲勵承家。

講述人:東關鎮東美村二組陳子明

吃飯皇帝大

福建在很長時間裏因為語言、地理等原因,造成相對隔絕,相對獨立,各地民俗大多帶有奇異迷幻的色彩。飲食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頭等大事 ,免不了深受影響,可真要追溯起來,就有些不知所蹤。

吃飯皇帝大相當於民以食為天。

講述人:東關鎮金城村藍光昌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