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習俗)湖洋卷下
總兵罷官
清光緒年間,永春湖洋蓬萊村出了個總兵,名叫黃固文。聽老人們說,黃固文不但槍法神化,武勇過人,屢立戰功,而且為人清廉,剛直不阿。
光緒十七年(1891),他跟隨巡撫唐景松帶兵到臺灣,戍守新竹。“中日甲午戰爭”失敗以後,清政府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在日本被迫簽訂了《馬關條約》。《馬關條約》出賣了臺灣的主權,引起了臺灣人民的極大憤慨,紛紛聲討日本帝國主義,斥責清政府的賣國罪行。黃固文加入聲討行列,站在臺灣人民一邊,決心保衛祖國的神聖領土。
1895年
5月,日軍開始在基隆附近登陸。臺灣巡撫唐景松不戰逃回大陸。而黃固文卻率領手下兵將,配合臺灣義軍徐驤、劉永福等部隊奮勇殺敵。他先後參加過基隆、新竹、台中、彰化等保衛戰;在大溪甲南岸伏擊戰中,殺得日軍倉皇北渡。
清政府為了討好日本,下令黃固文回師大陸。黃固文看透朝廷腐敗,出於民族義憤,毅然甩掉紫袍,棄官回鄉,不再替清政府賣命,深受溪山父老歡迎、讚譽。
講述人:湖洋鎮清白村黃生陶
黃河書力辦教育
黃河書,原名起陶,字洛章。曾任錦鏽自治村主席。1925年在省立廈門十三中畢業後,就關心家鄉的教育事業。
民國混亂時代,蓬萊村連一所學堂都沒有,起初的教室設在“橋頭厝”,後又遷到大厝、墓亭等地。均系借用村民住宅。黃河書先生便自資到馬來亞向僑居在那裏的鄉親籌募建校資金。正因他不辭勞苦來往跋涉,1931年蓬萊小學正式奠基落成。鄉親曾將他肖像掛在學校禮堂上。繼而他又積極籌集資金,協助修擴湖城中心小學。抗日戰爭期間,為使家鄉學生不必遠涉到桃城及仙遊就學,他又與湖洋知名人士劉澄清、鄭振經、劉夢龍等人籌建力行中學(現永春第四中學)。他親自擔任第一屆校董會主席。
1981年春,湖洋鄉桃源村雁塔橋落成,黃河書先生欲與劉向仁先生(力行中學第一任校長)返梓觀光,永四中全校師生聞訊欲遠道迎接,豈料臨行時黃河書先生突然因病住院,未能光臨。為此,師生與眾鄉親們望眼欲穿。
四中校董會曾特別表態:黃河書先生對四中的貢獻,功績顯著,若得返梓,將供奉生活補助費,讓其安度晚年。黃河書先生1949年移居臺灣,1982年卒於臺北市,享年83歲。
講述人:湖洋鎮蓬萊村黃生盤
唐順芝烈士
唐順芝是湖洋人民最熟悉最敬仰的革命烈士。
唐順芝是江蘇省如皋縣人,小時候,父母親人均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他16歲參加革命。一九四九年八月隨解放大軍渡江南下,任中國人民解放軍二十九軍政治部、民運部黨小組組長。永春解放後,九月到湖洋任區指導員;一面積極指揮剿匪鬥爭,一面組織籌備糧食,支援解放廈門。
同年十月,劉子寬為首的土匪攻襲湖洋區公所,因反動分子出賣,唐順芝不幸被捉。在匪窩德化霞山,任憑土匪的嚴刑酷打,唐順芝始終堅強不屈,始終沒洩露黨和湖洋革命組織的半點秘密,最後在霞山被土匪殺害,犧牲時才二十二歲。
一九七二年,湖洋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多次組織人到德化霞山,經有關知情者及當地老一輩民眾的反復查找,核實考證,最後才在深山亂木叢中取回唐順芝的遺骨,並於該年七月一日在湖洋蘇莊格永仙公路左畔為他建造陵墓,樹碑永紀。讓唐順芝烈士與湖洋的山水共存,永遠與湖洋人民住在一起。
每年清明節,永四中、清白小學等學校師生都整隊到唐順芝烈士陵墓前,為烈士打掃墓場,獻鮮花,向烈士致敬;表示永遠緬懷先烈為新中國的誕生浴血奮戰的英勇事蹟,繼承先烈的遺志,熱愛祖國,好好學習,將來為民族的崛起,四化的建設和時代的文明作出貢獻。
唐順芝在湖洋的時間雖然非常短暫,但他深入群眾,發動群眾、聯繫群眾,為革命日夜奔走苦幹,連同他一身正氣、大義凜然的革命氣質,給湖洋人民留下了永不泯滅的印象。直到現在,一提起他,人人都親切地稱他為“老唐”。他的光輝形象,永遠活在湖洋人民心中。
講述人:湖洋鎮蓬萊村黃楚輝
劉江博應試奪魁
清白村做面線的老師傅劉江博,在湖洋鎮境內做面線的老一輩中,他的技藝堪稱上乘。
一九五三、五四年間,德化縣潯中糧站為擴大糧食品加工,決定向外地聘請一個做面線的師傅,但要經過兩輪考試。當時永春、南安及德化各地有不少做面線的高手前往應試。第一輪篩選後,有復試資格的只剩下三人,一個是南安詩山人,一個是永春蓬壺人,再一個就是湖洋師傅劉江博。
其時,糧站各稱給三人一百斤麵粉,各分給每人一套同樣的製作工具,叫三人同時動手製作。待第二天做好,糧站負責考核的從三人做的面線中各稱出五斤,同時燒沸三大鼎水,又同時把三人做的面線下鼎煮,再叫糧站三個人同時把滾熟了的面線用竹編的大漏勺全部撈上來,最後叫眾人圍觀公評;當場發現煮過詩山和蓬壺兩師傅做的面線的兩口鼎裏,湯中全是斷碎的面線屑,而劉江師傅的那口鼎裏,連半條斷線都沒。觀評者無不當場喝彩,豎起大拇指稱讚。
因此,潯中糧站就請劉江博師傅在德化,一邊做面線,一邊帶學徙,傳授湖洋面線的製作技藝。從此潯中糧站的面線天天供不應求。
講述人:湖洋鎮桃美村劉士禹
過溝菜
有個皇帝帶個大臣微服出遊。他們來到閩南山村。一時饑餓難忍,便向一農家索食。
這是一戶窮苦人家。老夫婦見來了客人就煮了米飯,炒了一碗地瓜葉做菜。
皇帝吃著白米飯,就著地瓜葉.別有滋味,食欲大增,吃得飽飽的。皇帝問大臣吃的是什麼菜,大臣不知道。
皇帝問農民,農民不敢說是粗俗的地瓜葉,隨口說是“過溝菜”。
皇帝回宮以後,天天山珍海味吃膩了,忽然想起了“過溝菜”。多次叫大臣為他採辦“過溝菜”都沒有辦到,因為沒有人知道什麼是“過溝菜”。
講述人:湖洋鎮湖城村陳穀先
水粉四五盒
從前,有一對年輕夫婦,男耕女織,日子過得甜甜蜜蜜。
有一天,妻子在家中織布,休息的時候照鏡子,覺得自己倒有幾分姿色。心想,要是打扮一下,一定更加動人。
她立即買來四五盒水粉(舊時惟一的化妝品),坐在鏡子前,把水粉一遍又一遍地用心往臉上塗抹。當她看到鏡子裏一張白雪雪的臉,覺得漂亮極了。
太陽下山了,她的丈夫從田裏回來,收拾了農具,系好了牛就進屋去了。
這時候,忽然從大門後跳出一個白麵精,他驚恐萬分,一時受不了這突如其來的驚嚇,立即昏倒身亡。
妻子原來是想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讓丈夫回來給他一個驚喜,沒想到弄巧成拙,害了丈夫的命。
她悲痛欲絕,抱著丈夫的屍體痛哭道:“短命死人你沒福(氣),枉我水粉糊了四五漉。”
注:漉:方言一盒。
講述人:湖洋鎮湖城村陳穀先
日曬石板翹
從前有一個書生姓李,家裏很窮。有一天按例要到祠堂赴宴,因為家裏的土礱(舊時農家碾米的工具)被老鼠啃壞,當他修補好土礱趕去時,已經開宴了。宗族的頭人很生氣,質問他為什麼遲到,他把原因說了。
“哼!”族長說,“土礱是土做的,老鼠怎會去咬?”
“對呀,老鼠怎麼會咬土礱!”眾人附和著指責他。
李生“無吃貼教訓”,氣憤地跑回家去,他摸了摸土礱,對天發誓,一定要爭回這口氣。
他奮發攻書,仕途上進,不幾年,就任知縣。
一年夏天,李知縣回鄉,族裏特地在祠堂為他設宴,派轎到他家裏將他抬來。那天,縣老爺起得很遲。已近中午才動身。
祠堂裏頭面人物很早就來等了,誰都想給縣老爺一個好印象。眼看時候不早,估計轎就要到了,大家都到門口恭候。烈日當空,熱氣騰騰,大家汗流浹背,可誰敢不等呢?
縣爺的轎子終於到了,大家都迎了上去。縣爺下了轎,拿起手帕擦擦額頭,然後扇了扇風,這邊看看那邊瞧瞧,磨蹭了好久才提起手杖邁開步子。大家恭敬地跟在後面。縣爺慢慢踏上石階,好像發現什麼,轉過身來。
“哎呀,今天真夠熱哪,”他用手杖點敲了一下石階說,“連這塊石扳都被太陽曬翹了,你們看看有沒有?”
“咦,有呀!”族長第一上前,指著石板說,“石板真的曬翹了。”
“對,石板都曬翹了。”眾人齊聲說。
李生自覺好笑。以前說士礱被老鼠咬了,雖是事實,可是無人相信;今天故意說石板給太陽曬翹了,雖然無此事,大家都說有。可見世態炎涼哪!
講述人:湖洋鎮湖城村陳穀先
鍋巴和臉皮
從前有一個懶漢,每次煮飯、煮菜以後,從來不曾洗鼎,因此結了一層厚厚的鍋巴。
有一天晚上,一個小偷摸進懶漢的家,就把鐵鼎拿走了。懶漢聽到響聲,他急忙起來,拿起菜刀追上去。
小偷終於被他追上,他舉起菜刀向小偷猛劈過去。小偷用手中的鐵鍋來抵擋,懶漢用力過大,不但把自己的鐵鍋劈成兩半,還劈掉了小偷的半邊臉。
小偷跑了。懶漢惋惜地拿起鐵鍋,原來是一塊鍋巴。再撿起小偷的半邊臉,發現也是厚厚的一層污垢。
兩個懶漢,一個不洗鍋,鐵鍋才沒被偷走;一個不洗臉,才保住了性命。
作品來源:原載於《滄海足跡》
講述人:湖洋鎮湖城村陳穀先
莊際昌與湖洋府
當今,永春湖洋鄉群眾要到縣城都說“去永春”。如從縣城返鄉都說“回府”。言下之意湖洋不是永春縣轄下的,“湖洋府”勝過“永春州”。
若問“湖洋府”的來歷,須從莊際昌三元及第中狀元說起。
莊際昌,字景說,是永春湖洋鄉玉柱村宋少師莊夏的後代。曾祖父莊用賓。莊際昌出生時,曾祖父夢見岳飛登門拜訪,因此給他曾孫取名夢嶽。明嘉靖年間,夢嶽二十歲,改名際昌,上京赴考,中已未科進士。會試、殿試皆名列第一,經皇后簪花,高中三元及第文狀元。他是明萬曆以後閩南唯一的天子門生。
據說,際昌會試時落筆成文,第一個交卷。由於下筆過快,把文章中的“馬”字寫成“馬”。由於主考官受賄,殿試前向皇帝進饞言,使皇上認為:“馬”字寫為“馬”,乃是馬纏足,不許遊街三天。莊際昌未能按慣例遊街,心中很不歡喜。他入相府朝拜恩師後,即告假榮歸湖洋鄉玉柱村謁祖。莊際昌榮歸後重修錦繡山祖墳,起蓋莊氏府第。原來山名“鬼岫”,是宋朝光宗皇帝賜名“錦繡”,並御筆題贈。從此,湖洋鄉群眾把莊際昌祖墳稱為“狀元墓”,湖洋鄉也榮稱為“湖洋府”了。
莊際昌告假期滿入朝,任翰林院修撰。主持修編國史和整理朝臣奏章。一年之後,際昌奉旨出使趙藩王,降詔加封晉爵。藩王大喜,盛宴接待際昌。事畢,莊際昌回朝複旨。
明萬曆乙丑年,莊際昌奉旨主試禮闈,因試卷稍遲發下,主考官則要傳呼外廉官。莊際昌反對說:“考場應內外有別,不許混雜。”當時,正是魏忠賢得勢時期,考場上許多官員營私舞弊,唯獨莊際昌廉潔奉公,剛直不屈。從此,莊際昌成了魏忠賢奸黨的眼中釘、肉中刺。考試完畢,際昌再到翰林院編修國史。魏忠賢即密令陳子壯到翰林院,要際昌編修國史時為魏忠賢歌功頌德,樹碑立傳。際昌當即拒絕,說:“篡改國史,國法難容。”魏忠賢聞知後大為惱火,恨之入骨。後來,魏忠賢利用大權在手,乘朝內調整官職之機,假傳聖旨,把莊際昌革職為民。
莊際昌不媚炎勢,毅然返回湖洋玉柱村祭祖後,到泉州莊府隱居。當時,由於魏忠賢專權,貪官污吏橫行。國不安寧,民不聊生。莊際昌極為憤慨。他深懷著憂國憂民的無限傷感,漫遊八閩山水,名勝古跡。他登武夷山,遨遊九曲溪及諸峰,徙步八桂七星岩、九鯉湖,四處賦詩,以寄託他的無限悲憤。為終年之計,莊際昌在泉州城外青陽山上修築墳墓,親筆題寫《羹元真息》,書一對聯:“百年忙半遊,四大本歸虛”。
莊際昌隱居期間,晉江沿海一帶海寇猖獗,截劫漁船、商船,竄犯村莊城鎮,搶劫人民財產,鬧得雞犬不寧,人民群眾哀聲滿道。際昌憂國憂民,為保護人民的性命財產,抵禦海寇竄犯,組織村民連鄉防衛,成立“民防團”,組織群眾日夜練武,巡查防寇。在海濱、沙灘、鄉村交通要道布崗設哨,聯防自衛,嚴密把守晉江沿海一帶,到處旌旗相望,鼓角相聞,使海寇聞風喪膽,不敢騷擾,晉江一帶獲得安寧,百姓安居樂業。人民群眾齊稱莊際昌:赤膽忠心為萬民,不趨炎附勢樂民業。
明崇禎元年,莊烈帝登基,誅除了魏忠賢,鋤淨了奸黨。莊際昌被啟用,官復原職。後來,際昌又提升為右諭德左庶子兼侍讀。他受皇恩,忠心耿耿教太子背誦經典,習文賦詩作對,經常熬夜至二更才上寢安睡。由於長期勞累積病,莊際昌終於病倒,儘管皇上派御醫精心治療,終因搶救無效,卒于官邸,終年五十歲。
從此以後,莊際昌後裔每逢清明節都到錦繡山祭掃狀元墓。
講述人:湖洋鎮鄭春林
三、歌謠
現代人,真趣味
現代人,真趣味,新款代志到處是;
不管老人共後生,生活過得真甲意。
呢絨化纖無愛池,棉紗布料卡值錢;
西裝西褲講牌子,內衣內褲講健美。
魚肉蛋,無稀奇,苦筍苦菜原汁味;
維生素,吃果子,身價高高番茄。
有錢人無愛城市,最愛清靜那寺院;
別墅站在許山邊,才有風水有空氣。
後生人,講闊氣,騎摩托,打手機;
普通話帶 ABC, 彩電著配 DVD。
現代人,真趣味。女穿短褲男穿花衣。
窮人無錢通讀書, 富人想卜娶小姨。
現代人,真趣味。人愛豐滿,有人蔔減肥。
改頭換面不相識, 老人也會變後生。
作品來源:來自于谷先先生的《滄海足跡》
講述人:湖洋鎮湖城村陳穀先
童謠二則
月光光,照池塘; 雞角公,喔喔啼;
起大風,關門窗; 好緊仔,早早起;
落大雨,不出門; 刷刷手,洗洗面;
常洗身,剪頭毛; 換衣服,刷嘴齒;
早早睏,早起床; 自己吃,免人飼;
少吃甜,不貪鹹; 阿爸笑,阿姆嘻;
準時間,定飯量; 阿公抿,阿媽咧;
體質壯,才健康。 全家人,笑咪咪。
講述人:湖洋鎮桃源村劉友党
四、諺語30則
貓哭老鼠沒眼屎。
死貓吊樹頭,死狗跟水流。
三腳老鼠專咬布袋內。
貓無在,老鼠好翹腳。
做到廿九九,提著破鞋跑。
脫赤腳的打獵,穿皮鞋的吃肉。
一尾壞高呆,弄渾一窟水。
捉蛇倒咬手,死蛇活尾溜。
雷公驚惡人,惡馬惡人騎。
朝內有人好做官。
佛爭一支香,人爭一口氣。
請人哭,無眼屎。
土佛過河,自身難保。
雨打立夏,無水洗耙。
蜻蜓壓頭低蚯蚓露土面,西北雨就頭瀉(砸)。
久長病,無孝子。
壞嘴是人人知,壞心過於厲害。
芒種夏至,面線師父吃自己。
六月天七月火,石頭盤可煎guo(粿)。
颱風不回西,三日就再來。
蜻蜓經布,小岵落雨,大田播芋。
近處燒香遠處香。
明明厝內坐,天窗落下禍。
賣芋種,沒給你顧山豬。
父母疼尾子,公媽疼大孫。
父母專疼不孝子,孝子不得父母疼。
疼落去滑溜溜,疼起來弓龜瘤。
壞鐘連累鼓,壞翁連累某。
惡人不得欺,打狗看主人。
肥水不流落別人岴,反正都是自己人。
講述人:湖洋鎮湖城村陳穀先
五、民間歌曲
十二更鼓
歷史沿革:很早就流傳於本地民間,具體的起始年代已不可考,無具體的文字記載。民間的方言音樂愛好者都會吟唱。
表演形式:一般是獨唱,也有小組唱。
特點:音質優美,哀婉動聽,具有典型閩南方言特色。
代表曲目:《十二更鼓》
一更更鼓月照山,牽君的手摸心肝,咱今相好卜安盞,誰知我君的心肝。
二更更鼓月照埕,牽君的手入繡廳,咱今相好天註定,別人言語不可聽。
三更更鼓月照窗,牽君的手入繡房,咱今相好有所望,望卜夫妻一世人。
四更更鼓月照門,牽君的手入繡床,咱今相好著長久,不可有頭無中央。
五更更鼓天卜光,阮厝爹媽叫吃飯,雙手開門送君返,手摸門閂心頭酸。
六更更鼓日起東,君娘二人出繡房,不知池時才會來,冥日思君無人知。
七更更鼓日照樓,阮到樓上去梳頭,君恁只去無回頭,想著我君目屎流。
八更更鼓日照門,阮身蔔到後花園,君恁只去刈人腸,想著我君心頭酸。
九更更鼓日當豆,愛卜我君現時到,想蔔出門去見君,朋友相探一大群。
十更更鼓日照山,想君神魂去一半,門頭門尾看無君,看無我君解心悶。
十一更更鼓日照東,走入繡房枕又空,倒落床中一時夢,夢見我君入繡房。
十二更更鼓日黃昏,走入繡房無郎君,不知我君池時來,親像雪梅在思君。
樂器:二胡、琴瑟、琵琶等
道具:化妝用品等
服飾:專用的戲服等
傳承狀況:民間有許多人會演唱。也有愛好者小組遍佈各鄉村。
相關活動:節日期間,不時可見到演唱、表演。有時也娛樂閒情。
傳承人:湖洋鎮蓬萊村何玉寶
六、工具和機械製作
木犁的製作技藝
歷史沿革:上世紀80年代以前,農民們犁地都是用木犁。務農人家都離不開木犁,多數木匠都會製作木犁。隨著鐵犁的出現,木犁逐漸被鐵犁所取代。因為木犁又笨又重,至現在木犁在農村已很難見到。
工藝流程:
(1)先做犁腳,稍做大一點。
(2)做犁尾巴和犁千斤,稍做小一點,要光滑。
(3)再次做犁沖和犁劍。
(4)做犁梢,調整耕地的深淺度。
(5)牛軛盤可單獨做。
(6)耕藤以前是用稻稈和老麻人工擰成,後被買來的尼龍繩所代替。
(7)將牛軛盤套在牛頭上,牛聽耕地的人口令拉犁耕地。
相關材料:鑄鐵、木頭、耕藤等
工具:刨、鑿等木匠工具
產品用途:犁田,耕田翻土
行規、習俗:本地一般是男人下地犁田,女人是不碰犁的。
傳承狀況:以前本地的老木匠會做木犁,但現在生產條件改善了,用機器耕地,少用木犁了,年輕木匠也少會做木犁了。
傳承人:湖洋鎮湖城村黃金埔
七、農畜產品加工
“尿肉”的製作
歷史沿革:相傳光洲王入閩時,不知是哪一位無名氏,就把此套製作“秘傳”到湖洋山區。查遍省內外的民間食譜,至今仍是湖洋獨有。時至20世紀20年代初,旅居在世界各地的湖洋僑胞,才把此項製作技術傳往海外。
工藝流程:
選生鐵鍋一口,集取男孩清尿(即童便),放入鍋內(代水煎)。同時,把豬腳肉大塊切好,用醬油、醋和香料拌勻,也可加入黨參、黃芪、三七、牛七、當歸、川芎、淮山、故子、杜仲、郁金、澤蘭、桂枝、毛將軍、雞血藤、益母草、七裏香等中藥,然後裝入陶缽(大小均可,視料多少而定;鐵器鋁器不行)。裝好後,陶缽口要用“火燒紙”或粗布(新毛巾也可)沾濕密封,再把蓋壓緊。最後把陶缽抬放在鐵鍋上,使下半部位浸在童便中。司火的原則是先武后文,也就是開頭用猛火狂燒,待童便翻沸後方始釜底抽薪,慢火保溫。三小時後,陶缽內的豬腳肉就基本脫骨燜透。
原料:豬腳肉、醬油、醋和香料等
工具:生鐵鍋、陶缽、火燒紙或粗布
產品用途:不但能扶陽益陰、理氣和血、通經活絡、啟膈開胸、調胃增食,使人體壯身輕、精神振奮,而且能調治多種疾病,如風濕、類風濕、三焦鬱結、氣虛血滯、胃腸失調、筋疲乏力、房色勞傷、重度缺鈣、骨質疏鬆、腰酸膝軟以及神經衰弱綜合症、疲勞綜合症等。
行規、習俗:只集取男孩清尿,切忌女性尿
傳承人:湖洋鎮桃源村劉友党
湖洋茶餅
歷史沿革:原名為清泉岩茶餅。是湖洋錦繡山清泉岩和尚欄師首創之產品。他在世時,不時加工茶餅,無代價地賑濟萬民,而聞名國內外。特別是南洋群島之華僑最為欣賞,於二十世八十年代,嘛埠的華僑,曾經來信要求湖洋茶餅成批生產。由於沒有廠方名稱,該批產品在廈門被海關卡住,不得不停止供應。
工藝流程:
(1)微火烘乾研碎有黨參、厚朴、白術、柴胡、桔梗、前胡、茶葉、木香、甘草。
(2)生薑絞汁備用
(3)曬乾研粉過篩的藥材有獲苓,澤舍、豆蔻、仙查、麥芽、穀芽、蓮籽、苡米。
(4)曬乾研碎的藥材有青皮、陳皮、防風、荊芥、蘇葉、薄荷、香附、香薷、丁香、白蔻、砂仁、川芎、藿香。
(5)三種藥粉混合拌勻,後合麵粉,薑汁滲水和合揉勻,過壓印成一公分高,二公分寬,三公分長之茶餅。接著,將一塊茶餅,切成四片,用一百度高溫
烘乾,包裝成品。
材料:黨參、厚朴、白術、柴胡、桔梗、前胡、茶葉、木香、甘草等
工具:篩、鍋、壓具等
產品用途:對一般患傷風感冒,中暑發痧而致腸胃積滯,胸悶食欲差有獨特療效。
行規、習俗:忌講不吉利的話。
傳承狀況:原是湖洋清泉岩和尚欄師首創,他在世時,不時加工茶餅。現會製作湖洋茶餅人已經不多了。
傳承人:湖洋鎮桃源村劉友党
湖洋豬腳肉
歷史沿革:湖洋人燉豬腳肉的藥方,是湖洋玉柱村李勞動從其祖傳手抄本藥書中抄來的。現在本地許多人會燉豬腳肉。
工藝流程:當歸尾12克,淮牛七15克,桂枝尖5克,生黃芪10克,小條根12克,威靈仙10克,茜草根10克,潞黨參20克,鴨腳紮10克,香白芷10克,雞香藤10克合豬腳燉煮。
材料:豬腳、小條根、淮牛七、茜草根、歸尾、桂枝、白芷、鴨腳紮、雞屎藤、生黃芪、潞黨參等
工具:鍋、甕等
產品用途:能夠輔助治療手腳骨折,摔傷、扭傷,能祛風除濕,舒筋活絡作用。
行規、習俗:忌講不吉利的話。
傳承狀況:本地醫院門診部、鄉村衛生所、醫藥公司門市部均有配給人們燉豬腳的中藥材。
傳承人:湖洋鎮桃源村劉友党
湖洋尿蛋
歷史沿革: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湖城村汪城內有一戶黃氏人家用尿蛋治病。現在市場上有銷售。
工藝流程:用生蛋和尿液煮了半個小時。撈起來,用清水再煮半個小時,即成品。
材料:生蛋、健康男子尿液
工具:鍋等
產品用途:有清肺利咽、清熱解煩等作用。成人吃,可解鬱悶。小兒吃,可去疳積。使人增加食欲,促進健康。
行規、習俗:只集取男孩清尿,切忌女性尿。
傳承狀況:湖洋很多人會自製尿蛋。
傳承人:湖洋鎮桃源村劉友党
湖洋面線
歷史沿革:湖洋這套面線的製作技藝,世代相傳,已近四百年歷史。
工藝流程:湖洋面線的製作,大可分作“拌、盤、抽、收”四大工序。
伴:看季節氣候寒熱下鹽,拌粉時手攪拳戳,不斷“拆壁”、“種水”,反復“包皮”。
盤:刹塊包口,先粗後細,至少四輪。
抽:纏竹上面,“封匱”墜條後開抽拉線。
收:曬好退涼後,“落面”、包褶等。
材料:麵粉、鹽等
工具:大甕、晾架等
產品用途:面線還另有雅號,叫“千秋”,其寓意是多方面的:婚宴時出面線,取意白髮千秋;壽筵席出面線,取意福壽連綿;開業時出面線,取意長久不衰;喬遷時出面線,取意源遠流長;祭祀時出面線,取意追念纏綿……面線伴生油蔥花,又可發汗驅風,利咽潤肺,化痰止咳,是風寒感冒食療“好藥”。
行規、習俗:忌講不吉利的話。
傳承狀況:湖洋這套面線的製作技藝,世代相傳,已近四百年歷史;因工序的合理,操作經驗的秉承和薪傳;其聲譽的保持,儘管地老天荒,必定經久不衰。
傳承人:湖洋鎮蓬萊村黃文海
木薯粉的製作技藝
歷史沿革:此手藝一直流傳於本地鄉村,具體起始年代已不可考。村民挖來木薯後,馬上濾澱粉,粉曬乾後,就可製作木薯面。村民多數是用來自己燒菜吃,吃起來香噴噴,潤滑可口。
工藝流程:
(
1)制澱粉。把新挖來的木薯洗淨、碾碎,用尼紗巾過濾到大木桶,沉澱後(10個小時內)脫水,曬乾即可成粉。
(
2)制薯果。從澱粉製成粉果,是主要過程。用漏勺把已摻水攪拌均勻的粉漿,倒進蒸籠(鐵或竹制),待熟後冷卻即成。
( 3)炒薯粉。將薯果切成條,拌蝦米等炒便可。
相關材料:鮮木薯、蝦米、鮮油
工具:紗巾、木桶、蒸籠、鍋
產品用途:食用,與葷素菜一起炒,做成家常菜。
行規、習俗:一般祀等活動都要用上它,意喻祖宗、神靈吃長壽麵,保佑下代子孫健康、平安、長壽。
傳承狀況:本地家家戶戶都會做木薯粉。
傳承人:湖洋鎮蓬萊村黃家通
碾米技藝
歷史沿革:本地在上世紀70年代前穀脫殼是用石碾碾米的,碾米的場地,叫碾穀場。人們將牛軛盤套在牛脖子上,一邊趕牛,一邊添谷,把谷碾成米粒。碾米時兩個人更省力、更快些,一個趕牛,一個添穀,還可隨時把碾好的米收起來。一般是誰先到,誰就先碾。
工藝流程:
( 1)上料。將稻穀用畚鬥盛好,成堆倒在碾米盤上面。
(
2)套牛軛盤。碾米一定要用牛來拉,因為重,人很難拉動。將牛軛盤套在牛脖子上,整好位置。
(
3)碾壓。一人趕牛繞著碾子轉圈,另一人跟在後面,用細長木棒一點點將稻穀添入碾米盤中間的小洞,穀粒就從上下兩塊碾米盤之間出來,落到碾米槽裏。
( 4)篩離。用米篩或糠篩把米糠與大米分離。
相關材料:稻穀
工具:碾米盤、畚鬥、水牛等
產品用途:農村中要脫粒或碾粉都用石碾來碾。
行規、習俗:碾米盤是加工食物的地方,絕對禁止小孩攀爬上去玩耍。碾米時,不能講不吉利的話。
傳承狀況:在機械化碾米廠沒有開辦之前,農村中的青壯年都會幹這活。有時,老人、小孩也會幫忙趕牛。
傳承人:湖洋鎮蓬萊村黃生行
麻佬、佬花的製作技藝
歷史沿革:此手藝一直流傳至今,具體起始年代已不可考。本地現在會製作麻佬、佬花的人已不多了,黃文海的技藝是經過學習並有所創新、較有特色。他製作麻佬、佬花深受消費者的喜愛。
工藝流程:
(
1)制佬花坯。將大糯米浸透、碾漿,並與熟芋頭攪爛、攪勻,再蒸熟,作成坯。
( 2)炸坯。將坯放入陰陽油(油溫6、7成熱)中慢慢炸熟。
( 3)煮糖。用溫火將上等蔗糖與麥芽糖一起煮成糖漿,待用。
(
4)成品。將油炸過的坯放入熱糖漿中翻泅,用笊籬撈起放在已準備好的花生粉、芝麻、米花等翻拌。
相關材料:大糯米、芋頭、蔗糖與麥芽糖、鮮油、芝麻、花生粉、米花等
工具:攪拌機、大鍋、笊籬等
產品用途:本地婚喜事必備佬花、麻佬,也有用於點心。
行規、習俗:忌他人說不吉利的話。
傳承狀況:因工藝煩瑣,現會製作麻佬、佬花的人已不多了。
傳承人:湖洋鎮蓬萊村黃文海
八、農業生產習俗
“烤龍王”習俗
習俗沿革:古時農業生產是靠天吃飯。天不下雨,糧食就顆粒無收。大家期待龍王爺能施雨,於是農民們集合去求雨。現在人們崇尚科學,農事安排也合理,不再烤龍王求雨了。
主要內容與形式:中國南方民俗,如久早不雨,村中長老族長們,號召族人向天求雨,通過繁瑣的儀式,逼使龍王施雨。求雨首先要烤龍王。由於人們認為施雨是龍王的事,久旱是龍王之過,因此人們求雨先將廟內龍王塑像抬到烈日之下烤曬,使龍王酷熱難忍,逼使龍王上奏玉帝准以施雨,曬至三至七天,用笅杯(一種占卜用品,用竹根對剖開做成,占卜人擲地上,看其陰陽面判斷徵象)與龍王通話,直等龍王同意上天奏本,才把龍王塑像抬回廟內。
民俗實物、資料:龍王爺塑像、大旗、蠟燭等
相關的技術、技藝及知識:如果求雨成功,要把龍王塑像送回龍王廟,大家敲鑼打鼓,熱熱鬧鬧地回去。只有宗族中德高望重的人才有權決定烤龍王與否。
講述人:湖洋鎮蓬萊村黃生行
“洗腳肚”習俗
習俗沿革:“洗腳肚”是一年一度春天插秧完工後的慶功儀式。農民們希望土地公保佑他們的水稻會有大豐收。從上世紀80年代後,此舉就消失了。
主要內容與形式:“洗腳肚”是春天插秧完工後的慶功儀式,在解放前尤其時興。一般是幾戶人家互相合作,根據各戶水稻秧苗的大小、長短,決定給誰家的田先種,等互助人家全部春插完工的最後一天,舉行“洗腳肚”儀式。先是各自帶上三支香,到自家的田頭,點著後拜三拜,祈道:“土地公啊,弟子***今年水稻已經插完,以後要你多多看管,照顧我家今年水稻大豐收,等收成後,我一定會答謝你的••••••”到最後一天插秧完工的晚上,由大家在最後一戶農家辦“洗腳肚酒”,慶賀大家今年的合作愉快。婦女們高興地到街上買一些上好的酒菜,辦得豐豐盛盛的,慰勞辛勤勞作的男人們。
民俗實物、資料:清香、酒菜等
相關的技術、技藝及知識:種田插秧時,要倒退腳步行走。
講述人:湖洋鎮蓬萊村黃生行
服飾習俗
壽衣
習俗沿革:壽衣是指給年老死去人的最後穿著。本地的習俗,女兒要在父母親在世時先備好他們離世後的穿戴行頭。所以,眼看父母親身體不佳,或久病難痊癒將辭世時,女兒就要請人縫製壽衣了。縫製壽衣的人應當是村中年齡大、福氣好、會裁縫的老婦人。年齡小、沒有子女的人是不能做壽衣的。現在農村中做傳統壽衣的人很少了,有老人家謝世了,一般都是上商店買一套有福祿壽圖案的深色壽衣,但講究細節的人家還是想辦法自己做。
主要內容與形式:壽衣,是指給年老死去的人的最後穿著.做男、女壽衣還是有區別的。男壽衣,頭戴的是方帽,衣料為黑色棉布。上衣是長衫,有藍色、灰黑色兩種,裏外雙層,夾棉絮;還要一件單的,質地是多紋的綢緞;褲子藍色或黑色,無花紋、光滑的棉布料;襪子和鞋都是市場上買來的,沒有花紋,黑色。
女壽衣,戴包頭紗,黑色絨布;上衣為藍色、灰色或黑色有花紋的大襟衣或單諜衣,任選一種,裏外各一套;褲子的顏色是藍色,多紋,衣料為棉布。值得注意的是不管男、女衣裳,它們的紐扣都是用布料和線做成的。
民俗實物:壽衣
相關民俗事象:人死後,由長子或長媳給死者穿上。
講述人:湖洋鎮蓬萊村劉端
十、飲食習俗
坐月子吃“紅酒”
習俗沿革:坐月子吃“紅酒”是本地沿襲很久的民間習俗。據說,婦女生了孩子後身體較虛弱,此時正好便於進補(凡是溫、熱、補的,只要能入口的均宜),才能儘快恢復健康,因為“紅酒”熱補、去濕。產後,“紅酒”是非吃不可的。
主要內容與形式:本地沿襲著坐月子吃“紅酒”的習俗。據說,婦女生了孩子後身體較虛弱,此時正好便於進補——吃雞肉、吃羊肉、吃骨湯、吃“紅酒”等,能儘快恢復健康。“紅酒”是非吃不可的,因為“紅酒”熱補、去濕。“紅酒”一般是自家做的,在孕婦產前一個多月釀制。做“紅酒”先準備好糯米(根據需要自行定量,
5斤米兌
1升粬),放清水中浸泡、浸透,後將浸好的糯米放蒸籠內蒸,約一個鐘頭,等上面的米完全熟透,再與粬攪拌均勻,然後放入陶甕中兌些“酒子”(第三遍釀出的米酒)和涼開水,水酒漫米麵為宜,最後將甕口密封(不能漏氣)。大約20天——30天即可食用。當產婦產後,家人在給予進補時,不管是雞肉、兔肉、羊肉、海鮮等均會下“紅酒”調味。如果產婦許可的情況下,當然也可以飲用。吃了“紅酒”之後,有利於身體恢復健康,也有利於小孩子健康成長。為此,本地的產婦一直有坐月子吃“紅酒”的習俗。“紅酒”也不只是產婦才能吃,本地一些飲酒愛好者也時常喝,“紅酒”愛好者也時常用於調味。
民俗實物:糯米、酒子、陶甕等
相關民俗事象:坐月子吃“紅酒”已是本地的一種民間飲食習俗。
講述人:湖洋鎮蓬萊村劉端
和氣粢
習俗沿革:搗和氣粢是本地沿襲很久的婚嫁習俗,意為吃了和氣粢,結婚後夫妻恩愛家鄰和睦。現在姑娘家要結婚了,娘家人也要搗和氣粢,在迎親隊伍來抬嫁妝時,放在米籮擔裏給男方抬走。
主要內容與形式:“和氣粢”是女方娘家,在女兒結婚那一天陪嫁的必備禮品。意思是,女兒嫁到夫家,與丈夫、公婆、叔伯母(妯娌)、大伯小叔、姑娘(小姑子)都要和和氣氣,同鄰里鄉親也要和和氣氣,敬老愛幼,和睦相處。
做“和氣粢”先準備好八升糯米,放清水中浸泡,天氣暖一日一夜,天氣冷兩日兩夜,總之要使米浸透,用兩手指一搓即碎便好。將漫好的糯米,放蒸籠內蒸,約一個鐘頭,等上面的米完全熟透,再放在搗臼裏,幾個人輪流將糯米飯搗到有韌性、很粘為止,再放到床板上用擂杖壓扁壓薄,做成一個約一尺直徑的圓餅,用八粒紅棗,鑲在上面,冷卻後用“攔腰”(圍腰布)裹好,放進針箜籃(婦女做針線用的簸箕),陪嫁到男方。
過門婚禮後,大家高高興興,忙碌了一整天,一般夜十一點鐘前,吃夜宵時廚師拿出“和氣粢”,切成小塊,燒暖讓大家當夜點心。這麼多人當中,只有新娘一個人不能吃。說是新娘吃了“和氣粢”,以後會經常失手打破碗盞。當然大家都相信,也沒有哪個新娘敢破例。新娘的夜點心,廚房早已準備好“糯米圓”,說是吃了甜圓,全家團圓。
民俗實物:糯米、紅棗、“攔腰”(圍腰布)、針箜籃
相關民俗事象:如果結婚當晚的和氣粢沒吃完,第二天婆家會分給鄰居老少吃,寄意是大家吃了,都和和氣氣。
講述人:湖洋鎮蓬萊村劉端
十一、妊娠和分娩習俗
求子
習俗沿革:此習俗一直流傳於本地民間,具體起始年代已不可考。
主要內容與形式:拜堂(結婚)多年,不會生育的人或多胎生囡的人,都想生個兒子。本地有閒話叫“無啥法,問菩薩”。這戶人家,起碼要一個老人家吃長素,不殺生,還要放生三年。就算吃葷,也要買剛剛死了的魚蝦,酒宴上的豬肉、牛肉都不可吃。這些人逢初一、十五都點香點燭,跪在送子娘娘像前求子。準備兩份供品。水果有蘋果(平安)、梨(大利)、柿(利市)、橘(大吉)、瓜子(加兒子)、花生(加孫子)六盤,再備有嗄飯(小菜),有三葷(注意三葷不能自己殺,要買現成的):雞、肋條肉(帶骨,祈求子孫有骨氣)、魚(兒子);三素:豆腐、香乾、壽麵(粉絲,意長壽),共六盤果、六盤菜(意六六順)。另備一雙大紅燭,一束長香,一壺黃酒。進廟後,擺好供品,先點紅燭再點黃香,三拜後,跪在廟中送子娘娘像前,祝道:“送子娘娘在上,弟子XX妻XX,拜堂多年,內客(老婆)沒有生過,今日夫妻倆虔心虔意求懇老爺娘娘,發發慈悲,送我一子,勿讓我們香火斷絕,得子後,我一定重謝。”當時許下一個願,然後將一對大紅燭拔下,用手甩滅火焰(不能用口吹),包上紅紙帶回家。當日夜,把從廟裏帶轉來的紅燭,點于房中,長夜勿可吹滅。轉年得子後,勿賴賬,一定要到廟裏還當時許下的願,答謝送子娘娘。
民俗實物:蘋果、梨、柿、橘、瓜子、花生六盤,嗄飯(小菜),有三葷(注意三葷不能自己殺,要買現成的):雞、肋條肉(帶骨,祈求子孫有骨氣)、魚;三素:豆腐、香乾、壽麵(粉絲意長壽),共六盤果、六盤菜(意六六順)。另備一雙大紅燭,一束長香,一壺黃酒。
相關民俗事象:不會生育的人或多胎生囡的人,常會去求“菩薩”。
講述人:湖洋鎮蓬萊村張環
孕婦的禁忌與保健
習俗沿革:孕婦的禁忌與保健,世代相傳,這些習俗成為後人的慣例。有人家的媳婦出現厭食、嘔吐等症狀,就表示懷孕了,這時母親、婆婆她們會高興地告訴媳婦傳統的保健知識與禁忌。在本地的農村中,做媳婦的一定要聽從婆婆或母親的吩咐。
主要內容與形式:
有誰家的媳婦出現厭食、嘔吐等症狀,就表示懷孕了,這時母親、婆婆她們會高興,但同時告訴媳婦一些傳統的保健知識與禁忌:
( 1)孕婦不能進建房、打灶頭、木匠、雕刻匠等工地。
(
2)孕婦走路不可跨過牛繩、羊繩,不進陰氣沉沉的祠堂、冷庵、冷廟,不進新娘的洞房,不進老死人家的孝堂,遠避街市村裏人多吵鬧、打罵的人群,以避損胎。克制自己,不過分地喜、怒、哀、樂,七情宜淡。
(
3)飲食方面:多吃蔬菜、水果,不飲酒吸煙,少吃酸辣等刺激性強的食物,勤洗澡,勤更衣,衣著要寬鬆,以免影響胎兒的發育。避高溫、嚴寒,避大風、少落水,保持良好樂觀的心態,不可過度勞累,又要適當活動。總之以平和為安。
家裏有孕婦,就不能修房子,不能修灶台,不能動房屋裏的門窗,甚至屋子裏不能釘一枚釘子,也不能拔掉一枚釘子,不能挖去牆上的一塊水泥石灰粉塊,也不能塗上一塊灰土。總之一切照舊,否則就會造成胎兒生理的缺陷,或多出一個指頭.或在相應的部位長出一個肉球,生成畸形怪胎。相信菩薩的老人家自從知道媳婦懷孕開始,每天在觀音菩薩神像前燒香,直到媳婦生了小孩。媳婦的娘家人應當早早準備小孩的衣物,在女兒將臨盆時連同“過水面”(在女兒將生產時送到婆家分給眾親戚吃的麵食)一道送過去。
民俗實物、資料:過水面、小孩的衣物等
相關民俗事象:相信菩薩的老人家自從知道媳婦懷孕開始,每天在觀音菩薩神像前燒香,直到媳婦生了小孩。
講述人:湖洋鎮蓬萊村張環
十二、誕生與命名習俗
小兒的命名習俗
習俗沿革:小兒的命名,歷史悠久,多以父母對小兒長大所寄託的希望、志向、抱負等來命名,也有按陰陽五行來命名的。民間對小孩的命名很有講究。
主要內容與形式:小兒出生後,長輩對他抱有無限的期望,試問誰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因此有些名字寄託了父母對兒女的期望,如起名為建國、國棟、棟樑、志成、成功、國財、偉民、振興、賢慧,金枝、玉葉、珍珠、美麗、碧玉、嬌豔等等,都想兒女長大後成為國家的棟樑,當大官,做誥命夫人。也有按五行學說來起名字的:東方、寅卯、甲乙屬木;南方、巳午、丙丁屬火;西方、申酉、庚辛屬金;北方、亥子、壬癸屬水;中宮、辰、戌、醜、未、戊己屬土。如果你的兒女四柱八字缺木,你就會起“成林、志森、棟材、文彬”等帶木字旁的名字。同樣缺水的小兒會起“長江、明溪、清潔、國海”之類,缺金、缺火、缺土的小兒,同樣把名字起帶金、火、土字的名字。也有按宗室輩份來起名字的。如黃姓的“起”字輩的“起考、起鉤、起刷”之類,“詩”字輩的“詩明、詩錦、詩傑、詩陽”等。
民俗實物、資料:有專門的小兒命名書籍。
相關民俗事象:晚輩起名一般不與長輩同音、同字,取名也盡可能好聽易寫。
講述人:湖洋鎮蓬萊村黃生行
十三、婚禮、離婚習俗
拜堂
習俗沿革:拜堂就是結婚典禮,歷史有數千年之久,據說早在周代就有完整的禮儀。沿傳至今,大同小異,略有革新,亦有地區差別。“拜堂”的名稱是有來由的。“拜堂”就是拜中堂。“中堂”是什麼,中堂是民居房屋的中心.堂後供奉“中堂觀世音菩薩”,在“觀音棚”左“居土地”,右邊是上代祖先牌位。拜堂的意思是,男女結婚是人生中大事,夫妻結合首先求菩薩的保佑,拜神祗祖先的庇蔭,拜父母的生育之恩。
現時結婚典禮,比過去熱鬧得多,有主婚人講話、介紹人講話、夫妻雙方講“找對象”的經過、吃交杯酒、男女儐相“擊鼓傳花”對歌,每個節目後,吹唱班唱一個唱段,一般整個儀式要兩個多鐘頭,一大串的活動,場面非常熱鬧。
主要內容與形式:拜堂的最早形式非常簡單,在中堂供桌兩旁,端坐著生身父母,兩側是男女儐相、親朋好友。一個執事人呼:“結婚儀式開始”,男女儐相引新郎新娘人席。伴郎與伴姑帶新婚夫妻人堂。“一拜天地”,夫妻跪拜天地神明。“二拜高堂”,夫妻轉身向內跪拜堂上觀音菩薩、上代祖先、生身父母。“夫妻對拜”,夫妻鞠躬對拜。執事人再喊:“牽人洞房”,新郎將紅線一端送給新娘,牽新娘人洞房。
入洞房後,由伴姑點起大紅花燭,新娘坐于床沿中間,兩伴娘站兩旁侍候。這時新郎到父母房內,聆聽父訓、家教。主要意思是:XX與你現在是夫妻,應當百年和睦相處,互敬互愛,敬老憐幼,還當勤勞節儉,克己復禮,兢兢業業建一個美好家庭,接代香火,培育教養好子女,光宗耀祖。至於新娘的父訓,在前一天傍晚,父母同樣教導女兒:敬公婆、叔伯長輩.妯娌鄰舍和睦,勤儉持家。在家從父,出嫁從夫,都是些三從四德的教育。
接下來就是請賓客鬧洞房了。
民俗實物、資料:堂前中間擺一張八仙桌,兩旁擺上靠背椅,桌上有水果、糕點等
相關民俗事象:忌說不吉利的話。
講述人:湖洋鎮蓬萊村張環
送洞房、鬧洞房
習俗沿革:送洞房是婚禮中的一個程式,本地鄉風在宋代就有詳細記載,還叫“弟兄會”,因為是由弟兄會的青年送新郎入洞房的。弟兄們送洞房時,要鬧洞房,形式豐富多彩。到現在,年輕人更加會搞笑了。
主要內容與形式:婚禮後還有“送洞房”的禮俗。由“弟兄會”的青年送新郎入洞房,具體內容多樣。有出題目叫新郎解答的。如果答對,讓新郎進三步,答錯原地不動。有出謎語叫新郎猜的,猜對了,新郎可過一個門檻,猜錯了罰酒、罰香煙、罰喜糖,每對一題由弟兄頭獎新郎一樣果品,如獎花生一顆,弟兄頭道:“花生花生,節節從根生,早生貴子大學高材生。”具體內容由弟兄們定,總是弄弄開心,鬧熱鬧熱。
如此拉拉扯扯,好不容易把新郎送進洞房,這幫小夥子還是不肯善罷甘休,想方設法擺佈新娘新郎,弄得他們哭笑不得,到夫妻倆苦苦求饒時,還要敲新郎一竹杠,罰香煙幾條、喜糖幾斤、紅蛋幾隻,弟兄們吃了點心才退出洞房.讓新婚夫妻同房。這個場面叫“鬧洞房”。鬧洞房後,結婚儀式基本結束,親友們各自回家休息。但弟兄們,有的還有節目——摜衣裳套。
民俗實物、資料:各類有象徵吉祥的水果、糖果糕點、老酒等。
相關民俗事象:場面特別熱鬧。總是想方設法擺佈新娘新郎,弄得他們哭笑不得,到夫妻倆苦苦求饒。
講述人:湖洋鎮蓬萊村黃生行
十四、葬禮習俗
開山習俗
習俗沿革:此習俗一直流傳於本地民間,具體起始年代已不可考。當地凡有老者去世的人家,都遵循此禮俗。
主要內容與形式:開山是墓葬工程開始的意思。具體做法:開喪前一日,家屬帶三炷香,點好後,跪在墓地前拜三拜,話道:“本山山王土地,我父(母)XX日歸西,天亮(明天)我啦子孫為大人造新屋,請山王土地講一聲,墓地有生靈,走走開點,免得無意傷害,還要請神明照顧,讓我們子孫財丁兩旺。”
動土這一日,大家起早,天濛濛亮就上山,帶三葷三素一飯共七盤供品擺在墓地前,點好香,開山的人話道:“山王土地:今日是××菩薩揀的吉日,我爸(母)砌屋開工了,請你講一聲,墓地上有生靈走走開點,我要開山了。”下酒三巡以表敬意,動土前先燒《土地經》,等半堂香落下才可動土,一人用鋤頭斬草三下,開山完畢。
民俗實物、資料:清香、飯菜(三葷三素)、《土地經》等
相關民俗事象:不得戲鬧,開玩笑。
講述人:湖洋鎮蓬萊村黃生行
送終
習俗沿革:此習俗一直流傳於本地民間,具體起始年代已不可考。當地凡有老人去世的人家,都行此習俗。
主要內容與形式:送終是父母臨死時,子女們必行的孝道。父母祖輩,為兒孫們們辛勞一世,當病危將逝,得知消息的子孫,不管在哪兒,都要歸家見上親人最後一面。臨終人的長子率領家屬,日夜守護在親人身邊服侍。由媳婦們用柚葉、淨水等燒好香湯,並準備新面布、面桶。給病人全身沐浴時,由兒子媳婦們來做。依次由長房、二房、三房等用面布給公(婆)洗面、洗下身。洗後腳湯不可亂倒,要倒進廁所裏。洗好公(婆),由長子給父母穿上內衣(新的)、外衣(衣裳要著五件),鞋襪也要新的。病人被席要換清潔的(如是男的,剃頭人給病人剃頭,用香湯洗頭),著好新衣裳後,長子點好一束香,分給送終的子孫,每人一柱,然後兒孫們跪在親人床前,每個人哭喊著親人的稱呼,沉痛地看著親人死去。
民俗實物、資料:香湯、新面布、面桶、新鞋、清香等
相關民俗事象:氣氛哀傷、沉重,催人淚下。
講述人:湖洋鎮蓬萊村黃生行
十五、節氣與習俗
清明節祭祖習俗
習俗沿革:清明節,又叫“寒食節”,意思是清明這一天,大家都不可以燒火做飯。現在成為祭祀祖先的日子了。本地定每年清明節的前七天與後八天為“祭祖節日”。那幾天都可以上山祭祀祖先。
主要內容與形式:每家在祭祀之日前搗好青麻糍,備上福禮(每穴祖墳一個祭禮),即肉(肋條)、魚、蝦三葷,豆腐、香芋、筍三素,加五塊青麻糍,一雙紅燭,三炷香。全家大小到祖墳前,先清理墳壇,除柴草。如有塌方,及時修好。加土,修高修圓墳頭,再插上長幡,於墓前擺好祭禮,點上香燭。親人們齊跪墳前,對亡靈祝告:“XX太公(或父母),今天是西元XX年三月X日,清明大節,子孫XXX率媳婦、兒子、兒媳等齊到墓前,拜祭太公(或XX親),吊幡加土,備上葷素酒菜、經懺百佛,以表兒孫的一片孝心。兒孫們期望地靈人傑,保佑下代,人丁興旺,吉祥如意,光宗耀祖。”說的都是一番心願祝福。待酒過三巡,香落半堂後,大眾齊跪墓前,再禮拜,並再告:“XX親人,第X代子孫XXX,今天下午做清明,請XX親人同亡親共來我家受用,兒孫準備葷素菜食,敬請列位祖宗。”用同樣的禮節,祭祀遍各個山頭的祖先,掃墓才算完畢。
傍晚,家裏備好五葷五素(現在有十二或八碗的),大致上是豬肉、魚、豆腐、青菜、豆芽,其餘由各自組合配足碗頭,燒成兩桌。一桌供在中堂,為本門祖先祭禮用;一桌供道地,為親戚朋友及非親亡靈結緣用。區別的是中堂這桌,兒孫跪於堂前朝內拜;外堂這桌,大家跪於供桌後朝外拜。桌的拼板要直縫。擺好祭禮,點好香燭,兒孫跪下,由家長祝告祖先,祭文同掃墓差不多。酒過三巡,大半堂香盡,才能撤去福禮。收碗前,每碗供品都要取一點,連同一碗供飯,撒到大門外邊。鄉民叫這種儀式為“摘拋煞”,意思是讓亡親受齋後,再帶些回去受用。
民俗實物、資料:水果、葷素菜肴、黃酒、香燭等
相關民俗事象:各家祭祀祖先後,宗族裏還要進行一次祭祀。
講述人:湖洋鎮蓬萊村黃生行
十六、俗神信仰
觀音菩薩聖誕
習俗沿革:農曆二月十九日是本地民俗的“觀音菩薩聖誕日”(俗稱“觀音生”),本地的善男信女都會給“觀音”做誕。現在以老年人居多,盛況每年不減。
主要內容與形式:農曆二月十九日那天早上,本地的善男信女們會在有奉侍觀音菩薩的寺廟、佛殿、岩府、庵堂或自家裏為觀音菩薩做聖誕。做誕物品有“三茶五酒六菜”(“三茶”指用三個專用酒杯盛茶葉,“五酒”指用五個專用酒杯盛純米酒,“六菜”指如豆腐、豆幹、香菇、金針、木耳、紫菜等六樣),有水果(如蘋果、橘、梨、香蕉、葡萄等不拘一格),有面線、麵條、米粉、香芋、壽龜、全鴨(或豬腳)、海鮮品等,有紅燭、紅香、“金”、“燈料”(一個)、笅具一副等。當一切準備妥當後,善男信女們就開始點燭,插香,行禮,祈禱(如“觀音菩薩今日是你的生日,弟子***請你來享用,你得保佑我全家人走南跑北平安順利、賺大錢,小孩子會讀書,出人頭地——”),焚“金紙”,蔔笅(如是一陰一陽為上上簽,意為觀音菩薩准許了。假如一時不是此卦象,就得再禱告,直到觀音菩薩恩許),禮辭(如觀音菩薩你得保佑我家平安,——你享用了,請你退位;假如一時不是蔔上上卦,就得再禱告,直到觀音菩薩恩許),放鞭炮。這樣聖誕就算結束了。
相關民俗活動:到寺廟、佛殿、岩府、庵堂或自家裏為觀音菩薩做聖誕。
民俗實物、資料:水果、菜類、紅燭、紅香、“金”、“燈料”、笅具等
從事民間信仰職業者:從事此項活動的多為佛教信徒,大多是老年男女,也有中年男女。
講述人:湖洋鎮蓬萊村黃生行
十七、廟會
“蓬湖殿”廟會
習俗沿革:湖洋鎮蓬萊境內的“蓬湖殿”始建於明正統年間,殿中供奉“蘇王公”、“夫人媽”等菩薩。數百年來香火興隆,年年廟會,至今更加興旺,遠近的香客絡繹不絕。
主要內容與形式:錦繡山下蓬萊境內,有一個神廟叫“蓬湖殿”,廟裏供奉著“蘇王公”、“夫人媽”等。當地的人們都相信殿裏的神靈特別靈異。平常每日都有香客來此點蠟燭、點香、拜菩薩。來的人不是求醫討靈丹,就是求財、求婚姻、求功名,世間碰到了事,信奉者就會到此求“菩薩”解決。每年菩薩誕日,拜老爺的人帶來的供品大殿中都擺不下;蠟燭燈全點滿;香爐裏紅香都插不了,只好燒;管緣簿的只管坐著收錢,大家都願意掏腰包。晚上,廟裏要施放焰火,附近的人都來熱鬧。菩薩誕日,“蓬湖殿”前的空地上要演戲,富裕人家請戲班子做戲給菩薩看。台前、廟前都是拜菩薩的看戲人。
相關民俗活動:廟會有請神、放焰火、慶壽道場、供天發文、慶壽廟戲等活動。
民俗實物、資料:壽桃(帶枝帶葉)、壽麵、糖果等,謝菩薩有全豬、全羊、全雞、全鴨、上等水產海鮮、南北幹鮮水果等。
從事民間信仰職業者:在當地選出首事人、執事人,負責整個廟會的各項事務。
講述人:湖洋鎮蓬萊村黃生行
十八、民間遊戲
“轟厝”遊戲
習俗沿革:“轟厝”遊戲是本地70、80年代流行的兒童遊戲活動之一。那時候,小孩子的遊戲方式較簡單。現在小孩的遊戲方式豐富了,一般都不會採取這種遊戲方式了。
內容與形式:兒童“轟厝”遊戲是那時小孩喜歡的遊戲之一。參加活動的人數一般不限,只須成對即可。遊戲流程:
(
1)分國分人。將參加者相對均等地分為兩撥人(可用選取或用博選),即甲、乙兩國。
(
2)選地選“厝”。所謂的“厝”是大門口兩邊或兩根大柱等。兩方派代表博定各自的“厝”。
(
3)抓人救人。雙方各自歸“厝”後,同時發“開始!”指令。遊戲開始了。任何一方都可先行向對方發起挑戰,如若甲國先派一人或多人引誘、騷擾乙國,乙國就派人出“厝”來抓甲方的“探子”;接著甲國趁機出動人馬來抓被誘出的乙國人。當然,乙也可出動人馬來抓甲國人或救回被抓的人員。被對方抓到的人,就得站在原地,待己國的人來救回。
(
4)轟“厝”。當有一國僅剩少人或無人時,另一國會趁此良機去轟他國的“厝”。如若觸到對方的“厝”,那就算贏了。遊戲也就此告結。如是小孩子興趣濃想再玩,還需從頭開始玩起。
規則:後出“厝”的人,可抓先出“厝”的他國人。被救的人回國後,就可“再生”。“厝”被轟就認輸。
講述人:湖洋鎮蓬萊村黃文鋒
“老鷹抓小雞”遊戲
習俗沿革:“老鷹抓小雞”遊戲是本地流行的兒童遊戲活動之一。至今乃不時可見到小孩子玩這項遊戲。
內容與形式:兒童“老鷹抓小雞”遊戲是一種較為簡單的民間兒童遊戲。參加活動的人數一般可七八個,人越多越熱鬧。遊戲流程:
(
1)選定角色(即“老鷹”、“母雞”和“小雞”)。小孩們可先推出或博出一人當“老鷹”,再確定一人當“母雞”(一般來說,個子要大些),其他人為“小雞”。
(
2)遊戲法則。“老鷹”面對著“母雞”,“母雞”舒展雙臂擋護著背後一長串的“小雞”,“小雞”只能一個接一個地雙手拉住前面一人的衣裳。當“老鷹”和“母雞”同時喊“開始!”,這樣遊戲就算起頭了。“老鷹”會時左時右想方設法支開“母雞”,去抓最後面的“小雞”;“母雞”一直注視著“老鷹”,並抵擋它、保護著身後的“小雞”。“小雞”不能離開“母雞”的保護,一旦被“老鷹”抓到,就得離場在旁觀看。從最後面的“小雞”抓起,接著倒數第二,直到“小雞”抓完,最後是“母雞”了。如遊戲結束了,可從頭反復玩起。
規則:“小雞”不能離開“母雞”的保護,一旦被“老鷹”抓到,就得離場在旁觀看。“老鷹”每次只能抓一個。
講述人:湖洋鎮蓬萊村黃文鋒
十九、方劑
解酒醉秘方
習俗沿革:此方乃祖傳秘方。為大蘿蔔或青蘿蔔和一味藥組成(這味藥傳承人拒絕回答)。只要是酒醉的,喝了此方藥湯後,便會大吐不止,直到吐淨後也就清醒並逐漸恢復正常,便達到治癒的目的。凡是喝醉者喝了此方劑,吐了就爽就醒。
診斷方法:
1、望:患者面色絳紅,顯出一副酒醉的樣子。
2、聞:有濃烈的酒味。
3、問:患者胡言亂語,說諸如“我無醉!”、“再喝一杯!”等。
4、切:心跳極快,脈象紊亂。
醫療方法:切碎半隻或一隻蘿蔔,與一味藥熬兩大碗蘿蔔湯,待湯涼至不燙嘴時,就灌入患者口中,待其吐淨了,便能頭腦清醒並逐漸恢復正常。
藥物配製方法:切碎半隻或一隻蘿蔔,與那味中藥熬成兩大碗蘿蔔湯。那味中藥恕不提供名稱。
相關器物文獻:鐵鍋、大碗
傳承人:湖洋鎮蓬萊村黃東春
二十、其他
相面
習俗沿革:本地人家碰到娶親或家庭遭遇不測或諸事不順等情況,往往會去算命或看相測字,以測將臨的凶吉。然後由算命先生提出解晦的辦法,花點小錢消除災難。現在人們崇尚科學了,相信的人較少了。
主要內容與形式:一個人的性情,能從面貌上尋到答案,同樣窮與富貴,壽命長短,無不反映在每一個人的面貌中。相面人用其相術給人們看相:
三停:上停發際至眉,中停眉至鼻,下停鼻至下頦。上停主少年,中停主中年,下停主老年。
五星:嘴為水星,鼻為土星,額為火星,右耳為木星,左耳為金星。
五嶽:額為衡山(南嶽)、頦為恒山(北嶽)、鼻為嵩山(中嶽)、左顴為泰山(東嶽)、右顴為華山(西嶽)。
五官:耳為禾聽官,眉為保壽官,眼為監察官,鼻為審辯官,口為出納官。
十二宮:
1)命宮,山根上兩眉間,山根平滿主福壽。
2)財帛宮,鼻乃財星,豐滿明潤,財帛有餘。
3)兄弟宮,兩眉主兄弟,長秀主兄弟多而和睦。
4)田宅宮,兩眼屬田宅,眼如點漆終身昌榮。
5)男女宮,位居眼下泣堂,三陽平滿兒孫昌榮,隱隱臥兒孫清貴。
6)奴僕宮,位居地閣,頦圓豐滿侍立成群。
7)妻妾宮,位居魚尾,光澤無紋,妻全四德。
8)疾厄宮.位居山根,隆起豐滿光彩.五福俱全。
9)遷移言,位居盾角.隆滿豐盈,華彩無憂。
10)官祿宮,位居中正,光明瑩淨,顯達超群.
11)福德宮,位居天倉,牽連地閣,五星拱朝,平生福祿滔滔。
12)相貌宮,先觀五嶽盈滿,寶貴榮華,額主初年,鼻中年,地閣頦保老年,吉凶定主一生三期(少中老)。
相面人看一個人的性情,定善惡,辨忠奸,只看雙眼,眉平眼光平和,此人必忠厚仁良,獐眉鼠目,眼光飄浮,此非善良之輩。
一個不善的人,有兇惡的面相,但有一個偶然的機緣,得善知識的開導,頓徹頓悟,去惡從善,重新悔過。那麼他原先作惡後的精神包袱慢慢放下。犯科後的恐懼心理,表現在面部長時間的面肌緊繃,悔過後心情漸漸放鬆,兩眉開鎖,心胸逐漸開闊,那麼他的五臟、血氣的流程疏通,必然引起面相的變化。
看一個平凡的人,一生無善惡可言,他的面相也顯得平庸,而後作惡,當時雖未被法治,但他的心理失去平衡,疑神疑鬼,心神不定,時間一長必然引起面膚的變化。
相關民俗活動:如果看相測出不吉利,就請算命的人提出解晦的方法,要在家裏化凶為吉。
民俗實物、資料:雙手、測字用的簽等用具。
從事民間信仰職業者:遊街走巷的算命先生或專門看相的先生。
講述人:湖洋鎮玉柱村鄭德海
算命
習俗沿革:本地人家碰到娶親或家庭遭遇不測或諸事不順等情況,往往會去算命,以測將臨的凶吉。然後由算命先生提出解晦的辦法,花點小錢消除災難。現在人們崇尚科學,相信的人較少了。
主要內容與形式:算命流傳至今.多用徐子平四柱命理.什麼叫四柱呢?就是一個人出生的年柱六甲,月柱六甲,日柱六甲,生時六甲。每柱用甲、乙、丙、丁、戊、巳、庚、辛、壬、癸十天干;依次配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如此輪流配合,組成六十甲子。如1984年為下元甲子年,2007年為下元丁亥年。月份、日期、時辰都同樣從甲子至癸亥六十數後再返回甲子。
今舉一例,如2007年歲次丁亥年農曆二月初八日-k--點十五分出生的人,他(她)的四柱八字如下:(如男孩)
王水 正財 大運
偏印丁亥< 男命 女命
甲木 正官 6壬寅11 6甲辰
偏財癸卯< 乙木 七煞 16辛醜21 16乙巳
丁火 偏印 26庚子31 26丙午
日元己未<- 己土 比肩 36己亥41 36丁未
乙木 七煞 46戊戌51 46戊申
傷官庚午< 丁火 偏印 56丁酉61 56己酉
己土 比肩 66自申7l 66庚戌
76乙未81 76辛亥
86甲午 86壬子
八字五行:一金、一木、二火、二水、三土
五行全,一行中木強金弱。
據上四柱命理分析:日元(己土就是本人)自旺,煞重官傷,生性仁慈,為人厚道,福祿雙俱,妻榮子貴,天資聰穎,十九歲高考取名牌大學,高才生,學歷高,知識廣博,31歲生日後離職辦企業,大運二十年,家資豐厚,一生福壽平安,九品之命。
何知章雲:
何知其人富,財氣通門口,何知其人貧,財神反不真;
何知其人貴,官星有理會,何知其人吉,喜神為輔弼;
何知其人壽,性定元神厚,何知其人天,氣淡神枯了。
……
相關民俗活動:如果算命推出不吉利,就請算命的人提出解晦的方法,化凶為吉。
民俗實物、資料:手相、面相,紅紙等
從事民間信仰職業者:民間有專門占卜的先生。
講述人:湖洋鎮玉柱村鄭德海
“紅白布”解邪
習俗沿革:原先本地一直有這種民俗現象,人們一遇麻煩事就採取彈稻稈秸或“紅白布”解邪。現在人們相信科學,這種方法就不用了。
主要內容與形式:有一種鄉風叫“紅白解邪”法。出門走親,特別是吃酒歸家,不管吃“喜酒”還是“喪酒”,覺得頭腦昏沉,身體發熱,皮膚冷兮兮。家人就認為有疙瘩了,要解一解晦氣。
找一塊寬六寸長兩尺許紅布(能圍過額頭,於後腦能打個活結就可以了),再找同樣長同樣大小的白布一塊,將紅布對折,白布亦對折,將白布夾在紅布中間,上口高出一寸許,于病人額頭(眉部上端)圍一圈,包好打一個活結。如果會念佛,最好念上三卷“大悲咒”,念在三片千張上,念好後將三片千張夾在布條內,略露出一點。
在民俗此項活動中,一般小災小晦小疙瘩,用紅白布按這個方法解一解。一覺醒來便會好的。
相關民俗活動:此俗用來為家人解晦驅邪,用過的紅白布隨即丟棄掉,路人不能撿走,否則會帶來晦氣。
民俗實物、資料:紅布、白布
從事民間信仰職業者:一般多是家庭中老年婦女,而且是信佛的居多。
講述人:湖洋鎮蓬萊村劉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