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深處有人家 福建永春覓閒暇
2011-09-20
福建永春縣,古稱“桃源”,青山環抱,桃溪穿城而過,桃溪兩岸,即是現時裏永春殷實閒適的生活。小鎮上沒有過高的建築,但是規劃卻十分明朗整潔,色調統一的樓房有著些許歐式風情,隱約告訴我們這裏是名揚海外的中國僑鄉。住在永春,一下午,喝幾盅佛手茶,研究下白鶴拳,再逗逗黃狗,聊聊家常,便可送走白日,迎來華燈初上之時的小鎮情調。
“桃源”深處的小鎮情調
永春,古稱“桃源”,地處福建省東南部,位於東經117°41’-118°31’,北緯25°13’-25°33’之間,東與仙遊縣相連,西和漳平市交界,南同南安市、安溪縣接壤,北和大田縣、德化縣毗鄰。全縣總面積1468平方公里,全境呈帶狀,東西長84.7公里,南北寬37.2公里。總人口近六十萬。居民通行閩南方言。
永春縣青山環繞,桃溪穿城而過。據當地人稱,桃溪兩岸曾種滿了桃樹,待花開時節,落英繽紛,落花隨流水潺潺而過,溪水故而得名“桃溪”。桃溪的兩岸,即是現時裏永春殷實閒適的生活。小鎮上沒有過高的建築,但是規劃卻十分明朗整潔,色調統一的樓房有著些許歐式風情,隱約告訴我們這裏是名揚海外的中國僑鄉。
住在永春,一下午,喝幾盅佛手茶,研究下白鶴拳,再逗逗黃狗,聊聊家常,便可送走白日,迎來華燈初上之時的小鎮情調。
永春精氣神 可武亦可文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呵,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呵在裏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詩人餘光中在《鄉愁》裏把自己對故鄉的情愫娓娓道來,餘光中的祖籍即為永春。永春身為一個僑鄉,總是帶著來自海外的濃濃鄉愁。這鄉愁,借了文化交流和商貿往來,成為海外永春人永遠的牽掛。
永春亦民間武術之鄉,這裏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村民習武健身蔚然成風。一直以來,在當地流傳著包括白鶴拳、猴拳、五祖拳、太極拳等多種拳術套路。作為中華武術南派拳術中的重要拳種,永春白鶴拳是永春縣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自先師方七娘創立以來,歷經三百餘年,已經傳播到世界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近年來,永春縣通過建立中國永春白鶴拳史館、白鶴拳進校園、拍攝白鶴拳電影及動漫等,進一步打響永春白鶴拳品牌,使其成為該縣的一張文化名片,吸引了許多武術愛好者前來拜師學藝。同時,通過武術文化交流,日本空手道手、廣東永春拳師、臺灣拳師紛紛到永春尋根謁祖,切磋技藝。永春白鶴拳已成為永春縣對外交流的重要橋樑和紐帶。
永春白鶴拳 可柔亦可剛
白鶴拳是在清朝初年順治年間(1644~1662年)由少林拳師方種的女兒方七娘所創,七娘一日在寺中織布,見一隻白鶴飛宿在梁間,昂首振翮,舞腳弄翼,姿態奇妙,心甚異之。即以手中梭盒投之,被白鶴閃跳而過;又以緯尺擲之,複被白鶴展翼彈落;俄而奮騰淩空,沖入霄漢而去。於是七娘感悟之餘,精研不輟,揣摩衍化,乃揉合白鶴種種舞姿於少林拳法之中。她幾經推敲,創出別具一格的“似剛非剛,似柔非柔”的拳法,稱為“鶴法”。當時永春民間流傳許多拳種,在此後發展過程中,互相觀摩、互相學習、取長補短、融匯一體。太祖中有白鶴拳的技巧,白鶴拳中有太祖的套路,這兩拳種又雜有達尊、羅漢、行者的拳法,在理論和練功方法上形成了具有永春人文地理特點的技術體系,因為這些人的籍貫多在永春,故也將此拳稱為“永春拳”,永春白鶴拳師俗稱“永春師”。
白鶴拳弟子不僅精于武藝,還崇尚武德,制定了大量“四善”、“十秉”等條規,是中華武術中較早規範武德的拳種。白鶴拳的弟子皆練就識本草、通脈理、精穴道、善醫傷的本領,代代相傳秘方奇效,還把長期總結的一些中醫知識用於救死扶傷,先後創辦了“春生堂”藥酒廠和泉州正骨醫院。“春生堂”已成為中華老字型大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