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美永春(中)
深山藏古寺
□ 蘇金茂 2015-02-03
大白岩(梁白瑜 攝)
冬日的一個星期六,大學同窗林先生帶我和小林到桂洋岐山去遊覽大白岩。途中,林先生對大白岩讚不絕口,我和小林則將信將疑。
三菱吉普駛過桂洋鎮區,盤繞上山,爬行約11.5公里後,我們便在一個林間停車場下了車。舉目仰望,海拔1349米的岐山主峰僅50來米,彌望林木蔥蘢,哪來岩寺的影子?繞著幽林古道,行走
5分鐘後,我們的面前竟出現一個面積約有
500平方米的小山嶴,大白岩就坐落於其間,岩埕前還有一大水池。在海拔超過1300米、接近山巔的蓊蓊鬱鬱之中藏著依山抱水的岩寺,著實令人感到驚奇。
岩寺裏有位林姓長者領著我們參觀,給我們介紹岩寺的由來及景區的名勝。
南宋嘉定年間,僧人黃圓通、徐證聖、鄭頓悟在此圓寂,當地人便建寺廟塑佛像供奉之,尊稱為“黃公祖師”、“徐公大師”、“鄭公大師”,其中“鄭公大師”乃鄭頓悟坐化後以其肉身塑成。所建寺廟自南宋至明,三易其名,最早叫鳳凰岩,繼之稱集仙岩,明朝正德帝遊江南登上集仙岩後,俯看桂洋群山,滿眼嵐煙白霧,欽賜該岩為大白岩,延稱至今。文革中,大白岩寺正殿遭毀,三尊佛像卻奇跡般地被當地群眾保存下來。岩寺正殿在原址重修,於2001年動工興建,既保留了原來寺廟的建築風格,又吸取了“桃源甲刹”普濟寺的建築優點,殿內石柱雕龍,屋架木構細作,屋頂琉璃翹脊,頗為精緻壯觀。
大白岩作為永春西部一處珍稀名勝佛地,歷史上香火綿延旺盛,住岩僧人累計上百,正殿右側岩石上刻有“百僧福田碑”字樣可以為證。大白岩是永春海拔最高的寺廟,除三尊原塑佛像外,這裏尚存有古代木結構偏殿一幢,正殿保存有古鐘一口,後山保存石雕佛像兩尊,幽林古道旁明朝和尚墓完好無損、黃公祖師坐化處立有標誌石雕,永春縣人民政府已於正殿前立起“文物保護單位”石碑。大白岩背鄰德化九仙山,東方永春名嶽雪山、西邊大田名山大仙峰盡收眼底,正面縱目遠眺,群山逶迤,綠浪起伏,地理位置十分獨特,環境極為優美。岩區山高林深境幽,林木面積廣袤,滿山是寶。這裏有紅豆杉等幾百種名貴樹木,有的樹齡高達 500多年;這裏的松樹高不盈丈,樹形奇美,松針卻硬似鋼針;這裏生長著雷公竹、四角竹、觀音竹、粽葉竹;這裏生長著山洋參、山香櫞、山楊梅、山柿子、山枇杷;這裏百鳥歡歌、松鼠蹦跳;這裏的山澗長著奇特的四腳魚……
小林是個攝影愛好者,他快門頻按,攝下了一個個珍貴的鏡頭。他誇讚說:“這宗教聖地,可比蓬壺仙景;到此尋秘探幽,有似游牛姆林!”
雲河谷探幽
□邱榮輝 2015-02-03
午後,我們驅車從縣城出發,經過二十多公里崎嶇山路的顛簸,好不容易瞧見,在那環峰擁翠下的“雲河谷”山門。早就耳聞這裏有著“閩南九寨”的美譽,我們是帶著百聞不如一見的“探幽”心境,想來體驗一趟不一樣的旅程。
一進入景區大門,我們就行走在悠長的義大利風格木棧道上,讓人馬上感受到了異域風情。木棧道是沿著山澗的溪流、峽谷而建,一路曲曲折折,奇石林立,瀑布層疊,美觀、古樸而又幽靜。看此美景,我們腳步輕盈,唯恐驚擾這隔世的風景。
不時走過,成雙成對的,牽著手的情侶們,在這裏悠閒漫步著,更是增添了幾處浪漫的風景。溪水中,不時冒出吐泡泡的魚兒;茂林枝頭,不時飛過的鳴叫的鳥兒;野花叢中,翩翩起舞的蝴蝶,更是給這裏增添了幾分原生態的樂趣,讓我們不禁陶醉在這大自然恩賜的美景裏。
深深淺淺的潭水,大大小小的瀑布,有規律地分佈在山澗中,是那麼的渾然天成。每個潭水、每座小橋,都有一個好聽的名字,都流傳著一個美麗的故事。此時,閉上雙眼,任由思緒飛翔,好像沉入那深悠的潭底,探索每個傳奇背後的寓意。
在半山腰上,有著一個別致的茶亭,那裏擺放著鄉民從山野中採集的各種藥材、野菜、樹根和農家特產,讓你不自覺駐足停留。你像發現新大陸一樣,用充滿求知的雙眼,對這些物品仔細詢問,期待一一辨別。在這裏,如果能泡上一壺上好的佛手茶,那綠得惹眼、香得沁心、潤得溫情,就能讓你忘記長途跋涉的勞累,並及時補充那攀登所需的精氣神。
在稍作休息之後,我們繼續聆聽清碧的泉水叮咚的歌唱,和著大山的音律,一路大步向山頂進發。一路的堅持不懈,我們終於來到了木棧道的終點—雲河谷之巔。此時,只見得,兩條白練似從天而降,猶如雙龍抱珠,奔瀉而下。站在懸崖邊上,雙龍仿佛從銀河奔騰而下,一路水聲嘩嘩作響,一陣高過一陣,我們似乎聽到了兩岸山林和山澗穀底的呐喊。也許,你從來沒有想到過,雲河谷的“源頭”就這樣讓你尋找著了,讓你體會到了造物者的神奇。
這裏風光綺麗,猶如一軸絕美的山水畫卷,就如民諺所說:“外山山外山,雲河河上河。”我們就這樣流連忘返,沉醉在這樣的意境裏。因此,我想由衷地說:“這個地方,很適合你,也很適合我,有空都常來走走……”
蓬萊仙境清泉流
□羅蘅 2015-02-03
都說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我卻不這麼認為。我在湖洋桃源長大,鎮裏有個蓬萊仙境——清泉岩,且不說景致如何,光看這些地名,也是醉了。
小時候經常呼朋引伴,沿著竹篁幽幽的溪岸走到蓬萊村,再由羊腸小路蜿蜒直上清泉岩。一路上竹笛簫歌,戲水撲蝶,欣賞山花,採摘野果;到了山上,或學大人的樣子跪拜祈禱,或手捧一掬我們稱之為“聖水”的清泉痛飲,或山淩絕頂我為峰,鳥瞰四方……
一個週末,有幾個詩山友人前來探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於是力邀他們到老家走走。我終於又一次得償所願地細細遊賞闊別快一年的清泉岩了……
剛剛下過一場細雨,天空明淨如洗,空氣清新鮮潤,整個人的精神也為之一爽。我提議將車停在蓬萊村部,走路上山。於是我終於得以重溫舊夢般地走在兒時一次又一次走過的路上。
沿溪岸緩緩而上,溪水清冽,剛好漫過溪石。雖然已是秋末初冬,潺潺溪水的兩邊仍然是翠竹青綠,娉婷秀美。朋友秋日私語突然詩興大發,當場賦詩一首:“斜風細雨後,鄉村景愈新。潺潺石上泉,悠悠青山影。竹溪板橋連,幽篁鳥語香。蓬萊仙居處,疑是在人間。”雖不完全符合韻律,但眾人都為她脫口而出的才華所絕倒。
走過溪橋,便轉入一條山間小路。以前的羊腸小徑已然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一條寬三米多的水泥路。沿著小路曲折而上,入眼是青綠色的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竹子松樹,從道路的兩邊漫山遍野錯落有致地鋪上山去,青翠了潔淨的天空。清風徐來,和著草木花香和泥土的清香,心頓時平添幾分愜意與舒爽。我們一路徐行,一路暢談。談起兒時上山採摘映山紅,梔子花;採擷山楂,桑葚;甚至誘捕獵物的情景。說到歡樂處,不由手舞足蹈,開懷而笑,仿佛一下子年輕了二十多歲……
不覺兩公里的山路在笑聲中退去,一座仿古山門映入眼簾。穿過山門,抬頭望去,只見一座古色古香的樓觀傍山而建,曰“善緣緣”,據說系海內外熱心人士捐資修建,供遊人、香客休憩用的功德樓。樓前有一個開闊的停車場,可供幾十輛汽車停放。再往上,一座廟宇在山峰古木下若隱若現。沿臺階拾級而上,兩邊的假山巨石下是五顏六色的花卉,有炮仗花、秋菊、山茶花,還有許多叫不出名字的,散發著若有若無沁人心脾的清香。
臺階盡頭,屹立眼前的是一座有著兩層樓高的廟宇,這裏就是古刹名寺——清泉岩。據說修築於明正統年間,有著
500多年的歷史。雖經多次修葺,但仍儘量保持原貌,依稀可見歷史的滄桑。走進廟裏,庭院牆壁上王維的《山居秋暝》赫然在目。旁邊有一股清泉,涓涓流入一個水盆大的石缽,這就是我兒時常飲的“聖水”。據說這股甘醇的清泉,流經大雄寶殿,潺潺泉水,竟從佛祖的蓮花寶座下源源流出,終年不絕,清冽凝香,清泉岩故而得名。庭院上去,一尊慈眉善目的佛祖端坐其中,不少香客一臉虔誠地在祈禱許願。老人們都說,這裏的佛祖很靈,許多湖洋人,特別是讀書人、生意人都受過他的庇護……
在參觀完舍利子和放生池後,我們還登臨後山最高處,“蕩胸生層雲”,“一覽眾山小”,十幾個村落依山傍水地沿著岩坪山和湖洋溪一個角落一個角落地有序排開,不時有幾縷炊煙從煙囪跑出來,越來越細地消散在空氣中。想起當年談戀愛,經常跑到這後山約會,不由得細婉出許多柔情來。童年和青春一下子覺得這麼近,又那麼遠……
踩著漸濃的暮色戀戀不捨地下了山。在農家飯館裏吃著豬蹄炒麵,喝著小腸養脾散湯,感到微冷的身體頓時熱乎起來。我請群友們來年夏天再來,屆時到蓬萊大溪交界處的天然游泳池去游泳,再上清泉岩飲一口清泉,當年曾皙“浴乎沂,風乎舞雩”的大同理想,也不外乎如此吧!
在心中,永遠有一股清泉在仙境處靜靜地流淌……
清泉岩(姚德純 攝)
烤地瓜
□林建致 2015-02-03
那天,天空明媚。白雲多姿,仿佛在高空賣弄燦爛的笑臉。五裏街真武路一片嶄新景象。一條瀝青路筆直又寬闊地向前延伸。腳步不由自主地跟著前進。突然,在一排有序的街燈下,一股香味縷縷地傳來……
一下子,思維被香味觸動。記憶裏,兒時燒烤地瓜的情景闖進腦海的浪花,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淳樸、自然和美味的烤地瓜香。那時,幾個孩童純真的眼珠在不時地轉動,一雙雙小手搬來幾塊石頭,疊成一個空洞,留出一個入口,就當作一個灶台。
大家分工合作,幾個小同伴一起去撿足夠的幹樹枝、乾草、“幹竹衣”,我們把它們當為燃料,興致勃勃地開始烤地瓜。我們把地瓜放在土上,小心翼翼地點燃乾草。有時候,調皮的風出來搗蛋,把燃著的火柴迅速地吹滅,惹得我們一陣著急,一陣怒氣。我們學著大人的模樣,用雙手護住火柴的火苗,渴望中伴著緊張,緊張裏盼望成功,幾雙眼睛急切地望著火苗,伸向石灶裏,點燃乾草堆。當火苗往上竄時,大家不由一陣歡呼,小小的火苗變成較大的火焰,樹枝居然也燃燒了,持續地在燃燒,給地瓜加熱。忙著,忙著,我們有時流出了辛苦的汗水,竟無暇理會,仍然樂此不疲,精神抖擻。
終於,地瓜皮慢慢地變黑,就是被烤焦了一樣。這時,我們食指大動,胃口大開,一心一意地忙著吃地瓜。小手一邊被燙著,一邊迫不及待地剝開那一層不能吃的黑乎乎外層。被燙著的小手有時難以忍受,翻轉之間,地瓜似乎在手上跳舞。最後,我們終於剝去了外層,露出裏面紅色或黃色的肉質。一股地瓜香味飄進鼻孔,一口咬下去,燙得舌頭發痛也顧不上,嘴巴在哈氣,手指在舞動,一顆熱心在跳動,而眼睛裏滿是奢望的神采。
吃著熟透的地瓜,滿是歡欣和鼓舞,滿是滿足和熱切。就這樣,在貪心的欲望裏,像豬八戒吃人參果一樣,快速地吃下幾口,一邊稱讚,一邊騰出手來把大拇指比劃著,說不出的愛,說不出的滿足,也有說不出的愉快。
一種香味,來自大自然;一種誘惑,來自天然;一種童真,來自心底。地瓜的滋味如此令人心滿意足。童年的歡樂時光,燒烤地瓜的樂趣,剝開地瓜的熱火,吃地瓜的自由自在,就在老家的樟樹底下傳出歡聲笑語,傳來連自己都羡慕的快樂。那種無聲的語言,就在夥伴們中心中說得出;那種情感,也似乎只有我們之間才能感受得到。現在想起來,小時候,那陣子,還是溫馨伴隨親切,驚喜伴隨藍藍的天空。心海無限寬大,心意在極度膨脹,心思在誇張中放飛。
烤地瓜,在農村裏普遍得很。有時,母親特意往家裏的灶裏放幾塊大小適中的地瓜,在山芼裏幾經考驗,幾經煎熬,幾經麻煩,才特意有的一種收穫,才特意帶來的一種美味,就這樣,香噴噴的地瓜帶著祝福,也帶著幸福的味道,陪伴我一起解決饑餓,實現兒時的一次次希望。
魁星岩
□顏桂紅 2015-02-03
記憶中的魁星岩,是層層石階,兩邊是鬱鬱蔥蔥的樹林,很有一種遺世獨立的感覺。每每逢考試季,香火總是特別旺盛。我家就住在魁星岩的山腳下,許是心中所謂的“歸屬感”,對魁星岩總有著一種莫名的好感。
記得以前讀小學的時候,一遇春秋游,魁星岩總是最佳選擇之一。能讓我們爬爬山,借著郊遊之際順便鍛煉下身體。小時候總喜歡聽大人們講一些關於魁星岩的典故:關於“魁”字;關於腳印;關於“舍利子”……
位於縣城西南的魁星岩是全國僅有的兩處供奉魁星的寺廟之一。魁星公的典故在永春也算是耳熟能詳了。讀書時,遇到考試總是會被大人帶著到魁星岩去拜拜。爬山過程中也總能發現幾處奇妙的地方。
爬上魁星岩伊始,就能看到一面石牆,上面寫有各種字體的“魁”字,旁邊正是“三元及第”的魁星公赫然屹立著。緊接著又是一連串的石階,偶爾會有一隻松鼠竄過,轉瞬即逝。到了楊梅季節,還會看著碩大的楊梅垂涎欲滴。一路走到了大雄寶殿,算是爬到魁星岩的三分之一。如若累了,稍作休息,在石桌旁喝一小杯茶,聊聊沿路風景。休息好了繼續往上走,便能看見大大“魁”字刻在石壁上,旁邊便是魁星岩的奇觀之一——摩崖石刻。傳說小孩子如果能摸到“魁”字的第一筆,便能考得狀元。再走旁邊的一條小路進去,會發現有一個大腳印深深印在了一塊石頭上。小時候聽大人們說,很早以前有一位僧人從魁星岩一躍就到了對面的萬春寨,從此留下了他的腳印……再往上走,便是清一色的石階和樹林,到了最高處“崆洞”,眼界瞬間變得開闊。
俗話說,站得高看得遠。心情陰鬱的時候,來爬爬山,看看風景,到最高處的時候總能豁然開朗;在大城市生活的人們,歸家的時候也可以來多享受大自然的味道,何樂而不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