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攬諸峰秀,人同百世師--記永春環翠亭.上
2014-11-25
800年前有此亭
環翠亭位於縣城北面主山——大鵬山的南麓,華僑中學的背後,環翠山之頂。環翠山是一座並不高的丘陵,卻是靠近縣城的一處制高點,地理位置絕佳。經過
8個多月的建設,環翠亭複建工程近日已基本竣工。
早在清乾隆年間,秀才林景和(五里街埔頭人)賦《環翠亭記》就說:“距州治裏許,有山兀然矗起,曰北山,削玉排青,千重樹繞,凝嵐散靄,萬疊峰攢,美哉斯境,厥觀偉矣,聞此地有亭曰‘環翠’,彼其命名之義,是即因斯境而取乎?”登臨環翠亭,顧覽四周山川,你便不能不同意林景和的推測是正確的——這裏背靠的巍巍大鵬山,大尖、小尖、吊燈寨,連綿順勢而下,氣勢雄偉,又似鯤鵬欲扶搖沖霄;大鵬之東有玳瑁山,大鵬之西有大羽、萬春寨,從大羽的缺口處還可瞥見天馬山飛馳的身影;南眺,遠處的東山、馬嶺、泰山、雲峰、魁星、覆獅、馬鞍……近處的留安山、象山寨,山巒歷歷,逶迤連綿,呈秀獻瑞,翠黛堪憐,好一幅長卷鋪開的桃源勝景圖,“環翠”之名,豈為虛乎?從環翠亭、環翠山再到環翠村(社區),美麗的地名千年不變,美麗的自然風光千年不變,幸甚至哉!
名人彙聚
環翠亭的始建時間,史志疏於記載。清乾隆林景和《環翠亭記》說:“第經始何年,落成何日,作亭者何人,遐哉弗可考,大約建自有宋時也。”清乾隆永春州儒學訓導雷元運的《重建環翠亭記》也說:“亭不知始何代。”雖無明確記載,但不難揣度,南宋時朱熹和陳知柔遊覽環翠亭,可見在800多年前該亭就已屹立於環翠山上了。
朱熹和陳知柔遊覽環翠亭的時間,“州人相傳,紹興間朱子簿同安,往往與邑之縉紳先生蔡光烈、陳體仁輩偕游於此焉。”(林景和《環翠亭記》)“宋淳熙中,朱子與休齋遊憩其間,把臂談心,流連唱和。”(雷元運《重建環翠亭記》)一說紹興年間,一說淳熙年間,實際上朱熹和陳知柔兩次都曾遊環翠亭。
朱熹是宋朝理學的集大成者,被後世尊稱為“朱子”。他與永春的因緣很深,其恩師蔡茲(字光烈)、摯友陳知柔(字體仁,號休齋)、陳光、蘇升等都是永春人,其理學弟子中也有不少是永春人。特別是他與陳知柔志同道合,為莫逆交。陳知柔是蓬壺人,紹興十二年(1142年)進士,曾任台州判官、循州知州、賀州知州,所至皆有政績,後因厭惡官場的污濁,壯年即辭官隱居。紹興二十三年至二十六年(1153—1156年),朱熹任同安縣主簿時,曾來永春遊歷,與陳知柔在北郊環翠亭講學,誘導後進。別後近30年的淳熙十年(1183年),朱熹複至,陳知柔與他酌酒賦詩,談經論義,遨遊南安蓮花、九日、涼峰、鳳凰、雲台之間,並再次遊覽環翠亭,臨別複置酒餞行於泉州洛陽橋畔。第二年陳知柔病逝,朱熹寫文祭之,深致惋惜。
陳知柔有一首《環翠亭》詩(收錄於清乾隆五十二年《永春州志》):“當年把臂入龍山,猶記相逢醉夢間。君似孤雲了無礙,我如倦翼早知還。茅簷負日真成算,竹榻論詩整破顏。欲問太平真氣象,夜來風月到松關。”從詩意推測,這首詩很可能就是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朱熹與陳知柔重遊環翠亭時所作。詩中回憶了“當年把臂入龍山,猶記相逢醉夢間”,君子意氣相投、把酒言歡的悠游時光(龍山系用晉代征西大將軍溫桓與幕僚賓客在重陽節登游龍山聚會飲樂的典故)。當年分手之後,朱熹長時間宦海沉浮,學業有進(“君似孤雲了無礙”),陳知柔在官場混跡數年後退隱家園(“我如倦翼早知還”)。兩位老友重逢,“茅簷負日”,“竹榻論詩”,學識志趣相投,流連唱和,傳為文壇千古佳話。此詩在明嘉靖五年《永春縣誌》中亦有收錄,但詩中“把臂”作“播菊”,似不通順,所以後人作了修改。
由於朱熹和陳知柔等人攜酒攬勝,足跡所經,觴詠其間,並把理學傳播到永春山鄉,使桃源古地增輝不淺,“永之有環翠也,由朱紫陽、陳休齋兩賢傳也”(雷元運《重建環翠亭記》),“環翠之亭,遂藉以稱道弗衰”(林景和《環翠亭記》)。
知州發動重建
朱熹、陳知柔之後環翠亭的情況,由於史志的缺略而難以詳悉。其大約傾廢于宋末,歷經元、明迄至清初
500多年間皆未曾修復。清乾隆年間,林景和(1741--1778)來此憑弔,深有感慨:“環翠荒亭,經五百有餘載而父老子弟猶一一能談其事,語所謂地以人傳,洵不誣雲。繼自今台榭就墟,殘煙縹渺矣,茅茨已蕪,寒樹荒涼矣,後之履其地、陟其巔、想其言論笑語者,知又當何如景仰耶?”實際上表達了當時永春士子希望重修環翠亭的呼聲,也引起了永春當政者的注意。就在林景和去世
8年之後的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江蘇英山人鄭一崧出任永春知州,即以“斯亭為二公舊遊觴詠之地,忍令芳蹤勝景長委坵墟歟”,於是發動永春州鄉紳士子共同尋舊址並倡議重建,“時博士顏君汝霖庀材鳩工,迅速葳事,中聳層樓,東西翼室,周以垣牆,培以竹木,不一月而亭巋然”,“亭外兩廊,結屋各三椽”,可謂雄偉壯觀,清麗古雅。落成之日,鄭一崧遍邀永春士紳,同登於亭,暢懷吟詠,後來又將州訓導雷元運的《重建環翠亭記》鐫刻於亭內。“亭上有樓,祀朱子與陳知柔”,“直欲使永之人士游息其間,奮然追懷古之芳徽,以繼瓣香于先哲”,可見鄭一崧倡修環翠亭,一則恢復勝跡,二則緬懷先賢,崇尚儒學。鄭一崧任永春知州七載,愛民重士,以教化為己任,做了許多好事,除重建環翠亭外,還總纂《永春州志》,重修文廟大成殿,將朱熹《宿大劇鋪》詩篇勒石豎碑,蓋穀音亭以護,又詳訪陳知柔故居懷古堂遺址,載入州志內。在鄭一崧總纂的《永春州志》中,還繪有一圖《重建環翠亭圖》,並附有雷元運的一首詩:“地攬諸峰秀,人同百世師。蒼茫雲樹裏,仿佛講書帷。”足可見鄭一崧對環翠亭及傳播理學的重視程度。
再曆風雨
到了清末,環翠亭又不免年久失修。在福州永德會館內有一方立於民國二十年(1931年)的《桃源翁李立齋先生傳贊》碑刻,提到旅居馬來亞的華僑李繼如(五裏街鎮仰賢社區董埔人,著名僑領李俊承之父),“歲時返國則解囊葺環翠亭書院、治大羽道、修通仙橋”。李繼如重修通仙橋(東關橋)是在民國三年(1914年),大約不久之後就去世了,所以可推斷他修葺環翠亭也大約在同時。1931年
9月19日《崇道報》報導,永春縣政府將當時近城的兩處古跡——環翠亭與魁星岩的照片寄往南京古物保存所收存,可見當時環翠亭與魁星岩被視為永春名勝古跡的兩處代表。
1932年
4月16日《崇道報》又報導:“環翠亭為近城古跡之一,風景甚美,中有一書院,為朱熹陳休齋讀書之處,奈因年久失修,頗形破損。日昨縣府督同建設當局籌畫修葺,擬費三千五百元,除陳旅長(陳國輝)捐助外,陳縣長(陳維垣)捐三百元,小岵陳姓捐五百元。又將由北較場開闢車路環登該亭,四周擬植風景樹,以壯觀瞻而倡種植。想不日當可興工雲。”筆者尚未找到關於環翠亭重修的後續報導。另有很多資料提到環翠亭重建於民國廿五年(1936年),亦未有相關佐證,筆者更傾向于1932年環翠亭就已得到重建。當時永春的統治者是地方軍閥陳國輝,他先後搞了很多工程建設,包括雲龍橋、八角亭、蓬壺三角街等,重建環翠亭亦在情理之中。報導提到環翠亭準備開工是在1932年
4月,同年
9月陳國輝調防莆田,在這段時間內足以將環翠亭建工完成。而1936年,正處於共產黨領導的安南永德蘇區革命鬥爭剛剛被鎮壓(1935年10月)之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1937年)之前,整個地方殘破不堪,經濟萎靡不振,是否有餘力重建環翠亭很值得懷疑。
1941年《永春鵬翔鄭氏族譜》插圖里的環翠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