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先生與永春人
2012.04.
海內外永春先輩,擁護、支持孫中山先生辛亥革命者眾多。筆者曾在《永春玉塘孫氏族譜》裏寫下《孫中山與惠安、永春》及《熱誠支持孫中山辛亥革命的惠安旅菲僑親孫成贊》二文。今根據《永春縣誌》和一些譜牒文獻,補充一二。
鄭玉指(1851--1929),字繩搖,仙夾東裏人,旅居馬來亞檳榔嶼。1906年
9月,檳榔嶼成立中國同盟會分會,系首批會員。聆聽孫中山先生主持會議教導,“鼓其勇氣,秉此良機,共謀大舉”。帶頭並發動華僑為革命捐款。翌年,孫中山眷屬到檳榔嶼避難,獲鄭玉指與廣大僑胞多方照顧,並負責全部生活費用。1912年
3月,孫中山為表彰他對革命的貢獻,特頒發旌義狀:“鄭玉指于中華民國開國之始,宣揚大義,不遺餘力,特給予優等旌義狀,奕代後民,永多厥義,此旌。”後加:“臨時大總統孫文。中華民國元年三月初一日。”東裏村後人將此“旌義狀”樹碑立於村口。尚可見於永春六中陳清圖及後人鄭雙喜作《石碑可以為證》一文(刊於《永春文史資料》1997年第17輯)。
鄭成快(1873--1929),又名捷登,字奕良,號宏業,桃城桃東人,旅居馬來亞麻六甲及豐盛港。1905年,孫中山先生在南洋組織同盟會,鄭成快被推為麻六甲支會副會長。前後為革命捐助五六萬元。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特授予二等獎章。1913年,袁世凱竊國,革命党人黃興、許崇智等數十人到麻六甲避難,鄭成快不畏風險,讓他們避居在興泉山橡膠園一個多月,並設法向日本領事館申請護照,讓黃興等人轉赴日本。在國內討袁鬥爭中,鄭成快籌款支持,榮獲雲南都督府頒發的《擁護共和紀念章》和國民政府財政部授予的刻有《熱心愛國》字樣的三等獎章。
鄭翹松(1876--1955),又名慶榮,字奕向,號蒼亭,晚號臥雲老人,桃城大坪人,晚清舉人。1906年倡辦永春州中學堂,歷任校長。辛亥革命後,被推為永春縣光復代表,赴南京參加中華民國開國大典。
顏穆聞(1880--1923),原名玉輝,東平東山人,旅居馬來西亞雪蘭莪。孫中山先生在海外創立同盟會後,慷慨解囊,支援革命。
宋淵源(1882--1961),字子靖。五裏街儒林人。1905年,到福州全閩師範學堂學習,畢業後東渡日本,肄業于東京體育會兵事科,並參加中國同盟會。1909年,再度赴日,肆業于明治大學。辛亥武昌起義,奉派返閩協助孫道仁、彭壽松光復閩省。福州光復後,任都督府參事,共理閩政。後奉派到廈、漳、泉等地,安撫軍民。先後推薦本縣青年余逢時、潘節文、林慶榮、餘承堯、王榮光、林懷瑜等人到南京軍官學校、日本陸軍學校、日本東京體育會兵事科學習。1912年,任福建省議會會長,選為國會參議員。1915年,回閩參加領導討袁鬥爭,並奉孫中山先生令,與葉青眼、許卓然在廈門成立中華革命党福建支部,任政治委員。1917年,張勳復辟,孫中山在廣州發動護法戰爭,宋淵源赴廣東參加,並派王榮光等回閩組織新軍。粵軍入閩後,民軍組織閩南護法軍,公推宋淵源為總司令。1922年
6月,陳炯明叛變,宋淵源謁孫中山於永豐艦,建議先入閩收編閩省民軍為討賊軍,為孫中山所採納。宋淵源即委派王榮光負責收編閩南民軍。
王榮光(1885--1922),幼名恩,字潤中,石鼓人。1914年,東渡日本,留學于東京體育會兵事科,並參加孫中山先生領導的中華革命黨。後奉孫中山之命,與余逢時、蕭其章由日本回閩,策動討袁鬥爭。1917年,護法戰爭開始,王榮光聞粵軍將援閩,特赴粵向宋淵源建議,閩南各縣民間持有槍械者達數千人,可收編利用。宋採納他的建議,派他與趙光、寧益生回閩,王榮光被委為閩南護法軍軍長。1918年
5月,王榮光宣佈永春起義,回應護法。1922年
6月,孫中山收編閩省民軍為討賊軍,以王榮光為第一路軍司令。後王榮光被北洋軍閥李厚基所部誘捕,殺害於泉州。
泉州師院李晉江教授(永春人)根據永春王氏族譜等史料,在《泉州師範學院老同志理論研究文集》和《炎黃縱橫》雜誌發表《民主革命家王榮光》、《福建辛亥革命卓越元勳宋淵源》等撰文。李晉江文曰:“1923年孫中山在日本橫崗為王榮光鑄造戎裝半身銅像(重九公斤),並親自題字,列攻擊,贈送其屬。可惜在土改補課時,誤認為反面人物,其銅像以廢銅收購。王榮光的功績已為孫中山所肯定,為廣大群眾所認同。建議政府有關文史部門為其立碑,以供後人敬仰學習。
又,筆者幾次見到王榮光先生旅澳外甥、著名歷史學家顏清湟教授,並贈送許多有關王榮光先生的材料,顏教授表示願意著手撰寫外公。顏清湟教授(1937-)曾出版英文著作《The
Overseas Chinese and the 1911
Revolution》,中文名為《星馬華人與辛亥革命》,1976年牛津大學出版社,1982年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出版中文版,李恩涵翻譯。
永春王氏家族也自己編撰出版有關王榮光事蹟的書籍。民國時還有閩南民軍《王榮光別傳》等小冊子。
顏子俊(1887--1959),原名福黎,字篆祜,達埔達中人,旅居越南。光緒三十三年,孫中山先生到越南西貢,並在河內設立同盟會分會。顏子俊加入同盟會,積極支持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時,擔任越南中華總商會主席,大力發動並捐獻鉅款,支援反袁鬥爭。
1954年,顏子俊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1955年被任命為福建省華僑事務委員會副主任。1956年當選為全國僑聯副主席。1957年被任命為國務院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
鄭玉書(1887--1965),原名瑞麟,字崇瑞,仙夾夾漈人。17歲以博士弟子員入州學就讀,後赴外地攻讀醫科。辛亥革命後,任福建北伐軍軍醫長,駐上海、煙臺。1914年春,任駐湖北宜昌的陸軍十三團醫務所主任。翌年夏,任駐廈門第十混成旅軍醫官。1917年,任福建陸軍第一師正軍醫官和閩浙援粵軍衛生部長。
潘節文(1891--1916),字奕敬,號離恨,達埔新瓊人。福建武備學堂畢業,南京武備學堂肆業。辛亥革命時,任新軍營長,響應孫中山號召,參加光復福建的革命活動,獲四等勳章。後任閩南安撫使教練官。後升入保定軍官學校深造。1916年,回閩參加討袁鬥爭,在與北洋軍閥在同安的巷戰中殉難。潘節文工詩詞,遺詩頗多。殉難後,友人集資為其刊行《劍影廬遺稿》一書,蔡元培題簽並作序。
同安縣建莊、潘二烈士紀念鐘樓。去年永春縣誌辦及永春(桃源)潘氏宗親會特重印潘節文烈士遺著《劍影廬遺稿》,以致悼念。
余逢時(1892--1915),又名及時,號子雍,又號雨巷,桃城洋上人。擁護孫中山先生主張,與本縣青年潘節文、林士賀進福州武備學堂,畢業後升南京武備學堂。辛亥革命後,在南京參加北伐軍,參加討袁鬥爭。後複學于保定軍官學校。後又東渡日本留學。1914年,孫中山先生在日本東京組織中華革命党,委余逢時為革命党福建支部副支部長兼軍事聯絡員(一說為獨立軍司令),與留日閩籍青年王榮光、蕭其章回閩策劃討袁。不幸被軍閥李厚基逮捕,英勇就義。
郭其祥(1894--1936),乳名發,字仁長,仙夾龍湖人。1913年南渡馬來亞。1917年在蔴坡參加孫中山創立的中華革命黨。1919年回國,與堂兄郭仁齋、堂侄郭禮宗整頓春生堂藥酒行。
魏文華(1895--1957),族譜載:乳名淑玉,福州長樂人,福州幼師畢業。16歲時參加北伐戰爭,當敢死隊員。後適永春人孫超然(泉州市人民醫院原副院長、主任醫師孫祝岳之令尊)。1932年曾任永春婦女編織學校校長。
李鐵民(1898--1956),本名鍢,字原周,達埔岩峰人。1915年旅居新加坡,並參加中華革命黨。1921年,中國國民黨在新加坡成立支部,鐵民轉為中國國民黨黨員,並推為支部文書。後又曾與陳嘉庚先生訪問延安。1956年當選為全國僑聯副主席。
林祖培(1903--1961),原名縉坤,字有衿,號謫君,蓬壺美中人。1921年考入唐山交通大學,翌年轉入南開大學。積極參加學生愛國運動,信仰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1929年由新加坡回家鄉永春出任縣長,力圖用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改造社會,把全縣劃分為六個自治區,積極推行地方民主自治。他說過:“餘生當國名革命之際,服膺孫中山先生之三民主義,奉為救國圭臬。”
劉向仁(1904--1985),又名冬葵,湖洋桃源人。1918年入讀永春崇實小學,1919年考入集美師範學校,1924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1925年
3月,孫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舉國哀悼,參與守靈盡哀。1944年創辦家鄉力行中學(今永春四中)。1948年旅居印尼。1959年應邀回國觀光。1968年定居香港。
其他:永春崇賢中學建校於清末廢科舉、興學堂之際。其前身崇實中學於1934年迎來三十五周年校慶。時任立法院院長的孫中山先生令郎孫科送來題賀:
福建永春私立崇實學校三十五周年紀念:樂育英才。
此題賀見於1934年版《永春私立崇實初級中學三十五周年紀念特刊》及《福建省永春崇賢中學校史資料》第246頁。
又,1971年孫科作序、校閱的臺灣《孫氏族譜》第587頁,以整版面刊載:
惠安玉塘孫氏旅台系統(昭穆)
玉塘孫氏昭穆(自十九世起下放)
侯伯子男永世顯,易書詩禮傳家長;
文謨武烈成嘉會,尊祖敬宗啟泰元。
這昭穆正是清康熙永春武進士孫士瀾將軍撰編的正確寫法。
參考文獻:
(1)梁天成、李世山《永春縣誌》,語文出版社,1990年。
(2)孫文圻《玉塘孫氏族譜》(毛筆手抄複印本),清同治三年版。
(3)李晉江《民主革命家王榮光》,見《炎黃縱橫》2011(11)。
(4)孫建斌《天南地北崇賢人》,永春崇賢中學、永春崇賢中學校友會,2004年。
(5)孫建斌《福建省永春崇賢中學校史資料》,永春崇賢中學校友會,2004年。
(6)蔡朝陽《永春私立崇實初級中學三十五周年紀念特刊》,1934年。
(7)孫建斌《永春玉塘孫氏族譜》(三修版),永春孫氏家廟重修委員會,2011年。
(8)林添福《孫氏族譜》,孫科題書名,作序、校正,中華民國六十年(1971)。
(文/孫建斌 2012.4 泉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