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永春 »

《行走四海 根在永春》之五 一鄉三僑領.中

記者:  來源:桃源鄉訊  更新時間:2013年08月10日

《行走四海 根在永春》之五 一鄉三僑領.中

2013-07-01

華僑革命党第一筆李鐵民

“先生弱冠出國,在新加坡從事華僑文化教育工作。參加中華革命党,致力於華僑愛國運動,先後參加新加坡和馬來西亞華僑愛國團體的組織工作。……一九四九年應邀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同年十月就任中央人民政府華僑事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這是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的李鐵民墓葬的墓誌銘。

李鐵民(1898-1956),本名鍢,字原周,達埔鎮院前人(今岩峰村),被譽為永春華僑革命党第一筆。生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華僑事務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副主席。

 

演義小說播下民主革命種子

1898年,李鐵民出生于達埔鎮一戶商人家庭。 6歲入私塾,12歲時,李鐵民進入父親在鄉開設的商店學習記賬寫信,兼做店口夥計。他聰穎敏悟,勤奮自學,尤其喜愛詩歌和小說,逐漸以能詩善文聞名鄉里。

1913年,因戰亂不斷,父親遠赴南洋謀生。期間,他偶然閱讀了一本《神州光復志》的演義小說,那是一本揭露晚清王朝腐朽黑暗、宣傳孫中山先生革命事蹟的進步書籍。這本書讓李鐵民的心裏萌發出嚮往民主、欣慕革命的進步思想。

1915年,17歲的李鐵民隨父親前往新加坡,在南春公司任職。在這裏,李鐵民讀到不少新書,並接近了一些革命人士,這讓他更加堅定了民主革命思想。在這一年,他秘密加入了孫中山組織的中華革命黨。

“為尋求進步,將來做一番事業,李鐵民要求父親送他去日本留學。但父親希望他從商,將來繼承己業,因此沒有答應。”族人李世山介紹,當年他以離家出走表示反抗,這一舉動讓父親很是震驚,後經朋友勸說,李鐵民同意取消留學日本而回國內讀書。

1916年李鐵民奉父命回鄉結婚。不久,在家久病的大哥去世,父親便叫他在家管理家務,求學之事只好暫被擱下,但李鐵民不放棄。期間,他跟從鄉里的宿儒達新學校校長李原燈學習古文詩詞,他當時曾寫了一首七絕《詠蘇武》:

  北風凜列夜淒涼,雪窖羈臣欲斷腸。

  回首茫茫瞻漢闕,何時持節見君王。

老師稱讚他“出口清順,忠心耿耿”。從這也看出李鐵民矢志不渝的民主革命思想。

在家住了三年後,1919年春,李鐵民重返新加坡,仍在南春公司任職。南春是個專做樹膠買賣的大公司,他的工作是每天下午寫三四十封和馬來亞各埠商戶來往的信件,而上午則很清閒,這讓他有較多的時間去參加一些社會活動。1920年至1926年,李鐵民先後在新加坡永春會館所辦的鼎新學校、南洋工商實習學校、中南學校和南洋平民學校初級師範班兼任了六年的國文教員。

1921年,中國國民黨組織成立新加坡支部,李鐵民以中華革命党黨員身份轉為中國國民黨黨員,並被推為支部書記,積極參加愛國革命活動。不久李鐵民離開南春公司,除教學外,全身心投入社會工作。

 

投身報界,宣傳民主

1926年起,李鐵民開始進入報界工作。起初在有一定進步性的小型三日報《清閒鐘》擔任主編。

1928年春,英荷各屬地的永春同鄉團體各派代表到新加坡開會,因故鄉在民軍統治下民不聊生,決定籌款救鄉。李鐵民擔任大會秘書,並被推為回鄉代表團四代表之一。會後,他和其他三位代表到新加坡各埠募捐了一大筆款項,準備回鄉。但因父親反對,沒有成行。

1928年 5月 3日,日本軍隊在濟南血腥屠殺中國軍民,製造了震驚中外的“濟南慘案”。消息傳至南洋,各地華僑義憤填膺,陳嘉庚率領各界同胞發起“新加坡山東慘案籌賑會”。李鐵民應陳嘉庚之請,為大會寫了一篇宣言,得到陳的好評,並應邀擔任籌賑會文牘主任。這是李鐵民和陳嘉庚建立工作關係的開始,自此之後他成為其得力助手。

1928年 8月,李鐵民應聘擔任新加坡最大和最老的一家報紙《叻報》總編輯兼督印人,同時兼任陳嘉庚樹膠製造廠廣告部文牘主任。已在新加坡奮鬥十多年的他,此時更是殫智竭力為社會進步而工作。

北伐初期,出於對祖國統一的渴望,李鐵民對蔣介石及國民黨還是擁護的,但經過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到寧漢分裂,他開始懷疑老蔣政策。北伐軍事結束後,繼之新軍閥混戰,此時,祖國人民更是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他深感失望,便舉起反蔣旗幟,在《叻報》上發表文章,揭露國民黨大搞新軍閥混戰,給人民帶來無窮災難。為此,中國駐新加坡總領事約他談話,和他辯論,但他態度堅決,並在《叻報》上公開警告這個總領事。在新加坡的國民黨駐南洋總支部更是不斷對他施壓,但他也給予強硬的反駁。這些國民黨徒計無所施,竟倚仗外力,請出所謂華民政務司的洋大人來恐嚇他說,如再反蔣便吊銷《叻報》的牌照。但反蔣並不違背當地的法律,洋大人也無可奈何。至此,他們只好打出最後王牌,盡力說通《叻報》老闆,解除他在《叻報》的職務,並秘密開除他的國民黨黨籍。

1931年李鐵民和新加坡的一批名流創辦週刊《民眾報》,他任主編,仍堅持反蔣。這時,汪精衛聯合反蔣各派在廣州召開國民黨執監委非常會議,組織廣東國民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對峙,《民眾報》因反蔣而擁護汪精衛。不久,甯漢合流,成立所謂“統一合作”政府。“一二八”上海抗戰發生,蔣汪一再屈辱求和,《民眾報》感到非常失望,李鐵民也因報紙走了擁汪這一段錯路大感苦悶。不久,《民眾報》自行解體了。

1932年,由陳嘉庚創辦的《南洋商報》聘請李鐵民為督印人,主管編輯部。當時陳在政治上是擁蔣的,雖然知道李鐵民是反蔣的,但在工作上信任他,言論上也不加干涉。這時,南京國民黨宣傳部寫信給陳嘉庚,說李鐵民是共產黨員,要陳辭退他,陳並不予理睬,還把信給他看。這年秋天,馬來亞閩僑組織回省考察團,李鐵民為成員之一兼任秘書。在南京,國民黨宣傳部請代表們開座談會,強調南洋必須統一宣傳,話中隱刺李鐵民,但他不予置答。

1933年底,陳嘉庚經營的公司,因受英帝國主義打擊,景象日非,乃將《南洋商報》轉讓他人接辦,他在報社的職務也終止了。為了有個言論平臺,他還留在該報任副刊《醒獅》編輯。

1937年李鐵民到吉隆玻巴生埠的華僑樹膠製造廠任副司理,從事商業工作。

 

促陳嘉庚延安行

1940年 5月31日,陳嘉庚(前中)、李鐵民(前左)、候西反(前右)

抵達延安時受到軍民的熱烈歡迎。

李鐵民一生行程數萬里,不懈追求民主和平進步,他一生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就是促成了陳嘉庚的延安之行。

2004年初,在中央電視臺一套熱播的40集電視連續劇《延安頌》中,曾出現一位永春人的身影,他就是促成陳嘉庚延安之行的李鐵民。

1937年,日本侵華。無數中國人義憤填膺,海外華人亦同仇敵愾。次年10月,陳嘉庚號召全南洋華僑在新加坡召開代表大會,成立“南洋各屬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陳嘉庚被選為主席,並特電召李鐵民由吉隆玻回新加坡擔任“南僑總會”秘書。到新加坡後,李鐵民積極協助陳嘉庚開展工作,在其精心籌畫組織下,南僑總會在短短三年多的時間內便為祖國籌得約合 4億余元國幣的款項。

1940年 3月,陳嘉庚親自率領“南僑總會”組織的南洋華僑慰勞視察團從新加坡回國,慰勞抗戰軍民。李鐵民為慰勞視察團秘書,並擔任陳嘉庚的翻譯(陳嘉庚不諳國語)。慰勞視察團先到重慶,停留一月,再分三路到前線慰勞。李鐵民隨陳嘉庚另經成都到蘭州,再到青海,最後折回西安北上延安。

“陳嘉庚帶來的秘書李鐵民對他思想的變化起了相當大的作用。”據曾任中共中央聯絡部副部長、國務院僑辦副主任的連貫在回憶文章中說:“李鐵民思想比較進步。在重慶期間,他經常去八路軍辦事處,同中共代表團董必武、林伯渠等同志交談,還訪問了許多進步人士,這讓他瞭解到共產黨的抗日政策。當他向陳嘉庚先生介紹這些情況後,陳欣喜異常,下了去延安參觀的決心。”陳嘉庚因對重慶國民黨政府腐敗墮落、消極抗日的行徑十分失望,遂衝破國民黨重重阻撓,攜李鐵民、侯西反(南安人,時為南僑總會常委)于 5月31日下午抵達延安訪問,受到延安各界人士的熱烈歡迎。

 6月 1日,李鐵民陪同陳嘉庚參觀中國女子大學。上汽車返回時,李鐵民頭部不慎撞到汽車門頂,流血不止,即被送進延安中央醫院住院治療。第二天上午,陳嘉庚到醫院看望李鐵民。當時親自為李鐵民療傷的是中央總衛生處處長兼中央醫院院長傅連暲。傅連暲向陳嘉庚和李鐵民介紹了八路軍、新四軍在缺少軍餉彈藥和缺醫少藥情況下堅持敵後抗戰的情況以及白求恩、柯棣華大夫等國際友人在敵後同我軍民一起浴血抗戰的情況。陳嘉庚、李鐵民深受感動。

陳嘉庚原只準備在延安逗留三四天,因李鐵民住進醫院,一時走不了,這就使他有機會更多地瞭解延安的情況。

訪問延安讓陳嘉庚的觀念發生了變化。他據實發表關於延安觀感的演講,盛讚陝甘寧邊區的新氣象。通過對國共兩黨轄區的訪問,陳嘉庚認為“中國的希望在延安”,斷定“惟有住在窯洞裏的毛澤東才有希望拯救中國”。

延安一行,不但促使了陳嘉庚政治思想的重大轉變,李鐵民也被中共真誠團結抗日所感動,擁護共產黨的態度更加明朗和堅決,因此在住院期間曾向中共中央的工作人員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後經工作人員婉言解釋,說明吸收共產黨員是非常嚴格的,需經長期考驗和審查才能獲得批准,才不再提出申請。

 6月 7日,李鐵民傷癒出院,見到毛澤東主席。毛主席留吃午飯,並同到招待所。當晚,延安各界舉行集會熱烈歡送陳嘉庚先生,朱德總司令在會上致歡送詞,陳嘉庚、侯西反、李鐵民也相繼致詞。李鐵民當場朗誦自己寫的詩歌《告別延安》。這首詩歌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陳嘉庚的心聲,他的朗誦博得陣陣熱烈的掌聲。

離開的路上,李鐵民和陳嘉庚交換在延安的所見所聞所感,彼此互相補充,滿懷愉快。而當時國民黨當局公然警告陳嘉庚先生“勿為李鐵民一夥親共分子所包圍”,但陳嘉庚不予置理。

同年10月23日,李鐵民陪同陳嘉庚回自己的故鄉永春視察,在永春住了一天。永春各界召開歡迎大會。李鐵民趁空回達埔院前,探望親友。李氏族親設宴款待。這是他到新加坡後唯一的一次故鄉行。

 

矢志不渝為民主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李鐵民(左一)與毛主席(右三)合影

1941年 1月,李鐵民回到新加坡,因為延安一行以及他對共產黨的擁護,招徠了一些頑固分子的不滿與誣陷。在國內時,孔祥熙(時任行政院長)曾兩次致電陳嘉庚,推薦一個閩南人接替李鐵民任秘書,陳嘉庚以事關南僑總會秘書調動,須待回南洋後再說為辭,予以拒絕。回到新加坡後,國民黨竟製造謠言,說他接受延安五萬元津貼。重慶英國大使應重慶外交部的要求,發電給新加坡總督湯姆斯要把李鐵民逮交重慶政府……凡此種種,均未能動搖他絲毫的信念和決心。

1942年 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新加坡被日軍攻陷。李鐵民避難于印尼蘇門答臘東邊的一個小島實叻班讓。1944年秋,李鐵民不幸被日寇憲兵逮捕,並被解往武吉丁宜。一連14天從早到晚無休止的刑訊,未能讓他洩露分毫。當年年底,李鐵民被釋放回新加坡。回到家中,才知道他的大兒子已不幸在日寇轟炸新加坡時犧牲。

為維持生計,李鐵民在一家友人辦的僑通行任秘書,直至抗戰勝利。

1946年,胡愈之赴新加坡,籌組中國民主同盟馬來亞支部,李鐵民為發起人之一,任籌備委員兼組織部主任,並赴雪蘭莪、霹靂兩州組織分部。馬來亞支部成立時,李鐵民被選為常務委員,兼任組織部主任。

1946年,蔣介石悍然對中共中央的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美帝國主義對蔣介石和軍隊給予巨大援助。對此,陳嘉庚無限憤慨。11月,在胡愈之、李鐵民等人的協助下,陳在新加坡創辦了《南僑日報》,李鐵民為督印人。該報出版後,進一步團結廣大華僑群眾,在從堅持民主、反對獨裁到“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歷史發展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被譽為馬來西亞(包括新加坡)的“民主堡壘”。在該報成立三周年時,毛澤東在北京為之題詞:“為僑民利益服務。”周恩來亦題詞:“為宣傳新民主主義的共同綱領而奮鬥,為保護國外華僑的正當權益而奮鬥。”1950年 9月20日,《南僑日報》被英殖民當局查封。

1946年10月,新加坡成立“新加坡華僑各界促進祖國和平民主聯合會”,推選陳嘉庚為主席,李鐵民任委員。

1948年 4月,胡愈之赴香港,李鐵民被推為中國民主同盟馬來亞支部代主任。 6月,英政府在馬來亞宣佈緊急法令,發動反人民戰爭,為適應劇變的形勢,民盟組織一個臨時工作委員會,李鐵民任主任。

1949年 3月,李鐵民離開新加坡到香港,創立開平有限公司香港分行,擔任經理,經營橡膠進出口業務。9月21-30日,李鐵民應中共中央之邀,以華僑代表身份到北京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被推選為宣言起草委員會委員,參加起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一屆全體會議宣言》。10月 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李鐵民被任命為中央人民政府華僑事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50年 4月,李鐵民關閉香港開平公司回北京長住,開展僑務工作。

1956年,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成立,陳嘉庚當選為主席,李鐵民與同為永春達埔籍歸僑尤揚祖、顏子俊同時當選為副主席。

“事業三春花織錦,鬚眉四顧氣吞虹。河山壯麗迎遊賞,桑梓繁榮待酌衷。”1956年秋,星馬考察團回國參觀,李鐵民為此寫下一首七律,其愛國愛鄉之情躍然紙上。

1956年11月30日,李鐵民不幸因肝癌病發,醫治無效,在北京醫院逝世,終年58歲,葬於八寶山革命公墓。國務院、全國政協、中僑委、全國僑聯和各民主黨派代表 200多人參加了追悼會,周恩來總理、陳雲副總理等党和國家領導人都向他敬獻花圈。陳嘉庚先生在集美聞訊,十分悲痛,特地發去一封唁電:“鐵民先生在洋共事抗日,情感難忘,驚聞謝世,無任哀悼。”

1995年,為紀念李鐵民先生,著名港胞梁良鬥先生在永春五中捐建“李鐵民大樓”(圖書館)。

毛主席為《南僑日報》題詞

告別延安 李鐵民

延安的兄弟姐妹們,再見!一曲驪歌,訴不完我心中的留戀!我留戀那四周起伏的山岡,留戀那一望無際的田野,還有那錦帶般的延河,窯洞式的醫院,戰友的情誼,如兄似弟,革命奮鬥,不畏饑寒。這一切展現在我眼前,叫我怎不激動和留戀!呵,延安的兄弟姐妹們,願你們堅持團結、堅持抗戰,奮勇殺敵,爭取中華民族的自由解放。南洋華僑一定會和你們打成一片!南洋華僑一定會和你們打成一片!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