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永春 »

永春僑情概述

作者:林塵攥  來源:上海永商網  更新時間:2013年05月25日

永春僑情概述

永春縣是福建省著名僑鄉和港澳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早在五代後周期間(951-960)就有永春商人到交趾(今越南)經商,而大量出國,則在鴉片戰爭之後,尤以清咸豐、同治期間和民國時期為最多。究其原因大體如下:

一是農民起義失敗,出洋避難。清咸豐三年(1853)林俊起義,持續12年,失敗後其親屬和部屬紛紛逃往東南亞。

二是農村經濟破產,民不聊生,不得不遠渡重洋,異地謀生。

三是逃避兵匪之亂和壯丁之苦。

四是大革命(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逃亡國外。

可見,華僑華人出國原國主要是為了謀求生存和發展。另外,清政府改變閉關自守政策,開放“海禁”是華僑得以大規模出國的重要條件,西方殖民者和西方國家因開發需要大量廉價勞動力而放寬華僑入境,是永春人大量出國的外部因素。

出國方式以親戚同鄉互相牽引為主,因此在星馬、印尼、南越、菲律賓形成許多永春人聚居的地方。

 

國內外僑情

根據1996年全縣僑情普查和最近調查的資料顯示:永春縣共有旅外華僑華人、港澳同胞 100多萬人,其中華僑華人98萬人,港澳同胞 3萬人。永春華僑華人足跡遍佈世界五大洲50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有:

亞洲的馬來西亞58萬人、印尼21.8萬人、泰國 6.1萬人、新加坡 5.9萬人、越南 3.7萬人、菲律賓 1.2萬人、緬甸、柬埔寨、老撾、汶萊、巴布亞新磯內亞、韓國、日本、孟加拉、斯里蘭卡、沙烏地阿拉伯,香港及澳門 3.2萬人;大洋洲的澳大利亞、新西蘭、密克羅尼西亞;歐洲的法國、英國、德國、義大利、瑞士、荷蘭、丹麥、西班牙、瑞典、芬蘭、挪威、斯洛文尼亞、匈牙利、羅馬尼亞、捷克、莫爾達瓦、俄羅斯;美洲的美國、加拿大、巴拿馬、巴西、阿根廷、烏拉圭、牙買加、多明尼克;非洲的多哥等。

由此可見,永春縣華僑華人絕大多數在亞洲,尤其是馬來西亞,有58萬人之多。在僑居地(主要是東南亞)與當地人民一道披荊斬棘,開荒種植,經營工商,創造了輝煌業績,興辦了許多公益事業,開展反帝、反殖民主義鬥爭,為開拓和繁榮僑居地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們身居海外,情系桑梓,支援國內革命鬥爭,關心家鄉親朋,捐辦公益事業,參與經濟建設,為永春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功不可沒。

目前與我縣有直接聯繫的海外永春宗親同鄉社團有80多個,大體可分為四類:同鄉社團、宗親社團、桃源俱樂部、校友會。後兩類又可納入第一類。還有寺廟組織、基金會等。

同鄉社團是以祖(籍)國某一地域為範圍而組織起來的華僑、華人群體組織,常以祖居地地名為社團名稱,稱作“同鄉會”、“會館”、“公所”、“公會”。永春海外同鄉社團歷史悠久,人數眾多,組織嚴密。較大的社團有馬來西亞永春聯合會、新加坡永春會館、菲律賓永春同鄉會、越南胡志明市永春友愛相濟會(原為永春同鄉會)、香港永春同鄉會。印尼原有雅加達永春公會等 6個同鄉社團,因政治原因1965年後停止活動。

成立於1957年的馬來西亞永春聯合會有40個屬會,會員有數萬之眾,在大馬華人社會享有盛譽,很有影響力,其地位舉足輕重。歷史最悠久的要數麻六甲永春會館,已有 201年。還有成立於1867年的新加坡永春會館。超過百年歷史的還有大馬巴冬永春會館、雪蘭莪永春會館、麻坡永春會館、森美蘭永春會館等。

20世紀以來,許多會館還組織桃源俱樂部,僅馬來西亞就有11個,分佈在麻六甲、柔佛巴魯、雪蘭莪、居鑾等地。目前在大馬永春聯合會內,這些桃源俱樂部已與永春會館平起平坐。

在馬來西亞還有兩處永春人組織管理的寺廟,信徒眾多,在當地頗有影響,如納閩永春人張氏建造的法主公宮,奉祀張公聖君(大部分星馬永春人信仰法主公),還有麻坡的武吉甘密永春人創建的觀音廟,供奉永春錦鬥烏髻岩的烏髻觀音。

海外校友會主要在香港,有永春一中、僑中、三中、五中、六中、崇賢中學香港校友會。他們雖然成立較晚,但為母校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海外基金會大部分是慈善、教育、醫院等方面的,較大的永春社團都有設立,用於獎學、助教、扶困濟危。丹斯裏李延年博士慈善基金會在大馬享有盛譽,還捐建了永春醫院延年樓高級病房。大馬永聯會的教育基金會基金已超過 200萬馬幣,截止1997年,共頒發了 129位獎學金,貸學金則有 170位,受益者均為永春籍學子。

宗親社團是以血緣為紐帶,以宗族、姓氏為基礎,聯絡相關的親屬的同宗同姓的華僑華人群體組織。在馬來西亞,由永春籍同姓族親組成的家族會、宗親會就有30多個,較大的有湖洋彭城公會、石鼓黃氏登進家族會、東平肇永公李氏家族會、桃城鵬翔鄭氏家族會、魯國顏姓宗親會、東平鴻榜陳氏宗親會、外山雲峰內外鄉林氏宗親會等。其他國家有仙鄉旅菲宗親會、夾漈旅菲鄭氏宗親會等。

海外永春宗親同鄉社團在當地聯繫著大量本姓、本鄉的華僑、華人,特別是為數眾多的中下層人士。長期以來,它在幫助海外華僑、華人艱苦創業,爭取合法權益,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活躍華人社區生活,以及聯絡親情鄉誼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還具有愛國愛鄉的優良傳統,關心祖國的富強,家鄉的進步,積極捐資故鄉興辦公益事業,參與家鄉經濟建設。他們經常返鄉祭祖,開展懇親活動,與祖籍地保持比較密切的聯繫。親情鄉誼是維繫海外華僑、華人與祖(籍)國和故鄉聯繫的重要媒介。

值得一提的是我縣目前唯一的世界性社團組織——世界永春社團聯誼會(簡稱“世永聯”)。“世永聯”是在馬來西亞永春聯合會倡議下,順應世界華僑、華人的心願,謀求華人社會更大的發展,經得多方的支援下於1993年11月18日在我縣舉行“第三屆蘆柑節”之際,隆重召開了“世永聯”成立大會。來自世界各地的46個社團 400多名海外永春鄉親出席了開幕儀式。福建省、市、縣領導讚譽“這是永春人大團結的象徵,是永春僑史上新的里程碑,具有歷史性的深遠意義。”

馬來西亞永春聯合會會長林國璋局紳當選為第一屆“世永聯”會長,新加坡永春會館主席陳新榮任署理會長,副會長 4人,董事93人,以及秘書長和財政。

1995年 8月在麻六甲由馬來西亞永春聯合會主辦第二屆“世永聯”會員代表大會,推選新加坡永春會館主席林曼椿為“世永聯”會長,並于同年11月在永春召開二屆一次董事會。

1997年10月在新加坡舉行第三屆世界永春社團聯誼會代表大會,世界各地永春鄉賢近千人參加了大會。大會推選臺北永春同鄉會會長黃金如為該屆聯合會會長。

2000年11月,世界永春社團聯誼會第四屆代表大會暨永春縣蘆柑貿洽會、茶王賽在永春召開,由永春縣人民政及臺北永春同鄉會共同主辦, 500多位海外鄉親參加大會。該屆理事會擴大到26個國家和地區,理事 216名。菲律賓永春同鄉會會長陳建安繼任“世永聯”會長。較為難得的是此次越南胡志明市永春友愛相濟會也加入“世永聯”,成為團體會員。目前該會已成立常務理事會,各團體會員單位的3-5名代表和永春縣委書記、縣長、海外交流協會會長為該會常務理事會成員,共23名。

“世永聯”遵循“增進世界各地永春宗親社團的聯繫,敦睦鄉誼;弘揚中華文化,促進會務、文化、體育交流;互通資訊,加強經濟合作”的宗旨,幾年來通過“世永聯”每年舉行的重大活動吸引了大批的海外鄉親回鄉,探親謁祖,觀光旅遊,增進瞭解,加強與家鄉的向心力和海外鄉親的凝聚力。

世界永春社團聯誼會總部採取不固定形式,以輪值主辦社團會所為會址,在永春縣海外交流協會設永久聯絡處。

海外在政治上有地位、經濟上有實力、學術上有造詣、社會上有影響、對家鄉有重大貢獻的永春籍人士,據調查掌握的有 700多名境外重點人物,主要分佈在東南亞和港澳。

永春是個僑鄉,到處都有歸僑和僑眷屬,根據1981年、1996年和最近的調查估算,全縣現有歸僑5000人左右,僑眷屬和港澳同胞眷屬20多萬人,約占全縣人口的 40%。內半縣(習慣上以蓬壺馬跳為界,劃分為內半縣和外半縣)華僑不多,歸僑、僑眷也不多。外半縣的10多個鄉鎮則都是重點僑鄉。我縣歸僑、僑眷大多數居住在農村鄉鎮,還有一部分在縣內及縣外的機關企事業單位。從年齡結構上看,我縣的歸僑一般都在40歲以上。因為新中國成立後,回永春定居安置的華僑最多的有二批:一批是自1949年10月 1日到1953年10月,被馬來亞英國殖民當局遣送回永春安置的難僑達 843人,加上建國前幾年,共1038人;另一批是1960年印尼當局反華排華,我國政府派船接回被驅逐的華僑,安置在永春北硿華僑茶果場共五批 642戶2317人。此外,零星回鄉定居的華僑約2000人,除少數回國就業的青年和就學的學生外,大部分是年老體弱者。

 

國內僑政工作

國內僑政工作,主要是保護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在國內的合法權益,對歸僑、僑眷給予適當的照顧,團結、教育和組織引導歸僑、僑眷,發揮他們在本職工作和對外聯繫中的作用,促進僑鄉“兩個文明”建設。僑政工作是僑務部門的基礎工作之一,做好僑政工作對穩定和爭取僑心,為經濟建設服務具有重要作用。

 1、宣傳僑法,維護僑益。

《中華人民共和國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以下簡稱《保護法》),於1991年1月1日起實施,它是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的一部重要法律,是新中國制定的保護歸僑僑眷合法權益的基本法。隨後,國務院和省政府特地制定了《保護法》實施辦法。10多年來,全縣上下積極宣傳“僑法”,嚴格執行“僑法”,依法維護僑益,做了大量工作。

 2、落實僑務政策

①經過十年的攻堅和努力,完成了落實華僑私房政策這一浩大的僑政工程。全縣共落實農村僑房522戶,面積16.34萬平方米,占全縣的1/8、全市1/3。僑房政策的落實,維護了僑益,贏得了僑心,極大地激發了海外僑親愛國愛鄉的熱情。

②回收安置了六十年代初期被精簡下放的歸僑、僑眷職工 567人,協助外地核實安置永春籍職工 323人,辦理“農轉非” 924人。

③根據省財政廳、省僑辦的文件精神,全縣600多名離退休歸僑人員兌現了每月60元的生活補貼。

④歸僑僑眷及其子女升學、就業、分房等問題都依法得到了照顧。

⑤歸僑僑眷出國探親、定居、處理遺產、自費留學等權益得到了保護。

⑥保障了歸僑僑眷的政治權利,為他們參政議政創造了條件。人大、政協中都有相當數量的僑界代表、委員,許多人成為各級黨政領導幹部;各級行政、司法部門十分重視和認真處理涉外案件,有效地維護了歸僑僑眷和僑胞的合法權益。

⑦認真做好僑房拆遷安置補償工作。在我縣的縣城改造和鄉鎮村容村貌的整治工作中,各級領導和各有關部門都能按照僑務法規的精神,對被拆遷的華僑私房,儘量予以照顧。

⑧北硿華僑茶果場改制工作順利完成。以北硿華僑茶果場成立 7個村(居)委會,從東平鎮劃出 5個村,新成立東關鎮,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在省僑辦的支持下,運作良好,成績斐然,正成為永春的“東方之珠”。2001年 4月,縣政府決定將該場74名離退休幹部(其中離休幹部 4人)的離退休金納入縣機關事業社保,為他們徹底解決了後顧之憂,也解決了我縣一大難點熱點問題,消除了社會不穩定因素。由省僑辦、市、縣、鎮“四級”政府共同組織實施的為民辦實事的專案“僑居造福工程”,共新建住房77套,面積 15021平方米,改造舊房92套,面積5980平方米,解決187戶703人的住房問題,大大改善該場歸僑職工的居住條件。

 3、扶助貧困歸僑

近幾年,在我縣各級各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有相當部分農村貧困歸僑擺脫了貧困,進一步爭取了僑心,凝聚了僑力,擴大了我縣在海外的影響。

①各級政府高度重視農村歸僑脫貧致富工作,把這項工作作為農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一項重要內容,列入當地扶貧攻堅計畫,動員了各有關部門和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做好歸僑特困戶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

②把農村歸僑特困戶列入最低生活保障對象,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

③僑務、財政、民政、扶貧辦等部門,在改善歸僑特困戶生活條件,提高生活水準,幫助解決實際困難,使歸僑特困戶早日脫貧致富等方面,做了大量力所能及的工作。由於我縣是僑務大縣,從抗日戰爭勝利後到六十年代初,有大批下層華僑回國定居,其大部分已過上小康生活。

 

捐贈與管理

我縣旅居海外的華僑、華人、港澳同胞素有愛國愛鄉、情系桑梓、熱心家鄉建設的優良傳統。據統計,建國以來至2001年 6月永春海外僑親捐資辦教育、文化、體育、衛生、交通、旅遊設施等社會公益事業總金額達 3億元。1998年受省政府表彰的海外僑親有82人,其中樹碑(超1000萬元)5起7人,獲得金質獎章58人,銀質獎章24人。累計捐資超3000萬元的有香港梁良鬥先生;超2000萬元的有馬來西亞鄭文堯先生、新加坡鄭倉滿先生;超1000萬元的有香港顏彬聲先生,印尼陳秀明、陳錫石叔侄,馬來西亞鄭棣、鄭景新父子。

捐資專案計有:

1)捐資教育 15163萬元,受益學校達 166所,基建面積30萬平方米,歷年發放獎教獎學金達 700多萬元。

2)捐資醫療衛生1636萬元,其中旅馬僑親李延年先生捐建永春醫院延年樓 150多萬元,旅新僑親鄭倉滿先生捐建永春醫院病房大樓及醫療設備 500多萬元。

3)捐資公路建設2871萬元,其中鄭倉滿先生捐建仙夾公路 320萬元,旅菲僑親鄭少堅先生捐建仙夾公路 210萬元,菲律賓永春同鄉會捐資 150多萬元建設永春大橋。

4)捐辦文化、體育、旅遊等事業8000多萬元,其中旅新僑親鄭倉滿捐資 750萬元建體育場,旅馬僑親鄭棣先生捐資 285萬元建設永春文化中心,旅馬僑親鄭景新捐資 800萬元建設棣蘭體育館。

5)捐資旅遊設施1000多萬元,較大項目有東關橋、普濟寺、仙洞無極殿、城隍廟、雪山岩、留安塔等,港胞顏彬聲先生捐資魁星岩等文物古跡 400多萬元。

6)設立僑資基金會 121個,金額達2000萬元。

廣大海外僑親捐資教育、公益事業熱情高漲,湧現了許多慷慨解囊、踴躍捐資的動人事蹟。全國政協委員、澳門歸僑總會會長、著名教育家梁披雲先生幾十年如一日,把大量時間和精力傾注在發展家鄉教育事業上,他不僅身體力行帶頭捐資,還多次輾轉於東南亞等地,努力籌集資金改善家鄉的辦學條件。被梁披雲先生譽為“永春陳嘉庚”的已故旅馬僑親鄭文堯先生為家鄉教育事業傾注了畢生心血,早在1981年,他就捐資60萬元馬幣為永春一中興建雄偉壯觀的大禮堂,並於1985年捐資 100萬元新加坡幣設立永春縣第一個全縣性的也是目前我縣最大的教育基金會——鄭信順夫人基金會。10多年來,已有 14000多名永春籍優秀學子榮獲基金會的近 300萬元的獎學金。鄭老先生逝世後,其家屬秉承遺願,慨然兌現鄭老承諾的項目,捐資1000萬港元,新建永春師範。港胞梁良鬥先生一生清貧節儉,至今仍租房居住,可他卻傾其所有,捐資興學三千多萬元,受惠學校達80所,僅在華僑中學就捐資 600多萬元興建 7幢教學大樓。

海外僑親的善舉,大大改善了永春文教衛生等公益事業狀況,為永春的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作出了貢獻。為保護和發揚僑親愛國愛鄉的熱情,我縣高度重視,對僑捐工作加強管理,熱情服務,健全制度,充分發揮僑資效益。一是加強僑捐工程管理。成立了“三胞捐建工程管理委員會”,由縣委書記任主任,縣長任第一副主任,分管領導和有關部門負責人任副主任、委員,對僑捐工程實施統一領導和管理。根據省人大常委會通過的《福建省華僑捐贈興辦公益事業管理條例》,先後制定並實施了《關於加強三胞捐贈工程管理的若干規定》和《永春縣三胞捐建工程有關程式的規定》,使僑捐工程和管理走上規範化、法制化的軌道。二是嚴格僑資用途。對僑胞捐助的資金,在銀行設立專戶,做到資金全額繳入,並實行專項記帳,專人管理,專款專用,並將使用情況定期向捐資者回饋,讓他們放心、滿意。三是加強對各類僑捐基金的管理。每個基金都成立基金管理委員會,設立詳細規範的章程,嚴格把關,深得廣大捐資者的信任。因此,基金會的數量逐步增加,金額也不斷增多。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