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國佑民相公爺
原創:浪子羅蘅 文/陳清木
在安溪、南安、永春三縣交界處,峰巒連綿間,有山巍然聳峙,名曰:舟山。青山俊秀,綠水東流,山之麓 岱山
立一座廟,名曰“石竹廟”,廟裏供奉相公爺(武德英侯)。他是海峽兩岸“武德英侯”信仰的祖廟。
“相公爺”,姓章,名成武,相傳在南宋初年,擔任京城統武衛(軍區司令),因為官剛正,忠於朝廷,愛民如子,護國有功,被封為“武德英侯”。
時值金國侵犯宋朝,朝廷南撤到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大量子民隨軍入京城,人口暴增。朝廷實施向南移民的疏散策略,以鞏固江山的後方基地。章侯奉命(主動請纓)由河南光州率官軍一路護送移民入閩(很多南方人的祖地都來自中原河南),開發閩地疆土。大軍一路蕩平匪寇,來到岱山建立軍事基地,捍患禦災,使人民安居樂業,人丁興盛,社會和諧發展。
據傳說,章侯坐化于雞冠石,植倒栽竹。當地民眾感念皇恩浩蕩,遂尊章侯為平安神,塑雕金身,奉祀為至高信仰。相公爺就成為東溪五堡以及方圓百里的境主佛。威靈顯赫,至今海內外分爐達三百多座。農曆三月十六日是相公生。
石竹廟始建於南宋紹興三年(1133年),坐擁舟山岩,石竹廟其實是與靈佑廟二廟合一。“靈佑廟”是宋朝進士、名儒蔡光烈先生住所《長春堂》的舊址。蔡先生“進士及第”,官至南恩(廣東陽江)知州,晚年隱居永春岱山,其後代子孫已遷移至永春縣達埔鎮東園村。蔡先生德高望重,為人敬仰。身後村民塑其神像供奉,稱“聖公”。或許是先入為主,或文武合璧,或尊老敬賢的緣故,才會“聖公”坐中殿,“相公爺”踞右殿。現存達埔龜山有蔡光烈尚書墓。
據記載 :
南宋紹興17年(1147年),蔡光烈先生主持建州(福建省建甌縣)貢院考試,為國選才,曾慧眼識朱熹,結下師生厚誼,力薦入朝,朱熹終成宋理學大家,思想家、大詩人。
另據東溪人傳說,宋朝朱熹曾經來到東溪曬穀坪榕樹下,看到千年古榕蔽日,清溪魚躍美景,留下 “溪邊榕倒影,魚遊樹上鳥穿波”的佳句,令人頓析存疑。
石竹廟踞三縣交界處,坐擁舟山岩,左輔有鐵砧山,古稱鐵屎寨(集鐵匠鍛造刀槍劍戟的兵工廠),右引靠大呂山,山巒連綿,山險林深,易守難攻,是天然的軍事要地,相公爺以此為根據地,尚武練兵,平寇剿匪,保家衛國,賞善罰惡,保境安民,威震八方,恩澤萬民。舟山也因眾山環繞,山清水秀,竹海林濤,草木深深,茶果飄香,更顯清幽脫俗,實為隱居、養老、休閒的極樂地。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27年至1937年),石竹廟是中共安、南、永、德中心縣委地下黨活動的根據地。工農紅軍領導人民開展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鬥爭。石竹廟印記著現代革命的光輝史跡。
石竹廟,自南宋至今的千年間,歷經鬥轉星移,朝代更迭,幾度重光、修葺,已無從稽考。但是,相公爺至高無上的英靈,掃黑除惡,保境安民的精神,隨著歲月的推移,更加深入人心,不斷發揚光大。至今仍被東溪及方圓百里的爐下善男信女,以及閩、粵廣大地區,台、港、澳、東南亞以及世界各國華人奉為至高信仰。教化子孫熱愛祖國,自強不息,人心向善,開創未來。
2014年(甲午年),經鄉里豪傑人士倡議,成立以陳連興、陳朝瑾、陳宗永、林德傑、林建全、陳烏海、陳安順、陳清樹、陳曉雲、陳火燦等十人組成的籌建委員會,決定對石竹祖廟進行翻建,深得社會賢達、仁人志士、海外僑胞、企業家以及爐下善男信女支持,踴躍捐款人民帀二百五十多萬元,為石竹祖廟添磚加瓦。經籌委會的努力,當年十一月十四日竣工重光。
重建後的廟宇,規制仿古,紅磚青石,粘灰造脊,雕樑畫棟,金碧輝煌。廟前的門庭、跑馬道更加寬闊劃一,聖旨牌也修葺一新,新增“芳名亭”景點。
同時,成立《石竹祖廟管理委員會》,主任 : 陳朝騫,副主任 : 林德傑、陳達勝、林木水。成員:南安洪瀨琉塘境主任戴景水先生、南安洪瀨古廍境主任張春明先生、熱心人士以及東溪老人協會。
現階段,在東溪老人協會、鄉賢陳連興的大力推動下,正在籌建綜合樓。以接待八方來客,方便朝聖善男信女休閒和分爐信眾謁祖。
展望未來,如能與秀甲一方的舟山風景串聯開發,那將是集朝聖、紅色旅遊、休閒觀光于一體的大觀園。
春遊“岱岳春陰”
夏沐“鐵峰曉日”
秋賞“三山夜月”
冬踏“舟山晴雪”
遠觀“五堡朝煙”
回望“山門挹翠”
漫步“曲徑聞香”
追尋“石隙秋泉”
美哉!妙哉!
2019年6月8日陳清木寫于福建泉州。
作者簡介
陳清木,1957年出生于福建省安溪縣金穀東溪,十八歲到煤礦冒險人生。愛好讀書看報結文緣。1985年後的十年間,在某國企從事宣傳、文秘工作。之後下海務工,退休住泉州。
時光飛逝,歲月情深。
記錄生活,溫潤抒懷。
講古話仙,樂享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