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閩台年俗話趣聞(八)

編輯:德能  來源:海峽之聲網  更新時間:2013年10月20日

閩台年俗話趣聞(八)

2013年02月25日

有趣的閩台春節俚語。閩台兩地同風共俗,歷來都是“人相習,代相傳”,就連過年時說的習俗俚語也一樣妙趣橫生。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類俚語。

 

臘月十六做尾牙,夥計吃頭家

《金門志》載︰“十二月十六日,商賈各封其犧牲,以祀土神,晚宴親朋,謂之尾牙。”舊例每月初二、十六要敬土神,打牙祭,十二月十六日為最後一次牙祭。是日老闆宴請夥計,並以“雞頭魚尾”方式來決定明年的辭退人員,因此又有“雞頭相對,夥計走開”的儀式,這是老闆“炒魷魚”的婉轉手法。來年二月初二“頭牙”,則是“頭家”與留下的夥計聚餐共商發財大計,彼此心情寬松,所以又有“吃尾牙面憂憂,吃頭牙撚嘴秋(胡須)”的俚語。

 

好話傳上天,壞話放一邊

《金門志》載,臘月“二十四祀灶送神,俗稱灶神。是夜,以一家所行善惡,上奏於天。”灶神俗稱“灶奔公”,由於終年被煙火燻染得漆黑,所以也稱“皂王爺”(皂者黑也);又因為廚房是婦女常年活動的場所,所以造神者不敢把它造成奶油小生。灶神于二十四日這天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職”,老百姓怕他信口雌黃,所以用麥芽糖、兜面(以地瓜粉和芋頭煮成糊狀的食品)供祀,企圖黏住灶神牙關,讓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又傳說灶君是兔唇,所以祭品忌用兔肉。

 

囝仔暢年兜,大人亂糟糟

早期物質匱乏,生活清寒,許多人家庭子女又多,平時難得有吃有玩的日子。因此,“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孩子盼望早點過年,以便圖個“穿新衣,戴新帽;吃糖果,放鞭炮”的物質和精神享受。除夕和大年初一,大人又不能隨便打罵小孩,有時還給幾角錢的紅包,因而小孩更盼有“頓頓二九暝,日日正月初一。”然而大人心亂如麻,一年勞動,入不敷出,有時還弄到“一年忙到頭,屁股在外頭(指缺衣)”的窘境。但一到年關,礙於“輸人不輸陣,輸陣番薯面”的風氣,總要多少辦些年貨,可又手頭拮據,難免就會憂愁苦惱,但也總算是“年年難過年年過”了。

 

正月師公,十二月裁縫

正月的佛(神)事尤多,初四接神、初六接清水祖師、初九天公生、十三關帝聖君、十五天宮大帝和臨水夫人、十六國姓爺(鄭成功)、二十梵天池頭夫人……有的鄉村元宵節還演“師公戲”,因此道士非常忙碌。閩南同安地區從前有一句俗語叫“師公庚申———大日”,意指縣口道士庚申在正月時每天都有不少人請他打醮,後來“大日”引申為有太陽的晴天。

早時大眾生活貧困,做一件新衣服往往要“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但到了年底,大人小孩老人多少總得添件新衣,所以各地裁縫師傅非常繁忙,有“十二月工恰貴麻油”的說法。現在民眾生活水準普遍提高,服裝品牌琳瑯滿目,已用不著擠在臘月趕制新衣了。

 

插飯春,年年吃有春(剩)

《金門志》載,除夕“留宿飯於明日,曰‘隔年飯’。”“隔年飯”俗語叫“春飯”,插在上面一朵綢制的紅春花叫“飯春”,閩南語“春”與“剩”諧音,這與“娃娃抱鰱魚”年畫寓意“連(鰱)年有餘(魚)”的意思一樣。人家除夕備白米飯一缽置廳堂中案桌上,意為除夕足食尚有剩餘到明年,表達年年豐衣足食的願望。

 

正月正,娶新娘入大廳

早時經濟困難的人家,選擇除夕為兒女辦婚事(尤其是童養媳),這樣婚事與過年並期舉行,可以節省開支,也應了“過年又娶媳婦———雙喜臨門”這句老話。剛過門的新娘子不諳居室,故正月初一日由長輩或大姑自新房牽出來到大廳向男家族人拜正,同時也祭祀祖先。這樣既拜識親人,又熟悉家務,為日後做個好媳婦奠定人緣基礎。

 

正月初二請女婿,初三犯忌無客來

正月初二為雙日吉祥,成女兒日或女婿日,新婚女兒偕同夫婿回娘家拜年。《金門縣志》載︰“新婚夫婦雙雙歸寧,婿公貴岳家以蒸雞糕餅之屬,以紅包分贈幼輩。”娘家,特別是岳母,備辦豐盛宴席招待女婿,所以民間又有“丈姆(岳母)疼女婿,老嬤割起炒韭菜。”一詞形容岳母疼惜女婿的心情。女婿日也是一種天倫之樂,俗話說︰“有爸有媽初二三,無爸無媽鬥挑擔。”即有父母的媳婦,初二日回娘家團聚;而失去父母的女兒,只好幫人挑禮擔,心情自然壓抑。

初三日各地習俗不同,同安地區于明朝嘉靖某年除夕,佔據浯洲(金門)的倭寇由南門攻入縣城,燒殺擄掠,直到初二日方被兵民擊退。初三這天全城舉哀出殯,一片愁雲慘霧,越年初三,喪家為亡人做“對年”,親朋好友前來哀悼,形成初三串門視為不祥的習俗。因此初三可以放心睡覺,不怕有人打擾,所以又有“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飽”的俚語。另一種說法是初三為老鼠娶媳婦日。《金門縣志》說,“相傳是夜為老鼠娶親之日,多提早熄燈,閉戶休息。”其實,這是繁忙節事的精神調節,藉以恢復“尾牙”以來的身體疲勞。

 

蚶炒豆,燒燈猴放大炮

除夕燙蚶,將殼洗淨,由長輩撒在床下,口念“撒蚶殼錢,明年大賺錢”,這與古時以貝殼為貨幣有關,取義“積存錢財”。“燈猴”指早時支撐油燈的燈架,也有說是凝結於燈盞的痞塊。傳說冬至日“燈猴”沒有吃到米圓,便上奏天庭,假傳玉帝聖旨,要在除夕夜將陸地翻沉,鬧得家家戶戶不敢入寢。但翌日(即正月初一)平安無事,人們便互相道喜,而對因故作祟的“燈猴”,人們用火燒的方式給予懲處。在“燒燈猴”時要念“燈猴燒成夫(灰),厝內逐項有。”這是民間崇拜火的遺俗,也是除舊布新、祈求興旺的心理願望。

“爆竹聲中一歲除”,古人除夕燒竹,以竹爆裂之聲驅逐山,後形成放炮驅邪迎喜的習俗。這種習俗也見諸地方誌書。

反映過年習俗的俚語不只這些,閩台兩地同風共俗,歷來都是“人相習,代相傳。”有些只是大同小異而已。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及人們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許多民風民俗,特別是某些帶有迷信色彩的習俗(如“聽香”)已經逐漸被新風尚所淘汰或替代。有些習俗至今尚在流傳,也正因為這些民俗對於調整人際關系、構築心理平衡、增強鄉情聯誼、祈求發財致富等方面尚有某些積極的意義。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