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古今地名對照總表 筆劃《十二或以上》

作者: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2月01日

古今地名對照總表  筆劃《十二或以上》

十二畫

瓊州:  明清瓊州府包括海南島全部,治瓊山(今海口市)。明以前建置甚複雜。

     漢有珠崖、儋耳二郡,均在島之北部,旋撤銷。

     吳置珠崖于徐聞,對海南島不過遙控而已。

     晉並珠崖而省。南朝梁在海南恢復珠崖郡。

     隋置珠崖(東部)、儋耳(西部)、臨振(南部)三郡。

     唐始從崖州分出瓊州,領今海口市、瓊山等地。

     又設儋州(隋儋耳)、振州(隋臨振)、萬安州(東南部、從崖州分出)。

     宋置瓊州(大體包括唐瓊州、崖州)、

     昌化軍(相當儋州)、朱崖軍(相當振州)、萬安軍。

     元于瓊州置乾甯安撫司,另設南寧軍(今儋縣西北)、

     吉陽軍(相當宋朱崖軍)、萬安軍(名仍舊而地減)。明始以全島為瓊州府。

琴川:  江蘇常熟的別稱。以舊有七港注運河(一作五浦注海),狀似琴弦而名。

博州:  隋唐宋金博州均治聊城,惟隋唐在今縣東北,

     五代後晉在今縣東,宋始在今縣。元改名東昌。

博陵:  東漢博陵在今河北蠡縣南,又置博陵郡,即治此縣。

     建安末度博陵郡,曹魏改博陵縣為博陸縣。

     西晉置博陵國,治安平(今屬河北)。北魏為博陵郡。

     隋唐有定州博陵郡,並非晉博陵舊地(舊地在瀛州、深州境)。

博望:  漢至南朝宋有博望縣,在今河南方城西南。

博浪沙: 在今河南原陽東南。

棣州:  隋置。地在黃河下游出海之處。

     初置時在陽信(今山東陽信南),唐遷厭次(今惠民東南)。宋治今惠民。

韓州:  遼金韓州在今遼寧昌圖,治所在今縣北。

朝歌:  商別都朝歌,在今河南淇縣。

散關:  即大散關,在今陝西寶雞市西南大散嶺上。

彭城:  指今江蘇徐州。傳堯封彭祖於此,為大彭氏國。秦置彭城縣。

     西漢後期一度以楚國為彭城郡。東漢建彭城國。

     以後或為彭城郡,或為徐州,均治彭城。彭城縣于元初撤銷,併入州治。

彭蠡:  指今鄱陽湖。

彭郎磯: 江西彭澤縣西北沿江有一石磯,名彭郎磯,與江中小孤山相對。

蔣山:  即南京鐘山,因漢末秣陵尉蔣子文葬此得名。

蔣州:  隋文帝在今南京置蔣州,煬帝改丹陽郡。

葭萌:  古蜀王弟葭萌為苴侯,秦用人名為地名,置縣於今四川廣元西南。

     蜀漢改為漢壽。

葵丘:  齊桓公會諸侯處,宋地,在今河南蘭考縣境。

粟末水: 古粟末水即今吉林第二松花江。

惠州:  宋改禎州為惠州,治歸善(今廣東惠陽東)。明清有惠州府。

     民國廢府,府治為惠陽縣。今有惠州市、惠陽縣。

越州:  隋煬帝時改吳州為越州,治會稽(今紹興)。參見“紹興”。

雄州:  周世宗取契丹瓦橋關置。明改雄縣。

雁門關: 今雁門關在代縣西北,系明代所置。

     古雁門關在關西雁門山上,又稱西徑關。元廢。

輞川:  唐詩人王維有別業在輞川。即輞谷水,在今陝西藍田南。

雅州:  隋雅州以嚴道(今四川雅安)為治所。清雍正時設雅州府。民國廢府。

雅克薩: 在今黑龍江呼瑪縣西北漠河東黑龍江北岸。

紫荊山: 在廣西桂平北,金田村即在山前。

景德鎮: 本名昌南鎮,宋景德年間(一○○四~一○○七年)因燒瓷作貢品聞名,

     乃改稱景德鎮。本屬浮梁縣,解放後分出置景德鎮市。

鼎州:  宋真宗時改朗州為鼎州,參見“常德”。

黑水都督府:唐在黑水靺鞨地置,轄黑龍江中下游流域。

     治所今為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伯力)。

犍為:  漢犍為郡初置時治所在今貴州遵義西,

     後遷今四川宜賓西南、武陽(今四川彭山東),

     轄地有今川南及滇黔各一部。南朝梁廢。隋有戎州鍵為郡。

犍陀羅: 古國名,在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阿富汗東部。

     犍陀羅佛教藝術,吸收古希臘的影響,自具特色。

築:   今貴州貴陽簡稱“築”。

     明有貴築司、貴築鄉,清為貴築縣(清貴築與新貴二縣同處府治,旋省新貴。

     民國以府治為縣。貴築後移息烽城,即今息烽)。

皖:   安徽天柱山即皖山,安徽因而簡稱為皖。

集慶:  一三二九年,元改建康路為集慶路。一三五六年朱元璋取集慶,改為應天府。

街亭:  在今甘肅莊浪東南。馬謖失街亭即此。他處頗多假託,不可信。

循州:  隋循州(龍化郡)治歸善(今廣東惠州東)。

     南漢移於今龍川,以惠州為禎州,循州所轄僅循江(東江)上游之地。明廢。

舒縣:  古舒縣在今安徽廬江縣西南。南朝梁廢。

殽函:  殽山和函谷關的合稱,在今潼關至新安縣間。

潁川:  秦滅韓,以所得韓地置潁川郡,在今河南中部,治陽翟(今禹縣)。

     東魏遷治潁陰(後為長社,即今許昌)。隋唐為許州潁川郡。

潁州:  北魏始置。唐治汝陰(今安徽阜陽)。宋政和中為順昌府。

     金為潁州。清雍正時為潁州府。民國廢府。

潁昌:  宋元豐中升許州為潁昌府,治長社(今河南許昌)。

魯陽:  漢以舊楚邑魯陽為縣,在今河南魯山。

     北魏改為山北縣,旋置魯陽郡,以山北為治所。隋廢。

魯郡:  漢改薛郡為魯國,治魯縣(秦以曲阜為魯縣)。晉為魯郡。

     北齊為任城郡。又隋有魯州魯郡,唐有兗州魯郡,

     雖轄有曲阜(隋改魯縣為汶陽,繼又恢復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兗州。

普洱:  清雍正時在雲南置普洱府,治寧洱(今普洱),

     今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亦在府境。民國廢府。

善化:  宋元符時置善化縣,與長沙同城。民國始合併。

善闡:  南詔所築,在今昆明舊城南關外。

道州:  唐改南營州為道州,治營道(今湖南道縣)。

遂城:  隋改新昌為遂城,在今河北徐水西。

     北宋為威勇軍,澶淵之盟後改為廣信軍。金為遂州治所。元省。

湘州:  晉湘州治臨湘(今長沙),除湖南湘、資二水流域外,兼有粵桂及湖北各一部。

     隋改潭州時,僅有今湖南中部。

湖廣:  元置湖廣行省,轄今湖北東南部、湖南、廣西全部,

     廣東雷州半島與海南島及貴州大部。

     治武昌路。明仍稱湖廣,轄區大體為今湘鄂二省清遂分湖南、湖北二省。

     清湖廣總督正式名稱為湖北湖南總督。

湖州:  今浙江湖州,隋文帝始置。參見“吳興”。

湖南:  唐後期所置方鎮,先治衡州(今衡陽),繼治潭州(今長沙)。

     宋時荊湖南路簡稱湖南,北路簡稱湖北。

渤海:  靺鞨粟末部為主體所建,先稱振國(震國)。

     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

     渤海地跨烏蘇里江兩岸。西元九二六年,為契丹所滅。

溫州:  今浙江溫州,唐高宗時分括州始置,以溫嶠嶺得名。

渭州:  北魏置,治襄武(今甘肅隴西東北)。

     唐時曾屬吐蕃,收復後複置,治平涼(今屬甘肅)。參見“平涼”。

渭橋:  漢唐時長安附近有渭橋。

     中渭橋,在秦咸陽正南,即今咸陽東二十裏處。唐向東移十裏。

     東渭橋在今西安東北灞水、滬水與渭水會合處東側。

     西渭橋在今咸陽南,唐稱咸陽橋。諸橋都屢建屢廢。唐末後毀。

滑台:  東晉南北朝兵爭要地之一,即今河南滑縣東舊滑縣城。

滑州:  隋置,治白馬,即古滑台城。明初撤銷白馬縣,又改州為縣。

     今縣治在舊治西,原為道口鎮。

湟中:  指今青海省湟水兩岸,漢為羌族等族聚居處。

渝州:  隋初改楚州為渝州,治巴縣,即今重慶。後遂以渝為重慶的簡稱。

湓口城: 即湓城。西漢初灌嬰築,以在湓水(今龍開河)入江處得名。

     隋為尋陽,唐改“尋”為“潯”,即今江西九江。

摟中:  古指今湖南摟水流域。

滁州:  隋改南譙州為滁州,治所新昌,後改清流,即今安徽滁縣。

富平:  秦漢富平縣在今寧夏吳忠西南。漢末廢。

     今關中有富平縣,曹魏始置。縣治屢遷,均不離本縣範圍。

     唐宋時在今縣北。金廢。元複置,在今縣。南宋初宋金有富平之戰。

富春:  今浙江富陽。秦置縣名富春,晉太元中改富陽。五代吳越為富舂。宋複為富陽。

傲:   商代曾為都城,在今河南滎陽北敖山南。

疏勒:  西域古國,在今新疆喀什市。唐在此置都督府,又為軍鎮,為安西四鎮之一。

婺州:  隋置婺州,治金華。朱元璋改寧越府,不久改金華府。

登州:  唐武則天時置,治牟平(今屬山東),神龍年間遷蓬萊。

     明清登州府亦治蓬萊。民國廢府。

緱氏:  春秋周地,秦置縣,在今河南偃師東南。唐移治今緱氏鎮。宋熙甯時廢。

彘:   西周國人起義時,厲王避難處,在今山西霍縣東北。

 

十三畫

瑞州:  宋理宗時改筠州為瑞州,治高安(今屬江西)。

     元為路。明清為瑞州府。民國廢府。

槐裏:  後秦姚興稱帝處。漢改廢丘縣置,在今陝西興平東南。

榆關:  即渝關、山海關。隋開皇三年(五八三年)築。明洪武初徐達修復改建。

榆林:  隋唐榆林郡治榆林縣,在今內蒙古准格爾旗東北十二連城。

     榆林郡,隋唐時即勝州。五代後廢。今陝西榆林,明本為榆林堡。

     明成化七年(一四七一年)移延綏鎮治此,延綏後稱榆林,遂為重鎮。

     清雍正置榆林府。民國廢府。世傳有榆林為沙患三次遷城之說,實無其事。

樓煩:  古部落樓煩,春秋末居今山西寧武,岢嵐等地。

     戰國趙武靈王攻佔今甯武附近後,建樓煩縣。西晉末廢。

     隋置樓煩郡,治靜樂(今屬山西)。唐為嵐州樓煩郡。

鄢、鄢陵:鄢本壇姓古國,春秋初年為鄭武公所滅,改稱鄢陵,在今河南鄢陵縣西北。

幕府山: 在今南京北,東晉南朝時為建康門戶。

薊:   先秦燕國國都,在今北京城西南隅。

薊縣:  古薊縣在今北京城西南隅,秦置,遼改為析津。

     今天津市薊縣本為薊州治所,名漁陽,明省入本州。民國改為薊縣。

薊州:  唐開元時置,治所見“薊縣”條。薊州在明為九邊之一,

     轄地東起山海關,西至居庸關,總兵官駐三屯營(今河北遷西西北)。

蓬州:  北周置,治安固(今四川營山東北)。

     唐治大寅(今儀隴南)。元移相如(今蓬安)。

蒲子:  漢蒲子縣在今山西隰縣。劉淵曾以為都城。

蒲州:  北周改泰州置,治蒲阪(今山西永濟西蒲州鎮)。唐升河中府。

     明仍為蒲州。清雍正時為蒲州府。民國廢府。

蒲阪:  秦置縣。曹魏至北周為河東郡治所,隋大業中併入河東縣。

蒲姑:  即毫姑、薄姑,古國,在今山東博興東南。被周公所滅。周封呂尚於此。

蒲類:  西域古國,在今新疆東部巴里坤湖附近。

     曾屬姑師,漢破姑師,置車師前後國、蒲類前後國等。

     東漢時僅存蒲類前國。以後為鮮卑、突厥屬地。

蒲類海: 漢代人稱巴里坤湖為蒲類海。唐稱婆悉海。

蒲昌海: 今羅布泊的古稱,又稱鹽澤。

蒙舍城: 西元六四九年蒙舍詔的細奴邏建大蒙政權,建都此處,

     在今雲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

楚州:  隋曾置,治所先在今淮陰西南,後移山陽(今江蘇淮安)。

     後廢。唐再置楚州,仍治山陽。南宋後期改淮安軍。

碎葉:  今中亞楚河,古有碎葉水、素葉水、吹河等名。

     碎葉城在水畔,今地在吉爾吉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

     唐在此設軍鎮,為安西四鎮之一。

雷池:  東晉庾亮疑溫嶠,命“無過雷池一步”

     雷池在今安徽望江縣東南,從黃梅、宿松流來的雪水,在此積而成池。

零陽:  今湖南慈利,漢初置縣名零陽。隋改零陵,再改慈利。

零陵:  傳舜南巡而死,葬於九疑,是為零陵,在今湖南甯遠東南。

     秦在今廣西全州西南置零陵縣。漢武帝置零陵郡,以零陵縣為治所,

     轄今湘南桂北。東漢移治泉陵,即今湖南零陵。隋唐有永州零陵郡。

零丁洋: 即伶仃洋,在廣東珠江口外。文天祥被俘後過此,有《過零丁洋》詩。

肆州:  北魏置。北周時治廣武(今代縣)。隋改為代州。

督亢:  荊軻入秦,以獻督亢地圖為名。其地在今河北涿縣東,中有陂澤,周圍五十餘裏。

鑒湖:  在紹興西南。舊時因以此為紹興的別稱。

睦州:  隋置,治雉山(今浙江淳安西南),唐治建德(今縣)。

     宋宣和時,于鎮壓方臘起義後,改為嚴州。

睢州:  今河南睢縣,民國以前為睢州,金始置。

睢陽:  秦置睢陽縣,隋、唐、宋為宋城,金恢復原名。明廢入歸德州。

     在今河南商丘南。自漢梁國、南朝梁郡至宋金應天府,歸德府,均治睢陽。

     唐天寶以宋州為睢陽郡,安史亂時,張巡、許遠守睢陽,即此地。

蜀郡:  秦蜀郡北至今松潘,西至今天全、滎經西,

     南面包括今宜賓,東面則今南充已在巴郡境。

     漢蜀郡的東界更西,郡治成都處於本郡東邊。

     以後在今四川省之地分郡益多,蜀郡轄境更加縮小。

     隋唐益州蜀郡僅轄成都平原各縣。

雉河集: 即今安徽渦陽縣治,在雉河入渦水之口。

錫山:  在今無錫西郊,僅一小丘,傳周秦時產錫。

錦州:  清改廣寧府置,治錦縣,即今錦州市。

     民國廢州,州治仍為錦縣。一九三七年由錦縣析置錦州市。

錦城:  即錦官城,在成都南,蜀漢管理織錦的官吏的衙署所在。

     錦江流經此地,這一帶號為錦裏。後入遂將錦城、錦官城、錦裏作為成都的別稱。

籌筆驛: 在今四川廣元北,傳諸葛亮曾在此籌畫軍事。

筠州:  唐置筠州,治高安(今屬江西)。南宋避理宗諱,改瑞州。

簡州:  隋置簡州,在今四川簡陽地。原治所在今縣西北,明遷今縣。

騰沖:  今雲南騰沖,南詔時先名軟化府,後改騰沖府。

     元騰沖麻。明為州。清為廳。民國改縣。

解州:  五代後漢置,治解縣(今山西運城西南解州)。

     民國以州為縣。一九五四年,解縣與虞鄉並為解虞。

     一九五八年,解虞與安邑合併為運城。以後又將原虞鄉部分劃歸永濟縣。

解梁:  春秋晉有解梁,在今山西臨猗西南。

新豐:  漢置新豐縣,高帝仿豐邑而作,以慰其父思鄉之情,在今陝西臨潼東北。

新安:  今安徽歙縣一帶,晉為新安郡,詳見“歙州”。

     今河北安新縣,元分容城置新安,清道光時廢入安州。

     明萬曆時分東莞縣置,即今廣東寶安。

新陽:  清雍正時分江蘇昆山縣置,與昆山同城。民國仍合。

新城:  曹魏得蜀孟達所獻地,以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置新城郡,

     治房陵(今湖北房縣)。其後三郡仍分,房陵為新城,西城為魏興,上庸仍舊名。

新亭:  孫吳時建造,在今南京南。

新息:  春秋息國在今河南息縣西南,漢於今縣地置縣,故名新息,元初廢入息州。

新野:  古新野縣即今縣,西晉末置新野郡,治新野,北周時廢。

新蔡:  即今河南新蔡。蔡國自蔡遷此,故名。晉新蔡郡即治新蔡。北齊改廣寧郡。

新秦中: 指蒙恬擊匈奴所得河套地。

雍丘:  春秋屬宋,戰國屬魏,秦置縣,在今河南杞縣。

雍州:  《禹貢》九州之一。東漢末始置。

     曹魏時轄今陝西中部、甘肅東南部及寧夏、青海各一部。

     唐時僅有關中的一部。開元時升京兆府。

     東晉南朝時雍州以襄陽為中心,有今湖北北部與河南的一小部。

雍縣:  秦秋秦國故都,後為縣。在今鳳翔南。唐肅宗時改鳳翔。

廓州:  北周以吐谷渾澆河城(今青海貴德南)置,唐治化隆(今化隆西)宋曾置,後廢。

廉州:  唐改越州置,治合浦。明清有廉州府。民國廢府。

灤州:  契丹分平州地置,治義豐,即今河北灤縣。

灤陽:  今承德在灤河之北,因以灤陽為別稱。金曾置灤陽縣,在今河北遷西西北,明廢。

濱州:  今山東濱縣,自五代後周至清為濱州。清中葉濱州已不轄縣。

滿刺加: 國名。十四~十六世紀立國於今麻六甲州。

     鄭和曾至其國。十六世紀初葡萄牙殖民勢力侵入後衰亡。

真顏山: 匈奴真顏山約為今杭愛山南面一支。

福甯:  元分福州置福寧州。明為縣。清雍正時設府。治霞浦。今為霞浦縣。

福州:  本閩州,唐開元中改。別稱榕城。

福建:  今福建省,秦為閩中郡,漢屬揚州,唐屬江南東道。宋置福建路。

     元先置行中書省,後改屬江浙行省。明複為行省。

福陵:  亦稱東陵。清太祖墓,在瀋陽東郊天柱山上。

 

十四畫

靜寧:  今甘肅靜寧,元以前為德順。

赫圖阿拉:在今遼寧新賓西老城。

酸棗:  秦酸棗縣在今河南延津西南。隋移至今延津,北宋末改名。

斡難河: 黑龍江上源之一,發源於肯特山,流入原蘇聯境為鄂嫩河,下游為石勒喀河。

嘉州:  北周置,治平羌(今四川樂山)。隋大業初改眉州。唐既有眉州,也有嘉州。

     嘉州有今樂山、峨眉等地。南宋慶元時升嘉定府。

嘉興:  南宋慶元中升秀州為嘉興府。明清都有嘉興府。

     孫吳時有嘉禾生此,宋以“嘉禾”為郡額,故別稱嘉禾。

嘉定:  指南宋所升的嘉定府,在四川。今尚稱樂山為嘉定。

     今上海市嘉定,南宋嘉定千年(一二一七年)置縣,故名。

嘉峪關: 在甘肅嘉峪關市西,明洪武五年(一三七二年)置關。

蔡:   蔡在春秋時先從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遷新蔡(今屬河南),

     再遷州來(今安徽風台),為下蔡。

蔡州:  隋改溱州置,治所隋名上蔡,唐名汝陰,即今河南汝南。

     北朝也曾置蔡州,治蔡陽,在今湖北棗陽西南。

磁州:  隋置慈州,唐改磁州,治滏陽,今為河北磁縣。

熙河:  宋熙甯時置,治熙州(今甘肅臨洮),轄熙、河、洮、岷等州。

鄱陽:  秦於今江西波陽東置鄱陽縣。孫權移今波陽。

     又置鄱陽郡,治鄱陽。隋唐為饒州鄱陽郡。

雒邑:  周公築雛邑二城,詳名城“洛陽”專條。

雒縣:  漢雒縣在今四川廣元北。後移今廣元。元省入漢州。

端州:  今廣東肇慶一帶,古為端州,隋置,治高要(今肇慶),

     境內有端溪,產硯名端硯。宋徽宗時升為肇慶府。

韶州:  隋置,治曲江,本在今韶關北,南漢移今韶關。明清有韶州府。民國度府。

彰德:  金改相州為彰德府,治安陽(今屬河南)。元為路。明清為府。民國廢府。

精奇裏江:精奇裏,滿語為"黃"。本我國內河。《璦琿條約》簽訂後,遂為俄有。

鄯州:  從北魏至唐,鄯州治今青海樂都。後屬吐蕃。

     北宋元符再置,治青唐城。後改為西寧州,即今西寧。

潢水:  西拉木倫河古名。

漳州:  今福建漳州,唐則天后時分泉州置,初治漳浦(今雲霄,後移今漳浦),後移龍溪。

     明清有漳州府。民國度府後,以府治為龍溪縣。

     解放後分龍溪置漳州市,其餘部分今屬龍海縣。

漳南:  竇建德起義之地,在今河北故城東北。

譙縣:  秦置縣,在今安徽亳縣。明廢入毫州。

譙郡:  漢建安末置,治譙縣。隋唐為毫州譙郡。

 

十五畫

橫海:  唐方鎮滄景的軍號,後改義昌軍。

     治滄州(今滄州東南),常領滄、景、德、棣等州。

醉翁亭: 宋僧智仙建,在安徽滁縣琅琊山麓。

蘄水、蘄春:今湖北有浠水、蘄春二縣,都在長江北岸。

     浠水,唐天寶時改蘭溪縣置蘄水縣,一九三八年始改浠水,

     南朝本有蘄水縣,在今浠水東,唐初已併入蘄春。

     古蘄春,漢末置,在今蘄春蘄州鎮西北,常為蘄州(北周始置)治所。

     南宋移縣治於今蘄州鎮。民國廢州,州治為蘄春縣。

高嗷:  東晉南北朝時軍事重地,與滑台、洛陽、虎牢號為北魏河南四鎮,

     在今山東茌平西南。唐天寶毀於河水。

震澤:  太湖古稱。

播州:  唐置,治今貴州遵義,後廢。北宋曾置,治今桐梓西南,又廢。

     理宗嘉熙時置土司播州安撫司,治今遵義。元為宣撫司。

     明為宣慰司。一六○○年,土司楊應龍敗死。次年,明置遵義府。

     楊氏在八九六年已入居播州,傳二十九代。

墨山:  西域古國,在今新疆庫爾勒縣東庫魯克山區。

墨爾根: 清康熙時所築城。今為黑龍江嫩江縣。

鎮戎:  宋鎮戎軍在今寧夏固原。

鎮州:  即恒州。唐元和間改名。後晉仍稱恒州。漢又改鎮州。宋慶曆間升真定府。

鎮江:  宋政和間升潤州為鎮江府。

鎮南關: 今友誼關舊名,設于明初。

鎬:   豐、鎬並為西周都城,見“豐”。

稷下:  戰國時的學術活動中心,在齊都臨淄稷門附近。稷門以在稷山下得名。

黎陽:  古為重鎮。西漢置縣,在今河南浚縣東。

     縣南有黎陽津(即今浚縣東南),位於古黃河北岸,對岸為白馬津。

     這是軍事上的必爭之地。隋于此置黎陽倉(今浚縣西南)。

德化:  五代南唐改潯陽縣為德化縣(今江西九江)。民國初年改為九江。

德安:  北宋宣和時升安州為德安府,治安陸(今屬湖北)。民國廢府。

德勝城: 即德勝寨。五代晉王李存助在德勝渡黃河兩岸各築一城。

     北城即今河南濮陽。參見“澶州”。

虢:   周姬姓國;有三。東虢在今河南滎陽東北,為鄭所滅。

     西虢在今陝西寶雞市東,為秦所滅。

     北虢在今三門峽和山西平陸等地,為晉所並。

 虢州:  隋、唐、宋時有虢州,治所先在今河南盧氏,唐移今靈寶。元併入陝州。

滕:   西周姬姓國,在今山東滕縣西南,後亡于宋。

褒斜道: 秦嶺太白山發源的褒水向南流入漢水,斜水向北流入渭水,

     褒斜道就是利用兩河河谷作通道的道路。參見“斜穀道”。

遵義:  今貴州遵義,漢置蹩縣,後廢。唐置恭水縣,改羅蒙,再改為遵義。

     宋曾置遵義軍。明平楊應龍後,改播州為遵義府。民國廢府。

潮州:  隋分循州置,治海陽(今潮安),明清為潮州府。

潭州:  隋改湘州為潭州,治長沙。元為天臨路。明改長沙府。

潼川:  宋重和時以梓州為潼川府(今三台)。

     又改梓州路為潼川府路,轄地在今四川中部。元廢路存府。

     明改為潼川州,清雍正時又為府,民國廢府。

潼關:  古桃林塞,東漢末設關。

豫州:  《禹貢》九州之一。

     漢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轄今豫東、皖北。

     東漢治譙(今安徽亳縣)。魏晉南北朝都有豫州,轄區治所常有改變。

     隋曾以洛州為豫州。今河南省古為豫州地,故簡稱為豫。

豫章:  漢豫章郡治南昌,轄境大致同今江西省。後世所轄漸縮為南昌附近一帶。

     又隋改南昌縣為豫章縣。唐後期改鐘陵縣,又改為南昌。

 

十六畫

槜李:  即醉李,春秋時地名,在今浙江嘉興西南。

翰海:  霍去病擊匈奴,登臨翰海而還。

     翰海,或雲當是今呼倫湖、貝爾湖;或雲系山,當即今杭愛山。

     《北史》所雲瀚海,所指非一,或即上述翰海,或系今貝加爾湖。

     唐指蒙古高原大漠以北直至準噶爾盆地的地區。

     元指今阿爾泰山。明指戈壁沙漠,現代沿用。

薛:   任姓古國。先居薛(今山東滕縣南),

     春秋時居下邳(今江蘇邳縣西南),後為齊邑。

薛:   秦有薛郡,治魯縣(今曲阜)。西漢為魯國。

薄骨律: 北魏軍鎮,在今寧夏靈武西北。後改靈州。

燕:   古有兩燕國,一為周同姓(姬)國,

     都薊(今北京城西南隅),戰國時又以武陽(今河北易縣南)為下都。

     另一為姑姓國,在今河南延律東北,後人稱南燕。

燕山:  宋宣和時贖得燕京,置燕山府及燕山府路。

     旋為金所得,恢復燕山府原名析津府,改路名為燕京路。

燕京:  北京為燕國故都,故有此稱。遼南京一稱燕京。

     金初以為路名(見“燕山”)。忽必烈初年亦稱燕京。

燕然:  指今杭愛山。唐有燕然都護府,

     治西受降城(今內蒙古杭錦後旗烏加河北岸),轄河套以北廣大地區。

燕雲十六州:詳見“幽雲十六州”。

冀州:  《禹貢》九州之一。

     漢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轄今冀中、冀南及魯、豫各一小部。

     東漢先治高邑(今河北柏鄉北),後治鄴(今臨漳西南)。

     歷代均置,治所轄區多變。清冀州轄今冀縣等數縣地。民國廢州,以治所為冀縣。

黔中:  戰國楚置黔中郡。秦時治臨沅(今湖南常德),

     轄今湖南西部及毗連的鄂、川、黔各一部。西漢改為武陵郡。唐曾以黔州為黔中郡。

     又唐分江南道置黔中道,治黔州(治今四川彭水),轄地比秦黔中郡,

     東境減今湖南方面部分地區,西則包有今貴州大部。後世遂以黔為貴州的別稱。

黔州:  北周改奉州為黔州,南宋升紹慶府。

穆陵關: 在今山東臨朐東南大峴山上。

     四○九年,劉裕攻南燕,越大峴後自料必克。大峴屬沂山山脈。

衡山:  即今南嶽衡山,又今安徽天柱山(霍山),古時亦名衡山。

     秦漢有衡山郡,漢或為國,

     轄今江淮之間皖西及毗連之豫鄂各一小部,衡山(霍山)在此郡內。

     漢武帝時改六安國,轄地僅今安徽六安、安豐等數縣地,天柱山已不在轄區之中。

     隋唐衡山郡即衡州。

衡州:  隋平陳,置衡州,治衡陽(今市)。

     大業改州為郡,為衡山郡。唐武德廢郡設州,又為衡州。

     天寶改州為郡,改衡陽郡。至德再改衡州。明清有衡州府。民國廢府。

歙州:  今新安江流域的歙、黟一帶,孫吳始分丹陽郡置新都郡。

     晉改新安郡。隋為歙州,先治休寧(今安徽休甯東萬安),後移歙縣。

     大業複為新安郡。唐仍為歙州新安郡。宋宣和間改徽州。

潞州:  北周置。唐時治上黨(今山西長治),轄今晉東南。

     明嘉靖時為潞安府。民國廢府。

澧州:  隋置,治澧陽(今湖南澧縣)。民國廢州。

澶州:  唐置,治頓丘(今河南清豐西),因澶淵(今濮陽西,古有湖名澶淵)得名。

     五代後晉移濮陽(今濮陽南)。宋熙甯移今濮陽(見“德勝城”)。

     後升開德府。金仍為澶州,旋改開州。

     宋有黃河浮橋,以通濮陽南北二城。寇准、高瓊催宋真宗過橋入北城,即此地。

濂溪:  宋周敦頤號為“濂溪先生”。

     濂溪有二,一為原名,在湖南道縣一帶,為周氏世居之地。

     一在廬山蓮花峰下一帶,因周敦頤居此得名。

避暑山莊:在承德市區東北。

     建於康熙四十二年(一七○三年)至乾隆五十五年(一七九○年)間。

     為清朝皇帝避暑離宮。

 

十七畫

壕鏡:  澳門的舊稱。

檀州:  隋分幽州置。唐治密雲。石晉割給契丹。明改密雲縣。

軒轅:  河南偃師東南有山名軒轅,山路迂回曲折,號為絕險。東漢末築關。

豳州:  “豳”同“邡”,在今陝西彬縣東北,周公劉遷居此地。

     西魏在這一帶置豳州。隋治新平,即今彬縣。唐改“豳”為“分”。

魏:   周姬姓國魏在今山西芮城北。晉獻公滅魏,封給畢萬。

     畢萬遂為晉魏氏始祖。其子孫世為晉卿,後建魏國。

魏州:  北周置。治所貴鄉在今河北大名東北,轄境跨今冀、魯、豫三省之界。

     隋為魏州武陽郡,唐為魏州魏郡。五代後唐升為興唐府。

魏郡:  漢置,治鄴(今河北臨漳西南),轄境跨今冀、魯、豫三省之界。北週末遷安陽。

     隋為相州魏郡。至唐,為相州鄴郡(此鄴即安陽,非北周末年以前之鄴),

     而魏郡之名,則移給魏州。

魏博:  唐河朔三鎮之一,治魏州,常領有魏、博、貝、衛、澶、相等州。

徽州:  宋宣和間改歙州置。元為路。明清為府。民國廢府。參見“歙州”。

襄平:  秦置襄平縣,在今遼寧遼陽。東晉時地入高句麗。

襄州:  北魏所置在今河南方城;舞陽、葉縣一帶。西魏改雍州為襄州,即襄陽一帶。

襄陽:  東漢置襄陽郡。隋唐為襄州襄陽郡。

     宋為襄陽府。元改路。明清仍為府。民國廢府。

襄國:  項羽置襄國縣,在今河北邢臺西南。隋改龍岡。

濡須:  孫權在濡須口築城。濡須,水名,從巢湖經今無為東南流入長江。

濮陽:  濮陽古為帝丘;春秋衛數遷至此。地在今濮陽西南,古黃河南岸。

     漢魏為東郡治所。晉建濮陽國,改濮陽郡,均治古濮陽。

     北魏移濮陽郡治所於鄄城(今山東鄄城北)。

     隋唐濮州濮陽郡治所均在鄄城。五代梁晉夾河苦戰,晉王李存助建德勝二城。

     其後德勝北城為濮陽,就在黃河邊上。

     這一帶是河道變動頻繁之處,宋金之際,黃河主流南趨,濮陽便遠離黃河。

濠州:  隋置,治鐘離(今安徽風陽東)。明初為臨濠府。

 

十八畫及以上

瀛州:  北魏置。治所在今河間(隋置)。宋升河間府。

霸上:  即灞上,在今西安市東,因在霸水西高原上得名。

霸州:  後周以益津關及分莫、瀛二州地置,在今河北霸縣及附近一帶。

贛州:  今江西贛州本名虔州,宋紹興間改。

夔州:  唐改信州為夔州,治奉節。

     宋又有夔州路,治夔州,轄今川鄂黔各一部。

     元廢宋夔州路,而以夔州為夔州路(相當於府)。明清為府。民國廢府。

懿州:  遼懿州治所在今遼寧阜新東北。明廢。

麟州:  唐置,治新秦(今陝西神木北)。末移吳兒堡(今綏德西北)。金廢。

衢州:  今浙江衢州,唐置,治信安,即今衢縣。

     元為路。明清為衢州府。民國廢府。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