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漳州石美南陳尋親啟事
2017.09.24
福建漳州石美南陳 龍溪縣永寧鄉海
宗親好,我系福建漳州角美鎮石美村北門社後埔人,古時屬龍溪縣永甯鄉海洋下裏二十九都三十都石美保北門社後埔。開基祖陳氏(霞石公),堂號格承堂,因文革族譜丟失!望宗親有記載我這支系,請聯繫QQ195128,微信同號。
漳州台商投資區角美鎮有個古村叫石美村,它歷史悠久,文物古跡眾多,至今仍有古街、古渡口、古厝、古廟、古宗祠等古建築,其中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兩處,“三普文物點”八處。
石美村古民居遍佈全村,據不完全統計,有百多座數百間,多為具有閩南風格的明清古建築;而巴薩街多為騎樓式紅磚建築,有的為番仔樓風格。其中,吳氏古民居群和陳氏古民居群均被列為“三普文物點”。
關於古厝,還留下一段美談。據《同安縣誌》記載,陳維衡居住石美,有祖厝一座,年久失修。鄰居黃姓看中這個陳氏祖厝舊址想便宜佔有,找陳維衡要以三百金了事。維衡不同意,黃氏強行要建,於是產生了糾紛,告到官府。剛好維衡親弟陳夢球以翰林奉敕巡海,路過家鄉,地方官知道後查實要治黃氏的罪,維衡請求說:“吾與黃為同鄉,只求斷歸原主,不願推究其罪。”族親個個憤憤不平,維衡說:“是非汝所知也,盛衰有時,今日何難盡法,後日可長保也。”而黃氏自以為大禍臨頭,可能有不測,沒想到竟得以免罪,非常慚愧。從此兩家互敬互讓至今。
“寶鏡堂”為臺灣“三傑”之一陳永華祖祠
石美村姓氏多,宗祠自然也較多,建築物較為考究的就有東門黃氏“迪光堂”、北門徐氏“慤誠堂”、北門陳氏“寶鏡堂”、北門陳氏“格承堂”,其中,黃氏“迪光堂”等宗祠被列為“三普文物點”。
陳氏“寶鏡堂”稱“美女梳妝”寶地,位於北門厚山社,始建於1850年,2014年重建。宗祠二進三開間,依次為前堂、中深井、後正堂,懸山頂磚木結構,還有大埕。原堂上懸“節義文章”、“海天柱石”等共
8個匾,分別為崇禎、康熙御筆題寫。據載,陳鼎,明天啟七年(1627年)舉人,同安教諭。清軍攻克同安城,自縊於明倫堂。陳永華,臺灣明鄭時期的“東寧總制使”,後稱當時臺灣“三傑”之一。陳永華說服鄭經建聖廟,立學校,興教育,包括高山族聚居的山區。他重經濟,鼓勵明鄭將領開展軍屯,以糧、以甘蔗為綱,引進大陸的淋鹵曬鹽法,生產海鹽;廣種甘蔗煉製砂糖,推動臺灣發展。近代史學家連橫對其有高度的評價,其中把陳永華的“器識功業”與諸葛武侯等列,感歎說雖無法輔佐鄭氏成功恢復明室,“然開物成務,體仁長人,(臺灣)至今猶受其賜,澤深哉!”
靖城廍前陳
如今廍前村陳氏分為兩大支派,一為潁川開漳南陳太傅派;二為潁川開漳唐將軍陳元光南陳派,其兩派系均為潁川派。舜後,胡公媯滿受封陳國,以國為姓,唐代其後裔遷入漳州。據民國稿本《南靖縣誌》記載:“武山鄉,廍前保,始基祖陳廣賢,明代由龍溪縣蓮塘鄉二十一都田中央社遷入。迄今傳二十代,一百零四戶,五百零八人。”又據《陳姓》記載:“陳玉帶支系(草前陳氏)靖城鎮草前陳始祖玉帶,系陳邕長子夷則後裔,明代從龍海石美遷入陳厝社;廍前始祖陳廣賢系夷則後裔,明代從龍海蓮塘鄉二十一都田中央社遷入。”《南靖縣誌》記載和《陳姓》記載的陳氏都是南陳太傅派,今傳
386戶,人口1468人左右。
廍前新厝裏陳氏宗族系潁川開漳唐將軍北陳元光派,天寶鳳園開基祖風頭祖于明上葉時期由海澄風鳴(今龍海市東園鎮)遷入,廍前新厝裏開基祖陳東攜後裔于明末清初從漳州天寶鳳園六房寨(福寧寨)遷入,今傳58戶,人口
300餘人。
草前陳
靖城鎮草前村陳氏,始祖玉帶系陳邕長子夷則的後裔,明代從龍海角美鎮石美村遷入草前村陳厝社。現已傳 代,人口有1300人。
金門陳達派系
青礁蘆塘金門陳延魁、廷祚兄弟開基同安縣松田村(今屬同安區田洋村上田)。清朝中期,延魁11世孫陳國賢約在清朝道光年間從松田村遷來侯堂(今青礁村蘆塘社)。裔孫除蘆塘外,散居在海滄村蓮花洲、洪厝和龍海市角尾鎮石美村。今裔孫已傳10代,人口
130人(含蓮塘、洪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