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文共賞 »

書的知識

作者: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1月28日

書的知識

開本:開本指書刊幅面的規格大小,即一張全開的印刷用紙裁切成多少頁。常見的有三十二開(多用於一般書籍)、十六開(多用於雜誌)、六十四開(多用於中小型字典、連環畫)。

版式:即書籍的規格式樣,包括開本、排式、版面、插圖等。

版本:指某種書不同的本子。有的書一出版就有幾種形式;有的書在出版後,由於進行修改,再印時改變了原來的版本。

版次:第一次出版印刷的書寫有“某年某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這叫初版,如內容不變動,第二次印就注明第一版第二次印刷,這種書叫重印書。如第三次印刷發行時內容經過重大修改,版次就要重新算,要稱為:“第二版第三次印刷”。

版權:即版本的所有權,印于書籍的正文前後或封底。其他出版社不可隨便翻印。

字數:不管書中標題多大,插圖多少,都按橫格字數乘每頁行數乘總頁數求出全書字數。若全頁都是照片或插圖,則不算字數。

印張:它說明印這本書需多少紙張。因為一張紙可以兩面印,所以兩個印張才算一個全張。一令紙是五百張,一千印張就是一令紙。

印數:指一種書所印的累計數。如某種書在第三次印刷時,印數為“27001—47000\'’即表明前兩次已印過27000冊,這次從27001冊算起,又印了20000冊,累計數是47000冊。

什麼是珍本、抄本和孤本

讀書(特別是古書)要懂得一些版本知識,如瞭解什麼是珍本、抄本、孤本……讀者可少走彎路,多獲成果。

珍本:即珍貴的書籍或文學資料。如罕見的革命文獻、極有價值的古舊圖書資料等。珍本貴在“難得”。如漢譯《共產黨宣言》的版本很多,但20年代党在上海建立的人民出版社印行的版本,已非尋常可見,成為珍貴的革命文物,從版本學角度看,當推為“珍本”。

抄本(寫本):手抄的書籍。現存最早的抄本書是西晉元康六年寫的佛經殘卷,因為當時尚無印刷術;《永樂大典〉、《四庫全書》,卷帙浩繁,一時難以刊刻;小說《第二次握手》曾因十年動亂不得發表而傳抄一時。

抄書常因系名家手跡,接近原稿,保存完整等原因,十分珍貴。如鑄雪齋抄本《聊齋志異》,保存篇章較多,原稿卻散失一半,因而它成為今天刊印該書的一種主要依據。

孤本:是僅存一本的圖書。也包括僅存一份的某書的某種碑刻的舊拓本和未刊刻的手稿等。現存世界最早的印刷品——我國唐代(西元 868年)印刷的《金剛經》卷子,就是孤本。又如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明末清初小說《後水滸傳》,就是以大連圖書館藏孤本整理刊印的珍中之珍,因其極其稀有而價高百倍。

 

書的幾種版本

影寫本:覆在原書上影寫成的書本。用質薄而堅韌的紙張,蒙在所據底本上,照其點畫行款,一筆不苟地描寫,酷似原本,非常精細。

套印本:幾種顏色套印的書本。最早為朱墨兩色套印,明代以後發展至三四色,乃至五色。

百衲本:用不同版本的殘卷零頁配合或匯印而成一部完整的書本。百衲取僧衣破敝補綴之稱。

原本:第一次寫成或刻成的書本。是對增訂、修改和重刻、改版而言。

副本:同一書籍抄出的複本;同書同一來源的另一本子,亦稱副本。是對正本而言。過去藏書家得一罕見圖書,依樣重寫,也作副本。今亦指國家對內對外的檔的正式簽署本的複本。

別本:同書的另一來源的本子,也稱“異本”。

節本:指圖書經刪節後印行的版本。

潔本:某些有參考價值的書刊需重印,但其中有些淫穢、荒誕的詞句或章節,在重新審訂時,將其刪去後印行的版本。

 

古人寫作的體例

古人寫作的體例,大致可分為“著作”、“編述”、“抄纂”三大類。

按照古代的要求,“著作”是專指創造性的文章而言的。前人沒有闡發過或沒有記載過的,第一次出現的文章或書籍,才算是“著作”。

所謂“編述”,是在許多可以憑藉的資料的基礎上,加以提煉製作的文章,這便是“編述”,有如現在的“改編”。

“著作”,古稱“作”;“編述”,古代稱“述”。孔子的“述而不作”的話,就嚴格區分了這兩種體例。

“抄纂”是資料的彙編,古人叫“論(LUN)”。“論”的本字應是“侖”,是排列、編纂成輯的意思。

 

史書的種類

我國的史書卷帙浩繁,種類很多,大致可以分為下列五種。

正史:以紀傳體、編年體的體例,記載帝王政績、王朝歷史,人物傳紀和經濟、軍事、文化、地理等諸方面情況的史書叫正史。如,通常所說的二十四史。除少數是個人著述(如司馬遷的《史記》)外,大部正史是由官修的。

雜史:只記載一事之始末,一時之見聞或一家之私記,是帶有掌故性的史書。

別史:主要指編年體、紀傳體之外,雜記歷代或一代史,實的史書;有時與雜史難以區分。

野史:有別於官撰正史的私家編寫的史書。

稗史:通常指記載閭巷風俗,民間瑣事及舊聞之類的史籍,如清代人潘永因的《宋稗類鈔》,近代人徐珂的《清稗類鈔》。有時也用來泛指“野史”。

 

史書的體例

紀傳體:紀傳體史書創始於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它以人物傳記為中心,用“本紀”敘述帝王;用“世家”記敘王侯封國和特殊人物;用“表”統系年代、世系及人物;用“書”或“志”記載典章制度;用“列傳”記人物、民族及外國。歷代修正史都以此為典範。

編年體:編年體史書按年、月、日順序編寫,以年月為經,以事實為緯,如《左傳》、《資治通鑒》等都屬於這一類。

紀事本末體:創始于南宋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這種體裁的特點是以歷史事件為綱,重要史事分別列目,獨立城篇,各篇又按年、月、日順序編寫。

通史:連貫地記敘各個時代的史實的史書稱為通史,如西漢司馬遷的《史記》,也可稱為通史。因為他記載了上自傳說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帝時代,歷時三千多年的史實。

斷代史:記載一朝一代歷史的史書稱為斷代史,創始于東漢班固的《漢書》。《二十四史》中除《史記》外,其餘都屬斷代史。

另外,還有記載各種專門學科歷史的史書稱專史,如經濟史、思想史、文學史等。

 

古代史書的幾種體裁

本紀,是按年月順序編寫的帝王簡史,以記載帝王的言行為中心,兼述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等重大事件。

表,是用表格的形式,譜寫人物和事件。

書,是有關各種典章制度以及某些自然與社會現象的專編。

世家,用來記載王侯封國以及歷史上重要人物的活動。

列傳,主要是人物傳記。

 

什麼叫“經、史、子、集”?

經、史、子、集是我國圖書分類的名稱,統稱“四部”,又可分為甲部、乙部、丙部、丁部。

“經部”指儒家的經典。經部之下又有小類。清代的《四庫全書》經部之下又分易、書、詩、禮、春秋、孝經、五經總義、四書、樂、小學十類。

“史部”即歷史,包括各種體裁的歷史著作。《四庫全書》史部之下又分正史、編年、紀事本末、別史、雜史、詔令奏議、傳記、史鈔、載記、時令、地理、官職、政書、目錄、史評等十五類。

“子部”包括政治、哲學、科技和藝術等類的書。《四庫全書》分為儒家、兵家、法家、農家、醫家、天文演算法、術數、藝術、譜錄、雜家、類書、小說家、釋家、道家,共十四類。

“集部”收歷代作家的散文、駢文、詩、詞、散曲集子和文學評論、戲曲著作等。《四庫全書》分為楚辭、別集、總集、詩文評、詞曲等五類。

這種四部分類法自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作為一種傳統分法,它在類分我國浩如煙海的古籍中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中國書籍裝幀的演變

中國書籍裝幀的歷史是漫長的,不同時代的書籍裝幀和名稱也不同,按歷史順序,可分如下幾種:

編:秦漢時期的書籍主要是簡策,材料是竹片或木板,用牛皮索編串成冊,名之為“編”,或叫做“篇”。

卷:比簡策稍後一點的書籍叫帛書,是寫在紡織品上的,每一篇帛書加軸後卷成一卷,用細絲繩捆紮,故而取名為“卷”。漢末至唐代,紙寫的書籍的裝幀仍然是“卷”。

蝴蝶裝:宋、元時期出現了活字印刷,裝幀也向前跨進。這種方法是,將印好的書頁反折,字面相對,再把中縫的背口粘連,外麵包上硬紙皮。這樣裝幀的書,打開時猶如蝴蝶展翅,故而得名“蝴蝶裝”。

線裝:這是明朝中葉出現的書籍裝訂方法,即“將印頁以中線折正,理齊書口,前後加封面,切齊毛邊後,打眼,用線穿訂。這樣裝釘的書叫“線裝”。

平裝、精裝:近代,隨著機器印刷的傳人,外國的書籍裝訂方法也為中國人所仿效,這種書籍裝幀被稱之為“平裝”、“精裝”。現在,除了若干古書再版或影印採用“線裝”,以表示其古樸,其他的書籍多是採用“平裝”或“精裝”。

 

什麼是軼事、軼文、掌故?

軼事,也寫作“逸事”,一般是指人們不太知道的事情,大多在歷史書上沒有記載過,是零零星星沒有經過彙集的事蹟。不少軼事在流傳過程中,經過人們的豐富、加工,有一定的文學色彩,如,有的出版社出版的《中外作家軼事》、《中外藝術家軼事》都屬於這一類。

佚文,是指失傳或散存于古籍中的文章。如我國戰國時期魏國的史書《竹書紀年》,原本早已散失,現在編輯的《古書竹書紀年輯證》一書,是把古典書籍中關於《竹書紀年》的文章輯錄在一起,從中可以瞭解夏代到戰國時期的史實。

掌故,原指舊制、舊例,也是漢代掌管禮樂制度等史實者的官名。後來一種常見的意義是指關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

 

什麼叫“序”和“跋”?

放在書的正文之前的是“序”,主要是說明書的內容以及與之有關的問題。請別人寫的稱“代序”,作者自寫的稱“自序”。

放在書的正文後面的是“跋”,主要敘述書的內容或作補充說明。“跋”實際上就是“後序”,一般都由該書作者自己撰寫。

為文章或書籍作序,早在春秋戰國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序”在古代一般是放在正文後面的,到了晉代、南北朝,“序”才被移至正文的前面。到了宋代,蘇東坡諱“序”字而改寫作“敘”,所以現“序”與“敘”通用。

 

我國古籍“第一部”

第一部字典是《說文解字》(漢‧許慎)。

第一部詞典是《爾雅》(漢)。

第一部韻文書是《切韻》(隋‧陸法言)。

第一部方言詞典是《方言》(西漢,揚雄)。

第一部字書是《字通》。

第一部詩歌總集是《詩經》。

第一部文選是《昭明文選》(南朝‧梁‧蕭統)。

第一部神話小說是《山海經》。

第一部筆記小說集是《世說新語》(南朝‧宋‧劉義慶)。

第一部論語體著作是《論語》。

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春秋》。

第一部紀傳體史書是《史記》(西漢‧司馬遷)。

第一部斷代體史書是《漢書》(東漢‧班固)。

第一部歷史評論著作是《史通》(唐‧劉知幾)。

第一部兵書是《孫子》(春秋‧孫武[一說孫臏])。

第一部古代制度史是《通典》(唐‧杜佑)。

第一部農業百科全書是《齊民要術》(北魏‧賈思勰)。

第一部工農業生產技術論著是《天工開物》(明‧宋應星)。

第一部茶葉專著是《茶經》(唐‧陸羽)。

第一部植物學辭典是《全芳備祖》。

第一部藥典書是《神農本草經》(秦漢)。

第一部中醫學書籍是《皇帝內經太素》。

第一部地理書是《禹貢》(戰國)。

第一部建築學專著是《營造法式》(宋)。

第一部珠算介紹書是《盤珠算法》。

第一部最大的斷代詩選是《全唐詩》(清‧彭定求等)。

第一部繪畫理論著作是《古畫品錄》(南朝‧齊‧謝赫)。

第一部戲曲史是《宋元戲曲韻史》。

第一部系統的戲曲理論著作是《閒情偶寄》(清‧李漁)。

第一部圖書分類目錄是《七略》(西漢‧劉歆)。

第一部文藝理論書是《文心雕龍》(南朝‧梁‧劉勰)。

第一部彙編古代文化典籍的書是《永樂大典》(明‧解縉等)。

 

我國古典十大悲劇和喜劇

由中山大學教授王季思同志主持的中國古典悲劇、喜劇編輯組,經廣泛徵求意見,提出了我國十大古典悲、喜劇。

十大古典悲劇是:

《竇娥冤》(元)關漢卿

《漢宮秋》(元)馬致遠

《趙氏孤兒》(元)紀君祥

《琵琶記》(明)高明

《精忠旗》(明)馮夢龍

《嬌紅記》(明)孟稱舜

《精忠譜》(清)李玉

《長生殿》(清)洪升

《桃花扇》(清)孔尚任

《雷峰塔》(清)方成培

十大古典喜劇是:

《救風塵》(元)關漢卿

《牆頭馬上》(元)白樸

《西廂記》(元)王實甫

《李逵負荊》(元)康進之

《看錢奴》(元)鄭廷玉

《幽閨記》(元)施惠

《中山狼》(明)康海

《玉簪記》(明)高濂

《綠牡丹》(明)吳炳

《風箏誤》(清)李漁

 

什麼是“四書”、“五經”?

“四書”、“五經”是我國古代儒家的經典著作。

“四書”是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年)的理學家朱熹,從《禮記》一書中,提出《大學》、《中庸》兩篇獨立城書,與《論語》、《孟子》合成“四書”,也叫“四子書”。

《大學》闡述儒家的倫理、政治、哲學的基本觀點。

《中庸》相傳為孔子之孫、戰國初哲學家子思所作。書中肯定“中庸”是人們道德思想的最高標準,要求人們無論在任何時間、地點和各種條件下,都不偏不倚地走“中庸之道”。它是儒家思想和倫理的一部教科書。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的,書中記錄了孔子和他的一些弟子在政治主張、教育原則、品德修養等方面的言論。

《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著,亦說是孟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的記錄。是關於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和孟子的哲學思想的記錄。

“五經”始稱于漢武帝時,是《詩》、《書》、禮》、《易》、《春秋》五本書的合稱。

《詩》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儒家經典之一,因此稱〈詩經》。《詩經》編成於春秋時代,保存了從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的三百零五首詩歌。《詩經》的內容非常豐富,它反映了當時社會各個階層的生活、經濟制度和勞動生產等情況。

《書》亦稱《尚書》、《書經》。“尚”即“上”,意指上古時代的書。它保存了商周時期的一些重要史料。相傳由孔子’選編而成。

《禮》有《儀禮》、《周禮》、〈禮記》,合稱“三禮”。《周禮》收集周王室官制和戰國時各國制度,添附儒家政治思想,增減排比而成的彙編,是戰國時代的作品。《儀禮》,亦稱《禮經》、《士禮》,是春秋戰國時部分禮制的彙編,一說周公制作,孔子編訂的。《禮記》是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的選集。相傳是西漢戴聖編纂,所以又叫《小戴記》、《小戴劄記》。

《易》亦稱《易經》、《周易》。這本書通過八卦形式來推測自然和社會變化,認為陰陽兩勢力的相互作用是產生萬物的根源,具有樸素的辯證法的成分。

《春秋》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是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修訂而成的。

 

何謂“十才子書”?

所謂“十才子書”,指的是這樣十部作品:一、《三國演義》;二、《好逑傳》;三、《玉嬌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滸傳》;六、《西廂記》;七、《琵琶記》;八、《花箋記》;九、《斬鬼記》;十、《三合劍》。它們中有小說、傳奇和戲曲。有第一流的小說,如《三國演義》、《水滸傳》和優秀的戲曲《西廂記》、《琵琶記》;但也有濫竽充數的,如《三合劍》。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傳》、名稱第三的《玉嬌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箋記》,也由於格調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說的俗套,在中國文壇的影響也極微。因此,所謂“十才子書”的選擇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說此出自金聖歎,恐怕不確。

 

古籍名稱的由來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為古籍的名稱所惑,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其實,古人著作集名的由來,也是有規律可尋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詩人杜審言的詩集稱《杜審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別號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貫作集名,如唐代張九齡為曲江(今屬廣東)人,集名《曲江集》。

以作者曾經居住過的地名作集名,如杜牧有別墅在樊川,集名即為《樊川文集》。

以作者的官銜作集名,有的是用作者曾任官職中最高的官銜作集名,有的則以作者詩文創作較多或成名時的官銜作集名,也有一些是以作者做官時所在的地名作集名的。如杜甫一生最高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集名《杜工部詩集》。

以作者的封、諡作集名,如南北朝時謝靈運襲封康樂公,集名即為《謝康樂集》;北宋司馬光封溫國公,諡文正,集名《溫國文正司馬公集》。

以作者的堂名、室名等作集名,古代士大夫除了住室之外,還有專為進行讀書、藏書的處所,多以堂、室、齋、居、軒、亭、庵、館為名,講究點兒的稱樓稱閣,便以此給自己的文集取名。如明代湯顯祖家有玉茗堂,集名《玉茗堂全集》;清代袁枚居處築有隨園,集名《隨園詩話》。

以成書年代作集名,如唐代白居易和元稹的詩文集編于穆宗長慶年間,集名《白氏長慶集》、《元氏長慶集》。

以上幾種命名方法,有時交互使用,這就造成了同書異名的現象。

 

中國史學八大家

左丘明春秋時魯國人,著有《左傳》,編年體史書創始人。

司馬遷西漢人,作《史記》,首創正史紀傳體。

班固東漢人,著《漢書》,開創斷代史體例。

劉知幾唐代人,編著《史通》,我國第一個史學批評家。

杜佑唐代人,著有《通典》,為我國第一個記敘典章制度的通史。

司馬光北宋人,編成《資治通鑒》,為編年史第一部巨著。

袁樞宋代人,著《通鑒紀事本末》,創立了紀事本末的體裁。

顧炎武明清學者,著有《天下郡國利病書》等。

 

“竹林七賢”是那些人?

“竹林七賢”指魏晉期間的七個文人名士。即:嵇康、阮籍、山濤、向秀、阮咸、王戎、劉伶。《魏氏春秋》說,這七個人“相與友善,游于竹林”,號為“七賢”。

“竹林七賢”中,值得注意的作家是嵇康、阮籍。其他五人,只有山濤、向秀、劉伶有作品留至現今,而且數量很少,成就遠不及嵇、阮。嵇康、阮籍兩入神交契合。他們在思想領域和文學領域上的業績,都與對司馬氏的政治鬥爭密切關聯。

嵇康在文學上的主要成就是散文。《與山巨源絕交書》是他的著名散文之一。阮籍在文學上的主要成就是詩歌。他有《詠懷詩》82首。嵇、阮在作品中,著意宣揚老莊的虛無思想。

 

“筆”之十八種

提筆撰文叫“命筆”;

自己寫的文字叫“親筆”;

寫作中斷叫“輟筆”;

別人口授寫成的文字叫“代筆”;

集體討論,一個或幾個人起草的文字叫“執筆”;

練習性的寫作叫“練筆”;

特別精采的文字叫“妙筆”;

體現文章筆法、寫作技巧的叫“文筆”;

文章中預作提示或暗示,使之前後呼應的叫“伏筆”;

寓意含蓄不便直敘的文字叫“曲筆”;

寫的與題無關的文字叫“閒筆”;

特別細緻的描繪叫“工筆”;

使文章臃,腫的文字叫“贅筆”;

作品中寫得不好的地方叫“敗筆”;

寫作造諧很高的作家,其人其作叫“大手筆”;

無拘無束地寫作叫“信筆”;

對某些方面有所感想,隨手筆錄,不拘一格的文章叫“隨筆”;

正文結束後的補充性文字叫“餘筆”。

 

詩人的五個別稱

詩仙唐代詩人李白詩風雄奇豪放,人稱“詩仙”。

詩聖明清文人把杜甫稱為“詩聖”。葉燮的《原詩》中有詩名“詩聖推杜甫”。

詩豪指詩人中的英豪。《新唐書‧劉禹錫傳》曰:“素善詩,晚節尤精,與白居易酬複頗多。居易以詩自名者,嘗推為詩豪。

詩魔指酷愛做詩的人好像著了魔一般;也指做詩的癖好、興致。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曾說:“知我者以為詩仙,不知我者以為詩魔。”

詩囚指苦吟的詩人。元好問在《放言》詩中寫道:“長沙一湘累,郊島兩詩囚”。郊,指孟郊;島,指賈島。

 

什麼是“二十四史”與“二十五史”?

清朝乾隆年間編輯《四庫全書》時,詔定二十四部史書為正史,稱二十四史。這二十四史是:《史記、《前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引日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書》、《元史》、《明史》。

1921年,徐世昌以大總統的名義,下令把《新元史》列入正史,於是就又有了“二十五”史之說。

 

信尾問“安”十種

給父母及長輩的信稱:金安、鈞安、崇安、頤安。

給夫婦的信稱:雙安。

給女戚的信稱:坤安、壺安。

給病人的信稱:痊安。

給旅人的信稱:旅安。

給士人的信稱:道安、文安、善安、撰安。

給教師的信稱:鐸安。

給商人的信稱:籌安、財安。

官場問信彼此稱:升安、勳安、覲安、軺安。

給明友的信稱:(隨時令變化)春安、夏安、秋安、冬安、暑安、大安、時安、遷安、台安、爐安。

 

十四種“言”

名人說過的話——名言;

含有教益的話——格言;

告誡規勸的話——箴言;

預見未來的話——預言;

臨走留下的話——留言;

誠懇勸告的話——忠言;

應允別人的話——諾言;

開玩笑說的話——戲言;

抱怨別人的話——怨言;

虛假不實的話——謊言;

無中生有的話——謠言;

動聽騙人的話——甜言;

魯莽粗野的話——粗言;

挑撥離間的話——讒言。

 

“別”有十五種

分手辭行曰:“告別”;

握手告辭曰:“握別”;

拱手辭別曰:“揖別”;

揮手告辭曰:“揮別”;

親吻離去曰:“吻別”;

叩拜辭行曰:“拜別”;

設宴送行曰:“餞別”;

致謝告辭曰:“謝別”;

臨別贈禮曰:“贈別”;

前往送行曰:“送別”;

離別留言曰:“留別”;

丟開離去曰:“拋別”;

不願分別曰:“惜別”;

長久分別曰:“闊別”。

 

二十個“之交”

普通老百姓交的朋友謂“布衣之交”;

有錢人與沒錢人交朋友謂“車笠之交”;

在逆境中結交的朋友稱“患難之交”;

吃喝玩樂結交的朋友稱“酒肉之交”;

年歲差別大,行輩不同而交情深厚的朋友稱“忘年之交”;

幼年相交的朋友,稱“竹馬之交”;

交情深厚的朋友謂“肺腑之交”;

親密無間的朋友謂“膠漆之交”;

生死與共的朋友謂“生死之交”;

情投意合的朋友稱“莫逆之交”;

哪怕砍頭也不改變友誼的朋友稱“刎頸之交”;

無意中相遇而結成的朋友稱“邂逅之交”;

在道義上互相支持的朋友稱“君子之交”;

只見過一次面,交情不深的朋友稱“一面之交”;

僅點頭打招呼,感情不深的朋友稱“點頭之交”;

平淡而浮泛交往的朋友稱“泛泛之交”;

見過面但不熟悉的人稱“半面之交”;

舊時結拜的兄弟姊妹稱“八拜之交”;

交友不嫌貧賤的稱“杵逆之交”;

寶貴而有價值的交往稱“金玉之交”。

 

Copyright©2006 - 2016 lb.nanchens.com  版權所有:永春仙鄉林柄陳氏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