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三峽長福巖清水祖師廟
地址:台北縣三峽鎮秀川里長福街一號
時間:04:00-22:00
電話:02-2671 4657
三峽鎮位於盆地的南端,全鎮山陵分佈,南高北低,三峽河、橫溪分別流入大漢溪形成河谷平原,這也就是三峽舊稱為「三角湧」的由來。三峽原為泰雅族的捕鹿場,在清朝中葉,漢人到此地來開墾與原住民爭地,形成複雜的合作與對立關係漢人離鄉背景來到這裡,以泉州人的守護神清水祖師作為精神上的寄託及對故鄉的思念,逐而在此興建了祖師廟。
三峽長福巖清水祖師廟供奉的神像乃是源於福建省泉州府安溪鎮清水巖的清水祖師(亦稱蓬萊祖師),於清朝乾隆年間與墾民一起渡海來台,在清朝乾隆三十二年(西元一七六七年)由三角湧、石頭溪、二甲九、中庄、鶯歌石的泉州人提議興建,在乾隆三十四年(一七六九年)建立於三角湧公館尾(今台北縣三峽鎮秀川里)取名為「長福巖」,並以姓氏分別為劉、大集姓陳、林、中庄集姓李、王七股,這就是祖師廟數百年來的祭祀組織。
創建的廟堂於清朝道光十三年(西元一八三三年)因大地震而全毀,此次的建築共歷經六十四個春秋。
清朝道光十三年祖師廟酌手第一次重建,其格局為閩南式的二進護龍格局,但至光緒二十一年(西元一八九五年)因清廷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而將台灣割讓給日本。日軍登陸後,由北往南逐步接收台灣,至三角湧時,鄉民效法祖師抗元的精神,以祖師廟為抗日大本營,成立義勇軍,抵抗日軍,以至日軍死傷慘重,後因日軍向台北求援,義勇軍彈盡糧絕,故而棄守三角湧,退至大嵙崁(今大溪)。日軍進入三角湧之後,憤而火燒廟堂,以致此次建築毀於一旦。
此次火燒祖師廟後,日人嚴禁寺廟之重建,深怕舊事重演,後因日人對台採安撫政策,逐因應三角湧人之請求,於光緒二十五年(西元一八九九年)准許重建祖師廟,此次之建築格式為閩南式的二進雙護龍格局,為台灣寺廟之大匠陳應彬所建造,其造型成皿字狀,材料以木材及土磚為主,另有石柱二對,石獅一對,其造型古樸,與現今祖師廟內的樣式皆不相同。民國二十六年因中日戰爭爆發,日軍欠缺軍餉,而於民國二十七年,由三峽街長小林堪藏強行代管廟產,至民國三十年左右,祖師廟受白蟻之害本欲重建,但是礙於當時日人推行皇民化運動和廟產由日人所掌握,故無重建之舉,延至民國三十六年才動工重建。
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當時祖師廟的廟產由代理街長李梅樹先生所代管,於民國三十五年元月召開委員會議,由地方老耆陳炳俊先生、劉鉅篆先生、林丕顯先生等提議重建祖師廟。民國三十六年元月八日組織管理委員會及重建委員會成立。於同月十五日三峽鎮公所歸還財產管理權於祖師廟管理委員接管。
民國三十六年三月九日(農曆二月二十七日)卯時,祖師廟重建工程破土,正式開啟此次重建,動工迄今已五十餘年,尚未完工。其工程之浩大,所花費的心血精神皆難以計算。由此可見數十年來信徒對祖師爺的信仰堅定與匠師們的犧牲奉獻,實為後人所敬佩。
整座祖師廟乃是以木為頂、以石為基的建築,採五門三殿式的格局,廟頂層層疊疊,每根脊上都有富麗堂皇的裝飾,廟內則無處不雕、無處不琢。其中最精彩的是廟中的石雕、石刻,不論就技巧與手法分析,都是民間藝術之最,其師傅中不乏已列國寶級之人物。
屋頂和屋簷下方的樑架,可說金碧輝煌、琳琅滿目,尤其是人物的雕刻栩栩如生。廟中全以石材為壁,其圖案都以民間故事或歷史典故為題。龍柱為台灣廟宇最常見之物,但一廟中頂多二、三對,而祖師廟內全部完工時將有一百五十六根之多。廟中柱子依主題可分為雙龍柱、單龍柱、花鳥柱及有對聯的圓柱,其中以正殿三對最為精緻。此外,柱礎在鼓身的弧面上,則依諧音雕了許多含吉祥意的圖形如
:螃蟹(甲第)、雙魚
(餘)等。至於龍柱上頭的柱斗,則是刻有希臘柱頭風味的樹葉圖形,顯現了祖師廟中西合璧的特色。銅雕、木雕、石雕是祖師廟最引以為傲,也最特殊之處,大異於一般廟宇的彩繪裝飾,其題材多出自中國民間故事、神話或歷史典故,另外還有許多他處看不到的動物題材。
三峽祖師廟廟口
李梅樹在三峽祖師廟的作品三峽長福巖,人稱三峽祖師廟,主奉來自福建泉州安溪縣的高僧清水祖師,為台灣台北縣三峽鎮著名的古蹟,也與艋舺祖師廟、淡水祖師廟合稱台北地區三大祖師廟,有「東方藝術殿堂」之稱。
清水祖師,又稱「麻章上人」,閩南多稱其為「烏面祖師」。臺灣民間通稱其為「祖師公」;更有稱其為「落鼻祖師」。有關清水祖師的傳說很多,各廟記載皆有差異。
建築設計由李梅樹教授所設計,內有精細的雕刻襯托出祖師廟雄偉壯麗。在觀光資料上常稱此廟為「東方藝術殿堂」或「雕刻博物館」;每年農曆正月初六也就是祖師聖誕日,三峽祖師廟都會舉行盛大的神豬祭典比賽,常有媒體報道,是其著名的廟宇活動之一。
歷史
三峽祖師廟的歷史悠久,在清朝時期即已籌建,最早可追溯到一七六七年,由七股不同姓氏的當地居民興工。分為劉、大雜姓、陳、林、中庄雜姓、李、王姓等;來自三峽、鶯歌、土城、大溪等地。在一八一三年廟內更開設私塾,由陳川負責教育當地孩童。一八三三年該廟因地震有部份毀損遂進行第一次重建,接着在一八九五年乙未戰爭爆發,日軍在三角湧失利,事後採掃蕩方式南下挺進,該廟遭到焚燬,在一八九九年進行第二次重建。
一九四五年二次大戰結束後,日軍離台,三峽祖師廟重歸三峽鎮所有,由當時代理的三峽街長美術大師李梅樹接管。於是進行了第三次的重建計劃,從募款、設計、成立委員會、工程進行,費時費力,在一九四七年正式動工,由前殿開始進行全面的整修,還買了台灣神社的鳥居改作龍柱。一九六三年進行到中殿作樑;一九七五年鼓樓施工。
在一九八三年時,主持重建為期約有三十多年的李梅樹去世,重建委員會組織在改選時一波三折,一九九五年因石欄桿的裝設引起爭議,在一九九六年三峽祖師廟的重建計劃正式宣告停頓。
建築
祖師廟前殿左側的簷柱與藻井雕刻,可看到許多鳥類。
祖師廟大殿。可看到「三層雙龍柱」與「百鳥朝梅柱」三峽祖師廟在歷經三次重建後,主要的建築型式為三進九開間的殿堂式廟宇,「三進」意味着其有前殿、大殿(也就是中殿)、後殿。九開間則是廟的寬幅。在廟宇基地上的特色就是寬幅大(三十米),進深小(四十米)。
祖師廟的建築風格和一般台灣廟宇不甚相同,其特點如下:
石作的壁面,在祖師廟中找不到如一般廟宇的彩繪壁畫,所有壁面皆為石材,因此壁面的裝飾也以石刻浮雕的手法呈現。
樑與枋無彩繪、無拱形,皆以浮雕呈現,並加以貼金裝飾。
殿、中殿、後殿皆作藻井,一般廟宇僅在前殿的三川殿與大殿做藻井。
右廂房一樓為鋼筋混凝土建造,二樓採古法用木作。因此側殿與鐘鼓樓可說是第一層現代、第二層古代的建造手法。
外型較一般廟宇來得瘦高,前殿的感覺特別明顯,簷口比一般廟宇拉高許多。中間的三川殿寬高比例為一.八。
由上可知,三峽祖師廟的建築特色在於其石材的雕刻,除基座的造型較為簡潔外,其他廟體的建築部份皆有繁美的石雕。最吸引人的是大殿20根步柱的石雕。除龍柱外,尚有雙龍柱、單龍柱、花鳥柱與對聯圓柱。大殿的「三層雙龍柱」、「花鳥柱」與「百鳥朝梅柱」可說是廟中最重要的石柱雕刻。
也由於石雕比木雕要來得耗時精工,造成祖師廟的重建比一般廟宇要來得久及吃力。師父、材料、產地、題材也是1990年之後重建計劃一波三折的原因。
三峽祖師廟大事紀
乾隆卅二年(一七六七),三角湧、石頭溪、海山口、鶯歌石、中庄、二甲九、橋仔頭等地的安溪人,洽議籌建祖師廟,於八月間興工,並以姓氏分為七股,繼續籌募基金。
嘉慶十八年(一八一三),三角湧居民陳川在開墾耕作之餘暇,借廟內開設書房,從事教育工作。
道光十三年(一八三三),北臺首屈一指的文人陳維英,為長福巖撰聯三對。
道光十三年(一八三三),台灣北部大地震,祖師廟部分損毀;再度發起募捐,建立較具規模的廟宇。
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中日甲午戰爭爆發。
光緒廿一年(一八九五),中國戰敗,中日簽定馬關條約,台灣成為日本殖民地。同年,日軍抵台接收;大軍到達三角湧,三角湧義勇軍奮起抵抗,日軍傷亡慘重,但義勇軍終因人員與裝備不足而不敵日軍,日軍遂焚燬祖師廟以洩恨。
光緒廿五年(一八九九),三峽祖師廟第二次重建。。
民國廿七年(一九三八),長福巖財產管理權由三峽街役場小林堪藏街長 (日人) 代理管理。
民國卅四年(一九四五),二次大戰結束,日人撤台;財產管理權由代理三峽街長李梅樹接管。
民國卅五年(一九四六)一月十五日,召開祖師廟委員會議,七股姓氏中,每股推派二名代表參加。由於祖師廟年久失修,破舊不堪,研擬第三次重修。
民國卅六年(一九四七)一月八日,相繼成立管理委員會與重修委員會,分別負責管理與重修事宜。
一月十五日,成立三峽長福巖清水祖師公有財產管理委員會規章草案,同時由三峽鎮公所歸還財產管理權給管理委員會接管。
一月二十二日,民國三十六年農曆正月初一開始募款。
一月二十四日,正式公告重修募款。
一月二十八日,召開財產管理委員會與重修籌備委員會議,向台北縣政府呈報募款及工程計劃書,備案。
二月二十八日,二二八事件。
三月九日,農曆二月十七日丁亥日卯時,重建工程破土。
七月七日,長福巖清水祖師廟重修籌備委員會組織章程正式成立。
八月十七日,民國三十六年農曆七月二日早晨,重建工程興工。
民國卅七年(一九四八)八月十五日,前殿兩壁地基施工。
民國卅九年(一九四九)六月二日,推薦主任委員陳炳俊,副主任委員李梅樹、劉鉅篆。
六月,遷居豐原的三峽人詹有義樂捐木材。
七月十四日,購德山花崗石一批,總值舊台幣五千五百一十萬元。
九月十日,農曆七月十五日,搭架、拜架腳。
十一月二十一日,農曆十月初一,前殿中樑開始,卯時開斧。
十二月五日,前殿大樑油漆興工。
十二月十一日,農曆十月十二日卯時前殿上樑典禮。
民國卅九年(一九五〇)十一月十五日,農曆十月十九日上前殿大眉。
民國四十年(一九五一),祖師廟重修委員會徵聯啟事刊登於台灣新生報九月二十五日、十一月十二日,聯合報十一月十九日,台灣詩壇十月十日。
十二月二十二日,第三股李姓供獻牲豚豬毛,彙集變賣以作重修基金之辦法公告。
民國四十一年(一九五二)一月,農曆正月初六,祖師公誕辰祭典輪當。
二月十日,農曆正月十五日創設拜斗法會。
八月五日,徵聯入選者榜示,賈景德、胡商舜、林鎮祥等人。
八月二十一日,農曆七月二日重修五周年。
十二月六日,三峽祖師廟財團法人成立大會 (第一屆第一次)。
民國四十二年(一九五三)一月九日,每年農曆十二月九、十、十一日計三天謝斗。
五月二十五日,加入中國佛教台灣省分會,北市支會。
七月十七日,長福巖清水祖師公有財產管理委員會主席劉鉅篆,與財團法人三峽長福巖清水祖師公董事長劉鉅篆,辦理財產管理業務移交。
民國四十三年(一九五四)四月十六日 五門(西邊)工程施工。
民國四十四年(一九五五)四月十四日,農曆三月二十二日乙巳日卯時,五門做樑。
民國四十六年(一九五七)七月二十八日,重建十周年。
民國四十七年(一九五八)十月一日,農曆八月十九日,構疊前殿大碩石典禮。
民國四十八年(一九五九)十月,第二屆法人登記、信徒代表及董監事改選。
民國五十年(一九六一)十一月十八日,農曆十月十一日卯時,遷座典禮。
民國五十二年(一九六三)七月三十一日,農曆六月十一日乙亥日卯時,中殿作樑。
十二月二日,農曆十月十七日己卯日卯時,中殿上樑典禮。
民國五十五年(一九六六)十二月 第三屆法人登記、信徒代表及董監事改選。
民國五十六年(一九六七)三月十二日,農曆二月二日乙亥日卯時,中殿安置大砱石典禮。
十一月十一日,農曆十月十日卯日子時 (初九夜) 建廟二百周年、重建二十周年暨鎮座典禮。
民國五十七年(一九六八)二月二十四日,祖師公神像迎回長福巖。
民國六十二年(一九七三)十二月,第四屆法人登記、信徒代表及董監事改選。
民國六十四年(一九七五)四月十六日,鼓樓施工。
民國六十七年(一九七八)鼓樓完工。
民國六十九年(一九八〇)第五屆法人登記、信徒代表及董監事改選。
民國七十年(一九八一)鐘樓完工。
民國七十二年(一九八三)二月六日,三峽祖師廟重建委員會主任委員李梅樹教授去逝。
民國七十六年(一九八七)第六屆法人登記、信徒代表及董監事改選。
民國七十九年(一九九〇)三峽祖師廟董事會解散三峽祖師廟重建委員會。
民國八十二年(一九九三)八月,三峽祖師廟董事會醞釀遣散所有雕刻師傅,經熱心民眾、專家學者及民意代表的奔走與呼籲,祖師廟董事長陳天賜同意繼續聘用。
民國八十三年(一九九四)第七屆法人登記、信徒代表及董監事改選,由於人為因素,改選過程一波三折,至今尚未經台北縣政府核准登記。
民國八十四年(一九九五),三峽祖師廟另設立所謂「建設小組」,計劃自中國大陸引進發包成品「石欄杆」,由常務監事兼建設小組成員之一李水源召開「說明會」;與會學者教授及文化藝術工作者一致認為,基於安全與整體藝術性的考量,祖師廟並不適合裝設「石欄杆」。
民國八十五年(一九九六)六月,「建設小組」對外發包自中國大陸引進的「石欄杆」成品,經香港轉運高雄,運抵三峽。
十一月,三峽祖師廟遣散所有雕刻師傅,以常務董事(第六屆?第七屆?)李溪圳之名義發給離職證明;三峽祖師廟將近五十年的重建工程至此完全停頓,而整個重建工程尚有三分之一未完成。
民國八十六年(一九九七)二月二十八日,三峽祖師廟以副董事長邱弘文之名義,召開不具合法性之「第七屆董監事聯席會」,三峽鎮長洪見文應邀與會指導。
四月二十八日,三峽祖師廟以副董事長邱弘文之名義,召開信徒大會,商討有關董監事與信徒改選事宜;會中若干信徒質疑第七屆董監事會之合法性,並針對董監事會未能合法成立一事,建議成立調查小組徹底調查其原因。
攝影:郭成長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