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道南安清水岩
洪順興 2009-01-04 本文獲南安市“清水岩杯”徵文大賽二等獎
洪瀨,一個有底蘊的千載名邦。
歷史之悠久,東晉開埠迨今1500個春秋;經濟之發達,隋唐五代後即為繁榮之商埠碼頭,系八閩五大商貿集鎮之一、屬泉州半小時經濟圈;英才之輩出,誕生了著名歷史學家蘇雙碧等古今名流。洪瀨歷來是閩南文化重鎮;今天,洪瀨文化的分量,從煌煌三十卷、泱泱百萬字、歷時六年余的福建首部最系統的鎮志《洪瀨鎮志》的浩繁工程便可見一斑。
而洪瀨的宗教呢?
一
南安市清水岩,因在洪瀨古鎮,邑人口頭上還是習慣稱之“洪瀨清水岩”,親切又有意蘊:一者,更易於從具體的版圖上區別他處清水岩;二者,其自然地理優勢與歷史人文積澱自有獨特的區域特色。
日前,承蒙《洪瀨鎮志》、《東溪鄉訊》主編、我市知名作家黃榮周先生盛邀,隨南安市作協往清水岩采風。久仰禪林聖地,卻遲至今日無緣朝拜,因此我隨即應約,哪怕俗務纏身。“佛意不可違”,我調侃地對榮周兄笑言。
早上驅車直指目的地,百轉千回,山道散滿碎石,估計開劈不久,腳下這條剛成型的路胚,證實了我的預判:清水岩想必僻居山陬,“養在深閨人未識”?輪子盤旋向上,身體有點晃動,內心有點激動。片刻,由山門旋入景區,眼前白石雕成的兩座牌坊,偉哉壯哉。順石階而上,但見新構大雄寶殿巍然坐落,“足友”“足華”雙聯亭,翼然分立兩側。門庭地帶開豁,寺後給人無垠的縱深感。
接下來,似遊記作家筆下慣用的“移步換景”法,腳跟每挪動一步,景致便增添一番,視野便開闊幾分,我們一一參觀了放生池、大雄寶殿、正殿、龍蝦泉、二十四孝雕像群、涼亭等佈局景觀。
初入佛門,宛然仙界,頓覺恍如隔世,禪意自是氤氳心胸,正如寺院門聯所雲:“清韻偶成花下偈,水聲能和佛前鐘。”
清水岩盤踞洪瀨鎮東部的集新村玉枕山麓,遙對南安名山楊梅峰。史載:“玉枕山,遠望如枕高插雲霄。”沿一條大概是古驛道的石路,拾級而上,登臨高亭,四野蒼山,佳木繁陰,擁青挹翠,空氣格外清鮮,呵一口,仿佛甜意絲絲而入,齒間流芳。在方圓87平方公里的洪瀨古鎮,與鬧市街衢空間距離僅幾公里的清水岩,實在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天然氧吧。清水岩瀕臨東溪,故曰“東臨”,諧音“東林”,又稱東林寺。極目眺望,雲天廣袤,梅岫巨峰,煙氣嫋繞,宛然一幀丹青妙手的水墨畫;腳下的高樓崇宇,鱗次櫛比;碧疇阡陌,橫臥大地。鳥瞰潺潺流淌的東溪,穿越洪瀨全境而過,東溪是洪瀨的母親河,滋養著這一方水土的黎民子孫,也給清水岩輸送著不盡的乳汁,這是一條生命臍帶,生生不息。
念歲月之悠悠,天地之邈邈,此時,每一登臨者都是一個渺小的個體,隨即油然而生韶光易逝,生命需珍重之感懷。
二
感恩皇天后土,無償賜與清水岩一方風水寶地。其居地系龍蝦目泉穴,這便是清水岩得名的由來。正殿後正中點,有民國20年名流劉仲喬捐建並題字的兩口“喬泉”,曰“香井流芳”,俗稱蝦目泉。井沿內圈直徑半米許,深度不足一人高,泉水明澈,猶可鑒人,勒刻井沿的字跡依舊清晰。據傳曾有龍蝦須出現,因此久享龍蝦出海之美譽。特援引榮周兄的一段考察記錄,爰作佐證—
“相傳此處為龍蝦出水的聖穴。唐代建寺時,眾僧在寺後的濕土中找到清泉穴(龍蝦眼),泉水既清甜甘美,又能清熱降火祛眼疾,除供眾僧生活飲用外,香客朝拜後,時常用竹筒裝上蝦目泉水,帶回家飲用,祈佑玉體康健,闔家平安。東林寺有清泉而名聲遠播,民間把東林寺院稱為‘清水岩’的說法不脛而走。宋慶歷年間,僧人永佑重修,尊重民意,把寺易名為‘清水岩’,並在寺前的匾額題刻上‘清水岩’。”
傳統風水文化認為,如果地形狀似“龍蝦出海”,此處一定鐘靈毓秀,人傑地靈,宛如潛龍出海,風雲際會之時必能騰雲駕霧。“龍穴聖泉”不僅僅是一個美妙的傳說和一種實用的生活意義;更高層次上,它是一種超越前者的人文景觀,十分契合老百姓的心理訴求點。道理很簡單,虔誠的善信們,誰不期望自己或子女“出人頭地”?我想,這是清水岩寶貴的資源,這個難得的亮點套用時尚的流行語叫“賣點”。但願充滿文化韻味的“龍穴聖泉”濡染所有的來訪者,美名遠播海內外,一如東溪流水化為天地的精華造化的靈氣,永遠滋潤自然界和芸芸眾生。
雖非佛教徒,冥冥之中我相信,清水岩長鐘間氣,必應靈驗,它不僅有“蝦目泉”這樣經典的文化敘事,更有“落葉不飛屋頂”如此真實的生活風景。正殿後面,透著一股爽氣,古木陰翳,枝柯交錯,樹葉鋪滿山野,而緊緊挨著的寺院屋頂,居然乾乾淨淨,沒有半片葉子,否則如何清理將是一大難題,蒼天對清水岩真是偏愛有加。集新村負責人的手指向屋頂,牽引了擅長抒情的作家朋友,眼睛齊刷刷定格了,情不自已地驚歎:靈!靈!靈!面對此情此景,不斷閃爍的鏡頭在靈光和鎂光中變幻著,契合著,演繹著。
清水岩供奉清水祖師,清水祖師俗稱祖師公,北宋徽宗靖國元年(1101)五月十三日,祖師圓寂,朝廷敕賜“昭應大師”封號,尊為“清水祖師”。
祖師生前素以道行高深,弘法行善,德澤佈施而深受民眾頂禮膜拜,至今全球信眾逾5000萬人,清水祖師分爐分廟近千座,僅臺灣就高達
500多座,形成了一個著名的信仰圈,成為福建民間影響力頗大的四大神祗之一,蔚然而成中國一種獨特的宗教文化現象—“清水祖師信仰”。它對增進全球的中華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對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建設和諧海西,服務僑鄉經濟,對傳承家鄉優秀文化,弘揚濟世利人精神,共建和諧社會等,都有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進入寺院,我燒了一柱香,徐徐插入氣息嫋嫋的香爐中……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由東漢而魏晉南北朝而唐宋,中國佛教走向巔峰,其中尤以閩省為最。時人有“閩中塔廟之盛,甲於天下”和“山路逢人半是僧”之描述。“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泉郡佛道之盛行,從理學宗師朱子的吟詠中即昭然若揭了,而寺院之多、僧人之眾又首推武榮古邑。專家考證,洪瀨清水岩肇始於唐朝年間(約713—835),原名“東林寺”。被泉州地方史名家陳泗東先生譽之“以名孝廉為南邑文章泰斗”的詩山大庭人戴鳳儀,民國六年(1917)秋,纂成了《南安縣誌》五十卷,其卷五“營建志”之二載:“東林寺在玉枕山下,唐時建。”宋慶歷年間(1044—1048)“東林寺”易名“清水岩”延續至今,此得名時間竟比安溪清水岩始建時間(1083年)還早30多年。時間,說明歷史的長度和深度,昭示著文化的無量價值。深山藏古寺,洪瀨清水岩的歷史人文底蘊,委實厚重,令人驚喜不已。可歎無知者如吾輩,同在本埠,居然對這位元歷史老人認識淺薄。時下,仍有不少人或許誤以為洪瀨清水岩因供奉清水祖師而取名清水岩。其實,建于唐末的東林寺原先供奉觀音佛祖;而祀清水祖師的安溪清水岩,後來遊客如雲,香火遠播,分爐各處,洪瀨清水岩也隨之成為分爐地之一,供奉起清水祖師來了。好吧,這段史實就留給方家們去史海鉤沉吧。
三
歷史需要總結,更需要傳承。在大雄寶殿,熱情的集新村領導指著牆壁上的各種圖片和芳名榜,如數家珍地向訪客介紹了清水岩的規劃和重建概況。
清水岩自唐末建寺迄今已曆千年,物遷序流,幾經興衰,目前查證的有宋慶歷年間、清同治十三年、民國廿年、1997年以來的四次重修。據悉,前三次修葺,數民國時期規模相對較大。時鄉民鳩資修建,面闊五間,進深二間,兩側連著護厝,前有門廊。寺門邊有洪瀨名士張應星撰寫的《重修清水岩碑記》以及南安縣知事劉燦若撰書的對聯:“清磬流音風答響,水池印象月呈輝。”應該感謝先人為寺宇重光香火綿延,為弘揚民族宗教文化作出的歷史性貢獻。先賢們已然為後人遴選了這塊福地,營建精舍小品,古刹隱于山野,泉聲梵音,青燈黃卷,香火紅爐,授徒講學,坐禪論道,傳燈不息,繁衍禪宗。因而,清水岩一度僧人雲集,香客接踵而至,名噪遐邇。歷代眾多騷人慕名而至,吟詠賦詩,平仄酬和,揮毫潑墨,一派唐宋遺風,穿越時空隧道,依稀聽到寺宇山林響起的琅琅詩聲傳入耳鼓。同時,這裏也是修身治學的理想場所:宋末水頭人呂大奎(1226——1276),曾卜居此地抱卷苦讀,焚膏繼晷,終於在淳祐七年(1247)躋身一甲進士之列,贏取了功名。
帶著時代的印記,千年古刹老樹新花,重煥青春。“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清水岩的真正復興,應該是改革開放後的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雖然起步是晚了一點,但腳印一步步邁得扎實,新臺階一級級也上得穩健,目標很明確:把清水岩旅遊風景區建成海內外宗教旅遊的勝地,這一切的努力與效果令人刮目,囿於篇幅難以細述—
1997年修建 3公里多的環山公路;2005年
7月成立清水岩重建籌委會;2001年延聘高校規劃清水岩生態旅遊區建設方案;2006年
2月規劃清水岩占地面積
300多畝,修建主殿、中殿(大雄寶殿)等主體工程;2007年,進一步完善前兩次規劃,同年
1月16日,隆重舉行大雄寶殿奠基,主殿、護厝修復竣工,“足友亭”、“足華亭”落成揭彩儀式。
近年來,在楊貽芬、侯炳輝等諸位社會賢達的影響下,洪瀨各界紛紛奉獻愛心,共襄盛舉,共籌措善款
500多萬元,清水岩的建設步伐正走向深入。在寺院山門建設工地,民工們正揮汗如雨,砌築臺階。恰好,省政協委員、福建省足友體育用品公司董事長楊貽芬先生,也風塵僕僕趕到現場。楊董的企業管理大任已交給了哲嗣、南安市政協常委、足友總經理楊敬平先生。但是老馬奮蹄,何須揚鞭,可以安享晚年的楊董,心依然牽掛著清水岩。多年來,楊董慷慨解囊百萬鉅資,傾心寺院的重建工程。為了家鄉的公益事業,他親力親為,鞠躬盡瘁。有一次,有位老僑胞蒞臨清水岩,陪同的考察楊董告訴他,人的一生錢是賺不完的,但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為家鄉的歷史古跡做一些貢獻的。在他的真情的打動下,這位僑胞捐建了一個放生池;更讓他興奮的是,回來路上,僑胞突然告訴他,還決定在清水岩捐資設立武術基地,讓更多人關注清水岩。
楊董之所以致力於寺宇建設,就是因為他覺得人不能一直只為錢而轉,還應該在世界上留下一些足跡,做一些事情。——何等感人的慈善情懷!楊董的百歲老母親黃寶娟女士,更是齒德齊芳。這幾年,黃女士慷解義囊,樂捐數十萬元在寺前環山路旁建造“足友亭”、“足華亭”、南北廣場、修繕主殿。回家的路上,我特地到清水岩為黃女士所樹的碑石前,駐足靜思,我分明觸摸到老人那一顆永遠長青的善心。
“最是散財施善事,贏來一片頌揚聲。”楊董一家的慈善事業薪火相傳,譜寫了一曲令人動容的頌歌。相信還有許多感動的人和事,短短篇幅難陳其詳。
其實,還有一種人,芳名榜沒有他們的名字,因為他們用自己的熱情、時間、心智、文化而非財力在付出著,所以常常被人遺忘,所以我們應該不能遺忘。這就是那些為振興家鄉宗教事業而默默耕耘的熱心文化人,比如策劃張羅這次南安市作家采風活動的黃榮周諸君。
四
說實話,筆者和洪瀨還是有緣分的。家父生前乃一介小商賈,中學時代的我就隨父習商,時常出入洪瀨這個繁華的閩中南物資集散地。10多年前,曾受命駐洪瀨採訪撰寫一部電視專題片腳本,後在福建電視臺播映並獲獎。再後來,我還在洪瀨做過短期的推銷工作。而今天,我卻愧對清水岩名刹,因為我是平生第一次叩拜在這裏的清水祖師神像下。
現在,了卻了一樁遲到的心願,我要向東溪這片熱土,向清水岩這方聖地深深地鞠一個躬,以一位有緣人和朝聖者的姿態。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文人出遊每每詩興勃發,一紙丹青,滿口平仄……其實,哲人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鄉俚雲:蘿蔔白菜,各有所愛。我想,袞袞諸公從滾滾塵世來到空門淨地,可以焚一柱香,許一點願,佛祖在我心,虔誠由善信。你至少可以暫時讓負累的心靈歇歇腳,紅塵的縲絏,功名的紛爭,心中的芥蒂,統統摒棄,全身心沉浸禪宗世界,這是凡間購買不到的新意境,物我合一,靈魂淨化。你可以在蝦目泉邊,掬一捧洗洗面頰,呷幾口潤潤肺腑,讓容光寫到臉部,把靈氣帶回家中。你可以背倚古木,坐擁綠野,吮吸空氣,身爽脾健,心曠神怡。你可以邀朋偕友,攜妻帶女,踏古道,攀荒山,登望亭,哪怕衣裝沾滿塵埃,步履不再輕盈,周身氣喘吁吁、汗滲津津,可強身健體之效已得,又有何妨?
今天拜道清水岩,何日再沐禪林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