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台“祖師公”
三代祖師
據龍湖寺譜記載,三代祖師為毗舍浮佛轉世現身,毗舍浮佛為(賢劫七浮中第三位佛),故稱三代祖師或三代浮佛。
師貫在福建省永福縣仁義裏下姑保,下姑保,俗姓林,父林成甫,系德化縣上湧人,其次子少五,名珌,法號自超,生於宋隆興二年,甲申(一一六四年),十二月初四日辰時,幼奇穎,見佛生歡,稍長皈向佛心益堅,年十二辭親出家,嗣南京少平寺,天石崧和尚,執經侍三載,深味其道,坐化於宋嘉泰二年壬戌(一二○二年)十二月初四日辰時,法箕三十九,是時紫霧結頂,神光貫天,跏趺不依,顏色如生,至初八日茶毗告遍四方,雲集瞻禮,聞其頌語,睹其坐化,無不嘖嘖,以再生佛也,後世尊崇為(臨濟正宗,龍湖法派,萬代碧天,卓錫開基碧水三代祖師)。
南宋淳佑十一年(1251),前來參加三代祖師成佛五十年慶典的四方善信,將三十六尊祖師塑像迎回本境,建廟奉祀,自此三代祖師分爐遍佈閩南各地。永春縣龍湖岩亦分香火奉祀之,改唐朝末年所建之蓮花寺為龍湖岩,開山僧是心溪和尚,主祿僧是弘善,至今已有七百六十多年歷史。
黃公祖師
天湖黃公祖師,諱名黃應顯,俗呼應奇,法號慧旗(1189~1206),是黃昭提的次子。宋朝淳熙十六年二月初一日生於永春七都仙洞山麓。少時蒙白眉大師智玄引導而堅定禪心。十三歲到三都善化裏天湖山的華陽、含春、大橫、上山等村為人放牛,一邊放牛,一邊念佛。他為上山村陳家放牛時,啄石而尋得一眼泉水,稱為“啄泉”,供人畜飲用。他在天湖山為人們留下了疊佛石、雷公竹、無頭魚之後,於開禧二年七月,端坐峰頂,餐風吸露,不食不飲達七天七夜,於中元十五日圓寂,時年十八歲。鄉民就其肉體塑成法相,稱為黃公祖師,奉祀於天湖岩。另有日壺岩奉祀劉公祖師,月壺岩奉祀陳公祖師。
當時,三都善化裏的華陽,俗稱下洋,人口眾多。為了敬神方便,南宋寶祐年間(1253~1258),村民在村中起蓋華陽庵,迎奉黃、劉、陳三尊祖師。
三平祖師
三平祖師,唐代高僧義中禪師,敕謚號為廣濟大師,民間俗稱之為三平祖師公。俗家本姓楊,祖籍陝西高陵人。因其父官宦入閩,義中於唐宗李適興元元年(七八四年)誕生在福唐(今福清縣),其父任。時值甲子歲正月初六日。
繈褓中便不食葷腥,即所謂「胎素」也。到了德宗貞元十三年丁醜歲,他隨父親仕官至宋州(即泉州),投拜於玄用禪師門下,剃髮出家,這年他才十四歲。直他二十七歲才受具足戒,成為比丘。他先修三摩缽提,做得安心慮;後修奢摩他禪那,達到正定寂止的境界。於是他頓明心要,肩槓錫杖,雲遊天下,拜師修證。十八年間,他遍訪海內高僧,不僅精研了佛教的經、律,也修證了禪學義理,經歷了世事滄桑,終於使他「妙造空中,深了無礙」了。
唐敬宗李諶即位,改元寶歷,義中離潮州游漳水。他見到新興的漳州人文地理均好,就選定開元寺後面的三山(即今之紫芝山)半雲峰下,建立「三平真院」,自立門戶,聚徒傳教。至會昌五年乙丑歲(八四五年),唐武宗李炎下令毀滅佛,強迫僧尼還俗。其時義中彈師早已有所覺察,並做好準備,雖然他這時己年上花甲,仍堅定不移地率領一干僧尼,徒步循澗進入平和,避居化外蠻荒之地,以堅持佛法禪學。他們在深山林中披荊斬棘,日夜鑽行,好幾天難見天日,僧尼們皆巳精疲力,還找不到一處可立足存身。有一天,他們在溪澗中盥櫛淨身,義中禪師忽見水面上飄浮著無數樟花在迴旋,心中大喜,對僧們說;「上游有樟樹林,定是個好去處。」於是,僧尼們精神振,溯流上行,果然來到大柏山麓,只見四圍青山,中間一片肥沃,山水極佳。義中禪師選定龜蛇峰間建立寺院,開荒辟田。又續收容逃難來的僧尼,達三百餘人。從此在深山密林中,聚徒講學,保護了大乘一脈真傳。
宣宗李忱即位後,改元大中,三年已巳歲(八四九年),降詔恢復禪教。漳州重建開元寺,有巡禮僧常肇、惟建等二十人向朝廷推薦義中禪師是位「嗣達摩正統,繼南宗衣缽」的高僧。於是漳州刺史鄭薰恭請義中禪師主持開元寺,完成修繕之事,使寺宇煥然一新。鄭薰又將義中禪師的事跡上奏朝廷,宣宗皇帝敕封義中為「廣濟大師」。至鹹通七年(八六六年),義中已逾八十高齡了,他思己所創建的三平寺,毅然重返九層巖修葺三平寺。鹹通十三年歷十一月初六日,廣濟大師歸寂,享年九十二歲,僧臘六十五。
廣濟大師示寂後,門人弟子在三平寺後修建了祖殿,單簷重簷,面闊三間,殿中塑廣濟大師金身。春秋祀之,旁立四尊蛇侍者。又奉骨及舍利子葬於塔殿的石龕下,至今香火鼎盛,歷千年而不衰。
慚愧祖師
愧愧祖師,全名「陰那山得道慚愧祖師公」,又稱「蔭林山祖師公」、「陰林祖師」、「祖師公」等,而其信仰圈的分佈,均集中在南投縣,依據統計,南投市有二處,中寮有六處,埔裏有一處,集集有一處,魚池有八處,竹山有二處,鹿穀有十處等卅多間宮廟。外縣市部分只有台中東勢、彰化社頭、雲林古坑、嘉義大林等四處有廟宇專祀。
清代提督吳光亮在開闢八通關古道時,常遭番胞(即原住民)攻擊,因向慚愧祖師祈求保佑,順利開山後,親書「開山佑民」及「佑我開山」匾額致贈,目前「開山佑民」匾在鹿穀羌仔寮祝生廟,而「佑我開山」匾則在鹿穀頂城鳳凰山寺,因此慚愧祖師亦有「防番之神」之稱。
有關慚愧祖師的身平由來,眾說紛紜,主要有兩則。
以我們南投的較常聽聞的說法,「慚愧祖師」又稱「陰林山(或作蔭林山)祖師公」,祖師公共有三位,為潘家三兄弟,生於福建省平和縣陰林山,父姓潘名達,母葛民,為人忠厚,被鄉裏所推祟,生三子,長子達孔(或雲達禮)、次子達德、三子達明(或雲了拳),均自幼習文練武,達明尤擅長醫術,曾治癡皇太后有功。
相傳慚愧祖師三兄弟,大祖師擅於地理之術,二祖師擅於岐黃之術,三祖師專於醫術及法術。慚愧祖師的造型,為粉面(或是黑面)無鬚,頭戴王冠(或是黑底紅字的五佛冠),身著文武裝,赤腳跣足,右手持寶劍,左手掐道指,端坐於山頭之上,其聖誕為農曆三月十六日。
以廣東梅州靈光寺「陰那山慚愧祖師」的說法,慚愧祖師,又稱「陰那開山祖師」,俗姓潘,名了拳,別號慚愧,是福建沙縣人氏,生於唐朝元和十二年丁酉三月二十五日,仙逝於懿宗鹹通二年辛巳九月二十五日,世壽四十四歲。祖師出生時,左手屈曲握拳,因此取名「拳」,滿月時,有一名遊僧來訪,見了祖師緊握的拳,就在祖師的左手上寫下一個「了」字,祖師的左手指才張開,潘父就為他改名為「了拳」。祖師自幼就與眾不同,聰明穎悟,從不茹葷,有一次與牧童在山麓放牛時,常用竹仗在地上畫出一個圓圈圈住牛群,又曾經將烤過的魚丟入水中,烤魚竟然死而復活,此後這種黑底白紋的魚,就稱為「尾上焦」。潘母過世後,祖師前往陰那武峰隱居修行,講經弘法,創建道場,信徒視為神佛再世。祖師仙逝前,自慚未能弘法濟世,於是告訴門徒在他的骨塔上寫「慚愧」二自,此後信徒們就稱他為『慚愧祖師』。
顯應祖師
顯應祖師(?~一一三四年),宋朝河南僧人。俗姓黃,名惠勝,精通佛法。到南方弘法,至福建省永春泰山巖,見頗為佳勝,於是留永春靜修。
清乾隆時的《永春州志》記載:顯應祖師「幼不茹葷,預知禍福」,且還能為民祈雨:「歲大旱,語人曰:吾能致雨。禱經罷,忽曰:眾可急歸。未及半途,大雨滂沱」,求雨甚驗,故人稱「黃水車」。
後顯應祖師離永春,改往安溪縣修道。宋高宗紹興四年(一一三四年)在安溪大尖山圓寂。
顯應祖師生時即靈異,有德於民。坐化後,許多百姓紛往瞻仰,且集資建廟,取名「泰山巖」,尊為神明。後受詔封為「顯應普濟大師」,俗稱其「顯應祖師」。亦有人稱「泰山顯應天師」者。
由於顯應祖師在安溪弘法修道至於仙逝,故不僅永春人,安溪人也頗為崇信祭拜,如清康熙時大學士李光地家族即是。顯應祖師在台灣臺北泰山鄉有二廟,曰頂泰山巖、下泰山巖。「泰山鄉」之名,亦由「泰山巖」而來。
顯應祖師與泉州安溪最負盛名的佛教高僧清水祖師常被誤會為同一人,但考其出身、事蹟、行誼皆不同,實為兩人,不可混淆。
普庵祖師
普庵祖師、又稱「慧慶禪師」,為臨濟宗十二世孫,牧庵忠禪之法嗣,俗姓余,名印肅,袁州宜春縣溥化村人氏。父余慈,母胡氏。祖師生於宋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辰時,六歲時,夢見一和尚以手指點其心窩,並指示日後當闡揚佛法。父母以天命不可違,遂允其出家為僧。
普庵祖師出家入壽隆院,二十七歲落髮、二十八歲受戒,後離院雲遊湖鄉,拜謁大溈牧庵忠公,嗣後駐錫慈化寺,日夜禪定,親契華嚴經,一日大悟,述雲:「描不成
?撥不開,何須南嶽又天臺,六根門首無人會,惹得胡僧特地來。」其後,在江西袁州府南泉山弘揚佛法,門徒無數,道場盛大。當時巡檢 丁
君驥慕祖師之名,請其出山,重修慈化佛殿,地方人士受祖師薰化,富者施財,貧者施力,佛殿於焉完成,至南宋孝宗乾道五年(西元一一六九年)
七月廿一日 跏趺圓寂,時年五十五歲。
普庵祖師入寂後,靈驗卓著,誠心祈禱必有所應。元朝初年,加贈「大德慧慶」,信眾遂尊稱「慧慶禪師」。元仁宗延佑年間,吳縣姑蘇城西創建「慧慶禪寺」,奉祀祖師。
普庵禪師是禪宗「臨濟」法系第十三代法嗣,是一位大徹大悟的大禪師,以度黎民百姓為主。其開示與神跡,廣行於教界民間。
其所傳之《普庵咒》更可消災解厄,令蟲、鼠、蚊、蟻遠離,凶神惡煞走避!常予持誦可令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繁殖、萬事如意。
《普庵咒》是由許多單音參差組合,構成一個自然的旋律,猶如天地人相互交融,令人自然進入清淨空靈的境界,並能與普庵禪師有求必應的菩薩精神感應道交,念誦起來非常靈驗。
此咒可普安十方、驅除蟲蟻、蚊蚋不生、消災解厄、鎮煞安胎、驅邪除穢、逢凶化吉。
惠應祖師
張道源,南宋.紹定間(一二二八~一二三三年)在德化九竇溪學道,後尋到安溪縣還一裏(今長坑鄉田中村),擇地定居修行,並將該地稱為太湖,開山修建太湖岩(泰湖岩)。邑人尊稱為“惠應祖師”。
靈應祖師
南安市靈應寺石碑《唐神僧靈應祖師現化記》記載:李文愈祖師(俗稱靈應寺李公祖師)系“三真人六祖師”之一。師字文愈,誕生於唐代仁宅李家,幼有孝行,家貧有志,博超群倫,福而有德,常現神愛事蹟昭聞,如渡溪飛笠、立石朝天、播竹茁地等,坐化於山中“茄藤”。鄉人就其肉身塑像,祀於紫帽岩中,尊為李公祖師。五代後唐年間(923~936年)建寺。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南安縣令梁韻清來寺祈雨,甘霖普降,遂題刻“靈應”兩字作匾額。
武功祖師
武功祖師俗姓功、諱一道,號法真,祖籍陝西省武功縣,生於宋紹聖元年(西元1094年),十八歲入閩桃源(永春)普濟寺,投拜音淨法師,後隨師去沙縣雲景山修行。政和四年二十一歲的他回到東平許阪,為人耕田放羊,據傳:他仙風道骨,放牧時,“田乏水,予咒水而泉湧,予畫山而牛歸;置蝦雲峰間,放鳥普濟山,縱魚沙龍縣。”其後做了甚多善事。清道光知州在陳銑雲峰岩石碑載文,稱武功祖師“惠濟黎民,禦大災,捍大患,有歸德於民乎”。法真圓寂後,民眾即修廟供奉。
盧公祖師
盧公確有其人,名叫盧意誠,出生於永泰縣嵩口鎮盧洋村(古為永福縣三十三都)。據清《永福縣誌》記載:“盧公,三十三都人,為僧於暗然亭,修道六載,辟穀不食。康熙四年九月,告鄉人以死期,架柴火化,鄉人祀於亭中。今禱祈遍郡邑,驅蝗最應,呼為盧祖師。”
據當地人傳說,盧公祖師能叱吒風雲,治病救災,除蟲滅害,祈晴禱雨,時能顯靈。民國《永泰縣誌.雜錄》有文字記載盧公的靈跡:民國初年,尤匪猖獗,蹂躪永之南境。境有寺曰“闇亭”盧公香火處也。時督軍特派防兵巡緝,以寺為駐紮所。軍隊日夕茹葷,屠狗宰牛,污蔑佛像,靡所不至。未逾時,忽迅雷從簷際起,殛斃防兵二人,置諸寺外。其人蓋即污蔑之尤者”。這是地方史志中有關盧公祖師顯靈、發威的正式記錄,儘管真實性有待考證。但卻反映了老百姓希望盧公祖師能除惡揚善的美好願望,大大提高了盧公祖師信仰在老百姓宗教生活中的地位。
此後,盧公祖師的影響和信仰不斷擴大,本邑的民眾,吃素淨身,來寺進香,取火、取水、取符,絡繹不絕。
每逢農曆二月廿九日盧公誕,信徒們會聚會奉祀,以求平安。作為盧公信仰發源地的闇亭寺在清代以來多次翻修,如“清道光五年(1825年)和光緒十八年(1892年)均有重修。民國18年(1929年)住持僧性慰化緣集資三萬多銀元,擴充舊址再次重修。1981年秋,住持僧磬揚主持再予修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