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祖師出身考

永春志苑 2014.06 總第3期 作者:謝小玲

清水祖師在歷史上確有其人,原是宋代的一名僧人,俗名陳榮祖,出家後法號普足,永春縣岵山人。祖師圓寂後,逐漸演變成為閩南地區有影響的佛教俗神,在福建、臺灣及東南亞一些地區擁有數以百計的分爐和眾多的信仰者。現存最早的有關清水祖師生平的文獻資料是宋政和三年(1113年)陳浩然撰寫的《清水祖師本傳》。

清水祖師出生地永春岵山與其顯赫的簪纓世家少有人知曉。岵山地靈人傑,人才輩出。清水祖師為岵山南山陳氏開基祖弘元號校尉第九世孫。岵山南山陳氏校尉公派下在宋朝期間,蕃衍鼎盛,科第聯登。六世至八世連續三代均出中式進士,被人稱為“三世連科”;六世至十二世連續七代均出中式進士,又被譽為“七世蟬聯”。可見名人輩出,為閩南之望族。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朱熹贊曰:端行江中之語足以懾遠人,中行開邊之策足以定國是。介行經學之優,景魏治才之美,稱為“兩世四名賢”,一時叔侄父子兄弟茅茹匯登、華輝萼連,被稱為“一門八俊士”。

考證《永春小岵南山陳氏譜志》,譜志中世系清楚(其中第 125頁附有:小岵南山陳氏一至十七世“世系圖”)。校尉生居安,居安生天保,天保生福壽,福壽生瑊。瑊號居仁,系北宋神宗趙項元豐三年(1080年)特奏名進士。瑊生彥聖、彥通、彥士三子。彥聖即清水祖師之曾祖父,登北宋哲宗趙煦紹聖四年(1097年)進士。彥聖生有仁、義、禮、智、信五子。禮,號南壽,即清水祖師之祖父,生於宋元佑元年(1086年),卒于宋紹興廿九年(1159年),享年七十四歲。禮生有樸、模、機、權、楷五子。樸公字端行,登南宋孝宗趙睿乾道五年(1169年)進士,曆知漳州府,所擢太常卿,除知廣州兼廣東安撫使。模公字中行,號可軒,登南宋甯宗趙擴慶元二年(1196年)進士,以學行,薦除國子正,曆知梅州、汀州。機公,即祖師之稱。權公,乳名秘,字經行,號可興,武舉人,授立“武魁坊”。楷公,字範行,號立王,系宋理宗趙昀紹定五年(1232年)特奏名進士。唯三子機,雖學富五車,而不走仕途之路,亦留鄉譽。

《永春小岵南山陳氏譜志》記載:清水祖師之祖父陳禮“南壽公家業甚盛,田租萬余石”“公在家積德累仁,立鄉以善勸人。嘗誨諸子曰: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行聞,口不可得言,爾深念之,雖其先後之齒,名分有殊,亦當弗忘,隱惡至意,斯能為宦家子也。”可見清水祖師一生以慈善為本,廣施善行,惠及於民,是有著血脈相承的根基。

清水祖師之父陳機(又為璣),字介行,號一齋。人文出眾,易學高深,隱居不仕。南宋理學家朱熹稱他及其大兄端行、二兄中行、堂侄景魏為“兩世四名賢”。《閩書》、《永春州志》記載:陳機,朴弟。學問該貫,尤長於詩。信筆立成,出人意表。嘗有《讀易》詩雲:“從此不除窗外草,要觀天地發生心”,“須信生生是真易,疏籬依舊竹生孫。”其深於經而語意之獨到如此!其兄弟或登進士,或在朝為官,他唯獨隱居不仕。他面對南宋與金國對峙嚴峻時局,循入高山,避離亂世,讀書研易,所居之山曰“燭臺”,其地今稱為“文章山”,蓋一室(燭臺庵)於巔頂(事見《桃源志》)。機娶洪氏,卒後合葬鎮嶺阪坑尾,碑文曰“大宋小岵南山先祖考陳公,妣洪氏墓”,署“清水真人”立碑。機生子二,長子榮祖,出家為僧,坐逝于安溪清水岩,佛號清水真人,世稱清水祖師;次子夢得,系南宋理宗趙昀寶慶元年(1225)特奏名進士。

清水祖師少時便出家為僧,是有著家族淵源的。清水祖師的祖父積善,父親耽于易經且在祖師幼年時就讓其跟隨左右,祖師耳濡目染,從小養成手不釋卷的習慣。《永春小岵南山陳氏譜志》載“公兒時持齋育經,日常與山下裏人牧牛子戲,日暮吟經,牛自知歸。”岵山鎮南林山半山坡的仙硿岩,岩上有間“石書房”,相傳為祖師當年牧牛讀書處。傳說祖師七歲那年,家人即送他去鋪上西洋茂林庵讀書。後至天馬山麓大雲院落發為僧,潛心苦修,法號普足。修行期滿,繼續到高泰山結庵修行,“志甘槁薄,外厭繁華”。後聞天馬山西側劇頭鋪(今屬吾峰鎮)大靜山長老明松禪師法慧高超,道行圓滿,遂往事師,苦讀佛典三年,數年如一日,聆受佛教大、小乘妙諦,終於悟道,道成業就。辭歸時,“爾營以種種方便,澹足一切。”明松禪師因授以法衣而囑之:“我佛最大功德,就是行仁,是故要捨棄萬緣,以利物濟世為職責。”要求他日後行事,需以利物濟民為志,多行善事,祖師秉記于心。離開大靜山后,祖師返回高泰山庵,謹遵師教,致力於施藥濟藥,普救貧病。後來,祖師移居麻章庵,開始講經傳道,“道行精嚴,能感天動地。”在當地多次募款,修造橋樑數十處,以利往來,相傳岵山鎮永鎮橋為祖師所建。他雲遊泉州、汀州、漳州等地,為人除疾,藥至病除,為眾祈雨,如斯皆應,聲名大噪。

安溪縣崇善裏(今蓬萊鎮)鄉人,素聞師事蹟,延師駐錫張岩(現清水岩)。師慕是處山川奇麗,風景幽雅,石泉清冽,即駐。祖師駐岩18年,續修廟宇,廣植竹木,募建道路、橋樑、亭閣,施醫贈藥,寺業大興。

普足仙逝在清水岩,享年65歲,遠近民眾獲悉噩耗後悲痛萬分,痛哭流涕,雲集于清水岩,膜拜讚歎。其逝後遺容神色久久不變,眾人運石築塔於岩後安葬普足,並刻沉香神像奉祀於殿中,後人稱為清水岩真身菩薩,佛號清水真人,俗稱清水祖師。

清水祖師坐逝之後,岵山家鄉父老感之功績,便塑其神像奉于南林山上仙硿岩內。在岩內僧人的誠心主持下,前來朝拜者絡繹不絕,香火甚是旺盛。明嘉靖五年(1526年)知縣柴鑣督毀仙硿岩,人們把岩寺內佛像迎入南山庵敬奉,原岩寺經歷數百年風雨僅存基地,被稱為仙硿埔。祖師神光赫赫,神庥遠播。閩台東南亞眾善信強烈嚮往祖師故里,均虔誠來此謁拜祖師,尋根探源。為弘揚清水祖師發祥地文化,岵山鎮于2003年重建仙硿岩,建成宮殿式祖師殿,紅牆朱瓦,飛簷翼然,梁、柱、鬥、拱彩繪金光閃閃,富麗堂皇。

綜其一生,清水祖師“遷化之後,英靈如在,凡人有疾病,時有雨陽,及盜賊之憂,隨禱隨應。”主要功績有三件:其一造橋鋪路,便民甚多。清水祖師于永春“勸造橋樑數十,以度往來。”到了安溪,又募捐勸造通泉橋、穀口橋、汰口橋等。清水祖師一生募捐,修造幾十座橋樑,既實踐了佛教的“濟人利物”“廣種福田”的教義,而對百姓而言,修橋鋪路是功德無量的善舉,符合了“凡有功德於民則祀之”的原則,所以得到百姓的敬仰甚至崇拜也是很自然的事。其二濟貧施藥。所謂“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清水祖師以其高超之醫術,在瘴癘之氣盛行的閩南一帶,救治了不少患病的民眾,而患者無不感激、愛戴。其三求雨。一般人認為,普通人不能掌握自然現象,如下雨與否,唯有神聖,方能成之。但清水祖師在世時,就已經屢次祈禱成功,讓蒼天降下甘霖,解決多次的旱災,被認為有功於世。也因為求雨屢次成功,被視為神跡,清水祖師也被賦予相當的神秘色彩。清水祖師去世後,演化成佛教俗神為百姓所崇拜,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演化為民間信仰。

宋朝是福建佛教鼎盛時期,寺院之多,僧尼人數之眾,時人有“閩中塔廟之盛,甲於天下”和“山路逢人半是僧”的描述。宋時,福建百姓對僧侶十分尊敬,出家為僧既是一條生活出路,也是當時不走仕途“以出家為僧為濟世拯民”的一種途徑。

宋朝對於地方有上文請敕封各地有功神靈封號,官府派人核實後往往就予以准請。祖師顯應事蹟比比皆是,威名顯赫香火旺盛。清水祖師先後四次獲得了宋朝皇帝的敕封,每次加封兩字,由“昭應大師”累至“昭應廣惠滋濟善利大師”徽號,封號達到八個字(按照宋代敕封規制最多不超過八個字),敕封清水祖師牒文均完整地保存在《清水岩志略》、《安溪清水岩志》等志書中,牒文詳細地記載了請封和敕封的經過。由於清水祖師原是僧人,因此封號為“大師”,以區別於道教俗神。清末學者楊浚在《四神志略》中把清水祖師、媽祖、保生大帝、廣澤尊王並稱為閩南四大信仰。

清水祖師名垂古今,盛譽遍於海內外,各地塑像立廟分爐建寺爭相崇奉,人們不會忘記,祖師是從永春修持出的高僧,根在永春岵山。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