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祖師信俗
清水祖師一生謹遵“多行善事”、“以物濟世”宗旨,致力於施醫法藥、普救貧病,修橋造路、造福百姓,足跡遠及汀、漳,聲名廣披閩南。正是祖師生前“德高道深,多行善事”,故其逝後,“百姓感恩,崇奉為佛,香火旺盛”。每逢病疫,鄉人必恭抬佛像,求師法除;每遇亢旱,鄉鄰以至府縣官員,也必迎請佛像,祈雨驅災。百姓賦予清水祖師神奇甚至神秘的色彩,奉為神靈,加以崇拜,並經過千年香火傳承,逐漸昇華,形成具有閩南特色的地方文化——清水祖師文化。
一、內容簡介
清水祖師信俗的發源地——安溪清水岩始建于北宋元豐六年(1083年),它地處中國名茶鐵觀音的故鄉——福建安溪城郊西北16公里處的蓬萊山主峰北面中綸,海拔約 767米。清水祖師信俗由此而流布於閩、粵、浙以及臺灣、香港、澳門、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泰國、緬甸等地區和國家,形成了一個逾
一億人口的“清水祖師信俗”文化圈。
據民國十五年(1926年)版《清水岩志》記載,清水祖師原名陳榮祖,自幼落發為僧,法號普足,又稱麻章上人,為北宋名僧。據宋政和三年陳浩然撰《清水祖師本傳》稱:“麻章上人,道行精嚴,能感動天地”廣造橋亭、多植竹木、禱佛弭災,足跡遠及汀、漳,聲名廣披閩南。正是“祖師生前,德高道深,多行善事”,故其逝後,“百姓感恩,崇奉為佛,香火旺盛”。每逢病疫,鄉人必恭抬佛像,求師法除每遇亢旱,鄉鄰以至府縣官員,也必迎請佛像,祈雨驅災。百姓賦予清水祖師神奇甚至神秘的色彩,奉為神靈,加以崇拜,曾四次受到宋廷敕封,敕賜“昭應廣惠慈濟善利大師”徽號,八字綸音,享譽至極。
清水祖師信俗經千百年歷史積澱,文化內涵豐富,主要體現於祭祀類的迎春繞境和蔔簽類的藥簽,信眾廣泛,且一山共祀多神,體現祖師信仰的包容性,祭祀活動中具鮮明的民俗性,並寓有民間的文化訴求,參與者眾。祖師信仰歷時 900餘年,歷史悠久,涉及諸多藝術門類,是影響廣泛的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其藥簽中蘊含有祖國不可多得的中醫藥寶貴遺產,故頗具歷史、文化、科學研究價值。同時,清水祖師信俗在閩台具有巨大的影響力,是兩岸同胞聯繫的精神紐帶和橋樑,是海峽兩岸同宗、同字、同地、同緣、同信仰的非物質文化情緣見證,對於海峽兩岸的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統一具有特殊的作用。隨著越來越多的信眾前來朝聖、觀光旅遊,對其信仰地清水岩的開發,又具有龐大的旅遊市場經濟價值。
然而,由於清水祖師信俗歷史久遠,改朝換代,屢有興廢,信俗淡化,瀕於消失。其信俗活動形式、內容難免有遺缺或變異,特別是藥簽瀕臨失傳境地。隨著經濟和技術的發展,農村產業結構的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有了較大變化,熟悉操持清水祖師祭儀活動的人才越來越少,面臨傳承人消逝的危機。
二、分佈區域
“清水祖師信俗”發祥于安溪清水岩,在福建泉州、漳州、廈門、龍岩、南平等地,廣東的潮汕地區,浙江平陽地區,以及臺灣、香港、澳門、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泰國、緬甸等地區和國家,均見流布,形成了一個逾 1億的“清水祖師信仰”文化圈。
三、歷史淵源
清水祖師信俗,歷時 900餘年,跨越了古代、現代、當代三個歷史階段。據民國十五年(1926年)版《清水岩志》記載,清水祖師原名陳榮祖,自幼落發為僧,法號普足,又稱麻章上人。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農曆正月初六誕生於永春小岵鄉,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五月十三日仙逝,享年六十五歲。從其崇拜群體、內容與形式的變化看,大體可以分為奠基、形成、發展、穩定、沉潛、復興幾個時期。可以這樣說:清水祖師信俗奠基于祖師生前,形成于宋元,發展於明清,穩定於民國,沉潛于全國解放以後,復興於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
奠基
清水祖師信俗緣起于祖師生前“營以種種方便”贏得民眾信賴:一是熱心于慈善事業,一生勸造數十座橋樑,實踐了“濟人利物”、“廣種福田”的教義,符合“凡有功德於民則祀之”的原則;二是清水祖師在世時,以祈雨經常“獲應”而聞名,所以百姓賦予清水祖師以神奇甚至神秘的色彩,清水祖師去世後,就被當地百姓奉為神靈,加以崇拜。據宋政和三年陳浩然撰《清水祖師本傳》稱:“麻章上人,道行精嚴,能感動天地”廣造橋亭、多植竹木、禱佛弭災,足跡遠及汀、漳,聲名廣披閩南。正是“祖師生前,德高道深,多行善事”,故其逝後,“百姓感恩,崇奉為佛,香火旺盛”。在這一奠基階段,清水祖師是現實世界中的人,他予人之"功"是自覺主動的現實行為。而崇敬他的,主要是受惠的和受其善行感功的民眾,他們對於清水祖師的祈求,也是希望得到實實在在的幫助。其崇拜的形式,是心中的敬佩,口頭的傳頌,並在流傳中不斷加以神化,許多帶神話色彩的傳說也就在這過程中產生。
形成
據《清水祖師傳略》所載,祖師于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坐化,百姓感恩崇奉為佛,香火旺盛。每逢病疫,鄉人必恭抬佛像,求師法除每遇亢旱,鄉鄰以至府縣官員,也必迎請佛像,祈雨驅災。於是師名大噪於泉、汀、漳等地。隨著清水祖師信俗的不斷發展,清水祖師成為一名神通廣大的佛祖,他能施藥濟民、祈雨消災、伏妖降魔、救苦救難、護國佑民,無所不能。他的一生留下了許多關於修橋造路、行醫濟民、祈雨祛災、降魔伏妖的動人事蹟和美麗傳說,清水祖師信俗的民眾日益增多。南宋時期,清水祖師的神階大大提高,並得到封建朝廷的確認。據《清水岩志》載:清水祖師曾四次受到宋廷敕封,依加封條法敕賜“昭應廣惠慈濟善利大師”徽號。在道釋神祠中,八字綸音,享譽至極。
發展
宋代,清水祖師信仰由中心區安溪縣向泉州府各縣及漳州、三明一帶流播,元代繼續發展。元末一度衰微,至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清水祖師信仰逐漸復興,並進一步擴大,福建省各府州都有崇拜者,所謂“爐火遍於閩中”。明清兩代,隨著明末清初鄭成功複台、清廷遷界和後來規避戰亂,大批安溪民眾先後向浙江平陽、閩北崇安和海外移民,清水祖師的崇拜也隨之向內地及臺灣和東南亞地區發展,成為各地安溪移民強根固祖的保護神。這時的清水祖師信仰除了保持宋元以來的內容、形式與官民同祭的傳統外,還在內涵的拓展上有所昇華,從有災請禳的被動祈求,到相信他可以保佑賜福的主動進取。這一時期的清水祖師信俗,表現出與道德教化及娛情山水兩個方面結合的發展,促成這一時期對清水祖師的崇拜增加了許多捐資修繕岩宇亭道的善舉,這是清水祖師信俗內涵向具有造福民眾的現實效益方向的全新拓展。
穩定
鴉片戰爭以後,民間諸神作為一種國家典祀已經不復存在,由地方官吏主持的請神祈雨之類的大規模活動也隨之消聲匿跡,但清水祖師信俗在民眾之間卻依舊存在,而且進入了更深厚的群眾土壤之中。這一時期的清水祖師信仰最鮮明的特點是回歸民間,地方官吏雖然退出了清水祖師靈應最響的祈雨行列,但這一最主要的崇拜活動形式,卻由鄉紳和民眾繼承下來。據《清水岩志.清水祖師歷代禱雨紀略》所載,從光緒壬寅(1902)到民國三十一年(1942),還有 5次由鄉紳和民眾組織的迎師祈雨活動。
沉潛
新中國成立以後,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清水祖師信俗和其他民間信俗活動一樣被禁錮。“文化大革命”,連原來允許的宗教活動場所也被作為“三封四舊”加以封閉甚至破毀,清水祖師信俗從此跌入了穀底。但此信俗並沒有衰落,而是受政治形勢的制約,在表現形式上消減,而不是善信崇拜心理的祛除。
復興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社會進入了嶄新的發展時期。隨著一個比較寬鬆和寬裕的政治經濟環境日漸形成,清水祖師信俗復興起來。這次復興,起勢較緩,但發展勢頭強勁,崇拜的人數越來越多,來處越來越遠,熱情越來越高,資費越來越大。當代清水祖師崇拜群體人數之多、涵蓋之廣,均為歷史所不及。但是新時期的清水祖師信俗就其實質而言,雖然仍為閩南民間信俗的一個部分,但無論其群體、內容與形式,對比封建時代和舊中國對清水祖師的崇信,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特別是淡化了清水祖師為善能祈雨消災的神靈,加進了改革開放時代面對劇烈競爭求取心理平衡、增強海內外親情和發展旅遊事業等時代內容。在保留的迎春遊神活動中,也淡化了巡境安民的迷信色彩,更多地以一種民眾春日的民俗活動而存在。
明末清初,清水祖師信俗隨安溪移民傳入臺灣,閩台一水之隔,骨肉一脈同根,一本同源。臺灣各地安溪人聚居地都創建清水祖師廟,是從安溪清水岩分香、分靈去的,多數廟宇取名“祖師廟”或直接沿用“清水岩寺”之名,以明木本水源。信徒們都認同清水岩為其祖廟,臺北的萬華清水祖師廟楹聯更道出了閩台清水祖師信仰的源和流的密切關係,其一聯是“本清水岩,名淡水寺;辟草萊地,造蓬萊山”,另一聯是“佛是祖師,我先入已稱弟子;岩乃清水,此淡地好溯源流”。
據《臺灣通志》記載,明代安溪人就開始大規模遷居臺灣,有年代可考的臺灣最早的清水祖師廟建于清順治四年至十八年間(1647--1661年),共有二座,台南市的楠梓區的清福寺一座,另一座是彰化縣二林鎮的祖師廟。從清雍正七年(1729年)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臺灣島內又先後建造73座清水祖師廟,成為臺灣最有影響的神靈之一。
據1994版新編《安溪縣誌》中《安台關係志》(卷三十一)記載,有案可考在臺灣清水祖師廟98座。安溪清水岩寺多次組織入台參訪團,輯錄臺灣省政府民政廳編印《臺灣省各縣市登記寺廟名冊》和《臺灣道廟志》等新增清水祖師廟50座,現收集到臺灣分爐清水祖師廟計500多座,其中151座與安溪祖廟有著密切聯繫,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世界上有清水祖師信俗信仰者上億人,僅臺灣就有1000多萬,可見信仰虔誠之盛。世界各地分靈的清水祖師廟有數千座,分佈在世界上20多個國家和地區。清水祖師信俗傳入臺灣,成為閩台兩岸人民的精神紐帶,成為兩岸同胞尋根認祖的重要依據。從明清以來,臺灣的清水祖師信徒,為到清水祖師進香,不怕狂風巨浪,一批接一批返回清水祖殿瞻仰祖師聖容。近年來到安溪清水祖殿謁拜祖師、尋根探源的臺胞越來越多。
1980年以來,海峽兩岸民間往來日益頻繁,臺灣同胞陸續回祖籍地尋根謁祖、到清水岩寺進香遊覽。二十多年來,清水岩寺共接待境外遊客 100多萬人次,其中臺胞約占85%。1988年秋後,臺灣民間雜誌社記者鐘俊升到清水岩,留題“人間仙景遊,請登清水岩”的佳句;臺灣閩南同鄉會理事、中華理教總會常務理事柯世欽先生也率團20多人來岩。從此組團前來清水岩寺朝拜、進香、謁祖、“開眼”、“點眼”、迎請的臺胞絡繹不絕,據不完全統計有2160團,組團拜祖人數達48.6萬人次,加上非團體組織進香謁祖的,總人數達85萬人次之多,迎請祖師聖像大小有數百尊。
應中國道教兩岸交流協會的邀請,1999年3月、2006年4月,清水岩管委會兩次組團“安溪縣清水岩寺民間訪問團”入台訪問,先後走訪了臺北縣三峽鎮的長福宮、高雄市左營區的清水宮等11個市縣的數十家祖師分爐,與各廟宇主事進行了認真廣泛的座談。在閩台兩地長期溝通過程中,依託海峽兩岸同根的“血緣”和清水祖廟的“神緣”關係,清水祖師信仰對加強海峽兩岸的文化經濟交流、進而推動祖國的和平統一等具有巨大的潛力。由於清水祖師文化在兩岸民間交往中的特殊作用,倍受各級領導的重視,賈慶林、張克輝、羅豪才、張思卿、宋平等党和國家領導人先後視察清水岩,並對清水祖師文化開發作重要指示。
四、基本內容
清水祖師文化經千百年歷史積澱,內涵豐富。其信俗與佛事活動,發祥于清水岩,在福建泉州、漳州、廈門、龍岩、南平、三明等地,廣東的潮汕地區,浙江平陽地區,以及臺灣、香港、澳門、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泰國、緬甸等地區和國家,均見流布,參與者眾。從其內容上劃分,主要分為祭祀和蔔簽兩大類。
一)祭祀類
1、清水祖師迎春繞境
清水祖師迎春繞境(又稱巡境)民俗相傳始自宋元,發展於明清,穩定於民國,1953年後被禁止,復興於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善信們叩請恩主下山繞境,寄託驅邪鎮魔、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裏社和平的祝願。其主要活動區域為蓬萊三庵堂。
三庵堂九保社廿七佛頭股
舊時,屬蓬萊平原地域(俗稱彭內),以及金谷的湯內、塗橋,按姓氏居住地的人口狀況、自然條件,劃分為頂、中、下三個庵堂。嶺尾、溪南、崎兜、蔡土樓、周堂等 5鄉(民國時的嶺南保)為頂庵堂,頂劉、大墘、溪頭、黃柱等 4鄉(民國時的蓬中保、彭西保)為中庵堂,溪尾、路尾、井邊、蓬亭、湯內等 5鄉(民國時的美濱保)為下庵堂。
各庵堂又自分為三個“保社”,每個保社再分為三個“佛事股”(俗叫‘佛頭股’),總計二十七個“佛事股”。每年清水祖師下岩迎春繞境巡香時,由頂、中、下三庵堂各一個佛頭股執事,負責做牙、迎春活動,各股每九年輪值一年,周而復始。
頂庵堂(又稱頭庵堂):
可卿保社:由嶺美張姓長房、四房、佛仔後為一股;張姓二房、五房、後賢為一股;張姓三房、六房、溪洲和後溝為一股。均為現在嶺美村和嶺南村的一部分。
便元保社:由溪南蘇姓自分為二股;埔頂楊姓、頂蔡姓為一股。當今為嶺南村和嶺東村的一部分。
虞山保社:由溫、陳、蔡各姓自成一股,計三股。當今為嶺東村。
中庵堂:
湖濱前保社:由頂劉長房仙宮、招厝為一股;四房為一股;礦內五房、六房為一股,計三股。今為聯盟村和嶺東村的一部分。
代賢保社:由大墘林姓三光長房為一股;三光二、三房(即三落、塔壟)為一股;永盛公派下為一股。現在為聯中村,蓬新村、聯盟村及小路的一部分。
黃柱保社:由寮內陳姓為一股;魁頭柯姓福騰公、琚公裔派為一股;魁頭柯永公裔派及杏厝林姓為一股。當今為蓬溪村,聯盟村、蓬新村的一部分。
下庵堂(又稱尾庵堂):
魁美保社:由下劉姓三房為一股;四房為一股;劉姓二房關村、巷口張姓、竹腳李姓為一股。今為美濱村和金谷鎮湯內村的一部分。
騰角保社:由井邊陳姓長房為一股;井邊陳姓二、三房及孫姓、楊姓、吳姓等為一股;後山王姓、傅姓為一股。今為美濱村、金谷鎮湯內村、金東村的一部分。
華美保社:由華美李姓、美山林姓為一股;華美陳姓、趙姓為一股;金谷鎮湯內村周、鄒、盧姓為一股。今為美濱村和金谷鎮湯內村的一部分。
據相關約定,各股應確定一名有社會經驗、年齡適當的負責人,設立固定代表一人,參加清水岩的有關活動及負責配合做好繞境迎春事宜。各庵堂還從各股代表中推選組長一人,副組長一至二人,負責本庵堂各股代表活動事宜。
由於人口和自然條件的變遷,有些村落姓氏承辦佛事有困難,“佛頭股”也隨著實際情況,進行適時調整與變動。民國十年(1921年)前後,中庵堂楊姓和大墘內下林二股,調整為由魁鬥柯姓和杏厝林姓二股頂替。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下庵堂華美保社的美山林姓與趙姓所組合的一股,變動為由金谷鎮湯內村周、鄒、盧組合為一股接替。而華美李姓、美山林姓組合為一股;趙姓調整與華美陳姓組合為一股。在各佛頭股周邊的其他宗族姓氏的信眾虔誠參與做佛事,均持和諧、熱情歡迎。
拈大旗,選春官
清水祖師迎春繞境儀仗隊伍中,擎著一面旗杆高3.30丈、旗面長2.80丈,獨具顯眼的大旗,上書“敕封昭應廣惠慈濟善利大師菩薩”14個大字。哪一佛頭股能獲得大旗擎舉權是一大殊榮,其必須經過三庵堂頭人拈鬮確定,儀式十分莊重。每年農曆三月初一日,三庵堂的三股佛頭股頭人、都會銃,都集中在中庵堂當值股所設的佛頭厝(一般是祖宇)做大衙,並進行拈大旗。由清水岩住僧、清水岩管委會主持拈大旗儀式。先由岩僧用三張同規格的紅紙,當眾寫上“大旗”、“車鼓亭”、“神前吹”三種鬮名,經三庵堂佛頭股頭人核對無誤後,折疊而揑成三粒鬮放入竹籤筒內。由中庵堂佛頭股頭人雙手遮掩籤筒口,只留一小指縫大小的間隙,讓頂庵堂頭人用一雙竹筷(或竹簽)伸進挾拈,若挾上來為兩粒鬮紙,視作無效,應及時放入籤筒重拈。若夾拈上的是“大旗”鬮紙,剩下兩粒便可倒出,讓中、下庵堂頭人各選一粒鬮紙就算拈成。若頂庵堂首人拈的不是大旗,則輪到下庵堂頭人把住籤筒口,讓中庵堂頭人進行挾拈,剩下一粒就屬於下庵堂鬮紙。各庵堂拈得鬮紙應當眾揭開,驗明鬮紙所寫之名。不論誰拈到大旗,三庵堂都會槍齊響、以示慶賀。
拈到大旗的佛頭股,要推選出“旗頭”、“旗手”二名,於翌年正月初二日到指定地點挖掘大旗竹。
古時,挖掘大旗竹乃到佛仔格(今為魁鬥鎮佛仔格村),清朝嘉慶年間改在蓬源殿(今魁鬥鎮鎮西村境內)下竹叢間挖掘;2010年 1月31日(農曆己醜年十二月十七日),經清水岩管委會、岩僧及二十七股代表向清水祖師祈杯恩准,改在頂庵堂溪南林內蘇水源信士的竹叢中挖大旗竹,今後年年照此執行。
大旗竹挖掘前,“旗頭”、“旗手”須按俗例備“茶壼雞酒飯”、攜帶“大符”一張,紅絲線二條(各三丈六尺)、紅綾二條、香料三十六節(一種木本枝條剪成寸餘長的枝節,外裹紅紙)、種籽一包、金花旗子(紙制)三十六支,金楮(紙)、燈料七副、順盤幹茶酒、香燭炮等敬奉守護大旗竹的福德正神(俗稱土地公),祀畢叩允後挖掘。大旗竹的長度原例定三丈六尺,扛回佛頭厝懸吊于丁梁,不許任何人跨踏。到開香封旗時,三庵堂降減三尺,正大旗竹實長三丈三尺。
拈到大旗的佛頭股,當年就要推選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當“春官”,雅稱“清水巡境司”,主持當年清水祖師迎春繞境巡香盛典的一切組織事宜。據傳,清水祖師經南宋皇帝四次勅封、賜下山繞境三日,依古例應由縣官親自主持繞境,按縣衙儀仗排駕,十分威嚴隆重。但年年如此,難免出現繞境時間與縣衙事務產生矛盾。為確保迎春如期進行,便授命由拈得大旗的佛頭股推出一名長者代行職責,立官銜之名“清水巡境司”,按縣衙儀仗排場,坐掛有“清水巡境司”燈號的大藍轎執事。從此,繞境迎春就按此例執行至今。
卜開香日
迎春繞境必先“開香”,而開香必先封旗。“開香”日期,按慣例於前一年農曆三月初一日蔔定。當日,各庵堂佛頭股推“頭人”、“都會銃”
各一位,集中於中庵堂佛頭厝,在清水祖師座前當眾投擲“筊杯”投卜許允。例訂“開香日”不得超過初十日,迎春繞境不得超過十五日元霄。若蔔定正月初八日為“開香日”,則初九、初十、十一日三天便是迎春繞境巡香日(俗稱“三日大迎”);若卜初八日無應允,則蔔初九日;否則,再蔔初十日。如果初十日還卜無許允,便重新自初七日起卜,直至蔔定。開香日,佛頭股各戶大辦宴席,宴請嘉賓好友及親朋、十分熱鬧。
定落座時
開香日淩晨,各佛頭厝要搭“開香棚”,各家各戶自覺備辦豐盛的香楮、青菜、果品時饈、豬頭五牲到佛頭厝供祭,舉行開香儀式。首先進行封正大旗,各庵堂的副大旗慢一個時辰封旗;正大旗的旗頭旗手應備足旗巾、麻綸、紅布、種籽等,副旗由佛頭股自理。凡叩謝大旗布的善信,應於正月初一日早七時起到佛頭厝張貼,先貼先用。由道士主持宣讀牒文封旗、做佛事開香。(清宣統以前是岩僧封旗開香,因時局變化,岩僧往返不便,改由道士主持封旗開香)。舉行開香封大旗儀式祭畢,再把禮品帶回去擺席宴客。客人越多越光采,表明交好運。因此,一輪到做佛頭,各家各戶盡其所能,以來客多、場面大為榮。
開香日下午,中庵堂的佛頭股,要抬洋中亭清水祖師佛駕坐便轎、寮鼓吹迎送、膺扇一支隨後上清水岩殿。其他庵堂的頭人、都會銃也要上岩殿。按例訂:若頂、下庵堂的頭人及都會銃先到達,須在岩山覺亭等候中庵堂的人員,不得率先入岩殿;若中庵堂的頭人、都會銃先到達,則可直接把祖師公抬進岩殿,後頭人及都會銃等人員再返回覺亭等候,待頂、下庵堂頭人、都會銃到齊時(頭人鼓咚、咚單響對應)一同入岩殿。沿途“都會銃”齊響一百零八發,入岩殿同參禮佛,當晚在岩歇息。
翌晨子丑時分,三庵堂頭人、都會銃齊集中殿祖師公座前,舉行拜請清水祖師“落座”
[1]儀式。儀式由岩僧主持贊禮,誦念“清水咒語”和疏文[2]畢,投擲“筊杯”請允。如首次卜無應允,岩僧必須再贊禮、動鼓樂重新念咒讀疏,直至蔔允為止。當所擲“筊杯”顯示應允,火銃齊鳴,以示慶賀。首人、都會銃行三跪三拜三叩首禮,並敲響昊天口的“日月梵板”
[3]一百零八響,以示岩寺所有“軍將士卒”神靈出動迎春繞境。舊時,還向在岩殿的香客善信散發“落座懺”。後安全之因,中止此例。
占四季水
清水大師許允“落座”後,岩僧向清水祖師上疏“擲杯”,預占新一年四季雨水豐歉。古時,鄉村民眾以水為命,以農為主,特別關注占卜結果。卜得哪一季雨水充足,充滿喜悅,增加信心;占知哪一季雨水欠缺,便時加警醒,保水抗旱。
請三忠火
清水祖師落座繞境前,還要整詣三忠廟禮請“三忠火”。相傳,舊時未有岩,先有三忠廟,三忠者,岩之前輩者也。祖師要先請“三忠火”,才自己“出火”下山繞境,表示不忘本源、尊重三忠。按禮儀,從“三忠廟”請出“三忠火”,三個頭人、三個都會銃須三步一下跪,三步鳴一銃。從覺路進入岩殿,每個“都會銃”要鳴火銃一百零八響。依歷史古例,都會槍的硝藥必須專人監製,十分清潔;選為都會銃之人,須在春節前四個月獨床食齋(俗稱“食清睡宮”)。若有火銃槍管發生燒爆聲響之象,則被視為不誠心、不清淨之報應。
“三忠火”請到岩殿前,便在鐘鼓齊鳴中,把祖師聖駕及聖旨牌抬請到昊天口,由專人從岩中取炭火置於新的瓦片上,頭人、都會銃跪在佛前候請“祖師公火”。此時,岩僧奉上清茶三杯,跪在佛前禮誦[04],畢,起身把瓦片中的炭火一半撥入“火鼎”(俗稱“火香籃”),一半留回岩灶中,首人、都會銃、岩僧三叩拜揖後,整儀用便轎、寮鼓吹、禮送祖師佛駕及聖旨牌、火香籃、三忠火至覺亭,便下山開迎。
獻茶花
當祖師下山到“大彎頭”時,在鶴前村頭供埕還要舉行獻茶花儀式。據傳,必須備上茶花一百零八朵,花朵系新紙紮成,其中白色茶花七十二朵兆生男,紅色茶花三十六朵兆生女,靈驗異常。每至獻花時,所有茶花均被想生男育女的眾善信搶光,只剩一棵光禿的茶樹,納入供迎的儀仗隊中。
換衫換轎
祖師下山,只乘便轎,儀仗較簡,在鶴前“頭供埕”舉行完獻茶花儀式後,即舉行換衫換轎儀式。
當祖師駕到佛國碑時,大旗要到佛前迎駕;三座精雕表金的大輦,早就安放在“頭供埕”,當下山的山轎擱放在大輦旁邊時,和尚便進行淨座祝福,口念禱文[05]請允,喜允後在香槍禮炮的密集聲中,抱出祖師“金身”換上新的黃兗,又於香槍禮炮中抱入大輦中,披上繡錦袈裟。另兩座大輦,則分別請入“敕封昭應廣惠慈濟善利大師菩薩”的《聖旨牌》,和檀樾主劉公銳的雕像(俗稱“契母媽”)。隨後,在案桌上排好清茶、米酒、順盤、十二碗清萊,禮炮燈料等,由岩僧敬奉清水大師等。三庵堂的頭人和都會銃至佛前行三跪三叩首禮;接著,案前兩旁分立的四個禮生,引春官進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禮。[06]春官行完官體禮後,禮生引其坐在特設的“官案”座上,再由禮生引“案公”(春官司的縣主簿)拜於佛前,先一跪三叩首,只正身未起立。禮生再宣唱“宣讀曉諭”,案公便誦讀《迎春告示》[07]。讀完,續行二跪六叩首、三跪九叩首的大禮。此間,排盤做敬,法事由岩主持。“頭供埕”禮成,各庵堂的頭人互相清點大輦,檢點一切儀仗事務,辦理交接手續。一切就緒,便先由頂庵堂“首人”擔負當天大迎的全責,開始巡境。
迎春儀仗
清水祖師迎春繞境巡香儀仗陣容龐大、規矩嚴格、程式莊重。大體分為兩大部分:
一為春官陣。春官陣依舊時縣令的儀容隊伍。前面由一對敲著“咚咚”單聲對應的“頭人鼓”開先。一位身著羊羔皮毛夾襖、手執告示牌和一根竹梢,口中大聲呵喝“開、開”的“跑遍”清道。三個“頭人”、三支“都會銃”威儀整肅入列;一支兩人舉的橫彩寫“清水巡境司”,兩支大燈(一面寫姓、一面寫“清水巡境司”,均寫大紅字)跟上;四個執“龍、虎、清、道”的旗牌手跟隨;接下是兩面單杠的大鑼,兩人扛一個“放告”大鼓,二支大號角;緊接著四個持竹板和鐵銬的“衙役”顯得鐵面無私;火簽、筆架、大印、背劍、一個兩人扛的錢櫃一一隨陣彰顯,大有官班氣派;四位禮生、四人戲班,四人香盤、一支署標“清水巡境司”的紅涼傘引領著“春官”大藍轎、“案公”大蘭轎,兩輛大蘭轎的四面角應寫掛“清水巡境司”轎燈,“春官”“案公”應戴禮帽穿呢大衣掛紅綾坐在轎中,後面涼傘及茶擔跟上。一路風光榮耀。誰都不能逾越,這就是“春官”陣的風采。每個“敬”應排春官案桌、春官均要拜佛、案公免拜佛,但每日晚上祖師公入佛頭厝或早上出佛,春官、案公、都會銃都要入佛頭厝拜佛。岩僧做佛事。
二為迎春繞境隊。迎春繞境隊以民間禮儀排場。“正大旗”標在前面。舊時“大旗”由臂力強壯的男子漢輪流單人獨擎,令人觀止。後因沿途電線網阻,不宜高舉,改由十二至十六名身強力壯的“護旗手”扛在前面。各庵堂兩人舉一支“恭迎清水大師”的橫彩,兩支大燈,接著是兩面“肅靜”、“回避”大板牌,後頭緊跟著聲音響亮的兩面大鑼和全套的“車鼓亭”。車鼓亭有鼓、鐘、鈸仔、噯仔、雙蝶等。身穿“兵”、“勇”字的衙服,舉著敕賜的三十六“駕”行列於後。再接著是各地民間“隨香”的鼓樂隊、古裝戲樂隊,有大鼓吹、花鼓隊、弄龍、舞獅、彩閣、彩球、南音、車鼓等技藝工夫和藝苑故事。這隊伍過後,便是獻花後的茶花叢、烈炎的“火香盆”、三忠火、全副“寮鼓吹”。各十二人又扛著三頂金碧輝煌的大輦轎,分別抬著供奉的“聖旨牌”、“契母媽”和清水祖師金身。沿途巡視著裏社和黎庶。轎後,緊跟著三支彩繡的“清水祖師”大涼傘。還跟隨著一面大鑼和手執法器敲繞鈸鼓的岩僧。海內外的善男信女也成群結隊地手拈“心香”虔誠地一路“隨香”護駕。近年隨香的善信數千人、扶老攜幼、也有用自製的小轎抬著幼小的兒童隨香,民間傳說:“隨香三日到、吉祥在後頭”。整個繞境迎春陣容浩浩蕩蕩,十分壯觀。繞境三日正大旗到該庵堂,副旗應收下。當晚正大旗應站入大旗窯、該佛頭股負責保護。
迎春路線
三天的迎春繞境巡香路線,嚴格按古例規定的原道行走,交接地點固定,不許隨便更改和越界。後因地形環境變化,個別所在有所改動。
第一天,迎頂庵堂,祖師公下山,過半嶺亭,經鶴前清水垵外,到“頭幹庭”,繞鶴前小學,過芸內賢慶大橋,順公路過中亭廟、仙宮、土樓巷、十二路陳、蔡姓鳳樓祖宇,楊氏祖宇,到頂庵堂嶺南小學門口歇午。午後,從埔頂出發,過嶺南大橋、經溪南、閃洋格、內圳古到張氏文鬥祖宇,沿至烏石界倒旗,入頂庵堂佛頭厝。
第二日早,自烏石界起旗,經張氏五房,直至嶺東村的“虞山幹埕”歇駕早餐。早餐後啟行至石佛仔格(又叫宮仔,這是頂、中庵堂的交接站),由中庵堂首人負責當日佛事,經檢查儀具和三輛大輦轎等各項佛俱無誤後,從宮仔山站接過旗,繞大墘後寮仔山埔、礦內祖宇、案山、入頂劉三世祖宇門口,經大墘德門祖宇門口、過山母腳畔到寶光堂歇午。午餐後經林梧桐厝後,過大墘三落祖宇門口,繞案山小學、入彭圩街,進來小學到魁頭柯姓祖宇門口,杏厝林姓祖宇,到“四洲佛”倒旗,入中庵堂佛頭厝。
第三日早,出佛到“杏厝寨仔四洲佛”起旗,一直去大墘內幹庭美停歇,用早餐,而後到“通天橋”(中、下庵堂的交接站),下庵堂首人負責當日有關事宜,經檢查儀具及三輛大輦轎等各項佛具無誤後,過華美陳姓、尾山埔、土樓口、遊園、下大彎到井邊陳氏祖宇,繞承天大敬入井邊的下庵堂香埔停歇用午餐。午後經土樓後、王厝、湯港張姓入湯內,過湯內大橋,沿安湖公路到金東塗橋、渡頭、竹腳李到魁美小學門口,在“江長廟”倒旗,入下庵堂佛頭厝。
第四日“散香”。在下庵堂江長廟起旗,各庵堂自查佛具及三輛大輦轎等,迎祖師公到當年施藥濟世建造的洋中亭,舉行倒旗儀式,辦理清點移交手續。按議約,頂庵堂接回“契母媽”,中庵堂接回“清水祖師”及“聖旨牌”,下庵堂接回“祖師公牌位”。至此,當年清水祖師迎春繞境巡香圓滿結束。
清水祖師繞境三日大迎,歷史慣例三庵堂有廿七個大敬(俗稱等敬)。每一個大敬清水巡境司先到,排駕坐在官案上,待祖師公三輛大輦轎到齊坐定,岩僧做敬,春官、首人、都會銃均拜佛,春官應行三跪九叩首大禮。未經清水岩管委會和廿七股代表通過的香案桌不作為大敬。
附:蓬萊三庵堂清水祖師迎春繞境民俗佛事習例
安溪縣蓬萊清水岩清水大師迎春繞境有關事項約定
2001年11月24日(農曆辛巳年十月初十日)二十七股代表通過《安溪縣蓬萊清水岩清水大師迎春繞境有關事項約定》;2004年1月11日(農曆癸未年十二月二十日)經二十七股代表大會再審議通過。全文抄錄於下:
安溪縣蓬萊清水岩清水大師迎春繞境有關事項約定
自宋到今,源遠流長,蓬萊三庵堂信眾為弘揚清水祖師生前博愛濟世精神,每年春節後按擇定吉日舉行迎清水大師三日。這是延續數百年的民俗貫例,也是民間自發、自娛、自樂的活動,又是比較集中地把清水祖師精神文化向海內外傳播,推動民族情誼,促進蓬萊繁榮昌盛。經三庵堂二十七股代表共議,幾件大事重新約定如下:
(一)大旗與副旗
1、每年農曆三月初一日,三庵堂佛頭股,在中庵堂佛頭厝拈大旗,岩僧負責佛事。
2、每年農曆正月初二日,拈到大旗的佛頭股,到頂庵堂溪南林內蘇水源信士的竹樅取大旗竹。旗頭、旗手應備茶古(俗稱茶壼)雞酒、大符一張,紅絲線二條各3.60丈,香料36節,種籽一包,紅綾二條,金花旗子36支,燈料七付,紅包人民幣伍佰元(由大旗股先付後清水岩負責),並請旗主參加開香禮貼二張,受請的旗主賓客,參加三日大迎,由大旗股負責安排膳宿。
3、大旗竹原長3.60丈,三庵堂減三尺,封旗時實長3.30丈,大旗布2.80丈,大旗字用“敕封昭應廣惠慈濟善利大師菩薩”十四字。凡叩謝者的大旗布,應到當年拈到大旗的佛頭厝張貼,自正月初一日早七時起,先貼先用。正旗所需的旗巾、麻綸,封旗的紅布、種籽等均由旗頭、旗手備足付用。副旗由佛頭股自理。大旗繞境由劉桂林帶路並負責檢量大旗。
4、正旗封旗為先,副旗次之,由大旗股負責安排時間並告知其他佛頭股。繞境正大旗入該庵堂時副旗應收起,不能正副旗並豎。
5、大旗股應負責茶花一株,配白花72朵、紅花36朵,由頭幹庭負責獻花,紅包一包由清水岩贈送。大旗股應送紅貼一張,請頭幹庭負責人參加開香。
6、大旗自始至終不能舉。每逢敬位繞敬桌一圈,在佛頭厝及三庵堂香埔、虞山吃早飯可以豎起,大旗豎起時,當地佛頭股應派專人保護,大旗布始終不允許任何人撕拆。
(二)清水大師上岩
1、洋中亭的祖師公定為第一副身,每年繞境迎春三日,概以此尊為准。農曆過年日(除夕),由中庵堂佛頭股抬迎上岩做過年;農曆正月初二日,由尾庵堂佛頭股抬下山返幹。在清水岩由岩僧備素菜做敬發表下山,返幹由朝真僧負責佛事。農曆正月初五日由尾庵堂佛頭股抬祖師公上岩做“佛生日”。中庵堂佛頭股開香以祖師公為主,祖師公下山開香並上岩均有中庵堂佛頭股負責。祖師公每次上岩,如用車,只准送到雨亭,以上用人扛,上下山都要彩旗、寮鼓吹迎送。
2、落座。開香當晚祖師公上岩,由中庵堂負責。到覺亭時,頂、尾庵堂的頭人和都會槍未到,祖師公可以直入岩殿安座,但頭人和都會槍再出來覺亭,待三庵堂頭人和都會槍到齊後,才由帶路人指引進岩。當晚宿舍頂、尾庵堂各二間,中庵堂三間,均由岩安排,次日淩晨,早餐由岩負責供三庵堂執事人點心粥。
3、祖師公先落座後請“三忠火”。落座由岩僧主持,不丟落座簽。請三忠火由頂庵堂道士負責佛事、所用的三牲、禮品、香燭炮由頂庵堂負責;道士、神前吹紅包由岩負責;中庵堂負責中殿伽南爺神前供品(五牲、禮品、香燭炮等);尾庵堂負責祖師公座前供品(十二碗清萊、禮品、香燭炮)、紅包等;敲雲板及撥火,祖師公上下座由鶴前塔仔的代表負責;紅包由清水岩負責贈送。
(三)頭幹庭有關事項
1、三庵堂各佛頭股應備好正大旗、大輦轎、橫彩寫恭迎清水大師、大燈、涼傘、36架、春官班、神前吹、寮鼓鐘、車鼓亭全套等,於當日早六時之前到頭幹庭。祖師公的袈裟、五佛、翰巾由大旗股負責。祖師公到護界宮時,頭幹庭負責人,應檢查清點迎春繞境各項儀式配套的用具;祖師公到大彎頭,由頭幹庭定專人獻茶花,紅包由岩負責。
2、頭幹庭次序:
⑴祖師公更衣,抱祖師公、聖旨、契母進大輦轎。
⑵和尚做敬。頭人、都會槍拜佛,行三跪三叩首禮。
⑶清水巡境司拜佛,四個禮生分兩旁引春官進行三跪九叩首大禮。禮生司儀拜佛唱:“清水巡境司,進!一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興!再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興!三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平身”禮成。清水巡境司行“縣令官制禮”後,禮生引春官在臨時官案座上。
⑷再由禮生引案公(縣令主簿)於佛前唱:一跪三叩首,只正身未起立,禮生唱:“案公宣讀曉諭”,案公讀“迎春告示”(從《清水岩志》1989年版的第75、76面選其中的一篇,不得另編),讀完再行二跪六叩首大禮,禮畢起立。按次序開始迎春繞境。
⑸頭幹庭祭旗由尾庵堂道士主持佛事,大旗可豎而不許舉進。
⑹祖師公到佛國牌,應到佛國牌的是:旗頭旗手扛大旗,神前吹、寮鼓鐘、36架、車鼓亭全付,各庵堂大燈各兩支、橫彩(橫彩一律寫“恭迎清水大師”)。
⑺春官、案公,及春官班全部在新的契母宮,待行大禮後即行。
⑻春官人員:咚咚鼓二個二人,跑遍一人,大鑼兩面二人,橫彩一支(寫:“清水巡境司”)兩人舉,龍、虎、清、道計四支四人,大燈二支二人。一面寫“清水巡境司”,一面寫“姓”,均寫大紅字。大鼓一個二人扛,大號角二支二人,衙役四人(持竹板、鐵銬),背劍一支一人,大印一個一人,火簽一個一人,筆架一個一人,扛錢櫃一個二人,涼傘一支一人,香盤四塊四人,戲班四人,春官、案公大轎各一輛四人扛,四面各掛轎燈,涼傘及轎燈均寫“清水巡境司”,茶擔一人。各項儀具應用紅紙寫“清水巡境司封”並貼上。禮生四人應戴禮帽墨鏡,穿長衫。春官、案公戴禮帽穿大衣披紅綾。
3、頭幹庭應備辦到的:
⑴祭旗五牲一付,三壽一付、順盤三味,幹茶酒燈料金,大燭一對,香、炮各若干。
⑵祖師公敬桌:清萊十二碗(六幹六淡),果品若干,五果一付,三壽一付,順盤三味,大燭一對,燈料、金、香、燭、炮各若干,毛毯一條,草席一條,袈裟、五佛各一件,祖師公衫、新面盆、面巾各一件,紅酒一瓶,香菰適量、紅線一粒、針數支,金花六對,紅綾五條(用一幅對半開,7.20尺一條、4.80尺二條、3.60尺二條),手提新籃正順公牌及糖塔一仙,幹茶酒及順盤三味。紅布翰巾五條(一幅對半開:7.20尺一條、4.80尺二條、3.60尺二條)。祖師公換衫二人、紅包二包,獻茶花一人、紅包一包,均由清水岩贈送。
(四)清水大師繞境
1、有古路依古路繞境,無古路走新路,按原旗界過旗,不得越界。尾庵堂到湯內新大橋沿公路過金穀橋,涵目入土橋大敬、再到竹腳李大敬。
2、清水祖師繞境陣列。
⑴春官陣:前頭是一對咚、咚、咚,單聲對應的頭人鼓,。接下是身穿羊羔、手執告示牌和竹梢的“跑遍”喊開、開、開,三個頭人、三支都會銃莊嚴隨後,二人舉一支橫彩寫“清水巡境司”。舉大燈二支寫“清水巡境司”,另一面寫春官的“姓”。四個龍、虎、清、道,二面單杠大鑼,一個大鼓,二支大號角、四個拿竹板、鐵銬的衙役,二人扛一個錢櫃、火簽、筆架、大印、背劍,四個禮生、四個戲班,一支涼傘寫(清水巡境司),接下是春官、案公大蘭轎,大蘭轎頂掛燈寫“清水巡境司”。春官、案公戴禮帽,穿大衣披紅綾,坐在大藍轎裏。
⑵清水祖師繞境火陣:前面是大旗、一般12--16人護旗,不得舉起,只到旗界舉起再扛。接下是“肅靜回避”兩支板牌,兩面大鑼(三庵堂均有一面大鑼,按順序一面跟祖師公,二面在“肅靜回避”後面),三庵堂各二支大燈共六支,大燈統一寫二面,一面寫“恭迎清水大師”,一面寫“合境平安”。舉大燈的應戴禮帽穿長衫。二人舉橫彩寫“恭迎清水大師”,車鼓亭全套(配暖仔一支,鈸仔一付,鐘一個,敲鼓一個,扛鼓二人),敕封36架,駕椅 6條,舉駕和駕椅均用男人(須15歲身高1.50米以上),應嚴肅穿好兵、勇等服裝,提正順牌一人。隨後可插入各民間的故事,火鼎二人扛,挑柴一人,舉“三忠火”一支,神前吹二支,寮鼓鐘全付,接下是聖旨、契母媽、祖師公三輛大輦轎。大輦轎頂四角掛紅吊錢及四手燈寫“恭迎清水大師”,天官四周不許貼“五色線”,用新的紅花帶仔紮好加固。各庵堂均有一輛輦轎,祖師公輪坐各庵堂的大輦轎應在早上抱入轎,過庵堂不再抱變動。各庵堂應派身強力壯的男人12—16人扛佛轎,並負責保護好大輦轎。涼傘三支,鐵叉六支,及岩僧鐃鈸鼓均應緊跟三大輦轎,不得亂跑。清水岩管委會決定:“自2002年春起,各庵堂的大輦轎由各庵堂保護,損壞負責照樣修好”。
⑶繞敬順序。按原來古例敬位排敬,未經清水岩管委會和二十七股同意,不得增設。嶺美後墘灰埕敬位只停留10分鐘,不能繞敬,只准和尚做佛事。繞敬:大旗統一繞一周,入敬是聖旨,契母繞二周,祖師公繞一周。祖師公坐右,中央坐聖旨,契母坐左邊。出敬是祖師公繞二周,聖旨、契母繞一周。因敬位坐向不同,繞半周也算一周。扛佛的人各佛頭股應自行訓練。
⑷和尚做敬。清水祖師繞境大迎三日需和尚六人,均應穿僧服。其中,清水岩四人,朝真庵二人。沿途做敬和尚及大吹禮均由清水岩負責,做敬的禮金,清水岩和尚收頂、中庵堂,朝真庵和尚只收尾庵堂。各個敬位三輦佛轎坐定後頭人、都會槍拜佛,然後由和尚吹做敬,春官拜佛、和尚再做一出辭神。祖師公後面一定要有和尚饒鈸鼓及大鑼。
(五)各項經費安排
一年一度的恭迎清水祖師,眾善信早已虔誠向祖師公祝願,自己花費小許不成問題,為了更好弘揚清水祖師文化,清水岩每年從添油收入中,安排適量資金用於清水大師三日迎春繞境(暫擬定方案如下,經批准後實施)。
1、春官、案公、頭人等每人禮帽、大衣,補貼人民幣400元(由清水岩負責)。
2、都會槍、旗頭旗手統一服裝,每人補貼人民幣300元(由清水岩負責)。
3、三庵堂沿途做敬,和尚及吹禮每個敬人民幣40元(均清水由岩負責)。
4、各庵堂三日大迎,每晚請入座、次早請落座紅包人民幣300元,向慈濟堂、寶光堂、江長廟添油各人民幣100元,這二項均由各庵堂佛頭股負責。尾日頭人都會到朝真庵拜佛,添油人民幣100元,由春官負責。
5、三庵堂每年各修路一次,人民幣1500元;管護洋中亭人民幣100元;管護大輦轎人民幣100元;洋中亭香火和電費人民幣1500元;鶴前契母宮每年人民幣1500元(含正月初六日和八月初一日備辦菜碗敬孝);中庵堂清火鼎堀每年人民幣50元;三庵堂香埔大旗堀保護人民幣50元。
6、迎春繞境三日,各項民間故事應跟隨祖師公繞境到佛頭厝,清水岩酌情付給各故事人員的下午用膳補貼費(擬定大鼓每陣人民幣 180元,花鼓每陣人民幣80元,四館每陣人民幣 100元,八館每陣人民幣 180元,凡南音、大鼓隊參加迎春者每支噯仔或大吹另補貼人民幣100元,外縣及外境來的民間故事可適當補貼往返車費。
7、迎春三日大迎香埔中午鹹稀飯120擔,應煮好並注意衛生清潔,概由各庵堂當年佛尖股負責。稀飯只供民間故事及外地來的香客,本境人概不享受。
8、從2002年起,清水岩每年迎春拔出人民幣3萬元(三庵堂各一萬元),供作三日大迎中午咸稀飯及迎春夥陣人員的午膳補貼,鹹稀飯均由當年的佛頭股負責。
(六)有關幾項事宜
1、不論任何宗性,不許扛三大輦佛轎旋繞自己的祖宇,如有違反由三庵堂共議處理,造成後果應負責。
2、三庵堂排敬,提倡敬桌上不排豎座大燈料。
3、各佛頭股宴請賓客,力求節約,提倡賓客不必送也不必放鞭炮,既節約又安全。
4、2002年起,輦轎開始由各庵堂負責保護,迎春繞境完接頭時應當面清點移交,如有損壞在當年農曆五月初一日前照原樣修理好,交給接頭股驗收。
5、每年各庵堂佛頭股,應在農曆正月初四日至初六日,對所需用的迎春人員(俗稱腳手)進行培訓,學習、執行好本公約。
(七)領導問題
1、當選的春官、佛頭股的頭人,以及二十七股的代表應統一指導清水大師迎春繞境事宜,監督並解決迎春活動中的各有關事項。各庵堂從代表中選正副組長 1-2人,直接參加指導迎春活動。
2、蓬萊三庵堂二十七股及社會知名人士應共同做好清水祖師迎春繞境三日大迎的各有關工作。各股應確定一名有社會威望年齡適當的人負責,除頂劉四、大墘三光長各加一人外,各股固定代表一人,應參加清水岩的有關活動,積極負責配合做好迎春繞境三日大迎的事宜。各庵堂從各股代表中選組長一人,副組長 1-2人,負責各庵堂代表活動的領導。各庵堂小組活動,每年由清水岩管委會撥給人民幣 500元作為活動經費,收支要公佈,切實用於為清水祖師迎春繞境的有關事務,任何個人不得貪占。
本規定自2002年農曆正月初一日起執行,如有未盡事宜,各庵堂代表應協商處理,重大原則問題,應請清水岩管委會和二十七股代表共商解決。
Ⅱ 《安溪縣蓬萊清水岩清水大師迎春繞境有關事項約定》補充約定
2007年2月7日(農曆丙戌年十二月二十日),經廿七股代表大會對《安溪縣蓬萊清水岩清水大師迎春繞境有關事項約定》進行討論,做了補充約定。全文抄錄於下:
安溪縣蓬萊清水岩清水大師迎春繞境有關事項補充約定
(西元二○○七年二月七日農曆丙戌年十二月二十日廿七股代表通過)
為維護祖師尊嚴,確保迎春活動平安、和諧進行,西元二○○七年二月七日(農曆丙戌年十二月二十日),經廿七股代表大會討論,一致通過如下補充約定:
⒈各敬位不能強行扛大轎過繞敬及祖宇,違者超一圈罰款人民幣壹仟元;
⒉各扛佛者不按規定繞敬者,少一圈罰人民幣壹佰元;
⒊罰金從當年違反約定的佛頭股扣回,交給其他沒違反約定的佛頭股。
以上約定請大家共同遵守執行。
Ⅲ 清水祖師大旗竹易址約定
2010年 1月31日(農曆己醜年十二月十七日)經三庵堂二十七股討論,共同約定,清水岩管委會同意,清水大師恩准:自2010年起,頂庵堂溪南林下蘇水源信士栽培的竹樅,為清水祖師迎春繞境巡香的正大旗竹,並在竹樅旁豎立“清水祖師大旗竹”石碑一塊,予以銘記。
注:
⑴落座:即恭請清水祖師降離寶座,準備出殿下岩繞境。
⑵恭請清水祖師落座疏文:“伏以太歲某某年元正初□早,恭迎清水大師,恩光普照,爐下弟子慈濟堂(頂庵堂)□□村首人□□□都會銃□□□;寶光堂(中庵堂)□□村首人□□□都會銃□□□;江長廟(下庵堂)□□村首人□□□都會銃□□□等敬備花筵酒禮,叩請恩主清水大師,下山繞境,扶持庇佑,集福迎祥,預卜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裏社和平,四時無災,八節有慶,即此申疏以聞,仰祈大師降落寶座,下山繞境,許允金杯”。
⑶日月梵板神聖不可隨便敲響,只有清水大師恩准“落座”或亢旱祈雨時方可敲動
⑷請祖師公火誦文:恭維太歲□□年,正月初□日早,恭迎清水大師、敬獻清茶三杯,伏乞恩主一半下山繞境,一半守護山岩,大德大祥,大福大量,庇佑四境,照顧名山,愛護善信,寬恕子民,敬禱。
⑸清水祖師下山繞境淨座禱文:太歲□□年元正初□早,恭迎恩主清水大師下山,請出小轎,換進大輦,敬乞喜允金杯。
⑹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禮時禮生引唱:
清水巡境司進,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興!
再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興!
三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平身!
禮成。
⑺《迎春告示》:
勅封清水恩榮巡境司(姓)
曉諭事,照得
盛世休明,處處咸歌太平日
聖朝熙皡,人人共樂建寅春
茲值春王正月,本鄉恭迎
祖師菩薩,下山繞境,祛災集福
揮旭日旌旗,風調雨順
逞薰風鐘鼓,國泰民安
此誠黎庶歡騰,鄉閭醉舞之候也。本司職膺俯巡茲土,惟是誕告善信,肅雍容、明禮義、嚴律已、警喧嘩、懲小忿、戒爭端、習揖讓、毋賭博、齊明盛服、肅迎菩薩、以介景福,眾等不得以俗緣細故,擾瀆本司。
特示。
太歲□□年正月初□日 告示
“迎春告示”:其一,內容詳見本卷第六節正文中。其二,1940年前後,有人曾寫:“一元來複,迎春康樂,恭迎菩薩,袪災集福,善信諸眾,宜知禮讓,不可喧嘩,不能賭博,各宜遵守,切勿擾瀆。”其三,1987年又曾見寫著:“(丁卯)歲開,兔年到來,新春美景,康樂開懷,風調雨順,民安國泰,古例巡境,驅邪消災,宜守秩序,宜各自愛,無端生事,要受制裁,迎春集福,更勿賭博,要高姿態,快樂和諧。”
2、請神
為滿足各地信仰清水祖師信眾的要求,各地首次建清水祖師廟時,都要到祖廟或附近已立的清水祖師廟迎請清水祖師神明(一般是求取香火,即香灰),這叫請神,或稱分爐。
請神有較嚴格的祭祀程式。到祖廟的請神方事先要備好清水祖師神像、輦轎、旗幡、鑼鼓、香爐、香火、大米和敬物(鮮花2藍、水果5類、青菜6-12碗、茶、酒),在選定的日子,帶上數量不等的信眾到祖廟祭拜。清水祖廟沿襲至今的請神祭祀儀式先後順序如下:
⑴將帶來的新神像置於祖殿神像旁;
⑵信眾在神案上獻擺大米及各種敬物,然後進香;
⑶信眾跪拜,三跪九叩首;
⑷法師或道士(法師或道士可由請神方自帶,亦可請祖廟住僧)主祭,念禱文,內容請神、祈求平安;
⑸請火,將祖廟香爐中的部分香灰置於帶來的香爐中;
⑹燒香紙,鳴鞭炮;
⑺向祖廟交添油款和捐款;
⑻祖廟送有關神明資料和靈符給請神方;
⑼分爐的神明乘著輦轎在旗幡在掩擁下和鑼鼓聲中回境巡遊並祭拜,所經敬奉該神明的村莊沿途巡遊,祭拜儀式與祖廟大致相同。
3、請火
已分爐于各地的清水祖師廟定期或不定期要組織信眾到祖廟舉行謁祖進香活動,其意是到祖廟求得神火回鄉供奉,以示不忘神緣關係。
附近鄉鎮每年舉辦,路途遙遠的2~3年舉辦一次;舉辦時間全年均有,但主要集中農曆八月份過後。請火活動時,所備之物與祭拜程式與請神基本相同。
4、除夕守歲祈福法會
按舊例,年年“過年日”(除夕)和正月初一日,當年“佛頭股”應上岩為清水祖師做“過年”、“賀正”。近年,此活動逐漸完備為除夕守歲祈福法會活動。除夕那一天,由中庵堂佛頭股寮鼓吹,恭送洋中亭清水祖師上清水岩。當晚,岩僧備辦清茶、米酒、五果(五種不同水果)、清萊,並備豎座燈料三座,中、下燈料全付,各色金紙紙錢若干等,至正月初一子時開端,為清水祖師及眾神賀新年。
是夜,除三庵堂子弟外,遠近信眾亦聞訊扶老攜幼,登山詣廟,陪伴清水祖師守歲。傳說此夜祈禱,尤為靈應。聚集岩寺善信多至萬人,寺廟內外,人山人海,動如潮湧。人們焚香祈求祝願,圍坐說古談今,滿口吉祥之言,彼此禮讓謙恭。至子時,住僧率眾善信誦念清水金經,祭拜清水祖師,許心願,祈和平。子時零點,由住僧領眾善信鳴鐘擊鼓各一百零八響,萬炮齊鳴,共迎新年。
5、清水祖師佛誕祭典
正月初六為清水祖師佛誕。每年此日,必由岩僧主持舉辦清水祖師壽誕祭典活動,參加祭典善信,無以數計。
祭典有一套嚴格的程式:正月初五日,由下庵堂寮鼓吹恭送清水祖師上岩慶誕辰;清水岩安排豎座大燈料三座,大、中、下燈料全副,清萊十二碗、五果全副,各色糖品,壽麵及蛋三碗等。岩僧(十人以上)、寮鼓吹配合。參加祭典的善信也會自備供品。
清水祖師佛誕祭典歷來十分莊嚴隆重,儀式先後順序如下:
(1)司儀宣佈典禮開始[1]
(2)恭請眾功德主就位,請眾善信序列,法師就位,分香
(3)鳴鐘,擂鼓——鳴炮
(4)司儀讀《獻詞》
(5)法師一贊禮
(6)法師恭讀文疏[2]
(7)法師集香,再分香
(8)法師再贊禮
(9)上香(行三上香禮:一上香—再上香—三上香),集香
(10)獻壽麵、壽桃(贊:聖駕千秋,佛壽無疆)
(11)獻花(贊:大地回春,風調雨順)
(12)獻茶(贊:玉葉生香,國泰民安)
(13)獻果(贊:碩果累累,萬事如意)
(14)獻金帛(贊:財源滾滾,金玉滿堂)
(15)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
(16)法師恭讀文疏
(17)(眾善信)興
(18)再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興
(19)三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興
(20)三分香
(21)法師三贊禮
(22)全體肅立,一頂禮,再頂禮,三頂禮。禮畢
注:
⑴司儀宣佈典禮開始疏文:維西元□□□□年,歲次□□元正初六日,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蓬萊鎮清水岩清水祖師佛誕聖典開始
⑵岩僧讀誦疏文:“佛慈廣大佑眾生以無疆,清水大師益萬民而有感,今據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蓬萊山清水岩居住奉佛,清水大師聖誕祝壽!叩拜!”
㈡蔔簽類
1、㈠抽籤問卜
清水祖師在信徒的心中是神通廣大、有求必應的萬能之神。人們不辭辛勞登山到廟頂禮膜拜,大多是為解決個人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各樣困惑。“蔔所以決疑”,舊時占驗大抵有科舉、宦途、財氣、官司、求醫、尋人、辦事;今則有生產經營、建房置業、出境出國、工作調動、升學就業、生育求嗣、婚姻嫁娶、患病求醫、糾紛訴訟、平安運氣等等。求蔔占驗有二,一占卜,即直接向神禱告,禍福可否,通過“蔔杯”定奪決疑。二抽籤,即向清水祖師訴說情由,得允准抽籤,然後據簽詩之文占驗。清水祖師靈簽有五十簽,詩文皆為五言絕句,每支簽詩都有一個歷史典故,中含哲理隱喻,互為辯證,可作多種解釋。寺內有解簽人,幫人解說典故,推斷預測,非常靈驗,是否帶有偶然性,其中的奧妙有待深究。
抽籤問卜屬於占卜範疇,清水岩的蔔簽分問事簽和藥簽二款。卡簽的程式:
⑴信眾有事進廟蔔簽(俗稱求籤)者,先點燃香火在清水祖師神像前跪拜,跪拜時從自己口中微聲(或默默無聲)向神明禱求表明心願;
⑵進香後到雙手捧著籤筒搖動,直至其中一根號簽搖落地面;
⑶號簽置於神案上,再雙手捧著“蔔杯”(為兩塊互為弧面、平面表示正面的小木頭)向神像站拜,後雙手散開“蔔杯”擲落地上,當“蔔杯”兩片出現正反兩面,此時就意味著得到神明首肯了,未得到神明首肯(筊子的兩片出現兩正或兩反)時,可重新蔔簽;
⑷拿著號簽到解簽處交給廟宇解簽員,解簽員按簽號給蔔簽者簽詩;
⑸解簽人員瞭解卜簽者的意願後向卜簽者解讀簽詩內容與含義。
2、結佛緣
幾百年來民間相傳,有謀望之事祈求清水祖師,謂之“結佛緣”。民俗凡與清水祖師結緣,須連續三年,一年至少一次詣岩拈香朝拜,以示虔誠。清水祖師體察其誠,則靈應如響,有求必應。
五、主要特徵
1、清水祖師信俗的民俗性:清水祖師信俗歷經數百年的變革,人們不斷發展創造,除了一般敬神禮儀之外,還創造了清水祖師迎春民俗,這種民俗相傳始自宋代,盛于明朝,一直延續至現代,歷史悠久,盛況甲于泉南,影響及東南亞,是一種民間創造的具有地方特色民俗的宗教文化活動,其鮮明突出的民俗性成為清水祖師信俗的一大特徵,充滿著民間風俗色彩。
2、清水祖師信俗的包容性:泉州著稱“宗教博物館”,常常一山共祀多神,多種宗教信俗和平共處,長期共存,相輔相成,清水岩也不例外。這一特殊的宗教文化現象體現出對不同宗教信俗相容並蓄的博大胸懷,體現了包容性和寬容性,這也是清水祖師信俗能發展成為閩台一帶重要民間信俗的重要原因。
3、清水祖師信俗的廣泛性:清水祖師信俗雖是地方神祇信俗,但它是閩南人信俗的主要神祗,而且傳播的區域十分廣泛。清水祖師羽化為神後,各地信眾紛紛到祖廟“分爐”回各自居住地建廟信奉,同時也將信俗帶回去,清水祖師的信眾遍及閩、台、粵、港、澳、浙及東南亞各地。
4、清水祖師信俗的文化性。清水祖師的祭祀習俗雖帶有宗教色彩,但又具有豐厚的文化內涵。祖師下山迎春繞境時,鑼鼓喧天,旗幡飄揚,鞭炮聲震天,伴隨有民間喜聞樂見的文藝表演陣頭;神像的轎輿鏤雕精緻,是精美的民間工藝。祭祀活動中寓有民間的文化訴求,參與者眾,別開生面,莊重、熱烈。
六、重要價值
1、歷史研究價值:清水祖師信俗歷史悠久,自宋至今,歷時900餘年,朝代變遷,世態炎涼,相沿成襲,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積澱和民眾基礎。對清水祖師文化的研究涉及宗教史、民俗史、航海史、科技史、建築史、文學史、中醫史、藝術史、農業史、茶文化史、華僑史、中外關係史等眾多學科及政治、經濟、外交、軍事、僑務、貿易、文化交流等諸多領域。極具深厚的歷史研究價值。
2、文化學術價值:清水祖師信俗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之一,是一種影響廣泛的民俗文化,它包含宗教、建築、雕塑、簽詩、繪畫、書法、詩詞文、楹聯、醫學、農業、茶葉、文物以及民間傳說、神話故事、民俗風情等重要內容,是華夏文明、閩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清水岩不僅是朝謁清水祖師的聖地,也是清水祖師文化學術研討的場所,清水祖師文化學術研究已成為一種國際性學術文化活動,除大陸、臺灣、香港等地不斷掀起清水祖師文化研究高潮外,日本、泰國、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澳大利亞等國都有研究清水祖師文化的專家、學者和學術團體。
3、科學研究價值:清水祖師藥簽頗具神奇,其中的藥方是祖國不可多得的中醫藥寶貴遺產,具有科學研究價值。
4、清水祖師信俗是閩台兩岸同胞的精神聯繫紐帶。隨著安溪移民先後渡台,清水祖師信俗分靈到臺灣,成為臺灣最具有影響力的民間信仰之一,成為臺灣同胞尋根認祖的重要依據。隨著宗教地位在海峽兩岸凸顯舉足輕重,清水祖師信俗已成為閩台海峽兩岸同宗、同字、同地、同緣、同信仰的非物質文化情緣見證,成為兩岸同胞的精神聯繫紐帶和橋樑。在兩岸頻繁的民間文化交流中,突出清水祖師信俗的橋樑功能,不斷拓寬對台交流通道,對於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統一具有特殊的作用。
5、清水祖師信俗在一定程度上對社會起著安定和諧的作用。清水祖師一生濟人利世,救危扶貧,施善助民,為民作盡好事,我們以此大力傳播、弘揚助人為樂精神,一心向善,淨化身心,完善自我,造福社會,是和諧文化建設的一部分。
6、龐大的旅遊市場經濟價值。清水岩山清水秀,古木參天,自然景觀別具一格,配以獨一無二的清水祖師信仰,是豐富而又獨特的宗教旅遊資源,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客前來朝聖、觀光旅遊,遊客逐年增加。近年來,清水岩先後與臺北三峽長福宮、宣蘭縣蘇澳鎮的寶山寺、高雄市仁武鄉的福清宮等近數百家臺灣大小宮廟開展聯誼交流活動。隨著香港、澳門回歸和“兩門”、“兩馬”客運直航試點的實施和泉州地區對外經濟的不斷開放,清水岩對台民間文化交流和旅遊合作前景廣闊。清水岩每年共接待遊客約100萬人次,全年直接收入近3000萬元,直接、間接從業人員500多人,帶動相關行業年收入近億元,具有龐大的旅遊市場經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