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閩台的清水祖師文化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世界上有清水祖師文化信仰者上億人,僅臺灣就有1000多萬人;20多年來,清水岩已接待臺胞10多萬人次,是大陸吸引臺胞最多最集中的地方之一。
千年古刹清水岩位於安溪縣城西北十六公里的蓬萊鎮境內,地處閩南金三角(廈漳泉)開放區的結合部。距泉州約六十公里,距廈門約八十公里,距漳州約一百公里。清水岩風景旅遊區總面積十一平方公里,主峰海拔七六七公尺。1985年被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被定為第二批省級風景名勝區;2002年被評為該年度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區;2003年被評為泉州十八景之一。
整個風景旅遊區以清水岩寺為主體,融自然、宗教、園林以及娛樂設施為一體,區內奇峰聳秀、鳴泉清澈、古木參天,且長年雲霧飄渺,仿若“人間天上”,故享有“蓬萊仙境”之美譽。經過千年的開發建設,清水岩積累了豐富的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岩上遍佈奇聞巧趣的景物和珍貴的文物史跡達八十餘處。蓬萊祖殿是清水岩寺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築,其“帝”字形外觀構築體式在全國寺廟之中獨一無二。
清水佑民贏得民眾
清水祖師原名陳榮祖,自幼落發為僧,法號普足,又稱麻章上人,宋仁宗景四年(1044)農曆正月初六誕生於永春小岵鄉,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農曆五月十三日仙逝,享年六十五歲。
對清水祖師的崇拜,緣于祖師生前“營以種種方便”贏得民眾信賴。據宋政和三年(1113)陳浩然撰《清水祖師本傳》載:祖師師事大靜山明禪師具圓滿覺,道成業就後,返回高泰山,“用其師之言,乃勸造橋樑數十,以渡往來。後移庵住麻章,為眾請雨,如期皆應”。因而當時他雖結庵永春,但以其修橋便民、“請雨皆應”,已聲聞在外,鄰近縣邑都知道有“麻章上人,道行精嚴,能感動天地”。故宋元豐六年(1083年)安溪大旱時,便有村民遠請他移錫蓬萊祈雨。而此行“比請而至,雨即沾足”,進一步證明其“道行精嚴,能感動天地”,擴大了清水祖師的影響,鞏固了他在信眾心目中的位置。
其後他應蓬萊民眾的請求,住錫蓬萊清水岩,營造岩宇,成為清水岩開山祖師。二十餘年間,廣造橋亭、多植林木、禱佛弭災,足跡遠及汀、漳,聲名廣披閩南。因祖師生前德高道深、多行善事,所以在其仙逝之後百姓感恩,崇奉為佛,刻木為像而祭拜他,香火旺盛。每逢病疫,鄉人即恭抬佛像,求師祛除;每遇亢旱,鄉鄰以至府縣官員,也必迎請佛像,祈雨驅災。生而有功於人者,死必崇奉為神明。清水祖師已不再只是蓬萊的鎮境佛、安溪縣的主神,遠近各地紛紛塑像立廟,分爐建寺,爭相崇奉。明代以後,更加擴展,成為閩台以及東南亞各地人們所敬奉的神祗。
莊嚴國土利樂眾生
祖師文化的內涵:祖師從人到神,通過不斷的深造修煉,成為一代高僧。他的文化思想發端于佛教的文化思想,也就是佛教大乘精神的濟世利人,即所謂“莊嚴國土,利樂眾生”、“廣施善行、濟世利人”,從這個理念出發,在其行的實踐中,逐步體現出祖師的文化思想,反映出祖師文化思想的特有屬性和精神。
清水祖師一生以利物為本,濟人為志。他自小熱愛勞動,勤勞儉僕;采藥煉丹,祈雨救災,為民平難;修橋造路,無私奉獻;驅魔鬥鬼,見義勇為等等,這些義舉善行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這些也都表現在當地的岩志及民間傳說中,而且地方官員將他的功績均一一申乞保奏宋代皇帝屢加敕封。這便是敕賜他“昭應廣惠慈濟善利”大師八字綸音的由來,也是宋代皇帝對祖師一生法行的肯定和最高獎賞。
祖師文化的外延:祖師慈悲為懷、濟世眾生的佛家思想,不但得到廣大人們的推崇與崇拜,也得到皇帝的褒封。這便是在祖師文化內涵加以引伸出來極其豐富的外延。這些外延涉及經濟、政治、文學、藝術、教育、衛生、科技、宗教、民俗等許多相關的文化藝術。如在《清水岩志》中記載的十二個部分內容,就反映了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建築文化、地方文化等多層次、多角度的內容和形式,足見祖師文化的外延包含廣泛、豐富。
另外,清水岩從總體而言是以佛為主,但又滲透不少道教文化色彩,還有許多地方都有儒家“忠君愛國”的內容反映,可謂多教並存、相容並蓄的文化特色,這也增加了清水祖師文化外延。
清水祖師信仰文化東渡至臺灣,經過千年的分靈傳播,清水祖師文化信仰影響範圍愈益擴大,並隨著飄洋過海的華僑、海員和外交使節等迅速傳播到世界各地,信仰者遍佈全球。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世界上有清水祖師文化信仰者上億人,僅臺灣就有
一千多萬,世界各地分靈的清水祖師廟有數千座,分佈在世界上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在臺灣島上就有近五百座,無論是在數量上,或是建築氣勢上,均居於臺灣各廟之前列。凡有華人特別是閩南人的地方就有清水祖師廟,就有清水祖師文化信仰者。清水祖師在國際上特別是在我國閩臺地區和東南亞各國有著巨大而又廣泛的影響,並作為一種民間信仰延續至今而形成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清水祖師文化。
優秀文化特殊紐帶
清水祖師文化信仰在臺灣的傳播與閩南移民遷台是分不開的。特別是隨著安溪移民先後渡台,清水祖師也被分靈到臺灣,清水岩蓬萊祖殿也被他們奉為祖殿。
清水祖師在閩台的普遍崇奉,使他成為溝通福建和臺灣的重要紐帶之一。臺胞關心清水岩,關心故土安溪,從明清以來臺灣的清水祖師信徒,為了清水祖師的進香,不怕狂風巨浪,一批接一批返回安溪清水岩瞻仰祖師神像。近年來到安溪,到清水岩蓬萊祖殿謁拜祖師,尋根探源的臺胞越來越多。
1980年以來,海峽兩岸民間往來日益頻繁,臺灣同胞陸續回祖籍地尋根謁祖,到清水岩遊覽、進香。二十多年來,清水岩共接待遊客
一百多萬人次,其中臺胞十多萬人次,是大陸上吸引臺胞最集中的地方之一。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清台、安台的民間交流交往日益密切。
應中國道教兩岸交流協會的邀請,1999年03月29日至04月09日,清水岩風景旅遊區管委會也組織了安溪縣清水岩民間訪問團入台訪問,先後走訪了臺灣供奉清水祖師的臺北縣三峽鎮的長福宮、高雄市左營區的清水宮等11個市縣的十八家廟宇,與各廟宇的理事會成員進行了認真廣泛的座談。
在兩岸頻繁的民間文化交流中,清水岩風景旅遊區管委會突出清水祖師文化的橋樑功能,發揮祖殿董事會民間交流主體作用,不斷拓寬對台交流通道。先後與臺北三峽長福宮,宜蘭縣蘇澳鎮的寶山寺、高雄市仁武鄉的福清宮等近1000家臺灣大小宮廟開展聯誼交流活動。隨著香港澳門回歸和“兩門”、“兩馬”客運直航試點的實施和泉州地區對外經濟的不斷開放,清水岩對台民間文化交流和旅遊合作前景廣闊。由於清水祖師在兩岸交流交往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備受各級領導重視,賈慶林、張克輝、羅豪才、張思卿、宋平等党和國家領導人先後親臨清水岩視察,對開發清水祖師文化資源,做好對台交流、交往工作都作了重要指示。
清水祖師雖說是佛道一類的宗教偶像,但他之所以為人所崇奉,是他生前對人民作出了不少的貢獻,人民紀念他修橋築路、為民祈雨、行醫救人這三大功績而逐漸把他轉化為神,並逐步成為安溪乃至閩南、臺灣及東南亞等地區主奉的神明,成為閩籍後裔尋根探源的依據,是屬於閩南文化在臺灣延續的一部分。可以說,清水祖師為溝通閩台人民、推動閩台的經濟文化交流,進而推動福建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因此,借助清水祖師在臺灣所具有的較大宗教影響力這一基礎,依託安溪的“血緣”和清水岩祖廟的“神緣”關係,加強安(溪)台(灣)的文化交流,進而推動經濟發展等具有很大的潛力,大有文章可為。
採訪手記
五月豔陽麗日天,馳名海內外的安溪清水岩即將舉辦清水祖師文化研討會及清水岩登山活動。
這次活動不僅有重大的文化宗教意義,而且是溝通海峽兩岸民族情結的一次盛會。為此,記者欣然採訪了安溪蓬萊鎮黨委書記謝輝煌、鎮長林文春、鎮人大主席李龍菊、清水岩旅遊區管委會主任張國懷、書記林良法,並綜合他們的意見,編寫此文以饗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