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蓬壼美山陳氏 »

評《淺論永春陳氏南朝世系的人文歷史》

者:陳仲泓  來源:本站原創  更新時間:2014年09月09日

評《淺論永春陳氏南朝世系的人文歷史》

永春陳氏南朝派陳杏川先生及蓬壼林綏國先生貼在『福建陳氏網』的二篇文章《淺論永春陳氏南朝世系的人文歷史》(以下簡稱“淺論”)及《關於永春古代陳百房的探究》(以下簡稱“探究”)中有關陳知柔世系及南山陳氏名人賢士的相關描述嚴重失實,隨意簒改史實,祗憑推理妄下結論,同時肆意歪曲,惡意攻擊小岵南山陳“攀附權貴”,“偽造朱熹譜《序》”;在沒有任何證據佐證下,仍作無端指控,深深傷害兄弟宗支感情,處事方式,實屬罕見。

當今社會,物欲橫流,衍生人生百態。《淺論》《探究》作者口口聲聲“正本清源”,其實並不靠譜。說真,先人在桃溪流域繁衍生息上千載,年久月深,不憑史,不憑譜,此刻單憑一人之言,並非真憑實據,就“我”說了算,當自己是「真主」再世,實在令人遺憾。

老話說:“有史為證、有據可查”!《桃源南山陳氏族譜》是東平港頭的族親在清嘉慶年間修纂的,詳盡記載從始祖校尉公下傳居安、居寧,天保,福壽,瑊公,彥聖、彥通(又名彥賢)、彥士,禮公、知柔,樸、模、機、權、楷、雷震、夢得,晉接,需光,德高,真祐、大育……等直至爾字輩先祖的世系圖和紀實、傳記,生、娶、卒、葬等資料,脈絡清晰,史料翔實,令人信服。小岵南山陳氏遷徙外地各分支的古譜中不約而同的都有記載校尉公至知柔公的世系及紀實,幾百年來,從沒有人正式提出異議,證明上述譜載絕對正確無誤。

修譜者有不成文的共識:對古存族譜,容許存疑,待有確實證據才加以修正,切忌以一種存疑說法覆蓋另一種存疑說法;只能發現新證據進行辨正、整理,而不能隨意填補、嫁接去推理出來的。《淺論》及《探究》說『……我們認為前兩種寫法雖然世系詳情模糊,可信度反而較高;……。至於第三種寫法,雖然條理清楚,卻疑點自明,世人難以信服』。條理清楚何來疑點?況且這裡不屬於存疑:此種未經史實考證僅憑推理得出的結論,企圖推翻並取代白紙黑字、條理清楚、大量佐證的古族譜,絕對無法成立。

《淺論》《探究》:『修志貴在正本清源、求真存實、述古鑒今;須求大同而存小異,凝聚正能量,傳播正能量,以利社會和諧。』言行不一。世系之間,有不同看法,是很正常的,完全可以協商解決,各自取證,以據為憑,以史為鑒,以理服人。很可惜,這幾位“知柔公”的“突然宗親”,不循章法,大造輿論攻勢,顛倒黑白,混淆視聽。

朱文公認為:“修譜者必須具備求真存實的素養,世系傳承的真偽要作求真存實的辨析。”求真存實,就是得有實際證據支持。為正本清源、以正視聽,筆者選錄《淺論》、《探究》中的部分內容和陳杏川先生、林綏國先生商榷:

一、謊言惑眾,難圓其說:

永春縣誌載:“知柔愛好山水,青年時游永春,至升平裡毗湖(今蓬壺鎮),喜愛當地風景幽勝,宛如世外桃源,就定居下來。

《淺論》《探究》云:『知柔為什麼執意徙居蓬壺創業?一是遵照祖父陳從易遺願及父母囑託,回祖籍地顯宗耀祖,代表全家族建大厝,作為本支房的祖宇。取名懷古堂含有深意,而且建業的資金是家族的積蓄,用地是祖業土地。若非百房的子孫,則難一帆風順。二是地理自然環境宜居宜讀宜業。三是與當地陳百房族人親密無間,相處融洽,可以同休戚共榮辱。』無根無據,憑空想像,自我吹噓。根據《鯉城區姓氏資料彙編》“……從易( 966—1031)壽66歲……。”陳知柔(?-1184),若30年為一代,陳知柔當在1026年出生,紹興十二年(1142)中進士,知柔公已過百歲,至1184年過世,知柔公享壽當達 150歲,顯然是不可能的,不值一駁。

二、自說自話,蓄意誤導:

《淺論》《探究》云:『01、官方記載。從嘉靖縣誌到民國縣誌(1515--1930),官方都認定:陳霸先、陳後主、陳鏡臺、威應侯(易任)、禦史中丞(易簡)、陳保極、陳知柔等人,屬於同祖共根在不同朝代湧現的傑出人物。這是縣誌論斷,也是社會公眾的共識。幾百年來,直至當代方志部門,未見有人以有力證據推翻此論。舊縣誌《儒林傳》有一段文字,提供陳知柔的出身家世:“陳知柔字體仁,世居晉江,至知柔徙居永春。祖從易,曆仕真宗、仁宗朝,位至左諫議大夫,直龍圖閣學士,宋史有傳。”明確指出陳知柔的祖父是陳從易,家住晉江。』明顯移花接木及斷章取義。陳氏宗親的共識:霞漳元光、南陳忠公、莆田邁公、義門陳、南朝陳等世系,均源自潁川陳實公,他們各自世系的後代在不同朝代湧現的傑出人物,當然是屬於同祖共根。

唐以前家譜一般官修,至宋官府修譜逐漸發展為私家修譜,清政府對纂修族譜只作出了行文和格式規定,不存在官方認定及縣誌論斷,作者一廂情願而已。而經多方面考證知柔祖從易的說法有誤。

三、“提及”不等於“就是”:

《淺論》《探究》云:『02、陳百房的族親記載。陳易簡派下的金峰陳氏舊譜記載:彥聖與知柔家族名人都在威應侯(易任)派下,缺其直系父祖名字。魁塔嵩魁陳氏舊譜記載:陳光是知柔族弟,屬百房派。在《庠生雲梯公七十壽文》中,大育公直屬後裔,賜進士出身、翰林院修撰,廣西廣東提督學政加一級的宗弟溫陵陳桂洲宗弟寫道;桃源於溫陵為著邑。吾陳於桃源為著姓。自宋迄今,代多偉人。雲梯老先生,休齋先生之屬派。……又據《魁塔陳氏族譜舊序》中提及“……奈值元亂之秋,我族兄弟艱難辛苦,分散四方。凡開籍為陳姓而居永德者皆我族屬也。』注意:“凡開籍為陳姓而居永德者皆我族屬也。”這句話說於公元 900年之前,百分之百正確。公元 900年以後,陸續有多支陳氏遷入永春,此譜應是元朝以後所作,當時已有20多支不同派別陳氏入永開基,把他們全部納入南朝陳族屬,包含全部德化陳氏,也包括陳知柔“一門八俊”的小岵南山陳等,與史實不符。《淺論》《探究》論點正是這種“大南朝陳”思維一脈相承的延續。

古今族譜皆有“追慕同姓聖賢之美名,彰顯本宗先祖之功德”的“提及”做法,這是一種傳承正能量的善舉,但“提及”並不相等於一定就是“我們”(隸屬本派)的。

知柔公定居蓬壼後,和南朝陳氏相鄰而居,成為領軍人馬,鼎盛時期,人們稱之陳百房。二派系間趣事、傳說、典故等歷程都混在一起,難分你我,給外界造成合二為一的假像,也給陳林二位先生利用肆意炒作及誤導。《淺論》《探究》云:『休齋公理學名儒,入鄉賢者三四人賜進士者二十二人,一門稱極盛焉』『林次崖先生同期又說:“今陳族自舜而陳胡公,自陳胡公而至漢之陳平、陳實與南陳霸先、先唐之保極、宋之知柔,中間事蹟不能殫述。”(嘉靖五年《金峰陳氏族譜序》)』『順治十三年(1656)泉郡名士楊端肅也為陳氏該譜作序雲:“譜以著祖德宗功,而君之祖若宗,則于虞為舜,於仕漢為實,于南陳再興為霸先,于隋為禦史中丞,于唐為保極,于宋為知柔。此在祀典均當不祧,則其德與功,史又著之矣,……班班可考。”』……通通都只有“提及”,比比皆然。將沒明確世系屬性的記載牽強附會到南朝派下,並不能證明知柔世系就是南朝派族屬。

四、胡亂猜測,焉能當真:

《淺論》《探究》:『03、南山陳著力尋找知柔家族後裔,以聯宗誼,精神可嘉;但他們並非族親關係。知柔派的祖輩是易任公派裔陳從易,不是陳弘元號校尉;其祖祠如果不在泉州晉江,則只能在蓬壺,不可能在岵山。元初倖存的陳百房後裔由於祖宇、宗譜盡毀,忘記了列祖名字(包括知柔的祖父陳從易)。南山陳沒有抗元,岵山祖業猶在,家乘猶存。兩派的宗親後來相見,關係不錯;故後來和平時期南山陳續寫家乘,自然要收入陳百房的人,記在校尉公派下。久而久之,‘假作真來真亦假’了。』

關係不錯就可納入派下,許多找不到祖源的宗支也無需再四處尋找,直接找個關係不錯的聯宗就行了。換位思考,合理多了:“知柔族親與宗室小岵南山陳距離太遠了,和同鄉鄰村的南朝陳朝夕相處,關係不錯,且慕其出身帝王之家,富貴顯赫;故後來和平時期南朝陳續寫家乘,自然要收入知柔派下的人,記在南朝陳派下。”

為何不選擇近鄰並自稱『……親密無間,相處融洽,可以同休戚共榮辱』的南朝陳,而和小岵南山陳聯宗,已道出事實的真相--只有知柔派下族親最清楚自己根在那裡。為知柔派下族親感到自豪,他們沒有攀附貴冑南朝陳。

每年冬至岵山宗祠祭祖,特別在早年,知柔及詩元華房族親需起早摸黑徒步幾十華里路,與各地遠近而來的宗親們相聚于岵山祖厝,為列祖列宗們點一炷香,藉以告慰先人的在天之靈……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信念:這裡才是我們共同的根。

《淺論》《探究》說:『南山陳沒有抗元,岵山祖業猶在,家乘猶存。』受元兵殘害,宗親四散,岵山南山陳宗室的家乘已是“蕩然無存”,2003版《南山陳氏譜誌》是傳承清.嘉慶年間《桃源南山陳氏族譜》,及海內外族人提供的許多珍貴歷史資料,出土校尉陳公祖墳《墓誌銘》,南山陳氏的相關傳說。以古族譜記載、文物考古、民間傳說,三者相互印證、相互補充,形成對歷史認知的三角叉考證。並非陳杏川先生所指屬新編的:『近年來,民間南山陳氏譜志(2002版),把知柔記入陳邕——陳全喜——陳弘元(校尉)派下。』南朝陳雖有某些支派的族譜被焚毀,還是有些支派的族譜會保留下來的,不然,編修族譜以何為據?本來就不是同一派系,南朝陳古譜中當然沒有知柔公世系及紀實資料,故需托詞宗譜盡毀,忘記了列祖名字。所謂的“學者”更是穿越時空,將建于明初的岵山陳氏宗室,也列入未被元兵破壞的歷史證據之一,荒謬之極。

五、朱熹之《序》,難以顛覆:

《淺論》《探究》云:『04、今日所見朱熹之《序》不可盡信。今日所傳之《序》有多種文本,其《序》之原本面目何在?朱《序》中均出現“百房之子孫延熹重修家乘”或“百房之叔侄昆弟延熹為修家乘”字句,說明朱熹確實為陳百房修譜,並盛讚知柔公。既如此,怎可能把當時只有幾十人口的南山陳稱為“百房”?怎可能把隋代人陳鏡臺兄弟誤作五代十國時代人陳弘元?中國人有個弊病:喜歡跟名人扯上關係,為己方貼金給力,古今如此。我們疑于朱熹之後,其《序》輾轉傳抄,難免產生差誤,被別人隨意刪添或移花接木,以致面目全非。』

《桃源南山陳氏族譜》載:『清乾隆二年(1737年)歲次丁巳,知柔公之裔孫教,因後壁嶺頂虎形鼻中鄉賢祖墳,被鐘家琢碑占祭,教零丁孤苦無奈齎出朱文公先生古譜,奔向小岵、榜頭,求叔侄出力相助,方知彥賢乃瑊公之次子也,在朱文公所志系彥賢而我古譜系彥通,又志有三子系彥士,則是以聖賢士為昆仲之名,朱文公之志譜較為得實也。』朱文公之《序》何須『隨意刪添或移花接木』!

當時永春有二十多支陳氏,為何不找其他更近或相鄰的陳氏求助呢?擁有朱文公編修之古譜的陳教最清楚,知道自己的祖先源自那裡,所以奔向小姑求援。通過比對族譜,確定了身份,岵山及榜頭的叔侄才出力相助。古時候,只有族親才有權代出頭擺平這類糾紛,祖家族親幫忙更是天經地義。永春縣志載:『陳知柔墓:在蓬壺鄉美中村山尾寨下。墓為石構,範圍20平方米。碑文陰刻“宋理學休齋陳公佳城,裔孫楠奉祀”兩邊夾石,墓龜全石雕成,其墓形為清制。黃彬於乾隆三十五年(1770)知永春州時,為之題勒。』陳知柔墳墓歷年來由小岵南山陳、美山知柔公後人,金門大育公後人共同打理拜祭,知柔祖父瑊公之墓,也是由小岵南山陳共同打理祭掃,都可證明他們之間的關係就是同一派系。

六、華房淵源,豈容簒改:

《淺論》:『26、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甲辰年,易知公後裔知言公中武舉。其後裔陳萬載公於明代從六七都蓬壺遷往錦鬥長坑洪大垵,繼後遷往坑仔口詩元村下嶺定居衍傳。』

坑仔口詩元陳萬載後裔分居南平族親保存的《紫溪陳氏宗譜》,詳細記載詩元華房陳氏一世祖萬載公為永春小岵南山陳氏開基祖校尉公第十八世孫,系校尉公第六世孫彥通(又名彥賢)公長子知言公第十二世孫。南朝陳沒有向詩元陳氏徵詢、沒有查證雙方族譜之世系對接,不經商討及取得同意,就擅自將萬載公納入南朝陳派下,此種做法,極為罕見,“大南朝陳”思維再現,根本無法令人信服。

八、虛假前提,安能作準:

《淺論》《探究》:『族群的民俗信仰不同。蓬壺陳百房及其族親敬奉神農炎帝、陳威應侯及曾氏夫人,岵山陳則敬奉清水祖師,差異甚大。民間信仰文化學認為:民俗信仰有其產生和傳播的歷史淵源和因果關係,有明顯的功利性和區域性……主奉威應侯和誥命曾氏夫人,普濟寺觀音菩薩等,這就是最明顯的民俗信仰與現實的結合。陳百房倖存者的子孫們堅持神農大帝和威應侯信仰,也可以證實不是岵山陳的子孫。』“宗族性”與“區域性”豈能一概而論,以民俗信仰來釐定族群世系簡直是不可思議。信奉神農大帝和威應侯就是南朝陳族人,信奉清水祖師的便是小岵南山陳屬派?清水祖師信眾數千萬,僅台灣分爐就超過六百座,而永春本土分爐也有數十座:仙林堂、錦雲室、三赫岩、水吼宮、金峰真寶殿、湖安岩、龍湖岩、魁星岩、岱山岩、天馬岩、圓林岩、興龍宮、蔓松庵、雲峰岩等都有奉祀清水祖師,其周邊地緣關系的信眾有不少是南朝派後人,那該怎劃分?《淺論》敢說南山陳可不敢受。

永春著名的魁星岩,香火特別旺盛。鄉人顏應時及陳樸在此讀書而同登進士,乃改奎峰山為魁星山,改詹岩為魁星岩。仍奉祀釋迦等佛,並增奉魁星立像和清水祖師塑像。陳樸是清水祖師的大伯父,其後代將清水祖師分香到魁星岩,也證明陳樸是小岵校尉公派下。

九、以常理論史實:

史載:“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元兵入福建,永春蓬壺陳遇龍,東園的蔡芳,舉族參加抗元,失敗後,陳姓幾乎滅族,蔡氏改姓吳。”經《淺論》《探究》二文巧妙的構思下,可歌可泣的光輝事蹟,就這樣悉數合併盡歸南朝陳派下了。在歷經八百多年後才被兩位作者“感悟”出知柔公原來是南朝屬派,通過他們別有用心的筆下描述,娓娓動聽,仿佛一切都是真的,令人神往也令人生疑,敦信其實又漏洞百出。自吹自捧,『為己方貼金給力』太明顯了。請注意,他們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既然百房知柔族親和南朝陳氏『親密無間、融洽相處』屬同世系,理應二派聯宗合譜,這是必須的。然而,為什麼在南朝陳派下族譜除了“提及”知柔公和一些含糊的描述外,二派系的古族譜,都沒有將對方正式編入自己世系的記載。《金峰陳氏族譜》舊譜錄入小岵南山陳氏世系內多位賢士名人的名字後,特別加注二句寄言:“敬台公支派自此以後不得復稽”“威應侯公支派自此以後亦不得復稽”,說明僅作彰顯之用,沒必要再查下去,復稽是不會有結果的。兩位作者的“感悟”及二句“寄言”都極顯著違背常理。這些客觀事實都充分肯定了問題的關鍵所在——二派系的先祖們都清楚知道各自世系的歸屬,知柔公不是南朝陳屬派。

十、結論:

綜上所述,陳杏川先生林綏國先生為了給南朝陳氏塑造成詩禮簪纓之族,人文鼎盛的輝煌,將小岵南山陳派下知柔世系多位賢士名人納入其族屬,缺乏必要的史實作依據,單憑一家之言,在華麗的辭藻堆砌包裝之下,以先定結論後尋證據方式,僅靠“深信”、“認為”、“感悟”而作出捕風捉影的推理,沒有一條可站住腳。所有證據都證明,陳知柔與南朝陳只是近鄰而非其族屬關系,陳知柔屬於小岵南山陳校尉公派下正確無誤。至於因戰亂而遺失資料的空白,小岵南山陳是不會隨意推理砌詞,留待以後有正確證據時再加以補充。

世系傳承,後人只能發現、辨正、整理,不能隨意填補、嫁接或推理而研究出來的。存疑而無法辨正的,應該繼續讓其缺漏和存疑。這是對祖先的尊重,也是對歷史的尊重。如果為了某種目的,不惜違背客觀條件隨意拼湊,則只會誤導子孫,留下駡名。

正本清源、靠譜記史、尊重史實、求真存實、完善編修經得起驗證的族譜。宗親團結,鄉鄰和睦、述古鑒今,共同探討,求大同存小異,凝聚正能量,傳播正能量,以利社會和諧,將先人精神發揚光大,以饋子孫。

僅在此,對知柔公世系族親在當年抗元中星散的支脈陸續回小岵南山陳氏宗祠認祖歸宗,表示熱烈的歡迎和慶賀。

 

參考文獻:

[1]《桃源南山陳氏族譜》清嘉慶版

[2]《永春小岵南山陳氏譜誌》2003版

[3]《永春桃城榜頭陳氏譜誌》

[4]《南安詩山林柄陳氏族譜》

[5]《金門陳氏宗志》民國百年紀念專輯

[6]《紫溪陳氏宗譜》

[7]《鯉城區姓氏資料彙編》(2007年版)

[8]《永春縣誌》

[9]《永春州志》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