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蓬壼美山陳氏 »

泉州歷史網.泉州人名錄.陳知柔

作者:  來源:泉州歷史網  更新時間:2015年07月07日

泉州歷史網.泉州人名錄.陳知柔

陳知柔

?-1184年

陳知柔,名晉叔,字體仁,號休齋居士,南宋人。原籍晉江,徙居永春,晚年又移居建陽。

清.李清馥《閩中理學淵源考.卷35.州守陳休齋先生知柔》據《閩書》、《永春志》、《郡志》、《王梅溪文集》、《朱子文集》為作傳。清.道光《晉江縣誌.卷37.人物志.名臣 1.宋.陳知柔》亦有傳。

籍貫

陳知柔原籍晉江,祖陳從易,在宋.真宗、仁宗朝任諫議大夫、直龍圖閣學士。陳知柔好山水,青年時由晉江遊永春,至升平裏毗湖(今蓬壺鎮),愛當地幽勝,就定居下來;至晚年又移居建陽。故或作晉江人,或作永春人。

明.黃仲昭《八閩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儒林.宋.陳知柔》:“陳知柔,字體仁,永春人(乾隆《泉州府志.列傳》作“晉江人,徙永春,再徙建陽”)。”

清.李清馥《閩中理學淵源考.卷35.州守陳休齋先生知柔》:“陳先生知柔,字體仁,永春人。”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37.人物志.名臣 1.宋.陳知柔》:“陳知柔,字體仁,孝則弟,晉江人,移居永春;後徙建陽。”

從宦

陳知柔紹興十二年(1142年)舉進士第四名,授台州判官,曆建州教授、汀州教授、知循州、知賀州,福建參議;前後四奉祠。

明.黃仲昭《八閩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儒林.宋.陳知柔》:“性超邁,讀書日誦數百言。紹興中進士第四人,授台州判官,辨活受誣為海盜者四十余人。曆教建州、漳州,知循州,徙賀州。秦檜當國,一時與其子熺同在甲科者,皆拔援貴顯(乾隆《泉州府志.列傳》作“皆攀援貴顯”),知柔獨齟齠不合。雅好山水,盛年從仕,已動歸興,因自號‘休齋’。後為福建安撫司參議官,前後凡四食祠祿。”

清.李清馥《閩中理學淵源考.卷35.州守陳休齋先生知柔》:

“性超邁聰穎,刻志墳籍。

紹興十二年進士,授台州判官,辨釋冤盜四十餘人。

教授建州、汀州,兩奉祠,曆知循州,從賀州。

先生與秦檜子熺同榜,檜當軸一時,前列十餘人俱以攀援致通顯,先生獨不阿附,以故齟齬。

盛年從仕,即有歸志,自號休齋居士。雅好山水,在天臺、奉安遍遊名山,歸至會稽,耽其岩壑,留二年。罷賀州,留惠陽三年,暇日泛豐湖,登白鶴峰,和東坡詩,羅浮風物陶寫殆盡。

還,參議福建幕。

前後四奉祠。”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37.人物志.名臣 1.宋.陳知柔》:

“登紹興十二年進士,授台州判官、教授建州、漳州。兩奉祠。起知循州,徙賀州。

知柔與秦檜子熺同榜,正直不阿附,以故齟齬。盛年從仕,即動歸興。自號休齋居士。

前後四奉祠。”

講學授徒

陳知柔歸隱後,在永春蓬壺境內蓬山右峰陳岩(又稱仙洞山)置別業,講學授徒。至淳熙十一年(1184年)三月病卒;墓在永春縣蓬壺鄉美中村山尾寨下。

明.黃仲昭《八閩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儒林.宋.陳知柔》:“教授諸生。”

清.李清馥《閩中理學淵源考.卷35.州守陳休齋先生知柔》:“諸生從之,戶屨常滿。寓僧房,四壁蕭然,豪氣不少衰。遇名勝,輒置酒賦詩,相與談論經旨。”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37.人物志.名臣 1.宋.陳知柔》:“從學者眾,四壁蕭然。”

陳知柔與王十朋

乾道四至五年(1168—1169年)冬,知泉州的王十朋(字龜齡)題詩以贈,給予高度評價。清.道光《晉江縣誌.卷37.人物志.名臣 1.宋.陳知柔》:“王十朋贈詩有曰:‘胸中包古今,筆下真有神。’”

清.李清馥《閩中理學淵源考.卷35.州守陳休齋先生知柔》收錄其詩曰:

“王氏龜齡贈詩雲:

‘我來守清源,德星識二陳(陳光、陳知柔)。

大陳(指陳光)如金玉,一室清無塵;厭世不肯留,至今裏稱仁。

儒(指陳知柔)先賀州守,正氣超等倫。胸中包古今,筆下真有神。唾手取巍科,齒發方青春。聲名滿天下,文字驚縉紳。勞人暫州縣,平步當要津。蹉跎忽至今,此志猶未伸。真人奉香火,蕭寺含悲辛。講席延諸生,黃卷呵古人。異端斥佛老,吾道鳴孟、荀。聊借束修禮,少資囊槖貧。

我忝二千石,二年牧斯民。不能助玉川,恥與韓公均。贈我詩與文,字字皆可珍。寵褒恨太過,感激難具論。願公少自愛,行矣當致身。門下有高弟,廟堂手經綸。房魏方得君,詎肯忘河汾。’”

陳知柔與朱熹

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朱熹任同安縣主簿時,與陳知柔為莫逆交,相與論道,遊覽閩南名山勝水,作詩唱和。朱熹曾在永春縣學宮與陳知柔一同講學。

淳熙十年(1183年)冬,離別近30年的朱熹(時55歲)複至,到永春拜訪年屆70歲的陳知柔,陳知柔與他酌酒賦詩,談論經義,嗣而相攜遨遊蓮花、九日、涼峰、鳳凰、雲台之間,臨別複置酒餞行於洛陽橋畔。

朱熹在蓮花峰與陳知柔賦詩唱和。

陳知柔 《題蓮花峰》詩曰:“一蓮峰上幾人攀,千年清風起儒頑。指點乾坤千里目,世途隘甚此中寬。”

朱熹《次韻陳休齋(陳知柔)蓮花峰之作》詩曰:“八石天開勢絕攀,算來未似此心頑。已吞繚白縈青外,依舊個中雲夢寬。”

淳熙十一年(1184年)三月,陳知柔卒,朱熹祭之文(《祭陳休齋文》,見於《朱文公文集.卷87》,四部叢刊初編縮本)。清.道光《晉江縣誌.卷37.人物志.名臣 1.宋.陳知柔》:“其卒也,朱文公為文祭之。”

清.李清馥《閩中理學淵源考.卷35.州守陳休齋先生知柔》收錄曰:

“陳知柔卒,朱文公(朱熹)於淳熙十一年三月祭之文:

‘熹少日遊宦,獲從公遊泉、漳間,蒙公愛予,誘掖良厚。

其後別去幾三十年,去歲之冬複見公,相與開懷握手,如平生歡。公雖老矣,意氣不衰,為我置酒,談論經義篇什,間作亹亹不休。相與追游蓮華、九日、涼峰、鳳凰、雲台之間,晝則聯車,夜則對榻。視公起居、食飲、呌呼、談噱,有非後生所能及者,謂公壽考未艾也。及熹之還,公複載酒餞我洛陽(洛陽橋),則操袂分攜,潸然不樂,久而不能平也。不謂未及兩月,公訃遽來。

嗚呼痛哉!公于諸經皆有論述,許以寄我相與考評,而今而後不復遂此願矣。”

著述

明.黃仲昭《八閩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儒林.宋.陳知柔》:“著述甚富。”

清.李清馥《閩中理學淵源考.卷35.州守陳休齋先生知柔》:“所著有《易本旨》十六卷、《易大傳》二卷、《易圖》一卷、《春秋義例》十二卷、《古學並圖》二卷、《詩聲譜》二卷、《論語後傳》十卷、《詩話》(《休齋詩話》)五卷,又有《梅青傳》、《詩騷古賦》、《雜著》毋慮千百篇,皆行於世。”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37.人物志.名臣 1.宋.陳知柔》:“所著有《易本旨》、《易大傳》、《易圖》、《春秋義例》、《古學並圖》、《詩聲譜》諸書。”

詩詞舉隅

《全宋詩》收錄陳知柔詩詞16首、句 1:

《次海上長亭村》:“行到山窮處,微茫島嶼青。百年多逆旅,萬事一長亭。風雨晚潮急,魚蝦曉市腥。平生誦佳句,今見海冥冥。”

《登巾山》:“司馬胸中著雲夢,杜陵眼底蓋乾坤。吾衰不復論茲事,飽看孤帆落遠村。”

《讀潮本韓集》:“大雅寥寥不復還,如公幾得古人全。格高枯淡複志賦,意到渾淪原道篇。趙子遺編今複亂,歐公校本孰能傳。古音祠矣尤難識,聊與磨鉛一究研。”

《涵清閣》:“追憶唯庵真可人,詩成咳唾筆如神。使登是閣一快掃,當有銀鉤鐵畫新。”

《韓木》:“層江波靜鱷如掃,一畝寒陰禽自呼。莫把甘棠比韓木,令人灑涕共長籲。”

《韓木》:“康成跡寄書帶草,玄德祥標羽葆桑。名與此山俱不朽,何如煙杪鬱蒼蒼。”

《環翠亭》:“當年把臂入龍山,猶記相逢醉夢間。君似孤雲了無礙,我如倦翼早知還。茅簷負日真成算,竹榻論詩整破顏。欲問太平真氣象,夜來風月到松關。”按:環翠亭在南安豐州九日山。

句:“木落洞庭秋。”

《蓮花峰》:“多病登臺今古情,菊花搖盪午涼生。山前木落石岩出,海上潮來秋渚平。野興已隨芳草還,歸鞭更傍落霞明。愧無十丈開花句,獨臥禪房心自清。”按:蓮花峰在南安豐州。

《宿天臺萬年寺》:“古寺來投宿,雲岩第幾層。有詩堪供佛,無事且依僧。小閣泉喧枕,修廓雨暗燈。好峰看未足,夢繞碧崚嶒。”

《題洪景伯通判清閟堂》:“別乘清名滿世間,卻來堂下植檀欒。已無欲物敗人意,且與此君同歲寒。夜月半庭金影碎,秋風一枕玉聲殘。雁行吏退鈴齋靜,想見巍冠獨倚闌。”

《題秦隱君祠次鄧經略韻》:“人境初無車馬喧,卜居原得近薑村。山圍古寺苔生砌,花落前汀潮打門。已許揭身如日月,不妨為客任乾坤。清詩海內流傳久,亭下空余石硯存。”按:秦隱君即唐·秦系,隱居南安市豐州鎮旭山村九日山。

《題山石》:“山花有空相,江月多清暉。野意寫不盡,微吟浩忘歸。”

《題石橋》:“巨石橫空豈偶然,萬雷奔壑有飛泉。好山雄壓三千界,幽處常棲五百仙。雲際樓臺深夜見,雨中鐘鼓隔溪傳。我來不作聲聞想,聊試茶甌一味禪。”

《天臺遊山》:“煙蘿穿幾重,柴車倦驅駕。忽尋鐘磬音,山腰得僧舍。主僧聞我來,曳杖出相迓。揖我坐虛閣,登臨欠台榭。老屋數椽餘,風物自閒暇。古木出雲杪,遙岑來竹罅。下臨一泓水,涵光冷相射。但能了此生,未遽慚大廈。我本山中人,偶失學圃稼。為米聊複留,兩同僧過夏。得舟家可浮,遇竹宅便借。是處皆南山,何必東籬下。悠悠去忘歸,甯畏長官罵。松月苦留客,徘徊度清夜。明朝過桃溪,溪女莫相詫。”

《謁韓(韓愈)祠》:“斯文何罪竄南荒,來謁孤祠淚數行。恐有遺書藏壞壁,豈無哀賦吊沅湘。精神不受氛煙蔽,道義長涵日月光。西壁蕭蕭香火冷,何人能與作堂皇。”

《謁薑相墳次鄧經略韻》:“欲將興廢問洪鈞,來謁孤墳獨愴神。千載高風餘凜凜,一池秋水自粼粼。門前帆影來天際,林杪鐘聲落海濱。此道寥寥今複振,不應漁水是東鄰。”按:姜相即唐·薑公輔,墳在南安市豐州鎮旭山村九日山薑相峰(東峰)東南麓。

清.李清馥《閩中理學淵源考.卷35.州守陳休齋先生知柔學派》:

“按:

永春志乘,次崖 林先生(林希元)曾總厥事。其表章前哲,載於志書及集中特詳,而陳氏一門尤數見者矣。

《志》稱,陳自南宋入明,合族以居,曆世十二,內外雍睦。公盛年從仕,以不附秦檜,即矢志歸,自號休齋居士,前後四奉祠,戶外履滿。

又考王忠文公(王十朋)《年譜》並《文集》,乾道四年(1168年)八月知泉州,是冬蒞泉,六年(1170年)某月移知台州。在泉時,贈公詩雲:‘儒先賀州守,正氣超等倫。’又曰:‘門下有高弟,廟堂手經綸;房魏方得君,詎肯忘河汾。’計彼時泉之在廟堂者,同裏有梁公克家。

考宋《宰輔年表》,乾道五年(1169年)四月壬辰,梁公自端明殿學士兼參知政事,但梁公受業師志乘載永春陳諱光者,見陳光《本傳》。而忠文之詩所言‘門下有高弟’,而未指出其人,曆稽志乘莫有及之者。

然考之忠文《年譜》、《文集》,按之宋《宰輔表》,為梁公似無可疑。

再考陳氏光與休齋同邑,為交友,而蔡氏茲與休齋同登第,梁公當軸時,曾經薦除蔡公為廣憲,是梁公平日師友盡在於永,則其講授于二陳(陳知柔、陳光),切磨于蔡公,往復講論淵源,似有由來也,惜休齋諸公著述已殘缺久湮,賴忠文詩章猶可顯證。謹志所疑,登錄梁公載入休齋學派俟,博考者訂之。

再按:

公平生與紫陽 文公(朱熹)極厚,其經學最顯著,惜亦多佚。嘗自言曰:‘學者要論當世尚友,考其行事,以無愧於天地間足矣。’次崖林氏(林希元)稱公‘如雲鴻野鶴,飛翔於幹霄九仞之表’,諒哉!

又按:

蔣氏亙曰:‘泉郡如陳體仁(陳知柔)崇禮,晦翁(朱熹)傳述經書,與黃景傳 岩孫之潛究周、張,蔡白石 廷傑(蔡和)之嚴絕浮屠,張子文 巽之理辨精微,又如永春蔡光烈 茲主貢舉,特拔晦翁,可稱知人。數公皆邃于理學,宜建特祠。’按蔣公所論,後之欲表章泉南人文之倡者,必有取焉。”

附:

參見泉州歷史網www.qzhnet.com《泉州人名錄.陳從易、王十朋、陳光、朱熹、秦系、薑公輔、林希元、梁克家、蔡和、張巽》、《泉州古墓.陳知柔墓》、《泉州山川.蓮花峰、九日山》、《泉州橋樑.洛陽橋》、《泉州古墓.薑相墳》)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