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言--非澹泊無以明志
明志
澹泊
01
曾國藩和鄭板橋都認為澹泊之人能成大器,他們兩人都主張早晨都要“吃白飯”。曾國藩于同治十年十月二十三日寫給弟弟的家書說:“一曰黎明吃白飯不沾點菜。”鄭板橋當縣令期間也給他弟弟寫了一封家書,也說:“一、黎明即起,吃白粥一碗,不用粥菜。”強調的都是要“吃白飯”,一點菜都沒有,連調料都沒有,將一大碗白花花的白米飯吃下去。
02
要做古代聖賢,有一個指標必須達到,那就是:口味淡。所謂澹泊明志,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口味淡,欲求不高,心中的理想才會無障礙地成長,才能培養外聖內王的氣質。
古代聖賢的人生使命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在“達”與“窮“兩個極端狀態之中,保持一種淡然的狀態,也就是一種口味淡的境界。聖賢的境界,就是淡泊的境界。
03
縱觀中國史上那些成大業的賢達,其人生境界都有一個“淡”字作指導,其中最明顯的標誌就是“食不兼味”,也就是用餐時只配一個菜。王安石每次用餐,只吃眼前那道菜。曾與鄭更不用說了,早晨只吃白飯,不配菜。從用餐的清淡,發展到做人的澹泊,澹泊的人能成大器、成大業。諸葛亮能成大事,他一生澹泊,死後“內無餘帛,外無盈財”;曹操能成大業,要求家里的女人不能穿綾羅綢緞;范仲淹也是一生澹泊,用他的薪水來養窮人;岳飛的人生追求是“不愛錢,不惜死”;張之洞則在死後無餘錢殯葬。
04
鄭板橋的人生都一直保持著“吃白飯”的境界,他不窮,靠寫字畫畫年入三千兩銀子,但他能淡,淡就不會貪,因此他離任時就能夠做到:“烏紗擲去不為官,囊囊蕭蕭兩袖寒。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漁杆。”
鄭板橋的確是個澹泊人,十年知縣下來,回家蓋房子的錢全是賣畫所得。正因為澹泊,他沒有沉浸在物欲的糾纏當中,所以他能清醒,清醒得聽到縣衙裏竹林的蕭蕭聲是黎民百姓的聲音:“一枝一葉皆關情”;他所謂的“難得糊塗”,其實也是對於個人物欲的糊塗,是對個人待遇的拿得起放得下:“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安心,非圖後來福報也。”求的是“當下安心”,“安心”就是“淡”。
“淡”能疏離心中的堵塞物,能開心眼、明智慧。
05
曾國藩做了兩江總督、太子太保、一等侯,居然口味還那麼清淡,據說晚上的霄夜就是肉湯泡清萊,後來肉湯也撤掉,只喝青菜湯,他自己認為快活得如神仙一般。似這般,曾國藩實屬難得。
所以,“淡”能疏離心中的堵塞物,能開心眼、明智慧,能抵制聲色財寶等重口味的誘惑,因此能清醒做成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