箴言|惜福得福
惜福得福
“惜食惜衣非為惜財原惜福,求名求利但須求己莫求人。”
一
曾國藩說過:“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所以古人就告誡我們要“惜福”。我的祖母享年九十,她去世時十分安祥,在睡夢中就悄然安然地走了,真的是無疾而終、壽終正寢。祖母一生十分儉樸,非常惜福,平時不許有剩菜剩飯,連掉在地上的飯粒都撿起來吃,她逢初一十五必齋戒,早晨不進食,午晚也是素齋,除了她一心向佛之外,也是她在當時糧食特別匱乏的那個特定條件下,多為子孫省下一口飯,為子孫積福哩!祖母一生與人為善,人緣極好,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幫助他人,為此,家族為她舉行了特別隆重的葬禮,年輕人爭著為她抬棺,鄰里鄉親爭著給她老人家執紼,很多在外地工作的鄉親聞訊專程回來,為的是送她老人家最後一程,真是極盡了哀榮。鄉親們說,老祖母之所以福壽綿長,正是因為生前十分珍惜自己的福氣。
二
惜福不是少福,而是惜福得福,這就是平淡之人常享高夀的原因。弘一法師認為,在末法時代,人的福氣是很微薄的,若不愛惜,將這很薄的福氣享盡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世上沒有一個沉溺酒色、縱情逐欲的人能夠自尊、清明而活得健康長壽的。所以法師說:“我們即使有十分的福氣,也只好享受二三分,所餘的可以留到以後去享受。”明朝學者袁了凡先生講了一個自己的故事,他說幼年時遇到一個算命先生,卜了他一生的吉凶,其中說到他補貢生的時候,一共吃了“廩米九十一石五斗”,他不信會有那麼准,直到補了貢生時他一算,正好是九十一石五斗廩米(按明代學制,貢生之前叫廩生,應得的米叫廩米,按月發放,便於計算)。
自此,了凡先生“益信進退有命,遲速有時,澹然無求矣”(《了凡四訓》)。連一個人一生能夠吃多少米都是命中註定的,如果過度放縱地享用,不就是提早損傷自己的生命嗎?有一個居士向我解釋“氣數”的意思,他說“氣數”就是呼吸的次數,人的一生呼吸是有定數的,一生能呼吸多少次,即能活到多大歲數是註定的,你只要惜福、積陰德,注意調整自己的情志,鍛煉自己的體魄,身體自然健旺,氣數就能延長,自然福壽綿長。
三
儉樸、勤勞、孝友、懂得報恩的人必定能夠福壽綿長,曾國藩還說過:商賈之家,勤儉者能延三四代;耕讀之家,勤樸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則可以綿延十代八代。曾國藩不僅自己做到,也教育子侄做到勤勞、儉樸、孝友,曾氏家族代代有英才,出現了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曾昭掄等一批著名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及高級幹部,其綿延何止十代八代。
四
佛陀時常告誡人們要節制飲食,要惜福。佛說:“人當自繫念,每食知節量,是則諸受薄,安消而保壽。”(《雜阿含經》),佛又說:“財色於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食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四十二章經》)都是在警醒人們不要過多地追求多欲的生活,心泰身寧,少欲而心理平衡,方能長保康泰。我們常見到年輕時過度放縱的人,到晚年總受疾病的折磨,或淪為貧苦無依,有的人更是等不到晚年,足見佛經中所言句句在理。榮毅仁有一句座右銘是: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我還記得清劉墉曾手書一楹聯雲:惜食惜衣非為惜財原惜福,求名求利但須求己莫求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