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仙鄉郭氏 »

永春軍屯與仙鄉郭氏史略

作者:郭志啟  來源:永春文藝  更新時間:2013年03月26日

永春軍屯與仙鄉郭氏史略(外一篇)

一、

明朝初年,為了恢復和發展社會生產,採取移民墾荒,把大批農民從人多地少的地方移到人少地多的地方去;組織兵士屯田,命令軍隊自己解決軍餉問題。邊地駐軍,十分之三守城,十分之七種地;內地駐軍十分之二守城,十分之八種地,這樣,明朝的屯田事業就形成了中國古代歷史上屯田事業最發達時期。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明兵三路入閩,結束了福建長期的混亂局面,也為閩南日後的發展創造了一個穩定的環境。其時,福建仍是滿目瘡痍。為了緩和矛盾,發展生產。明政府採取將召集之,勸學興農作為地方官政績(用現在的話說,為考核內容),同時還頒佈法令:各處人民……墾成熟者,聽為己業;業主已還,有司于附近荒田撥補。至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採納戶部尚書趙勉的建議,命天下衛所軍卒務盡力開墾,以足軍食。從此以後,明代軍屯便在包括閩南地區在內的大規模推開,閩南的永春縣軍屯,也開始形成規模。到了永樂二年(1404年),已“設屯田24所,共屯墾田地 70804畝”。這樣一來,許多人獲得了土地,增加了自耕農的數量,使農業勞動力得到恢復,而閩南地區的農業生產也有了起色。

明洪武年間調任福州左衛總旗的李肇永,於“永樂二年遷永春督屯軍田,定居太平裏。”太平裏便成為永春24個屯區的管理中心。有福州左右衛並興化衛屯田,個體地處所是:福州左衛左所百戶李振屯,右所百戶劉文屯,中所百戶劉海屯,中左所百戶王光屯,前所百戶孫富屯,後所百戶連成屯,中左所百戶馬誠屯,後所百戶楊隆屯,後所百戶林清屯;福州右衛左所百戶陳營屯,右所百戶王隆屯,右所百戶董臨屯,中所百戶何旵屯,前所百戶張保屯;興化衛右所百戶李智屯,左所百戶易仁屯,右所百戶張政屯,右所百戶屯(缺名),中所百戶趙志屯,中所百戶楊清屯,前所百戶王信屯,前所百戶范安屯,後所百戶朱寶屯,後所百戶果毅屯。(百戶:官名。明代衛所兵制設百戶所,統兵112人,分為2總旗,10小旗,隸屬千戶所。百戶為一所的長官。)據《桃源仙鄉郭氏宗譜》(清道光甲申重修版)記載,“一世祖進保公為聖祖高皇帝留守衛軍因出征木孔有功,至永樂二年撥入永春屯種,住十二都仙鄉遂衍為族焉。正統年間,福建有鄧茂七作亂(起義),將屯軍召回出征,逃亡一千零八戶,僅存二十有七,幸我。”爾後,27屯軍分結 3支“金蘭”,其中有太平李氏、仙鄉郭氏、山上張氏、都溪梁氏、班上李氏、後寮朱氏、五旗嶺吳氏、德風曾氏、冷水陳氏等結為金蘭,同舟共濟。成為永春軍屯中之一的九屯兄弟,並在太平格下建“九屯祠”。在永春,俗謂“九屯”著稱於世。從桃源(永春)仙鄉(西向)郭氏目前遺留的一些史料和古跡,作為勘察可瞭解到其中。

仙鄉(西向)軍屯的考據:明初葉以來,仙鄉一直是郭氏聚居地。現存《桃源仙鄉郭氏宗譜暨聚爵宗祠重修紀念錄》是由明萬曆間首修,崇禎十六年續輯漸成規模,清康熙十三年、康熙六十年相繼重修,到了道光四年再次增修,旋至1996年重修一世祖宇聚爵堂時,整理擴版為之。據載,仙鄉始祖進保公系明武定侯定襄伯之派,本住南京應天府江甯縣惠化鄉郭巷村。明太祖九年(1376年)抽南京留守衛軍防禦倭寇。在軍中出征木孔有功後登太平,應召福建福州左衛軍,至永樂二年(1404年)入泉州府永春縣十二都仙鄉屯種,披荊斬棘,營建宅宇於“水路”遂居於此衍族。郭進保生於洪武丙辰(1376年),卒於正統甲子(1444年),享年68歲,墓地在今仙夾鎮龍水村石鼓山南麓的漈兜林,坐丁向癸。他的妻及後代至三世,其中六考妣附葬於斯。明代軍籍世襲。郭進保元配張氏,是蠻兒公女,長子敬五,在軍營所生於洪武丁醜(1397年),永樂二年隨父駐仙鄉屯種。正統十三年至十四年,鄧茂七起義,於1449年部將陳敬德攻打德化、永春。其時,郭進保年故,長子敬五以子代父征平時亂。為永春軍屯出征倖存27名其中之一,是一名世襲軍衛惟德不朽,積功累仁的軍屯後人。

二、

仙鄉水路是一個村子,位於仙鄉(西向南隅),轄今龍水、龍湖、山后三個行政村。原本,郭進保駐此建宅,墾屯荒田,由於南畔石鼓山麓為西向主山,水源充沛,水流汩汩堪稱“水路”而得名。水路村沿著石鼓山麓的漈內坑,引山泉灌溉梯田,只有百內畝水澆地,成不了軍屯區。郭進保僅是在水路村建蓮內堂作為居住之地。後,他的後代二、三世分屯于竹林前、後垵,龍林頭、蓮湖、嶺後、山后及岑兜等自然區域墾荒拓田地。現在,有南墘、後洋、洋荇、後垵壟、芸漈、洋尾坑、杏洋、路尾、田尾、石獅垵、積台庵、古坵壟,等等屯區境界性地名及社區的傳統稱呼。

根據明永樂二年(1404年)永春屯田資料,24個屯區有田 70804畝,平均每處2950畝。由於元末明初戰亂多多,明洪武年間,永春全縣民戶絕者過半,田園拋荒達 8萬多畝,仙鄉(西向)更是荒廢不堪。郭進保攜家人以這些丘陵及小谷地開發成田及園,奠定了仙鄉郭氏軍屯的基礎。至泰昌、天啟、崇禎間,全縣新墾升科田、民田 172頃44畝多。

三、

明代實行軍籍世襲制度,軍人列入軍籍,稱為軍戶。軍屯區內設有徵兵條件,屯軍兵士領自衛所。屯軍可以帶家屬,家屬中的子弟與屯軍同時登記入籍,稱為余丁。在役軍士死亡或老弱不能服役時,可以由他們的子弟頂替、充數。郭進保之長子敬五就是頂替其父出征鄧茂七之例。這種軍屯制度使屯區呈現出社會功能,部分屯戶繁衍成為家族,流傳至今成為其域之望族。永春軍屯區的太平裏李氏、吳嶺吳氏和仙鄉郭氏等九屯兄弟都有著這種情況。

明代的軍屯區有固定的偏制,正軍數額長期不變。每一名正軍分給份田,配給耕牛農具。按朝廷規定,每軍受田50畝,各地情況略有出入,永春屯區按永樂二年(1404年)的統計數是每軍(戶)26 3畝。余丁不在屯區服役,但可以在官田之外墾荒落戶,依額納糧征工。這種余丁制度對於屯田有功來說是一種優待。仙鄉郭進保世襲軍籍,帶著妻兒屯田,地位優越。他熟知仙鄉水路資源,安家之後,便向東及東南部利用小股山泉,開墾大量梯田。現在仙鄉的水路、山后、龍林頭、蓮湖、嶺後、竹林前、岺兜、杏洋、洋尾坑、後垵、後洋等都有明代郭氏余丁開墾的遺跡。

明代軍屯區實行的封建農奴制度。屯區除了正軍和余丁之外,幾乎沒有其他居民繼續生息于斯之。仙鄉郭氏屯種以來,原本住民蘇氏、蔡氏、翁氏、劇氏、許氏、杜氏、洛氏、張氏、胡氏、洪氏等,他們陸續遷出屯區,其中最晚遷出的是洪氏,他居住今郭氏的山后村與積台庵的中間地段的一個小村間,叫“杏洋”,於清末民國初才全部遷到永春桃城。屯區人口發展緩慢,郭鄉屯區的邊角地經郭進保子孫開墾以後,可灌溉土地所剩無幾。同時在明初,較仙鄉郭氏晚30多年的小姑陳氏隱牧公由小姑遷到仙鄉開墾田地。當時,與郭氏合建靈鎮廟,共奉“境主”武烈英侯。現在仙鄉居民的祖先能追溯到軍屯種地時期的只有郭、陳兩姓,他們和平共處,同謀為仙鄉繁榮而奮鬥。

四、

明代軍屯制度規定:“內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種”,“蓋以二人之耕,供一軍之用”,上繳部分約占屯軍收穫的一半。這種封建軍屯制度下,服役軍士勞動積極性很低,余丁也不堪其苦。仙鄉郭氏余丁墾種的土地,泉灌水源不足,山田旱地費工多而收穫少。郭進保屯種雖然地理位置處於多山澗的條件,但不能達到非軍屯區的經濟水準。因此,從孫輩起就開始人口外流,到崇禎年間,已經外徙46戶,約占當時郭氏余丁的 25%。從《郭氏宗譜》瞭解到他們大多遷到江西、浙江兩省,或較近的岵山、介福、德化、安溪、南安及晉江等地。

人口流失是明代軍屯區的普遍現象。據新編《永春縣誌1990版》人口卷記載,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永春全縣人口僅1562戶,7295口。比洪武年間(1368—1398年)的4041戶, 21077口分別下降38%,34%。永樂二年(1404年)全縣軍戶2038戶,平均每個屯區85戶;萬曆年間的全縣軍戶數僅相當於永樂二年全縣軍戶的 76%,按全部充軍計算,平均每個屯區才65戶。對於軍屯兵士大量流失現象,問題的實質在於腐朽的封建農奴制度。

五、

清朝政府對明末的軍屯系統採取“化兵為農”的政策,使屯軍就地轉為自耕農。這個政策受到屯軍的歡迎,清軍所到之處,軍屯制度頃刻瓦解。順治三年(1646年),清將博洛進兵永春,知縣舉城投降。清軍派典史顏上觀代理縣事,永春的屯軍遂改為民戶,余丁也不再列為軍餘。清初的順治到乾隆年間,仙鄉郭姓余丁(在本土)大約有 742戶,男丁1727人。清初的“化兵為農”政策調動了屯戶的積極性,推動了農業的高漲和農村的繁榮。永春名產漆籃就是在這個時期面世的。但是在仙鄉郭氏,“化兵為農”政策僅在余丁中起了作用,整個屯區的洋田卻轉到郭氏幾戶大戶或他姓的大戶領種,其餘的余丁幾乎外出他鄉做手工或小本經營商賈行當,並流落他鄉住居,或吃鴉片不振。以此,郭氏屯區的人口沒有增長,甚至略有下降,至嘉慶年間,全區成丁者只有1650人。這個問題可能與當時福建形勢有關。

順治三年(1646年),清軍進入閩南,鄭成功在閩南擁戴南明政權,抵抗清軍南下,永春一度成為南明勢力抵抗清軍的前沿。在永春知縣投降清軍的當年,南安縣的南明勢力杜鴻部攻入永春縣城。翌年八月,由於清朝知縣潘際昌橫徵暴斂,永春人民奮起反抗,發動反清起義,聯合大田縣義軍林良部眾至十二月初三日攻破永春縣城,殺潘際昌及訓導胡萬鑒。順治六年(1649年),林忠、林日勝各聚眾數千口回應鄭成功抗清。後來,仙鄉郭氏屯區的民眾也熱烈響應林忠、林日勝、林興珠等的抗清義舉,在仙鄉的橫山寨、飛鳳寨、泰高塔寨及路尾旗和加鏤吹寨等踞高點進行與清兵展開抗鬥。爾後,林日勝與其侄林興珠接受鄭成功的委任,統領永春、德化、大田等縣18寨隊伍,堅守到順治十三年(1656年)。清政府為了鎮壓農民起義,竟搞慘無人道的清鄉燒殺。以此同時,郭氏屯區的余丁幾乎退到易守難攻的地帶保護人生安全,並日暫在此安家擴墾田地。在這種的情況下,“化兵為農”的屯田兵卒散失無餘,大部分余丁都居住在西向(仙鄉)的東、東北、東南三方面的較山頭地帶耕種。附近的洋田良畬幾乎無能耕種,大部分軍田也由他姓大戶領種。

六、

從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朝廷發佈軍屯令,至永樂二年,仙鄉郭氏始祖進保進駐仙鄉屯田拓荒,至今以有 600多年。明代的仙鄉軍屯為清代仙鄉的日新月異奠定了基礎。仙鄉郭氏人民勤勞儉樸,勇於開拓創新:永春仙鄉水路漆籃經久不衰,譽享國內外;青出於藍的春生堂補酒、信春桃白鶴拳均屬仙鄉郭氏屯軍後人開創。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仙鄉郭氏鄉社各方面都取得巨大進步,基本上實現小康目標,是名符其實的康泰社裏。

 

Copyright©2006 - 2016 lb.nanchens.com  版權所有:永春仙鄉林柄陳氏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