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仙鄉郭氏
南宋理學家朱熹曾對水春縣西南一隅的山川形勝讚譽為“仙鄉勝境”。至明永樂二年(1404年),郭進保等姓隨福州左衛總旗李肇永由福州遷永春督屯軍剛,締為八姓“九屯兄弟”。郭進保慕“仙鄉勝境”,乃築厝居住,即今仙夾鄉龍美村郭氏宗祠聚爵堂。前有橫山如案,後有彩鳳山、大鵬山,左有德旗山,右有石鼓山,山山相護,真是地靈人傑。現存宗祠是明清建築,五開張硬山屋頂,抬梁式結構,東西寬18米,南北深2l米,建築面積
378平方米,占地面積1600平方米。祠分上下兩堂,中有天井。上廳高懸“汾水流芳”匾額。神龕奉祀鎦金神主牌,佛殿供奉魁星、土地等神像,龍頭香麂腳的龍案上排列著經整理重印的清道光四年(1824年)版的郭氏宗譜及相關文獻。
郭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封周文王弟虢叔于西虢,封虢仲於東虢。後來虢叔的裔孫虢序又被封于陽曲(今山西太原陽曲縣)。因為虢與郭同音,從此虢始正名為郭公,故太原為天下郭氏的共同郡望,即郭氏始祖出自太原。
郭氏家族在歷史上有郭待舉、郭子儀、郭元振、郭正一任過宰相,以郭子儀最為著名。郭子儀是郭得姓後的第六十代孫,唐代陝西華州人,武舉出身,累遷朔方節度使,平安史之亂,功居第一,被唐肅宗封為汾陽王。唐德宗賜號尚父,進太尉中書令,以身系天下安危達20餘年之久,卒諡忠武,世稱郭汾陽,所以“汾陽”也是郭氏燈號。
永春郭氏始祖郭進保是郭子儀的三十二代孫,原籍南京郭莊。明永樂二年,由於遷都,多數官員及家眷、士兵撥調遷徙到其他地區留戍屯田。郭進保與福州左衛總旗李肇永等人入永春屯軍墾田,締“九屯兄弟”,分居永春各處,即今太平李姓,仙鄉郭姓,班上李姓,德風曾姓,都溪梁姓,小邊張姓,五旗嶺吳姓,後寮朱姓,至今都有傳人。九弟陳姓定居溪南九甲,惜其不祿,英年早逝,葬於冷水亭九秋壟,世稱九使墓。其他各姓結拜兄弟情深如海,每逢春秋二祭,都安排九副酒盞、碗筷於祭壇上,歷經近
600年,至今仍按古例,以示敬重先祖之靈,體現“九屯兄弟”情義。
郭進保傳人善修德行,繁衍成族,居仙鄉大半部,分佈於嶺頭、安美、龍水、龍湖、山后、灼台庵等自然村,常住1250多戶,6000人口以上。據清道光四年宗譜記載,遷往福建省安溪、福州、同安、晉江:或遷浙江省蒼南、平陽、衢州、開化、溫州:或遷江西省弋陽、玉山、饒州;或移居我國臺灣、金門地區以及新加坡、馬來兩亞、印尼等地。新中國成立後,到香港、澳門的較多。許多外遷郭氏子孫成為當地富商聞人,仍然不忘祖家。
郭氏族人歷來尊師重教。舊社會各自然村自設私墊、學館;新社會更興辦幼稚園、小學、中學,促進了仙夾鄉教育事業的發展。旅居星馬僑親集資創設農業中學校園,並發展為仙夾中學,捐建“汾陽樓”。以“三胞”為主捐建的各村落教學樓、圖書樓和教師宿舍,遠近聞名。郭氏人才輩出,匾額不可勝數,封典科舉、旌表的匾額有36塊,如:奉旨牧封武德郎、天朝誥命夫人、奉旨敕封四並大夫、內黃縣正堂、思明縣知縣事;明經進士、文魁、選魁、副魁。現當代族賢有:郭禮宗,他在抗日時期創刊《永春日報》,出任國民黨永春縣書記長,曾任廈門市抗日後援會副會長,獲“輸財救國”匾;郭相枝,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歷任《人民日報》記者,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參謀、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副主任、《臺灣研究》副主編,編纂出版《臺灣總覽》。尚有教授、副教授、研究員、副研究員,高級工程師、高級經濟師、高級講師、中學高級教師、主任醫師、主管藥師、工程師等高中級職稱的人才比比皆是;有國家級女作家,還有民主革命和新中國成立後的烈士,均名載新版《永春縣誌》。
郭氏傳人有兩件創造發明載入史冊。永春傳統名牌產品漆籃就是仙鄉西向龍水郭姓油漆匠創造發明的,明正德年間即已實用流行,清乾隆年間就有多人出外編制漆籃,在永春縣城五裏街和泉州、晉江、安溪等地設鋪營業,銷路遍及閩南城鄉。1801年,永春漆籃開始遠銷南洋各埠。近200年來,永春漆籃蜚聲國內外。
著名的廈門春生堂瘋傷藥酒是仙鄉龍湖村人郭其祥(1894一1936年)承其父郭玉春研製的,馳名國內和東南亞。他還出版《迫擊報》,主持救鄉運動等,傳略載入《永春縣誌》。
郭姓族人和仙鄉諸姓團結合作,爭取僑資,鋪設了從岵山到仙鄉水泥路,並使水泥路通向各個自然村。仙鄉新春佳節廟會民俗活動非常熱鬧,全境十二處都設有供桌,踩街活動更是盛況空前。郭氏聚爵宗祠彩燈高懸,傳統的鼓隊舞和南音演唱也很受青睞。
1996年,仙鄉郭氏出版了《桃源仙鄉郭氏宗譜暨聚爵宗祠重修紀念錄》三冊,郭志肩和祠賢們精心編輯,終酬郭禮梓遺願。宗祠征得數十副對聯,經永春縣文化館副研究員陳詩忠篩選及潤色而錄用,如:“自華縣發祥,尚父經綸安天下;由南京入永,將軍威武壯仙鄉。”“旗屏翰墨長歌晉地汾陽思將相,鼓寨琴弦雅頌仙鄉聚爵振人文。”“史悠長汾陽祖德聲名著,人繁衍進保宗功澤蔭多。”“石鼓天鑼佳音喜訊傳寰宇,旗屏筆架秀氣文光射鬥牛。”“海嶠族親緬懷先祖,故園後昆共振宏圖。”“仙鄉勝境中翰墨齊歌盛世,聚爵宗祠裏琴弦共頌明時。”
近幾年,宗祠裏務繁多,郭港外、從針、金春、春秋、志啟、國治諸賢完成文稿,郭庚辛、文治
(旅港)、梅南諸賢慷慨捐資,皆有口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