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柄宗親名人--陳其聰
陳其聰,字世賢,校尉公第32世孫、優道公第十八世孫,祖籍仙鄉許坑壠。公元1924年
8月23日,農曆甲子年七月廿三日辰時在永春縣仙夾(西向)鄉龍美村許坑壟敦厚堂厝出生。祖父陳經皎字雲月,祖母鄭來妙,父親陳綸錫字礽申,母親鄭幼,大弟其水(僑居加拿大),小弟其楝(僑居香港),及有三個姐姐三個妹妹。陳家世代務農,家庭清貧,陳其聰在少年時只讀過二年私塾。
1939年,青年時期的陳其聰,就背井離鄉,途經香港,漂洋過海,到馬來西亞謀生。
1941年底,日寇入侵馬來西亞,期間,日寇奉行對馬來西亞年青華人即捕即殺政策,在逃避日軍追捕的日子里,結識了多名抗日愛國華僑(有些歸國以後擔任由地方到國家機關的各級領導),成為摯交朋友,對他一生的影響極大,就是有一顆熱愛國家熱愛家鄉的赤誠之心。
1946年10月15日,陳其聰與太太鄭麗英(馬來西亞出生)在永春縣西向鄉龍美村許坑壟敦厚堂厝舉行婚禮,主婚人陳礽申、鄭木火,介紹人鄭連茂,主婚人郭及鋒。
1947年初,陳先生來香港謀求發展,定居香港。曾協助歸國愛國先人周光甫先生籌建華豐國貨公司。陳的摯交朋友眾多,遍佈星、馬、印尼、菲律賓、台灣等地,與台商有貿易往來(肩負地下工作秘密任務),因此曾被老家公安機關列為敵嫌分子。
1960年,印尼排華,其聰君以民間代表身份參與國家派輪船接難僑回國,部份安置在永春北硿華僑茶果場(很多在七十年代開始已返回印尼定居),且與陳結為朋友。事隔多年,仍陸續有旅居印尼華僑在途經香港時打電話尋找陳先生,得知陳已去世,均表示十分婉惜。
1978年 9月,中英就香港回歸談判出現障礙,英方威脅,有可能在1979年元旦開始停止國內新移民(包括探親者)入境,為此,陳先生的上司(廣州)於九月下旬特地派專人往福建有關單位,要求對其家屬給予內部特殊照顧,申請來港定居手續前后長達八年的其聰君家屬,一行八人一起終於獲得批準持單程通行証來香港與家人团聚,當時引起不小的哄動。
其聰君生前歷任福建省歸國華僑聯合會委員、永春縣政協委員、永春縣歸國華僑聯合會顧問、泉州黎明大學校董會常務董事、永春師范學校校董會董事、永春華僑中學名譽董事長、永春三中校董會董事、永春第六中學校董。香港永春同鄉會創會會長、永春泉州市同鄉總會副會長、香港福建商會常務理監事、香港福建同鄉會常務理監事、香港福建體育會常務理監事、香港福建中學校董會董事等職。
其聰君生前敦親睦族,任勞任怨,他為家鄉文教衛生等事業的發展,四處奔波,不辭勞苦,可謂一息長存,不忘桑梓。
其聰君一生愛國愛鄉,熱心公益,服務社團,貢獻良多,成績卓著。他出生在仙夾鄉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少年時期就怀有報效祖國,造福桑梓的宏愿。他艱苦奮斗,生活儉朴,但始終沒有動搖自己的愛國愛鄉的赤誠之心。他克己奉公,全心投入團結香港永春同胞加強與家鄉的聯誼,溝通鄉情,和家鄉的建設事業上。
1958年至1960年三年困難時期,其聰君積極為家鄉分憂,參與家鄉的社會主義建設,積極推銷公債,捐贈化肥支援家鄉發展農業生產,曾得到永春縣人民委員會的嘉獎。當他得知家鄉仙夾為改變交通落后面貌,決定開辟公路時,他踊躍承擔在港的動員捐資工作,促使家鄉在一年時間內完成開辟由岵山出夾際十五公里長的盤山公路,并動員在海外的仙夾鄉親向仙夾人民公社、永春醫院、縣僑聯捐贈卡車三部、旅行車二部
。
文革期間,受極左思想路線的影響,海外同胞與家鄉聯誼工作出現困難的時候,其聰君忍辱負重(1970年回鄉時証件曾被扣留三個月),不計較名利得失,始終保持與家鄉的密切聯系,為家鄉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1983年在香港積極參與籌備創建香港永春同鄉會,其聰君為召集人,并被推選為首屆副理事長。他在香港同胞中不負眾望,身先士卒,率先垂范。
在政府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他煥發青春,不顧年老體弱,更加熱情地關心家鄉的各項建設事業。特別是在公益事業方面,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本身家財有限但思想境界高,尚不辭辛勞奔波于港、澳、星、馬等地,動員親戚朋友及眾多的同胞先后捐資參與興建、擴建永春一中、華僑中學、崇賢中學永春三中、永春六中、仙夾中學、南陽中學、黎明大學等校舍,發展家鄉文化教育事業。難能可貴的是在年邁之際,還捐贈給仙夾建造水泥路及紀念亭五萬五千元,龍美小學二萬三千元,翻修祖厝十二萬元,以教育海內外鄉親加強團結,不忘先祖,攜手共創家鄉事業,為發展家鄉經濟貢獻力量。
其聰君一生勤儉朴素,謙虛亮宏,敦親睦族,任勞任怨,無忘桑梓,被海內外鄉親尊稱為「香港永春縣長」。
1994年7月3日,星期天。下午,陳先生前往香港永春同鄉會開會,與同鄉會仝仁商討有關支援老家興建高速公路省道
206線事誼,於下午五點突然中風昏倒,經鄧兆堅醫院轉送瑪麗醫院搶救。期間,訪港縣領導同志及眾好友曾前往醫院探望。1994年7月7日下午
9時50分,陳先生不幸在香港瑪麗醫院與世長辭,他把生命的最后一刻也献給家鄉公益事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