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家居園地 » 氣功 »

年齡與睡眠

作者:佚名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30日

年齡與睡眠

初生嬰兒的睡眠狀態:

睡眠狀態早在胎兒期即已開始發展,由早產兒的研究發現,胎兒六、七個月大時開始有似速眼動睡眠,至八個月大時則有似非速眼動睡眠。

由於胎兒和新生兒的腦波活動並不成熟,且缺乏成年人在清醒及睡眠狀態的腦波特徵;因此,胎兒和新生兒的似速眼動睡眠狀態被稱為活動睡眠而似非速眼動睡眠則被稱為安靜睡眠。在活動睡眠中,新生兒顯得相當動態:擺動手或腳、哭泣、呻吟、不規律的呼吸速率、眼睛半開且眼皮下的眼球不斷地轉動。在安靜睡眠中則所有肢體安靜不動且呼吸平穩。

胎兒的「活動─安靜」睡眠週期約長三十五至四十五分鐘。胎兒的腦波在七、八個月大時開始呈現間斷性、零星的波動;出生六個月後,安靜睡眠才開始呈現依腦波特徵而區分的四個非速眼動睡眠階段。

新生兒在出生後一、二週內平均一天的總睡眠量是約十七小時,其中百分之五十為活動睡眠。早產兒的活動睡眠量甚至可能達總睡眠量的百分之八十,顯示活動睡眠量與新生個體的發展成熟度有關。新生兒的睡眠型態是以每次長達三至四小時的睡眠時段、以一天約七次的頻率平均呈現於二十四小時內,即並未有日夜的區別;而其「活動─安靜」睡眠週期約長四十七至六十分鐘。此外,新生兒一入睡可能即進入活動睡眠中。

在出生六個月後,整天的睡眠量已降為十三至十四小時,其速眼動睡眠量佔總睡眠量已降至百分之三十左右,而非速眼動睡眠量則急遽上升超過速眼動睡眠量。非速眼動睡眠時的腦波活動已含有梭狀波、K複合波、及&波的特徵;然而此時的慢波睡眠量(階段三及四睡眠)仍只有少量。嬰幼兒在入睡時常會很快地就進入速眼動(活動)睡眠期。新生兒在八週大左右開始較能在夜晚維持長段的睡眠,而在六個月大時已有明顯的白天醒、夜晚睡的作息型態。

 

學齡兒童的睡眠狀態:

隨著年齡的增長至學齡前,一天的總睡眠量逐漸減少為十至十二小時。慢波睡眠則在出生六個月後逐漸上升,於五歲時到達高峰。隨著慢波睡眠量的增加,幼童在夜晚一入睡即進入深沉的慢波睡眠中,因此有些幼童在尿床時無法自醒甚至很難叫醒。

入睡約一小時後會有短暫的醒覺,一般幼童會隨即再入睡,然而也有不少的幼童會有稍長的醒覺甚至發生睡遊或夜驚現象。另有些幼童則是在後半夜於速眼動睡眠結束時驚醒並表示做了惡夢,此現象稱為夢魘。一般在發生夜驚後孩童會自行再入睡,而發生夢魘後常需家長的安撫才願意再睡。學齡前的幼童在白天大都只有一次的小睡,而此時期的白天小睡對他們是很重要的,可以避免過度亢奮也有助於夜晚的安眠。

進入小學後,一天的總睡眠量減少為九至十一小時。夜晚發生磨牙、說夢話、睡遊的情況並不少見;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情況會逐漸減少或消失。夜晚入睡會先進入非速眼動睡眠中,而隨後的第一次速眼動睡眠的出現時間非常短暫;隨著夜晚的進展,每次出現的非速眼動睡眠時段漸減而速眼動睡眠時段漸增。

 

青少年的睡眠狀態:

進入青春期的青少年其睡眠型態已近似成年人。中學學生在週間的一天總睡眠量為七至八小時,在週末則為八點五至九點五小時。在中學階段隨著年級的增加,青少年夜晚上床的時間越來越晚,卻維持一樣的起床時間,顯示睡眠量逐漸減少。

而這是否意謂著在中學六年裏,睡眠需求量顯著地逐年降低?答案可能為否,因為以週末或長假中的睡眠量比較,並無年齡上的差異變化。而影響青少年越來越晚睡、睡眠時間越來越少的原因,主要來自家庭行為約束減少(例如,家長不再規定上床時間)、學校課程安排及其他社交活動的加重、及青春期生物時鐘延後等三方面。

從青少年自我評估需求的睡眠量為八至九小時及週末補眠的現象,皆顯示上學期間的青少年的確是睡眠不足。相關性的研究顯示夜晚睡眠不足和白天睏睡、情緒低落、不易按時醒來、行為適應力差、課業表現等方面皆有關。青少年的睡眠不足現象可能延續至其進入大學生活。

研究發現在大學時期,週間的睡眠量更為減少;而週末卻又時常因社交活動的需求而徹夜未眠。雖然週末白天仍可補眠,但可能造成作息節奏嚴重後移,使得週間的前一、二天的晚上睡眠、白天警覺性都不好。美國青少年在週末發生車禍意外事故的死亡率很高,除了主因可能為酒醉駕車肇事外,經常的睡眠不足也加重酒精降低警覺性的效果。

 

成年人的睡眠狀態:

成年人整晚睡眠會呈現四至五個「速眼動─非速眼動」睡眠週期,每一週期長九十至一百一十分鐘。整晚睡眠中,階段二非速眼動睡眠量最多,約百分之五十;其次為速眼動睡眠量,約百分二十至二十五。階段三及階段四非速眼動睡眠集中在前半夜;越到後半夜,每次速眼動睡眠持續時間越長。

除了腦波變化、肌肉張力變化、眼球轉動變化區分了速眼動睡眠與非速眼動睡眠的不同外,還有其他的生理及心理現象在這兩睡眠狀態也顯示不同的變化。例如:自主神經系統中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經在進入非速眼動睡眠時互呈消長,但仍維持規律的維生運作;而進入速眼動睡眠時,交感和副交感神經則時呈拉鋸戰、時呈和諧互消長,使得維生系統運作忽而變化劇烈忽而協調。

此外,速眼動睡眠時會伴隨陰莖勃起現象,此現象在臨床上被應用為區分生理或心理性無法勃起障礙的指標。

 

中老年的睡眠狀態:

進入中老年後,速眼動睡眠量變化不大,但階段四非速眼動睡眠量則漸減至幾乎消失。老年人的慢波波幅較低,而不易達到七十五微伏特的慢波認定標準;因此有人認為對老年人的慢波認定應放寬,而顯示老年人仍維持慢波睡眠量。但是在腦波波幅減少的意義尚未釐清前,這樣的建議仍有爭論。另外,老年人的夜晚睡眠效率下降至百分之八十或以下,且睡眠中醒來次數增加,有關睡眠困擾的抱怨也較多。進入中老年期,女性中有失眠困擾的比例高於男性;而睡眠性窒息症狀則男性患者較多。

老年人睡眠效率的降低顯示老年人除了躺在床上的時間已經較少,實際睡著的時數又更少。這是否表示老年人的睡眠需求量降低?還是他仍然需要那麼多睡眠只是睡眠的能力變差了?如果是前者,則即使睡眠量減少,白天仍能夠維持清醒;如果是後者,則表示老年人可能會有睡眠不足的現象。

應用白天每隔兩小時的睡眠潛伏期測試,可以較客觀地瞭解白天睏睡度,以推論是否有夜晚睡眠不足的現象。在青少年早期(約十一、十二歲),即使在下午很想睡的時間測試,大概都還不易入睡;代表他們白天清醒度很好。相較於青少年早期及成年人,老年人的睡眠潛伏期皆較短,顯示較高的睏睡度。所以,雖然老年人晚上睡得較短,但由其白天有較高的睏睡度且實際的白天小睡次數也增多來推測:老年人並不是因為睡眠需求減少,而是其夜晚維持長睡的能力變差了。

 

生理恆定:

除了年齡因素外,影響個體每日睡眠型態的主要生理因素為生理恆定及日夜節奏。生理恆定的影響是決定於醒了多久或睡眠多久,即清醒一段時間之後就需要睡眠,而睡久了會醒來。

 

日夜節奏:

日夜節奏則是決定那一時段較易入眠;例如熬夜至凌晨三、四點時很想睡覺,但再熬至清晨六、七點時反而不是那麼想睡。因此,以生理恆定觀點來看,清醒越久會越想睡覺,但是否入睡則決定於所處的日夜節奏相位 。

個體每天所需的睡眠量除了主要受到年齡、生理恆定、日夜節奏等三因素的影響外,更需瞭解即使不同個體在三因素上處於相同的情況,其各自的睡眠需求量仍可能呈現很大的差異。上述各年齡層每天的睡眠量是指平均值,而實際的人數分布顯示個別差異性頗大。睡眠需求量的個別差異性或有部份是因行為控制及環境的影響,但關鍵因素很可能是天生基因的不同。

...上述資料,謹供參考...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