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家居園地 » 氣功 »

睡眠與發夢

作者:佚名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30日

睡眠與發夢

睡夢正常情況一般占整個睡眠的20%左右的時間,所以說人人有夢,夜夜有夢都是正常現象。夢多會傷腦子嗎

有的人經常睡不好的原因是夢多。他們擔心,睡覺多夢會傷腦子,希望能少做夢。睡覺時做夢是一種生理現象,正常人每夜可做四至六次夢,總共加起來也不過兩小時,既不會傷腦子,也不影響健康。至於有些人總感到整夜都是在做夢,這與個人的性格、情緒、社會閱歷經驗和文化背景等有關。如性格內向的人,對自身的感受很在意,睡眠較淺表,易驚醒並能清楚地記得夢境;情緒抑鬱者常因睡不安穩從夢中醒來,自感夢多;患有神經症的人,認為做夢對健康有影響,使精神過度緊張而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更易從睡夢中驚醒,感到夢多。所以,要正確對待做夢,從心理來進行調整,也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鎮靜藥,使大腦神經興奮與抑制這一生物節律變得平衡和諧,消除多夢,睡得香甜。

 

失眠病人為什麼會多夢:

經常聽到有人說:“昨晚沒休息好,做了一夜的夢”、“晚晚夢多,簡直沒有睡著”。於是,白天工作學習精力不足。彷佛夢真的耽誤了休息。有些醫生也承認多夢是大腦不曾休息或休息不好的表現。其實這種看法是可商確的。做夢並能回憶夢境並不是睡眠不深的標誌,也不能說做了夢就夜間沒有睡好。因為不管你有無夢的回憶和夢感,你每晚上都必定要做四、五次夢,說整夜做夢是誇張,說沒有做夢也不現實,更談不上夢多夢少。實驗證明,“夢多”、“整夜做夢”的病人的睡眠週期和正常人沒有什麼差別,其伴有夢的快相睡眠所占的比例和實際時間也沒有明顯縮短或延長;心理測驗發現,這類體驗同性格有關。無論從睡眠普遍規律,還是實驗觀察的結果,都說明失眠與夢感無必然聯繫,因而多夢不是判斷失眠和失眠程度的客觀指針。

夢是快相睡眠期的必然生理現象,其表現形式有表像成份又帶有感性性質的記憶活動和超常規的聯想。而夢感則是醒後對夢中某些情節的回憶,或只留有曾做過夢的印象,卻記不清楚夢的內容。主訴失眠伴多夢所說的夢實際是指夢感,與情緒因素和性格特點有關。

臨床觀察及實驗結果都證明,長期失眠患者的主訴是不可靠的,有心理紊亂現象,往往對睡眠潛伏期估計過高,而對實際睡眠時間估計過低。專家們認為,失眠的體驗與情緒、性格有關。

 

夢與睡眠的關係:

科學家認為夢是睡眠中局部大腦皮層興奮活動,引起的一種頭腦表像活動。一個人夢境中的內容和他在清醒時的意識中存留的生活印象及片段有關。

 

夢對身體的作用:

夢有助於腦功能的恢復和加強。

夢能給人帶來愉快的回憶(這裏指美夢而言)。

夢能預示某些疾病的發生。

有夢睡眠可以延長人的壽命。

夢能增加人的創造思維。

夢有助於穩定人的精神狀態。

 

整夜做夢或夢多:

睡眠知識及睡眠與夢感的關係所知甚少。許多人不瞭解睡眠的週期交替變化,不知道夢在睡眠中的地位,在生理上的作用,以及夢與夢感的區別,不知道夢與夢感沒有副作用。許多人對夢有恐懼感,認為做夢影響了睡眠。

與人的情緒狀態有關。許多人對情緒障礙缺乏認識,不認為是病,過分注重情緒障礙伴發的失眠、多夢、疼痛等症狀,不知道如何調節和改善自己的情緒,反而誇大了不太客觀的體驗。

對自己的健康過分關心,過分關注夢感,導致夢感增強,又加重了對健康的擔心,對失眠的恐懼,以致形成惡性循環。

有些人再快相睡眠期醒來或緊接著快相睡眠期之後醒來,致使對夢境的回憶程度增高。

個體功能狀態差異。每個人對夢感不同,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功能狀態有別,對夢感的程度也會不同。所以,有時感到夢多,有時感到夢少。失眠和夢感沒有必然的聯繫。“整夜做夢”確實是自我感覺,絕不是有意的捏造。但感覺也可以出現錯覺,因為不同的功能狀態導致夢感不同,不能準確地反應客觀事實。

 

白日夢不好做:

有些特好睡、哈欠頻繁、精神恍惚、注意力低下、大白天就昏昏欲睡的人可要留意,過度嗜睡是疾病,應去醫生處診療。常見的白日過度嗜睡疾病有睡眠呼吸暫停、發作性睡病和夜間肌肉攣縮症等三種。

所謂睡眠呼吸暫停是在睡覺當中,有間歇性的呼吸停止,持久十秒鐘或更長,可能會引起死亡。常合併有肥胖、打鼾和高血壓,大部分病人都是成年男性,偶爾也會有女性或小孩。

發作性睡病,也是白天過度想睡覺,有的病人在激動後如大笑、咳嗽,會陣發性昏厥;有的在睡覺或醒來時,雖想動但發現在這片刻完全不能動。

夜間肌肉攣縮症,則是睡覺當中,腳部會間歇性的抽筋,幹擾睡眠。所以,第二天早上醒來,總覺得沒有睡飽,就會間斷的打瞌睡。

在中醫上認為白日嗜睡的表現多為痰濕困脾所致,濕邪容易侵襲人體,導致體內的水份不容易排泄、新陳代謝趨緩、血液粘稠度增高、人體乏力,服用健脾化痰、利濕中藥效果會不錯。

有時候白天嗜睡的原因可能是心理因素,如長期壓力、情緒緊張、睡眠不足、焦慮或憂鬱等等,最好能適度運動,減輕壓力和正常作息,如果發現情況越來越糟時,應盡速就醫,以避免影響工作。

 

夢多可益壽:

長期以來,關於夢對人體的益害,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做夢會影響大腦的充分休息,因而夢多不利於人的健康。但是,德國腦神經學家科恩胡貝爾教授的研究成果表明,做夢是對大腦有益的正常生理活動,有益於鍛煉大腦的功能。

人的大腦有一部分細胞在人醒著的時候不工作,只有在人睡著的時候,這部分細胞才開始活動。這部分細胞如不使用,就會趨於衰退,所以需要有表現其功能的機會,這一過程就產生了夢。引起夢的原因,往往是由於睡眠時,中樞神經系統受到外界影響的結果。夢是在睡眠時,一些沒有被完全抑制的皮質細胞群的工作所引起的。

人在一夜的睡眠中,從無意識狀況的沉睡進入奇妙的色彩續紛的夢幻一般有二至六次左右。在做夢的這個階段,眼球在閉著的眼皮下轉動,這時,人腦相對來說是靜的。但仍然在活動,可從腦中測到快速的紊亂的電波,其強度有時竟能超過白天活動的強度。已經發現,人腦中存在兩類相反的促眠肽,一類肽促無夢睡眠,另一類肽促有夢睡眠。研究人員將促有夢睡眠肽施於動物,使動物的有夢期延長,結果發現,接受實驗動物的平均壽命大大延長。

做夢是人的生理本能,我們不必為自己做了美夢而欣喜萬分,也不必為做了惡夢而沮喪,因為,做夢本身對人是有一定益處的,除非你夜夜驚夢不得安眠。

 

做夢對身體有害嗎:

睡夢正常情況一般占整個睡眠的 20%左右的時間,所以說人人有夢,夜夜有夢都是正常現象。做夢是一種生理現象,但有些人認為做夢是一件壞事,認為做夢使自己得不到充分的休息,時間長了還會損傷大腦。其實這種擔心和恐慌是沒有必要的。

做夢對人有許多好處,德國神經學家科思胡貝爾教授認為,做夢可以鍛煉腦的功能。他說,大腦細胞平時活動的只是其中一部分,就是在強烈的腦力勞動時,活動的腦細胞也只是其中一部分,另一部分腦細胞處於休眠狀態。如果這些休眠狀態的腦細胞長期得不到使用,勢必會逐漸衰退。休眠狀態的腦細胞為了自我防止這種衰退現象,就只有借助睡眠時做夢來鍛煉自己和演習自己的功能,以達到自我完善、不致衰退的目的。也有人認為做夢可能是人腦的一種工作程式,對大腦白天接受的資訊進行整理,大腦白天不能處理的資訊能在夢境中得到很好的處理,白天苦苦思素而無法解決的難題能在夜晚的夢境中迎刃而解。例如,俄國著名文學家伏爾泰常常在睡眠狀態中完成一首詩的構思,苯分子的環狀結構是德國化學家凱庫勒在夢中發現的。

根據腦電圖的測試也發現,人腦在做夢時的活動是相當強烈的,我們能夠從做夢時測到快速的、紊亂的腦電波,其強度有時會超過覺醒時的強度。從這一點來看,做夢是鍛煉人腦功能的一種自身需要。我國古代有句話說:“盲人無夢、愚夫寡夢。”這話雖有點武斷,但也從一個方面說明瞭見識少和愚笨者是很少做夢的。反之,做夢多者也多半是思維和想像能力較豐富的人。當然,不睡則罷,一睡就惡夢連篇,就應另當別論了。

做夢也應像做其他事一樣,有一個度,過度則會適得其反,損害人的身心健康。驚慌恐怖的夢境常常使人從睡眠中驚醒,醒後又很難再入睡;強烈而深度的夢會在大腦細胞中留下深深痕跡,使大腦得不到休息而疲勞。一般認為,做夢最好以第二天能回憶起昨晚做過一場夢而又不能回憶起具體夢境為度。

神經衰弱患者往往入睡困難,好不容易睡著了又往往被惡夢驚醒,幹擾了其正常睡眠,使其白天昏昏沉沉、無精打采,甚至由夢還會產生疑病症和焦慮症,加重病情的發展。

 

夢與人生:

從一些資料顯示,各種文化對夢都有其特別的解釋及看法。即使現代,多數人對夢的看法是:夢展現的是人生的百態。夢的內容,可以告訴我們曾經歷的、現在經歷的或未來將面臨的事。雖然夢境和人生事件好像有關係,但需要進一步解釋,於是產生了解釋夢的行業,在古代就是巫師、法師,現代就是心理學家。

有人認為作夢是潛意識的表現。人的腦處理潛意識,就像是電檢處人員檢查電影一樣,當潛意識浮現時,似乎會檢查一番,再經過內容的修飾,才呈現在夢境。

 

夢境的記憶:

從感覺來看夢:夢境有影像、色彩;夢境有言語、聲音;視覺和聽覺似乎是夢境的普遍經驗。夢境有花香、臭味;在夢中出現比例不多。夢境有酸、甜、苦、辣;在夢中出現比例不多。夢境有身負重物一般的感覺,表示夢境也有壓覺元素。在夢中出現比例稍多。夢境有痛覺嗎?在夢中出現比例很少。幼年就失聰、失明的聾人、盲人,其夢境內容特別顯示其所倚賴的感覺。

從動作來看夢:一般人夢境中都有動作,有時會出現命令與動作不一,有時可做出現實生活不能達成的動作。

從認知來看夢:定位夢裡會出現一些現實生活中不在一起的地點,竟然湊在一起。時間上亦是,年齡似乎可大可小。作夢會出現作夢做到一半,發現夢境的內容不合邏輯,於是中斷停下來解釋,圓了解釋之後,再繼續作夢下去。不過,作夢時的邏輯判斷,不若清醒時嚴謹。

身份:夢境中身份、角色似乎可以置換,例如:夢見自己當法官,審判犯人。

從情緒來看夢:按理說,夢境中的人物,應該有情緒的成分。夢裡的情緒,似乎和個人的性格以及最近事件的影響有關。夢境內容和情緒是否具有一致性?

從記憶來看夢:做了一個夢,想和某人分享,特別記得很牢,見到他時,卻發現想不起來那個夢。對夢的記憶,不如對清醒時的記憶清楚。

夢的連續性:前半夜和後半夜作的夢是否連貫?夢境內容在遺忘許久之後,依然可能被記起。難道夢境內容另有記憶庫,只是平常難以提取出來的?

作夢其實和清醒的各種狀態都有關係。將人從速眼動睡眠喚醒,八、九成的人報告正在作夢。階段一、二非速眼動睡眠,四成的人報告在作夢。階段三、四的非速眼動睡眠,五成的人報告在作夢。

 

夢的心理機制:

性格和夢境內容的關係:實驗發現,同樣在睡覺前看一部暴力影片,不同性格的人,產生的夢境內容也不相同。

生活經驗和夢境內容的關係:發現兩者的確有關係,只是夢境到底反應的是什麼時間的生活經驗,還沒有定論。且發現不同的人即使接受相同的經驗,有些人會受影響,有些人則否。

認知發展和夢境內容的關係:是目前發現和夢境內容最有關係的因素。指的是認知發展的階段,會影響夢境的內容。例如:要等到進入抽象思考階段的兒童,其夢境才會有抽象性的思考。兩者的關係相當同步。

性別和夢境內容的關係:與其說是性別和夢境有關,不如歸因到性格差異和夢境有關。比較特別的是,女性懷孕時,夢境內容特別有情緒成分存在。

社經地位、文化和夢境內容的關係:夢境特別是和文化息息相關,文化能決定夢境的成分和影像。例如:普遍一般人都有夢見不乾淨東西的經驗,我們和西方人所夢見到的不乾淨東西,自然是不相同的,受自己的文化影響。

 

其他因素:

年齡和夢境內容的關係:老人報告作夢的機率較少。

婚姻狀態和夢境內容的關係:特別是失婚狀態的女性,夢境內容比較是呈現有壓力的狀態等。

 

有夢才睡得好:

有人認為:做夢是不好的,有夢就等於大腦沒有休息,睡得再多也沒有用。這是不正確的,一個人有四份之一的睡眠時間是在做夢,而且一晚平均有四、五個夢,只是有的人記得,有的人不記得,而記得的,通常是最後一個夢。

人的睡眠有四個不同階段,一個半小時迴圈一次。第一二段是淺睡,第三四段是沉睡,第四個階段又叫慢波睡眠。人在這個階段睡得最沉,也只有在睡得很沉的時候才會做夢,而人的身體又恰恰是在“短波睡眠”階段才會產生“生長荷爾蒙”,有夢才好,有夢才表示“生長荷爾蒙”有做工,第二天醒來才會精神煥發。所以無須恐懼做夢,尤其是好夢,當然惡夢是另一回事。但人偶爾總會做做惡夢,這其實也很正常。

...上述資料,謹供參考...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