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奧秘《三》
爲什麽說腦子越用越聰明:
常常能聽到這樣的一種說法:“人的腦子用多了,會死掉許多腦細胞”、“人腦多用了會笨”,這種說法是沒有科學道理的。事實上,人的機體的各個部位,幾乎都是越用越健康,腦子也是一樣。
科學家研究證明,人的大腦皮層,大約有一百四十億個神經細胞,也叫神經元。這麽多數量的腦細胞,對一個人的一生來說,足夠足夠了。有人計算過,如果一個人活到一百歲的話,經常運用的腦神經細胞只不過十多億個,還有百分八、九十的腦神經細胞沒動用。所以,根本不會有什麽“腦子多用會笨”的事情。
“生命在於運動”,這是生物界的一個普遍規律。人的機體,用則靈,不用則衰;腦子用得勤的人,肯定聰明。因爲這些勤於用腦的人,腦血管經常處於舒展的狀態,腦神經細胞會得到很好的保養,從而使大腦更加發達,避免了大腦的早衰。相反,那些懶於用腦思考的人,由於大腦受到的資訊刺激比較少,甚至沒有,大腦很可能就會早衰。這跟
一架機器一樣,擱在那里不用就會生銹,經常運轉就很潤滑。
外國就有過這樣的研究,科學家觀察了一定數量的二十至七十歲的人,發現長期從事腦力勞動的人,到了八十歲時仍能保持敏捷的思維能力,而在那些終日無所事事、得過且過的懶人當中,大腦早衰者的比例大大高於前者。除了懂得腦子多用只會聰明、不會笨的道理以外,我們還應該瞭解“多用腦、可防老”的道理。這對老年人來講尤爲重要。
我們常說,大腦是人體的司令部,如果大腦遲鈍了,身體各器官的生理功能當然也不會旺盛。所以,保持大腦的活力,就能促進其他機體、器官保持活力;大腦如早衰,也會影響其他機體器官的早衰。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往往是生理、心理、環境等因素互相影響的結果,老年人保持著勤於和善於用腦的好習慣,就會有一種很好的心理狀態,可以使自己的生活、精神充滿活力。“勤於用腦,延緩衰老”,這個道理是很科學的。老年人如此,何況我們青少年呢
?讓我們大家養成勤於用腦、善於用腦的良好習慣吧。
大腦的不同部位怎樣分工大腦的不同部位各司其職,有的管視覺,有的管聽覺,有的管語言,有的管思考,這些區域的協調工作控制著我們的全部生命活動。對大腦各區域所司職能的瞭解,最初是通過對某些特殊病例的研究而獲得的,大腦中控制語言中樞的發現就是一個佳例。
一八六一年,法國神經解剖學家布羅卡檢查了一位元語言障礙的病人,這位病人聽得懂別人說話,發音器官也並無病變,但除了會發…tOn…M音之外,不會發任何其他音。病人在六天後不幸去世。屍檢顯示,其大腦左側額區後部有明顯損傷。布羅卡研究了八個類似的病例,都得到了同樣的結果,這個區域後來稱爲布羅卡區。
幾年後,奧地利醫生韋尼克發現了另一種類型的語言障礙,這類病人能把單詞清晰地發出音來,語法上也沒有問題,但語無倫次,誰也聽不明白。這種病人是由於大腦妖葉後部(韋尼克區)發生了損傷。這兩個區就是我們的主要語言中樞。關於前額葉功能的瞭解則是與一起意外事故相伴隨的。
十九世紀中期,美國大規模發展鐵路,在東北部的佛蒙特州有一位名叫蓋奇的鐵路工人,他柔性和善,樂於助人。一天,在用鐵夯裝填甘油炸藥時,一顆火星意外地點燃了炸藥,弓挺了爆炸。當時,蓋奇的頭正歪向一邊,爆炸將鐵夯上推,捅進了他的左側顱骨,並從前額穿出,嚴重地損傷了他的前額葉皮層。蓋奇當場就昏迷了,令人驚異的是,在他蘇醒後,依然有感覺和能夠運動。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漸發現蓋奇的性格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他變得傲慢、專橫,孤獨寡群,對人漠不關心,行爲怪誕,並且,這種性格變化一直保持到終生。這一病例使科學家受到啓發:前額葉與我們的性格和思維能力密切相關。對海馬區(腦中的一個區域,形如海馬)與記憶關係的認識要晚得多,但與上述例子有異曲同工之妙。
二十世紀中葉,醫生常用手術摘除海馬區和相近部位腦區的方法來緩解惡性減癰症狀。一九五三年,加拿大蒙特利爾的醫生對一名
二十七歲的病人施行了這種手術,果然治癒了寮癰,但同時卻造成了嚴重的後果:該病人雖然仍然保留著手術前發生事情的記憶,其他智力活動也無明顯變化,但對術後發生的事情只能記住幾分鐘,當你與他談一陣子話離去後再回到房間,他竟完全不能回憶起他曾見過你。他不知道自己在哪里,爲什麽會在那裏。他幾乎完全喪失了時間延續的概念,他甚至講不出自己確切的年齡。因此,他只能完成現時的一些簡單動作,幹一成不變的活。這種情況甚至在手術後二十八年
(一九八一年)也沒有明顯改變。顯然,人類的記憶與海馬區密切相關。同樣,如果大腦枕葉損傷了,我們的視覺就會出現問題;而專管運動的皮層區域(運動皮層
)的病變就會造成運動的障礙。
近年來,科學家們發明了嶄新的技術,可以在不打開顱骨、不造成創傷的情況下,對腦的不同區域的功能進行研究,大大加深了對腦功能分區問題的認識,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技術就是其中常用的一種。我們知道,神經細胞活動得越激烈,其消耗葡萄糖的量就越多。該技術就是利用這一原理,通過在活體條件下測定神經細胞葡萄糖新陳代謝的情況,來瞭解不同腦區的活動。這些研究表明,大腦的不同區域雖然各有分工,但對於實施某種功能來說,往往需要多個腦區的參與,不同的腦區以某種方式結合起來,攜手在不同的功能中起作用。
語言功能是一個有代表性的例子。讓清醒的受試者聽、看、說單詞,同時用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技術方法檢查腦的活動,可以發現,在聽、看、說單詞時都有幾個腦區活動著,且活動的腦區又各不相同。特別有意思的是,一個動詞和說一個名詞時活動的腦區並不相同。操雙語的人,其同一涵義名詞所存貯的腦區因語種而異。再者,雖然語言功能主要是受左腦控制的,但右腦相應區域參與了對言語抑揚頓挫的控制,一旦這些區域受損傷,我們就不可能再有生動的語言表達。
有人說,腦袋大的人聰明。初聽起來,這話好像很有道理。在大自然中,昆蟲的腦子往往小如針尖,它們常常成爲腦子比較發達的脊椎動物的犧牲品。貓、狗和兔子的腦子都比人小,所以它們無法與人抗爭。人類所以被稱爲“萬物之靈”,靈就靈在有一個發達的大腦袋。在動物世界中,類人猿的智力名列前茅,但它們的腦重也遠遠不及人類。黑猩猩的腦重爲420克,大猩猩接近500克,猿人的腦重與人稍微接近些,但仍有一定差距。現代人腦子的平均重量爲1450克,北京猿人爲1075克,藍田猿人只有850克。
在人類社會中,剛生下來的嬰兒,腦重只有390克左右,隨著漸漸長大成人,腦子開始變重、變大,智力也得到了高度發展
;到了老年,腦子的重量減少了,智力水平也隨之而下降。這些似乎都證明腦袋大聰明。然而,實際上腦袋大並不一定聰明。例如,腦袋小的老鼠,比腦袋稍大一些的兔子記憶力強。在腦子重量上,人也不是首屈一指的。鯨的腦子有7000克重,象的腦子有5000克重,都比人重好幾倍,而它們的智力卻遠不如人類。爲此,前蘇聯人類學家用一個指數
:腦重X腦重Z體重,來表示腦的發達程度,指數越大,腦越發達。結果,老鼠爲0·19,類人猿爲
7.35,人是32.0。也許在人類中腦袋大的聰明一些的俄國著名文學家屠格涅夫的腦子重量就有2012克。可是有些世界名人腦子卻並不重,發現了許多數學定理和公式的德國大數學家高斯腦重
1492克,世界聞名的義大利詩人但丁腦重1420克,與一般人差不多,但他們的智力水平都超出了普通人。愛因斯坦是近代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博學多才,記憶力驚人,當他去世以後,美國科學家對他的大腦進行了研究,發現與普通人並沒有什麽不同。有些名人的腦子更小,如法國著名小說家法朗士的腦重只有1017克,德國化學家本森的腦重也不過1259克,比一般人都輕,但並不影響他們在藝術和科學上發揮自己M聰明才智。
有的科學家曾作過研究,一個健康的成年人,男的腦重不低於一千克,女的不低於九百克,就不會影響智力的發展。事實上,人的大腦中有許多溝回增加了大腦皮層的面積,增加了大腦皮層的細胞數量。所以,腦袋小不一定大腦細胞少,腦袋大也不一定大腦細胞多,更何況人的聰明才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所受到的教育和訓練。那些由於腦袋小而懊惱的少年朋友,完全可以放下這個思想包袱。同樣,少數因自己的腦袋大而自鳴得意的人,切莫放鬆了對學習的努力和追求。
爲什麽老年人對近事記憶不清,對往事卻記得很牢,有些老年人對眼前的事記性不好,可是對小時候的許多事情,甚至是非常瑣碎的,也記得清清楚楚。這是怎麽一回事呢?原因在於大腦皮層之中。原來,當某件事在大腦皮層上引起過興奮現象,建立起條件反射,這件事就算登上了賬。回憶,只不過是再查查賬,重復一遍條件反射罷了。人在年輕的時候,精力集中,條件反射既容易建立,又容易鞏固,所以孩子和年輕人的記憶力特別好。隨著年歲的增大,理解能力雖然增強,但因工作一般比較繁多複雜,建立起來的條件反射有時不鞏固,於是就變得健忘了,老年人更是這樣。老年人雖然健忘,但他們的大腦皮層功能良好,新的條件反射雖然不容易建立,但從前建立的條件反射卻很鞏固,所以形成了對於往事的記憶非常清晰,而近事卻常常忘懷。瞭解了這個道理,我們就應該在年輕時,特別是在青少年時期儘量多學知識,爲以後的工作和生活打下扎實的基礎。
胎兒是在母腹中生長發育的。這時候,胎兒有鼻子無法呼吸,有嘴巴不能吃喝。新的生命所需要的氧氣和營養物質,是通過臍帶這根運輸線來獲得的。臍帶的一端與嬰兒的肚子連接,另一端與母親體內的胎盤相連,母體就是通過這根臍帶把營養物質和氧氣輸送到胎兒體內的。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嬰兒來到人世間後,胎盤和臍帶就失去了作用。所以,産科醫生就用剪刀把臍帶從嬰孩身上剪了下來。臍帶上是沒有痛覺神經的,因而剪臍帶時嬰孩毫無痛楚。嬰兒出世後不久,剩下的一截會自動脫落,在人的身上永遠留下了一個痕迹,那就是肚臍眼。
人的皮膚分爲多層,在表皮的最底層,有一層細胞叫生髮層,這層細胞的生命力很強,像花草樹木的芽一樣,能不斷地生長繁殖,表皮損傷的淺傷口,就是靠生髮層長好的。在長好的過程中,由於傷口很淺,神經受不到什麽刺激,也就不大會有癢的感覺,長好後也沒有傷疤。但是,範圍比較大損傷比較厲害,深達真皮的傷口,在癒合過程中,會有一種新的組織補上去,這種新的組織叫做結締組織,就是從傷口裏長出來的肉芽。新生的血管神經都要長進結締組織,由於長進結締組織裏的血管特別密,在快速生長時很容易刺激與它們、擠在一塊的新生神經。癢,是人體受到輕微刺激的一種感覺。神經很靈敏,特別是新生的神經,稍受刺激,就會産生癢的感覺。
人體各組織的再生能力不同。一般說來,神經組織的再生能力比較低,所以在傷口癒合過程中,神經組織的再生也出現得比較晚,一般在神經快長好的時候,也是傷口快長好的時候,這時新生的神經末梢和血管己經長進了結締組織,局部如覺也逐漸恢復,所以傷口就容易發癢。等到傷口完全長好以後,新的神經對刺激的敏感度下降,也就不覺得癢了。爲什麽傷□碰到鹹的東西會格外疼痛,皮膚破了,人會覺得痛,傷口越大越痛,一不當心傷口接觸了鹽、鹹菜之類的鹹東西,更是鑽心地痛。
皮膚很敏感,表面有數不清的汗毛,就連微風吹動它都能感覺到,而表皮下有非常豐富的神經纖維和各種各樣感受器,能感受觸覺、痛覺和溫覺。但是,神經纖維並不直接暴露在外,而是躲藏在皮膚裏面。通常打一拳;捏一把,被打被捏的那一部分皮膚會覺得痛,不過,痛的時間很短,一會兒就過去了,這是因爲它受到皮膚的保護,不容易長時間地受到刺激。要是皮膚破了,有了傷口,那就不同了,敏感的痛覺神經纖維在傷口處暴露在外,風吹、日曬和空氣中各種各樣刺激,都會影響到它,挺疼痛。何況破的傷口附近,多少總有點水分。人的皮膚分爲多層,在表皮的最底層,有一層細胞叫生髮層,這層細胞的生命力很強,像花草樹木的芽一樣,能不斷地生長繁殖,表皮損傷的淺傷口,就是靠生髮層長好的。在長好的過程中,由於傷口很淺,神經受不到什麽刺激,也就不大會有癢的感覺,長好後也沒有傷疤。但是,範圍比較大,損傷比較厲害,深達真皮的傷口,在癒合過程中,會有一種新的組織補上去,這種新的組織叫做結締組織,就是從傷口裏長出來的肉芽。新生的血管神經都要劄戶長進結締組織,由於長進結締組織裏的血管特別密,在快速生長時很容易刺激與它們擠在一塊的新生神經。癢,是人體受到輕微刺激的一種感覺。
爲什麽奔跑時心臟會劇烈地跳動當你奔跑的時候,會感到心臟跳得特別劇烈,這是爲什麽呢?心臟,就好像一個自動化的泵月夜不停地擠壓著,把含有養料和氧氣的新鮮血液送到身體各處。睡眠或休息的時候,心臟輸出的血量,每分鐘約在三至五升左右就足夠用了,所以心臟跳得慢一點,收縮的力量也不是那麽大。當肌肉開始活動的時候,需要的養料和氧氣比安靜時多,因此心臟輸出的血量也必須相應增加,才能滿足它的需要。即使極其輕微的動作,例如每秒鐘屈腿一次,也會使心臟輸出的血量成倍增加。激烈的運動,如跑步、游泳等,心臟輸出的血量就更多了。
一般人的心臟都有這點本領,能在一分鐘內擠出二十升左右的血,要比休息時多五六倍。經訓練的運動員心臟更加強大,每分鐘輸出的血液量可達三十至三十五升甚至超過四十升。也許你會奇怪,運動時增加的血液是從哪兒來的呢?原來,一方面是通過緊急動員,平時儲蓄在肝臟、脾臟和皮膚裏的血都跑出來了,積極地來參加輸送氧氣及養料和運走廢物的工作,保證肌肉運動得以靈活有力;另一方面,血液在全身迴圈的速度大大加快,一般安靜時間每分鐘周流全身四至五次,運動時可加快到周流全身七次,流回心臟的血量增加,從心臟輸出的血液量當然就多了。健康的心臟就是這樣根據不同的需要,出色地完成各種任務的。心臟是依靠什麽力量使輸出量增加的呢?主要是採取兩種辦法:一爲加快心臟跳動,二爲增強心臟的收縮力。這樣雙管齊下,心臟的輸出量必然會增多。當你在做跑步、登山等劇烈運動時,由於交感神經興奮,心率加快,收縮力量增強,所以你會感到心跳得又快、又重,十分劇烈。
如此說來,跑步似乎加重了心臟的負擔,那麽對心臟健康有好處嗎?好處很大,原來,心臟正是需要一定的負荷才能增進健康,因爲心臟加倍工作的同時,流經供應心臟本身需要M冠狀動脈血流量大大增加,心肌本身也得到更多的養料和氧氣的供應,心肌就在這“多勞多得”中不斷增強。爲什麽受驚嚇後會臉色發白在日常生活中,幾乎每一個人都會遇到某些緊急情況。比如受到突然驚嚇時,人會立即作出反應,臉刷的一下變自了,四肢發冷,出冷汗,汗毛也會豎起,這是怎麽一回事呢?這是因爲在人體內有一套防禦系統,當人體受到強烈刺激時,體內就會出現一系列神經內分泌反應,例如交感神經興奮和垂體腎上腺皮質分泌增多等現象,以適應強烈刺激,提高機體抵抗外界刺激的能力,這在醫學上稱爲“應激”。交感神經興奮,垂體腎上腺皮質分泌增多,造成心跳
。
皮膚劃破的地方,會流出的血液,裏含著很多的血小板,血小板對皮膚傷口的搶救工作很有趣,它一從血管裏流出來,立即“粉身碎骨”,破裂後,放出的血小板因數和血漿凝血致活酶原,在鈣離子的幫助下,相互作用形成凝血致活酶;血液裏的凝血酶原在鈣離子以及凝血致活酶的作用下,轉變成少量凝血酶;血漿中的纖維蛋白原在凝血酶和血小板因數的作用下,變成網狀固體的纖維蛋白。纖維蛋白是人體裏的“水泥”,它會很快地凝固,凝成一根根又細又長的纖維。這些纖維再相互交錯、重疊,終於堵住了“決口”,使血液不再往外流了。慢慢再凝結成爲堅硬的癡皮。
...上述資料,謹供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