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家居園地 » 認識中醫 »

中藥「歸經」的理論

作者:佚名  來源:張景嶽中醫藥研究中心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30日

中藥「歸經」的理論

歸經,是指中藥對人體某些經絡、臟腑的病變,起選擇性的作用,也即是中藥治病的選擇性適用範圍。如用屬寒性的藥物,雖然都有清熱作用,但其作用部位或偏於清肺熱,或偏清肝熱……可各有所專。將各種藥物對人體各部分的治療作用進一步歸納,使之系統化,便逐步形成了歸經理論。這一理論還彌補了中藥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沈和用藥補瀉等學說的不足。例如,同為寒、熱、虛、實證,但各臟腑、經絡的治療用藥並不盡相同:溫脾的不一定能溫腎,清肝的也不一定能清心。從升降浮沈來看,降胃氣的未必能降肺氣。從性味來看,如麻黃與丁香同是辛溫,但麻黃用在發表,丁香主在溫裏,藥物性味雖同,所治卻可有很大區別。這些都說明中藥的作用都各有其一定的適用範圍。

中醫歸經理論,是以經絡和臟象學說為基礎的,也是以所治具體病證為依據的。因為經絡與臟腑有著內外、上下的整體聯繫,因此,根據發生病變時所出現的證候,可以通過經絡與臟腑而獲得對病證比較系統的認識,從而作為治療的依據。如肺經有病每見喘咳,心經有病多見心悸、神煩、失眠、肝經病可見脅痛、抽筋、脾經病多有消化不良等。根據藥物的功效主治,同經絡、臟腑密切結合起來,就可說明某藥對某些經絡、臟腑的病變起著主要治療作用。例如,杏仁、桔梗能治喘咳、胸悶,歸入肺經;蒼朮能燥濕健脾,歸入脾經、胃經;朱砂安神,歸入心經;全蠍能止抽搐,歸入肝經等。

由上可知,歸經的依據,是以藥物的功效、主治為主的,能治療某一經絡、臟腑病變的,就歸入該經。但很多藥物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因此,一藥歸數經的情況也較多見。

在具體選用藥物時,如果只掌握藥物的歸經,而忽略了其四氣五味、升降浮沈等性能,也是容易出問題的。因為經絡、臟腑的病證,可有寒熱虛實的差異,故治療時,不可離開藥物的性味、功能而將歸入該經的藥物不加區別的運用。如肺病咳嗽,雖然黃芩、百合、乾薑、葶曆子等藥都為肺經,但具體使用時則須有所選擇:清肺熱用黃芩、溫肺寒用乾薑、補肺虛用百合,瀉肺實用葶藶子。此外,因經絡、臟腑的病變可互相影響,故在治療時,常不能單純地使用某一經的藥物。如肺病而有脾虛的,每輔用補脾的藥物,使肺有所養,中醫稱這種治法為「培土生金」(即培育脾土,使肺金有所生養);另如肝陽上亢是由於腎陰不足引起的,則須用滋補腎陰藥,使肝的虛陽不致上竄,中醫稱此治法為「滋水涵木」(滋補腎水之陰,使肝陰充實致肝陽不再上越而涵潛於內)。因此,在治療用藥,我們既要瞭解每一藥物的歸經和性味、功能,又要掌握其與經絡、臟腑間的相互關係,只有這樣結合起來用藥,才能不斷提高治療效果。

中藥的歸經理論是否有科學性呢?其答案無疑是肯定的。從現代治療學的進展來看,古代中醫總結的歸經學說,包括《內經》所述將藥物引至病變處而發揮療效的「引經藥」等理論,為現代西醫的「導向化療」提供了歷史的、足資借鑒的先例;類此,中醫理論對實踐的指導意義是不可忽視的,如與歸經理論相關且為「傷寒論」總結出的桂枝、麻黃湯之類的「聯合用藥」理論,引導了近數十年來現代醫學抗癆、抗癌及防治心血管病等聯合用藥理論與實踐的發展。這些都將為現代醫學提供新的課題和內容。

 

五臟病證的相關藥物

由於臟腑病證的用藥選擇與歸經理論密切相關,現將治五臟(包括五腑)病證的有關藥物歸納於下,供選用時參考。

 

1、心、小腸:

溫心陽:肉桂、附子、桂枝、乾薑、遠志、薤白等。

補心氣:人參、黨參、黃耆、太子參、龍眼肉、茯苓、茯神、小麥、大棗、炙甘草、酸棗仁等。

安心神:柏子仁、酸棗仁、菖蒲、遠志、茯神、夜交藤、五味子、朱砂、琥珀、磁石、龍骨、牡蠣、合歡花等。

補心血(陰):當歸、阿膠、生(熟)地、丹參、枸杞、龍眼肉、酸棗仁、柏於仁、雞子黃、蓮肉、麥冬、白芍、百合、大棗等。

清心火:梔子、黃連、蓮心、丹參、連翹心、朱砂、牛黃、犀角、竹葉、木通等。

開心竅:菖蒲、遠志、鬱金、冰片、麝香、樟腦、安息香、蘇合香等。

溫小腸:木香、烏藥、小茴香、肉桂等。

利小腸:雲苓、車前子、木通、海金沙、赤小豆、瞿麥、燈心草、冬葵子、半邊蓮等。

 

、肝、膽:

滋肝陰:生(熟)地、枸杞子、女貞子、龜板、鱉甲、旱蓮草、山茱萸、制首烏、柏子仁、酸棗仁等。

補肝血:當歸、阿膠、枸杞子、白芍、熟地、桑椹、紫河車、雞血藤等。

理肝氣:柴胡、鬱金、川芎、青皮、香附、木香、元胡、川楝子、茵陳、青蒿、橘核、麥芽、薄荷、吳茱萸、山蒺藜、甘松等。

清肝熱:清肝熱可用菊花、桑葉、鉤藤等;瀉肝火可用龍膽草、夏枯草、青黛、豬膽汁、黃連、蘆薈、梔子、羚羊角、犀角等;清肝明目可用菊花、穀精草、青箱子、密蒙花、草決明、夜明砂、夏枯草、桑葉等。

平肝潛陽熄風:平肝可用天麻、鉤藤、菊花、白芍、白蒺藜等;潛陽可用龜板、鱉甲、生龍骨、生牡蠣、石決明、磁石、赭石等;熄風可用石決明、天麻、鉤藤、玳瑁、地龍、僵蠶、全蜴、蜈蚣等。

溫肝寒:肉佳、吳茱萸、淫羊藿、荔枝核、橘核、小茴香等。

瀉肝火:龍膽草、梔子、茵陳、青蒿、豬膽汁等。

利膽:茵陳、鬱金、金錢草、苦參、梔子等。

 

、脾、胃:

溫脾陽:附子、乾薑、豆蔻、砂仁、益智仁等。

補脾氣:黨參、人參、太子參、黃耆、白朮、山藥、茯苓、大棗、苡仁、黃精、白扁豆、蜂蜜、飴糖、炙甘草等。

理中氣:木香、厚樸、砂仁、枳殼、豆蔻、陳皮、蘇梗等。

升中氣:黃耆、升麻、柴胡、葛根等。

扶脾濕:佩蘭、藿香、厚樸、蒼朮、法夏、砂仁、苡仁、扁豆、茯苓、草蔻等。

養胃陰:石斛、玉竹、天花粉、沙參、山藥、生地、蘆根、麥冬等。

清胃火:生石膏、知母、黃連、黃芩、竹葉、西瓜、大青葉、蘆根等。

散胃寒:丁香、蜀椒、胡椒、乾薑、高良薑、吳茱萸、生薑、小茴香、肉桂。

消食積:穀芽、麥芽、山楂、雞內金、陳皮、枳實、六曲、萊菔子等。

止嘔逆:半夏、生薑、良薑、吳茱萸、灶心土、竹茹、丁香、柿蒂、刀豆等。

 

、肺、大腸:

補肺氣:黃耆、黨參、人參、太子參、蛤蚧、胡桃、紫河車、蜂蜜、炙甘草等。

滋肺陰:生地、石斛、玉竹、麥冬、天冬、黃精、百合、沙參、阿膠、蜂蜜等。

清肺熱:生石膏、知母、黃芩、桅子、桑白皮、地骨皮、桑葉、竹葉、蘆根、瓜簍皮等。

溫肺寒:紫花、細辛、乾薑、款冬花等。

斂肺定喘:胡桃肉、五味子、白果、烏梅、柯子等。

祛痰止咳平喘:白前、天南星、旋覆花、白芥子、皂角、瓜簍、貝母、前胡、枇杷葉、馬兜鈴、桔梗、葶藶子、海浮石、膨大海、荸薺、杏仁、紫菀、款冬花、百部、蘇子、桑白皮、礞石等。

澀腸止瀉:烏梅、訶子、赤石脂、肉豆蔻、灶心土、石榴皮、五味子、金櫻子、芡實、蓮子、五倍子等。

瀉下通便:大黃、芒硝、蘆薈、番瀉葉、巴豆、牽牛子、麻仁、澤瀉、郁李仁;其他尚有當歸、蜂蜜、首烏、肉蓯蓉、阿膠、元參、杏仁、桃仁等。

清大腸濕熱:黃連、黃柏、黃芩、苦參、鴉膽于、秦皮、大黃、敗醬草、魚腥草等。

 

、腎、膀胱:

溫腎陽:肉桂、附子、鹿茸、淫羊藿、菟絲子、鎖陽、巴戟天、肉蓯蓉、胡蘆巴、補骨脂、紫河車、蛤蚧、胡桃仁、冬蟲夏草、潼蒺藜、益智仁、杜仲、續斷、骨碎補、陽起石等。

滋腎明:枸杞、熟地、首烏、龜板、鱉甲、元參、女貞子、山藥、白芍、阿膠、五味子、山茱萸、石決明、旱蓮草、胡麻仁等。

清腎虛熱:生地、知母、玄參、白薇、龜板、鱉甲、銀柴胡、胡黃連、黃柏、地骨皮、丹皮、青篙、秦艽、梔子、麥冬、天冬等。

壯筋骨:狗脊、杜仲、續斷、懷牛膝、骨碎補、五加皮、桑寄生、虎骨、鹿角等。

澀精縮尿:金櫻子、桑螵蠨、益智仁、覆盆子、五味子、山藥、烏藥、雞內金等。

利尿通淋:利尿、可選茯苓、豬苓、澤瀉、車前子、木通、通草、苡仁、防己、冬瓜皮、白茅根、赤小豆等;通石淋可用金錢草、海金沙、滑石、瞿麥、蓽解、石葦、冬葵子、雞內金、胡桃仁、甘草梢等。

...上述資料,謹供參考...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