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家居園地 » 認識中醫 »

認識中藥

作者:佚名  來源:張景嶽中醫藥研究中心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30日

認識中藥

中草藥學的來龍去脈

為什麼有的人愛把中草藥稱為中藥呢?這是因為中藥裏以草木一類的植物藥比例最大,故人們就常把中藥稱之為草藥或中草藥。

遠在古老的原始社會時代,人類的祖先在尋找各種食物的過程中,有時誤食了一些能引起劇烈反應的東西,如某些植物的花、莖、葉根或某些動物的肢體、內臟而引起了中毒症狀,如嘔吐、腹瀉、抽筋或不省人事等,從而使人們對食物的有毒或無毒有了初步的認識。這種日常生活中的經驗,經過長期的積累,就使我們的祖先對食物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並逐漸能較好地辨別和利用某些毒或藥物。如古代用烏頭等藥煉製成毒藥箭來射殺鳥獸,叫做"射罔";又如有種藥,狼吃了可中毒,故名為"狼毒"……諸如此類的經驗,年復一年地擴大了人類的眼界和知識。同時,古人也逐漸認識和瞭解某些自然藥物對人體所引起的各種不同反映,如嘔吐、腹瀉、抽筋以至不省人事等。這些現象顯而易見是一種中毒的反應,但這對某些需要催吐、導瀉、鎮靜或麻醉的病人來說,常可以產生一些明顯的治療效果。所以這些藥物就逐漸發展到防治某些病痛方面來了。

我國記載藥物的第一部書叫做《神農本草經》。它是大約在漢朝時,有人假託神農之名寫成的。以後,歷代醫家在民間用藥知識的基礎上,對藥書的內容反復進行了修訂和擴充,才相繼有了《新修本草》、《本草綱目》、《本草綱目拾遺》等藥書。這些藥書都是深入研究中草藥的寶貴資料。當然,我國有名的本草藥書還遠不止這些。在大量實踐的基礎上,歷代相傳,多有所發展。

近代,醫藥衛生事業蓬勃發展,作為中國醫學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草藥,也得到了空前的發揚光大,而大放異彩。如可消食、治反胃的雞肫皮(雞內金),現已證明其含有胃激素和中性消化酉每,可使胃液分泌增加,對因胃酸缺乏引起消化不良的病人,有幫助消化,增進食欲的作用,還能治嗝氣、反胃、嘔吐等不適。有人認為雞內金治消化不良的效果,比常用的酵母片還要好若干倍。又如常山,它在奎寧被發現的一千多年前,已是我國治療瘧疾(俗稱“打擺子”)的有效藥物了。經研究,發現常山含有多種生物鹼,其中常山鹼丙的抗瘧能力比奎寧要強 148倍;另一種常山鹼乙的抗瘧效果也比奎寧大60倍。其他如茜草科水楊梅治療菌痢和腸炎,較氯黴素、夫喃唑酮等不易產生抗藥性,且療效好,副作用少。青黛治療白血病,在許多方面優於馬利蘭等。這些都說明,中草藥的作用都有其相應的科學道理。當然,中藥也是在實踐中不斷發展的,除了單方、驗方和效藥外,中國醫學的理、法、方、藥等知識的正確運用更增加了中草藥的防治疾病範圍和效益的發揮。

值得一提的是,民間草藥單方,雖有的可從藥書上找到依據,但很多卻沒有被收入藥學文獻,故我們在學習和研究中草藥時,除了參閱本草藥書外,還應高度重視在民間廣泛流傳的一些中草藥單方、驗方。

 

中藥的名稱

耍瞭解中藥,先要熟悉各種中藥的名稱。中藥的名稱大都有一定的來歷和意義,如果把它歸納一下,是很有趣味的:

1.因形狀而得名:如人參的根有些像人的形狀,因此叫做人參;牛膝的莖節膨大,好像牛的膝關節,因此得名;狗脊的根莖上有金黃色的茸毛,好像狗的背脊,因此叫做狗脊。還有如鉤藤、龍眼、百合等等,都是因形狀而得名的。

.因顏色而得名的:很多中藥具有各種天然顏色,因此藥物的顏色,也就成為藥名的來源,如紅的就有紅花、丹參、赤苟等;黃色的有大黃、黃連、黃苓、黃柏等;青色的有青萬、青皮等;白色的有白芷、白術、白芨、白薇等;黑色的有玄參、黑醜(即黑牽牛子)等,都是因顏色而得名的。

.因氣味而得名的:有許多中藥由於特有的氣味而得名,如香氣很濃的有木香、沉香、華香、茵香、丁香、聽香等 ;略帶臭氣的有臭梧桐等。

.因滋味而得名的:如甜味的有甘草,苦味的有苦楝子,酸味的有酸棗仁,辣味的有細辛、辣茄等 ;還有如五味子,就是因為含有酸、甜、苦、辣、鹹五種味道而得名的。

.因產地而得名的:如川芎出產於四川,廣陳皮出產於廣東等。

.因生長季節而得名的:如半夏在農曆五月間成熟,恰巧是夏季過了一半,所以叫做半夏;夏枯草每到夏至後枯萎,所以叫夏枯草;忍冬的葉子,雖在寒冷的冬天也不凋零,所以叫忍冬。

.因藥用部用而得名的:如金銀花、菊花,是用花而得名的 ;葛根、麻黃根,是用根而得名的;萊菔子、葶藶子、菟絲子,是用種子而得名等等。

.因功效而得名的:如益母草能治療婦女疾病;石決明、決明子能明目等其他還有因國外輸入而得名的,因傳說人名而得名的,因形狀大小而得名的,因收藏時間長久而得名的,因藥物的性能而得名的,等等,不再詳細舉例。

 

簡介中藥劑型

由傳統中藥之丸、膏、丹、散、露,迄現代劑型之顆粒、膠囊、錠劑、糖漿、軟膏、流浸膏、酊劑等,是目前巿面上可見到之中藥製劑。

丸劑乃原如仲景雲「剉如麻豆大,與咀嚼同意」,此乃古時無現代之鐵刀、切刀,藥材以口咬細,令如麻豆,在煎煮時藥的成分容易滲出,服用時易達藥效。由此可見中藥自古即合乎科學理念。下列介紹中藥常用之湯劑及丸劑等:

、一般煎煮之湯劑,較易行經絡,若要治療身體上部之病則常加酒煎;去溼加生薑煎;補元氣以大棗煎;發散風寒以蔥白煎;治膈以上之病則用蜜煎。

、散劑乃指研成細末,不是循經絡,主要是治膈上病和臟腑之病。一般氣味香濃者,用白開水調服;氣味薄者煎煮和渣一起服之,以治下部之疾病。

、丸劑:有如白鳳丸似的大而且光圓者治中焦;較小者治上焦;極小者外層常裹以稠糊,因其溶解較遲緩,可直至下焦。另有酒丸或醋丸,可達收散之目的;以半夏或天南星製丸,可達去溼之目的;以生薑汁煮糊為丸,可達到制毒之目的。

依製丸之黏著劑的不同,可將丸劑分為蜜丸、水丸和稀糊丸,其在體內吸收之速度不同:水丸最易溶化於水中,稀糊丸次之,而煉蜜為丸則因其溶解速度緩慢,適合治療慢性疾病。總而言之,因丸劑藥性釋出較緩慢,較宜治慢性疾病或調理身心之用藥。

、膏則一般外用藥之軟膏或口服膏劑。

 

中藥外用優點多

一、療效迅速:能較快地控制和消除病人的許多症狀,因而對大多數內、外、婦、兒各科疾病都可起到縮短病程,減少痙的作用。如肝、膽疾病,用中藥外敷右肋下期門穴,可很快緩解和消除肝區疼痛,脹滿不適,不思飲食,精神疲憊,全身乏力等症狀。如高熱、頭痛,用藥物外敷額頭,能迅速止痛退熱。

二、安全、副作用少:由於中藥外治是施於體表,它可以隨時觀察其適應和耐受情況而決定去留,不會像內服藥物,如不對症,發生副作用時處理比較複雜,外治只要施治配藥得當,是比較安全的,一般很少有副作用。

三、對胃腸道無損傷:病人服藥,首先入胃再吸收,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損傷是令人頭痛的問題,尤其一些病人胃的情況不好,又非要服藥不可,往往陷入治病必服藥,老病未治好,胃病又成的兩難局面。那麼藥物外治就不存在這一問題。俗話說“良藥苦口利於病”,服藥的痙對許多病人是難以長期忍受的,中藥外用可以起到“良藥治病不苦口”。

四、對肝腎刺激小:不管內服何種藥物,通過胃腸吸收進入血液,其代謝產物尤其是一些毒性產物,都必須經過肝臟解毒、分解而通過腎臟排泄,這對於原先肝腎有疾病的人來說,也是難以回避的矛盾,而中藥外治,大多經過皮膚、粘膜吸收,藥物的成分進入體內已經通過一層屏障的過濾,有害成分也已量小、弱化,故對肝、腎的損害大多已非常小,因此外治法作用的不單是藥物有效成分的體表吸收,它主要是通過藥物對特定部位、穴位的刺激,從而疏通經絡、調理經氣、調整機能,可以起到與針炙推拿同樣的作用。

五、操作簡便取材容易:中藥外用大多作用於人體經穴和特定部位,而這些大多是易於辯論的部位,操作也比較容易掌握,只要加以學習、注意,大多自己就可操作,比如敷臍法、敷足心法、敷肝區法、點眼法,塞耳鼻法。並且用藥也大多為常用品,往往可以達到藥錢不多,使用方便,見效快的效果。

 

中藥的配伍

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藥性特點,有選擇地將兩味以上藥物配合同用。

前人把單味藥的應用同藥與藥之間的配伍關係稱為藥物“七情”。“七情”的提法首見於《神農本草經》。其序例雲:“藥……有單行者,有相須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惡者,有相反者,有相殺者。凡此七情,合和硯之。”其中首先談到“單行”。單行就是指用單位藥治病。病情比較單純,選用一味針對性較強的藥物即能獲得療效,如清金散單用一味黃芬治輕度的肺熱咳血;現代單用鶴草芽驅除條蟲,以及許多行之有效的“單方”等。它符合簡便廉驗的要求,便於使用和推廣。但若病情較重,或病情比較複雜,單味藥力量有限,較且難全面兼顧治療要求。且有的藥物具有毒副作用,單味應用難以避免不良反應,因此往往需要同時使用兩種以上的藥物。藥物配合使用,藥與藥之間會發生某些相互作用,如有的能增強或降低原有藥效,有的能抑制或消除有毒副作用,有的則能產生或增強毒副反應。因此,在使用兩味以上藥物時,必須有所選擇,這就提出了藥物配伍關係問題。前人總結的“七情”之中,除單行者外,其餘六個方面都是講配伍關係。現分述如下。

一)相須

即性能功效相類似的藥物配合應用,可以增強原有療效。如石膏與知母配合,能明顯增強清熱瀉火的治療效果;大黃與芒硝配合,能明顯增強攻下瀉熱的治療效果;全蠍、蜈蚣同用,能明顯增強止痙定搐的作用。

二)相使

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雖不相同,但是治療目的一致的藥物配合應用,而以一種藥為主,另一種藥為輔,能提高主藥療效。如補氣利水的黃耆與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時,茯苓能提高黃耆補氣利水的治療效果;黃連配木香治濕熱泄痢,腹痛裏急,以黃連清熱燥濕、解毒止痢為主,木香調中宣滯、行氣止痛,可增強黃連治療濕熱瀉痢的效果;雷丸驅蟲,配伍瀉下通便的大黃,可增強雷丸的驅蟲效果。

三)相畏

那一種藥物的毒性反應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減輕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薑減輕或消除,所以說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薑。

四)相殺

即一種藥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薑能減輕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說生薑殺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

由此可知,相畏、相殺實際上是同一配伍關係的兩種提法,是藥物間相互對待而言的。

五)相惡

即兩藥合用,一種藥物能使另一種藥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喪失。如人參惡萊菔子,因萊菔子能削弱人參的補氣作用。相惡,只會使兩藥的某方面或某幾方面的功效減弱或喪失,並非二藥的各種功效全部相惡。如生薑惡黃芩,只是生薑的溫肺、溫胃功效與黃芩的清肺、清胃功效互相牽制而療效降低,但生薑還能和中開胃治不欲飲食並喜嘔之證,黃芩尚可清泄少陽以除熱邪,在這些方面,兩藥並不一定相惡。

兩藥是否相惡,還與所治證候有關。如用人參治元氣虛脫或脾肺純慮無實之證,而配伍以消積導滯的萊菔子,則人參補氣效果降低。但對脾虛食積氣滯之證,如單用人參益氣,則不利於積滯脹滿之證,單用萊菔子消積導滯,又會加重氣虛。兩者合用相制而相成,故《本草新編》說:“人參得萊菔子,其功更神。”故相惡配伍原則上應當避免,但也有可利用的一面。因此可以解釋,為什麼歷代本草文獻中所列相惡藥物達百種以上,而臨床醫家並不將相惡配伍都作配伍禁忌對待。

六)相反

即兩種藥物合用,能產生或增強毒性反應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藥物。

上述六個方面,其變化關係可以概括為四項,即在配伍應用的情況下:

、有些藥物因協同作用而增進療效,是臨床用藥時要充分利用的。

、有些藥物可能互拮抗而抵消、削弱原有功效,用藥時應加以注意;

、有些藥物則由於相互作用,而能減輕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在應用毒性藥或烈性藥時必須考慮選用;

、一些藥物因相互作用而產生或增強毒副作用,屬於配伍禁忌,原則上應避免使用。

基於上述,可知從單味藥到配伍應用,是通過很長的實踐與認識過程逐漸積累豐富起來的。藥物的配伍應用是中醫用藥的主要形式。藥物按一定法度加以組合,並確定一定的分量比例,製成適當劑型,即為方劑。方劑是藥物配伍的發展,也是藥物配伍應用的較高形式。

 

藥即是毒 談中藥腎病變

日前據報導,臺北榮民總醫院發現一名病人自行採食紅豆杉並加以煮食,二十四小時內即因多重器官衰竭,全身發冷、意識不清及呼吸衰竭。經轉入加護病房急救,不久即心跳停止、瞳孔放大,雖經急救,仍告不治。其不幸遭遇,值得喜歡自行採藥治療的國人警惕。

國人對中藥的療效都會帶有一點傳統神秘色彩,總覺得中藥是無害的,甚至是毫無副作用。無可否認,確有不少中藥可以治療一些西藥無法治癒的疾病,但是中藥的萃取方式並非科學,而藥性會隨著產地季節有所不同。更可怕的是,有些藥物的外型相似,但藥性不同,往往讓民眾誤用,病情反而加重。

中藥對身體器官的傷害,過去雖有一些零星的報告,但是沒有足夠的病歷與證據來支持此一說法。直到一九九三年,比利時的病理醫師報告了一些年輕婦女因服用減肥中藥導致急性腎衰竭、尿毒洗腎的病例,而有完整的研究。因其症狀、病理變化特殊,故命名為「中藥腎病變」。

「中藥腎病變」顧名思義是由中草藥所造成的。一九九三年一位比利時的病理醫師在連續兩位急性腎衰竭的腎臟病理切片中,看到無明顯細胞浸潤、但間質纖維化嚴重的間質性腎炎。這和以往因藥物引起的間質性腎炎病理變化不同,於是他馬上打電話詢問病人的情形。他發現這兩位病人皆為年輕女性,且曾在同一家減肥中心服用含中藥成份的減肥藥。到目前為止,比利時發現超過一百例因中藥而導致腎病變的病例,其中三分之一的病患已接受腎移植,三分之一在接受透析治療,而剩餘的三分之一病患腎功能持續惡化。

造成腎病變的中藥減肥丸中含有防己的成份。防己又名解離、載君行、石解。防己又可分為粉防己、廣防己、木防己(又名防己馬兜鈴)、異葉馬兜鈴(又名漢中防己)。他們發現該減肥藥中的防己是廣防己,一般常用的是粉防己或木防己。廣防己含有馬兜鈴酸,該種成份對腎臟有相當大的毒性,馬兜鈴酸會造成腎臟細胞去核酸蛋白內旋,同時他們也認為,去核酸蛋白的內旋也是造成腎臟間質纖維化的原因,這點在大白老鼠及老鼠動物實驗得到證實。

「中藥腎病變」間質性腎炎和一般藥物所產生的間值性腎炎有何不同呢?

1.這類病患的血壓較高,雖然在統計學上不具意義。

2.在同樣腎機能閉鎖不全得情況下,貧血救嚴重。

3.蛋白尿較輕微,且大部份是腎小管蛋白。

4.腎機能的惡化較厲害,而且惡化的速度也較快。

5.大部份的病患腎機能都是亞急性的惡化。

6.在腎臟病理解剖可見腎乳頭、腎盂或輸尿管處有多發性細胞再生不良,這是一種癌前變化。

7.較容易合併有主動脈閉鎖不全。

「中藥腎病變」間質性腎炎合併主動脈閉鎖不全的原因仍不清楚,但是腎臟癌前變化和主動脈閉鎖不全,卻成了「中藥腎病變」間質性腎炎的兩大持徵。

台灣這幾年發現類似這種「中藥腎病變」的病人也日漸增加。以新光醫院為例,從三百例的腎臟病理切片中。其中類似「中藥腎病變」的有十五例,佔5%;這十五例中,有吃減肥藥或其他中藥。這些病例一發現有症狀時,腎功能都已惡化,而且治療的效果也都不好。其中有十一例已經在接受透析治療。

除了防己引起的「中藥腎病變」外,目前大陸中藥學院的專家學者也指出某些藥材對腎臟病患有影響的清單,整理如下:

1.急性腎小管壞死:防己、澤瀉、木通、鉤藤、丁香、草魚膽。

2.氨血症:馬兜鈴、苦參、補骨脂、土牛膝、苦楝根。

3.高血壓:蒼耳子、枳殼、枳實、芒硝。

4.血尿:白頭翁。

5.高血鉀症:木通、牛膝、浮萍、絲瓜絡、金線草、夏枯草。

有一句話說「藥即是毒,不管中藥或西藥」。沒有一種藥物是不具副作用、不具毒性的。我們在使用藥物的同時,也需要考慮自己的身體狀況,不要人云亦云,把自己當白老鼠,花錢事小,傷身事大。對於一些偏方或不知名的藥物,使用前先請教醫師才是明智的作法。

 

神奇的藏藥浴

藏醫藥浴又稱五味甘露浴,最早記載於藏醫藥經典著作——《四部醫典》,至今已有1300年歷史。藏醫藥浴最常用的方法是水浴,通過研究,青海省藏醫院在此基礎上,又探索出了一種新的療法——蒸汽浴。此療法與水浴大同小異,所不同的是病人不必將身體直接浸泡於藥液之中洗浴,其特殊功效在於,藥物的有效成分通過發汗解毒的作用,增加各組織器官的活動能力,使滯留體內的病氣通過毛孔排出體外。該法對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有較明顯的療效。

青海省藏醫院藥浴科主任李先加介紹說,藏醫藥浴使用的藥物均來自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高山地帶,有的甚至生長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之巔,純天然、無污染,藥理特殊、藥性明顯、藥力強勁是普通藥物無法比擬的。在調製工藝上採取篩、簸、洗、曬、漂、蒸、熬等,常用藥劑有圓柏、水柏、黃花杜鵑等組成的湯藥30多種,並有多種處方實行對證施治。

來自黑龍江的45歲患者王先生,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入住青海省藏醫院時,不能走路,渾身關節疼痛,通過兩個療程的治療,王先生可以慢跑,疼痛的感覺輕了許多,連止痛藥都不用吃了。格爾木市一名6歲的幼童患有硬皮症,通過3個療程的治療,她完全恢復了健康,其家人送到醫院的錦旗上寫著:“高原神浴,患者福音”……這樣的事例在青海省藏醫院藥浴科還有許許多多。

青海省藏醫院藥浴科現已成為全省藥浴中心,以治療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多種皮膚病,偏癱,靜脈曲張,痛風等疾病為主,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為“全國專科醫療基地”、“國家級重點藥浴專科”,並被青海省衛生廳評為“青海省名科”。藥浴科的一批中青年藏醫,在繼承藥浴療法古驗方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和拓展醫療領域,已經將這一特殊療法拓展到治療坐骨神經痛、腰椎間盤突出症、婦女產後風、骨質增生等病症的治療。他們繼承前輩多年來的臨床經驗和醫學理論,總結出一套藥浴治療頑固性皮膚病的辦法,在治療銀屑病、局限性硬皮症、魚鱗病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不僅給成千上萬受疾病之苦的患者帶來福音,同時向人們展示了藏醫藥浴的神奇。

(吳黎、牛建平/健康報)

...上述資料,謹供參考...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