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祖考號校尉陳公府君墓誌銘
公號校尉,自後周顯德三年,由河南光州固始縣入閩抵永春,先住居儒林街。我祖歸仙之後,葬在永春秋戰國二十三都石鼓寨山麓,穴負癸拱丁兼醜未。厥後世次相承,盛稱一門八駿。其子孫散處四方,或在泉州南街,或在安溪塘美,或在海澄圳尾,或在南安,或在德化等處。遠離無來祭掃者甚多。歷年冬至後二日,同祭者小姑、卓埔、北乾、頂樓、南安澎內。而小姑子孫計萬,尢為值祭之首。祖墳歷代久遠,不無傾頹荒墜。眾子孫同祭之日,目擊心愴,爰集眾議,至二十日完成。此尊祖敬宗之意,所當示子孫勿替也!謹從而銘曰:石鼓鍾英,中有佳城,從峰羅列,群水來迎;從茲整肅,永奠先靈,繩繩繼繼,大啟示錄文明。
道光五年十二月吉日
董事後裔
武舉捷科,舉人逢原,舉人捷鼇,舉人榮登,武舉萬周,庠生憲章,廩膳生光華,拔貢生瓊芝,監生成光,鄉賓振芬,銘訓、華瓊、士渠、澤潤、官牆、夏湖、應達、應騷、元抄、士友、光楷
仝勒石
附:校尉公《墓誌銘》出土記
校尉陳公祖墳遷建小組,於西元二○○二年七月二十五日、農曆歲次壬午年六月十六日,啟開位於石鼓寨山麓的校尉公墓葬。經詳細查尋,穴內除了清道光五年(一八二五)勒的《墓誌銘》,未發現階段 其他遺物。
《墓誌銘》採用紅色陶料特製,一底一蓋,形似方盒。底的邊沿略低,中間稍凸;蓋的邊沿略高,中間凹平,汙物不易進入。書寫上黑色繁體漢字,至今不褪色,清晰可辨。蓋面豎書:“始祖校尉陳公墓誌銘”。其餘文字,均寫在底板上,正上方橫書“墓誌銘”三字,標題及正文均為豎書,沒有標點符號。現改橫書,加上標點符號。
開基祖校尉公墓亭碑記
吾祖弘元,號校尉公,其血緣始祖自舜帝重華公,得姓始祖陳滿胡公,潁川實公衍派,漳州南院邕公派下。公自五代後周顯德三年,由河南光州固始縣入閩抵永春,宋初擇於小岵南山之麓結茅定居,生息蕃衍。吾祖歸仙後,葬在永春石鼓寨山麓。厥後世代相承,枝繁葉茂,駿業肇興,英才輩出,盛稱世科陳,一門八俊士,兩世四名賢。祖墳歷史久遠,傾頹荒穢,清道光五年重新墳式,勒石碑曰:校尉陳公祖墳。世曆滄桑,風雲變幻,墳式損壞,拜埕被仙林堂佛教廟用於建屋,視野受阻。經集思廣益,西元二○○二年,遷回小岵飛鳳山重建新墳,增築墓亭。古譜載,祖媽鄭氏與公同葬在石鼓頭右畔山麓,上下兩穴,因細尋未果,乃將英靈侑與公合造新墳。此尊祖敬宗之興,當勖勉子孫萬代也!
尚義坊、紀綱碑
校尉公十七世孫茂立,諱興奴,號沖正。公和宗族睦裏閭,不衣冠不敢相接,人多愛敬之,有司皆稱為南山而不名複。成化間值歲荒,捐米四百石代縣賑濟饑民。縣尹奏聞,蒙欽差中書舍人史盛齎表敕為義民。敕曰:
福建泉州府永春縣義民陳茂立,財能賑饑,德足敦化。有裨朝廷,朕甚嘉之。今特敕賜獎諭旌為義民爾,尚益敦仁厚,表勵風俗欽哉!故敕。
明成化十年(一四七四)九月十三日立
乾端,諱泰童,號敬庵,茂立公長子。公克承父志,捐米六千石以賑饑民。成化庚子(一四八○年),恩賜立石碑,褒榮南山之名,茲茲益重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