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鳳山寺復原史話

作者:李成利 2011年06月05日

每座民間廟宇,都供奉著個自的神明。華人社會中,無論是作為思想信仰、靈魂敬畏或精神寄託,神明都是不可或缺的靈體。新加坡有十來間的鳳山寺,但位於莫罕默蘇丹路,俗稱水廊頭的南安會館鳳山寺,則是我國最早的一座。時至今日,它雖由南安人創建,前來進香膜拜的善男信女,卻再也不局限于南安人了。

回溯清代道光丙申年,即1836年,在以梁壬癸先賢為首的新加坡南安邑人,有感于福建南安詩山的鳳山寺供奉廣澤尊王之盛事,故倡建鳳山寺于青山亭之巔。據考究,她就座落於今日之丹戎巴葛地鐵站附近的華利路。寺廟沿襲鳳山寺之名營殿立室、塑繪聖公像祀之,誓為不忘本之表徵。

1868年的清代同治年間,我寺歷經卅多年的風雨飄搖日子,因而棟折梁損,非及時修整不可。當時,董事蔡鵬南、傅成源、洪協發、黃藏興及總理宋麒麟、洪豐安、王協泰、江錦榮等人,當即發動首次的重修。當時,部份的重修由福建海澄人的顏永成,挺身而出全資捐獻,鳳山寺至此由小而大,稍具規模。

到了清代光緒丁未年,即1907年,英殖民政府因要重建市區,而徵用山地,勒令鳳山寺他遷,並賠償五萬元為遷徙費。當時,總理林路、蔡三重、林箕當、林箕菊、謝忠池、林深澤、洪光騰、董泰和、傅孫瀦等先賢,同心籌謀地選購占地43,825方尺的現址,隔年的九月動工,並於1913年6月竣工,迄今已曆174載矣,所有南安人及眾善男信女,終於實現建寺築廟的宏願。

中華民國三年,即1914年,有鑒於鄰里不少兒童失學,遂用寺內左右兩側創辦南明學校,收容貧寒學生百多名,不分籍貫地讓他們上學。當時南明學校的執事有:總理林箕當、財政洪光騰、董事侯西反、傅孫昭、王可術、傅孫咸、林路、林箕菊、謝忠池、董泰和以及洪神扶等南安邑人。1918年06月15日,華僑領袖陳嘉庚召集當時15間小學總理(包括南明的林箕當),在中華總商會舉行贊助人大會,通過董事會章程,議決創辦南洋華僑中學。大會中,南明學校的總理林箕當和董事洪神扶,皆列入華僑中學的董事會名單內,為華中的開辦盡一份力。華僑中學終於1919年03月21日開學,成為全南洋第一間華文中學。

早期的會館組織,都同寺廟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許多宗鄉團體,其實是在寺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南安會館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以南安邑人來說,是最先有1836年建成的鳳山寺,根據文獻的記載,鳳山寺概於1826年倡議,到了1836年才落成,是南來石叻坡謀生的南安人,當成聚集地和生計狀況求助的去處。而後因為應時代的需求,到了1924年02月10日,由前賢王嘉祿、侯西反、梁衍芳、黃則馨、洪神扶、呂德春、陳煦士、張金榮、王可術、梁後宙、謝烏抐、李光前、林路、洪光騰、董泰和等在鳳山寺,召開臨時大會正式發倡創立南安會館。

1932年,鳳山寺因產權問題,由侯西反、王可術、林箕當、梁聯卜等先賢入稟高等法院起訴。經法官調查歷史、勘查石碑,產權糾紛案到1936年,才判定我寺乃屬全新加坡南安人所有,並由華民政務司推舉李光前先賢為信託委員會主席,重新修訂鳳山寺產業章程,呈高等法院批准備案。三年後,李光前先賢卸任,由黃奕歡先賢接任,到1973年才交南安會館管理。同時,以南安會館全體,執監委員為寺廟信託委員會委員,人選則隨會館執監委員改選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