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臺灣民間信仰的特點

民間信仰是人類社會的一種普遍的文化現象,科學達不到的地方,就有民間信仰發生影響的空間。個人認為,民間信仰與人民生活狀況有著相當密切的關係,民間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人們的生活狀況,而什麼樣的生活狀況也決定了什麼樣的民間信仰。例如,沿海人民因畏懼洶湧的海浪而信奉海神媽祖,而媽祖廟的華麗程度反過來反映了他們的生活水準。走訪了臺灣的一些城市,本人認為臺灣民間信仰具有以下特點:

一、

臺灣民間信仰與大陸民間信仰一脈相承。臺灣的很多民間信仰源於大陸,尤其是閩南地區(如泉州、莆田等),例如,媽祖祖廟在莆田湄州島;廣澤尊王的祖廟是泉州南安詩山鳳山寺;清水祖師來源於泉州安溪;而海滄青礁慈濟宮則是保生大帝的發源地。

縱觀歷史長河,我們不難發現臺灣民間信仰源於大陸是有因可尋的。臺灣民間信仰的神祇絕大多數是明清時期由福建尤其是泉州、漳州移民攜帶入台的。明朝末年,鄭芝龍募集福建饑民數萬人到臺灣開墾荒地,揭開了第一次有計劃、有組織地開發臺灣的序幕,此後,福建泉州人、漳州人不斷移居臺灣。清初鄭成功率軍東征複台及鄭氏據台期間,又有計劃、有組織地招納大陸沿海居民去台開墾,形成了第二次泉州人移民臺灣的高潮。1683年清朝統一臺灣後,泉州人更是大規模地移民臺灣,使泉州人在臺灣人口中居大多數。1926年臺灣人口調查表明:全臺灣漢人祖籍是福建的占80%,其中,泉州府籍占48%。1984年臺灣當局公佈的臺灣省人口數字再次表明,福建籍人仍占臺灣人口85%,其中48%是泉籍移民。

移民遷徙是一個佈滿危險的歷程,尤其是東渡臺灣海峽移居臺灣,遷徙途中佈滿各種生命危險。海峽茫茫,隨時有船覆人亡的危險。移民在海上經歷九死一生之後,即使順利到達目的地 ,登上臺灣島,但移民們在新的環境中碰到更加嚴重的生存與發展的考驗,臺灣氣候惡劣,變化無常,加上早期臺灣未經開發,荒野無邊,猛獸當道,瘴氣橫溢,瘟疫流行,以及水土不服,缺醫少藥等情況嚴重威脅著移民的生命。為了擺脫各種懼怕不安,渡海移民者只能祈求和依靠神靈的護佑,來確保航海與墾殖的平安。早期泉州移民在渡台之際,動身之前,都要到當地神廟虔誠祭拜,還要許願一番。許多人祭拜之餘,還要從寺廟帶走一把香火、一尊小型神像,帶在身上祈求分身的神像能與信徒同舟共濟去開闢新的天地,保佑移民一路平安健康。而當他們順利在臺灣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時,這些分身的神像也一同被保留下來,久而久之演變成今天大眾化的民間信仰。

二、

民眾對各個神明的信仰態度非常虔誠。我們從臺灣當地人民那裏瞭解到,臺灣信眾對神明的信奉程度讓人難以置信。這麼說吧,假如只剩十塊錢吃飯,他們也願意捐獻九塊錢給寺廟。他們認為祭拜神明是一項非常神聖而嚴肅的活動,而在上寺廟朝拜的儀式上也頗有講究——去寺廟要左邊進右邊出;如果寺廟內供奉有多個神明,那麼要從門口拜起(因為門口是天公爐所在地,天公最大),接著寺廟內要先拜主神,然後是位居左邊的神明,最後才拜位居右邊的神明;另外,一般寺廟內有幾個香爐就應該點幾根香,最後在每個香爐上插一根。

除了祭拜儀式外,臺灣信眾的虔誠態度還表現在“進香”、“繞境”活動上。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臺胞前往大陸祖廟進香謁祖,同時大陸的主神也應邀赴臺灣巡遊,這些主神總是受到臺灣信眾的熱烈歡迎,場面十分壯觀。

三、

臺灣民間信仰具有較雄厚的經濟基礎。走訪過臺灣的很多寺廟以後我們有這樣的發現:首先是臺灣的寺廟數量多,大小不同,種類各異;其次是寺廟建築華麗,尤其屋頂、柱子、壁畫的雕工精緻;再者就是臺灣寺廟允許旅客自由出入而不收任何門票,這也是臺灣寺廟與大陸寺廟的最大不同之處;最後是臺灣寺廟不受政府管轄,是自由存在的機構,他們自己選擇管理人員,同時修建寺廟的經費也是村民自由捐獻居多。個人認為,臺灣寺廟的以上這些特點必須以較好的經濟基礎為前提,只有人民的生活水準提高了,他們才有可能自行修建如此之多而華麗的寺廟,同時在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前提下保證寺廟的正常運行。採訪了一些寺廟的工作人員後我們發現,有些工作人員是沒有薪水的,有時候寺廟的一些活動甚至需要他們掏腰包,試想,要是他們沒有雄厚的經濟基礎和一顆虔誠的心,他們能做到嗎?

四、

多數信眾對信仰一知半解或全然不懂。經臺灣當地民眾介紹,臺灣很多信眾事實上根本不知道他們信仰的是何方神聖,他們並不知道自己所朝拜的神明的由來,只是盲目拜拜,尋求心理安慰,用導遊的話說“他們只知道捐錢罷了”。

儘管這些民間信仰具有不作懷疑只顧信仰的傳統性,然而它們在促進海峽兩岸的交流與溝通方面還是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希望它們作為兩岸交流的紐帶而繼續健康存在著。

 


暑期閩台民間信仰實踐調研心得

廈門大學外文學院2008級歐語系德語專業楊小娟

最初接觸這個實踐調研課題的時候,心裏很激動,覺得這對於我來說,不僅是一次關於民間信仰的實踐考察,而且也是我的人類學道路的延伸。

這個選題的角度很好。隨著兩岸關係的穩步向前邁進,祖國大陸與臺灣地區的文化親緣關係將進一步得到體現和加強。由地理和人文關係決定,這種文化親緣關係首先就體現在臺灣和福建。而民間信仰作為閩台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我們研究和瞭解閩台文化尤其具有參考價值。

作為一次暑期調研,我們此行的調研目的是通過兩岸地區民間信仰的相互比較,進一步摸清民間信仰在兩岸地區的分佈情況,在具體的社會脈絡中瞭解民眾的感覺和信仰觀念,進一步闡明閩台民間信仰的社會功能和瞭解民間信仰在兩岸關係的發展中的作用。
從古至今,閩台民間信仰就特別發達。林立的宮廟、成百上千的神靈、頻繁的宗教活動、眾多的信徒構成閩台民間信仰的基本內容。

兩岸民間信仰的聯繫可以追溯到遠古社會。由於閩台之間僅一海之隔,聚居在福建的閩越族又是一個善於舟楫的民族,所以有不少閩越人駕船或漂流到臺灣去 ,閩越族的蛇圖騰也傳入臺灣,成為臺灣原住民的主要信仰。

漢代以後,隨著閩越國的滅亡,福建與臺灣的來往一度中斷,由於受中原文化影響的程度不同,閩台經濟文化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呈現出不同步發展的狀態。宋代以後 ,閩台文化又開始匯合,經過長期的交往和融合,大約在清代乾嘉年間才最後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閩台區域文化。閩台區域文化的形成過程,貫穿閩人大批移民臺灣的始終。在臺灣的漢族移民中 ,閩南人占全島漢族人口83%左右。

從某種意義上說,漢文化在臺灣的傳播歷史是福建文化移植到臺灣並在臺灣進一步發展的歷史。在福建文化移植臺灣並在臺灣進一步發展的歷史進程中,福建民間信仰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兩岸的民間信仰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著十分密切的互動關係,主要表現形式是福建民間信仰通過分靈、分香、漂流等途經傳播臺灣後,臺灣分靈廟則定期到福建祖廟進香謁祖。改革開放以來 ,閩台民間信仰的交流有了新的發展,除了成千上萬的臺灣信眾前來福建祖廟進香謁祖外,福建祖廟的主神也應邀頻繁赴臺灣巡遊,接受信徒的頂禮膜拜。

閩南地區民間信仰繁多,主要有媽祖信仰、廣澤尊王信仰、清水祖師信仰、保生大帝信仰、關帝信仰、城隍信仰、陳元光信仰、青山王信仰等。這些民間信仰,隨著閩南人移居臺灣,而帶到了臺灣予以傳播,也就形成了臺灣同胞的民間信仰。

通過前期系統的對閩臺地區的民間信仰的收集歸類和整理,我們此行主要選取閩南民間信仰的主要代表,媽祖信仰、廣澤尊王信仰、清水祖師信仰和保生大帝信仰作為調研對象。

臺灣同胞信仰、奉祀媽祖最為虔誠。鄭成功收復臺灣後的第二年(1662年),泉州人就在臺灣建起了台南天妃宮。1668年又在鹿港建起了鹿港天妃宮。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收復臺灣後,他向康熙皇帝上奏,認為“泉州神女天妃顯靈,協助平臺有功”。次年,泉州的“天妃”升格為“天后”;施琅在臺灣的台南建造大天后宮;隨後,又在臺灣的台中、嘉義、淡水、彰化等地,建起了從泉州“天后宮”分靈出去的天后宮多座。因為臺灣是個海島,媽祖又是海上救苦救難的“女神”,所以媽祖信仰遍及臺灣各地。從偏僻的鄉村到繁華的城市,到處都建有媽祖廟。

我所在的小組主要做的是清水祖師廟的採訪。

清水祖師(1037—1101年),俗稱“祖師公”,俗姓陳,名普足,永春小姑鄉人,自幼落發為僧。他祈雨禳旱,施醫濟藥,修橋造路,為民眾所景仰。後駐錫於清溪(即“安溪”)張岩(即今“蓬萊”),因見岩之左右清泉四時不竭,乃把“張岩”改名為“清水岩”。他也被民眾尊為“清水祖師”。圓寂後,被民眾奉為神靈,希望他庇佑大家四時安康。

據相關的管理人員介紹,清水祖師已經成為臺灣的重要宗教信仰之一。臺灣的清水祖師廟有近500座,信徒則有1000多萬。

我們去的臺灣清水祖師廟是小金門的烈歧鄉清水祖師廟和臺北的艋舺清水岩。以下我主要介紹小金門的清水祖師廟和臺北的艋舺清水岩。

小金門的清水祖師廟規模大約有90平方米,正前方有大香爐鼎立在空地上,偏右前方是一片湖。湖水碧綠,湖上蓮花飄香。從湖邊往廟宇看去,屋頂裝飾莊嚴華麗,屋脊兩端起翹的燕尾尤其的精緻美麗。廟門口有威嚴大氣的龍柱,抱鼓石,門枕石,還有由左青龍,右白虎延伸出來的龍虎門以及嚴肅的門神。廟內乾淨整潔,香煙嫋嫋。廟裏有精緻的石雕,木雕,匾額,彩繪,石材仿木的柱子,石作的壁面,壁面的裝飾也以石刻浮雕的手法呈現。

據相關的管理人員介紹,該祖師廟已經修繕過三次,規模也是逐次擴大。當地村民大概四百多戶,基本上都是信眾。平常日子裏會有村民輪流打掃整理祖師廟。大型的節日,如祖師的誕辰——正月初六,以及常規的民俗節日,到廟裏進香的信眾挺多。

對於安溪的百姓來說,每年最重要的節日,即是開春時節,恭請清水祖師下殿迎春巡境。由於在鄉民傳說裏,清水祖師生前有祈雨、修橋等功德,於是每年鄉民請清水祖師到蓬萊鎮的各村巡境,便有祈求祖師保護來年風調雨順及佑得一方平安的意思。大人們端莊肅穆地恭請祖師爺,卻也是孩子們的盛大節日。在這一天,各家各戶都要備辦酒席,“豬頭五牲”來奉敬祖師,接著大宴賓客,客人來得越多,主人的臉上越有光彩。這個時候,安溪城內處處是歡騰的旗幟和人們,當地鄉民們忙得不可開交。既要招待左鄰右舍,更有可能要應對來自廈門、臺灣甚至東南亞各地的親戚朋友們。而此時臺灣各地的祖師廟前,也同樣熱鬧非凡,除了與安溪城內相似的迎春活動外,臺灣某些地方還衍生了一些相當有趣的民俗。

據介紹,每年臺北三峽清水祖師廟都會舉辦一次酬神活動,即賽“神豬”活動,村民們在年前用各種方法將豬養得膘肥體壯,待到賽“神豬”時,便由幾個人扛著,浩浩蕩蕩地抬到大秤前,最重者便可奪魁,成為當年的“神豬”。神豬在得獎後將被宰殺,向祖師公“三獻禮”祝壽,而村民們也都以摸到“神豬”,或分到一塊“神豬”肉為榮,因為他們相信,這將給他們的新一年帶來好運。

艋舺清水岩,俗稱艋舺祖師廟,主祀清水祖師,是臺灣三級古跡,位於臺北市萬華區康定路81號。為一座受道教、臺灣民間信仰影響極多的廟宇。除主祀宋代高僧清水祖師以外,並配祀天上聖母媽祖、關帝君、文昌君、地藏菩薩、魁星、福德正神等眾神祇。艋舺清水岩與艋舺龍山寺和大龍峒的大龍峒保安宮合稱為臺北三大廟門。

清水祖師為安溪人的守護神,早期,臺北盆地周圍多為安溪移民所開拓,故大臺北地區清水祖師廟林立。艋舺祖師廟與三峽祖師廟、淡水祖師廟合稱臺北地區三大祖師廟。三大祖師廟中,又以艋舺祖師廟最具歷史特色,象徵泉州三邑人、同安人、漳州人與客家人外的第四種移民勢力--安溪人,還見證了“頂下郊拼”,這場影響臺北歷史甚巨的械鬥事件。

祖師廟的正殿掛有“功資拯濟”匾額,此為清德宗因清法戰爭淡水告捷,所賜之皇帝禦筆匾額。自此神跡,艋舺祖師廟香火更為鼎盛。

光緒年間,清法戰爭西仔反時,法國侵犯淡水,臺北告急,艋舺方面認為,是因為淡水迎請了艋舺祖師廟的清水祖師神像助陣,祖師顯靈,法軍方敗於淡水。

淡水祖師廟方面,則認為神像原屬於淡水,是後來才寄放在艋舺的。

因為有艋舺、淡水兩派信徒紛爭,從此神像輪流奉祀,而淡水祖師廟正殿亦掛有“功資拯濟”匾額之複製品。

2010年02月上映由鈕承澤導演、阮經天、趙又廷、鳳小岳主演的一部臺灣電影《艋舺》,主角們所居、結義之背景地點即在艋舺祖師廟,大多數場景也幾乎都在祖師廟內,甚至有不少是在祖師神像前拍攝。

為促進兩岸宗教文化交流,大陸福建省安溪縣清水岩風景旅遊區管委會除將在台成立兩岸清水祖師文化交易聯誼會外,並計畫將於今年十月九日至十一月三日,在台舉辦大陸清水祖師遊台巡香及2010清水祖師文化季等系列活動。

據瞭解,大陸清水祖師聖駕本尊將在十月九日經小三通來台,首會相見在古都一府城台南,並由府城各界舉行盛大清水祖師祀典三獻大典後,福建安溪清水廠,清水祖師聖駕本尊將率眾巡狩會香活動,行程範圍將涵蓋南瀛,嘉義,雲林,彰化,台中,桃竹苗,臺北縣市,屏東,高雄縣市等縣市供奉清水祖師的廟宇。預計十一月初旬駕返府城,駐蹕臺灣祀典台南大天后宮,接受臺灣官場代表敬獻府城風味餞別祀宴,在由金門抵返福建安溪清水岩,舉行入火安坐盛典。

清水祖師文化已經成為了一股綿延不絕的文化力量,他是兩岸人民對望時會心的微笑和緊系心靈的默契。……

 


赴臺灣民間信仰調研心得

廈門大學鳳凰學子本次赴台進行民間信仰調查,收穫頗多,感受頗多。下面把自己的一些心得體會做一個簡單的總結。

9月3日從廈門出發乘坐輪船到達金門,一路上沒多少感受。早上到達金門後往小金門的清水祖師廟進行調查訪談。剛到清水祖師廟的時候給人第一感覺是很小,規模沒有內陸的大,不過保存,修葺還是完好,香火還算旺盛,常常有人來這邊燒香求佛,專門有人在這邊維護管理,每年還有專門的祭祀活動。據當地管理人員說,他們的祭拜都是求風調雨順,保平安,或者卜卦什麼的。瞭解知道那邊的清水祖師都是從內陸的安溪清水祖師傳承過去的,延續至今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廟宇建築大致與內陸的雷同,辟邪,保平安,求風調雨順使他們建廟的宗旨,因此屋頂都是具有盤龍裝的鳶尾,並且呈馬鞍狀。
下午回金門去了保生大帝廟,寺廟裏幾乎沒人,比較小。進去左青龍,右白虎,貢台上面有一個籤筒,供來往人們抽籤算命用,中間吳夲的雕像臉部黑色。閩南地區對抽籤以及拜佛這回事非常嚴肅,他們拜神都是規規矩矩的,從外面拜進來,由主到次分別給各位神靈上香。據當地人瞭解了一些關於吳夲的生平事蹟以及一些他的傳奇故事,真受人尊重!

第二天去了臺北艋舺龍山寺,進去第一感覺,寺廟相比其他的大的很多,裏面香火非常旺盛,人來人往,據說日本人也經常來這邊祭拜的,裏面供奉的有各種神靈,主要是觀世音菩薩。還有一些求婚姻的月老神,求財的等等。由於去的那天是週末,理事長沒有上班,瞭解的事情不是很多,還不允許拍照。不過裏面的服務人員很友好,給我講了一些寺廟的擴建,祭拜,維持運轉的相關事蹟。來裏面的遊客對這些神靈都是很虔誠很恭敬的。還有一點是這邊的寺廟都是不收費的,所有這些經費都是有他們委員會組織拿出來的,另外需要一些大型的修建,或者大型的活動經費就是靠一些有錢的信佛的人士捐獻。

下午去了艋舺清水祖師廟,艋舺清水巖祖師廟除了主祀清水祖師大小神像多尊外,並附祀關帝聖君、文昌帝君、大魁夫子、天上聖母、四尊者、福德正神等諸多神像;主祀的清水祖師為福建安溪縣移民的守護神,清水祖師傳說甚多,又稱麻章上人、烏面祖師、清水真人、落鼻祖師、蓬萊祖師和昭應大師;清水祖師傳說誕生於宋朝福建永春縣,俗姓陳名應也名昭,施醫濟藥、為民祈雨救旱,鄉民為了表達心中的感恩,在清水祖師所居住的蓬萊山石室建精舍,名為清水巖,成為安溪地方的守護神;據說每逢天災巨變前,清水祖師便會落鼻示警,因此又有『落鼻祖師』尊稱。艋舺清水岩的建築風格是:艋舺清水岩祖師廟不同於一般廟宇坐北朝南的風水,整體建築為坐東朝西,南殿兩側龍虎牆上有磚刻圖案;艋舺清水岩記憶體有翁有來、翁有麟敬立的石柱楹聯:『為清水,為蓬萊,此地並分法界;是金身,是鐵面,入門便見真容』以及前殿簷廊左牆上的磚雕為嘉慶22年的遺物,其他大多為同治 六年以後所做;艋舺清水岩祖師廟原有三殿,後殿倒塌後現存為三開間兩進兩廊兩護龍的殿宇建築,前殿計開三門,屋頂用硬山翹脊,中門前立石鼓並有粗壯的蟠龍石柱一對構成入口簷廊;簷廊兩側山牆的磚雕圖案上,額題嘉慶丁醜年桐月吉旦;正殿採用硬山翹脊屋頂,拜殿也有粗壯的蟠龍石柱一對,為同治 七年戊辰(西元1868年)所立,所有的建築文物都代表著艋舺清水岩所經歷過的歷史歲月。

第三天到了早上起來乘車11點半到了台中,拜訪台中禪寺。這是臺灣最大最宏偉最氣派的寺廟。進入大殿給人第一感覺是建築物非常寬敞,視野廣闊,不同一般的建築,很多建材都是內陸運輸過去的,據裏面的法師說建造廟宇花了 七年時間,全是石材,而且石材巨大,雕工精細,建造艱難。中台禪寺給人一種西方的哲學,不僅文化,建築風格,還是傳教方式,經營運轉都是不拘一格。其發展也是極其有特色,相傳彌勒佛祖,達摩祖師相傳與印度,很多關於他們的傳說都在慈濟宮內有記載。保生大帝跟內陸的如出一轍!進門的四個大雕像石材來自三西,先雕刻好,再一塊塊卸載,運送到寺廟後再在中間用鎖鏈扣住中心是柱子,外邊鑲嵌雕像,分別象徵風、調、雨、順!大門是高度達到十幾米的鋼鐵鑄成,門上有1200多顆門釘,象徵祖師弟子眾多。香火非常旺盛,每天人來人往,參觀,拜佛求神的什麼都有。裏面主要供奉的是,彌勒佛祖,達摩祖師,關公等等……

第四天去了台南慈濟宮,學甲慈濟宮草建於明永曆15年(1661年),是臺灣保生大帝的開基祖廟,廟內保存八百餘年歷史的開基神像、己失傳的葉王交趾陶、何金龍剪黏藝術及眾多珍貴的古文物,名列國家三級古跡;廟旁的慈濟文化大樓內,長期展出葉王交趾陶、縣境內珍貴史料、寺廟文物及先民器物等,深具歷史與文化價值。

慈濟宮占地千餘坪,廟體規模並不大,但廟前廣場廣達 650坪,兩側豎立著一對雄冠全台的大旗竿,地下深 9尺、地上高達63尺,為慈濟宮救人濟世的精神象徵。保生有帝信仰於明鄭時期隨著泉州同安移民渡海頓台,如今正殿內王祀的保生大帝神像,便是當年從福建省同安縣白礁慈濟宮分香而來,為宋代雕制的開基古祖廟神像,歷史價值非凡。
下午了鹿耳門天后宮,進入大門給人感覺極其宏偉,分為不同的大小寺廟十幾個,規模相當大,經過修葺幾次能有想在的成就。香火也是非常旺盛。

臺灣台南市安南區鹿耳門天后宮,於明永曆十五年(西元1661年)鄭成功登臺後首建,由於歷史悠久,媽祖威靈顯赫,長年有大批男女信徒從臺灣各地前來進香膜拜。根據歷史文獻記載:鹿耳門天后宮,最早建在鄭成功登陸之地,即北汕尾嶼,當時稱作“媽祖宮”,奉祀天上聖母;清康熙五十八年由百官捐俸擴建為“天后宮”。西元1946年,媽祖宮莊民集資重建天后宮,次年春落成,恭迎“鹿耳門媽(祖)”回宮奉祀。

鹿耳門天后宮,屬南方寺廟之閩式建築代表,具備三川五門、三川殿(前殿)、正殿(大殿)、後殿、左右回廊貫通,一氣呵成之三殿式格局。正殿主祀“鹿耳門媽(祖)”、鎮殿媽祖,配祀關帝聖君、延平郡王、水仙尊王、四海龍王、觀音佛祖、三官大帝、南北斗星君、福德正神、財神爺、月老公、臨水夫人、注生娘娘、太歲星君、文昌帝君。

天后宮為閩式建築格局為傳統南方的寺廟建築。傳說明太祖朱元璋被元兵追趕到一廟中,倉皇躲進八仙桌下,僅見蜘蛛在結網,便說:如能保佑我不被元兵逮捕,日後必當報答洪恩。後朱元璋果真躲過元兵的追捕,於是在重修該廟時,仿照蜘蛛結網圖像,於廟殿屋頂建一蜘蛛結網以為酬謝。

天井為傳統南方的寺廟建築,除有採光、通風外,並象徵步步高升之意。

天后宮的鬥栱,由樟木雕刻,乃按中國古時建築插筍結拼而成,有人 物、花鳥、吊籃、瓜筒等等,並用金泊一一裝飾,外觀顯得金碧輝煌,燦爛奪目。

此次去臺灣調研的總體感受就是那邊人隊民間信仰不亞於我們內陸,很多他們信奉的佛祖都是內陸傳過去的,而且延續了內陸的風格。這也說明臺灣人跟咱們大陸是一家,是同一個祖先,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不過他們做的更前衛的是任何寺廟他們不收費,香火錢都是自願給的,有心信奉的也不吝惜那點小錢。臺灣都是把那些香火放在台機上,遊客自己隨便拿著上香燒紙等等。

另一個比較突出的不同時臺灣的寺廟相對比較小,可能是地域問題吧,確實他們寺廟跟內陸的規模沒法比,有些寺廟平時甚至都沒什麼人。不過在祭祀日非常隆重。他們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信仰習慣就是到這些特殊的日子會用花轎抬著他們供奉的神靈或者佛祖遊行,因此寺廟裏相應也多了一些上面寫著“回避”、“肅靜”的牌匾,作為遊行時候用。關於習俗還有很多民間傳奇故事。

再者就是信奉神靈佛祖的人對信神非常虔誠,他們對信奉的神做每一個法式都會畢恭畢敬的。這些可能對日本等外國人有所影響,很多日本人也常常回來臺灣祭拜求佛,甚至一些很小的學生都會來祭拜。

此次赴台實踐雖短短五天,更多的是走馬觀花般地體驗,但所見所聞仍令我感覺頗有收穫,讓我開闊了視野,親身感受了閩台兩地的民間交流。

 


泉州遊日記

2010年6月28日 天氣晴

今天天去鳳山寺和清水岩參觀調研,行程順利,心情愉快。但是時間有限,來不及多寫什麼,總的來說有以下感受:

一、

感覺場面工作做的不到位,在與接待人員見面時,讓人家一看覺得是一群學生來旅遊了,容易使給對方的第一印象不好,使其不夠重視,在見面時握手,送禮,自我介紹,採訪目的,行程都應向對方鄭重說明,以給對方造成一種很正式的印象。

二、

兩地的工作人員對我們學生都很好,很熱情,讓我們很感動,寺廟畢竟不是政府部門,在寺廟的工作人員內心基本是和善的。

三、

宗教儀式具有震懾人心的效果。參觀過的各個寺廟裏的神,仙,佛都不是帥哥美女等讓人愛慕的形象,相反面貌一般都相當恐怖,讓人心裏有種說不出的難受的感覺,我想應該是前人故意所為,以讓人們因怕而產生敬畏之情吧。上香,叩拜的儀式同學們都做的十分虔誠,連我這個不信鬼神的人心裏不盡對那些佛像生出一股敬慕,仿佛那些木頭裏真的潛藏著種震懾人心的神力。

四、

經過這三天的寺廟行程,感覺到能獲得的有用的資訊基本都出自於對當地管理人員的採訪諮詢,而對寺廟的實地考察只能獲得一些並不清楚全面的影像資料,且一般管理人員會將它們的更加全面的影響資料贈與我們,因此我們可以更合理的安排時間,尤其是真到了臺灣,採訪可以占大部分時間,而對寺廟本身,分工拍照,儘量縮短時間即可。

五、

北方農村也有些地區相信封建的鬼神之說,但是並未像福建這般普遍,並為之大肆修建廟宇,福建地區區域性的信仰眾多,和當地的經濟文化發展落後是分不開的,把其作為一種文化看待,有些抬舉它了。

六、

閩南地區的人很會賺錢,無論是當地政府還是寺廟管理委員會,都很會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進行宣傳和招商引資,其宣傳的主要動力也是經濟利益。

七、

政府對寺廟文化的推廣和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其中資金和政策的支援對寺廟影響重大。

今天好累啊,可以睡個好覺了,明天可以順利返航啦,好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