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鳳山寺修復 一路風風雨雨

作者:謝燕燕 來源:新加坡聯合早報 2010年11月23日

百年古廟鳳山寺將在今晚獲頒“2010年聯合國亞太文化資產保存卓越獎”。在領獎的喜悅背後,卻是一段艱辛而漫長,障礙與困難重重的道路,充滿酸甜苦辣。

今天晚上,約 800名嘉賓將在文華酒店見證本地南安人所創立的百年古廟“新加坡鳳山寺”,獲頒“2010年聯合國亞太文化資產保存卓越獎”。

新加坡鳳山寺成為本地首個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保護文化遺產計畫大獎的國家古跡,不僅是本地南安社群的殊榮,也是新加坡人的驕傲。

但是在領獎的喜悅背後,卻是一段艱辛而漫長,障礙與困難重重的道路,充滿酸甜苦辣。

當中有資金不足、籌款艱難、經濟拮据的時候;有負責人看法不一,意見相左,或因作風作法不同,引起磨擦;也有在展開實際修復工作時,遇到各種技術難題。

所幸的是,負責修復鳳山寺的南安會館同人,最終都能秉持維護和保存祖先文化資產的精神,眾志成城地克服各種挑戰與難題,完成修復古廟的工作。

如果不是對保存祖先文化資產、傳承本身文化有執著與堅持,恐怕很難有今日成果。

今年 1月正式當上南安會館主席的陳奕福,向本報回述了修復古跡的不平坦道路。從策劃修復古廟到最終完成的五年時間,南安會館前後經歷了三位主席—陳英來、林金聰和陳奕福。

鳳山寺創立於1836年,但現有廟宇建於1908年。這座由南安人創建、供奉著南安人神明的廟宇,在2004年發現屋頂因風雨侵蝕、加上白蟻蛀蝕,很多木結構已腐爛斷裂,迫切需要進行一次落架大修。

在成立了鳳山寺古跡重修委員會後,他們請來了北京故宮的專家進行勘察,同時開始籌款。

2005年和2006年,工作主要放在搞籌款活動和提呈重修建築藍圖,直到2007年10月,來自中國泉州的四名工匠,開始拆屋頂和記錄所拆除的每個部件。

鳳山寺工程經理陳志偉在那之前受聘負責協調工作,上任後就設法解決泉州工匠工作準證的問題,原來他們雖有傳統手藝,卻沒有人力部所承認的文憑,加上有人年紀偏大(當中一位70歲),以致遲遲不獲批准。

2008年春節之後,當時的南安會館主席林金聰便率領了一批負責人,到泉州購買木桐瓦片等材料,並正式和刺桐建築公司簽署合約。第一批工匠在落架後,便帶會尺寸回泉州,著手進行基本雕刻。

過了不久,第二批 8名工匠也抵達,高峰期總共來了12名工匠,在幾名印度外勞幫忙雜務的情形下,他們慢慢地把拆除的廟宇重修起來。

對會館負責人來說,要解決的是資金不足的難題。陳奕福解釋說,雖然在動工時,支持者承諾的捐款已有90多萬,但真正到位的捐款才50多萬,而當時又遇上金融危機,有些從商的支持者面臨了財務困難。

陳志偉記得有大約半年時間,因為資金不足,一直拖欠承包商期款。無法按時發放款項的另一個原因,是那些享有免稅優惠的捐款,是由國家古跡保存局保管。負責人為了確保每一分錢用得妥當,總會小心翼翼地查證,無形中拖慢了發放時間。

在陷入資金困境的那段時期,會館負責人承受了很大的壓力,一些人甚至因此離開。

2008年 8月28日,南安會館收到李氏基金李成義的信,附上一張 100萬元支票,這筆錢猶如及時雨,困難開始迎刃而解。

李氏基金與南安會館淵源深遠,基金創辦人李光前是南安人,曾於1936年擔任鳳山寺信託委員會主席。

五年換三任主席

資金不足壓力大

剩餘捐款20萬元充作古跡基金

南安會館為了修復鳳山寺,出盡了法寶,千方百計的辦籌款活動,例如辦音樂會、出版雷射唱片、售賣南安紅酒和辦相聲演出。有些非常成功,例如用古廟牆壁拆下來的“牛踏磚”來籌款就非常有效。很多人為了得到這麼一塊可當文物的磚,增加原來的捐款額或趕緊落實之前的捐款承諾。

在獲得李氏基金 100萬元捐款和“抛磚引玉”募款後,鳳山寺所需的資金基本上已到位。會館也從國家古跡基金獲得3萬3千元。

在展開工程時,南安會館負責人還能省則省,盡力減低修復成本。陳奕福在工程完成後,發現鳳山寺其實只花了 255萬元左右,捐款中還有20萬元,可用來成立鳳山寺古跡基金,作為以後的維修、維護和發展用途。

在修復鳳山寺的工作上,有一些特點。包括為了防止舊問題一再發生,他們在屋頂的屋瓦和木梁之間加了防水層,防止屋瓦破損,雨水從破口滲入,造成木梁受潮。防水層包括了一層三合板,一層泊油和鋁膜,另外還有一層沙灰。

另一點是他們爭取到廟牆的下半部分用花崗石來砌,上面才是上漆的抹牆,他們以很多閩南廟宇都是這種風格來說服古跡局。

談到未來的發展,鳳山寺除了作為南安族群一所古色古香、保有晚清時期閩南廟宇風格,屬於標誌性的文化遺產外,陳奕福還希望通過廟宇所供奉的神明郭忠福,發揚中國人的傳統孝道。

他說,南安會館計畫利用鳳山寺兩側廂房設立一個小展覽館,展出文物,同時述說郭忠福的故事。

鳳山寺後面還有空地,日後可辟成個小園林,也是南安人的本地多元藝術家陳瑞獻,已答應構思和設計這個花園。

鳳山寺最近成為一對新移民的結婚場所。陳奕福希望這座古廟,能成為新舊移民之間的一座橋樑。